期刊文献+
共找到20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ustal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Yellowstone region using a seismic ambient noise method 被引量:2
1
作者 Yan Lü Sidao Ni +3 位作者 Jun Xie Yingjie Xia Xiangfang Zeng Bin Liu 《Earthquake Science》 2013年第5期283-291,共9页
The Yellowstone volcano is one of the largest active volcanoes in the world, and its potential hazards demand detailed seismological and geodetic studies. Previous studies with travel time tomography and receiver func... The Yellowstone volcano is one of the largest active volcanoes in the world, and its potential hazards demand detailed seismological and geodetic studies. Previous studies with travel time tomography and receiver functions have revealed a low-velocity layer in the crust beneath the Yellowstone volcano, suggesting the presence of a magma chamber at depth. We use ambient seismic noise from regional seismic stations to retrieve short-period surface waves and then study the shallow shear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Yellowstone region by surface wave dispersion analysis. We first obtained a crustal model of the area outside of the Yellowstone volcano and then constructed an absolute shear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in combination with receiver function results for the crust beneath the Yellowstone volcano. The velocity model shows a low-velocity layer with shear velocity at around 1.3 km/s, suggesting that a large-scale magma chamber exists at shallow levels within the crust of the Yellowstone volcanic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ELlowSTONE Seismic ambient noise low-velocity layer
下载PDF
Study on S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beneath part stations in Shanxi Province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学民 束沛镒 刁桂苓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3年第4期359-370,共12页
Based on S wave records of deep teleseisms on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of Shanxi Province, shear wave velocity structures beneath 6 stations were obtained by means of S wave waveform fitting.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 Based on S wave records of deep teleseisms on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of Shanxi Province, shear wave velocity structures beneath 6 stations were obtained by means of S wave waveform fitting.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rust is thick in the studied region, reaching 40 km in thickness under 4 stations. The crust all alternatives high velocity layer with low velocity one. There appear varied velocity structures for different stations, and the stations around the same tectonic region exhibit similar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dominant depth distribution of many small-moderate earthquak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ismogenic layers and crustal structures of high and low velocity layers has been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 wave waveform fitting velocity structure low velocity layer seismogenic layer
下载PDF
The low-velocity layer at the depth of 620 km beneath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13
3
作者 SHEN XuZhang ZHOU HuiL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17期3067-3075,共9页
Based on the 3-D Earth model, the common convert points-phase weighted stacks (CCP-PWS) migra- tion method is used to image the upper mantle discontinuities beneath Northeast China (longitude 120°―132°; lat... Based on the 3-D Earth model, the common convert points-phase weighted stacks (CCP-PWS) migra- tion method is used to image the upper mantle discontinuities beneath Northeast China (longitude 120°―132°; latitude 38°―40°) with 802 observed receiver functions. Teleseismic records are obtained from 4 stations belonging to CCDSN and 19 stations belonging to PASSCAL. A low-velocity layer has been detected at the depth of 620 km. This low-velocity layer rises to 600 km in the east of the study region close to the subducted slab. We consider that this low-velocity layer might be the accumulated oceanic crustal material delaminated from the western Pacific subducted slab. Additionally, we detect the obvious depression of 660 km discontinuity which was attributed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upper mantle and subducted slab. The maximum depth of 660 km discontinuity approaches 700 km, and 660 km discontinuity splits into multiple discontinuities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study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低速层 公里 PASSCAL 地幔间断面 地球模型 迁移方法 物质积累
原文传递
Characteristics of head wave in multi-layered half-space
4
作者 张坚 张海明 陈晓非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2年第6期585-594,共10页
In this article, we analyze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ead wave in multi-layered half-space media models with high-velocity layer or low-velocity layer, and the model with a continuous transition-zone between the... In this article, we analyze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ead wave in multi-layered half-space media models with high-velocity layer or low-velocity layer, and the model with a continuous transition-zone between the crust and the mantle by using synthetic seismogram.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ead wave are sensitive to the thickness and velocity of the high-velocity layer. There is obvious diffraction phenomenon of seismic wave if the thickness of high-velocity layer is very small compar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wavelength. In this case, the high-velocity layer cannot shield the head wave propagating along the upper interface of the media below it, and the amplitude of this head wave is proportional to the thickness or the velocity of the high-velocity layer. When the thickness of high-velocity layer is nearly identical to the characteristic wavelength of seismic wave, the wave phases reflected from the bottom of the high-velocity layer and the head wave phase may have very close arrival and weaken each other because of destructive interference. As to low-velocity layer, the amplitude of the head wave is weak and decreases with the velocity of this layer. It is also found that if a continuous transition-zone between the crust and the mantle is introduced, we can get a strong apparent head wave phase in synthetic seismogram and the amplitude of this phase increases with the thickness or velocity gradient of the transition-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nthetic seismogram head wave high-velocity layer low-velocity layer transition-zone be-tween crust and mantle
下载PDF
由背景噪声多阶面波反演阿拉斯加地壳三维横波速度结构
5
作者 袁艺 陈晓非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2024年第6期627-636,共10页
阿拉斯加由若干具有不同构造演变历史的地块构成,其南部边缘受太平洋板块向北美板块俯冲影响,整体构造运动活跃,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研究从美国阿拉斯加及加拿大西北部地区的310个台站共6年的背景噪声数据中提取出瑞利多阶频散曲线,... 阿拉斯加由若干具有不同构造演变历史的地块构成,其南部边缘受太平洋板块向北美板块俯冲影响,整体构造运动活跃,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研究从美国阿拉斯加及加拿大西北部地区的310个台站共6年的背景噪声数据中提取出瑞利多阶频散曲线,最终得到研究区域地壳的三维横波速度结构。我们在阿拉斯加地下约10 km~20 km深度范围发现一广泛分布的中地壳低速层。该低速层位于阿拉斯加内陆区域,包括Seward半岛,Yukon-Koyukuk地块,Yukon-Tanana地块及阿拉斯加东南部部分区域。低速层与阿拉斯加四大地热区域中的两个(CAHSB和SEP温泉分布区)高度重合。中地壳低速层与当地地热资源的对应性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我们所得速度模型的可靠性,同时对该低速层的进一步研究或许有助于阿拉斯加温泉带起源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地壳低速层 阿拉斯加温泉带 F-J方法 多阶面波成像
下载PDF
当阳复向斜页岩气探测区地壳结构及其构造暗示
6
作者 危自根 储日升 +1 位作者 谢军 范心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63-2971,共9页
本文采用接收函数H-κ叠加、多频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扬子克拉通当阳复向斜区21个密集流动地震台下方的地壳厚度、V_(p)/V_(s)比和S波速度.结果表明,该区平均地壳厚度和V_(p)/V_(s)比值分别为33.8 km和1.75,推测当阳复向... 本文采用接收函数H-κ叠加、多频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扬子克拉通当阳复向斜区21个密集流动地震台下方的地壳厚度、V_(p)/V_(s)比和S波速度.结果表明,该区平均地壳厚度和V_(p)/V_(s)比值分别为33.8 km和1.75,推测当阳复向斜经历过下地壳减薄但地壳整体尚保持典型克拉通结构特征.研究区绝大部分台站都在3~4 km深度存在1~2 km厚的低S波速度层,推测可能与该深度范围内富集高孔隙度和低密度的页岩气层有关.本研究表明,基于密集流动地震台阵被动源数据资料,可为油气资源勘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阳复向斜 页岩气勘探 低速薄层 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 接收函数H-κ叠加
下载PDF
瑞利波勘探中“之”字形频散曲线研究 被引量:104
7
作者 张碧星 鲁来玉 鲍光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63-274,共12页
研究了弹性层状半空间中导波的多模性问题 ,说明了关于瑞利波勘探中“之”字形频散曲线的形成机理 .证明由单个的导波模式不可能得到“之”字形频散曲线 ,并从能量的角度出发 ,研究了各模式的实际强度与地层参数的关系 ,克服了从相速度... 研究了弹性层状半空间中导波的多模性问题 ,说明了关于瑞利波勘探中“之”字形频散曲线的形成机理 .证明由单个的导波模式不可能得到“之”字形频散曲线 ,并从能量的角度出发 ,研究了各模式的实际强度与地层参数的关系 ,克服了从相速度的角度解释“之”字形频散曲线的困难 .还深入研究了地表下低速层介质的位置、厚度及其他参数对“之”字形频散曲线的相互影响 .与实际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 ,理论结果和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利波勘探 频散曲线 导波 形成机理 地层参数 地震勘探
下载PDF
用瑞利面波资料反演中国大陆东部地壳上地幔横波速度的三维构造 被引量:61
8
作者 徐果明 李光品 +2 位作者 周虎顺 王善恩 陈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66-376,共11页
利用中国大陆东部21个台站的43条面波大圆路径上瑞利面波记录的双台资料, 计算出双台间地震面波相速度频散,采用Tarantola概率反演的方法求得相速度频散曲线的分 布,并由各处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得到地壳上地幔的三维横... 利用中国大陆东部21个台站的43条面波大圆路径上瑞利面波记录的双台资料, 计算出双台间地震面波相速度频散,采用Tarantola概率反演的方法求得相速度频散曲线的分 布,并由各处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得到地壳上地幔的三维横波波速图像,进而得到中国东部 地壳上地幔的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我国大陆东部地壳厚度总体上呈东薄西厚的趋势,以 105°E为界向西地壳厚度逐渐加深到55km以上,其中有一个北东向的h形地壳厚度的坡度 带.豫西及晋南地区为相对薄地壳的地区.大别山地区和泰山附近地区地壳变厚,但秦岭地 区地壳不变厚.上地幔低速层上界面的深度在华北地区较浅,为80—90km,在鄂尔多斯、四 川东部以及黔湘地区为120—130km.扬子地块东部及华南褶皱系中、东部上地幔顶部速度 偏低使低速层的速度反差不明显.滇黔褶皱系的西部在200km以内的上地幔中未出现低速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测深 瑞利面波资料反演 横波速度 地壳厚度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瑞雷波相速度层析成像 被引量:32
9
作者 潘佳铁 李永华 +1 位作者 吴庆举 丁志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993-4006,共14页
本研究收集了"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南北地震带南段"项目325个流动宽频带台站于2011年8月至2012年9月记录的远震垂直向资料,利用双台法测得了3594条独立路径上的瑞雷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得到了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周期10~60s瑞雷波... 本研究收集了"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南北地震带南段"项目325个流动宽频带台站于2011年8月至2012年9月记录的远震垂直向资料,利用双台法测得了3594条独立路径上的瑞雷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得到了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周期10~60s瑞雷波的相速度分布图像.空间分辨尺度图表明,在台站覆盖范围内的绝大部分地区横向分辨率达到50km.2D相速度分布图显示,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存在较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短周期(如10s)的相速度分布主要受地表沉积层厚度的影响.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周期15s相速度图上的低速区或高低速的陡变梯度带附近,充分说明该区的强震活动与中上地壳速度结构的变化有直接关系.中等周期(如20~30s)的相速度分布主要与中下地壳速度结构、地壳厚度密切相关,小江断裂、松潘—甘孜块体呈现最显著的低速,可能暗示这两处的中、下地壳存在低速层.较长周期(如40~60s)的相速度分布与上地幔顶部热状态和构造活动(如岩浆作用)有关.滇西南地区表现为大范围的显著低速,可能暗示滇西南地区上地幔顶部物质存在部分熔融.不同构造块体下方的频散曲线,具有不同的相速度特征.腾冲火山下方的频散曲线在10~60s一直为较低的速度,尤其是到40s以后,相速度随周期的变大增速明显放缓,至60s比其他任何块体速度都低,暗示腾冲火山区下方的低速至少来自上地幔顶部(约10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 瑞雷波 相速度 面波层析成像 低速层
下载PDF
山西省部分台站下方S波速度结构研究及与地震关系探讨 被引量:17
10
作者 张学民 束沛镒 刁桂苓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1-350,共10页
收集山西省数字台网记录的深源远震S波 ,采用S波理论波形拟合的方法 ,获得了山西省境内共 6个台站下方的剪切波速度结构 .结果显示 ,该省区域内地壳厚度普遍较厚 ,其中 4个台站地壳厚度均在 4 0km以上 ;同时地壳均为高低速层相间结构 ,... 收集山西省数字台网记录的深源远震S波 ,采用S波理论波形拟合的方法 ,获得了山西省境内共 6个台站下方的剪切波速度结构 .结果显示 ,该省区域内地壳厚度普遍较厚 ,其中 4个台站地壳厚度均在 4 0km以上 ;同时地壳均为高低速层相间结构 ,且不同地区的台站呈现不同的速度结构特征 ,同一构造区域周围的台站显示了区域相似的特点 .最后 ,结合多次中小地震的优势深度层位 ,讨论了多震层与高低速层结构的相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S波 波形拟合 速度结构 低速层 多震层 剪切波 地震波
下载PDF
华北地区三维地壳上地幔结构 被引量:53
11
作者 陈国英 宋仲和 +5 位作者 安昌强 陈立华 庄真 傅竹武 吕梓龄 胡家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72-181,共10页
本文用均等显示滤波频时分析方法分析了长周期瑞利面波资料,获得了路经中国大陆及邻区的238条混合路径的面波群速度频散,其周期范围为10.5—113s.用改进的分格反演方法从混合路径频散中提取出位于华北地区的12个4°×4°网... 本文用均等显示滤波频时分析方法分析了长周期瑞利面波资料,获得了路经中国大陆及邻区的238条混合路径的面波群速度频散,其周期范围为10.5—113s.用改进的分格反演方法从混合路径频散中提取出位于华北地区的12个4°×4°网格单元的纯路径频散并反演其地壳上地幔结构.所得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横向变化显著;从东向西地壳逐渐变厚;位于华北东部的分格在地壳中20km深处普遍存在低速层,整个华北地区上地幔低速层埋藏较浅,一般为55—100km之间.各个网格上地幔低速层的速度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上地幔结构 华北地区 面波
下载PDF
华北地区的地壳低速层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松林 苗琪 王旭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5-38,60,共5页
虽然华北地区属于克拉通类型的地质单元,然而在其地壳内部,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地壳内,低速层相当发育。这些低速层多位于上地壳底部15~25 km的深度范围内。同活动造山带内的低速层相比,华北地区的壳内低速层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壳内... 虽然华北地区属于克拉通类型的地质单元,然而在其地壳内部,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地壳内,低速层相当发育。这些低速层多位于上地壳底部15~25 km的深度范围内。同活动造山带内的低速层相比,华北地区的壳内低速层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壳内低速层水平延伸尺度不大,互相之间不太连接。同时,低速层内外速度差较小,大都小于5%。考虑到华北盆地岩石圈底部的热侵蚀作用和地壳的热状态,认为部分熔融是产生壳内低速层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低速层 地壳结构 人工地震 热侵蚀
下载PDF
基于密集流动地震台阵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邻区Rayleigh波相速度层析成像 被引量:18
13
作者 潘佳铁 李永华 +2 位作者 吴庆举 丁志峰 余大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91-2303,共13页
本文利用喜马拉雅二期台阵674个流动地震台一年的远震垂直向观测资料,获取了18491条独立路径上的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并反演得到了周期10~80 s的Rayleigh波的相速度分布图.通过对比,本文与已有成像结果具有较一致的高低速分布特征... 本文利用喜马拉雅二期台阵674个流动地震台一年的远震垂直向观测资料,获取了18491条独立路径上的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并反演得到了周期10~80 s的Rayleigh波的相速度分布图.通过对比,本文与已有成像结果具有较一致的高低速分布特征,表明了本文结果的可靠性.结果显示,研究区的相速度分布存在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短周期(如10~15 s)的相速度分布与地表地形密切相关,中等周期(如20~40 s)的相速度分布受地壳厚度的影响较大.在长周期(如60~80 s),鄂尔多斯块体的高速比阿拉善块体更显著、完整,表明同属于华北板块的阿拉善地块,其上地幔结构并没有鄂尔多斯稳定.从短周期至长周期,与周缘地块相比,青藏高原始终表现出较明显的低速异常,可能暗示其具有较活跃的地壳上地幔结构.松潘一甘孜和北祁连块体的中上地壳均存在低速层.全球参考模型Crust1.0和Lithos1.0均不能很好地解释我们的观测频散,基于本文获得的相速度结果可在很大程度上对Crust1.0和Lithos1.0模型进行补充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RAYLEIGH波 相速度 远震面波层析成像 低速层
下载PDF
张渤地震构造带中西段及邻区深部构造探测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帅军 张先康 +2 位作者 刘宝峰 潘素珍 海燕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0-115,共6页
利用穿过张渤地震构造带中西段及邻区的多条地震测深资料,详细研究了张渤地震构造带中西段及邻区的地壳深部速度结构与构造。结果表明,该区地壳深部速度结构与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在三河-平谷8级震区、延庆-怀来盆... 利用穿过张渤地震构造带中西段及邻区的多条地震测深资料,详细研究了张渤地震构造带中西段及邻区的地壳深部速度结构与构造。结果表明,该区地壳深部速度结构与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在三河-平谷8级震区、延庆-怀来盆地及张家口附近地区莫霍面埋深分别为35、39和42 km,其地壳厚度由东至西逐渐增加。该区基底断裂发育。在其深部,根据地震波动力学及运动学特征和二维速度结构中的地震界面与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推测,在大兴、延庆、涿鹿等地均存在深部断裂带,在深部断裂带一侧或两侧的上地壳存在6.0 km/s左右的低速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测深 地壳 地震界面 速度结构 低速层(体)
下载PDF
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与泊松比 被引量:30
15
作者 黄晖 米宁 +3 位作者 徐鸣洁 王良书 李华 于大勇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5-474,共10页
利用在福建地区布置的12个宽频带数字地震流动台站和8个固定台站记录的远震P波波形数据进行接收函数计算,运用H-k搜索叠加方法得到了研究区的平均地壳厚度H与波速比k(=VP/VS),并运用接收函数反演方法得到了0~80km范围内的地壳和上地幔... 利用在福建地区布置的12个宽频带数字地震流动台站和8个固定台站记录的远震P波波形数据进行接收函数计算,运用H-k搜索叠加方法得到了研究区的平均地壳厚度H与波速比k(=VP/VS),并运用接收函数反演方法得到了0~80km范围内的地壳和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H-k叠加结果表明,福建地区地壳厚度在28.4~32.8km范围内,从内陆到沿海变薄,从南到北变厚;沿着NW—SE方向,泊松比分布有分带特征,沿海地区泊松比高于内陆地区;同时表明,该地区地壳可分为上、中、下地壳,地壳结构横向差异较明显,多个台站下方可发现壳内低速层,沿海地区上地幔顶部平均速度相对低,可能暗示了深部存在热异常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泊松比 S波速度结构 壳内低速层 福建地区
下载PDF
松潘—甘孜造山带地壳速度结构 被引量:127
16
作者 王椿镛 韩渭宾 +2 位作者 吴建平 楼海 白志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9-241,共13页
位于川西地区的奔子栏—唐克深地震测深剖面以NNE走向穿越松潘—甘孜造山带 .根据人工地震记录分析得到的震相走时和相关的振幅信息 ,确定了该剖面二维P波地壳速度结构 .剖面的地壳结构可分为 5层 ,其中第 1,2 ,3层为上地壳 ;第 4 ,5层... 位于川西地区的奔子栏—唐克深地震测深剖面以NNE走向穿越松潘—甘孜造山带 .根据人工地震记录分析得到的震相走时和相关的振幅信息 ,确定了该剖面二维P波地壳速度结构 .剖面的地壳结构可分为 5层 ,其中第 1,2 ,3层为上地壳 ;第 4 ,5层为下地壳 .上地壳中部普遍存在低速异常带 ,但龙日坝以北 ,这一低速带与其上覆的低速基底合为一体 .同时 ,沿剖面的地壳速度结构具有较强的横向变化 .据此 ,可将剖面分为 4段 ,即甘孜—理塘断裂以南、甘孜—理塘断裂至鲜水河断裂、鲜水河断裂至龙日坝断裂和龙日坝断裂以北 .这与区域构造划分基本一致 .地壳厚度沿测线从南西向北东逐渐减薄 ,即从金沙江畔的 6 2km减小到黄河附近的 5 2km .根据PmP震相分析 ,莫霍界面深度在鲜水河断裂两侧没有明显变化 .全剖面的地壳平均速度较低 ,为 6 .30km/s.奔子栏—唐克剖面揭示了该地区的“造山带”型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 .鲜水河断裂带位于剖面的中部 ,该地区的上地壳速度为正异常 ,而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存在负异常 .笔者认为 ,这是一类有利于强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造山带 地壳速度结构 地震测深剖面 人工地震记录 震相走时 振幅信息 PmP震相分析 青藏高原 地壳上地幔结构 降升机制
下载PDF
华南海陆过渡带的地壳结构与壳内低速层 被引量:13
17
作者 赵明辉 丘学林 +4 位作者 徐辉龙 夏戡原 施小斌 叶春明 夏少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6-42,共7页
壳内低速层与地质构造背景的联系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华南沿海众多的地震测深剖面揭示出地壳不同深度上存在着壳内低速层。根据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取得的数据,通过射线追踪和走时模拟方法,获得了沿OBS-2001测线海陆过渡带的地壳结构... 壳内低速层与地质构造背景的联系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华南沿海众多的地震测深剖面揭示出地壳不同深度上存在着壳内低速层。根据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取得的数据,通过射线追踪和走时模拟方法,获得了沿OBS-2001测线海陆过渡带的地壳结构。根据低速层的走时间断特性辨识了海区地壳中部低速层。剖面中壳内低速层分布在新塘经南澳岛至南澳岛东南约150.0 km的陆架区,尖灭于东沙隆起,其顶面深度为10.0—18.0 km,速度为5.5—5.9 km.s-1,与上、下岩层的速度差均为0.5 km.s-1,其空间展布较为稳定,厚度为3.0—4.0 km,推断其为华南沿海陆上低速层的延伸,含水矿物脱水和部分熔融可能是引起该区壳内低速层弹性波速下降的主要因素。该区壳内低速层的研究对于深入认识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作用过程具有重要的地质地球物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带 地壳结构 壳内低速层 华南沿海
下载PDF
大陆壳内低速层成因综述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杨晓松 马瑾 张先进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5-41,共7页
探讨了大陆地壳中出现的低速层的可能成因以及壳内低速层形成的基本条件。大陆壳内低速层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的成因有:1低速岩性层;2石英的α-β相变;3温度和压力;4流体;5矿物和岩石的各向异性。其中浅部地壳的低速层可能主要是含水裂... 探讨了大陆地壳中出现的低速层的可能成因以及壳内低速层形成的基本条件。大陆壳内低速层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的成因有:1低速岩性层;2石英的α-β相变;3温度和压力;4流体;5矿物和岩石的各向异性。其中浅部地壳的低速层可能主要是含水裂隙带和低速岩性层的反映;发育于高热流地区的低速层最有可能与部分熔融作用有关。各种成因的低速层在深度、规模和连续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利用这些特征的差异可以对低速层的成因作出判断。低速层可能对应于壳内力学软弱带,对块体活动与大陆强震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实验岩石学、实验岩石物理学和流变学的综合研究能够为壳内低速层的成因分析提供有效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地壳 低速层 石英 α-β相变 温度 压力 流体 各向异性 部分溶融作用
下载PDF
叠前深度偏移对速度场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梅金顺 王润秋 +1 位作者 于志龙 李正中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72-378,506+327,共7页
本文分析了叠前深度偏移对速度模型的敏感性,利用广义屏方法(GSP)和Marmousi速度模型比较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三组速度数据体的不同结果。数值模型处理结果表明:对于确定的波数域速度场数据体,低通滤波前、后叠前深度偏移结果是渐变的,... 本文分析了叠前深度偏移对速度模型的敏感性,利用广义屏方法(GSP)和Marmousi速度模型比较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三组速度数据体的不同结果。数值模型处理结果表明:对于确定的波数域速度场数据体,低通滤波前、后叠前深度偏移结果是渐变的,说明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对波数域速度场中的高波数成分不太敏感;选择不同的速度场,特别是改变速度场的低波数成分之后,叠前深度偏移结果将会发生明显改变,说明叠前深度偏移对速度场的低波数成分比较敏感。由于在空间域对速度模型做平滑处理很少能改变速度场数据体中的低波数成分,空间域速度场平滑不一定能改善叠前深度偏移对速度模型的敏感性,尤其在速度场含有误差时更是如此。速度建模时依照部分波场信息修改速度模型,对于单炮偏移而言,如果该炮对应的速度场低波数信息被改变,将会导致模型修改前、后深度偏移结果发生较大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前深度偏移 速度模型 敏感性 低波数 层速度
下载PDF
哀牢山变质带元江──墨江剖面岩石的纵波波速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20
作者 周文戈 谢鸿森 +3 位作者 赵志丹 李玉文 郭捷 许祖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48-54,共7页
依据研究区的地热梯度(25℃/km),在高温高压(最高温度为1050℃,最高压力为1.2GPa)条件下系统测量了横穿红河-哀牢山断裂带的元江-墨江地质剖面上的哀牢山岩群各类变质岩(千枚岩、片岩、浅粒岩、变粒岩、大理岩和片麻岩)的纵波... 依据研究区的地热梯度(25℃/km),在高温高压(最高温度为1050℃,最高压力为1.2GPa)条件下系统测量了横穿红河-哀牢山断裂带的元江-墨江地质剖面上的哀牢山岩群各类变质岩(千枚岩、片岩、浅粒岩、变粒岩、大理岩和片麻岩)的纵波速度.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岩类的纵波速度随温度压力变化的趋势不同.在相当于衷牢山岩群变质岩峰期变质温度和压力条件下(P=0.4-0.8GPa,T=35-700℃),测得大部分岩石的纵波速度为5.50-5.80km/s,这一纵波速度值与区域地球物理测深揭示的中地壳低速层的纵波速度相当因此,结合该区变质岩、地壳内热状态及地球物理测深研究成果可初步认为:组成哀牢山岩群的浅粒岩、变粒岩、酸性片麻岩以及部分千枚岩、片岩为该地区中地壳低速层的主要岩石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纵波速度 中地壳低速层 元江—墨江剖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