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器官剂量调制(ODM)技术在头颈CT血管造影(CTA)中对辐射敏感器官的照射强度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仿真体模进行开启和关闭ODM技术的头颅CTA扫描,记录并比较体模各个方向上的管电流强度、辐射剂量以及各个感兴趣区(眼晶体层面...目的探讨器官剂量调制(ODM)技术在头颈CT血管造影(CTA)中对辐射敏感器官的照射强度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仿真体模进行开启和关闭ODM技术的头颅CTA扫描,记录并比较体模各个方向上的管电流强度、辐射剂量以及各个感兴趣区(眼晶体层面的左右眼玻璃体、脑干及颈部甲状腺区域)的CT值和图像噪声(SD)。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临床诊断或怀疑为头颈部动脉疾病需要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40例。A组扫描时使用ODM技术,B组不使用ODM技术。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眼晶体和甲状腺层面上各个方向的管电流强度,测量并比较各个感兴趣区(眼晶体层面的左右眼玻璃体、脑干和颈部甲状腺层面上的双侧胸锁乳突肌区域)的CT值与SD值。结果体模研究显示,开启ODM技术时,体模前方管电流降低(眼晶体层面为198 m A vs. 282 m A,甲状腺层面为325 m A vs. 464m A),总体平均管电流降低(335 m A vs. 383 m A),体模感兴趣区CT值无显著变化(P> 0. 05),各个感兴趣区SD值均有升高(P <0. 05),整体扫描辐射剂量降低[(157. 2±0. 3) m Gy×cm vs.(173. 9±0. 1) m Gy×cm,P <0. 05]。临床研究中,在眼晶体层面,A组患者前方管电流明显低于B组[(370. 6±52. 5) m A vs.(479. 0±56. 7) m A,P <0. 05)],其他方向上的管电流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各个感兴趣区SD值均有升高(P <0. 05),分别为眼晶体层面右侧玻璃体(12. 0±1. 2) HU vs.(10. 9±1. 5) HU,左侧玻璃体(11. 9±1. 2) HU vs.(10. 7±1. 3) HU,脑干(15. 4±1. 7) HU vs.(14. 1±2. 2) HU。在甲状腺层面,所有患者管电流均达上限,自动管电流调制失效,感兴趣区SD值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A组患者整体辐射剂量低于B组[(267. 0±25. 5) m Gy×cm vs.(303. 2±31. 8) m Gy×cm,P <0. 05]。所有患者图像均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两组患者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ODM技术可以降低头颈CTA中对辐射敏感器官的照射强度,同时保持可接受的图像质量水平,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相同管电压和噪声指数(NI)条件下,自动毫安调制范围的选择对头颈动脉CTA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9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头颈动脉CTA检查。A组管电压为120 k V,管电流调制范围为150~600 m A;B组管电压为120 k V,管...目的探讨相同管电压和噪声指数(NI)条件下,自动毫安调制范围的选择对头颈动脉CTA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9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头颈动脉CTA检查。A组管电压为120 k V,管电流调制范围为150~600 m A;B组管电压为120 k V,管电流调制范围为150~400 m A。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测量主动脉弓、颈总动脉分叉部、基底动脉中部的CT值和噪声,并计算信噪比(SNR),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对血管后处理图像进行评分,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组(CPR)等。记录并统计辐射剂量参数,包括CTDIvol和DLP,同时记录主动脉弓、颈4椎体、齿状突、垂体窝水平层面管电流的值。结果两组主动脉弓、颈总动脉分叉部、基底动脉腔内信噪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图像主观质量评分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辐射剂量比较,A组CTDIvol、DLP显著大于B组。A、B组在主动脉弓水平组织较厚,管电流均保持为最大值;主动脉弓、颈4椎体水平、齿状突,A组管电流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垂体窝水平管电流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合理适当的选择管电流调节范围,有效利用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有助于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头颈CTA的辐射剂量。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器官剂量调制(ODM)技术在头颈CT血管造影(CTA)中对辐射敏感器官的照射强度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仿真体模进行开启和关闭ODM技术的头颅CTA扫描,记录并比较体模各个方向上的管电流强度、辐射剂量以及各个感兴趣区(眼晶体层面的左右眼玻璃体、脑干及颈部甲状腺区域)的CT值和图像噪声(SD)。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临床诊断或怀疑为头颈部动脉疾病需要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40例。A组扫描时使用ODM技术,B组不使用ODM技术。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眼晶体和甲状腺层面上各个方向的管电流强度,测量并比较各个感兴趣区(眼晶体层面的左右眼玻璃体、脑干和颈部甲状腺层面上的双侧胸锁乳突肌区域)的CT值与SD值。结果体模研究显示,开启ODM技术时,体模前方管电流降低(眼晶体层面为198 m A vs. 282 m A,甲状腺层面为325 m A vs. 464m A),总体平均管电流降低(335 m A vs. 383 m A),体模感兴趣区CT值无显著变化(P> 0. 05),各个感兴趣区SD值均有升高(P <0. 05),整体扫描辐射剂量降低[(157. 2±0. 3) m Gy×cm vs.(173. 9±0. 1) m Gy×cm,P <0. 05]。临床研究中,在眼晶体层面,A组患者前方管电流明显低于B组[(370. 6±52. 5) m A vs.(479. 0±56. 7) m A,P <0. 05)],其他方向上的管电流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各个感兴趣区SD值均有升高(P <0. 05),分别为眼晶体层面右侧玻璃体(12. 0±1. 2) HU vs.(10. 9±1. 5) HU,左侧玻璃体(11. 9±1. 2) HU vs.(10. 7±1. 3) HU,脑干(15. 4±1. 7) HU vs.(14. 1±2. 2) HU。在甲状腺层面,所有患者管电流均达上限,自动管电流调制失效,感兴趣区SD值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A组患者整体辐射剂量低于B组[(267. 0±25. 5) m Gy×cm vs.(303. 2±31. 8) m Gy×cm,P <0. 05]。所有患者图像均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两组患者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ODM技术可以降低头颈CTA中对辐射敏感器官的照射强度,同时保持可接受的图像质量水平,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文摘目的探讨相同管电压和噪声指数(NI)条件下,自动毫安调制范围的选择对头颈动脉CTA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9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头颈动脉CTA检查。A组管电压为120 k V,管电流调制范围为150~600 m A;B组管电压为120 k V,管电流调制范围为150~400 m A。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测量主动脉弓、颈总动脉分叉部、基底动脉中部的CT值和噪声,并计算信噪比(SNR),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对血管后处理图像进行评分,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组(CPR)等。记录并统计辐射剂量参数,包括CTDIvol和DLP,同时记录主动脉弓、颈4椎体、齿状突、垂体窝水平层面管电流的值。结果两组主动脉弓、颈总动脉分叉部、基底动脉腔内信噪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图像主观质量评分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辐射剂量比较,A组CTDIvol、DLP显著大于B组。A、B组在主动脉弓水平组织较厚,管电流均保持为最大值;主动脉弓、颈4椎体水平、齿状突,A组管电流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垂体窝水平管电流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合理适当的选择管电流调节范围,有效利用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有助于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头颈CTA的辐射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