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vective Initiation by Topographically Induced Convergence Forcing over the Dabie Mountains on 24 June 2010 被引量:6
1
作者 Qiwei WANG Ming XUE Zhemin TA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0期1120-1136,共17页
The initiation of convective cells in the late morning of 24 June 2010 along the eastward extending ridge of the Dabie Mountains in the Anhui region, China, is studied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s that include local ... The initiation of convective cells in the late morning of 24 June 2010 along the eastward extending ridge of the Dabie Mountains in the Anhui region, China, is studied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s that include local data assimilation. A primary convergence line is found over the ridge of the Dabie Mountains, and along the ridge line several locally enhanced convergence centers preferentially initiate convection. Three processes responsible for creating the overall convergence pattern are identified. First, thermally-driven upslope winds induce convergence zones over the main mountain peaks along the ridge, which are shifted slightly downwind in location by the moderate low-level easterly flow found on the north side of a Mei-yu front. Second, flows around the main mountain peaks along the ridge create further convergence on the lee side of the peaks. Third, upslope winds develop along the roughly north-south oriented valleys on both sides of the ridge due to thermal and dynamic channeling effects, and create additional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peaks along the ridge. The superposition of the above convergence features creates the primary convergence line along the ridge line of the Dabie Mountains. Locally enhanced convergence centers on the primary line cause the initiation of the first convection cells along the ridge. These conclusions are supported by two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in which the environmental wind (dynamic forcing) or radiative and land surface thermal forcing are removed, respectively. Overall, the thermal forcing effects are stronger than dynamic forcing given the relatively weak environmental f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bie Mountains convective initiation low-level convergence line thermal forcing dynamic forcing
下载PDF
凉山州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特征对比分析
2
作者 姜艳 侯砚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3年第S01期37-44,共8页
利用水平分辨率1°×1°的NCEP6h再分析、新型监测和常规观测等资料,对2022年6月下旬的两次区域性强降水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雨带均为自东北向西南移动,大雨及以上落区集中在凉山东部、北部、中部地区,200... 利用水平分辨率1°×1°的NCEP6h再分析、新型监测和常规观测等资料,对2022年6月下旬的两次区域性强降水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雨带均为自东北向西南移动,大雨及以上落区集中在凉山东部、北部、中部地区,200hPa高层辐散产生“抽吸作用”,500hPa、700hPa高原低槽东南移,地面辐合线触发对流发生;“6.23”过程满足低层暖平流强迫类强对流天气类型,“6.27”过程符合斜压锋生类强对流天气的基本特征;并且,低、中、高层影响系统的位置、强度和移动路径配合,降水区域上空的不稳定层结突出和水汽输送畅通,以及过程中有冷空气补充、干区侵入或逆温层的阻挡等参与,是凉山州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分析 MCC 强对流 低层暖平流强迫 斜压锋生
下载PDF
碎石层的“热半导体”作用 被引量:19
3
作者 程国栋 赖远明 +1 位作者 孙志忠 姜凡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共7页
碎石层在冰缘地区有广泛分布.众多文献报道,碎石层具有降低其下地温的作用,根据这些现象,对其致冷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封闭的倾斜碎石层,其致冷机制主要基于Rayleigh-Bènard对流;对开放的倾斜碎石层,其致冷机制包括“... 碎石层在冰缘地区有广泛分布.众多文献报道,碎石层具有降低其下地温的作用,根据这些现象,对其致冷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封闭的倾斜碎石层,其致冷机制主要基于Rayleigh-Bènard对流;对开放的倾斜碎石层,其致冷机制包括“烟囱效应”和风引起的强迫对流.并进一步用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现场的实体试验对致冷机理进行了验证.碎石层己在青藏铁路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被证明起到了冷却路基的作用.这一措施效果显著、施工简便、环境友好且成本相对较低,可用于多种冻土工程,以适应全球变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石层 RAYLEIGH-BENARD对流 烟囱效应 强迫对流 全球变暖
下载PDF
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的典型成因——南京汤山地热系统的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栾光忠 邱汉学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1期156-160,共5页
根据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的理论和汤山温泉、汤山热水井的地质、地热背景,南京汤山地热系统为一典型的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该系统以汤山背斜控热构造提供的大地热流为热源;以受迫对流为机制。大气降水和地表水通过断裂和溶穴入渗... 根据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的理论和汤山温泉、汤山热水井的地质、地热背景,南京汤山地热系统为一典型的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该系统以汤山背斜控热构造提供的大地热流为热源;以受迫对流为机制。大气降水和地表水通过断裂和溶穴入渗并受迫进行深循环。在此过程中,吸取围岩热量形成地热水。在地形高差影响和相应的水力压差作用下形成环流。在巨厚页岩地层的阻隔下,地热水沿断裂带和特定层位出露形成温泉,或赋存于地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热流 地热系统 中低温对流型 地热成因
下载PDF
龙岩地区2次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谢玉华 冯晋勤 张深寿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40-43,共4页
2014年3月28-29日,龙岩市部分县市连续遭受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袭击,文中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雷达观测资料等,对28日和29日过程的不同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8日过程属低层暖平流强迫所致,在地面低压倒槽暖区中,... 2014年3月28-29日,龙岩市部分县市连续遭受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袭击,文中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雷达观测资料等,对28日和29日过程的不同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8日过程属低层暖平流强迫所致,在地面低压倒槽暖区中,低层风速辐合和地形作用触发了对流天气,冰雹和短时强降水明显,局地伴有强的短时大风。29日属斜压锋生类强对流过程,大风灾害范围广、局部伴有冰雹、短时强降水。(2)28日水汽条件比29日好,但是动力抬升作用明显比29日差。28日湿层明显比29日厚,更有利于短时强降水;29日深层垂直风切变比28日大,更有利于大风的形成。(3)28日的回波特征为超级单体,有明显的超级单体特征,而29日的对流天气是在系统性的飑线天气下产生的,组织性较强,强对流单体在对流带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暖平流强迫 斜压锋生 冰雹 雷达
下载PDF
低层暖平流强迫背景下湖南两次飑线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唐明晖 王强 +1 位作者 徐靖宇 贺科 《暴雨灾害》 2019年第2期115-125,共11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对2017年5月11日和6月5日发生在湖南的两次飑线过程(以下分别简称"5·11"飑线过程和"6·5"飑线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对2017年5月11日和6月5日发生在湖南的两次飑线过程(以下分别简称"5·11"飑线过程和"6·5"飑线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均发生在低层暖平流强迫背景下,"5·11"飑线过程发生前冷平流较明显,"6·5"飑线过程发生前暖湿气流更强盛,副热带高压位置不同导致后一过程水汽条件更好;(2)"5·11"飑线过程中层更干,0℃度层高度更低,有利于出现较大范围雷暴大风和小冰雹,而"6·5"飑线过程自由对流高度(LFC)相对较低、低层湿度更大,则易产生更大强度的短时降水;(3)"5·11"飑线过程产生大范围雷暴大风的环境条件明显好于"6·5"飑线过程,但后一过程因地面倒槽发展、暖湿气流更强、低涡东移使大气对流不稳定增大等原因,更有利于形成局地致灾性大风;(4)"6·5"飑线过程中气旋少且维持时间短,以及垂直风廓线产品(VWP)、径向速度图上雷暴大风特征不够典型,其预警难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低层暖平流强迫 垂直风廓线 零度层高度 对比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