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豆保健酱油高盐稀态工艺酿造试验 被引量:2
1
作者 梁姚顺 吕东津 +1 位作者 朱明军 梁世中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20-22,共3页
利用黑豆,以高盐稀态发酵工艺生产酱油,在品质、营养等方面与黄豆酱油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利用黑豆制作酱油是可行的。
关键词 黑豆酱油 黄豆酱油 高盐稀态生产工艺
下载PDF
不同酿造工艺对黑豆酱油理化特性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牛丽丽 崔艳 +4 位作者 闫志华 刘先印 刘恺 卢婷 宋茜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88-93,共6页
采用低温酿造、常温酿造和高温酿造工艺发酵黑豆酱油,检测发酵过程中3组酱油的理化指标和感官指标。结果发现:低温酿造组原油品质高,氨基酸态氮含量为(1.02±0.10)g/100 mL,全氮含量为(1.65±0.17)g/100 mL,色值为14±1,香... 采用低温酿造、常温酿造和高温酿造工艺发酵黑豆酱油,检测发酵过程中3组酱油的理化指标和感官指标。结果发现:低温酿造组原油品质高,氨基酸态氮含量为(1.02±0.10)g/100 mL,全氮含量为(1.65±0.17)g/100 mL,色值为14±1,香气浓郁、滋味芳醇;常温酿造组原油品质较均衡,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88±0.09) g/100 mL,全氮含量为(1.60±0.15)g/100 mL,色值为11±1;高温酿造组原油品质一般,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84±0.08)g/100 mL,全氮含量为(1.54±0.15)g/100 mL,色值为9±1,酱香浓郁、黏稠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豆 酱油 低温酿造 常温酿造 高温酿造
下载PDF
复合发酵法优化低盐黑豆酱油风味研究
3
作者 冉伟 姜婷婷 +1 位作者 李兴华 李想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66-72,共7页
选择嗜盐四联球菌(Tetragenococcus halophilus)和鲁氏接合酵母(Saccharomyces rouxii)作为外加复合发酵菌种。以感官评分和氨基态氮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低盐黑豆酱油生产工艺,确定最佳工艺:发酵时间为90 d,发酵温... 选择嗜盐四联球菌(Tetragenococcus halophilus)和鲁氏接合酵母(Saccharomyces rouxii)作为外加复合发酵菌种。以感官评分和氨基态氮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低盐黑豆酱油生产工艺,确定最佳工艺:发酵时间为90 d,发酵温度为30℃,鲁氏接合酵母菌接种量为1.9%,嗜盐四联球菌接种量为1.2%,该工艺条件下生产的低盐黑豆酱油品质最佳,感官评分为95.88,氨基态氮含量为8.45 mg/mL。并对最佳工艺条件生产的低盐黑豆酱油与传统发酵法制备的低盐黑豆酱油在品质上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复合发酵法制备的低盐黑豆酱油在氯化钠含量、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含量及感官评分上均优于传统发酵法制备的低盐黑豆酱油,添加菌种的低盐黑豆酱油游离氨基酸总量有了显著提升,挥发性风味物质总量达69种,比传统发酵法多20种,达到特级酱油标准,说明复合发酵法在改善低盐黑豆酱油品质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盐黑豆酱油 复合发酵法 工艺优化 风味分析
下载PDF
黑豆酱油富硒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黄亚东 张翔 +1 位作者 陶书中 陈正东 《江苏调味副食品》 2021年第4期14-16,共3页
结合酱油生产工艺探索微生物富硒条件,优化黑豆酱油富硒酿造技术。根据酱油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及富硒结果,分析得出黑豆酱油最优富硒工艺,即以75μg/L的亚硒酸钠富硒培养米曲霉、以高盐稀态酿造工艺生产酱油。
关键词 黑豆酱油 米曲霉 富硒 高盐稀态酿造
下载PDF
采用黑豆淡水醅工艺酿造调味油
5
作者 陈苍林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7-28,共2页
利用酱油生产设备、采用黑豆淡水醅发酵工艺酿造调味油,用来调配酱油、鱼露等产品。成品品质自然,无毒无害,提升等级,增鲜减盐,使产品质量更完美。
关键词 黑豆曲 淡水醅工艺 调味油
下载PDF
不同原料酿造酱油功能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被引量:3
6
作者 杨春晖 王文平 +4 位作者 续丹丹 崔宇倩 鞠岩 许春艳 吕小婷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318-325,共8页
分别以黑豆、黄豆和豆粕为原料,以高盐稀态法制备酿造酱油,采用常规方法及液相色谱-质谱(LCMS/MS)法检测3种酱油的品质指标、功能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分析其抗氧化活性与功能成分的相关性,并基于酱油的功能成分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 分别以黑豆、黄豆和豆粕为原料,以高盐稀态法制备酿造酱油,采用常规方法及液相色谱-质谱(LCMS/MS)法检测3种酱油的品质指标、功能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分析其抗氧化活性与功能成分的相关性,并基于酱油的功能成分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结果表明,3种酱油的感官和理化指标均达到国标GB 18186—2000《酿造酱油》中一级酱油要求。三种酱油的功能成分(总酚、总黄酮、类黑精、总游离多酚、总游离黄酮、总游离氨基酸)分别为4.78~7.14 mgGAE/mL、2.75~4.34 mgRE/mL、1.25%~1.70%、25.54~35.08μg/mL、11.37~20.20μg/mL、42.36~48.61 mg/mL;抗氧化指标(总抗氧化能力、ABTS+及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24.27~605.57 U/mL、6.43~8.57 mgVCE/mL、3.53~5.30 mgVCE/mL。除游离氨基酸外,各功能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均为黑豆酱油>豆粕酱油>黄豆酱油,且三种酱油间的抗氧化指标差异显著(P<0.05)。相关性结果表明,酱油抗氧化活性与总多酚、总黄酮及类黑精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PLS-DA结果表明,可以通过功能成分区分不同原料酿造的酱油。综上,以功能成分组成和含量不同的原料制备酱油的抗氧化活性会有所差异,可以通过原料选择及某些活性成分强化提高酱油功能保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黑豆 黄豆 多酚 黄酮 类黑精 抗氧化活性 相关性
下载PDF
黄豆酱油与黑豆酱油抗氧化活性及风味物质的比较 被引量:16
7
作者 张欢欢 耿予欢 李国基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7-106,229,共11页
本文研究了相同工艺下,黄豆、黑豆两种蛋白原料制备传统高盐稀态酱油的差异。比较两种酱油基本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差异,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两种酱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黑豆酱油总氮... 本文研究了相同工艺下,黄豆、黑豆两种蛋白原料制备传统高盐稀态酱油的差异。比较两种酱油基本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差异,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两种酱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黑豆酱油总氮、氨基态氮、还原糖等显著高于黄豆酱油(p<0.05),黄豆酱油鲜味氨基酸含量更高。黑豆酱油抗氧化活性高于黄豆酱油,相关性分析表明总酚、总黄酮及类黑精是酱油抗氧化活性的重要物质基础。两种酱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及含量差异显著(p<0.05),共鉴定出98种物质,黄豆酱油、黑豆酱油总风味物质种类分别有63种、59种,总峰面积分别为297.6×10~7、213.6×10~7。综合分析表明黄豆酱油醇香突出,黑豆酱油醇、酯及醛酮类主要挥发性成分较均衡,风味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豆 黑豆 酱油 营养 抗氧化活性 风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