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2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tabolomics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soy sauce associated with fermentation time 被引量:8
1
作者 Li Zhu Siyu He +6 位作者 Ying Lu Jianhong Gan Ningping Tao Xichang Wang Zaoli Jiang Yuanxiang Hong Changhua Xu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SCIE 2022年第2期297-304,共8页
Given that fermentation time has significant impact on quality and flavor of soy sauce,a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the metabolic mechanism as fermentation time prolonged is essential for producing satisfactory and consi... Given that fermentation time has significant impact on quality and flavor of soy sauce,a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the metabolic mechanism as fermentation time prolonged is essential for producing satisfactory and consistent quality of traditional soy sauce.Herein,the metabolic compounds changes of soy sauce associated with fermentation time up to 10 years were comprehensively investigated by using Chinese traditional fermented soy sauce(CTFSS)as a demonstration.Results showed that formaldehyde nitrogen,total soluble nitrogen(TSN),non-salt soluble solids,amino acids,free 5’-nucleotides and volatile compounds in CTFSS changed obviously during fermentation.Specifically,glutamic acid and aspartic acid were prominent in CTFSS.Continuous decrease in content of hypoxanthine(Hx)was found from 1 M(1-month soy sauce)to7 M(7-months soy sauce).Furthermore,a significant opposite tendency for changes between some volatile compounds and amino acids wa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a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hese two components.Therefore,a better understanding to the influence of fermentation time on soy sauce had been proposed.As the formation and conversion of amino acids and sugars might be mainly responsible for flavor formation in CTFSS,the ratio of these two reactions rate led the metabolism to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eps,degradation,conversion and bal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 sauce fermentATION Amino acids Volatile compounds FLAVOR Metabolomics
下载PDF
The development of soy sauce from organic soy bean 被引量:2
2
作者 Shoupeng Wan Yanxiang Wu +2 位作者 Cong Wang Chunling Wang Lihua 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3年第5期116-121,共6页
Soy sauce by a high salt liquid-state fermentation process was prepared using the organic soy beans as raw material. Beidahuang organic soy bean was selected among different raw materials. Here, the best technique was... Soy sauce by a high salt liquid-state fermentation process was prepared using the organic soy beans as raw material. Beidahuang organic soy bean was selected among different raw materials. Here, the best technique was determined. Firstly, the organic soy beans were soaked for 7 hours under 121℃, steamed for 15 min and mixed with the fried wheat (5:5, w/w). After inoculated with Aspergillus oryzae 3.042 (0.3%, w/w) and cultured for 36 hours, the koji was obtained. When the brine (2:1, w/w) was added, fermentation started. At the end of the fermentation, isoflavone content of organic soy sauce was 0.22 mg· g-1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n- organic soy beans. In addition,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there were a higher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content, the linoleic acid content in crude fat of 51.61% and γ-linolenic acid content in crude fat of 0.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soy BEAN soy sauce fermentation FATTY Acid ISOFLAVONE
下载PDF
谷氨酰胺酶在10 t规模酱油发酵中应用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旭 黄小玲 崔春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4-170,共7页
鲜味是反映酿造酱油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谷氨酰胺酶可以催化谷氨酰胺生成谷氨酸和γ-谷氨酰肽,从而提高酱油的鲜味。文章研究了在10 t规模酱油发酵过程中添加谷氨酰胺酶对酱油中谷氨酸、谷氨酰胺、γ-谷氨酰肽、氨基酸态氮和全氮等指... 鲜味是反映酿造酱油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谷氨酰胺酶可以催化谷氨酰胺生成谷氨酸和γ-谷氨酰肽,从而提高酱油的鲜味。文章研究了在10 t规模酱油发酵过程中添加谷氨酰胺酶对酱油中谷氨酸、谷氨酰胺、γ-谷氨酰肽、氨基酸态氮和全氮等指标的影响,并对添加谷氨酰胺酶的酱油进行了HS-SPME-GC-MS分析和感官评定。结果表明,添加谷氨酰胺酶可明显提高酱油原油的谷氨酸含量、氨基酸态氮含量、全氮含量并调节γ-谷氨酰肽的种类及含量。添加谷氨酰胺酶对酱油原油的pH值和总酸含量有小幅度影响。HS-SPME-GC-MS分析表明,添加谷氨酰胺酶的酱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发生了一定变化,醇类、醛类、酮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都有所增加,使酱油的滋味和气味更加丰富。感官评价显示添加谷氨酰胺酶可较大幅度提升酱油的鲜味强度,小幅度减弱酱油的苦味和增加酱油的酸味,对咸味、甜味的影响较小。该研究结果为谷氨酰胺酶在酱油酿造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酰胺酶 酱油发酵 谷氨酸 HS-SPME-GC-MS 感官评价
下载PDF
螺旋藻风味酱的发酵工艺研究
4
作者 薛宪辉 李思雨 +2 位作者 郭睿 崔文凯 纪蓓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9-73,共5页
螺旋藻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贫血、预防高血脂等功效。以螺旋藻、面粉为主要原料进行发酵,使酱具有独特螺旋藻风味的同时提高了其营养价值。为获得螺旋藻风味酱的发酵工艺,研究不同因素对螺... 螺旋藻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贫血、预防高血脂等功效。以螺旋藻、面粉为主要原料进行发酵,使酱具有独特螺旋藻风味的同时提高了其营养价值。为获得螺旋藻风味酱的发酵工艺,研究不同因素对螺旋藻风味酱发酵的影响,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得到最佳条件为料水比1∶1.25、藻面比100∶0、培养温度35℃、接种量0.1%、盐浓度13%、制曲时间72 h。在此基础上进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设计,对发酵工艺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氨基酸态氮含量作为指标,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1、藻面比90∶10、培养温度35℃、接种量0.05%、盐浓度13%、制曲时间72 h。进行验证实验,最佳条件下得到的螺旋藻风味酱酯香浓郁,黏稠适度,咸甜适口,氨基酸态氮含量达到(1.54±0.03)g/100 g。通过在酱料中加入不同香料炒制,得到多种口味的螺旋藻风味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藻 酱油曲精 发酵工艺 氨基酸态氮
下载PDF
玉米发酵酱粉风味化合物分析及增鲜应用研究
5
作者 赵劲灵 汤龙 +7 位作者 曹瑞 余美宏 程洁仪 杨海珍 范全龙 王恒志 马仕宇 李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6-84,共9页
玉米发酵酱粉是以玉米和食用盐为主要原料,经专用菌种发酵等工艺制成的一种具有增鲜、增香作用的发酵产品,其在食品中可提供鲜味和咸味。多种挥发性及非挥发性化合物共同决定了其风味特性,因此该文采用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 玉米发酵酱粉是以玉米和食用盐为主要原料,经专用菌种发酵等工艺制成的一种具有增鲜、增香作用的发酵产品,其在食品中可提供鲜味和咸味。多种挥发性及非挥发性化合物共同决定了其风味特性,因此该文采用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与GC-MS联用以及HPLC技术对市场上的一种玉米发酵酱粉中挥发性化合物和非挥发性化合物(游离氨基酸和5′-核苷酸)进行定量分析,并对玉米发酵酱粉在酱油中的增鲜应用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发酵酱粉具有丰富的风味特性。共检测到34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12种挥发性化合物的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1。非挥发性化合物中部分氨基酸和5′-核苷酸对酱粉中的鲜味具有贡献,例如丙氨酸(Ala)等氨基酸可为酱粉提供甜味,精氨酸(Arg)等氨基酸提供苦味。结合正交试验和感官评价发现,添加白砂糖(12%)、玉米发酵酱粉(5%)及酵母抽提物(1%)后调配得到酱油的感官评价最佳,可为增加酱油原油鲜味和甜味,同时抑制其苦涩味。该研究可为玉米发酵酱粉的风味研究及在其他调味品的深层次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发酵酱粉 挥发性化合物 非挥发性化合物 鲜味 酱油
下载PDF
耐盐乳酸菌的益生特性及其在酱油发酵中的应用
6
作者 李佳莲 王涛 方芳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8,共10页
食品来源的耐盐乳酸菌(LAB)具有安全性和一定的抗逆特性,研究它们的益生特性和发酵特性对寻找可用于食品发酵的功能菌株具有重要意义。作者考察了5株来源于酱油发酵酱醪的乳酸菌的抑菌、抗氧化能力和对胃酸、胆盐与溶菌酶的耐受能力,以... 食品来源的耐盐乳酸菌(LAB)具有安全性和一定的抗逆特性,研究它们的益生特性和发酵特性对寻找可用于食品发酵的功能菌株具有重要意义。作者考察了5株来源于酱油发酵酱醪的乳酸菌的抑菌、抗氧化能力和对胃酸、胆盐与溶菌酶的耐受能力,以及对冻干和高温条件的抗性,并评估了乳酸菌协同高盐稀态酱油发酵的能力。结果表明,5株乳酸菌可在低盐质量浓度(50 g/L)下生长,且对中高盐质量浓度(100 g/L和150 g/L)有良好的耐受能力。这些耐盐乳酸菌皆具有低疏水性,可抑制大肠杆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等致病菌,并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其中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ZQ1与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WT1对胃酸、胆盐和溶菌酶的耐受能力高于Pediococcus pentosaceus WT6、Weissella paramesenteroides JL-5、Weissella paramesenteroides LCW-28和对照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JP31。此外,P.acidilactici WT1经冷冻干燥处理后的存活率最高(85%),且该菌株在60℃下的存活率比L.plantarum JP31高2个数量级。利用P.acidilactici WT1协同高盐稀态酱油发酵,可使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和有机酸质量浓度分别提高11.03%和34.42%。该研究初步证实了食品来源的耐盐乳酸菌的益生特性和用于酱油发酵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盐乳酸菌 益生菌 抗逆特性 酱油 协同发酵
下载PDF
核桃粕酱油的研制及品质分析
7
作者 谭春雷 盛军 赵存朝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4-160,共7页
以螺旋压榨核桃粕、超临界萃取核桃粕和重力压榨核桃粕为原料,考察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料液比和盐水浓度对酱油发酵过程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影响,并对酱油的理化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发酵时间为32 d、发酵温度为42℃、料液比为1∶... 以螺旋压榨核桃粕、超临界萃取核桃粕和重力压榨核桃粕为原料,考察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料液比和盐水浓度对酱油发酵过程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影响,并对酱油的理化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发酵时间为32 d、发酵温度为42℃、料液比为1∶1.2、盐水浓度为13%时,3种核桃粕所得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含量达到最高,分别为0.75,0.56,0.65 g/100 g。对3种成品酱油进行理化指标检测,3种酱油总氮含量分别为1.05,0.93,0.95 g/dL,无盐固形物含量分别为11.15,11.27,11.67 g/dL,均符合相应国家标准。在3种酱油中共检测出16种游离氨基酸,其中螺旋压榨核桃粕所制酱油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最高,达6.16 g/dL,超临界萃取核桃粕和重力压榨核桃粕所制酱油中氨基酸总量分别为5.02,5.20 g/mL。研究表明3种核桃粕用来制作酱油的适合程度为螺旋压榨核桃粕>重力压榨核桃粕>超临界萃取核桃粕。核桃粕酱油的研制可为云南核桃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可促进云南酱油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粕酱油 发酵工艺 响应面法 游离氨基酸
下载PDF
酱油发酵工艺的优化研究进展
8
作者 李思颖 温林凤 +5 位作者 李俊 扈圆舒 徐婷 刘占 符姜燕 曹庸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2期308-313,共6页
我国是酱油酿造大国,酱油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酿造而成的产品,所用的原料、环境因素、发酵方式等都起到重要作用,其中包括酱油原料与本来就存在的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发酵方式的差异,也包括外加微生物例如酵母菌、霉菌、乳酸菌... 我国是酱油酿造大国,酱油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酿造而成的产品,所用的原料、环境因素、发酵方式等都起到重要作用,其中包括酱油原料与本来就存在的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发酵方式的差异,也包括外加微生物例如酵母菌、霉菌、乳酸菌或者其他外源物质与原本就存在的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均会对酱油的风味和滋味产生影响,由此可以对酱油品质进行优化。本文综述了从添加酵母菌、霉菌、乳酸菌三大类菌种、其他外源添加物、对于发酵原料的优化以及发酵方式的改良四个方面对于酱油品质的提升作用,为在实际生产中酱油发酵工艺的优化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底物 酵母菌 霉菌 乳酸菌 酱油发酵
下载PDF
梯度升温发酵工艺对不同盐分稀态发酵酱油微生物变化和风味形成的影响
9
作者 李心智 刘希 +4 位作者 徐新玉 周其洋 吴昌正 童星 欧仕益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6-114,共9页
本文以12%和18%(w/v)两种盐分浓度的稀态发酵酱醪为研究对象,探究梯度升温(15℃-20℃-25℃-30℃)工艺对发酵酱醪微生物计数和风味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梯度升温工艺的低盐分酱醪样品(TC12)的酵母计数在发酵到期时比恒温(30℃)对照... 本文以12%和18%(w/v)两种盐分浓度的稀态发酵酱醪为研究对象,探究梯度升温(15℃-20℃-25℃-30℃)工艺对发酵酱醪微生物计数和风味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梯度升温工艺的低盐分酱醪样品(TC12)的酵母计数在发酵到期时比恒温(30℃)对照组(C12)要高1.0 log CFU/g左右,这表明酵母在梯度升温工艺中维持生长代谢时间较长。这或与发酵前期较低的温度限制了酵母过快的繁殖有关。其中,TC12的发酵到期原油的氨基酸态氮高达1.14 g/100 g,达到我国规定的特级酿造酱油标准。同时,TC12中的鲜味(19.03 g/L)和甜味氨基酸(19.32 g/L)含量较高,共占氨基酸总量约60%,呈现较好的鲜甜滋味。挥发性物质检测数据显示,TC12中的乙醇、苯乙酸乙酯、棕榈酸乙酯、3-甲硫基丙醛和苯甲醛等含量较高,样品整体呈现“水果甜香和酯香”。另一方面,高盐组梯度升温样品(TC18)则测得更多的愈创木酚和甲基麦芽酚,呈现“烟熏香和酱香”。感官鉴评数据显示,低盐分梯度升温发酵样品TC12相比恒温发酵组C12具有更高的香气和滋味得分,综合口感更优。综上所述,梯度升温工艺有利于限制低盐分(12%)发酵酱醪中酵母在前期的过快生长,保持其在发酵后期的活性细胞计数,使其能持续发酵生成更多风味物质,提升低盐发酵原油的整体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升温 低盐发酵酱油 酵母 氨基酸态氮 游离氨基酸 挥发性风味物质
下载PDF
酒醅与酱渣混蒸馏分中的多肽鉴定及风味成分分析
10
作者 赵云浩 黄晓丹 +5 位作者 王珺 田山林 张思杰 余有贵 文应当 伍强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5-61,共7页
为富集劣质酒醅(第七轮次)馏分中的多肽,改变其风味成分组成,该研究以酱香型白酒酒醅和酱油加工下脚料酱渣为原料进行混合蒸馏,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馏分中的风味成分,并通过液相色谱-质谱法鉴定馏分中多肽的氨基酸序列,进一步利用... 为富集劣质酒醅(第七轮次)馏分中的多肽,改变其风味成分组成,该研究以酱香型白酒酒醅和酱油加工下脚料酱渣为原料进行混合蒸馏,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馏分中的风味成分,并通过液相色谱-质谱法鉴定馏分中多肽的氨基酸序列,进一步利用分子对接法探究馏分多肽与风味成分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酒醅与酱渣混合蒸馏方法能丰富风味成分,其中乙酸乙酯(0.63%)、己酸乙酯(0.12%)、丁酸乙酯(0.55%)、丙酸乙酯(0.74%)、戊酸甲酯(0.2%)、甲酸乙酯(0.41%)等香气成分含量均有较大提升,且发现了异香草醛(香草香)、苯乙醛(蜂蜜香)新香气成分,吡嗪类物质含量也有提升。此外,从酒醅与酱渣混蒸馏分中共鉴定获得37条多肽,其中14条多肽来自于酱渣。分子对接结果显示,Leu-Leu-Tyr可与乙酸、己酸乙酯、苯乙醛等风味物质形成氢键,有望抑制风味物质挥发,起到持久留香的作用。该研究探究了酱香型白酒酒醅和酱渣混合蒸馏富集多肽、改善劣质酒风味的可行性,为白酒多肽类非挥发性物质影响酒体风味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醅 酱渣 酱香型白酒 多肽 风味成分 分子对接
下载PDF
混菌固态发酵酱香型白酒糟制蛋白饲料研究
11
作者 时伟 商素 +4 位作者 郑红梅 黄婷 唐正伟 柯希滔 郭举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41-147,共7页
本文以实验室保藏的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2-41、酿酒酵母SY为试验菌株,茅台镇某酒厂提供的酱香型白酒糟和茅台镇某酱醋厂提供的麸皮为原料,先以麸皮添加量对白酒糟固体培养基进行优化,再在接种量、初始pH、发酵温度、发酵时间4个单... 本文以实验室保藏的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2-41、酿酒酵母SY为试验菌株,茅台镇某酒厂提供的酱香型白酒糟和茅台镇某酱醋厂提供的麸皮为原料,先以麸皮添加量对白酒糟固体培养基进行优化,再在接种量、初始pH、发酵温度、发酵时间4个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发酵饲料粗蛋白质含量为考察指标,利用正交试验法对混菌固态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发酵培养基中最优麸皮添加量为20%,即发酵培养基总装料量为50 g,其中酱香型白酒糟40 g,麸皮10 g;混菌固态发酵最优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34℃、发酵时间4 d、接种量13%、初始pH4.8,并进行3次平行试验,其粗蛋白质含量为(27.54±0.48)%,最后,对该发酵饲料进行感官评分,根据评价标准最终得分为16分,该分值位于16~20优等区间,其分值达到了优等(一级)发酵饲料,可正常用于动物饲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菌发酵 酱香型白酒糟 蛋白饲料 正交试验
下载PDF
耐盐植物乳杆菌的选育及其对高盐稀态发酵酱油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伟 杨俊文 +5 位作者 余冰艳 林琛 谢梦雪 罗晓明 周尚庭 蒋雪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6-94,共9页
为得到发酵性能优良且适用于高盐稀态酱油酿造的耐盐乳酸菌,以发酵泡菜中筛选的耐盐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04为出发菌株进行紫外诱变,高锰酸钾-溴化钾-MRS(de Man,Rogosa and Sharpe)平板初筛及MRS液体发酵复筛获得2株... 为得到发酵性能优良且适用于高盐稀态酱油酿造的耐盐乳酸菌,以发酵泡菜中筛选的耐盐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04为出发菌株进行紫外诱变,高锰酸钾-溴化钾-MRS(de Man,Rogosa and Sharpe)平板初筛及MRS液体发酵复筛获得2株产乳酸较强的突变株L04-1和L04-2,其在160 g/L NaCl的MRS液体培养基中发酵乳酸积累量分别可达3.69和3.49 g/L,比L04高16.03%和9.75%。在高盐稀态发酵第45天添加L04-1及L04-2进行为期120 d的发酵,乳酸菌总数和细菌总数的测定结果表明,耐盐植物乳杆菌的加入可增加酱醪中乳酸菌的数量并能抑制其他细菌生长;通过对酱油发酵过程中乳酸、还原糖、总酸及氨态氮的分析发现,2株突变株均可促进乳酸、总酸及氨态氮的积累,其中添加L04-1发酵酱油乳酸含量最高,为4.31 g/L。采用气质联用分析添加L04-1、L04-2发酵酱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发现其酯类物质含量分别比L04高36.60%和16.46%;醇类物质分别比L04高23.24%和10.58%,且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可促进酱油的前香及主体香的形成。感官评分显示,2株突变株发酵的酱油香气和滋味的评分均优于添加L04的发酵酱油和对照组。诱变选育的2株耐盐植物乳杆菌在酱油发酵中具有积累乳酸、促进酯类、醇类物质生成的特征,有利于形成酱油适口的酸感,丰富酱油的滋味和香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盐植物乳杆菌 选育 高盐稀态发酵酱油 乳酸 挥发性风味物质
下载PDF
足球菌协同发酵对低盐固态酱油风味与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涛 胡光耀 方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77-84,共8页
低盐固态发酵法酿造的酱油是一类酱香突出且具有较好上色效果的酱油。由于发酵周期短和发酵温度高,低盐固态法发酵的酱油风味和品质与高盐稀态法酱油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该研究从酱醅中分离和筛选获得一株可在较高温度和一定盐度下生... 低盐固态发酵法酿造的酱油是一类酱香突出且具有较好上色效果的酱油。由于发酵周期短和发酵温度高,低盐固态法发酵的酱油风味和品质与高盐稀态法酱油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该研究从酱醅中分离和筛选获得一株可在较高温度和一定盐度下生长良好的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WT1。利用WT1协同低盐固态酱油发酵,可使酱油氨基酸态氮提高9.43%,色率增加21.36%,琥珀酸和酒石酸含量分别增加71.87%和5.43倍。此外,WT1协同发酵的酱油中鲜味和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了35.16%和13.44%,挥发性风味物质总量提高了19.95%。通过WT1协同发酵,酱油中主要风味物质愈创木酚和苯酚含量分别提高了35.49%和50.64%,苯乙醇和异戊醇含量分别提高了16.83%和21.86%。研究结果将为开展功能细菌协同发酵改善低盐固态酱油的品质与风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盐固态酱油 足球菌 协同发酵 挥发性风味物质 有机酸 色率
下载PDF
酿造酱油呈味物质及其来源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钟斌 徐雅芫 +4 位作者 万娅琼 刘坤 荆丰雪 李梅青 程江华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0-204,共5页
酱油是中国传统的调味品,酱香独特,滋味鲜美,是中式菜肴中最主要的调味佐料之一,其具有丰富饱满的鲜、甜、咸、酸等口感。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对酿造酱油中的营养成分和呈味物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文章主要综述了酿造酱油的呈味物质... 酱油是中国传统的调味品,酱香独特,滋味鲜美,是中式菜肴中最主要的调味佐料之一,其具有丰富饱满的鲜、甜、咸、酸等口感。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对酿造酱油中的营养成分和呈味物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文章主要综述了酿造酱油的呈味物质及其来源分析等,为后续研究酿造酱油呈味物质和品质提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工艺 酿造酱油 呈味物质 来源分析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酱油的罐式与池式发酵过程中关键呈味物质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留瑶 林礼钊 +2 位作者 吴惠贞 苏国万 林伟锋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0-245,共6页
从发酵罐和发酵池中选取发酵过程中的酱油进行中性蛋白酶活力、氨基酸态氮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pH值、总酸含量、有机酸含量、还原糖含量、淀粉酶活力和食盐含量的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池式发酵酱油的中性蛋白酶活力、氨基酸态氮含... 从发酵罐和发酵池中选取发酵过程中的酱油进行中性蛋白酶活力、氨基酸态氮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pH值、总酸含量、有机酸含量、还原糖含量、淀粉酶活力和食盐含量的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池式发酵酱油的中性蛋白酶活力、氨基酸态氮含量、氨基酸总量、有机酸总量、淀粉酶活力、还原糖含量、总酸含量和pH值都高于罐式发酵酱油;食盐含量则是罐式酱油更多;其中鲜味氨基酸在发酵12d后池式酱油的含量就高于罐式酱油的含量,尤其是池式酱油的谷氨酸在发酵45d时已达到10.42g/kg,而罐式酱油的谷氨酸含量仅7.91g/kg;两种方式发酵的酱油都能检测出7种有机酸,且含量较高的两种有机酸分别是乳酸和乙酸;在发酵结束时池式酱油的还原糖含量比罐式酱油的还原糖含量高1.01g/100g;池式酱油的食盐含量比罐式酱油的食盐含量低0.90g/100g,说明在关键呈味物质上池式发酵酱油优于罐式发酵酱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发酵方式 呈味物质 对比分析
下载PDF
美拉德反应对传统发酵酱油香气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培培 曹庸 +1 位作者 符姜燕 刘占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37-345,共9页
美拉德反应(Millard reaction,MR)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发酵食品中的反应。美拉德反应可以改变发酵食品的风味、色泽、提高其营养价值。酱油作为烹饪中必不可缺的调味品,其色泽红润,酱香浓郁,富含多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醛类、酸类、酯... 美拉德反应(Millard reaction,MR)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发酵食品中的反应。美拉德反应可以改变发酵食品的风味、色泽、提高其营养价值。酱油作为烹饪中必不可缺的调味品,其色泽红润,酱香浓郁,富含多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醛类、酸类、酯类、酚类和呋喃类化合物等。酱油在发酵过程中极易受原料、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发生美拉德反应,从而对酱油的风味产生影响。如何利用美拉德反应调控酱油的香气成分提高其感官品质是酱油发酵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对酱油的关键风味物质、美拉德反应对发酵酱油品质的影响以及如何对美拉德反应进行调控,使其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进行综述,并介绍了美拉德反应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以期对酱油的品质保证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美拉德反应 香气 发酵
下载PDF
两种发酵工艺制备的牡丹籽酱油理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明君 李迎秋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3-47,共5页
该研究以牡丹籽粕为主要蛋白原料,分别采用高盐稀态发酵工艺和低盐固态发酵工艺制备两种牡丹籽酱油,并测定两种酱油的基本理化指标。结果表明,高盐稀态和低盐固态牡丹籽酱油的总氮(1.4845,1.4542 g/dL)、氨基酸态氮(0.7724,0.7319 g/dL... 该研究以牡丹籽粕为主要蛋白原料,分别采用高盐稀态发酵工艺和低盐固态发酵工艺制备两种牡丹籽酱油,并测定两种酱油的基本理化指标。结果表明,高盐稀态和低盐固态牡丹籽酱油的总氮(1.4845,1.4542 g/dL)、氨基酸态氮(0.7724,0.7319 g/dL)、可溶性无盐固形物(20.96,18.52 g/dL)含量均达到国家一级酱油标准,还原糖(3.4439,3.1473 g/dL)和总可滴定酸(1.2679,1.3385 g/dL)含量与黄豆酱油相近,且红色与黄色指数比黄豆酱油更高。该研究证实了以牡丹籽作为主要蛋白原料酿造高质量酱油的可行性,为牡丹籽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新型牡丹籽酱油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品质 牡丹籽粕 低盐固态发酵 高盐稀态发酵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技术研究不同发酵温度酱油中代谢产物差异 被引量:2
18
作者 余洋洋 陈穗 +3 位作者 刘占 徐婷 黄桂东 徐振林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172-178,共7页
目的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不同发酵温度(25、30、35、40℃)酱油中代谢产物差异。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检测不同发酵温度的酱油样品的代... 目的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不同发酵温度(25、30、35、40℃)酱油中代谢产物差异。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检测不同发酵温度的酱油样品的代谢物,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等统计学分析,筛选不同温度发酵酱油的差异代谢物。结果4种不同发酵温度酱油样品共鉴定出14类266个代谢物。其中,25℃下发酵酱油中氨基酸和有机酸类化合物的含量最高,而35℃发酵酱油的中氨基酸、脂肪酸类和生物碱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通过OPLS-DA分析研究,鉴定出了37种显著差异代谢物质(变量投影重要性>1),包括有氨基酸9种,糖类和有机酸各5种,生物碱和脂肪酸各4种,芳香类化合物3种,香豆素类、胺类和酚类各2种,黄酮类1种。结论该研究明确了不同发酵温度酱油中的差异代谢物,为酱油的调控与加工工艺的改善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温度 酱油 代谢组 差异代谢物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下载PDF
核桃粕固态发酵酱油的制备及抗氧化性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宸轩 吴丹 +3 位作者 张素榕 马爱进 商雨婷 张子杰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2-185,202,共5页
目的:以米曲霉为菌种制备核桃酱油,开发功能性酱油。方法:制备酱油基础上,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和气相色谱仪测定酱油营养成分,使用超滤对10 kDa以下组分进行分离,然后测定核桃酱油组分中多肽含量、ABTS自由基清除能... 目的:以米曲霉为菌种制备核桃酱油,开发功能性酱油。方法:制备酱油基础上,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和气相色谱仪测定酱油营养成分,使用超滤对10 kDa以下组分进行分离,然后测定核桃酱油组分中多肽含量、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核桃酱油中16种氨基酸总含量为4.86 g/100 g,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脂肪酸总量的82.84%。核桃酱油组分中多肽含量为6.804 g/100 mL,当多肽质量浓度为3.6 mg/mL时,核桃酱油组分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达到95.13%、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达到28.20%、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达到20.08%。结论:核桃酱油组分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性,且其抗氧化能力与多肽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酱油 多肽 固态发酵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下载PDF
温度对广式高盐稀态酱油原油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于茜雅 鲁骞 +2 位作者 吴昌正 王阿利 黄桂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55-63,共9页
为探究温度在不同季节酿造酱油品质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设置3个发酵温度梯度(37、30、15℃)模拟广东四季温度变化情况并与自然发酵条件进行对比,发酵过程中监测原油风味指标的动态变化,并结合感官评定结果评判原油品质。结果表明:30℃发... 为探究温度在不同季节酿造酱油品质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设置3个发酵温度梯度(37、30、15℃)模拟广东四季温度变化情况并与自然发酵条件进行对比,发酵过程中监测原油风味指标的动态变化,并结合感官评定结果评判原油品质。结果表明:30℃发酵有利于醇类、酯类及酚类形成,且感官评分最高,原油综合品质最佳;37℃发酵的原油中总酸含量较高,易形成苦味氨基酸,且醛酮类、呋喃(酮)类及吡嗪类物质较为丰富,满足了酱香形成的风味物质基础;15℃发酵不利于酸类、苦味氨基酸及酱油特征风味化合物的形成,且感官得分最低;而自然发酵的原油温度变化幅度大,不利于原油中游离氨基酸及风味物质形成。该研究结果为广式高盐稀态酱油的生产工艺升级以及品质稳定性的提升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原油 控温发酵 理化指标 风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