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Extreme Monsoonal Heavy Rainfall Event over Inland South China in June 2022: A Synoptic Causes Analysis 被引量:1
1
作者 邓文剑 任鹏飞 +2 位作者 张东 孙宇 吴乃庚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23年第1期16-25,共10页
An extreme monsoonal heavy rainfall event lasted for nine days and recurred in the interior of northern south China from June 13 to 21, 2022. Using region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nd ERA5 reanalysis data, the causes... An extreme monsoonal heavy rainfall event lasted for nine days and recurred in the interior of northern south China from June 13 to 21, 2022. Using region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nd ERA5 reanalysis data, the causes of this extreme monsoonal rainfall event in south China were analyzed and diagnosed. The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 A dominant South Asian high tended to be stable near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providing favorable upper-level dispersion conditions for the occurrence of heavy rainfall in south China. A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dominated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favoring stronger and more northward transport of water vapor to the northern part of south China at lower latitudes than normal. The continuous heavy precipitation ev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The first stage(June 13-15) was the frontal heavy rainfall caused by cold air(brought by an East Asian trough)from the mid-latitudes that converged with a monsoonal airflow. The heavy rains occurred mostly in the area near a shear in front of the center of a synoptic-system-related low-level jet(SLLJ), and the jet stream and precipitation were strongest in the daytime. The second stage(June 16-21) was the warm-sector heavy rainfall caused by a South China Sea monsoonal low-level jet penetrating inland. The heavy rainfall occurred on the windward slope of the Nanling Mountains an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a boundary layer jet(BLJ). The BLJ experienced five nighttime enhancements, corresponding well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the rainfall center, showing significant nighttime heavy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Finally, a conceptual diagram of inland-type warm-sector heavy rainfall in south China is summar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soonal heavy rainfall south China low-level jet synoptic causes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and Preliminary Causes of Tropical Cyclone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over Hainan Island 被引量:6
2
作者 Xianling JIANG Fumin REN +3 位作者 Yunjie LI Wenyu QIU Zhuguo MA Qinbo CAI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5期580-591,共12页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opical cyclone(TC)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over Hainan Island from 1969 to 2014 are analyz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TC maximum daily rainfall(TMDR) using daily station precipitation d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opical cyclone(TC)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over Hainan Island from 1969 to 2014 are analyz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TC maximum daily rainfall(TMDR) using daily station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the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enter of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TC best-track data from the Shanghai Typhoon Institute,and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The frequencies of the TMDR reaching 50, 100 and 250 mm show a decreasing trend[-0.7(10 yr)^(-1)], a weak decreasing trend [-0.2(10 yr)^(-1)] and a weak increasing trend [0.1(10 yr)^(-1)], respectively. For seasonal variations, the TMDR of all intensity grades mainly occurs from July to October, with the frequencies of TMDR 50 mm and 100 mm peaking in September and the frequency of TMDR 250 mm [TC extreme rainstorm(TCER) events]peaking in August and September. The western region(Changjiang) of the Island is always the rainfall center, independent of the intensity or frequencies of different intensity grades. The causes of TCERs are also explored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opography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ainfall events. TCERs are easily induced on the windward slopes of Wuzhi Mountain, with the coordination of TC tracks and TC wind structure. A slower speed of movement, a stronger TC intensity and a farther westward track are all conducive to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A weaker north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is likely to make the 500-h Pa steering flow weaker and results in slower TC movement, whereas a stronger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can carry a higher moisture flux. These two environmental factors are both favorable for TC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inan Island tropical cyclones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CHARACTERISTICS causES
下载PDF
极端降雨与强人类活动复合作用下山洪灾害研究构想和成果展望
3
作者 王协康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共9页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山丘区极端降雨事件多发,降雨强度与量级不断突破区域历史极值,同时叠加区域脆弱环境和强人类活动影响,致使山洪形成及演进致灾成因复杂多变,由此加重了暴雨山洪引发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山洪灾害具有显著的自然和社...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山丘区极端降雨事件多发,降雨强度与量级不断突破区域历史极值,同时叠加区域脆弱环境和强人类活动影响,致使山洪形成及演进致灾成因复杂多变,由此加重了暴雨山洪引发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山洪灾害具有显著的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其形成发展是山丘区环境孕灾承灾因子复合作用的结果。中国山丘区局地气候独特,地质地貌类型众多,溪河水系复杂,人类活动影响突出。大量重大山洪灾害事件表明,极端降雨诱发的山洪过程及致灾特征各异,给山洪灾害预报预警防御造成极大困扰,山洪灾害研究仍是当前重大自然灾害防控的重点和难点。长期以来,中国山洪灾害研究多偏重于雨水情时空变化规律,着重研究降雨影响的山洪洪水淹没特征,据此推算山洪灾害防治区的临界雨量与水位阈值,在山洪灾害防治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山洪灾害事件导致的人员伤亡数总体显著下降。然而,受山丘区降雨特征、下垫面组成、溪河形态及人类活动等多因素影响,山洪洪水形成演进时挟带大量泥沙,从而表现为山洪水沙、山洪泥石流等物理过程,导致的局地冲毁、淤埋、淹没等致灾成因及阈值与山洪洪水致灾也存在本质差异,这也是近年来中国重大山洪灾害事件多发的主要原因。针对极端降雨诱发多类型山洪形成演进与强人类活动复合作用致灾防御难题,亟需利用气象学、水文学及河流动力学等多学科知识,采用现场调查、物理试验、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传统单一的山洪洪水灾害研究扩展为全类型山洪灾害(山洪洪水灾害、山洪水沙灾害、山洪泥石流灾害)研究,开展全类型山洪引发的冲毁—淤埋—淹没等复合致灾研究,系统探究中国重灾省区重大山洪灾害事件的强降水时空演变规律,剖析极端降雨与强人类活动复合作用下多类型山洪形成及其演进致灾范围、规模特征,揭示气象水文溪河响应与强人类活动影响的不同类型山洪灾害致灾成因,建立气象水文水沙动力过程模拟方法,辨识山丘区流域全类型山洪冲毁—淤埋—淹没风险,提出不同类型山洪灾害易发区识别方法,构建山洪洪水灾害、山洪水沙灾害及山洪泥石流灾害分区分级多指标预警防御方法。该研究有利于提升中国山洪灾害理论技术研究水平,进一步完善中国山洪灾害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流域 极端降雨 强人类活动 山洪灾害 致灾成因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黑龙江省强降水致灾预估方法研究
4
作者 李昊宸 邵源铭 +4 位作者 杨洪伟 蒋慧亮 徐永清 李亚滨 魏磊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65,共6页
采用黑龙江省1984—2019年各县强降水灾情资料和逐日降水资料,以逻辑回归和长短时记忆网络模型为基础,建立了黑龙江全省、大兴安岭、小兴安岭、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东南半山区的强降水致灾与否二分类预估模型。通过机器学习,得到黑龙... 采用黑龙江省1984—2019年各县强降水灾情资料和逐日降水资料,以逻辑回归和长短时记忆网络模型为基础,建立了黑龙江全省、大兴安岭、小兴安岭、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东南半山区的强降水致灾与否二分类预估模型。通过机器学习,得到黑龙江省以及5个地区判断强降水致灾与否的最佳观测天数在4~6 d、最佳的日降水量阈值为16~20 mm。比较全连接逻辑回归模型、优先考虑日期的部分连接逻辑回归模型D、优先考虑站点的部分连接逻辑回归模型S和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模型等四个模型的表现,前三种逻辑回归模型表现差距不大,相对表现最好的全连接模型,其在大部地区所表现的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和F1分数均在0.7以上,而LSTM模型只在大兴安岭表现更好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逻辑回归模型 长短时记忆网络模型 强降水致灾预估模型 黑龙江
下载PDF
新气候态时段华西秋雨变化特征及海气影响分析
5
作者 吴遥 唐红玉 +2 位作者 董新宁 白莹莹 魏麟骁 《气象科技》 2024年第4期519-534,共16页
利用1981—2022年华西地区373个气象台站和ERA5再分析资料,使用Mann-Kendall、相关和合成等方法分析了进入新气候态时段(1991—2020年)后华西秋雨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华西秋雨于2011年发生了明显由少转... 利用1981—2022年华西地区373个气象台站和ERA5再分析资料,使用Mann-Kendall、相关和合成等方法分析了进入新气候态时段(1991—2020年)后华西秋雨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华西秋雨于2011年发生了明显由少转多的突变。欧洲西岸至乌拉尔山附近和鄂霍次克海地区阻塞高压(下称鄂海阻高)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加强西伸和水汽条件配合等,为其由少转多提供了有利条件。海温场分析表明:前期春、夏季及同期秋季印度洋海温由冷转暖和中太平洋海温由暖转冷,引起中低纬度对流活动和经向环流发生调整,导致西太副高发生由弱到强、显著西伸的变化。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通过激发经向遥相关波列,使鄂海阻高加强。西大西洋海温偏暖使阿拉伯海至孟加拉湾地区对流活动增强。上述区域海温变化共同致西太副高西侧及孟加拉湾输送至华西地区的水汽由弱变强,从而导致华西秋雨由少转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地区 秋季降水 突变特征 成因分析
下载PDF
青海省洪涝灾害时空分布和致灾雨量特征
6
作者 朱科旭 管琴 白爱娟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1期81-88,共8页
基于2008—2020年青海省的灾情记录,利用灾损指数分析了青海省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确定了青海省的洪涝灾害高风险区,同时采用2017—2020年多源融合的CLDAS降水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了洪涝灾害预报模型,确定了致灾雨量阈值,结... 基于2008—2020年青海省的灾情记录,利用灾损指数分析了青海省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确定了青海省的洪涝灾害高风险区,同时采用2017—2020年多源融合的CLDAS降水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了洪涝灾害预报模型,确定了致灾雨量阈值,结果表明:(1)青海省洪涝灾害2018年最多,达98次,2014年最少,仅16次,7—8月是洪涝灾害的高风险时段;空间上,基于年平均灾害次数的高风险区为海南州—海西州东部,基于年平均灾损指数的高风险区为海东市—西宁市;(2)利用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得到基于CLDAS数据的1、2和24 h雨强是预警灾害的降水因子,海南州—海西州东部1 h或2 h最大雨强达到6.8 mm,或者24 h最大雨强达到11.1 mm,是预警洪涝灾害的降水阈值。海东市—西宁市及邻近地区1 h或2 h最大雨强达到13 mm,或者24 h最大雨强达到18.2 mm,是预警洪涝灾害的降水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洪涝灾害 CLDAS降水数据 机器学习 致灾雨量
下载PDF
长江上游关键区主汛期典型涝年气候成因辨析
7
作者 邢雯慧 王飞龙 +1 位作者 邱辉 时玉龙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96,共6页
为从更精细的角度分析长江上游主汛期典型涝年的降雨特征及气候成因,将长江上游分为5个关键区,利用长江上游1961~2021年282个雨量站逐日降雨资料,通过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长江上游及5个关键区主汛期降雨特征并找出长江上游典型涝... 为从更精细的角度分析长江上游主汛期典型涝年的降雨特征及气候成因,将长江上游分为5个关键区,利用长江上游1961~2021年282个雨量站逐日降雨资料,通过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长江上游及5个关键区主汛期降雨特征并找出长江上游典型涝年进行分类,最后对不同型降雨典型涝年的水汽输送及气候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1)长江上游与金沙江、长江上游干流降雨量的年际波动总体较为一致,异常涝年的出现时间也较为一致,嘉陵江、岷沱江流域年际波动的阶段性突变较为明显,乌江流域的年际波动则较为平稳;长江上游及5个关键区降雨量周期变化较为一致,均存在3 a左右的振荡周期。(2)长江上游典型涝年5个关键区降雨可分为3类,分别为关键区一致多型、关键区四多一少型及关键区三多两少型。(3)长江上游主汛期不同型降雨的水汽输送来源存在一定差异,关键区一致多型及关键区四多一少型水汽输送主要来自西太平洋及孟加拉湾,而关键区三多两少型水汽输送主要来自西太平洋及南海。(4)青藏高原积雪偏多有利于长江上游降水量偏多;关键区一致多型一般发生于暖海温向冷海温转折变化的年份,而关键区四多一少型及关键区三多两少型一般发生在冬季海温偏冷的年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特征 气候成因 典型涝年 水汽输送 长江上游
下载PDF
闽清县丽星村坡面型泥石流特征分析及防治建议
8
作者 刘威 《四川建材》 2024年第1期94-96,共3页
2016年7月9日,受台风“尼伯特”的影响,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池园镇丽星村发生2处坡面型泥石流,推毁坡脚1栋土木房,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50万元,在强降雨等条件的诱发下,易再次发生泥石流,严重危及坡脚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收集研究区... 2016年7月9日,受台风“尼伯特”的影响,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池园镇丽星村发生2处坡面型泥石流,推毁坡脚1栋土木房,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50万元,在强降雨等条件的诱发下,易再次发生泥石流,严重危及坡脚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收集研究区基础资料,开展详细的地面调查及现场勘查,查明2处坡面型泥石流的规模、运动特征、物源条件以及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斜坡坡面修建完善的排水沟、加强坡面排水、泥石流沟谷处加强坡面绿化的防治建议,为后续泥石流治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降雨 成因 特征分析 防治建议
下载PDF
近20年季风爆发前后珠江三角洲前汛期短时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与成因
9
作者 江帆 王东海 曾智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5-734,共20页
相较于暴雨这种日尺度强降水,短时强降水(≥20 mm h^(−1))是造成山洪滑坡与城市内涝等灾害更为直接的因素。本文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和ERA5再分析数据,重点研究南海季风爆发前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短时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并... 相较于暴雨这种日尺度强降水,短时强降水(≥20 mm h^(−1))是造成山洪滑坡与城市内涝等灾害更为直接的因素。本文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和ERA5再分析数据,重点研究南海季风爆发前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短时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索了短时强降水在季风爆发前后特征差异的可能成因。研究表明:(1)相较于季风爆发前,珠三角地区季风爆发后的降水明显增多,其中短时强降水贡献的比例显著增加。对短时强降水本身而言,区域平均强度以及极端性在季风爆发前后差异总体较小,但短时强降水频率在季风爆发后增加70%。(2)短时强降水高发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东北部和珠江口西侧沿海,季风爆发后上述两个地区的频次增多最明显。短时强降水频率由季风爆发前的单峰型(下午)转为季风爆发后的双峰型(早晨与下午)。(3)短时强降水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变化特征,短时强降水在季风爆发后的平均雨强和极端性在珠江口西侧沿海较内陆地区明显增强,其频次峰值时间在沿海地区从季风爆发前的午后转为季风爆发后的早晨,内陆地区在季风爆发前后均集中在下午。(4)季风爆发后,短时强降水期间的低层环境水汽超过同期气候态水平的16%。充沛的水汽在夜间在季风加速作用下被输送至沿海,并与陆风作用增强了辐合,这解释了沿海短时强降水的在季风爆发前后频次峰值时间转换现象。(5)相较于季风爆发前,季风爆发后珠三角短时强降水频率与低层水汽通量的相关性明显升高。珠三角沿海地区夜间—早晨短时强降水的增多与中低层风场结构改变造成的动力强迫有关。内陆地区季风爆发前后短时强降水与环境热力和不稳定条件关系更大。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珠三角地区在季风爆发前后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理解其产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珠三角地区 季风爆发前后 时空分布 可能成因
下载PDF
极端天气下轨道交通水害致灾因子时空分布特征
10
作者 江雨潮 高燕 +2 位作者 史天根 孙可天 施旭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19,共10页
近年来,在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多种极端天气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洪涝事件对城市及轨道交通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以粤港澳大湾区典型沿海城市洪涝事件为例,研究了轨道交通水害的主要致灾因子(极端降雨和台风风暴潮)及相关特征参数,揭示了其时... 近年来,在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多种极端天气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洪涝事件对城市及轨道交通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以粤港澳大湾区典型沿海城市洪涝事件为例,研究了轨道交通水害的主要致灾因子(极端降雨和台风风暴潮)及相关特征参数,揭示了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①近年来,广州市降雨量、降雨强度均明显增加,但降雨历时减少,降雨整体呈现增多且趋于集中的极端化趋势。广州市降雨时间分布在年内存在两个极值区间,第一极值区间与广州市“龙舟水”相关,第二极值区间主要受台风影响。广州市降雨空间分布不均,主要受季风及地理位置影响。②近10 a影响广东省的29场台风风暴潮灾害集中发生在7~10月,该时间与降雨第二极值区间重合。在对近年广东省典型轨道交通水害事件进行总结后发现,水害高发期与两个极值区间重合。虽然广东省台风强度存在缓慢降低趋势,但由于广东省沿海城市遭受台风风暴潮灾害的频次不断上升,且粤中地区密集分布有广东省全部的地下轨道交通系统,未来广东省轨道交通系统水害风险将随着极端天气时空分布特征的变化进一步加大。研究成果可为未来城市轨道交通水害致灾特征研究提供依据,为城市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洪涝灾害 致灾因子 极端降雨 台风风暴潮 特征参数模型 广州市
下载PDF
基于反距离加权法的内涝灾害临界雨量分析计算
11
作者 赵碧莹 郭永辉 +2 位作者 王路 闫爱霞 郑施懋 《山地气象学报》 2024年第3期96-100,共5页
【目的】为了在监测资料缺乏地区划分内涝灾害风险等级,开展内涝风险预警,借鉴山洪临界雨量相关计算方法推求隐患点临界雨量。【方法】以满洲里为例,联合采用单站临界雨量法和反距离加权法对现有气象站网雨量监测资料、内涝过程积水深... 【目的】为了在监测资料缺乏地区划分内涝灾害风险等级,开展内涝风险预警,借鉴山洪临界雨量相关计算方法推求隐患点临界雨量。【方法】以满洲里为例,联合采用单站临界雨量法和反距离加权法对现有气象站网雨量监测资料、内涝过程积水深度、小时降雨量、内涝隐患点地理信息等资料,进行分析计算。【结果】得出互贸区、基准站等7个自动雨量站,4个内涝预警等级下17个单站临界雨量值在2.5~39.6 mm之间。华埠大街套娃广场门前等23个内涝隐患点,4个内涝预警等级下92个致灾临界雨量值在4.30~29.11 mm之间。【结论】根据计算得出的隐患点致灾临界雨量,开展内涝灾害风险等级预警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涝隐患点 反距离加权法 致灾临界雨量
下载PDF
STUDY ON MEASURING AND WARNING OF FLOOD-CAUSING TORRENTIAL RAIN IN HUAIHE R. BASIN BASED ON CINRAD AND GMS
12
作者 张爱民 郑媛媛 +2 位作者 郑兰芝 胡雯 王东勇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06年第1期91-92,共2页
关键词 洪水 降雨量 气候区 淮河
下载PDF
2021年汉江秋汛的水雨情及环流异常特征研究
13
作者 高琦 吴翠红 +2 位作者 徐明 刘佳明 彭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68-880,共13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常规气象水文实况观测资料,研究2021年汉江秋汛的水雨情及环流异常特征,并初步分析致洪成因,结果表明:2021年汉江流域降水呈“西多东少”分布,汉江上游累计降水量为400~985 mm,累计面雨量居1961年以来第一位...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常规气象水文实况观测资料,研究2021年汉江秋汛的水雨情及环流异常特征,并初步分析致洪成因,结果表明:2021年汉江流域降水呈“西多东少”分布,汉江上游累计降水量为400~985 mm,累计面雨量居1961年以来第一位。秋汛期间丹江口水库出现10000 m^(3)·s^(-1)以上的洪峰过程7次,汉江中下游主要水文控制站点累计超警时间为151~580 h,最大超警幅度为0.29~1.56 m,呈现越到下游超警时间越长、超警幅度越大的特征。与2011年和2017年水情对比表明,2021年汉江上游洪峰出现时间最早,洪峰次数最多,上游高水位流量持续时间最长,汉江中下游累计超警时间也最长,水情异常程度明显更强。在大气环流形势方面,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地区为负异常,我国大陆东部至西北太平洋为正异常,日本岛以东地区为负异常,副热带高压、南亚高压、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较历史同期偏强,异常的低层流场及水汽辐合中心的形成,以及对流层高层的辐散抽吸,是汉江上游降水得以持续并阶段性增强的有利环流配置。当丹江口水库入库流量接近2000 m^(3)·s^(-1)后,汉江上游超过60 mm的5 d累计面雨量与10000 m^(3)·s^(-1)以上洪峰的出现密切相关。上游来水增大后,汉江中下游河道逐级收窄是导致此地降水并不明显却出现超警洪水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秋汛 华西秋雨 环流异常 水文特征 致洪成因
下载PDF
极端降水下的城市地表-地下空间洪涝过程模拟 被引量:7
14
作者 郭元 王路瑶 +1 位作者 陈能志 金菊香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9-217,共9页
极端降水引起的城市内涝问题日益严峻,大量地表积水甚至衍生出部分地下空间的淹没受灾。针对目前水文水动力模型地下空间研究应用不足的现状,以郑州市某片区2021年“7·20”特大暴雨下的内涝过程为例,构建基于InfoWorks ICM的区域地... 极端降水引起的城市内涝问题日益严峻,大量地表积水甚至衍生出部分地下空间的淹没受灾。针对目前水文水动力模型地下空间研究应用不足的现状,以郑州市某片区2021年“7·20”特大暴雨下的内涝过程为例,构建基于InfoWorks ICM的区域地表-地下空间联合模拟模型,对地下空间采用概化蓄水池法和水力连通法2种方式建模,分析局地内涝的成因、发展和影响。结果表明:地下空间内涝对地表积水的削减作用有限;概化蓄水池法简洁易行,水力连通法详细还原地下淹没过程;累积雨量和强降水时段对地下空间洪涝均有重要影响。地表-地下空间洪涝模拟丰富了城市暴雨洪水预警预报的内容,为防灾减灾提供支撑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地下空间 地表-地下联合模拟 城市内涝 致灾降水
下载PDF
甘肃省主要地质灾害精细化气象风险预警预报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君霞 黄武斌 +3 位作者 李安泰 杨秀梅 黎倩 边宏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43-1452,共10页
甘肃省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的省份之一,降水型地质灾害占比重。利用甘肃省2013-2021年4-10月地质灾情数据、加密降水观测资料和地面-雷达-卫星三源融合降水分析产品(CMPAS),选取有效雨量代表降水致灾因子,建立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有效雨... 甘肃省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的省份之一,降水型地质灾害占比重。利用甘肃省2013-2021年4-10月地质灾情数据、加密降水观测资料和地面-雷达-卫星三源融合降水分析产品(CMPAS),选取有效雨量代表降水致灾因子,建立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有效雨量致灾概率方程,以有效雨量致灾概率、地质灾害潜在危险度、易损度为因子构建甘肃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精细化网格预警模型,并应用实况降水资料和兰州中心气象台精细化网格定量降水预报产品,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精细化网格预报试验,检验模型的预警效果。结果表明:(1)基于有效雨量致灾概率分别给出了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地质灾害气象风险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预警的临界雨量阈值,其中,陇南山地蓝色和红色预警临界雨量阈值分别为40.6 mm和113.5 mm,远高于黄土高原的18.0 mm和73.6 mm。(2)确定了甘肃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预警的风险度判别指标,数值介于0.004~1.000,其中0.336~1.000表示红色预警。(3)甘肃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精细化网格预警模型能够较好预警地质灾害事件,各等级预警的比例合理,且能有效降低高等级预警率和空报率,该模型具有较强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气象风险 有效雨量 有效雨量致灾概率 甘肃省
下载PDF
2022年广西最强“龙舟水”气候成因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何莉阳 周秀华 +1 位作者 赖晟 何慧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3年第1期70-75,共6页
基于广西91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降水数据和ERA5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2022年5月21日至6月21日广西“龙舟水”过程的天气气候成因。结果表明:(1)“龙舟水”期间冷空气南下活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南支槽伸至孟加拉湾,水汽条件充... 基于广西91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降水数据和ERA5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2022年5月21日至6月21日广西“龙舟水”过程的天气气候成因。结果表明:(1)“龙舟水”期间冷空气南下活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南支槽伸至孟加拉湾,水汽条件充沛,冷暖空气交汇导致锋面降水频繁。(2)南海夏季风提前爆发,前期偏强后期减弱,利于雨带滞留广西。(3)200hPa西风急流偏强位置偏南,利于上升运动的维持和加强。(4)基于结构化自组织神经网络聚类的延伸期降水过程预测模型,较好预测出“龙舟水”期间暴雨过程的空间类型和出现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舟水” 气候成因 合成分析 持续性降水
下载PDF
多源强降雨灾情可信度智能判别方法
17
作者 司丽丽 赵亮 +2 位作者 魏铁鑫 霍治国 李姣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8-237,共10页
真实的灾情信息是有效防范和减轻强降雨灾害损失的重要参考。本研究以过程降雨强度(R)为指标,构建1984-2020年河北省县级多源气象灾情与致灾过程相匹配的强降雨灾害事件库。经过人工质控,获得真实灾情信息2305组,伪灾情信息263组。采用... 真实的灾情信息是有效防范和减轻强降雨灾害损失的重要参考。本研究以过程降雨强度(R)为指标,构建1984-2020年河北省县级多源气象灾情与致灾过程相匹配的强降雨灾害事件库。经过人工质控,获得真实灾情信息2305组,伪灾情信息263组。采用相关分析法确定与灾害发生程度(灾度)显著相关的降雨关键特征因子,基于单类支持向量机和十折交叉检验法,随机抽取10次样本,建立强降雨灾情气象因子致灾判别模型,并进行检验优化,以探索智能化、易用性的多源强降雨灾情可信度智能判别方法。结果表明:(1)与灾度显著相关的降雨关键特征因子共计11个,分别为最大降雨量、最小降雨量、过程平均降雨量、日均降雨量、平均小时雨强、1h最大雨量、3h最大雨量、6h最大雨量、12h最大雨量、24h最大雨量及前10日降雨总量,均通过了0.01水平显著性检验。(2)采用11个因子建立10个致灾判别模型(M1-M10),依据真实灾情判别准确率确定最优模型为M9,其证真率为96.4%,证伪率为67.6%,表明该模型对灾情真伪判定较为片面,应进一步优化。(3)通过自相关检验,以最大降雨量、平均小时雨强、1h最大雨量及前10日降雨总量4个因子作为输入因子,重新构建强降雨灾情气象因子致灾判别模型(M11-M20),最优模型为M20,其证真率和证伪率分别达到96.2%和82.9%。综合分析认为,由4个因子构建的气象因子致灾判别模型评估强降雨灾情可信度比11个因子建立的模型更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雨灾害 支持向量机 相关分析 致灾因子 可信度判别
下载PDF
降雨-径流关系非一致性演化的驱动因素诊断——以渭河流域为例
18
作者 李同方 张洪波 +4 位作者 赵孝威 杨志芳 张雨柔 冶兆霞 薛超伟 《水力发电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5-47,共13页
降雨-径流关系是流域产水能力的关键表征。受气候变化、下垫面改变和人类活动的耦合影响,降雨与径流之间的相关性呈现出一定的非一致性变化,不同因素的影响仍有待量化。耦合去趋势互相关分析与去趋势偏互相关分析方法,提出了一种降雨-... 降雨-径流关系是流域产水能力的关键表征。受气候变化、下垫面改变和人类活动的耦合影响,降雨与径流之间的相关性呈现出一定的非一致性变化,不同因素的影响仍有待量化。耦合去趋势互相关分析与去趋势偏互相关分析方法,提出了一种降雨-径流非一致性关系驱动要素识别与影响估算方法,量化了气象条件、下垫面条件和人类活动的贡献。结果表明:构建的量化方法对非一致性序列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人类活动对渭河流域降雨-径流关系的影响最大,平均贡献率为58.86%,气象条件次之,下垫面条件影响最小;人类活动对渭河流域降雨-径流关系的影响在时域上总体处于持续增长态势,空间上呈现渭河干流上中游>泾河流域>北洛河流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动因素诊断 降雨-径流关系 非一致性演化 贡献率 渭河流域
下载PDF
一次近海快速增强型台风引发金华东部极端强降水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龚俊强 叶妍婷 +1 位作者 蔡晓冬 黄嘉仪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2期154-161,共8页
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和ERA5逐时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第4号台风“黑格比”(Hagupit)登陆后引发金华东部极端强降水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主体环流内部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是金华东部强降水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棠溪站位于对流... 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和ERA5逐时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第4号台风“黑格比”(Hagupit)登陆后引发金华东部极端强降水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主体环流内部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是金华东部强降水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棠溪站位于对流活动中心区域(TBB≤-50℃),附近回波强度一直维持在35 dBZ以上,最大回波顶高≥15 km,≥45 dBZ的强回波伸展高度在5 km左右,低于0℃层高度,符合热带海洋型强降水回波特征。(2)低空急流和地形抬升作用是本次强降水过程发生的重要原因。(3)高低空散度的良好配置增强了棠溪站上空的垂直上升运动,促使雨强猛增。(4)低空尤其是925 hPa强烈的水汽输送为强降水的产生和维持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5)充足的不稳定能量也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棠溪站处于假相当位温高能区(>356 K),且K指数一直维持在37℃以上,有利于对流活动的发生和强降水的出现。本次极端强降水过程是在强烈上升运动、水汽的持续输送、地形抬升和不稳定能量释放的共同作用下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黑格比” 极端强降水 特征 成因
下载PDF
四川地区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崔强 向福均 +3 位作者 蒋印祺 李斌 程煜峰 王洪斌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1期90-95,共6页
利用四川省加密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FY-2G卫星TBB产品及NCEP/NCAR的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8月15-18日四川地区的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具有降水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夜... 利用四川省加密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FY-2G卫星TBB产品及NCEP/NCAR的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8月15-18日四川地区的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具有降水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夜雨特征明显等特征。高空影响槽东移叠加在低空低涡之上,为强降水过程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和天气尺度动力抬升条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稳定少动是强降水过程长时间维持的主要原因。孟加拉湾低涡槽前西南暖湿气流与副高外围偏南暖湿气流共同为此次强降水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中尺度对流系统强烈发展是造成强降水的主要原因,云图TBB≤-52℃的冷云区和TBB等值线梯度极大值区与强降水落区对应关系较好,可为强降水监测预警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成因分析 水汽通量 散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