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胆囊炎患者胆的俞募穴及下合穴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高允海 王军龙 许斌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45-1347,I0006,共4页
目的:比较慢性胆囊炎患者与健康受试者胆的俞募穴及下合穴的红外温度,探究特定穴是否能够反映脏腑病症。方法:收集慢性胆囊炎患者30例作为试验组,健康受试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红外热成像仪自带系统对受试者左右双侧胆的募穴(日月)、背... 目的:比较慢性胆囊炎患者与健康受试者胆的俞募穴及下合穴的红外温度,探究特定穴是否能够反映脏腑病症。方法:收集慢性胆囊炎患者30例作为试验组,健康受试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红外热成像仪自带系统对受试者左右双侧胆的募穴(日月)、背俞穴(胆俞)、下合穴(阳陵泉)进行测温,分别进行组内自身左右两侧温度及组间温度的比较。结果:1对照组的日月、胆俞及阳陵泉穴,自身左右温度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试验组的日月穴自身左右温度存在明显差异(P<0.05),胆俞及阳陵泉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试验组左右两侧的日月、胆俞及阳陵泉穴的温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胆囊炎患者胆的俞募穴及下合穴的红外温度与胆囊疾病相关,其特定穴具有反映脏腑病症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成像 胆囊炎 经穴特异性 背俞穴 募穴 下合穴
下载PDF
刘颖教授针刺治疗慢性便秘临床经验总结 被引量:7
2
作者 宋任逸 王珺 +1 位作者 罗睿 刘颖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303-306,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刘颖教授针刺治疗慢性便秘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随刘颖教授临诊,收集刘颖教授临床针刺治疗慢性便秘的病例,对刘颖教授治疗慢性便秘的辨治方法、取穴思路的独特之处加以归纳总结,并列举验案一则以佐证。[结... [目的]总结分析刘颖教授针刺治疗慢性便秘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随刘颖教授临诊,收集刘颖教授临床针刺治疗慢性便秘的病例,对刘颖教授治疗慢性便秘的辨治方法、取穴思路的独特之处加以归纳总结,并列举验案一则以佐证。[结果]刘颖教授认为慢性便秘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热结、气滞、寒凝、气血亏虚四方面,涉及经脉主要有胃经、脾经、肝经、膀胱经和任、督、阴跷与带脉,辨证时通过大便、兼症及舌脉情况辨虚实寒热及病变经脉,治疗上将患者按虚实分类,重视从带脉进行调节,强调疏调带脉经气;辨证选穴并配合大肠、胃或小肠的下合穴、募穴,以调畅腑气、补虚泻实;刺法以泻法或平补平泻为主。所举验案中患者诊断为便秘,辨为气秘证,治疗上以调节带脉为主,使其约束功能正常,联用大肠之下合穴及募穴以通降腑气,配太冲、气海、三阴交穴疏肝行气健脾,疗效良好。[结论]刘颖教授针刺治疗慢性便秘,辨证准确、选穴精当、思路清晰、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便秘 针刺 带脉 下合-募穴 刘颖 临床经验
下载PDF
电针针刺大肠俞、募、合、下合穴治疗功能性腹泻58例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斌 王楠 +2 位作者 薛瑞文 曹星 刘智斌 《现代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期56-61,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大肠俞募合下合配穴治疗功能性腹泻临床疗效及其机理探讨。方法将招募的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药物组,电针组选取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曲池(均取单侧),得气后辅以电针;药物组则给予盐酸洛哌丁胺胶囊口服;两组均以1周内自... 目的观察电针大肠俞募合下合配穴治疗功能性腹泻临床疗效及其机理探讨。方法将招募的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药物组,电针组选取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曲池(均取单侧),得气后辅以电针;药物组则给予盐酸洛哌丁胺胶囊口服;两组均以1周内自主排便总次数及粪便性状评分(1周平均分)作为观测指标,以治疗1w、4w、6w、8w后为观察节点。结果治疗1w到4w,两组观测指标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w、8w后,电针组与药物组观测指标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差异尤以治疗后8w更为明显(P<0.01)。结论电针大肠俞募合配穴与口服盐酸洛哌丁胺胶囊对治疗功能性腹泻均有疗效,但电针组的疗效更持久、个体差异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腹泻 俞募合配穴 电针
下载PDF
电针对功能性便秘小鼠肠道神经元自噬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席梦含 王路 +5 位作者 张微 郑倩华 秦海燕 鄢香芸 陈思珏 李瑛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79-1286,共8页
目的:基于肠道神经元自噬探讨电针大肠合募配穴治疗功能性便秘(F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3-甲基腺嘌呤(3-MA)组以及3-MA+针刺组5组,每组8只。除对照组外,其余4组小鼠采用复方地芬诺酯... 目的:基于肠道神经元自噬探讨电针大肠合募配穴治疗功能性便秘(F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3-甲基腺嘌呤(3-MA)组以及3-MA+针刺组5组,每组8只。除对照组外,其余4组小鼠采用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灌胃14 d制备FC模型。造模成功后,针刺组、3-MA+针刺组电针双侧“天枢”“上巨虚”,予疏密波,频率3 Hz/15 Hz,电流强度1 mA,每次30 min,每日1次,5 d为一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 d,共治疗2个疗程。3-MA组及3-MA+针刺组于电针前30 min予3-MA溶液腹腔注射(15 mg/kg),每日1次。分别于干预前后观察各组小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和6 h排便情况。干预后计算各组小鼠小肠推进率;HE染色法观察小鼠结肠组织形态;透射电镜观察小鼠肠道神经元自噬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结肠肌层神经元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Beclin-1、神经元核抗原蛋白(NeuN)表达。结果:干预前,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3-MA组及3-MA+针刺组小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延长(P<0.01,P<0.05),6 h排便粒数减少(P<0.01),6 h粪便湿重降低(P<0.01,P<0.05),6 h粪便含水率下降(P<0.05,P<0.01)。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延长(P<0.05),6 h排便粒数减少(P<0.01),6 h粪便湿重降低(P<0.01),6 h粪便含水率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首粒黑便排出时间缩短(P<0.01),6 h排便粒数增多(P<0.01),6 h粪便湿重增加(P<0.01),6 h粪便含水率升高(P<0.01);与针刺组比较,3-MA+针刺组小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延长(P<0.01),6 h排便粒数减少(P<0.01),6 h粪便湿重降低(P<0.01),6 h粪便含水率下降(P<0.01)。各组小鼠结肠组织各层结构均正常、完整。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小肠推进率及结肠肌层神经元LC3、Beclin-1、NeuN平均吸光度值降低(P<0.01),自噬小体减少;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小肠推进率及结肠肌层神经元LC3、Beclin-1、NeuN平均吸光度值升高(P<0.01,P<0.05),自噬小体增多;与针刺组比较,3-MA+针刺组小肠推进率及结肠肌层神经元LC3、Beclin-1、NeuN平均吸光度值降低(P<0.05,P<0.01)。结论:电针可促进肠道神经元自噬,增加神经元数量,从而增加FC模型小鼠肠道运动,改善便秘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便秘 电针 天枢 上巨虚 合募配穴 结肠 神经元 自噬
原文传递
胆囊切除术患者胆的俞穴、募穴及下合穴的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高允海 王军龙 许斌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017-2020,共4页
目的:研究胆囊切除术患者胆的俞穴、募穴及下合穴的红外热成像特征。方法:收集行胆囊切除术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健康自愿受试者3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所有受试者胆的背俞穴(胆俞)、募穴(日月)、下合穴(阳陵泉)的红... 目的:研究胆囊切除术患者胆的俞穴、募穴及下合穴的红外热成像特征。方法:收集行胆囊切除术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健康自愿受试者3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所有受试者胆的背俞穴(胆俞)、募穴(日月)、下合穴(阳陵泉)的红外温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对照组的日月、胆俞及阳陵泉穴,左右温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观察组术前和术后的胆俞、阳陵泉穴双侧温度对比无差异,而日月穴双侧温度对比有差异(P<0.05),且均呈现右侧高于左侧的规律;3观察组术前与术后比较,日月、胆俞及阳陵泉穴的温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术前和术后的日月、胆俞及阳陵泉穴的温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定穴具有反应脏腑疾病演变的相关性和特异性;胆囊切除可明显改善胆囊病变引起的胆腑功能失常,但对机体胆腑功能仍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切除术 红外热成像 募穴 背俞穴 下合穴 经穴特异性
原文传递
电针胃下合穴与合募配伍治疗胃轻瘫疗效对照观察 被引量:15
6
作者 周岩 马慧卿 +3 位作者 杨振杰 邵慧婷 岳公雷 杜广中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25-927,932,共4页
目的:探究电针胃下合穴与合募配伍治疗胃轻瘫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3例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下合穴组(32例,脱落2例)和合募配伍组(31例,脱落1例)。下合穴组仅电针足三里,合募配伍组电针足三里、中脘,两组均选用连续波,频率2 Hz,留针30 min... 目的:探究电针胃下合穴与合募配伍治疗胃轻瘫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3例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下合穴组(32例,脱落2例)和合募配伍组(31例,脱落1例)。下合穴组仅电针足三里,合募配伍组电针足三里、中脘,两组均选用连续波,频率2 Hz,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3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轻瘫主要症状指数(GCSI)量表总评分、胃半排空时间(T1/2)、180 min胃残留率及临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GCSI量表总评分、180 min胃残留率均较治疗前降低,T1/2均较治疗前缩短(P<0.01);治疗后下合穴组180 min胃残留率低于合募配伍组,T1/2短于合募配伍组(P<0.05)。下合穴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优于合募配伍组的70.0%(21/30,P<0.05)。结论:电针胃下合穴与合募配伍均可治疗胃轻瘫,但电针足三里疗效更佳,中脘与足三里配伍可能具有相互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轻瘫 电针 下合穴 合募配伍 足三里 中脘
原文传递
合募配穴针刺对单纯性肥胖症患者BMI及WHR的影响
7
作者 徐明明 王升旭 +2 位作者 黄泳 陈静 李求实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年第12期8-9,共2页
目的:观察合募配穴法针刺对单纯性肥胖症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及腰臀比(WHR)的影响。方法:67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采用合募配穴法针刺治疗;对照组33例,采用常规取穴法针刺治疗,观察各组治疗后BMI、WHR... 目的:观察合募配穴法针刺对单纯性肥胖症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及腰臀比(WHR)的影响。方法:67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采用合募配穴法针刺治疗;对照组33例,采用常规取穴法针刺治疗,观察各组治疗后BMI、WHR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MI、WHR均有显著变化,肥胖程度减轻,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其中合募配穴法疗效优于常规取穴法。结论:合募配穴法针刺可降低单纯性肥胖症患者BMI及WHR,减轻肥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性肥胖症 针刺 合募配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