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Furongtongmai capsule on the 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 after Intervention Operation
1
作者 Wei Yao Xiu-Hai Su +7 位作者 Yuan-Song Wang Yan-Ling Du Zhan-Yi Gao Yin-Sheng Gao Na Li Na-Na Feng Qing Chen Hua Guo 《TMR Modern Herbal Medicine》 2018年第4期203-208,共6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Furongtongmai capsule on the in-stent restenosis (ISR) of 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 after interventional operation in lower extremity Arteriosclerosis Occlusion (ASO)....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Furongtongmai capsule on the in-stent restenosis (ISR) of 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 after interventional operation in lower extremity Arteriosclerosis Occlusion (ASO). Methods: A total of 110 inpatients with ASO who performed 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 stent implanta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55 cases in each group.Both groups received Aspirin 100 mg/d and Clopidogrel 75 mg/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Furongtongmai capsule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treatment. After continuous treatment for 6 months,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kle Brachial Index (ABI),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PR) and ISR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the plasma levels of Hs-CRP in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ABI of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SR incidence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6 months after surgery (9.09% vs 27.78%, P 〈 0.05). Conclusion: Furongtongmai Capsule can inhibit Hs-CRP in patients with ASO after femoral artery intervention, improve the ankle brachial index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S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rongtongmai capsule 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 intervention operation restenosis rate HS-CRP
下载PDF
PTA治疗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熊开军 金成勇 +3 位作者 何虎强 江琰 罗晗峰 袁梦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67-370,共4页
目的:探究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疗效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TA治疗的97例慢性下肢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时间踝肱指数(ABI)、血流动力学指标[足背动脉内径、血流速度... 目的:探究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疗效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TA治疗的97例慢性下肢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时间踝肱指数(ABI)、血流动力学指标[足背动脉内径、血流速度峰值、血流量]、血清生化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单蛋白(hs-CRP)]变化,1年后随访再狭窄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慢性下肢ASO患者术后7 d、6个月、1年ABI、足背动脉内径和血流量均高于术前(P<0.05),血流速度峰值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1年,ABI均低于术后7 d和6个月(P<0.05),足背动脉内径低于术后7 d(P<0.05),血流速度峰值高于术后7 d(P<0.05);血管再狭窄者31例(31.96%),未狭窄者66例(68.04%);再狭窄组术前ABI、术后1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低于未狭窄组(P<0.05);植入支架≥2个比率、术前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术后1年TG、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高于未狭窄组(P<0.05),植入支架长度大于未狭窄组(P<0.05);术前ABI、TG、LDL-C和术后1年TG、LDL-C、HDL-C、hs-CRP均为下肢ASO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PTA治疗慢性下肢ASO短期疗效显著,但有术后再狭窄风险,术前ABI、TG、LDL-C,术后TG、LDL-C、HDL-C、hs-CRP水平均为下肢ASO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支架内再狭窄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知葛通脉颗粒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作用机制
3
作者 徐仁佳 樊月月 +1 位作者 沈晓喻 吴坚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853-861,共9页
目的借助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初步探索知葛通脉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靶点和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相关理论支持和线索。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文献补充,筛选知葛通脉颗粒有效成分及效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 目的借助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初步探索知葛通脉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靶点和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相关理论支持和线索。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文献补充,筛选知葛通脉颗粒有效成分及效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等数据库挖掘2型糖尿病LEAD靶点,取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利用STRING11.5制作PPI网络图,并通过PPI网络拓扑关系分析知葛通脉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LEAD的关键靶点;构建“药物-成分-靶点”关系图,筛选中药颗粒核心成分。在Metascape平台进行GO、KEGG富集分析,探索药物治疗疾病的潜在机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图。最后,通过AutoDockTools 1.5.6进行分子对接,验证药物活性成分与疾病靶点之间的反应活性。结果研究获得知葛通脉颗粒有效成分71种,潜在靶点261个,与DLEAD交集靶点107个,筛选出核心成分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芒柄花黄素、异鼠李素、去水淫羊藿黄素、薯蓣皂苷元、β-谷甾醇、金圣草素、豆甾醇,关键靶点AKT1、IL-6、TNF、TP53、VEGFA、IL-1B。相关作用通路有183条,作用通路主要涉及MAPK、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HIF-1信号通路等。对接结果显示中药成分与疾病靶点之间可较好地结合。结论知葛通脉颗粒可通过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芒柄花黄素、异鼠李素、去水淫羊藿黄素、薯蓣皂苷元、β-谷甾醇、金圣草素、豆甾醇等关键有效成分作用于AKT1、IL-6、TNF、TP53、VEGFA、IL-1B等关键靶点,调节MAPK、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HIF-1等信号通路,多靶点、多通路协同发挥对DLEAD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葛通脉颗粒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
下载PDF
能谱CT最佳单能量图提高下肢动脉造影成像质量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英豪 彭新桂 +5 位作者 金晖 赵国峰 丁蓉蓉 魏恒乐 陆照璇 邓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97-1001,共5页
目的 探讨能谱CT最佳单能量图对提高下肢动脉造影成像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连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3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患者,其中17例为研究组,接受宝石CT能谱模式扫描检查;另17例为对照组,接受64排螺旋CT扫描... 目的 探讨能谱CT最佳单能量图对提高下肢动脉造影成像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连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3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患者,其中17例为研究组,接受宝石CT能谱模式扫描检查;另17例为对照组,接受64排螺旋CT扫描检查。通过计算获得研究组扫描图像中最佳单能量图,分别测量两组图像中髂总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及胫前动脉中段平面CT 值及背景噪声(BN)值,计算出相应对比噪声比(CNR),以此对图像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同时2 名资深影像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对两组图像质量作5分制主观评分。结果 客观评价显示,研究组最佳单能量图能量水平集中在58~67 KeV,图像中髂总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及胫前动脉CT值及CN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CT值分别提高17.6%、12.2%、12.3%、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8、1.636、1.119、2.907, P<0.01);CNR分别提高44.3%、40.8%、59.5%、1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29、4.686、4.294、5.213, P<0.01)。主观评价显示,研究组、对照组图像质量评分在医师1分别为82分、69分,医师2分别为81分、68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评估一致性较好(K=0.85)。结论 下肢动脉CTA检查中,宝石能谱CT最佳单能量图显示狭窄段血管、远端小血管及去除硬化伪影能力较64排螺旋CT有明显提高,对下肢动脉腔内成形术术前和术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谱CT 最佳单能量图 下肢动脉造影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对比剂
下载PDF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疾病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希全 凌宝存 +4 位作者 朱伟 潘晓琳 董戈 郭锋 袁磊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9年第4期334-337,共4页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27例LEAOD患者接受了PTAS治疗,制订治疗成功标准并疗效随访,对术前术后踝/肱指数(ABI)统计学分析。结果全组治疗成功率97.64%(124/127),除3...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27例LEAOD患者接受了PTAS治疗,制订治疗成功标准并疗效随访,对术前术后踝/肱指数(ABI)统计学分析。结果全组治疗成功率97.64%(124/127),除3例LEAOD患者PTAS失败外,其余病例均成功,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踝/肱指数(ABI)由0.37±0.15上升为0.87±0.18(P<0.05)。随访3~60个月,53例髂动脉均血流通畅,临床症状无复发;45例股浅动脉中、上2/3段阻塞和29例股浅动脉下1/3段阻塞,PTAS后6、12、36、60个月的通畅率分别为97.78%、91.11%、84.44%、75.56%及89.66%、79.31%、72.41%、65.52%。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LEAOD,可使闭塞血管得到长期的有效开通,显著提高血流动力学指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经皮 放射学 介入性
下载PDF
徐黄合剂对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洁 杨克 +3 位作者 陈敬贤 吕玲玲 卞晓岚 郑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33-1336,共4页
目的·观察徐黄合剂对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LEAOD)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格法将68例糖尿病性LEAOD患者分为对照组33例和实验组35例。对照组予以口服阿托... 目的·观察徐黄合剂对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LEAOD)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格法将68例糖尿病性LEAOD患者分为对照组33例和实验组35例。对照组予以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和贝前列素钠片,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徐黄合剂,2组疗程均为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2组患者的下肢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血液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浆D-二聚体、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h);每2周对2组患者测定1次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经治疗后,通过测定间歇性跛行距离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实验组胫前动脉IMT、胫后动脉IMT、足背动脉IMT、血液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浆D-二聚体、TC、LDLCh、HDL-Ch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的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均未出现异常。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1.43%,明显高于对照组(75.76%)(P=0.014)。结论·徐黄合剂对糖尿病性LEAOD患者的疗效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黄合剂 糖尿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临床疗效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舒毅 陈幼萍 +4 位作者 曾春平 李惠贤 罗少荘 罗海钊 梁蕴谊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8期785-787,共3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LEAD)的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108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进行踝臂指数(ABI)测定,ABI≤0.9的患者为LEAD组,0.9<ABI≤1.3的患者为...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LEAD)的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108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进行踝臂指数(ABI)测定,ABI≤0.9的患者为LEAD组,0.9<ABI≤1.3的患者为非LEAD组,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临床特征比较,并对LEAD危险因素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08例患者中,非LEAD组患者67例,LEAD组患者41例,LEAD患病率为38.0%。与非LEAD组患者比较,LEAD组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三酰甘油(TG)及高敏C反应蛋白均较高(P<0.05),吸烟率及合并高血压病患者患病率更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Hb A1c及TG为LEA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LEAD的患病率较高,临床上应重视LEAD筛查及危险因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下肢血管病变 踝臂指数
下载PDF
血清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白细胞介素-17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刘玮 郑亚虹 +3 位作者 沈颖 许慕蓉 万丽娟 陈明卫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85-1088,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LEAD)患者外周血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白细胞介素-17(IL-17)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29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踝肱指数(ABI)分为糖尿病无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组(NLEAD组,n=...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LEAD)患者外周血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白细胞介素-17(IL-17)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29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踝肱指数(ABI)分为糖尿病无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组(NLEAD组,n=90)和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组(LEAD组,n=39)。另选择4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NC组),检测各组外周血AFABP、IL-17浓度,比较各组间A-FABP、IL-17水平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影响血清A-FABP、IL-17浓度的相关影响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A-FABP、IL-17是否为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NLEAD组、LEAD组的A-FABP、IL-17水平较NC组显著升高,LEAD组A-FABP、IL-17水平较NLEAD组显著升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FABP与体质量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收缩压(SBP)、胰岛素抵抗(HOMA-IR)、血肌酐(SCr)、白细胞介素-17(IL-17)均呈正相关性(r=0.224、0.164、0.147、0.183、0.173、0.203,P<0.05);IL-17与LDL-c、HbA1c、SBP均呈正相关性(r=0.162、0.255、0.152,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FABP、IL-17为LEA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LEAD患者外周血A-FABP、IL-17水平明显增加,与LEAD发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 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白细胞介素-17
下载PDF
贝前列素联合纤溶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9
作者 安乾 王兵 +2 位作者 崔文军 李阳 李攀峰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9期4099-4102,共4页
目的:观察贝前列素联合纤溶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LEAO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所有患者在原发疾病的治疗基础上均给予低... 目的:观察贝前列素联合纤溶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LEAO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所有患者在原发疾病的治疗基础上均给予低盐、低脂饮食。对照组患者另给予纤溶酶注射液200单位,ivgtt,q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贝前列素钠片40μg,tid,饭后服用。两组患者均治疗15 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踝肱指数、疼痛评分、冷感评分、间歇跛行评分和血清氧化应激指标,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0.24%)明显高于对照组(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小板黏附率、疼痛评分、冷感评分、间歇跛行评分和血清丙二醛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踝肱指数、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总抗氧化能力和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各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前列素联合纤溶酶治疗LEAOD的疗效较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其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其氧化应激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前列素 纤溶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氧化应激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技巧及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10
作者 方志勇 向华 +3 位作者 刘觉仕 张智明 王庆 田壮博 《医学与哲学(B)》 2014年第11期46-48,54,共4页
评价腔内成形术(PTA及PTAS)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技巧和临床观察。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对3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多段病变患者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36(97%)例手术成功,术后肢体... 评价腔内成形术(PTA及PTAS)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技巧和临床观察。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对3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多段病变患者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36(97%)例手术成功,术后肢体缺血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38条患肢皮温明显升高,间歇性跛行消失或距离延长,静息痛好转。术后踝/肱指数(ABI)(0.83±0.12)与术前(0.35±0.0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理的腔内成形术(PTA+PTAS)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的方法。熟练掌握腔内成形术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维持通畅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腔内成形术 球囊 支架 血管多段病变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并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的关系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欢 杨锦龙 张晋 《广西医学》 CAS 2016年第11期1525-1528,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并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LEAD)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关系以及影响该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164例T2DM患者,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水平并计算NLR,测定踝肱指数(ABI),并进行下肢动脉超...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并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LEAD)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关系以及影响该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164例T2DM患者,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水平并计算NLR,测定踝肱指数(ABI),并进行下肢动脉超声评分,根据下肢动脉彩超评分分为无LEAD组、轻度LEAD组、中度LEAD组、重度LEAD组。比较4组间NLR及临床资料,分析NLR与ABI、下肢动脉超声评分的相关性;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2DM患者发生LEAD的危险因素。结果 164例患者中,无LEAD组34例、轻度LEAD组54例、中度LEAD组47例、重度LEAD组29例,4组间年龄、吸烟史、糖尿病病程、ABI、糖化血红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NL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与下肢动脉超声评分呈正相关(P<0.05),而与ABI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升高、高龄、吸烟史、糖尿病病程长是T2DM患者发生LEA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随着糖尿病性LEAD严重程度的增加,NLR水平呈上升趋势。NLR升高、高龄、吸烟史、糖尿病病程长是T2DM患者发生LEAD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延续护理在糖尿病无症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病人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2
作者 戴莉敏 刘媛 +1 位作者 方英 侯宝霞 《护理研究(中旬版)》 2015年第10期3621-3625,共5页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在糖尿病无症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LEAD)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4年9月93例多普勒超声血流仪测量踝肱动脉指数(ABI)≤0.9的无症状LEAD糖尿病病人,采用延续护理方法,以评估问题、实施计...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在糖尿病无症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LEAD)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4年9月93例多普勒超声血流仪测量踝肱动脉指数(ABI)≤0.9的无症状LEAD糖尿病病人,采用延续护理方法,以评估问题、实施计划、及时评价3个步骤进行干预,对病人出院3个月、6个月后的血糖、血脂、血压、足部外观状况、下肢血管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进行监测,观察不同时期自我护理能力的差异。[结果]出院后6个月,病人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压、体重指数(BMI)等明显改善(P<0.01);自我护理能力得分明显提高(P<0.01);足部颜色、感染、足背动脉、肢体麻木、踝反射、振动觉、压力觉、针刺觉及温度觉的异常等均有改善(P<0.05)。[结论]延续护理干预能提高无症状LEAD糖尿病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改善病人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降低足溃疡和截肢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踝臂指数 护理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疾病血管腔内治疗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希全 凌宝存 +4 位作者 朱伟 潘晓琳 董戈 郭锋 袁磊 《当代医学》 2009年第17期284-286,共3页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PTA)和支架置入(PTAS),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995年5月至2009年1月,16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接受了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结果全组治疗成功率97.63%(149/169),除4例...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PTA)和支架置入(PTAS),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995年5月至2009年1月,16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接受了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结果全组治疗成功率97.63%(149/169),除4例LEAOD患者支架置入失败外,其余病例均治疗成功,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踝/肱指数(ABI)由0.1~0.59,平均(0.37±0.19)上升为0.69~1.16(平均0.88±0.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60个月,仅统计6、12、36、60个月的通畅率,68例髂动脉为:98.53%、92.65%、91.18%、89.71%;60例股浅动脉中、上2/3段阻塞为:91.67%、86.67%、81.67%、73.33%;41例股浅动脉下1/3段阻塞为:85.37%、78.05%、68.29%、56.09%。结论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治疗LEAOD,可使闭塞血管得到长期的有效开通,显著提高血流动力学指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腔内治疗 球囊 支架
下载PDF
血管介入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杨柳 党永康 姜学超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8年第8期596-599,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赤峰市医院血管外科行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的120例(146条肢体)老年LEAOD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记录其临床症状缓解情...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赤峰市医院血管外科行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的120例(146条肢体)老年LEAOD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记录其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介入成功率为97.95%(143/146),无死亡病例。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的足背动脉内径[(1.16±0.32)vs(1.34±0.33)mm]、血流量[(0.52±0.12)vs(0.66±0.13)ml/(s·mm2)]、踝肱指数(ABI)[(0.36±0.11)vs(0.65±0.08)]、跛行距离[(34.53±8.72)vs(633.78±32.56)m]及皮肤温度[(30.03±0.91)℃vs(33.56±3.45)℃]显著增高,而血流峰值[(51.31±7.85)vs(41.51±6.82)cm/s]和视觉模拟评分量表[(7.12±1.95)vs(0.65±0.12)分]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肢体保全率为100.0%(143/143),无死亡病例。发生再狭窄或闭塞者48例(50条肢体),发生率为35.0%(50/143),其中8例需再次行PTA。结论血管介入术治疗老年LEAOD患者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介入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增强型体外反搏装置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5
作者 权乾坤 李玺 +1 位作者 袁海峰 张冰玮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0年第12期1270-1274,共5页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装置(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对老年T2DM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disease,LEA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老年T2DM合并LEAD病人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EECP组,每...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装置(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对老年T2DM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disease,LEA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老年T2DM合并LEAD病人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EECP组,每组各2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一级预防及抗PLT、调脂、控制血糖、扩张血管等治疗,EECP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EECP治疗。治疗前及治疗35 d后评价病人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得病人的静息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下肢动脉搏动指数(pulse index,PI)及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采用经皮氧分压监测仪检测病人下肢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 oxygen pressure,TcPO2),从而评价病人下肢动脉循环与血供改善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EECP组治疗后下肢皮温、麻木、疼痛、皮肤色泽、肌肤营养状态、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常规治疗组仅皮温、肌肤营养状态得到明显改善(P<0.05),且EECP组治疗后下肢麻木、疼痛、皮肤色泽、肌肤营养状态、足背动脉搏动均较常规治疗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后,EECP组双侧下肢动脉的ABI、PSV、TcPO2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PI水平降低(P<0.05);且EECP组病人上述指标均较常规治疗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EECP可以有效改善老年T2DM合并LEAD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改善下肢动脉循环与血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体外反搏装置 2型糖尿病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 疗效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与下肢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玉海 方团育 +1 位作者 陈开宁 全会标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289-292,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LEAD)与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580例为研究对象。并以151例正常成人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之间γ...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LEAD)与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580例为研究对象。并以151例正常成人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之间γ-GGT水平及LEAD的差异,分析血清γ-GGT水平与LEAD的相关性。结果(1)T2DM组γ-GG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T2DM组发生LEAD 301例,其中双侧97例;NC组LEAD者19例,其中双侧6例。(2)相关分析显示γ-GGT水平与BMI、FPG、TG、TC、LDL-c呈正相关(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FPG、TG、Fib及GGT是LEAD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γ-GGT水平与LEAD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Γ-谷氨酰转肽酶 下肢动脉病变 氧化应激
下载PDF
贝前列腺素钠联合西洛他唑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唐鹏 赵素平 +2 位作者 李晓青 种莉 李锐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8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贝前列腺素钠联合西洛他唑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0月就诊于本院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联合治疗组(贝前列腺素钠与西洛他唑联合治疗,39... 目的探讨贝前列腺素钠联合西洛他唑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0月就诊于本院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联合治疗组(贝前列腺素钠与西洛他唑联合治疗,39例)和单药治疗组(西洛他唑单药治疗,39例),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进行患者主观症状评分、踝肱指数(ABI)测量和6分钟步行试验(6-MWT)评定。结果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主观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治疗组患者主观症状评分低于单药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ABI和6-MWT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但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贝前列腺素钠联合西洛他唑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可改善患者的主观症状,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前列腺素钠 西洛他唑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疗效
下载PDF
益气活血化痰方早期干预老年无症状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欣 陈咸川 +1 位作者 马绍骏 沈融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5年第6期35-38,共4页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化痰方治疗老年无症状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老年无症状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予辛伐他汀,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化痰方。两组疗程均...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化痰方治疗老年无症状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老年无症状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予辛伐他汀,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化痰方。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中医证候积分、ABI及IMT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ABI水平、IMT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前后ABI水平、IMT厚度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化痰方治疗老年无症状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可显著改善患者血管弹性及下肢功能不全,延缓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 无症状期 益气活血化痰方 踝臂指数 股动脉内-中膜厚度
下载PDF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9
作者 亓俊霞 白人驹 孙浩然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9年第2期252-255,共4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珐:比较25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硬化性阻塞性病变患者的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表现。以DSA表现作为金标准,来评估16层螺旋C...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珐:比较25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硬化性阻塞性病变患者的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表现。以DSA表现作为金标准,来评估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临床价值。其中,CTA技术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两种后处理方法。结朵:25例病例共263支动脉纳入本研究。其中,DSA发现193支狭窄或闭塞的血管(47支轻度狭窄,12支中度狭窄,20支重度狭窄,114支闭塞);16层螺旋CTA发现192支狭窄或闭塞的血管(55支轻度狭窄,12支中度狭窄,24支重度狭窄,101支闭塞)。对于腹主动脉至足背动脉间中度及其以上狭窄(50%~100%)的血管,CTA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7.7%、92.3%、89.7%;对于腹主动脉至胭动脉间中度及其以上狭窄(50%-100%)的血管,CTA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2%、91.8%、91.9%。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评估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程度的一种可靠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动脉闭塞症 下肢动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缬沙坦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姚玮 刘晓燕 +6 位作者 张振山 陈青 高印生 王庆海 郭华 郭丽 冯娜娜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8年第2期108-112,共5页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接受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的连续9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缬沙坦。随...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接受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的连续9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缬沙坦。随访6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踝肱指数(ABI),高敏C反应蛋白(hs-CPR)血浆水平及再狭窄率。结果 6个月后临床有效率观察组总效率为97.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P<0.05);2组患者治疗后ABI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hs-CRP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再狭窄率为10.2%;对照组再狭窄率29.2%(P<0.05)。结论缬沙坦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股动脉介入术后hs-CRP的产生有抑制作用,改善临床疗效,降低再狭窄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沙坦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介入治疗 再狭窄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