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view of Key Technologies for Developing Personalized Lower Limb Rehabilitative Exoskeleton Robots
1
作者 陶璟 周振欢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cience)》 EI 2024年第1期16-28,共13页
Rehabilitative training and assistance to daily living activities play critical roles in improving the life quality of lower limb dyskinesia patients and older people with motor function degeneration.Lower limb reha-b... Rehabilitative training and assistance to daily living activities play critical roles in improving the life quality of lower limb dyskinesia patients and older people with motor function degeneration.Lower limb reha-bilitative exoskeleton has a promising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support of the above population.In this paper,critical technologies for developing lower limb rehabilitative exoskeleton for individualized user needs are identi-fied and reviewed,including exoskeleton hardware modularization,bionic compliant driving,individualized gait planning and individual-oriented motion intention recognition.Inspired by the idea of servitization,potentials in exoskeleton product-service system design and its enabling technologies are then discussed.It is suggested that future research will focus on exoskeleton technology and exoskeleton-based service development oriented to an individual's physical features and personalized requirements to realize better human-exoskeleton coordination in terms of technology,as well as accessible and high-quality rehabilitation and living assistance in terms of ut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wered exoskeleton lower limb dyskinesia REHABILITATION PERSONALIZATION product-service system
原文传递
刘志顺深刺大肠俞治疗下肢运动障碍诊疗经验 被引量:1
2
作者 汪汐 王扬 刘志顺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40-42,共3页
总结介绍刘志顺教授深刺大肠俞治疗下肢运动障碍的临证经验。刘志顺教授以“病—症—位”为针刺理论基础,重视中西医结合诊断,明辨病变部位,分型论刺,尤擅长从深刺大肠俞入手,施以独创针刺技巧,配合局部和循经远取腧穴,共助下肢运动功... 总结介绍刘志顺教授深刺大肠俞治疗下肢运动障碍的临证经验。刘志顺教授以“病—症—位”为针刺理论基础,重视中西医结合诊断,明辨病变部位,分型论刺,尤擅长从深刺大肠俞入手,施以独创针刺技巧,配合局部和循经远取腧穴,共助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并开展多项临床研究以验证疗效。为下肢运动障碍诊疗提供了灵活思路和创新刺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俞 针刺疗法 下肢运动障碍 诊疗经验
下载PDF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张君宇 韩为 +3 位作者 金子开 杨坤 贺成功 代飞 《康复学报》 CSCD 2022年第5期401-406,418,共7页
目的:比较“通督调神”针法联合下肢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脱落3例)和观察组(30例,脱落3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每日1次... 目的:比较“通督调神”针法联合下肢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脱落3例)和观察组(30例,脱落3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每晚1次;同时配合下肢康复训练,包括肌力增强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减重步行训练和平衡功能训练,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治疗6次。观察组的基础用药及下肢康复训练同对照组,予“通督调神”针法结合下肢康复训练,取百会、风府、大椎、双侧风池、印堂、双侧太阳、水沟穴,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期间行针1次,每日治疗1次,每周6次,连续4周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分别评价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下肢部分、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及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结果:2组治疗前下肢FMA、BBS、MBI、FA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4周后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下肢FMA、BBS、MBI、FAC评分分别为(24.93±5.56)(42.35±4.37)(47.21±6.47)(3.28±1.04)分,均优于对照组的(21.93±4.29)(38.77±5.63)(34.58±4.91)(2.63±1.1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组治疗后下肢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行功能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2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结论论:“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对患者下肢功能恢复及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通督调神”针法 康复训练
下载PDF
基于表面肌电特征的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评估 被引量:1
4
作者 陆晓 张文通 +4 位作者 苏盼盼 卢倩 赵坤坤 杨俊杰 何川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59-763,共5页
从下肢表面肌电中提取可供临床解释的特征,并用于运动功能障碍评估。16例脑卒中患者以及年龄匹配的20例健康人,执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估动作。应用表面肌电设备记录动作执行过程中下肢单侧8块肌肉的激活情况,从每块肌肉中提取表... 从下肢表面肌电中提取可供临床解释的特征,并用于运动功能障碍评估。16例脑卒中患者以及年龄匹配的20例健康人,执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估动作。应用表面肌电设备记录动作执行过程中下肢单侧8块肌肉的激活情况,从每块肌肉中提取表面肌电均方根值、中值频率、自协方差系数和自相关系数,以及肌肉之间的互相关系数作为特征。使用基于相关的特征选择方法确定一个特征子集,分析特征子集在健康人和患者之间的差异,并建立评估模型,用于运动功能障碍评估。结果表明,每个动作可以用一个特征子集进行评估,且特征子集涉及的肌肉与动作有关。只有少数动作的特征在健康人和患者之间表现出差异性(P<0.05)。评估模型决定系数为0.39,均方根误差0.041。基于表面肌电的特征可用于运动损伤评估,并且输出结果可用于临床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表面肌电 下肢 运动功能障碍评估 特征选择 评估模型
下载PDF
针刺及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30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芳 《河南中医》 2015年第8期1818-1820,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及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作业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穴位注射及针刺疗法。结果:两组治疗前简式FMA积分和改良Barthel... 目的:观察针刺及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作业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穴位注射及针刺疗法。结果:两组治疗前简式FMA积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阶段简式FMA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改良Barthel指数情况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改良Barthel指数情况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及穴位注射疗法能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功能障碍 穴位注射 针刺疗法 康复 下肢运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