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9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monstration of the test-retest reliability and sensitivity of the Lower Limb Functional Index-10 as a measure of functional recovery post burn injury:a cross-sectional repeated measures study design
1
作者 Margaret E.Ryland Tiffany L.Grisbrook +2 位作者 Fiona M.Wood Michael Phillips Dale W.Edgar 《Burns & Trauma》 SCIE 2016年第2期153-159,共7页
Background:Lower limb burns can significantly delay recovery of function.Measuring lower limb functional outcomes is challenging in the unique burn patient population and necessitates the use of reliable and valid too... Background:Lower limb burns can significantly delay recovery of function.Measuring lower limb functional outcomes is challenging in the unique burn patient population and necessitates the use of reliable and valid tools.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xamine the test-retest reliability,sensitivity,and internal consistency of Sections 1 and 3 of the Lower Limb Functional Index-10(LLFI-10)questionnaire for measuring functional 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burns over time.Methods:Twenty-nine adult patients who had sustained a lower limb burn injury in the previous 12 months completed the test-retest procedure of the study.In addition,the minimal detectable change(MDC)was calculated for Section 1 and 3 of the LLFI-10.Section 1 is focused on the activity limitations experienced by patients with a lower limb disorder whereas Section 3 involves patients indicating their current percentage of pre-injury duties.Results:Section 1 of the LLFI-10 demonstrated excellent test-retest reliability(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0.98,95%CI 0.96–0.99)whilst Section 3 demonstrated high test-retest reliability(ICC 0.88,95%CI 0.79–0.94).MDC scores for Sections 1 and 3 were 1.27 points and 30.22%,respectively.Internal consistency was demonstrated with a significant negative association(rs=?0.83)between Sections 1 and 3 of the LLFI-10(p<0.001).Conclusions: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Section 1 and 3 of the LLFI-10 are reliable for measuring functional ability in patients who have sustained lower limb burns in the previous 12 months,and furthermore,Section 1 is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patient function over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utcome measure QUESTIONNAIRE lower limb function Internal consistency Minimal detectable change BURN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Water Weight-Loss Walking Training on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and Gait in Stroke Patients
2
作者 Jingbin Dou Mengxuan Jiang 《Health》 CAS 2022年第8期921-930,共10页
Background: Water weight-loss walking training is an emerging physical therapy technique, which provides new ideas for improving the motor function of stroke patient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How... Background: Water weight-loss walking training is an emerging physical therapy technique, which provides new ideas for improving the motor function of stroke patient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However,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water weight-loss training in stroke patients is currently unclear.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water weight loss walking training in stroke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80 stroke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9 to December 2021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walking training, and the research group performed weight loss walking training in water on this basis. The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muscle tone grade, daily living ability, gait and balance abilit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FMA-LE score (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 of Lower Extremity), MBI score (Modified Barthel Index) and BBS score (berg balance scale)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muscle tone was lower (P Conclusion: Water weight loss walking training can enhance patients’ muscle tension, correct patients’ abnormal gait, improve patients’ balance and walking ability, and contribute to patients’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and self-care ability impr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KE Water Weight Loss Walking Training Balance Ability Three-Dimensional Gait Analysis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cross-migration theory in limb rehabilitation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3
作者 Yan-Hong Lu Yi Fu +2 位作者 Jin Shu Li-Yan Yan Hai-Jian Shen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3年第19期4531-4543,共13页
BACKGROUND Stroke is a common cause of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often resulting in hemiplegia.Thus,rehabilitation of limb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 is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s accelerating recovery and improving qu... BACKGROUND Stroke is a common cause of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often resulting in hemiplegia.Thus,rehabilitation of limb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 is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s accelerating recovery and improving quality of life.AIM To investigate whether unilateral strength training in hemiplegic stroke patients could lead to cross-migration,an increase in bilateral muscle strength,and an improvement in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METHODS We randomly divided 120 patients with hemiplegic stroke into two groups:E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with 60 patients in each group.Both groups received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dditional-ly received ankle dorsiflexion resistance training on the healthy side for 6 wk.We measured the 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MVC),changes in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EMG),and the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using the simplified Fugl 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FMA)before and within 1 wk after training.RESULTS The FMA scor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mprov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to both their pre-training score and the control group's post-training score(P<0.05).The integrated EMG of the anterior tibialis muscle and pulmonary intestine muscl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fter training than before(P<0.05).Furthermore,the MVC of the anterior tibialis muscle on both the healthy and affected sides and the MVC of the pulmonary intestine muscle on both sides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compared with before training and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ankle dorsiflexion resistance training on the healthy side in hemiplegic stroke patients can increase strength in the opposite tibialis anterior muscle and antagonist's muscle,indicating a cross-migration phenomenon of strength training.Furthermore,this type of training can also improve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providing a new exercise method for improving early ankle dorsiflexion dysf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ke hemiplegia Cross migration Strength training lower limb function Resistance training
下载PDF
基于价值工程的儿童下肢主动训练矫正器设计
4
作者 孙许方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3-170,共8页
目的 为改善现有儿童下肢主动训练矫正器的外观品质与交互方式,提升产品的整体价值,基于价值工程理论(ValueEngineering,VE)提出一种儿童下肢主动训练矫正器改进设计。方法 首先,结合层次分析法对儿童下肢主动训练矫正器产品功能模块进... 目的 为改善现有儿童下肢主动训练矫正器的外观品质与交互方式,提升产品的整体价值,基于价值工程理论(ValueEngineering,VE)提出一种儿童下肢主动训练矫正器改进设计。方法 首先,结合层次分析法对儿童下肢主动训练矫正器产品功能模块进行划分与功能权重量化;其次,依据价值工程计算原理依次求出各功能要素的功能系数、成本系数和价值系数,利用价值机会分析获取关键功能要素的改进设计方向,为整体价值提升提供设计指导;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多个改进设计方案进行排序,最终确定优选设计方案。结论 设计评价与验证结果表明改进设计方案在矫正模块和训练模块方面的用户满意度有明显提升。将价值工程理论应用于儿童下肢主动训练矫正器改进设计中具有一定可行性和有效性,对相关产品设计有一定参考与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康复 下肢康复矫正器 价值工程 层次分析法 功能改进设计
下载PDF
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结合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
5
作者 薛亚峰 郄淑燕 +2 位作者 王寒明 杨傲然 谭建 《西部医学》 2024年第6期846-849,854,共5页
目的探讨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结合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平衡能力、下肢运动Fugl-Meyer功能量表(FMA)评分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1月—2022年11月我院收治的7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 目的探讨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结合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平衡能力、下肢运动Fugl-Meyer功能量表(FMA)评分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1月—2022年11月我院收治的7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予以Bobath技术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训练,干预8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步态参数(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下肢肌力恢复情况(屈髋肌力、伸膝肌力)。结果干预前,两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BBS评分、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屈髋肌力、伸膝肌力较干预前显著升高(均P<0.05),观察组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BBS评分、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屈髋肌力、伸膝肌力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结合Bobath技术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和平衡能力,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强患者下肢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 BOBATH技术 脑卒中 偏瘫 步态 平衡能力 下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镜像神经元康复策略联合经颅磁刺激对卒中后神经与功能康复的作用研究
6
作者 范白燕 朱建文 +3 位作者 左惠荣 王蕾 黄赛云 林莉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1007-1014,共8页
目的:研究镜像神经元康复策略(Mirror Neuron System,MNS)联合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对卒中后神经与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某部队康复中心收治的198例卒中后遗留有运动功能障碍患... 目的:研究镜像神经元康复策略(Mirror Neuron System,MNS)联合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对卒中后神经与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某部队康复中心收治的198例卒中后遗留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各66例。三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指导,磁刺激组给予TMS治疗,镜像组给予MNS治疗,联合组给予TMS+MNS治疗。比较三组干预前、干预2周后、干预4周后神经功能(NIHSS)、上下肢运动功能(FMA)、日常生活能力(ADL)、平衡能力(BBS)、上肢与下肢肌张力(MAS)、健患侧步长差、患侧负重时间百分比及语言功能。结果:联合组干预2周、4周后NIHSS评分低于磁刺激组、镜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刺激组、镜像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干预2周、4周后FMA-上肢、FMA-下肢评分高于磁刺激组、镜像组,且镜像组高于磁刺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干预2周、4周后ADL评分、BBS评分高于磁刺激组、镜像组,且镜像组高于磁刺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干预4周后上肢和下肢MAS分级0~1级患者占比高于磁刺激组、镜像组,且磁刺激组高于镜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干预2周、4周后健患侧步长差低于磁刺激组、镜像组,患侧负重时间百分比高于磁刺激组、镜像组,且镜像组变化幅度大于磁刺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干预2周、4周后语言功能中阅读理解、复述、流畅度、命名评分高于磁刺激组、镜像组,且磁刺激组高于镜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NS联合TMS能促进卒中后神经与功能康复,有利于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二者各有优势,互相补充,联合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神经元康复策略 经颅磁刺激 卒中 神经康复 平衡能力 上下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运动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血清Hcy水平的影响
7
作者 王嘉琳 刘立芝 +2 位作者 官艳林 冯慧 潘化平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运动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19例脑卒中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59)和试验组(n=60)。试验组予以tDCS刺激;对照组予以tDCS伪刺激,两组...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运动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19例脑卒中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59)和试验组(n=60)。试验组予以tDCS刺激;对照组予以tDCS伪刺激,两组均予以运动康复训练,连续治疗4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Hcy水平、膝关节屈曲角度、踝关节背伸角度、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AC)、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的评估数据。结果:治疗后,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的膝关节屈曲角度、踝关节背伸角度、FMA-LE和BBS评分均更高(P<0.05);TUGT、NHISS评分均更低(P<0.05),FAC分级、MBI评分均更高(P<0.05);血清Hcy水平更低(P<0.05)。结论:tDCS联合运动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降低血清Hcy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经颅直流电刺激 下肢运动功能 步行能力 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和血清Aβ与Tau的影响
8
作者 邱锦芳 郭峰 林军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524-527,共4页
目的:探讨在核心肌群训练基础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予以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对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按治疗方式不同,将9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n=48)与观察组(n=48),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核心肌群训练;观察组予以... 目的:探讨在核心肌群训练基础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予以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对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按治疗方式不同,将9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n=48)与观察组(n=48),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核心肌群训练;观察组予以FES治疗联合核心肌群训练,两组均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步行功能[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10 m步行时间测试(10MWT)、6 min步行距离测试(6MWT)]、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的评定,并进行血清β-淀粉样蛋白(Aβ)、Tau蛋白水平的测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MA-LE评分和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6MWT和FAC分级高于对照组(P<0.05);10MWT低于对照组(P<0.05),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NHI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Aβ、Tau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FES联合核心肌群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降低血清Aβ、Tau水平,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运动功能 步行能力 核心肌群训练 功能性电刺激
下载PDF
电针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影响
9
作者 张译尹 王东岩 +1 位作者 李慎微 张健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36-41,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Stata/SE 16.0生成的随机数序列,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中风病常规治疗。... 目的:观察电针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Stata/SE 16.0生成的随机数序列,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中风病常规治疗。此外,对照组给予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足三里及太冲电针治疗,试验组给予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股二头肌、半腱肌、腓肠内侧肌及比目鱼肌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电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徒手肌力评定(MMT)测量下肢肌力、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评定步行功能、改良Barthel量表(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评定肌肉实时收缩情况并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MMT评分、FAC评分、MBI评分及RMS值治疗后分值均升高,治疗后两组患者MMT评分、FAC评分、MBI评分及RMS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优于对照组的70%(21/30)。结论:电针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能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肌力、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疗效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急性期脑卒中 电针 核心肌肉运动点 下肢运动功能重建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不同进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对比
10
作者 孔维邦 范世昌 +2 位作者 王剑飞 张立东 温应辉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2期141-142,共2页
目的 对比经皮椎间孔镜不同进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后入路进针,观察组实施后入路45°... 目的 对比经皮椎间孔镜不同进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后入路进针,观察组实施后入路45°进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以及下肢功能。结果 两组的治疗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1年的O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经由常规后入路进针和后入路45°进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相当,但后入路45°进针能够更明显地减轻患者术后远期疼痛,改善患者下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疼痛程度 下肢功能
下载PDF
基于PEO模式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及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的影响
11
作者 孙艺淼 郗海涛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83-86,共4页
目的观察基于人-环境-作业(PEO)模式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及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5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PEO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PEO组采用基于PEO模式的康复训练。比较... 目的观察基于人-环境-作业(PEO)模式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及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5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PEO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PEO组采用基于PEO模式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训练效果、下肢功能、肌力水平及表面肌电信号。结果训练后PEO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下肢功能较训练前改善,且PEO组较对照组改善更好(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肌力水平均高于训练前,且PEO组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表面肌电信号均强于训练前,且PEO组较对照组更强(P<0.05)。结论基于PEO模式的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具有明显康复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功能,增加表面肌电信号,提高肌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环境-作业模式 康复训练 脑卒中后偏瘫 下肢功能 表面肌电信号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影响分析
12
作者 赵文君 韩晶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2期87-90,共4页
目的 探究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 目的 探究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量表(ADL)、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下肢肌力、下肢Brunnstrom分期评分。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85.56±9.42)分、BBS评分(42.41±3.19)分、FMA评分(80.36±4.79)分、FCA评分(85.33±5.1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0.39±6.73)、(34.77±4.64)、(71.25±5.80)、(71.41±6.52)分, NIHSS评分(8.61±1.43)分低于对照组的(14.74±3.09)分(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下肢肌力评分(4.90±1.01)分、下肢Brunnstrom分期评分(4.49±1.29)分均高于对照组的(3.49±1.27)、(3.61±1.59)分(P<0.05)。结论 给予脑卒中偏瘫患者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进行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相关指标评分,对减轻病症影响具有重要作用,下肢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 阿托伐他汀钙片 抗骨质疏松药物 下肢功能
下载PDF
脑机接口联合末端驱动型下肢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13
作者 唐欢 苏彬 +2 位作者 车培 梁成盼 王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1-797,共7页
目的:观察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s,BCI)联合GEO System?下肢机器人(G-EO gait-therapy system,G-EO)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在无锡市中心康复医院招募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例。... 目的:观察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s,BCI)联合GEO System?下肢机器人(G-EO gait-therapy system,G-EO)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在无锡市中心康复医院招募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下肢主被动踏车训练和G-EO训练,试验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脑机接口下肢踏车训练和G-EO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Tecnobody平衡评估系统和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仪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LE、BBS、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压力中心运动轨迹长度、稳定极限、步频、步态周期、步幅、步速、步长对称性比、踝最大背屈角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组内比较FMA-LE、BBS、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压力中心运动轨迹长度、稳定极限、步频、步态周期、步幅、步速、步长对称性比、踝最大背屈角度均比治疗前显著性改善(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FMA-LE、BBS、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压力中心运动轨迹长度、稳定极限、步频、步态周期、步幅、步速比对照组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4周的BCI联合G-EO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具有近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脑机接口 下肢机器人 平衡功能 步行功能
下载PDF
头针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14
作者 张晏宁 石娜 +1 位作者 刘凯 朱崇田 《中医药导报》 2024年第5期86-90,98,共6页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头针、rTMS。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Holden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分级、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S)评分及血清NSE、Hcy、BDNF、NGF水平。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MBI评分、FMAS评分、FAC分级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MBI评分、FMAS评分、FAC分级均高于对照组(P<0.01),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血清NSE、Hcy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血清BDNF、NGF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NSE、Hcy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BDNF、NG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联合rTMS治疗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NSE、Hcy水平和提高血清BDNF、NGF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头针 重复经颅磁刺激 下肢运动功能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同型半胱氨酸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
下载PDF
利伐沙班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及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15
作者 曲泓宇 李永欣 郭明金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3期280-283,共4页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4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在组间基线特征可比的原则上...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4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在组间基线特征可比的原则上,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取支架置入术进行治疗,术后口服拜阿司匹灵(100 mg/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术后联合利伐沙班(5 mg/d)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MD)、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MD)、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足背动脉内径、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峰值)的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74%)明显高于对照组(7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MD、FMD、NO、E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NMD、FMD、NO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而ET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足背动脉内径、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足背动脉内径及血流量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而血流速度峰值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联合支架植入可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效果,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伐沙班 支架植入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内皮功能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基于沉浸式VR技术的下肢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疗效
16
作者 朱美丽 徐华静 +2 位作者 温丽娜 王娇健 蒋松鹤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312-317,共6页
目的:探讨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VR)结合下肢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1月在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住院康复治疗的初发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 目的:探讨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VR)结合下肢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1月在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住院康复治疗的初发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VR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运动训练,VR组在下肢运动训练时结合VR康复训练。每天训练20 min,每周5次,共3周。通过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功能性步行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来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功能和生活能力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值及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3周后,两组患者FMA-LE、FAC、BBS及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VR组FMA-LE、FAC、BBS及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沉浸式VR技术的下肢运动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 脑卒中 下肢运动训练 功能康复
下载PDF
结合目标导向的康复锻炼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的干预效果
17
作者 高丽萍 王霞 徐小琴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1期144-147,共4页
目的探讨结合目标导向的康复锻炼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干预期间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的110例下肢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 目的探讨结合目标导向的康复锻炼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干预期间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的110例下肢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目标导向的健康锻炼。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内下肢肿胀、膝关节功能、不良心理状态相关指标。结果整体分析发现:两组小腿周径、大腿周径、肿胀程度评分的组间、时间点比较及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组内比较:两组各时间点小腿周径、大腿周径、肿胀程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研究组术后1、3个月小腿周径、大腿周径、肿胀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抑郁-焦虑-压力量表中文精简版评分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结合目标导向的康复锻炼可提高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患肢恢复速度,改善其术后心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骨折 目标导向 康复锻炼 膝关节功能
下载PDF
下肢机器人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在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8
作者 杨韬 李允堪 高黎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1期56-59,65,共5页
目的探讨下肢机器人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在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南京脑科医院收治的106例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 目的探讨下肢机器人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在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南京脑科医院收治的106例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实施膝关节控制训练,观察组给予下肢机器人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治疗。治疗3个月后,评估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步态参数、运动耐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Berg平衡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屈髋峰值、屈膝峰值高于治疗前,步幅长于治疗前,步频、步速快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屈髋峰值、屈膝峰值高于对照组,步幅长于对照组,步频、步速快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峰值摄氧量(VO_(2)peak)、无氧阈值(AT)高于治疗前,6分钟步行试验(6 MWT)距离长于治疗前,且观察组VO_(2)peak、AT高于对照组,6 MWT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机器人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患者效果显著,能提升下肢运动功能,增强运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膝关节控制训练 下肢机器人 下肢功能 步态参数 运动耐力
下载PDF
个性化护理配合心理疏导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运动功能及睡眠的影响
19
作者 廖宝丹 曾文颖 陈涌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643-645,共3页
目的:探析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中个性化护理配合术前系统性心理疏导对下肢运动功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 目的:探析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中个性化护理配合术前系统性心理疏导对下肢运动功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术中个性化护理配合术前系统性心理疏导。对比2组患者睡眠质量、下肢运动功能以及疼痛评分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睡眠深度、入睡时间、觉醒次数、觉醒时间比例、整体睡眠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护理后,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均高于干预前(均P<0.05),且观察组的下肢运动功能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2组患者疼痛评分均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个性化护理配合心理疏导可以减轻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疼痛感,提高睡眠质量,促进下肢运动功能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护理 心理疏导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 运动功能 疼痛 睡眠质量 入睡时间 睡眠深度
下载PDF
青少年下肢防护功能针织裤装设计研究
20
作者 王适 梁然然 刘欢仪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5,共6页
文章以14.00~17.00岁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动作捕捉技术,获取青少年下肢关节运动数据作为依据,分析基于跑步运动情况下的青少年下肢重点防护部位需求。选取市面现有具有防护性、保暖性和透气性的功能性纱线,结合针织组织结构对下... 文章以14.00~17.00岁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动作捕捉技术,获取青少年下肢关节运动数据作为依据,分析基于跑步运动情况下的青少年下肢重点防护部位需求。选取市面现有具有防护性、保暖性和透气性的功能性纱线,结合针织组织结构对下肢不同区域进行功能结构分区设计,开发一款以下肢重点关节防护为主的青少年下肢防护功能针织裤,为青少年防护针织裤的设计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织裤装 下肢防护 青少年 防护裤装 功能服装 功能结构分区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