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gene transfer effects on the femoral and intramuscular nerve in a canine model of lower limb ischemia 被引量:1
1
作者 Xiaoqin Ha Bin Liu +5 位作者 Zhen Qian Tongde LU Ling Hui Guanxian He Qiang Yin Tingxian Ni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6期625-628,共4页
BACKGROUND: Recent advancements in gene therapy have provided new methodology for treating ischemia in lower extremities. Gene transfer of angiogenic factors to ischemic tissues may promote local proliferation of new... BACKGROUND: Recent advancements in gene therapy have provided new methodology for treating ischemia in lower extremities. Gene transfer of angiogenic factors to ischemic tissues may promote local proliferation of new vessels and form collateral circulation. OBJECTIVE: To observe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femoral and intramuscular nerve three months after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f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 into the peripheral skeletal muscle in a canine model of lower limb ischemia. DESIGN: Randomized occlusion modelled and verification animal study. SETTING: Experimental Center, Lanzhou General Hospital of Lanzhou Military Area Command of Chinese PLA. MATERIALS: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at Animal Experimental Center, Lanzhou General Hospital of Lanzhou Military Area Command of Chinese PLA from September to November 2006. A total of eight male mongrel dogs, weighing 12–15 kg and 1.5–3 years of age, were selected for this study. This experimental study was in accordance with local ethics standards. Recombinant plasmid carrying HGF (pUDKH) and occlusion model plasmid (pUDK) were provided by the Third Laboratory of Radiation Medical Institute, 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of PLA. METHODS: Grouping and model establishment: under anesthesia, complete vascular occlusion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on the left lower extremities. The experimental dog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model group and a pUDKH treatment group, with four dogs in each group. Dogs in the pUDKH group were injected with 0.15 mg/kg pUDKH. Ten minutes later, intramuscular injections were performed at three spots into the peripheral skeletal muscle of the left hind limb, as well as lateral injections at two spots. The injection volume at each spot was 0.2 mL. Dogs in the model group were injected with pUDK, and dosage and injection method were identical to the treatment group. MAIN OUTCOME MEASURES: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femoral nerve, as well as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tramuscular nerve tissues in the hind limb of dogs three months after plasmid injection under optic microscope. RESULTS: (1)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femoral nerve: tiny nerves from the femoral nerve to the intramuscular nerve exhibited marked degeneration in the model group. The degenerating features included neurites, myelin sheaths, and Schwann cell nuclei. Neuropathy in the pUDKH treatment group was not detected. (2)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intramuscular nerve: large and irregular vacuoles were present on several longitudinal sections of intramuscular nerve fibers in the model group, as well as annular-shaped blank regions on transverse sections of peripheral neurites. In the pUDKH treatment group, large, blank regions were present in several segments of partial nerve fibers of the longitudinal intramuscular nerve region, but only a few nerve fibers exhibited annular-shaped blank regions on the transverse section of peripheral neurites. CONCLUSION: Local pUDKH injection may relieve or block femoral and intramuscular nerve tissue injury in a canine mocel of lower limb ischem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matopoietic reconstitution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ISTOPATHOLOGY lower limb ischemia NERVE recombinant plasmid
下载PDF
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合干细胞生长因子治疗严重肢体缺血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钟睿 王家宁 +6 位作者 张蕾 郭凌郧 杨建业 郑飞 晏誉文 余丹丽 谭利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9-645,共7页
目的 探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干细胞生长因子(HGF)双基因腺病毒载体在缺血组织中促血管生成的作用及疗效。方法 将84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VEGF组、HGF组、VEGF+HGF组,构建左侧下肢缺血模型,血流仪观察缺血组... 目的 探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干细胞生长因子(HGF)双基因腺病毒载体在缺血组织中促血管生成的作用及疗效。方法 将84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VEGF组、HGF组、VEGF+HGF组,构建左侧下肢缺血模型,血流仪观察缺血组织血运情况,Western blot及ELISA检测各组小鼠不同时间点VEGF、HGF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缺血组织的血管生成情况(CD31、SMA),以小鼠治疗期间副作用评估安全性。结果 建模成功后,各组小鼠左侧下肢血流流速均显著下降;术后第7天,各组小鼠左侧下肢血流流量均明显优于术后即刻(P <0.05),且Ad-VEGF-HGF组小鼠左下肢血流量明显优于其他各组(P <0.05);术后28 d Ad-VEGF-HGF组小鼠左下肢血流量逐步稳定,且术后Ad-VEGF-HGF组小鼠血流明显优于其余各组,且VEGF组、HGF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Western Blot及ELISA检测发现术后7、14、28 d时Ad-HGF组、Ad-VEGF组、Ad-VEGF-HGF组HGF蛋白、VEGF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且14 d Ad-VEGF-HGF组的表达水平处于相对峰值(P <0.001),术后第28天时表达水平逐步降低至术前水平。结论 Ad-VEGF-HGF基因注射可显著提高小鼠体内VEGF和HGF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快速达到相对峰值水平,继而进一步促进下肢缺血后的血管生成,增加血流量,改善下肢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干细胞生长因子 下肢缺血 腺病毒载体
下载PDF
9-19岁男性青少年身体形态和下肢爆发力的发育特征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苟波 陈佩杰 +1 位作者 段子才 朱海燕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8-73,共6页
为了解青少年身体形态和下肢爆发力的发育特征、规律,给运动员科学选材和运动训练科学化提供依据。对上海市74名9-19岁男性青少年身体形态和下肢爆发力发育状况进行了2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样本男性青少年在青春期身高发育速度高峰年... 为了解青少年身体形态和下肢爆发力的发育特征、规律,给运动员科学选材和运动训练科学化提供依据。对上海市74名9-19岁男性青少年身体形态和下肢爆发力发育状况进行了2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样本男性青少年在青春期身高发育速度高峰年龄为11岁;身高增长最快速的年龄段是11-13岁,这与其他研究结果相比稍有提前。体重与身高在16岁以前呈较快上升趋势,体重的增加略滞后于身高的增长。青少年身体形态的发育,长度指标先于围度、量度指标,体脂率的变异度很大。男性青少年垂直纵跳能力在11-17岁为快速增长期。下肢爆发力在青春发育前期(9-14岁),随身体形态的增长发育,呈自然增长趋势,两者之间为正相关关系。RDJ指数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受青春期发育影响比较小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爆发力 身体形态 男性青少年 科学选材 纵跳 运动员 运动训练 身高增长 青春发育 青春期发育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治疗下肢慢性难愈合伤口47例随访研究 被引量:30
4
作者 郭彦杰 仇建军 张长青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301-1305,共5页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下肢慢性难愈合伤口的修复作用。方法2007年5月-2007年11月,采用PRP注射治疗下肢慢性难愈合伤口47例。男41例,女6例;年龄15~68岁,平均43.2岁。原发疾病:胫腓骨骨折20例,跟骨骨折4例,...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下肢慢性难愈合伤口的修复作用。方法2007年5月-2007年11月,采用PRP注射治疗下肢慢性难愈合伤口47例。男41例,女6例;年龄15~68岁,平均43.2岁。原发疾病:胫腓骨骨折20例,跟骨骨折4例,跖骨骨折1例,下肢多发开放性骨折3例,胫骨骨髓炎10例,股骨骨髓炎1例,足踝部软组织损伤4例,截肢术后感染2例,足部矫形术后感染及跟腱修补术后感染各1例。外院治疗后2~4个月创口未愈合转入合并骨折未愈合23例,细菌培养结果阳性38例。患者予2次清创加自体PRP伤口内注射,每次间隔2个月。结果患者均于首次注射PRP后获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首次注射PRP2个月后,34例伤口明显缩小,坏死组织及脓苔清除,组织色泽健康,血供良好,外露骨或肌肉组织被新生肉芽组织覆盖。4个月随访时,无肌肉和骨组织外露患者,创面覆盖率79.3%±18.0%,总治愈率29.8%。治疗前创口体积(11.8±5.6)mL,治疗后为(2.5±2.7)mL,创口体积缩小(9.3±4.9)mL,治疗前后创口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3例合并骨折未愈合者,随访4个月时骨折完全愈合9例,骨痂生长明显增多12例,无明显改变2例,均无骨髓炎征象加重。细菌培养阳性结果15例。结论PRP能有效促进软组织缺损修复,加速下肢慢性难愈合伤口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生长因子 难愈合伤口 下肢 修复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肝素治疗下肢缺血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曹喜才 范志斌 +5 位作者 宋晓娜 王世鑫 王金胜 阎世鑫 姜付显 韩燕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574-1578,共5页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联合肝素治疗下肢慢性缺血的作用。材料与方法采用切除左侧后肢股动脉方法制作兔下肢慢性缺血模型。18只兔随机分为3组,A组为对照组,B、C为治疗组,分别经肌肉注射bFGF 10μg+5ml mM Tris缓冲液、bF...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联合肝素治疗下肢慢性缺血的作用。材料与方法采用切除左侧后肢股动脉方法制作兔下肢慢性缺血模型。18只兔随机分为3组,A组为对照组,B、C为治疗组,分别经肌肉注射bFGF 10μg+5ml mM Tris缓冲液、bFGF 10μg+5ml mM Tris缓冲液+肝素1000 U。处死前行血管造影、毛细血管密度检测及病理学检查。结果治疗组血压显著高于对照组,C组高于B组。治疗组可见丰富的侧支血管形成,微血管密度和微血管/肌纤维束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C组明显高于B组。结论肌肉注射bFGF能有效促进缺血肢体血管新生,是治疗下肢远端缺血性病变有效方法之一。肝素对bFGF具有协同促进作用,可显著增强其生物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下肢缺血 治疗性血管生成 肝素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合对大鼠后肢动脉硬化闭塞血管再生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金松 王瀚锐 +5 位作者 刘彦东 范东旭 孙瑶 苏德旺 柯德志 汪宝林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9期404-406,共3页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后肢动脉硬化闭塞血管再生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后肢动脉硬化闭塞模型60只,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治疗组(NS组)15只,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bFGF组)1...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后肢动脉硬化闭塞血管再生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后肢动脉硬化闭塞模型60只,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治疗组(NS组)15只,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bFGF组)15只,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VEGF组)15只,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VEGF+bFGF组)15只。NS组、VEGF组分别隔日一次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100μg/LVEGF 1mL;bFGF组隔日一次后肢股内侧多点肌肉注射100μg/L bFGF 1mL;VEGF+bFGF组隔日一次腹腔注射100μg/L LVEGF 1mL+后肢股内侧多点肌肉注射100μg/L bFGF 1mL,共治疗21d。分别于7d、14d、21d观察大鼠后肢缺血情况如:间歇性跛行情况、皮肤颜色改变、皮温改变、足溃疡情况等。继续饲养至3个月后取后肢股内侧部位肌肉组织行免疫组化观察血管数。结果 VEGF+bFGF组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bFGF组、VEGF组及NS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VEGF与bFGF联合应用可促进后肢动脉硬化闭塞大鼠的血管再生。结论 VEGF联合bFGF能促进大鼠后肢动脉硬化闭塞血管再生,为临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提供新的治疗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血管再生
下载PDF
糖尿病对内皮祖细胞移植促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周晨光 宫经新 +4 位作者 马跃 周亚茹 栾锋 杨彦 孟建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6期1044-1048,共5页
背景:内皮祖细胞为血管新生的前体细胞,通过促血管新生作用治疗糖尿病血管病变有着良好的前景。目的:探讨糖尿病对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疾病过程中促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方法: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提取糖尿病和正常大鼠供体骨髓单... 背景:内皮祖细胞为血管新生的前体细胞,通过促血管新生作用治疗糖尿病血管病变有着良好的前景。目的:探讨糖尿病对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疾病过程中促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方法: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提取糖尿病和正常大鼠供体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定向培养为内皮祖细胞。同时建立糖尿病及正常大鼠下肢缺血模型,并于缺血病变部位局部移植糖尿病或正常大鼠内皮祖细胞或PBS进行对照。移植后定期应用ELISA方法检测病变部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计数病变部位微血管密度。结果与结论:①受体相同,移植物不同时:移植糖尿病大鼠来源或正常大鼠来源内皮组细胞后,下肢缺血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及微血管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移植物相同,受体不同时:正常大鼠移植内皮祖细胞后下肢缺血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和微血管密度均高于糖尿病组。说明在体外定向培养和病变部位局部注射条件下,糖尿病对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移植促血管新生作用无明显影响,而对血管新生所处的病变部位微环境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干细胞移植 内皮祖细胞 移植 糖尿病 下肢缺血 血管新生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密度
下载PDF
损伤控制理论在骨科下肢创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付彬 高乐才 +3 位作者 左建刚 马超 刘官磊 魏金栋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657-660,共4页
目的:探究损伤控制理论在骨科下肢创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82例下肢创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骨科下肢创伤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则实施损伤控制理论指导下的创伤治疗方案。比较术后3个... 目的:探究损伤控制理论在骨科下肢创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82例下肢创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骨科下肢创伤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则实施损伤控制理论指导下的创伤治疗方案。比较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术前及术后3个月两组创伤后成长情况[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TGI)评分]、膝关节功能[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踝关节功能[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后足量表(AOFAS)评分],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24%vs.80.49%,P>0.05);两组PTGI、KSS、AOFAS各项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44%vs.19.51%,P<0.05)。结论:损伤控制理论应用于骨科下肢创伤救治中可有效改善患者创伤恢复情况及踝膝关节功能,在积极预防术后并发症方面亦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下肢创伤 损伤控制理论 创伤后成长 膝关节功能 踝关节功能
下载PDF
河南汉族儿童四肢发育情况调查
9
作者 张文学 张苏莉 张淑英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2期74-77,共4页
作者调查了河南新乡地区797名4~13岁汉族儿童的上臂长、前臂长、大腿长、小腿长等11项体质指标,并计算了12项指数。测量数据无显著性差异;各指标均值随年龄而递增,不同年龄组增长速度不同;多数指标在生长发育中出现两次... 作者调查了河南新乡地区797名4~13岁汉族儿童的上臂长、前臂长、大腿长、小腿长等11项体质指标,并计算了12项指数。测量数据无显著性差异;各指标均值随年龄而递增,不同年龄组增长速度不同;多数指标在生长发育中出现两次交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发育 下肢发育 汉族 儿童
下载PDF
3种不同方法处理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杜新艳 刘俊霞 王振棣 《河北医药》 CAS 2022年第16期2517-2519,共3页
目的观察3种不同方法处理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90例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依据伤口分期及患者的情况,观察1组根据伤口的分期选用不同... 目的观察3种不同方法处理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90例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依据伤口分期及患者的情况,观察1组根据伤口的分期选用不同种类的新型敷料,另加用生物活性敷料(外用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AFGF)换药,观察2组前期处理同观察1组,只是未加用生物活性敷料(rhAFGF)换药;对照组选用碘仿纱条和凡士林纱布换药。结果观察1组伤口愈合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1组优于观察2组(P<0.05);观察1组下肢静脉性溃疡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观察1组较观察2组缩短(P<0.01)。结论新型敷料联合生物活性敷料(rhAFGF)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缩短溃疡的愈合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性溃疡 新型敷料 促生长物质 治疗结果
下载PDF
探讨化腐生肌膏外敷在下肢Ⅲ、Ⅳ期压力性损伤护理中的应用
11
作者 耿小英 陈德监 《中外医疗》 2021年第33期152-156,共5页
目的探究与分析化腐生肌膏外敷在下肢Ⅲ、Ⅳ期压力性损伤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该院自2017年5月—2020年5月住院和门诊收治的60例下肢Ⅲ、Ⅳ期压力性损伤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百多邦药... 目的探究与分析化腐生肌膏外敷在下肢Ⅲ、Ⅳ期压力性损伤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该院自2017年5月—2020年5月住院和门诊收治的60例下肢Ⅲ、Ⅳ期压力性损伤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百多邦药膏外敷治疗,观察组给予化腐生肌膏外敷治疗,对比两组护理效果、创面肉芽生长情况以及创面上皮化程度。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33%,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5)。对照组治疗3、5、7、12、15、21 d后创面肉芽组织生长率分别为(6.65±0.85)%、(13.20±0.79)%、(20.45±1.25)%、(30.33±2.43)%、(41.52±0.96)%、(64.11±1.02)%,低于观察组治疗3、5、7、12、15、21 d下创面肉芽组织生长率(7.28±0.47)%、(15.39±1.35)%、(32.87±1.23)%、(45.44±1.89)%、(63.40±1.42)%、(78.43±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53、7.669、38.791、26.884、69.917、29.555,P<0.05)。对照组治疗7、12、15、21 d后的创面上皮化程度率分别为(1.91±0.23)%、(2.53±0.81)%、(6.33±0.57)%、(10.59±1.23)%,低于观察组治疗7、12、15、21 d后的创面上皮化程度率(2.15±0.19)%、(3.81±1.25)%、(13.20±1.96)%、(21.6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06、4.707、18.435、48.045,P<0.05)。结论化腐生肌膏外敷在下肢Ⅲ、Ⅳ期压力性损伤中的护理应用可获得更好的效果,同时可有效促进创面肉芽生长以及创面上皮化程度,康复愈合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腐生肌膏外敷 下肢Ⅲ、Ⅳ期压力性损伤 肉芽生长 上皮化程度 康复愈合
下载PDF
黑参煎剂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侧支循环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世征 袁媛 《中国民康医学》 2021年第17期62-64,共3页
目的:观察黑参煎剂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侧支循环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AS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贝前列素钠片治疗,... 目的:观察黑参煎剂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侧支循环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AS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贝前列素钠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黑参煎剂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侧支循环指标[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经皮氧分压(TcPO_(2))]水平、VEGF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BI、TBI和TcPO_(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VEGF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黑参煎剂联合贝前列素钠片治疗ASO患者可改善侧支循环状况,降低VEGF水平,效果优于单用贝前列素钠片治疗,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参煎剂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侧支循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不良反应
下载PDF
骨钙素、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对胫骨骨折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的预测价值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顺 路坦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0年第3期204-206,共3页
[目的]分析骨钙素(BG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对胫骨骨折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期间行髓内固定术的80例胫骨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术后进行为期12个... [目的]分析骨钙素(BG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对胫骨骨折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期间行髓内固定术的80例胫骨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术后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依据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分为非正常愈合组15例(18.75%)与正常愈合组65例(81.25%)。比较2组患者术后1周血清中BGP、BAP、IGF-1间水平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进行评估。[结果]非正常愈合组术后1周血清BGP、BAP、IGF-1水平分别为[5.10(3.86,6.23)]μg/L、[89.35(76.39,102.41)]U/L、[334.72(314.20,365.24)]ng/mL,均低于正常愈合组的[5.69(4.55,6.98)]μg/L、[112.38(97.31,127.45)]U/L、[364.17(320.66,407.68)]ng/mL(P<0.05);BGP、BAP、IGF-1以及联合预测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82、0.881、0.841、0.912,均大于参考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BGP、BAP、IGF-1水平对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联合检测可作为早期判断术后非正常愈合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骨折 骨折愈合 骨钙素 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下载PDF
皮肤牵张器在下肢骨折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涛 唐俊 +4 位作者 张西蓉 尤彬 谢小川 敬鹏 李存佳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2年第7期41-44,共4页
目的:探讨皮肤牵张器在下肢骨折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0年1月在笔者医院治疗的下肢骨折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50例,简单随机分组为观察组(n=75)和对照组(n=75)。对照组应用皮瓣修复,观察组应用... 目的:探讨皮肤牵张器在下肢骨折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0年1月在笔者医院治疗的下肢骨折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50例,简单随机分组为观察组(n=75)和对照组(n=75)。对照组应用皮瓣修复,观察组应用皮肤牵张器的方法进行创面修复,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直至创面愈合。比较两组患者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后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使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情况,包括创面色泽、血管分布、创面厚度和创面柔软度。结果:术后10 d,观察组患者HA水平、VEC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随访,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33%)显著高于对照组(8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创面色泽、血管分布、创面厚度和创面柔软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中应用皮肤牵张器治疗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以促进缺损创面的快速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牵张器 皮肤软组织缺损 创面修复 皮瓣修复术 下肢骨折 生长因子
下载PDF
吉林省满族学生四肢发育情况调查
15
作者 张新锋 何欣 +3 位作者 宿宝贵 姜兴杰 吴真 韩向君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64-70,共7页
我们调查了吉林省620名7—16岁满族学生的上、下肢长度及围度等21项体质指标,所得数据均经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各项体质指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多数是男生大于女生,不同年龄组增长速度不同,同年龄组男女生增长速度也不同。长度指标在生... 我们调查了吉林省620名7—16岁满族学生的上、下肢长度及围度等21项体质指标,所得数据均经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各项体质指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多数是男生大于女生,不同年龄组增长速度不同,同年龄组男女生增长速度也不同。长度指标在生长发育中均出现两次交叉现象。这些与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特点是相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发育 下肢发育 学生 满族 吉林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葡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的治疗性血管再生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崇栋 陈锋 +3 位作者 徐颖奇 周卫 唐新华 周为民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23-28,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葡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在促进大鼠缺血下肢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制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葡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其体外释药性能。将负载血管内皮...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葡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在促进大鼠缺血下肢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制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葡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其体外释药性能。将负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葡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纤维蛋白凝胶注射到大鼠缺血下肢肌肉内,1个月后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评价血管再生情况。结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葡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体外释放血管内皮生成因子持续时间超过4周,可显著提高注射部位毛细血管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血管的密度,并促进CD34、C-kit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细胞的动员。结论肌肉注射负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葡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的纤维蛋白凝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性血管再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缓释微球 缺血下肢 血管生成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检测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17
作者 蒋桂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30-432,共3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3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下肢血管病变的检查,以DSA结果为下肢血管病变诊断的金标准。ELISA法测IGF-I水平,应用ROC及评价预...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3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下肢血管病变的检查,以DSA结果为下肢血管病变诊断的金标准。ELISA法测IGF-I水平,应用ROC及评价预测价值,以Youden指数确定诊断界点。结果:随着下肢血管狭窄程度的增高,患者血清IGF-1水平逐渐增高(P<0.05)。IGF-1水平和ABI(r=0.761,P=0.014)、彩超(r=0.796,P=0.021)及DSA检查(r=0.856,P=0.008)的血管狭窄程度均呈正相关。IGF-1对DM下肢血管病变具有很好的预测价值(AUC=0.734,P=0.001),95%的CI为0.621~0.846。诊断界点为180.0ng/mL时,其诊断效能最高。结论:IGF-1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下肢血管病变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诊断
下载PDF
聚桂醇注射联合自体浓缩生长因子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香梅 邹松云 +3 位作者 刘坡 张荣刚 李维珊 柯昌能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0年第5期65-68,共4页
目的:探索聚桂醇注射联合自体浓缩生长因子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单侧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按照入院单双日分为观察组30例(59条肢体)和对照组30例(56条肢体)。观察组应用聚桂醇注... 目的:探索聚桂醇注射联合自体浓缩生长因子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单侧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按照入院单双日分为观察组30例(59条肢体)和对照组30例(56条肢体)。观察组应用聚桂醇注射液联合自体浓缩生长因子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聚桂醇注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平均溃疡愈合时间、不同时间段创面愈合情况及术后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溃疡愈合时间、不同时间段创面愈合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时,聚桂醇注射联合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相较单纯使用聚桂醇可显著提高疗效,并缩短疗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桂醇 自体浓缩生长因子 下肢静脉性溃疡
下载PDF
针灸推拿联合腰椎牵引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功能及血清TGF-β_(1)、PGE_(2)、IL-6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子省 《大医生》 2021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研究针灸推拿联合腰椎牵引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功能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前列腺素E_(2)(PGE_(2))、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阳谷县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 目的研究针灸推拿联合腰椎牵引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功能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前列腺素E_(2)(PGE_(2))、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阳谷县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腰椎牵引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推拿治疗。7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下肢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TGF-β_(1)、PGE_(2)、IL-6水平。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5.00%;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功能独立性评测量表(FIM)评分均升高,且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全血黏度高切、低切及血浆黏度、血清TGF-β_(1)、PGE_(2)、IL-6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针灸推拿联合腰椎牵引可有效缓解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松解受压神经,改善血液流变学与下肢功能,同时可抑制炎症反应,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针灸 推拿 腰椎牵引 下肢功能 转化生长因子-β1 前列腺素E2 白介素-6
下载PDF
加味桃红四物汤联合生长因子凝胶治疗糖尿病足伴下肢慢性缺血的效果 被引量:3
20
作者 宋瑞捧 王军杰 +2 位作者 任丽君 谢骅 徐茗圆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24期4-7,45,共5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伴下肢慢性缺血患者实施加味桃红四物汤联合生长因子凝胶(GFG)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筛选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糖尿病足伴下肢慢性缺血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对照组)、B组(GFG组)、...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伴下肢慢性缺血患者实施加味桃红四物汤联合生长因子凝胶(GFG)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筛选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糖尿病足伴下肢慢性缺血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对照组)、B组(GFG组)、C组(GFG联合加味桃红四物汤组),每组各30例;其中A组实行常规局部清创、换药、抗炎、改善循环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合用GFG,C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加味桃红四物汤与GFG治疗;比较三组创面细胞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患侧踝肱指数、足背血流速度、炎症因子水平、创面面积及深度。结果治疗前,三组β-catenin、cyclin1表达复合表达分数(CE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β-连环蛋白(β-catenin)、细胞周期蛋白1(cyclin 1)CES明显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踝肱指数(ABI)、足背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ABI、足背血流速度明显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显著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创面面积及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创面面积及深度明显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足伴下肢慢性缺血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助加味桃红四物汤与GFG治疗,有助于调节创面细胞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善下肢动脉循环及血供,减轻炎症水平,提高血管内皮功能,进而促进创面更快愈合,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桃红四物汤 生长因子凝胶 糖尿病足 下肢慢性缺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