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istive Devices and Clothing: Exploring Adaptive Clothing Needs for Women with Lower Limb Prostheses Using the FEA Model
1
作者 Mastourah Al Asmari Mirahan Farag Zedan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24年第10期2901-2922,共22页
This study aimed to comprehensively investigate the essential considerations in designing adaptive clothing for women with lower limb prostheses in Saudi Arabia. Employing a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the research entai... This study aimed to comprehensively investigate the essential considerations in designing adaptive clothing for women with lower limb prostheses in Saudi Arabia. Employing a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the research entailed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women utilizing lower limb prostheses and prosthetic specialists. This approach was selected to unearth pivotal design prerequisites and comprehend the specific challenges these women encounter within the realm of clothing. The utilization of selective sampling facilitated the collection of intricate and valuable insights. A Functional, Expressive, and Aesthetic (FEA) User Needs model was utilized to scrutinize participant feedback. Functional requisites encompass ease of dressing and undressing, accessibility to the prosthetic limb, comfort, mobility with the prosthesis, and appropriate fit. Additionally, participants highlighted various expressive needs, including privacy preservation, modesty, camouflaging disability appearances, maintaining alignment with non-disabled women’s fashion, and considerations about the aesthetic aspects of gar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sistive devices Adaptive Clothing lower limb Prosthetics Functional Expressive and Aesthetic (FEA) Model
下载PDF
Different frequencie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local injection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for post-stroke lower limb spasticity:study protocol for a prospective,single-center,non-randomized,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被引量:1
2
作者 Yang Shao Yang Yang +1 位作者 Yong-Xin Sun Ai-Hua X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2491-2496,共6页
No definite consensus has currently been reached regarding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low-or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muscle spasticity.The latest res... No definite consensus has currently been reached regarding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low-or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muscle spasticity.The latest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when combined with local injections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it is more effective on post-stroke muscle spasticity than local injections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alone.We designed a prospective,single-center,non-randomized,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to investig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 cy of different frequencie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local injections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in treating post-stroke lower limb muscle spasticity to determine an optimal therapeutic regimen.This trial will enroll 150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muscle spasticity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t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 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 rsity.All enrolled patients will undergo ro 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will be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in-30 per group) according to the particular area of cerebral infa rc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G roup A:Patients with 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will be given local injections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and low-frequency(1 Hz)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contralate ral side;G roup B:Patients with non-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will be given local injections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and high-frequency(10-20 Hz) re 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affected side;G roup C:Patients with massive/non-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will be given local injections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G roup D:Patients with 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will be given low-frequency(1 Hz)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contralate ral side;and G roup E:Patients with non-massive cerebral infa rction will be given high-frequency(10-20 Hz)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affected side.The primary outcome measure of this trial is a modified Ashwo rth scale score from 1 day before treatment to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Secondary outcome measures include Fugl-M 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Extremity,Visual Analogue Scale,modified Barthel index,and Berg Balance Scale scores for the same time as specified for primary outcome measures.The safety indicator i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t 3-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We hope to draw a definite conclusion on whether there are diffe rences in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low-or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botulinum toxin type A injec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lower limb spasticity under strict grouping and standardized operation,thereby screening out the optimal therapeutic regimen.The study protocol was approved by the Medical Ethics Committee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approval No.[2021] 2021-333-3) on August 19,2021.The trial was registe red with the 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ry(Registration No.ChiCTR2100052180) on October 21,2021.The protocol version is 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tulinum toxin type A exercise lower limbs muscle spasticity neural regeneratio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STROKE
下载PDF
The Effect of Saddle-Assistive Device on Improving the Gait Parameters of Patients with the Lower Limbs Weakness:A Pilot Study
3
作者 Akbar Hojjati Najafabadi Saeid Amini Farzam Farahmand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20年第6期1175-1185,共11页
To help walking,using assistive devices can be considered to reduce the loads caused by weight and to effectively decrease the propulsive forces.In this study,a mobility Saddle-Assistive Device(S-AD)supporting body we... To help walking,using assistive devices can be considered to reduce the loads caused by weight and to effectively decrease the propulsive forces.In this study,a mobility Saddle-Assistive Device(S-AD)supporting body weight while walking was evaluated on two healthy volunteers.This device is based on the support of body weight against gravity with the help of a saddle,which is not used in other passive mobility assistive devices.To 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is device,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btained while walking with this device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related to walking without the assistive devi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device c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forces and torque of the lower and upper limbs when walking.By distributing the load on the saddle,the vertical force and the propulsive force in the best conditions were decreased to 46.7%and were increased to 13.7%in body weight,respectively.Using a S-AD can help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s weakness and elderly people to wal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bility assistive device lower limbs weakness body weight support force and torque gait analysis
原文传递
结合目标导向的康复锻炼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的干预效果
4
作者 高丽萍 王霞 徐小琴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1期144-147,共4页
目的探讨结合目标导向的康复锻炼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干预期间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的110例下肢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 目的探讨结合目标导向的康复锻炼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干预期间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的110例下肢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目标导向的健康锻炼。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内下肢肿胀、膝关节功能、不良心理状态相关指标。结果整体分析发现:两组小腿周径、大腿周径、肿胀程度评分的组间、时间点比较及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组内比较:两组各时间点小腿周径、大腿周径、肿胀程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研究组术后1、3个月小腿周径、大腿周径、肿胀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抑郁-焦虑-压力量表中文精简版评分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结合目标导向的康复锻炼可提高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患肢恢复速度,改善其术后心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骨折 目标导向 康复锻炼 膝关节功能
下载PDF
智能康复锻炼器改善乳腺癌术后患者自我效能感及患肢功能的观察
5
作者 朱云 钱红燕 余秋燕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21期47-50,61,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智能康复锻炼器在提升乳腺癌患者术后自我效能感、促进术后患肢功能恢复中的作用及改善术后上肢水肿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在嘉兴市中医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 目的探讨应用智能康复锻炼器在提升乳腺癌患者术后自我效能感、促进术后患肢功能恢复中的作用及改善术后上肢水肿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在嘉兴市中医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术后上肢功能锻炼,试验组患者采用智能康复锻炼器进行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自我效能感、功能锻炼依从性及术后1个月、3个月的肩关节活动度和上肢水肿发生率。结果术后3个月试验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功能锻炼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试验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比较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试验组患者的上肢水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试验组患者的上肢水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智能康复锻炼器可提升乳腺癌术后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功能锻炼依从性,促进患肢的功能恢复,防治术后上肢水肿,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康复锻炼器 自我效能感 乳腺癌 上肢水肿 功能锻炼
下载PDF
人体下肢康复装置的结构设计及运动学分析
6
作者 张恩惠 赵长荣 任士超 《机械传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6-81,共6页
介绍了一种基于平面五杆机构的人体下肢康复装置,旨在满足术后卧床的卒中患者的早、中、后期的下肢康复训练需求。该装置具有简单可靠的特点,可以在床尾侧放置或随患者行走移动。装置主要由下部移动平台、手动升降组件、上部动力传动机... 介绍了一种基于平面五杆机构的人体下肢康复装置,旨在满足术后卧床的卒中患者的早、中、后期的下肢康复训练需求。该装置具有简单可靠的特点,可以在床尾侧放置或随患者行走移动。装置主要由下部移动平台、手动升降组件、上部动力传动机构及左、右训练机构组成,并在踝、膝关节通用的关节支架上附有传感器,患者的运动信息可以被实时采集和反馈。运动学分析及Adams软件仿真结果表明,调整该装置双曲柄的初始相位,可以改变关节点的运动轨迹,得到不同运动模式下人体下肢关节运动的范围,达到卧式训练及行走训练的目的,从而满足患者不同康复阶段的训练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康复装置 平面五杆机构 结构设计 运动学分析 ADAMS仿真
下载PDF
早期悬吊保护下智能助行训练对脑卒中后运动和行走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2
7
作者 郑建玲 刘惠林 +4 位作者 朱琳 顾彬 颜如秀 赵圻 宋鲁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1-436,共6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应用悬吊保护下智能助力步行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2020年10月至2023年3月,北京博爱医院脑卒中偏瘫早期住院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1)和试验组(n=21)。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对照组在天轨悬吊保...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应用悬吊保护下智能助力步行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2020年10月至2023年3月,北京博爱医院脑卒中偏瘫早期住院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1)和试验组(n=21)。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对照组在天轨悬吊保护下行常规步行训练,试验组在天轨悬吊保护下穿戴智能助力步行器进行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FMA-平衡功能(FMA-B)和无线传感三维步态分析进行评定。结果训练后,两组患侧肢体FMA和FMA-B评分,步频、步速、患侧步长、患侧单支撑相、髋关节屈曲最大角度、膝关节屈曲最大角度均改善(|t|>2.230,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2.140,P<0.05)。结论早期介入智能助力步行训练能更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平衡和行走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智能助力步行训练 步态 运动 下肢 康复
下载PDF
基于沉浸式VR技术的下肢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8
作者 朱美丽 徐华静 +2 位作者 温丽娜 王娇健 蒋松鹤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312-317,共6页
目的:探讨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VR)结合下肢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1月在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住院康复治疗的初发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 目的:探讨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VR)结合下肢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1月在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住院康复治疗的初发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VR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运动训练,VR组在下肢运动训练时结合VR康复训练。每天训练20 min,每周5次,共3周。通过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功能性步行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来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功能和生活能力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值及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3周后,两组患者FMA-LE、FAC、BBS及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VR组FMA-LE、FAC、BBS及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沉浸式VR技术的下肢运动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 脑卒中 下肢运动训练 功能康复
下载PDF
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后患者自我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9
作者 宓龙 刘翠 +3 位作者 张丽 周莹皓 张来东 赵林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45-50,共6页
目的总结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后患者自我管理的最佳证据,为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及患者自我管理提供循证依据。方法系统检索指南网站、数据库、专业协会网站中关于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后患者自我管理内容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 目的总结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后患者自我管理的最佳证据,为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及患者自我管理提供循证依据。方法系统检索指南网站、数据库、专业协会网站中关于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后患者自我管理内容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4月30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并结合专业人士的判断,进行证据的提取与整合。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其中临床决策5篇、指南3篇、专家共识1篇、RCT 2篇。围绕学习设备管理相关知识、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功能康复训练、营养与体质量管理、并发症预防、心理社会支持及出院随访7个主题,总结出51条最佳证据。结论总结的最佳证据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便于护理人员规范、科学性地指导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后患者进行自我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左心室辅助装置 自我管理 营养 并发症 运动康复 证据总结 循证护理
下载PDF
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IPC对脑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
10
作者 潘化杰 刘爱贤 +2 位作者 甄巧霞 杨杰 杨傲然 《西部医学》 2024年第5期728-733,共6页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对脑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本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住院的脑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对脑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本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住院的脑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IPC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两组均在治疗3月后进行效果评价,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凝血-纤溶系统指标、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下肢腘静脉、股静脉、髂外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m)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IPC可有效改善脑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神经功能及下肢血液流动速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纠正血液高凝状态,降低DVT发生率,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康复机器人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脑损伤 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一款可家用的下肢康复CPM设备的研制
11
作者 陶慧孙 陈璐 +2 位作者 胡大勇 郑亮 梁振 《中国医疗设备》 2024年第9期14-20,共7页
目的为解决现有髋关节持续被动运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仪无法满足患者居家康复需求的问题,研制一款新型家用下肢康复CPM设备。方法本设备由主机和髋关节固定带组成。主机控制髋关节固定带进行周期运动,实现患者下肢关节反... 目的为解决现有髋关节持续被动运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仪无法满足患者居家康复需求的问题,研制一款新型家用下肢康复CPM设备。方法本设备由主机和髋关节固定带组成。主机控制髋关节固定带进行周期运动,实现患者下肢关节反复衩动屈伸。根据医疗器械的相关标准进行样机的设计和制作,并对其角度参数、角速度、静载荷、噪声、运动周期等参数和安全性能进行验证。结果该设备可使患儿髋臼骨与股骨头在60°~90°范围内,以4~8°/s的角速度进行下肢关节反复衩动屈伸。设备的结构设计与功能参数均达到了设计目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结论本文研制的家用下肢康复CPM设备可满足患儿居家康复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康复持续被动运动 家用下肢康复训练设备 居家康复 痉挛性脑瘫
下载PDF
上下肢运动康复训练设备检验问题分析及整改建议 被引量:1
12
作者 裴晓娟 蒋硕 +2 位作者 范书健 刘铮 张克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4年第2期87-91,共5页
介绍了上下肢运动康复训练设备的产品分类、工作原理和检验标准,分析了输入功率、单一故障状态下的接触电流、急停装置、痉挛保护激活时间、活动部件的挤压、紧急声控开关等检验项目不合格的原因并提出了整改建议,为降低此类产品的安全... 介绍了上下肢运动康复训练设备的产品分类、工作原理和检验标准,分析了输入功率、单一故障状态下的接触电流、急停装置、痉挛保护激活时间、活动部件的挤压、紧急声控开关等检验项目不合格的原因并提出了整改建议,为降低此类产品的安全风险和提高型式检验合格率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下肢运动康复训练设备 设备检验 康复训练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术后匹配式运动干预的应用
13
作者 牛娜娜 刘大方 +4 位作者 刘敏 李飞 徐璐 吴鹏 杜亚丽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20期3182-3185,3189,共5页
目的观察匹配式运动护理干预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介入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2~10月进行腔内介入手术治疗的11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随机对照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 目的观察匹配式运动护理干预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介入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2~10月进行腔内介入手术治疗的11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随机对照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术后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对试验组患者实施匹配式运动护理干预措施。干预后采用6分钟步行距离(6MWD)、无痛行走距离(PFWD)、简易体能测试(SPPB)、血管生活质量量表(Vascu QoL);自我护理能力实施量表(ESCA)评估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患者6MWD、PFWD、SPPB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患者Vascu QoL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患者ESCA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介入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增加实施匹配式运动护理干预,可增加步行距离,提高肢体功能,改善生存质量,增强自我护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运动训练 康复护理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康斌辉 廖源 +2 位作者 钟流 王磊 叶志方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1期140-144,共5页
目的:分析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1月—2023年7月清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三组:A组(下肢康复机器人)、B组(悬吊运... 目的:分析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1月—2023年7月清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三组:A组(下肢康复机器人)、B组(悬吊运动训练)、C组(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悬吊运动训练),每组30例。比较三组训练后下肢Fugl-Meyer评估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分、伯格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Holden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y iation category scale,FAC)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6 min walk test,6MWT)及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结果:训练前,三组下肢FMA、BBS、FAC评分、6MWT、MBI、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C组下肢FMA、BBS、FAC、MBI评分均明显更高于A组、B组,6MWT长于A组、B组,NIHSS评分低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后对患者采取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可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步行能力,增强患者平衡与下肢运动功能,并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体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康复机器人 悬吊运动训练 脑卒中
下载PDF
早期运动康复锻炼联合物理治疗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5
作者 游利军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4期163-165,共3页
目的:分析早期运动康复锻炼联合物理治疗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武汉市洪山区卓刀泉街武汉体育学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 目的:分析早期运动康复锻炼联合物理治疗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武汉市洪山区卓刀泉街武汉体育学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参照组实施早期运动康复锻炼,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实施物理治疗。比较两组康复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下床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下肢负重时间早于参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两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两组疼痛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早期运动康复锻炼联合物理治疗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减轻疼痛,促进康复,改善下肢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运动康复锻炼 物理治疗 老年 下肢骨折
下载PDF
运动疗法联合振动训练介入时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16
作者 刘碧原 王景信 +5 位作者 何鹤 王欣欣 吴孟娇 马秀娟 龚新靖 舒甜心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11期1378-1381,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在不同时期介入运动疗法联合振动训练对下肢功能的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康复科2022-03—2022-08诊治的84例AIS患者,均采取常规运动疗法和振动训练治疗,观察组患者发病时间≤2周,对...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在不同时期介入运动疗法联合振动训练对下肢功能的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康复科2022-03—2022-08诊治的84例AIS患者,均采取常规运动疗法和振动训练治疗,观察组患者发病时间≤2周,对照组患者发病时间>2~12周,2组各42例,试验中2组各有2例脱落。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Fugl-Meyer(FMA)下肢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BI)、Holden功能性步行量表相关指标。结果治疗10 d后观察组FMA评分[(23.1±6.18)分比(26.05±6.21)分]、BI评分[(65.63±19.32)分比(71.88±19.17)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3.07±0.82比3.35±1.07)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0 d后观察组FMA评分[(30.25±4.17)分比(28.07±5.52)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4.17±0.84比3.65±1.12)高于对照组(P<0.05),BI评分[(82.50±17.93)分比(77.51±19.54)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IS患者在发病2周内介入运动疗法联合振动训练对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和步行能力的恢复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下肢功能 振动训练 康复干预 介入时机 运动疗法
下载PDF
早期康复运动训练对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研究
17
作者 周津虹 叶骞 林福花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6期164-167,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运动训练对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60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不同干预方式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预防护理,观察组患者术后基于常规预防护理基础上进行早...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运动训练对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60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不同干预方式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预防护理,观察组患者术后基于常规预防护理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运动训练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下肢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及平均流速,干预前后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下肢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流速均较干预前改善,且观察组下肢股静脉血流峰速度为(50.29±5.71)cm/s、平均流速为(35.66±3.15)cm/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及FMA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72.15±6.28)分及FMA评分(88.12±5.5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55.16±7.15)、(72.10±5.78)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3.33%),对照组发生7例(23.33%),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运动训练有效改善了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改善了患者生活能力及运功功能,具有显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和康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运动训练 下肢深静脉血栓 脑出血 预防
下载PDF
空气压力波联合下肢主动及被动运动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
18
作者 杨芹 朱金玲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14期123-125,共3页
目的:探讨空气压力波联合下肢主、被动运动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4—10月上海市金山区众仁老年护理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药物治疗... 目的:探讨空气压力波联合下肢主、被动运动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4—10月上海市金山区众仁老年护理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药物治疗及常规训练,对照组联合下肢主、被动运动康复,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空气压力波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肢健肢腿围周径差、下肢肌力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1、2、4周后,研究组患肢健肢腿围周径差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研究组下肢肌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气压力波联合下肢主被动运动康复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肌力,减小患肢健肢腿围周径差,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下肢主动及被动运动康复 空气压力波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肌力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联合常规训练对严重烧伤后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障碍患者影响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19
作者 孙阳阳 张亚妮 +4 位作者 卢迎 赵海洋 陈媛 焦晓春 周琴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4年第5期876-880,886,共6页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联合常规训练对严重烧伤后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的严重烧伤后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障碍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表...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联合常规训练对严重烧伤后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的严重烧伤后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障碍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常规训练干预)和研究组(49例,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联合常规训练干预),比较两组下肢运动能力、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结果: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干预4个月左右步长差降低,10 m步行测试、起立行走测试用时缩短,步频、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FMA-LE)评分升高,稳定时间(TS)、多姿势下稳定测试(PS)降低,稳定极限(LoS)、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升高,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分级更优(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干预后左右步长差更低,10 m步行测试、起立行走测试用时更短,步频、FMA-LE评分更高,TS、PS更低,LoS、BBS评分更高,FAC分级更优(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联合常规训练应用于严重烧伤后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障碍患者,可提高下肢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 常规训练 严重烧伤 下肢运动障碍 平衡功能障碍
下载PDF
扁平化责任制护理模式对下肢骨折手术患儿功能锻炼依从性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20
作者 翁燕恋 吴舜英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4年第7期1561-1563,共3页
目的:探讨扁平化责任制护理模式对下肢骨折手术患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实施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儿9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投掷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 目的:探讨扁平化责任制护理模式对下肢骨折手术患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实施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儿9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投掷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扁平化责任制护理。比较2组功能锻炼依从性、睡眠质量[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中文版]、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4周后,观察组功能锻炼依从性、护理满意度评分均较对照组高,CSHQ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下肢骨折手术患儿采用扁平化责任制护理模式效果突出,不仅能有效提高患儿功能锻炼依从性,还能改善其睡眠质量,且整体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平化护理 责任制护理 儿童围术期护理 围术期康复 下肢骨折 功能锻炼依从性 睡眠质量 护理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