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trols on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the lower Cambrian black shale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Upper Yangtze 被引量:5
1
作者 Yu-Ying Zhang Zhi-Liang He +4 位作者 Shu Jiang Shuang-Fang Lu Dian-Shi Xiao Guo-Hui Chen Jian-Hua Zhao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4期709-721,共13页
Control of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mineral components,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redox level, on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TOC) in the lower Cambrian black shale from southeastern margin of Upper Yangtze(Taozichong, ... Control of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mineral components,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redox level, on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TOC) in the lower Cambrian black shale from southeastern margin of Upper Yangtze(Taozichong, Longbizui and Yanbei areas) is discussed in detail in this article. Mineral components in the study strata are dominated by quartz and clay minerals. Quartz in the Niutitang Formation is mainly of biogenic origin, and the content is in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OC, while the content of clay minerals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OC. Primary productivity, represented by the content of Mobio(biogenic molybdenum), Babio(biogenic barium) and phosphorus,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OC. The main alkanes in studied samples are nCC, and odd–even priority values are closed to 1(0.73–1.13), which suggest the organic matter source was marine plankton. Element content ratios of U/Th and Ni/Co and compound ratio Pr/Ph indicate dysoxic–anoxic bottom water, with weak positive relative with TOC. In total, three main points can be drawn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ta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organic accumulation:(1) quartz-rich and clay-mineral-poor deep shelf–slope–basin environment was favorable for living organisms;(2) high productivity provided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organic generation;(3) the redox conditions impact slightly on t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under high productivity and dysoxic–anoxic con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per Yangtze lower Cambrian Black shale total organic carbon
下载PDF
Accumulation contribu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lacustrine organic-rich shales and mudstone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in shale oil evaluation 被引量:1
2
作者 ZHAO Wenzhi ZHU Rukai +2 位作者 HU Suyun HOU Lianhua WU Songtao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年第6期1160-1171,共12页
The differences in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and rock composition between shale and mudstone determine the discrepancy of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formation of conventional and shale oil/gas reservoirs.The evaluation... The differences in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and rock composition between shale and mudstone determine the discrepancy of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formation of conventional and shale oil/gas reservoirs.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source rocks are different in the future exploration in self-sourced petroleum systems.Shales are deposited in deep/semi-deep lacustrine,with low sedimentation rate and chemical depositions of various degrees,while mudstones are mostly formed in shallow lacustrine/lakeside,with high deposition rate and density flow characteristics.Three factors contribute to the enrichment of organic matter in shales,including the"fertility effect"caused by volcanic ash deposition and hydrothermal injection,excessive and over-speed growth of organisms promoted by radioactive materials,and deep-water anaerobic environment and low sedimentation rate to protect the accumulation of organic matter from dilution.Lamellations in shales are easy to be stripped into storage space,and acid water produced during hydrocarbon generation can dissolve some particles to generate new pores.The massive mudstones with high clay content are of poor matrix porosity.Shales with high total organic carbon,developed laminations,relatively good reservoir property,and high brittle mineral content,are the most favorable lithofacies for shale oi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investigation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hale and mudstone reservoirs,to identify resources distribution in shale and mudstone formations,determine the type and standard of"sweet-spot"evaluation parameters,optimize"sweet-spot areas/sections",and adopt effective development technologies,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total amount and economy of shale oil resources,as well as the scale of effective explo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S MUDSTONES lower limit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rock fabric accumulation contribution difference lacustrine shale oil sweet-spotting
下载PDF
下扬子宣泾地区二叠系大隆组页岩含气量主控因素分析--以港地1井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石刚 龚赞 +6 位作者 黄宁 叶隽 周道容 邵威 滕龙 廖圣兵 李建青 《华东地质》 2023年第1期93-102,共10页
下扬子地区发育了寒武系、志留系和二叠系3套有利成藏的页岩,资源潜力大,但存在页岩含气量主控因素不明确的问题。为此,以下扬子宣泾地区港地1井为依托,钻遇的70.1 m厚上二叠统大隆组富有机质页岩为目的层,对岩心系统取样并应用对比分析... 下扬子地区发育了寒武系、志留系和二叠系3套有利成藏的页岩,资源潜力大,但存在页岩含气量主控因素不明确的问题。为此,以下扬子宣泾地区港地1井为依托,钻遇的70.1 m厚上二叠统大隆组富有机质页岩为目的层,对岩心系统取样并应用对比分析法,在纵向上连续动态地进行包括矿物成分、孔隙结构、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镜质体反射率(vitrinite reflectance,Ro)和有机质类型等研究工作,深入分析TOC、Ro和有机质类型等地球化学指标与含气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厘定了影响含气量的关键地球化学参数。分析结果表明:TOC与页岩含气量之间存在强正相关关系;在有机质成熟阶段中期,Ro与含气量之间相关性偏弱,对含气量变化没有明显的影响;有机质类型对页岩含气量有重要影响,但是两者的相关性弱于TOC。通过对大隆组页岩从顶部到底部的系统分析,探索了用一套完整页岩在纵向上分析含气量影响因素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扬子宣泾地区 二叠系大隆组 含气量 总有机碳 有机质成熟度
下载PDF
陆相富有机质页岩与泥岩的成藏差异及其在页岩油评价中的意义 被引量:69
4
作者 赵文智 朱如凯 +2 位作者 胡素云 侯连华 吴松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79-1089,共11页
页岩和泥岩的有机质丰度与岩石组构差异较大,决定了二者对常规油气与页岩油气成藏贡献的不同,未来进入源灶区勘探后所倚重的烃源岩评价标准也应有别。页岩沉积于半深湖-深湖环境,沉积速率低并伴有程度不等的化学沉积作用;泥岩多形成于滨... 页岩和泥岩的有机质丰度与岩石组构差异较大,决定了二者对常规油气与页岩油气成藏贡献的不同,未来进入源灶区勘探后所倚重的烃源岩评价标准也应有别。页岩沉积于半深湖-深湖环境,沉积速率低并伴有程度不等的化学沉积作用;泥岩多形成于滨-浅湖环境,沉积速率快且多具密度流特征。火山灰沉落与热液注入导致“肥沃效应”、放射性物质促使生物超量超速生长、深水厌氧环境与低沉积速率保护有机物堆积不被稀释等因素促使页岩段有机物富集。页理易剥离成为储集空间,生烃产生的酸性水溶蚀部分颗粒形成增孔效应;泥岩呈块状,黏土矿物含量高,基质孔隙不发育。页岩段总有机碳含量高,页理发育,储集性相对较好,脆性矿物含量相对较高,是页岩油勘探开发最有利的岩相类型。开展页岩与泥岩成藏差异研究,以页岩、泥岩为端元,落实资源分布,确定“甜点”评价参数类型和标准,优选页理发育的“甜点区/段”,使用有效开发技术,对客观评价页岩油资源总量、经济性与规模有效开发都具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泥岩 总有机碳含量下限 岩石组构 成藏差异 陆相页岩油 甜点选区
下载PDF
过成熟碳酸盐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下限值探讨——以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为例 被引量:15
5
作者 陈义才 沈忠民 +4 位作者 李延军 郭秀英 吕强 张军 石晓英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5期427-430,共4页
过成熟阶段碳酸盐生油岩中烃类产物的相态已由油相演化到湿气、干气相。过成熟阶段碳酸盐岩作为气源岩时,其有机碳含量下限值不仅决定于本身的吸附烃量、有机质类型和热演化程度,而且排烃机理和排烃条件对它也有一定的影响。该文以鄂尔... 过成熟阶段碳酸盐生油岩中烃类产物的相态已由油相演化到湿气、干气相。过成熟阶段碳酸盐岩作为气源岩时,其有机碳含量下限值不仅决定于本身的吸附烃量、有机质类型和热演化程度,而且排烃机理和排烃条件对它也有一定的影响。该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过成熟碳酸盐岩为例,首先通过罐装岩屑酸解烃法、残余气饱和度法和全烃地化分析法对吸附气态烃进行定量分析,估算出有机碳含量下限值为0.03%~0.06%,然后结合不同排烃机理对有机碳含量下限值作进一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成熟 碳酸盐烃源岩 有机碳含量 下限值 油气资源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 马家沟组
下载PDF
低丰度碳酸盐岩有效烃源岩存在的证据及其TOC下限 被引量:11
6
作者 霍志鹏 庞雄奇 +3 位作者 张宝收 陈践发 范柏江 李素梅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65-1176,共12页
中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广、热演化程度高、有机质丰度普遍较低,研究低丰度碳酸盐岩能否成为有效烃源岩对评价碳酸盐岩油气潜力和勘探前景具有重要意义。多方面研究表明,随着深度增大或热演化程度的提高,碳酸盐岩烃源岩TOC降低、生烃潜力... 中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广、热演化程度高、有机质丰度普遍较低,研究低丰度碳酸盐岩能否成为有效烃源岩对评价碳酸盐岩油气潜力和勘探前景具有重要意义。多方面研究表明,随着深度增大或热演化程度的提高,碳酸盐岩烃源岩TOC降低、生烃潜力和残留烃量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生烃热模拟实验结果等都表明低丰度碳酸盐岩烃源岩可以发生生排烃作用,国外勘探实践亦发现低丰度碳酸盐岩作为烃源岩的油气田,这都表明低丰度碳酸盐岩可以成为有效烃源岩。确定碳酸盐岩烃源岩TOC下限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研究认为碳酸盐岩烃源岩的TOC下限应该比泥页岩的0.5%低一些。根据排烃门限,利用生烃潜力法和物质平衡数值模拟计算法确定了不同成熟阶段有效烃源岩TOC下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勘探实践,综合确定低成熟阶段、成熟阶段和高过成熟阶段碳酸盐岩有效烃源岩的TOC下限分别为TOC≥1.4%、TOC=0.1%~1.4%和TOC<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C下限 碳酸盐岩烃源岩 低丰度有效烃源岩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湘西北龙马溪组页岩气地质条件及有利区优选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宁 唐书恒 +2 位作者 张松航 姜文 朱卫平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4-108,共5页
为了研究湘西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优选有利区,从有机地化特征、孔裂隙特征等方面对页岩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平均厚24 m;有机碳含量(TOC)为0.7%~1.5%;干酪根类型为Ⅰ型,镜质组反射率Ro为1... 为了研究湘西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优选有利区,从有机地化特征、孔裂隙特征等方面对页岩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平均厚24 m;有机碳含量(TOC)为0.7%~1.5%;干酪根类型为Ⅰ型,镜质组反射率Ro为1.06%~3.95%,平均值为1.99%,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孔裂隙发育,孔隙度平均为5.6%。总体认为,湘西北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具备页岩气勘探开发的良好条件,有利区位于张家界—桑植—永顺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下志留统 龙马溪组 地质条件 有机碳
下载PDF
黄骅坳陷大港探区奥陶系烃源岩评价及有机质丰度下限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罗宪婴 孟元林 +2 位作者 陈岳龙 肖丽华 王志国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5年第5期303-307,共5页
碳酸盐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下限受多种地质因素控制,取下限值应视不同地质条件而定.黄骅坳陷大港探区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的有机碳下限值取0.1%较为合适.区内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烃源岩厚315~517 m;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有机质... 碳酸盐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下限受多种地质因素控制,取下限值应视不同地质条件而定.黄骅坳陷大港探区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的有机碳下限值取0.1%较为合适.区内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烃源岩厚315~517 m;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有机质成熟度较高,整体处于成熟阶段中后期-高成熟阶段,存在3个成烃高峰;有机质丰度普遍较低,但一半以上样品达到有机质丰度下限.最有利和较有利的生烃区分布在孔西潜山构造带周围的孔店-黄骅-大中旺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 碳酸盐岩 烃源岩 有机质丰度 有机碳下限 黄骅坳陷
下载PDF
缅甸若开盆地海域生物气成藏因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芝尧 钱茂路 +2 位作者 苏俊清 胡俊刚 王瑀 《中国煤炭地质》 2016年第9期37-42,共6页
以缅甸若开盆地海域范围内的生物气藏为实例,通过采用地球化学、地震正演建模、沉积学理论、实例比对等方法,总结出生物气成藏三大因素,进而指明勘探方向。(1)依托地化分析及已知地质实例比对,提出生物气烃源岩“三低一高弱成岩”的... 以缅甸若开盆地海域范围内的生物气藏为实例,通过采用地球化学、地震正演建模、沉积学理论、实例比对等方法,总结出生物气成藏三大因素,进而指明勘探方向。(1)依托地化分析及已知地质实例比对,提出生物气烃源岩“三低一高弱成岩”的地质特征,明确上新统泥岩、中新统泥岩、峡谷泥岩具备形成生物气的烃源岩条件,而上新统之上的泥岩不具备形成生物气的烃源岩条件;(2)对比热成因油气理论,结合地震正演剖面,采用气体动力平衡方程,分析其运聚因素,给出排烃模式及有利聚集区的地震响应特征;(3)结合海域实际地质情况,利用重力流沉积理论,对单井样品进行实验分析,给出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下的储盖组合及盖层评价标准。通过单井实例,获得缅甸若开海域岩性油气藏的三种主要类型,提出具有构造背景的岩性地震异常反射区是该区生物气藏重要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气藏 天然气水合物 地震异常反射区 深水重力流
下载PDF
中上扬子地区二叠系烃源岩评价与油气生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云霞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4年第2期16-19,146,共4页
中上扬子地区经历了多期原型盆地的复合叠加,按照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下限标准,在49条踏勘剖面及丰富的烃源岩样品分析基础上,分析了中上扬子地区二叠系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分布范围、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油气生成。下二叠统烃源岩分布广泛... 中上扬子地区经历了多期原型盆地的复合叠加,按照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下限标准,在49条踏勘剖面及丰富的烃源岩样品分析基础上,分析了中上扬子地区二叠系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分布范围、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油气生成。下二叠统烃源岩分布广泛,为一套区域性优质烃源岩,沉积于深水-次深水陆棚,北部为秦岭南部隆起、西部为康滇古陆-宝兴隆起、南部为黔中隆起和东南部为江南雪峰隆起所包围,母质类型以Ⅰ-Ⅱ1型干酪根为主,是四川盆地二叠系、三叠系气藏的重要气源岩;上二叠统烃源岩主要包括龙潭组、大隆组泥质岩夹煤层,为较好烃源岩,分布广泛,母质类型以Ⅱ2-Ⅲ干酪根为主;研究区二叠系烃源岩总体处于高过成熟热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上扬子地区 烃源岩 有机碳含量下限 深水陆棚 油气运移
下载PDF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三河次凹有效烃源岩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天 刘小平 +5 位作者 孙彪 化祖献 刘杰 刘启东 刘世丽 毕天卓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6463-6473,共11页
金湖凹陷是发育自晚白垩世的断陷湖盆,有效烃源岩识别对凹陷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基于金湖凹陷三河次凹大量分析测试资料,对研究区阜二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根据烃源岩演化过程中的物质平衡原理,将烃源岩现今残... 金湖凹陷是发育自晚白垩世的断陷湖盆,有效烃源岩识别对凹陷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基于金湖凹陷三河次凹大量分析测试资料,对研究区阜二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根据烃源岩演化过程中的物质平衡原理,将烃源岩现今残余总有机碳值恢复到生排烃前总有机碳值。通过烃源岩生排烃过程中饱和烃量与吸附烃量关系确定有效烃源岩下限,对研究区有效烃源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有机质类型多为II_(1)型;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含量为0.05%~5.28%,生烃潜力(S_(1)+S_(2))为0.01~33.29 mg/g;镜质体反射率Ro为0.4%~1.2%,烃源岩主要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研究区烃源岩总有机碳恢复系数为1.05~1.25,用恢复后的总有机碳值来确定有效烃源岩下限,避免了烃源岩生排烃作用影响及高温压物理模拟实验带来的结果偏差。确定研究区有效烃源岩下限TOC含量为1.6%,与测井TOC预测结果相结合,进一步查明了有效烃源岩分布及其厚度,深凹带是三河次凹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区,其厚度可达160 m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金湖凹陷 总有机碳(TOC)恢复 TOC下限值 有效烃源岩
下载PDF
安岳气田下寒武统海相烃源岩总有机碳 含量测井预测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正勇 郑姝 +3 位作者 彭瀚霖 梁家驹 章珂 王恒 《测井技术》 CAS 2020年第4期398-403,共6页
安岳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整装气田下寒武统海相烃源岩具有热演化程度高、有机碳含量丰富、生烃潜力巨大等特点,是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成藏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尚未建立下寒武统烃源岩有机碳测井评价方法,优质烃源岩的分布情况不确定。... 安岳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整装气田下寒武统海相烃源岩具有热演化程度高、有机碳含量丰富、生烃潜力巨大等特点,是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成藏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尚未建立下寒武统烃源岩有机碳测井评价方法,优质烃源岩的分布情况不确定。根据研究区测井、岩心分析、地化等资料,通过分析岩心总有机碳含量与对应测井响应参数之间的关系,建立总有机碳含量的预测模型。通过研究区30余口单井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计算,完成研究区优质烃源岩分布情况预测。研究认为,德阳安岳裂陷槽内发育麦地坪组与笻竹寺组2套泥质烃源岩,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大于2.0%的优质烃源岩的累计厚度达到200 m以上,是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主要生烃中心;磨溪构造北斜坡存在一个下寒武统的烃源灶,其内优质烃源岩的厚度超过了20 m,是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预测 烃源岩 总有机碳含量 安岳气田 下寒武统
下载PDF
总有机碳分析方法用于复方氨基酸(19)丙谷二肽注射液清洁验证效果考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振 申京建 赵明 《中国药业》 CAS 2021年第11期53-55,共3页
目的探讨总有机碳分析法用于复方氨基酸(19)丙谷二肽注射液清洁验证的效果。方法采用棉签擦拭法擦取清洁验证样品;采用总有机碳分析法测定复方氨基酸(19)丙谷二肽注射液中污染物的含量,氧化剂流速为0.1μL/min。结果N(2)-L-丙氨酰-L-谷... 目的探讨总有机碳分析法用于复方氨基酸(19)丙谷二肽注射液清洁验证的效果。方法采用棉签擦拭法擦取清洁验证样品;采用总有机碳分析法测定复方氨基酸(19)丙谷二肽注射液中污染物的含量,氧化剂流速为0.1μL/min。结果N(2)-L-丙氨酰-L-谷氨酰胺质量浓度在0.199~2.988μg/m L范围内与总有机碳响应值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1819μg/m L和0.05447μg/m L;精密度试验结果的RSD为2.92%(n=6);平均擦拭回收率为104.73%,RSD为3.83%(n=9);供试品溶液在室温下放置12 h稳定。结论该方法分析时间短、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用于复方氨基酸(19)丙谷二肽注射液生产后的清洁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有机碳分析法 棉签擦拭法 清洁验证 复方氨基酸(19)丙谷二肽注射液 残留限度
下载PDF
岛津TOC-5000型总有机碳分析仪测定高氯化物含量废水样品及其应用局限 被引量:1
14
作者 殷旭慧 《现代科学仪器》 2001年第5期38-39,共2页
应用岛津TOC 5 0 0 0型总有机碳分析仪可准确测定氯化物含量大于 10 0 0mg/L的废水水样的有机污染程度 。
关键词 总有机碳分析仪 氯化物 废水 测定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烃源岩有效排烃有机质丰度下限探讨——以龙探1井为例 被引量:14
15
作者 陈义才 杨知敏 +5 位作者 王思航 郑海桥 童小俊 胡润 任军峰 包洪平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718-1726,共9页
烃源岩残余有机碳含量下限值是划分有效烃源岩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关于碳酸盐岩有效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下限值主要由经验分析来确定,取值高低存在比较大的分歧。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碳酸盐岩热演化程度高、有机质类型好。笔者针对马家... 烃源岩残余有机碳含量下限值是划分有效烃源岩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关于碳酸盐岩有效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下限值主要由经验分析来确定,取值高低存在比较大的分歧。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碳酸盐岩热演化程度高、有机质类型好。笔者针对马家沟组烃源岩生成油气具有近距离运聚的成藏特征,从烃源岩吸附气定量分析出发,结合典型井不同有机碳含量的烃源岩排烃史模拟计算,综合分析认为以0.25%作为高成熟—过成熟碳酸盐岩有效排烃的烃源岩残余有机碳含量下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烃源岩 有机碳含量下限值 排烃史 马家沟组 鄂尔多斯盆地
原文传递
黔北地区下寒武统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含气性能 被引量:10
16
作者 夏嘉 王思波 +2 位作者 曹涛涛 杨金朝 宋之光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744-1754,共11页
通过对黔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和杷榔组页岩岩心样品的有机碳含量、矿物组成、孔隙结构及甲烷等温吸附容量等分析,探讨了页岩孔隙结构的发育特征、影响因素以及有机质对页岩甲烷吸附容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下寒武统页岩具有低孔低渗的... 通过对黔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和杷榔组页岩岩心样品的有机碳含量、矿物组成、孔隙结构及甲烷等温吸附容量等分析,探讨了页岩孔隙结构的发育特征、影响因素以及有机质对页岩甲烷吸附容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下寒武统页岩具有低孔低渗的特征,页岩比表面积介于5.64~28.29cm2/g之间,NLDFT微孔及中孔体积分别为0.02~0.54cm3/100g及0.53~3.38cm3/100g。孔隙度、BET比表面积以及微孔体积与TOC含量均呈正相关,显示了页岩有机质对孔隙的控制作用;而过高的TOC含量对页岩有机质孔隙可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黏土矿物对孔隙也有一定贡献。下寒武统页岩吸附量为0.30~3.71cm3/g(12MPa),Langmuir最大吸附量介于0.41~4.22cm3/g之间,吸附量与有机碳含量之间大体呈正相关,但高有机碳含量的页岩样品由于具有低的微孔体积及比表面积而表现出相对低的甲烷吸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度 比表面积 微孔体积 TOC 甲烷吸附能力 黔北下寒武统页岩
原文传递
疫苗类生物制品清洁验证中总有机碳检测限度的评估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崔子豪 潘彭 +4 位作者 李思越 彭博 王晓桐 张晋 梁宏阳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CAS 2021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阐明疫苗类生物制品清洁验证中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检测限度的评估方法。方法以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为例,检测各个工艺步骤中最难清洗物的TOC,每种检测3批,要求相对标准偏差(rel... 目的阐明疫苗类生物制品清洁验证中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检测限度的评估方法。方法以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为例,检测各个工艺步骤中最难清洗物的TOC,每种检测3批,要求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10%。按照清洗方式将需清洗设备、容器具进行分类,根据公式计算各设备、容器具在最差条件下的TOC限度,选取最低值作为该种清洗方式的TOC检测限度。结果通过分类后各自计算,得到离线清洗(clean-out-of-place,COP)方法TOC限度标准为0.00209 mg/cm^(2),COP-手工清洗方法TOC限度标准为0.00202 mg/cm^(2),在线清洗(clean-in-place,CIP)方法TOC限度标准为0.00184 mg/cm^(2)。结论该TOC检测限度的评估方法可广泛应用于疫苗生产行业的清洁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制品 清洁验证 总有机碳 检测限度 疫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