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地震沉积学和沉积物理模拟的河流决口扇沉积演化过程分析以渤海K油田明化镇组下段为例
1
作者 胡晓红 尹太举 任大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4-86,共13页
为厘清渤海海域K油田明化镇组下段砂体分布特征,为下一步的目标优选提供参考依据,基于优选的地层属性地震切片和测井响应特征,分析了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演化过程,设计了沉积物理模拟对比实验。结果表明:①平均负振幅属性最能反映该地区沉... 为厘清渤海海域K油田明化镇组下段砂体分布特征,为下一步的目标优选提供参考依据,基于优选的地层属性地震切片和测井响应特征,分析了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演化过程,设计了沉积物理模拟对比实验。结果表明:①平均负振幅属性最能反映该地区沉积特征且该属性特征与测井曲线特征结合最好,确立5种地震属性相分别对应于强水动力下的决口扇沉积、弱水动力下的决口扇沉积、曲流河沉积、分支河道沉积、洪漫沉积;②渤海K油田主要发育河流决口扇沉积,分为前期的洪漫沉积与决口扇沉积、中期的扇上下切河道沉积及分支河道沉积、末期的曲流河道沉积3个部分,平面差异分布较为明显;③沉积模拟实验共分为洼地填充期、扇体改造期、支流发育期、汇聚摆动期,与渤海K油田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演化有较好的对应,很好地验证并再现了河流决口体系演化过程。以上认识明确了明下段在K油田地区的沉积演化特征,有利于该地区的勘探评价,物理模拟验证也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决口扇 沉积过程 渤海海域 明化镇组 地震沉积学 沉积物理模拟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辽中凹陷北部东营组沉积体系发育演化与构造古地貌的控制作用
2
作者 谢日欣 张曼莉 +3 位作者 王冰洁 林畅松 王鑫 李浩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85,I0005,I0006,共16页
根据地震和钻、测井资料,识别渤海湾盆地东北部辽中凹陷北部东营组中下段地震相和岩相组合类型,揭示沉积体系的发育演化规律;拉平古水平面,恢复东营组沉积时期构造古地貌,探讨构造古地貌对沉积体系发育演化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辽中凹... 根据地震和钻、测井资料,识别渤海湾盆地东北部辽中凹陷北部东营组中下段地震相和岩相组合类型,揭示沉积体系的发育演化规律;拉平古水平面,恢复东营组沉积时期构造古地貌,探讨构造古地貌对沉积体系发育演化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辽中凹陷北部东营组中下段可识别6种地震相与9种岩相组合类型,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湖底扇以及碎屑湖泊等沉积,北部由辫状河三角洲演变为双向供源的曲流河三角洲-湖底扇,中南部早期发育小型辫状河三角洲并逐渐消亡,南部小型辫状河三角洲逐渐向北推进;东营组中下段沉积期研究区整体南高北低,可划分辽东凸起和辽中凹陷2个隆坳单元,进一步识别断裂陡坡带、缓坡断阶带、缓坡带、古沟谷等构造古地貌单元;研究区发育的沉积体系类型及规模与古坡折坡度、凹陷沉降中心位置、古沟谷规模密切相关,沉积体系的分布演化是盆地隆坳格局、坡折地貌形态、古沟谷发育位置与物源供给方向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结果对研究区油气勘探有利砂体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演化 沉积体系 构造古地貌 控制因素 东营组中下段 辽中凹陷北部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渤海海域明下段岩性油藏油柱高度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3
作者 王德英 刘庆顺 +2 位作者 汤国民 刘泽宇 陶莉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48,共12页
渤海海域明下段岩性油藏特征、储量规模差异大,油柱高度作为油藏评价的关键参数,直接影响油藏储量规模,其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认识不清。基于渤海海域约460个明下段岩性油藏勘探开发数据,在充分了解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利用统计手段并结合... 渤海海域明下段岩性油藏特征、储量规模差异大,油柱高度作为油藏评价的关键参数,直接影响油藏储量规模,其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认识不清。基于渤海海域约460个明下段岩性油藏勘探开发数据,在充分了解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利用统计手段并结合地球化学证据,厘清了浅层明下段岩性油藏油柱高度空间展布规律,通过进一步分析油柱高度与油气充注强度、区域盖层展布、圈闭类型和断砂耦合程度等成藏要素关系,明确了油柱高度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受油气充注强度控制,明下段岩性油藏油柱高度平面上具有“凸起区小、凹陷区大”特征,平均油柱高度相差约2倍;②受区域盖层控制,纵向上具有“盖层之上油柱高度小、盖层之下油柱高度大”特征,下部Ⅲ/Ⅳ油组平均油柱高度为Ⅰ/Ⅱ油组约2倍;③受油气汇聚部位与侧封保存能力控制,高点依靠断裂侧封油藏油柱高度普遍高于岩性尖灭油藏的油柱高度,平均油柱高度相差约2.5倍;④明下段油气成藏受断砂耦合程度影响,但凸起区与凹陷区断裂油气运移能力差异较大,凸起区切穿馆陶组区域油气输导层断裂可起到运移作用,而凹陷区切穿深部汇聚脊的断裂才可作为有效的油源断裂。渤海海域明下段岩性油藏油柱高度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对后续岩性油藏价值勘探、精细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油藏 油柱高度 明下段 分布规律 渤海海域
下载PDF
渤海海域明下段早期区域沉积格局及其勘探意义
4
作者 黄晓波 徐伟 +2 位作者 王春颖 王聿铭 潘文静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71,共13页
新近系是渤海油田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由于缺乏区域沉积体系系统研究,导致规模型砂体发育规律及岩性勘探方向不明。以明下段早期为研究对象,针对高精度地层格架、河-湖分布格局、沉积体系展布特征、规模砂体成因机制等关键问题开展研究... 新近系是渤海油田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由于缺乏区域沉积体系系统研究,导致规模型砂体发育规律及岩性勘探方向不明。以明下段早期为研究对象,针对高精度地层格架、河-湖分布格局、沉积体系展布特征、规模砂体成因机制等关键问题开展研究。研究首次建立了明下段内部“基于古气候旋回”的区域等时层序格架,为高频相变背景下的沉积体系研究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湖盆萎缩期“平原为主、湖泊伴生”的区域沉积环境格局。确立了“河流相为主、局部河-湖交互”的区域沉积格局,建立了稳定型曲流河、迁移型曲流河、河-湖交互沉积发育模式,明确了不同类型规模砂体的成因机制与分布规律。上述新认识为一系列新近系大中型油田的发现提供了理论支撑,对渤海油新近系未来岩性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明下段 沉积环境 沉积格局 曲流河 河-湖交互
下载PDF
渤海海域明化镇组下段砂体构型与连通性分析
5
作者 于海波 许鹏 +3 位作者 李龙 王启明 孙希家 郭景震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83,共12页
渤海海域浅层明化镇组下段时期,沉积体系复杂、类型多样,已发现的岩性油藏主要发育在曲流河和浅水三角洲中,砂体横向变化快,接触关系复杂,形成了储层空间展布及内部结构复杂的砂体,砂体构型及连通性决定了砂体发育规模及其展布范围,控... 渤海海域浅层明化镇组下段时期,沉积体系复杂、类型多样,已发现的岩性油藏主要发育在曲流河和浅水三角洲中,砂体横向变化快,接触关系复杂,形成了储层空间展布及内部结构复杂的砂体,砂体构型及连通性决定了砂体发育规模及其展布范围,控制了岩性圈闭的大小及其油气分布。根据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渤海海域浅层明化镇组下段砂体构型开展精细解剖,建立复杂沉积体系砂体构型模式,开展储层构型控制的砂体分布及演变特征研究,分析单砂体内部连通性。结果表明:曲流河砂体之间垂向叠置关系包括独立型、叠加型与切叠型,平面叠置关系主要以侧接型为主,以条带状展布为典型特征;浅水三角洲砂体构型要素主要由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席状砂组成,垂向上以对接型、切叠型为主,平面上呈现枝状、朵状和片状展布。在砂体构型样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三维地震、地球化学等资料和手段,结合构造和沉积特征,通过砂体叠置模式对比、原油运移充注分析和三维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等方法,有效判识了明下段砂体的连通性,为浅层岩性圈闭落实和大面积岩性勘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构型 砂体连通性 曲流河 浅水三角洲 浅层岩性油藏勘探 渤海海域明下段
下载PDF
源外层系油气运聚关键环节研究与评价方法——以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明化镇组下段为例
6
作者 张宏国 杨海风 +3 位作者 宿雯 徐春强 黄志 程燕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1-292,共12页
油气运聚是源外层系规模性成藏的关键之一。利用渤海湾盆地渤中地区丰富的三维地震和钻井数据分析,从断裂带深层垂向输导、馆陶组二次汇聚及明化镇组下段(明下段)侧向分流3个主要运聚环节分析入手,对明下段砂体烃柱高度进行分析。研究认... 油气运聚是源外层系规模性成藏的关键之一。利用渤海湾盆地渤中地区丰富的三维地震和钻井数据分析,从断裂带深层垂向输导、馆陶组二次汇聚及明化镇组下段(明下段)侧向分流3个主要运聚环节分析入手,对明下段砂体烃柱高度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烃源超压-断层活动耦合作用是断裂带垂向输导的关键,在烃源充足条件下断裂带分形维数大于0.7时,油气垂向输导能力较强;富砂型层系形成的早期油藏控制油气二次汇聚能力,利用馆陶组圈闭面积和有效幅度等计算汇聚系数,当馆陶组汇聚系数大于700 km3时,对应明下段具备发育大、中型油田的基础;断层的泄压控制浅层砂体侧向分流环节,利用砂体高部位和低部位断-砂接触面积计算泄压系数,当明下段砂体泄压系数大于2.0时,砂体烃柱高度可超过30 m。3个主要运聚环节紧密配合,是富生烃凹陷源外层系高丰度油藏形成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维数 汇聚能力 高丰度油气藏 油气运聚 明化镇组下段 渤中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莱州湾洼陷带浅层岩性油藏富集机理与亿吨级油田新发现——以垦利10-2油田为例
7
作者 杨海风 石文龙 +3 位作者 张中巧 王启明 王航 梁晓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36,共14页
针对莱州湾凹陷深洼带浅层明下段油气成藏与富集机制不明的关键问题,利用钻测井、三维地震资料等综合分析,结合古环境、现代沉积类比、地球化学指标等分析,开展了砂体展布规律、油藏运聚模式研究,揭示了莱州湾凹陷洼陷带明下段沉积古环... 针对莱州湾凹陷深洼带浅层明下段油气成藏与富集机制不明的关键问题,利用钻测井、三维地震资料等综合分析,结合古环境、现代沉积类比、地球化学指标等分析,开展了砂体展布规律、油藏运聚模式研究,揭示了莱州湾凹陷洼陷带明下段沉积古环境与规模性砂体发育机制,建立了岩性油藏油气运移和大面积岩性油藏富集模式。研究表明:(1)明下段Ⅳ油组与Ⅴ油组水生草本植物占比高,化石丰度与分异度介于湖相与河流相之间,为典型的河湖交互沉积环境;测井曲线既有反映河流相砂体的正旋回特征、湖泊作用的反旋回特征,也有正、反复合旋回特征;受河流-湖泊沉积环境频繁交互、快速转换,共同组成了大面积展布、内部广泛连通的“枝蔓式”连片砂体。(2)油气经过陡坡带深层砂体中转站聚集,再通过边界油源断层运移至浅层,最后沿着浅层连片砂体向南部高部位运移;地化指标均具有长距离的运移效应,表现为“迂回式”的成藏特点。(3)明下段岩性油藏富集机制受控于连片砂体展布范围、砂体构型与泥岩封盖能力共同控制;油气先沿河道线状充注,再向湖漫砂体面状调整,形成了浅层砂体“先枝后蔓-枝蔓互联”的大面积连片含油场面;不同期次砂体构型差异控制油气富集程度,其中“枝蔓式”连片砂体保存能力优于孤立河道砂体,最大含油幅度可达117 m。新认识成功指导发现中国深洼带浅层首个大型高产岩性油田--垦利10-2油田,突破了被传统认定为渤海浅层勘探的“禁区”,开辟了渤海湾盆地深洼带浅层大型油田发现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凹陷 垦利10-2 明下段 枝蔓式 迂回式 洼陷带 勘探发现
下载PDF
渤海海域浅层岩性勘探新进展与勘探关键技术
8
作者 周家雄 杨海风 +2 位作者 明君 胡安文 徐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共11页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渤海海域浅层规模型构造圈闭已经钻探殆尽,向岩性勘探转移势在必行。但浅层岩性勘探在规模型砂体展布、油气富集模式、薄层砂体边界精细刻画及烃检等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基于全覆盖三维地震资料和分析化验资...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渤海海域浅层规模型构造圈闭已经钻探殆尽,向岩性勘探转移势在必行。但浅层岩性勘探在规模型砂体展布、油气富集模式、薄层砂体边界精细刻画及烃检等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基于全覆盖三维地震资料和分析化验资料,开展了浅层区域沉积格局和油气成藏规律研究,明确了迁移型曲流河、稳定型曲流河、河-湖交互沉积发育模式及规模型砂体分布规律,建立了高凸起区、低凸起区、凹中隆起区和洼陷区4类浅层大面积岩性油气富集模式,同时创新形成井震匹配高分辨率波阻抗反演的砂体描述技术和基于频变AVO特征差异的综合烃类检测技术,推动了渤海海域浅层大面积岩性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发现了垦利6-1、垦利10-2、渤中19-2和秦皇岛27-3等大中型油田。系统总结渤海海域浅层岩性勘探成果,以期对陆相断陷盆地浅层规模型岩性油气藏勘探起到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浅层 明化镇组 岩性油气藏 垦利6-1 垦利10-2 渤中19-2 秦皇岛27-3 勘探新进展 关键技术
下载PDF
The important turning points during evolution of Cenozoic basin offshore the Bohai Sea:Evidence and regional dynamics analysis 被引量:29
9
作者 HUANG Lei LIU ChiYang +1 位作者 ZHOU XinHuai WANG YingB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3期476-487,共12页
The Cenozoic basin offshore the Bohai Sea underwent a multicycle-rifting during its evolutionary process, which resulted in the multiple unconformities in the strata. The tectonic activities shown by these unconformit... The Cenozoic basin offshore the Bohai Sea underwent a multicycle-rifting during its evolutionary process, which resulted in the multiple unconformities in the strata. The tectonic activities shown by these unconformities have different manifestations and influences on the basin evolution. The authors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tectonic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gs off-shore the Bohai Sea with a large set of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data. 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two phases of tectonic activities during the late depositional stage of the thir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about 38 Ma) and the late depositional stage of Dongying Formation (about 24 Ma) reflect th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basin's features and structural framework before and after these tectonic activities. As a result, the two phases of tectonic activities are recognized as important turning points (i.e., tectonic transitions) of Cenozoic basin evolution. The regional dynamic backgrounds of the two phases of tectonic transitions are also discusse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early tectonic transition occurred at about 38 Ma under such regional dynamic back- ground that a huge kinematics adjustment happened between Eurasian Plate and its neighboring plates, i.e., Pacific Plate and Indian Plate. Meanwhile, the Tan-Lu Fault's slip reversed from left lateral to right lateral. The late tectonic transition occurred in late Paleogene (about 24 Ma) and reflected the Himalayan orogeny's influence on the Chinese continent and even the Asian contin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stress field produced by the escape tectonics was related to the Himalayan orogeny, superposed on the pre-existing stress field, and then enhanced the right lateral slip activity of the Tan-Lu Fa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fshore the bohai sea tectonic transition Tan-Lu Fault late depositional stage of the thir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late Paleogene basin evolution
原文传递
渤海莱州湾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4
10
作者 邓美玲 王宁 +3 位作者 李新琦 陈容涛 刘岩 徐耀辉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9-62,共14页
通过对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样品的热解、TOC、饱和烃GC/MS分析以及主、微量元素分析,研究了其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1)莱州湾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差异较大,总体为好—... 通过对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样品的热解、TOC、饱和烃GC/MS分析以及主、微量元素分析,研究了其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1)莱州湾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差异较大,总体为好—优质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Ⅰ—Ⅱ型为主,整体处于低熟—成熟阶段;(2)通过Pr/nC_(17)-Ph/nC_(18)图版、C_(24)四环萜烷/C_(26)三环萜烷(C_(24)TeT/C_(26)TT)、C_(27)/C_(29)规则甾烷、奥利烷指数等参数判断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来源为低等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的混源输入;(3)综合CIA,Sr/Ba,Pr/Ph,V/(V+Ni),U/Th值和伽马蜡烷指数等分析了烃源岩形成时期的古环境,认为沙三段沉积时期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水体为淡水—微咸水,陆源输入较多,具有较高的初始生产力,沉积时期整体表现为贫氧的弱氧化弱还原环境,沙三下段—沙三上段沉积环境整体变化不大,古气候和古水体盐度基本保持不变,但陆源输入及水体氧化条件随沉积进程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熟—成熟烃源岩 地球化学特征 弱氧化弱还原环境 陆源 沙三段 古近系 莱州湾凹陷 渤海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民丰洼陷陡坡带深层-超深层碎屑岩优质储层控制因素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佳庚 王艳忠 +3 位作者 操应长 王淑萍 李雪哲 王铸坤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03-1217,共15页
含油气盆地深层-超深层是全球油气勘探的新领域之一,而对深层-超深层优质储层发育主控因素认识不清制约了其油气勘探。以渤海湾盆地民丰洼陷陡坡带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沙四下亚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铸体薄... 含油气盆地深层-超深层是全球油气勘探的新领域之一,而对深层-超深层优质储层发育主控因素认识不清制约了其油气勘探。以渤海湾盆地民丰洼陷陡坡带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沙四下亚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观察、阴极发光薄片鉴定、流体包裹体测温及古压力恢复等方法,结合埋藏史-热史分析,对储层基本特征、油气充注史、压力演化史和优质储层控制因素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民丰洼陷陡坡带沙四下亚段砂砾岩储层岩石类型多样,以岩屑质长石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为主;压实作用中等-强,胶结作用以铁白云石胶结为主,其次为石英自生加大;溶解作用整体较弱,主要为长石溶蚀;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为主,发育少量的长石溶孔。储层中发生过2期石油充注和1期天然气充注:早期石油充注为成熟油充注,发生时间为37.2~25.8 Ma;晚期石油充注为高熟油充注,发生时间为12.0 Ma至今;天然气充注时间为3.6 Ma至今。储层中发育2个增压旋回,第一个增压旋回为45.0~24.6 Ma,第二个增压旋回为24.6 Ma至今,分别对应于2期油气充注期。有利的岩相是民丰洼陷陡坡带沙四下亚段原生孔隙主导型优质储层发育的基础,超压油气充注抑制压实和胶结作用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关键,深层封闭体系中长石和碳酸盐矿物溶解作用弱、增孔量少;3 750 m以深的储层孔隙度随埋深加大而减少的速率明显下降,深层原生孔隙主导型优质储层的发育大大拓展了勘探的深度下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超压油气充注 储层特征 沙四下亚段 民丰洼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渤海蓬莱19-3油田新近系明下段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中波 汪利兵 +2 位作者 申春生 陈铭阳 甘立琴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0-107,共8页
开展复合砂体内部不同级次储层构型单元的精细表征对渤海蓬莱19-3油田明下段开发方案的优化至关重要。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并进行多地震属性的智能融合,实现了对蓬莱19-3油田三区明下段Ⅳ油组2小层曲流河储层五—三级构... 开展复合砂体内部不同级次储层构型单元的精细表征对渤海蓬莱19-3油田明下段开发方案的优化至关重要。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并进行多地震属性的智能融合,实现了对蓬莱19-3油田三区明下段Ⅳ油组2小层曲流河储层五—三级构型单元的精细刻画。研究结果表明:(1)蓬莱19-3油田目的层段可划分为单一曲流带、单一点坝砂体和单一侧积体不同级次储层构型单元。(2)地震属性中的最大振幅、反射强度和相对波阻抗对储层响应较为敏感,基于物性参数监督的神经网络多属性融合进一步提高了储层预测的精度和可信度。(3)研究区发育南北向展布、中间窄两端宽的单一曲流带五级构型单元;单一点坝四级构型单元呈串珠状分布且互相切割改造;单一点坝内部侧积体呈正韵律,侧积层倾角为2°~5°。(4)采用多属性智能融合技术对研究区曲流河多级次构型单元进行刻画的结果显示,不同成因类型构型单元的几何形态、规模及其结构存在相关性,对调整井位、完善注采井网、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属性融合 曲流河 点坝 多级次 构型表征 明下段 新近系 蓬莱19-3油田 渤海
下载PDF
Evolution regularity of the Neogene shallow water delta in the Laibei area, Bohai Bay Basin,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3
13
作者 Jian-Ping Li Hao Liu +1 位作者 Cheng-Min Niu Rui-Bo Guo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2014年第3期257-269,共13页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unique vertical depositional sequences and well logging response, the authors propose that a shallow water delta was widely developed in the Neogene of the ...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unique vertical depositional sequences and well logging response, the authors propose that a shallow water delta was widely developed in the Neogene of the Laibei area, Bohai Bay Basin of northern China. Based on seismic minimum amplitude slices, well logging data, test analytical data and so forth, detailed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shallow water delta of the Neogene Lower Member of Minghuazhen Formation was conduc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hird-order sequence base level controls sandbody types. During a period of low base level, a distribu- tary channel sandbody of shallow water deltaic plain was developed. With base level rising, the sandbody type gradually changed into a subaqueous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body and a sheet sand can be found as well. The fourth-order sequence base level controls mediumshort term evolution of the sandbody. Within a sequence, due to the rising and falling of base level, the sandbody assemblages are identified as an upward-coarsening type, an upwardfining and a compound type respectively. Regionally, from the Laibei Low Uplift to the Huang- hekou Sag, the shallow water delta evoluted from a dendritic shape, to a cuspate shape and finally to a sheet sha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low water delta EVOLUTION lower member of the minghuazhen formation NEOGENE Laibei area Huanghekou Sag bohai Bay Basin
原文传递
渤海沙垒田地区新近系明下段多河型地震地貌学特征 被引量:9
14
作者 谈明轩 朱筱敏 +3 位作者 刘强虎 刘伟 李顺利 赵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1-419,共9页
渤海沙垒田地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主要发育河流相沉积,是渤海地区浅层油气勘探的重点。利用地震地貌学方法结合现代河流体系卫星照片,在重点区的若干典型地层切片中识别出顺直河、中—低弯度曲流河(弯曲度1.2~1.8)及辫状河等多种河流... 渤海沙垒田地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主要发育河流相沉积,是渤海地区浅层油气勘探的重点。利用地震地貌学方法结合现代河流体系卫星照片,在重点区的若干典型地层切片中识别出顺直河、中—低弯度曲流河(弯曲度1.2~1.8)及辫状河等多种河流地貌类型,并在明下上亚段沉积阶段发现了辫状河、曲流河共存现象。古沉积坡降分析表明,在整体宽缓的沉积背景下,顺直河、曲流河坡降整体偏小,辫状河坡降相对较大。利用地貌—水动力关系进行古流量估算,认为辫状河满岸流量最大可达3 942 m ^3 /s,曲流河满岸流量最小为145 m^ 3 /s,顺直河满岸流量一般小于300 m^ 3 /s。基于坡降—流量进行河流类型的判别,可增进对研究区不同河型发育特征、多河型地貌、辫曲共存现象及复杂河道砂体空间展布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貌学 辫曲共存 多河型 明化镇组下段 新近系 沙垒田地区 渤海
下载PDF
黄骅坳陷歧口凹陷西南缘湖相碳酸盐岩地质特征 被引量:44
15
作者 蒲秀刚 周立宏 +5 位作者 肖敦清 滑双君 陈长伟 袁选俊 韩国猛 张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6-144,共9页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口凹陷西南缘为一由基底隆升引起上覆披盖层变形而形成的挠曲缓坡带。该区沙河街组沙一段下亚段沉积时期为古近纪湖盆最大扩张期,碎屑物源不发育,在宽缓的滨浅湖湖湾背景下,沉积了上千平方千米稳定分布的湖相碳酸盐...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口凹陷西南缘为一由基底隆升引起上覆披盖层变形而形成的挠曲缓坡带。该区沙河街组沙一段下亚段沉积时期为古近纪湖盆最大扩张期,碎屑物源不发育,在宽缓的滨浅湖湖湾背景下,沉积了上千平方千米稳定分布的湖相碳酸盐岩,其主要岩性为粒屑灰岩和白云岩类(泥晶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类分布面积达1650km2,厚度一般为5~25m,平均10m,主要为中晚期埋藏白云岩和准同生期白云岩。白云岩类储集层主要发育晶间或粒间孔、溶蚀孔及裂缝等储集空间,属中孔低渗储集层,它与油页岩、暗色泥岩交互叠置,低熟油气近源充注,利于大面积成藏。勘探实践表明,歧口凹陷西南缘沙河街组沙一段下亚段湖相白云岩类油层具有埋藏适中、区域性含油的特点,是渤海湾盆地古近系油气勘探的新领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沙一段下亚段 湖相碳酸盐岩 岩相 湖相白云岩储集层 油气勘探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渤海海域沙三段烃源岩评价及排烃特征 被引量:41
16
作者 姜福杰 庞雄奇 +3 位作者 姜振学 武丽 周小慧 李晓蕾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06-912,共7页
利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对单井烃源岩地化指标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采用单井地质地化数据与地震反演、沉积相、构造埋深等资料"点—面"相互结合、验证的方法,对烃源岩厚度、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进行了平面预测与评价。根... 利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对单井烃源岩地化指标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采用单井地质地化数据与地震反演、沉积相、构造埋深等资料"点—面"相互结合、验证的方法,对烃源岩厚度、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进行了平面预测与评价。根据这些预测结果,应用生烃潜力法建立了3种类型有机质的排烃模式并对烃源岩排烃特征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沙三段烃源岩具有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的特征,但各凹陷差别较大;Ⅰ、Ⅱ、Ⅲ型有机质对应的排烃门限分别为2 740m2、795m和2 850m,总排烃量为174.66×108t,主要分布在渤中、辽中、黄河口、歧口等凹陷,馆陶组和明化镇组沉积期是主要的排烃期。综合而言,沙三段烃源岩排烃量大,且大部分凹陷属于晚期排烃,具有良好的资源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丰度 有机质类型 加权平均 排烃门限 沙三段 烃源岩 渤海海域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沙三下亚段泥页岩非均质性特征及演化模式——以罗69井为例 被引量:13
17
作者 彭丽 陆永潮 +5 位作者 彭鹏 刘惠民 刘占红 杜学斌 李吉君 张三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9-229,共11页
通过岩心观察和样品测试数据综合分析,在总结前人层序格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渤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湖相泥页岩的多重非均质性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三下亚段为一个三级层序,层序内可识别... 通过岩心观察和样品测试数据综合分析,在总结前人层序格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渤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湖相泥页岩的多重非均质性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三下亚段为一个三级层序,层序内可识别出湖扩体系域(EST)、早期高位体系域(EHST)和晚期高位体系域(LHST)。岩相组合、矿物组成、藻类化石、有机碳含量和有机质类型都在沙三下亚段层序格架内发生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其中,岩相组合方面共识别出6种岩相类型,各岩相的矿物组成从EST到LHST,粘土矿物、石英和长石含量增加,方解石和白云石含量减少,黄铁矿含量在EHST最高。藻类化石在LHST种类及丰度最为发育,有机碳含量在EST最低,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沙三下亚段泥页岩含油性受多重非均质性特征综合影响,对比分析认为EHST含油性最好,同时也是最具潜力的页岩油目的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演化模式 泥页岩 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 渤南洼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古近系沙一下亚段中等成熟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与勘探突破 被引量:15
18
作者 周立宏 何海清 +5 位作者 郭绪杰 陈长伟 韩国猛 杨飞 马建英 周素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73-1086,共14页
陆相湖盆中等成熟页岩油资源丰富,而该类型资源具有岩相变化快、成岩演化程度低、储层敏感性强及原油粘滞性高等特点,工程开发对策仍处于探索阶段。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西南缘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沙一下亚段)典型湖相中等偏低成... 陆相湖盆中等成熟页岩油资源丰富,而该类型资源具有岩相变化快、成岩演化程度低、储层敏感性强及原油粘滞性高等特点,工程开发对策仍处于探索阶段。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西南缘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沙一下亚段)典型湖相中等偏低成熟烃源岩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类型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及工程应对策略,探索中等成熟页岩油开发动用方案。研究表明:云灰质页岩夹薄层碳酸盐岩段粘土含量矿物小于30%,海水基滑溜水防膨压裂液体系能够抑制该类储层敏感性,并解决因粘土矿物吸水膨胀而导致的地层坍塌问题;储层脆性、生烃条件、含油性和储层水敏性是中等成熟页岩油甜点分布的主控因素,甜点厚度一般在10~12 m左右,应用叠前偏移数据体开展储层预测、读准靶点深度、旋转导向精准定向、打准甜点段及提高甜点钻遇率是获得高产-稳产的前提条件;采用海水基压裂液防膨、趾端蓄能体积压裂和前置CO增能降粘可实现压裂提产。利用新认识优化QY1H井部署和实施方案,该井437 d累产油7303.28 t(平均日产16.75 t),实现中等成熟度页岩油高产-稳产勘探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敏感性 甜点评价 中等成熟页岩油 沙一下亚段 歧口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车西洼陷陡坡带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下段“源-汇”系统 被引量:21
19
作者 王星星 朱筱敏 +3 位作者 宋爽 吴陈冰洁 贺敬聪 曹刚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5-79,共15页
依据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车西洼陷陡坡带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下段岩心、测井以及三维地震资料,对研究区的"源-汇"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车西洼陷沙三下段为一个三级层序,并可进一步划分为低位、湖侵与高位3个体系域,其... 依据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车西洼陷陡坡带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下段岩心、测井以及三维地震资料,对研究区的"源-汇"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车西洼陷沙三下段为一个三级层序,并可进一步划分为低位、湖侵与高位3个体系域,其陡坡带沙三下段发育杂基支撑中砾岩、碎屑支撑中砾岩、杂基支撑细砾岩、碎屑支撑细砾岩、砂质砾岩、含砾砂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递变层理砂岩、滑塌岩等11种重力流成因岩石类型及深湖泥岩,表现为典型的近岸水下扇沉积;不同体系域时期扇体规模整体呈"由大变小,再变大"的演化趋势。(2)车西洼陷陡坡带自西向东识别出6套供源体系,可分为有沟道为主供源体系和滑塌为主供源体系,分别形成沟道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和滑塌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类型,其中滑塌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中的滑塌变形构造更发育、更普遍,但其扇体规模较沟道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小。(3)进一步的"溯源"分析结果表明,沙三下段沉积时期,研究区物源区母岩以碳酸盐岩为主,其在强烈的构造活动、湿热气候作用下,易于发育石漠化古地貌,剥蚀作用较为强烈,由此形成的频发的季节性重力流进入湖盆,形成该地区的近岸水下扇沉积;不同体系域时期扇体规模的差异主要受物源区气候和植被覆盖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系统 沙三下段 陡坡带 车西洼陷 车镇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明化镇组下段物源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宣玥 尹太举 +1 位作者 柯兰梅 李建平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2期36-40,165,共5页
针对目前黄河口凹陷物源体系发育特征不明确的问题,研究着重从构造背景分析与古水系特征、重矿物组合与ZTR参数变化规律、砂岩分异特征及泥岩颜色等4个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了黄河口凹陷明化镇组地层沉积期物源供给特征。结果表明:黄河口... 针对目前黄河口凹陷物源体系发育特征不明确的问题,研究着重从构造背景分析与古水系特征、重矿物组合与ZTR参数变化规律、砂岩分异特征及泥岩颜色等4个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了黄河口凹陷明化镇组地层沉积期物源供给特征。结果表明:黄河口凹陷明化镇组沉积期受4个方向物源影响,分别来自于西北部的沙垒田凸起,东北部的渤南凸起,东南部的鲁西隆起,南部的垦东-莱北低凸起。深化物源供给体系认识对明确黄河口凹陷新近系主力层段明化镇组下段后期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凹陷 明化镇组下段 物源分析 重矿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