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torage and utilization of carbohydrates in response to elevation mediated by tree organs in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1
作者 Bin Xu Xueli Jiang +4 位作者 Yingying Zong G.Geoff Wang Fusheng Chen Zhenyu Zhao Xiangmin Fang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52-61,共10页
Global climate change can affect tree growth and carbon sink function by influencing plant carbohydrate synthesis and utilization,while elevation can be used as an ideal setting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to simulate cl... Global climate change can affect tree growth and carbon sink function by influencing plant carbohydrate synthesis and utilization,while elevation can be used as an ideal setting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to simulate climate change effects.The effect of elevation on tree growth may depend on organ type.However,the allocation patterns of nonstructural and structural carbohydrates(NSCs and SCs,respectively)in different tree organs and their response to elevation remain unclear.We selected four dominant tree species,Schima superba,Castanopsis eyrei,Castanopsis fargesii and Michelia maudiae,along an elevation gradient from 609 to 1,207 m in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and analyzed leaf,trunk,and fine root NSCs,carbon(C),nitrogen(N)and phosphorus(P)concentrations and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SCs.Leaf NSCs increased initially and then decreased,and trunk NSC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elevation.However,root NSC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elevation.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SCs in leaves and trunks decreased,while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root SC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elevation.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SCs and NSCs in leaves were detected,while there were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SCs and NSCs in trunks,roots,and all organs.Hierarchical partitioning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plant C/N and C/P were the main predictors of changes in SCs and NSCs.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ree organs have divergent responses to elevation and that increasing elevation will inhibit the aboveground part growth and enhance the root growth of trees.A tradeoff between the C distribution used for growth and storage was confirmed along the elevation gradient,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sink"organs of NSCs.Our results provide insight into tree growth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in subtropical forest eco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 Structural carbohydrates ELEVATION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Tree organs
下载PDF
Long-term response of living forest biomass to extensive logging in subtropical China
2
作者 Hua Zhou Shengwang Meng Qijing Liu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679-1687,共9页
Forest disturbance and recovery are critical ecosystem processes,but the temporal patterns of disturbance have not been studied in subtropical China.Using a tree-ring analysis approach,we studied post-logging above-gr... Forest disturbance and recovery are critical ecosystem processes,but the temporal patterns of disturbance have not been studied in subtropical China.Using a tree-ring analysis approach,we studied post-logging above-ground(ABG)biomass recovery dynamics over a 26-year period in four plot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logging disturbance.Before logging,the ABG biomass ranged from 291 to 309 t ha-1.Soon after logging,the plots in primary forest,secondary forest,mixed forest and singlespecies forest had lost 33,91,90 and 100%of their initial ABG biomass,respectively.Twenty-six years after logging,the plots had regained 147,62,80 and 92%of their original ABG biomass,respectively.Over the 26 years following logging,the mean CAI(Current annual increment)were 10.1,5.5,6.4 and 10.8 t ha^-1 a^-1 and the average MAI(Mean annual increment)8.7,2.5,5.6 and 7.8 t ha^-1 a^-1 for the four forest types,respectively.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ubtropical forests subjected to moderate logging or disturbances do not require intensive management and single-species plantings can rapidly restore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to levels prior to heavy logg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ass forest management HARVEST intensity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Jiulianshan Nature Reserve
下载PDF
南亚热带不同海拔常绿阔叶林树种叶性状的比较分析
3
作者 黄昶吟 张峰 朱师丹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60,共10页
南亚热带地带性植被是季风常绿阔叶林(海拔300~600 m;简称季风林),在中山地带则分布为山地常绿阔叶林(海拔1000~1500 m;简称山地林)。山地林的生态价值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对其树种的环境适应性仍缺乏足够了解。该研究基于南亚热带典型山... 南亚热带地带性植被是季风常绿阔叶林(海拔300~600 m;简称季风林),在中山地带则分布为山地常绿阔叶林(海拔1000~1500 m;简称山地林)。山地林的生态价值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对其树种的环境适应性仍缺乏足够了解。该研究基于南亚热带典型山地林(广西大明山)和季风林(广东鼎湖山)的固定样地,共测定57种代表性树种的叶形态解剖特征、机械强度和水力学性状,比较不同海拔常绿阔叶林树种叶性状以及多类性状关联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季风林树种相比,山地林树种叶较厚、比叶面积较小、机械强度较高,有利于提高对较高海拔山区冬季冰冻的适应能力。在2022年夏季持续高温干旱时期,季风林树种的叶水势和水力安全边界均低于山地林。但是大部分树种水力安全边界为正值且种间变异较大,表明不同海拔常绿阔叶林的水力风险较低。不同海拔常绿阔叶林的叶性状网络不同,山地林树种叶水力安全性和效率性无权衡关系,而季风林树种叶经济学性状(如比叶面积)与其他指标的关联性较弱。基于叶性状的研究揭示了南亚热带不同海拔常绿阔叶林树种适应策略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 海拔梯度 常绿阔叶林 功能性状 水力学 性状网络
下载PDF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量20年动态研究 被引量:121
4
作者 官丽莉 周国逸 +2 位作者 张德强 刘菊秀 张倩媚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9-456,共8页
研究了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2 0年来对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量进行监测所积累的资料 ,探讨这一地带性植被演替过程中凋落物量动态变化格局及组成特征 ,并分析了主要优势种凋落叶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凋落物总量的联系。鼎湖山南亚热带... 研究了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2 0年来对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量进行监测所积累的资料 ,探讨这一地带性植被演替过程中凋落物量动态变化格局及组成特征 ,并分析了主要优势种凋落叶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凋落物总量的联系。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平均年凋落物量为 8.4 5t·hm-2 ,年际波动显著。总体来说年凋落物量呈下降趋势 ,这与植被所处演替阶段及本身林分特征有关。凋落物的凋落高峰发生在雨季初期 (4、5月 )和雨季末期 (8、9月 )。与多数森林不同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各组分凋落物量的比例顺序为叶 >花果杂物 >枝。其中锥栗 (Castanopsischinensis)、荷木 (Schimasuperba)、厚壳桂 (Cryptocaryachinensis)、黄果厚壳桂 (C .concinna) 4种优势种 2 0年平均年凋落物量分别为 1.86、0 .5 0、0 .2 6、0 .4 0t·hm-2 ,合计占凋落叶量的 70 %左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鼎湖山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凋落物量 动态 变化规律 植被演替
下载PDF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公顷样地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213
5
作者 叶万辉 曹洪麟 +5 位作者 黄忠良 练琚愉 王志高 李林 魏识广 王章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4-286,共13页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北回归线附近保存较完好的地带性植被,是在南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植被类型,具有热带向亚热带的过渡性质,群落结构相对复杂,组成种类相对丰富。参照巴拿马巴洛科罗拉多岛(Barro Colorado Island,...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北回归线附近保存较完好的地带性植被,是在南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植被类型,具有热带向亚热带的过渡性质,群落结构相对复杂,组成种类相对丰富。参照巴拿马巴洛科罗拉多岛(Barro Colorado Island,BCI)50hm2热带雨林样地的技术规范,采用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统一调查研究方法,于2005年在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建立了20hm2固定监测样地,调查并鉴定了样方内胸径(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DBH)大于1cm的木本植物。首次调查结果表明,群落内共有木本植物210种,71617个活的个体,分属于56科119属。从乔木区系的组成及其特点可以看出,其南亚热带的区系成分占绝对优势,并呈现出由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趋势。群落垂直结构复杂,地上成层现象较明显,乔木可分为3层,其中重要值最大的锥(Castanopsis chinensis)、木荷(Schima superba)和黄杞(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均是乔木上层的优势种;中层是群落的主要层,由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黄叶树(Xanthophyllum hainanense)和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等中生和耐阴树种组成;下层成分较复杂,物种多样性高,不同地段的物种组成差异较大。样地内物种十分丰富,种-面积曲线拟合显示其物种数量接近于BCI。稀有种比例极高,有110种,占总物种数的52.38%,其中有45%的稀有种源于物种本身的特性,有20%源于区系交汇,人为或自然干扰造成的稀有种占30%以上。样地中所有个体的径级分布(以1cm等级排列)明显呈倒"J"形,表示群落稳定与正常生长状态。根据对优势种径级结构的分布分析,将各树种的径级结构归纳为4种类型:1)峰型(中径级个体储备型),此类物种为乔木上层优势种;2)倒"J"型(正常型),此类物种为乔木中层的优势种;3)类倒"J"型(偏正常型),此类物种占据乔木的中、下层;4)"L"型(灌木型),此类物种分布于乔木下层和灌木层。点格局分析得出优势种在各个层上的绝大部分尺度都是聚集分布的,而不同径级的空间分布随物种的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点格局显示了优势种在相同径级的分布(特别是DBH=10~40cm)具有一定的空间互补性。对大径级(DBH>40cm)的504个个体进行空间分布格局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这些个体随机分布于整个样地,但不同的物种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鼎湖山大样地 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分布格局 物种组成
下载PDF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营养元素含量分配格局研究 被引量:58
6
作者 莫江明 张德强 +2 位作者 黄忠良 余清发 孔国辉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98-206,共9页
在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植物叶片营养元素含量为:N 0.946%一2.535%,P 0.030%—0.127%, K 0.614%—1.833%, Ca 0.442%—1.995%, Mg 0.024%—0.188%... 在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植物叶片营养元素含量为:N 0.946%一2.535%,P 0.030%—0.127%, K 0.614%—1.833%, Ca 0.442%—1.995%, Mg 0.024%—0.188%。叶片各营养 养元素间相关性较差,仅P与Mg及Mg与K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叶片N元素平均含量在各层 中的序列为:乔木Ⅲ>乔木Ⅱ>乔木Ⅰ>灌木>藤本>草本;其它营养元素浓度随层次分配的规律 性不甚明显,但总趋势为乔木层植物略低于其它层植物。不同营养元素平均含量在各器官中的大小排列 顺序为:N叶>皮>枝>根>干;P叶>枝>根>皮>干;K叶>枝>皮>根>干;Ca 皮>叶>枝>根>干; Mg叶>根>皮>枝>干。大部分植物在同一器官中各营养元素平均含 量序列为:叶、枝和根中均为N>Ca>K>Mg>P;干K>Ca>N>Mg>P;皮Ca>N>K>Mg>P。 对元素含量分配格局分析表明,P和Mg很可能是限制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生产力的最重要营养元 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 营养元素含量 分配格局
下载PDF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碳素积累和分配特征 被引量:35
7
作者 莫江明 方运霆 +2 位作者 彭少麟 Brown Sandra 周国逸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970-1976,共7页
研究了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40 0多年林龄的锥栗 (Castanopsis chinensis)、黄果厚壳桂 (Crypto-carya concinna)和 50多年林龄的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 (Lindera chunii)两个群落碳素积累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 ,两林分间植物碳素... 研究了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40 0多年林龄的锥栗 (Castanopsis chinensis)、黄果厚壳桂 (Crypto-carya concinna)和 50多年林龄的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 (Lindera chunii)两个群落碳素积累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 ,两林分间植物碳素含量在不同器官和不同层中的分配格局均十分相似 ,总平均分别为 41 .980 %(锥栗、黄果厚壳桂群落 )和 40 .377% (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群落 )。锥栗、黄果厚壳桂群落生态系统碳总贮量为 2 4 4 .998t/ hm2 ,其中植被部分为 1 54.2 89t/ hm2 ,土壤为 89.1 2 8t/ hm2 ,地表凋落物层为 1 .581 t/ hm2。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群落植被碳总贮量为 84.1 51 t/ hm2。在两林分植被碳总贮量中 ,乔木层分别占了97.47% (锥栗、黄果厚壳桂群落 )和 98.0 4 % (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群落 ) ,而在乔木层碳总贮量中 ,干器官则分别占 47.93% (锥栗、黄果厚壳桂群落 )和 44.66% (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群落 )。锥栗、黄果厚壳桂群落植被碳年积累量为 3.1 4 9t/ (hm2· a) ,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群落植被碳年积累量则为 3.42 5 t/ (hm2·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鼎湖山 生物圈保护区 碳素 积累 分配
下载PDF
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C贮量分布 被引量:45
8
作者 唐旭利 周国逸 +2 位作者 温达志 张德强 闫俊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0-97,共8页
在对 1 hm2永久样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优势树种 C含量的实测值 ,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 C贮量及其空间和种群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 1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现存 C贮量为89.75 t·hm- 2 ,其中 ,干、枝、叶、... 在对 1 hm2永久样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优势树种 C含量的实测值 ,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 C贮量及其空间和种群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 1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现存 C贮量为89.75 t·hm- 2 ,其中 ,干、枝、叶、根分别占总量的 5 3.0 9%、2 5 .36%、2 .64%和 1 8.31 % ;( 2 )数量上小径级个体占有绝对优势 ,1 hm2 样地内 DBH<2 0 cm的个体占总数的 95 % ,个体数量随径级的增加而迅速减少 ,而 C贮量的径级分布则大致呈“M”形 ;( 3)根据树木高度分为 4个层次 ,即 层 ( h≥ 2 0 m) , 层 ( 1 0 <h≤2 0 m) , 层 ( 5 <h≤ 1 0 m)和 层 ( h<5 m) ,各亚层之间 C贮量与该层次的高度呈正相关 ,占总 C贮量的比例依次为 5 3.97%、31 .37%、1 1 .2 6%和 3.40 %。在垂直方向上 ,干、枝、根 C贮量变化与总 C贮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 ,叶的 C贮量则以 层最大 ;( 4 )优势种群对季风常绿阔叶林 C贮量贡献排序为 :锥栗 Cas-tanopsis chinensis>荷木 Schima superba>黄果厚壳桂 Cryptocarya concinna>厚壳桂 Cryptocarya chinensis>肖蒲桃 Acmena acuminatissima>黄杞 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白颜树 Gironniera subaequalis>臀形果 Pygeum topengii>橄榄 Canarium album>窄叶半枫荷 Pterosperm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鼎湖山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 M贮量 垂直分布 径级分布
下载PDF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大小和发育阶段林隙的树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47
9
作者 臧润国 王伯荪 刘静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485-488,共4页
分析了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大小和发育阶段林隙内树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 ,多样性指数在 <40 0m2 的林隙中变化不大 ,但在 40 0~ 5 0 0m2 的林隙中达到最大 ,而在 5 0 0~60 0m2 的林隙中最小 ,... 分析了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大小和发育阶段林隙内树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 ,多样性指数在 <40 0m2 的林隙中变化不大 ,但在 40 0~ 5 0 0m2 的林隙中达到最大 ,而在 5 0 0~60 0m2 的林隙中最小 ,在 >60 0m2 的林隙中又有所增大 .树种多样性指数随林隙年龄的变化趋势是中间高两端低 ,即在 2 0~ 5 0年期间的多样性最大 ,其次是 2 0年以下的 ,5 0年以后的多样性相对最小 .林隙更新层中树种多样性指数在 5 0 0~ 60 0m2 的林隙中达到最大 ,在 >60 0m2 和 2 0 0~ 3 0 0m2 的林隙中最小 .林隙更新层树种多样性指数在林隙形成最初的 10年内达到最大值 ,但随着林隙年龄的增加 ,总体上表现出下降趋势 ,在 3 0~ 40年和 5 0~ 60年左右又分别形成两个相对的峰值 .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总体上与树种多样性指数相一致 .不同大小和发育阶段的林隙通过其生态因子的改变 ,对不同树种的更新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从而使得不同大小和发育阶段的林隙中树种的多样性特征不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隙 树种多样性 南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
下载PDF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和土壤微量元素含量 被引量:15
10
作者 方运霆 莫江明 +2 位作者 周国逸 张德强 薛璟花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04-510,共7页
报道了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各层次植物和表层土壤(0~20 cm)四个微量元素(Cu、Fe、Mn和 Zn)的含量和分配格局。结果表明:(1)土壤有效Cu、Fe、Mn和Zn含量(mg/kg)平均值依次为0.72、140.85、 1.42和1.92;(2)所有植物叶片Cu、Fe... 报道了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各层次植物和表层土壤(0~20 cm)四个微量元素(Cu、Fe、Mn和 Zn)的含量和分配格局。结果表明:(1)土壤有效Cu、Fe、Mn和Zn含量(mg/kg)平均值依次为0.72、140.85、 1.42和1.92;(2)所有植物叶片Cu、Fe、Mn和Zn元素含量(mg/kg)分别介于6.1~100.6、6.5~1027.5、46.3 ~1196.7和27.0~338.6,其中乔木层植物叶片微量元素含量(mg/kg)平均值表现为Mn(305.3)>Fe (259.3)>Zn(109.9)>Cu(19.3),而其它植物表现为Fe(586.4)>Mn(336.9)>Zn(141.4)>Cu(36.6);(3) 植物微量元素在各器官的分配格局随元素和植物所在的层次不同而异:乔木层植物Cu含量高低排序为干> 根>枝>叶>皮,Fe为根>皮>叶>枝>干;Mn为叶>皮>枝>根>干;Zn为叶>根>枝>皮>干;(4)在 群落垂直结构上,Fe元素含量表现为自上而下递增的趋势,而Cu、Mn和Zn含量规律不明显;(5)植物和土壤 的微量元素与微量元素间相关性均较差;(6)与亚热带其它森林相比,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Cu、Mn和 Zn含量较低,但乔木层植物因具有很强的吸收或富集能力而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微量元素含量 分配格局 鼎湖山
下载PDF
鼎湖山主要林型优势树种种间联结性的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30
11
作者 张倩媚 陈北光 周国逸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9-83,共5页
应用9种计算方法,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2种主要林型———针阔叶混交林和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种间联结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先用方差比率法(VR)验证整个群落的总体关联性,再以2统计量来确定物种间联结性,然后与种间联结系数(AC)和成... 应用9种计算方法,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2种主要林型———针阔叶混交林和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种间联结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先用方差比率法(VR)验证整个群落的总体关联性,再以2统计量来确定物种间联结性,然后与种间联结系数(AC)和成对物种间匹配系数(O I)等方法共同分析南亚热带森林的种间关系效果会较好.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研究的结果比针阔叶混交林更精确.对种间联结系数AC出现+1、-1的情形,把a、b、c、d为0的都加权为1后的结果,便于在2个林型间进行比较,更能体现出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和延续性,而不是种间关系的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联结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 鼎湖山
下载PDF
广西容县红锥天然林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0
12
作者 谭一波 申文辉 +2 位作者 郑威 何峰 陆国导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8-102,共5页
通过对广西容县红锥天然林群落的调查,研究了群落物种组成、结构特征和演替趋势,为红锥天然林群落保护及其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红锥天然林共有物种60种,隶属于34科53属,单种属占88.7%;红锥在群落中占有主要... 通过对广西容县红锥天然林群落的调查,研究了群落物种组成、结构特征和演替趋势,为红锥天然林群落保护及其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红锥天然林共有物种60种,隶属于34科53属,单种属占88.7%;红锥在群落中占有主要优势,马尾松和乌榄为乔木层散生种;群落内丰富度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垂直结构由林冠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组成;群落处于以中生性树种为主的偏中生常绿阔叶林阶段,样地所有木本植物总径级在5~25 cm出现断层,但1~5 cm径级幼苗数量多,群落演替趋势表现为稳定增长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红锥天然林 物种组成 多样性 垂直结构 径级结构 演替趋势
下载PDF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层植物的生物量及其测定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26
13
作者 张倩媚 温达志 +1 位作者 叶万辉 孔国辉 《生态科学》 CSCD 2000年第4期62-66,共5页
应用全收割法测定广东省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层植物生物量 ,林下植物总生物量为 12 9 58g/m2 ,其中茎、枝、叶、根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约为 4 0 % ,9 0 % ,2 2 % ,2 9% .由部分实测数据建立林下植物个体生物量估算模型为W... 应用全收割法测定广东省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层植物生物量 ,林下植物总生物量为 12 9 58g/m2 ,其中茎、枝、叶、根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约为 4 0 % ,9 0 % ,2 2 % ,2 9% .由部分实测数据建立林下植物个体生物量估算模型为W =0 0 0 4 2 ·H1 932 3.应用该模型得到的估算值 ,与收获实测值的相对误差仅为 1 8% ,具有良好的精度 .此外 ,还通过改变取样面积对该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预测模型 林下层植物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下载PDF
鼎湖山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群落主要营养元素的分配和生物循环 被引量:5
14
作者 莫江明 周国逸 +2 位作者 彭少麟 张德强 余清发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9-103,共5页
较系统地研究了鼎湖山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concinna)-鼎湖钓樟(Linderachunii)群落植物主要营养元素(P、K、Ca、Mg)的分配和生物循环特征。营养元素含量随群落层次、组分(器官)和元素不同而异。群落植物营养元素贮量为(kghm-2):P61.2... 较系统地研究了鼎湖山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concinna)-鼎湖钓樟(Linderachunii)群落植物主要营养元素(P、K、Ca、Mg)的分配和生物循环特征。营养元素含量随群落层次、组分(器官)和元素不同而异。群落植物营养元素贮量为(kghm-2):P61.253,K928.764,Ca1212.771和Mg79.349。各元素贮量在不同层次中的大小分布序列为:乔木(94.3%-97.8%)>藤本(1.3%-4.1%)>灌木(0.8%-1.4%)>草本(0.05%-0.15%)。在乔木层,元素贮量则主要分布在树干和树枝两组分(38.6%-61.7%)。各元素在植物组分中的贮量序列为:Ca>K>Mg>P(根、干和皮)和K>Ca>Mg>P(其余器官)。群落植物营养元素年积累量为(kghm-2):P2.677,K41.550,Ca63.309和Mg3.693,其在群落植物中的分配格局与贮量的相类似。群落植物营养元素利用系数为:P0.18,K0.11,Ca0.09和Mg0.28;循环系数:P0.76,K0.61,Ca0.41和Mg0.84;周转期(a):P7.36,K15.12,Ca28.05和Mg4.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鼎湖山 黄果厚壳桂群落 营养元素分配 生物循环
下载PDF
广西容县红锥天然林凋落物组成及其时间动态 被引量:6
15
作者 谭一波 郑威 +1 位作者 何峰 陆国导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10,共4页
为了解红锥天然林凋落物数量、组成及其凋落规律,对广西容县40年生红锥天然林样地1年内(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收集的凋落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年凋落物总量为6603.67 kg·hm-2,叶、枝和杂物凋落量的比例分别为58.30%、25.86%和1... 为了解红锥天然林凋落物数量、组成及其凋落规律,对广西容县40年生红锥天然林样地1年内(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收集的凋落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年凋落物总量为6603.67 kg·hm-2,叶、枝和杂物凋落量的比例分别为58.30%、25.86%和15.84%。凋落总量、叶和杂物凋落量的月动态变化规律均为双峰型,峰值出现在3月和9月;而枝凋落物量月动态出现三个峰值,从大到小依次为8月、11月和3月。叶和杂物凋落量的季节变化格局表现为春季和秋季两个凋落高峰,春季凋落量大于秋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锥天然林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凋落物组成 凋落物数量 凋落节律
下载PDF
3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主要性状特征比较 被引量:8
16
作者 易慧琳 郭颖涛 +7 位作者 刘玲 刘晓丹 黄柳菁 刘世忠 张倩媚 刘楠 韩瑞宏 任海 《生态科学》 CSCD 2017年第6期137-146,共10页
以南亚热带地区保存相对完好的鼎湖山、大岭山、白云山的季风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各群落的生活型谱、Raukiaer叶特征、群落果实类型和植物观赏特性等主要性状特征。结果表明,这3个群落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单叶、革质、... 以南亚热带地区保存相对完好的鼎湖山、大岭山、白云山的季风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各群落的生活型谱、Raukiaer叶特征、群落果实类型和植物观赏特性等主要性状特征。结果表明,这3个群落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单叶、革质、全缘、中叶比例较高;3个群落由于演替时间的不同,生活型谱有所差异,鼎湖山云南银柴—香楠群落内中高位芽植物数量最多,大岭山华润楠—慧竹群落以中高位芽和小高位芽植物为优势,而白云山荷木—九节群落中小高位芽植物为优势;不同叶特征植物比例也有所不同,鼎湖山云南银柴—香楠群落中具中型叶、纸质叶等中生植物特征比例高于其他两个群落;3个群落中肉质果植物占优势,果实以被动扩散为主;3个群落中在花、果、叶和其它部位(根、茎及树型姿态)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植物分别有69、56、41和34种。在这些结果的基础上可以对南亚热带地带性城市森林群落建设提出适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 季风常绿阔叶林 生活型 Raukiaer叶特征 果实类型 观赏特性
下载PDF
植被因子和土壤氮对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细根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徐伟强 周璋 +3 位作者 李意德 李健容 张霞 徐大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3-188,共6页
森林细根生物量与乔木层胸高断面积关系,以及在高大气N沉降背景下细根对土壤氮的响应程度,目前仍不明确。本研究选择广州市受保护40 a左右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在全市范围内设置了48个森林样地,开展乔木层、灌草层、细... 森林细根生物量与乔木层胸高断面积关系,以及在高大气N沉降背景下细根对土壤氮的响应程度,目前仍不明确。本研究选择广州市受保护40 a左右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在全市范围内设置了48个森林样地,开展乔木层、灌草层、细根(直径≤2 mm)、土壤C含量和N含量的调查,研究乔木胸高断面积、乔木密度、灌草层生物量、土壤N含量、土壤单位碳的N含量与细根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探讨地上植被因子和土壤N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表层(0~20 cm)和土壤下层(20~40 cm)细根生物量与乔木层总胸高断面积均不相关,但与胸径30 cm以上乔木的胸高断面积所占比例负相关。(2)表层细根生物量与灌草层生物量不相关,下层细根生物量与灌草层生物量负相关。(3)除了表层细根生物量与相应土层土壤N含量不相关外,下层细根生物量与相应土层土壤N含量,以及表层和下层细根生物量与相应土层单位碳的N含量均负相关。研究表明,对于林木胸径组成差异大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对细根生物量产生影响的是胸径30 cm以上乔木的胸高断面积所占全部乔木总胸高断面积比例,而不是乔木层总胸高断面积。细根生物量与土壤N含量负相关,表明即使在高大气N沉降背景下,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的森林植被仍对土壤N存在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 乔木层胸高断面积 氮沉降 南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
下载PDF
南亚热带森林种子萌发和幼苗形态观察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德明 陈章和 林丰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6年第4期5-11,共7页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阿丁枫(Altingiachinensis(Champ.)Oliv.)、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concinnaHance)、黄杞(EngelhardtiaroxburyhianaWa...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阿丁枫(Altingiachinensis(Champ.)Oliv.)、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concinnaHance)、黄杞(EngelhardtiaroxburyhianaWall.)、朱砂根(ArdisiacrenataSims)、华南省藤(CalamusrhabdocladusBurret)、猴耳环(PithecellobiumclypeariaBenth.)、石栋(Lithocarpusglaber(Thunb.)Nakai)和阳性树种大叶合欢(Albizzialebbeck(L.)Benth.)的种子均能萌发.萌发最快是大叶合欢和猴耳环,处理3~4d即开始萌发,5~13d即萌发完毕;其次是阿丁枫、黄杞、黄果厚壳桂和朱砂根,最慢是华南省藤和石栎,处理30~42d才开始萌发.所有种在光、暗条件下均能萌发.种子萌发过程中吸水显示3个阶段,但不同种有所差别.幼苗的形态可能与耐阴性有关.在暗中,黄果厚壳桂、朱砂根和华南省藤幼苗不徒长,黄果厚壳桂幼苗能形成正常的叶,华南省藤也能形成叶子,但不能张开,朱砂根则不能形成叶子.而其他种均不能形成正常的幼苗,植株徒长、黄化.光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萌发 幼苗形态 生物量 南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
下载PDF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量与生产量研究——Ⅶ .凋落量、现存凋落量和凋落物分解速率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宏达 王伯荪 陈章和 《华南植物学报》 CSCD 1992年第1期107-114,共8页
本文研究了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凋落量及其季节动态,并对现存凋落量和凋落物分解速率进行了初步测定。 小凋落物[叶、D(直径)<lcm枝、花果、杂物]总量为5.230t·ha^(-1)a^(-1)(2年平均),其中叶3.550(68.22%),... 本文研究了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凋落量及其季节动态,并对现存凋落量和凋落物分解速率进行了初步测定。 小凋落物[叶、D(直径)<lcm枝、花果、杂物]总量为5.230t·ha^(-1)a^(-1)(2年平均),其中叶3.550(68.22%),枝0.837(15.81%),花果0.582(10.97%)。凋落物的季节变化明显,叶凋落量雨季较多,干季较少,一般以4月为凋落高峰,花果凋落量则以秋冬季节较多。大枝(D≥1cm)凋落量为0.340t·ha^(-1)(2年平均),年际变化较大。 现存凋落量为5.545t·ha^(-1),其中叶3.275(59.06%),枝1.618(29.18%),花果0.131(2.36%)。 叶凋落量约为叶生物量的1/4,叶现存凋落量约为叶生物量的1/5。 凋落物分解至原重量一半约需5个月左右(雨季),一年半后重量减至原重的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 热带常绿阔叶林 生物量 生产量 凋落量 凋落物分解速率 季节动态 森林 物质循环
下载PDF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及其卫星样地物种多样性特征
20
作者 魏识广 叶万辉 +2 位作者 练琚愉 李林 周景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515-4523,共9页
群落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鼎湖山植被资源丰富,对其典型植物群落及其卫星样地物种多样性状况进行探索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工作。以鼎湖山20 hm^(2)样地及其周边5个1 hm^(2)卫星样地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种面积关系、α多样性... 群落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鼎湖山植被资源丰富,对其典型植物群落及其卫星样地物种多样性状况进行探索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工作。以鼎湖山20 hm^(2)样地及其周边5个1 hm^(2)卫星样地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种面积关系、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几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20 hm^(2)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鼎湖山(DHS)大型固定样地经过10年的更新演替,总个体数出现了爆发式增长。DHS样地周边5个卫星样地之间总个体数差异较大,按个体数进行排序:1号(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3号(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5号(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4号(南亚热带常绿针叶林)>2号(南亚热带沟谷雨林)卫星样地。(2)DHS大样地的物种并未达到饱和,卫星样地群落可以有效补充该区域的物种。(3)DHS大样地的α多样性较高;卫星样地之中,2号样地的物种多样性最高,其次是3号样地,继而是1号和4号样地,最后是5号样地。除了2号样地由于大量大树和巨树的存在使得物种均匀度提升,从而导致多样性指数值偏大以外,其它样地的结果呈现出海拔高度与多样性正相关。(4)DHS大样地与其3号卫星样地处于相近演替阶段,因此物种相似度最高。DHS样地与其4号卫星样地(马尾松林)演替阶段相差最远,物种差异性也最大,Bray⁃Curtis指数检测出仅有5%的物种相同。卫星样地之间的β多样性检验显示:南亚热带常绿针叶林(马尾松林)与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的演替阶段相近,物种相似度最高,Bray⁃Curtis指数表明84%的物种相同;其他卫星样地群落间物种差异较大。故对于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的多样性研究,在考虑典型大样地群落的基础上,仍需要统筹考虑卫星样地,方可更完整地获取该区域植被群落的多样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卫星样地 Α多样性 β多样性 种面积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