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3/2024年冬季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1
作者 章大全 刘芸芸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87-896,共10页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发布的中国台站观测资料和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23/2024年冬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和可能成因。2023/2024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3℃,气温冷暖起伏大,总体呈现“前冬暖、后冬冷”的季节内变...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发布的中国台站观测资料和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23/2024年冬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和可能成因。2023/2024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3℃,气温冷暖起伏大,总体呈现“前冬暖、后冬冷”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9.8%,中东部大部地区降水偏多。东亚冬季风和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接近常年,东亚槽偏弱。欧亚中高纬500 hPa位势高度场呈西低东高的分布形势,并具有显著的阶段性变化特征,2023年12月和2024年1月以纬向环流为主,2月转为异常经向型环流,有利于中高纬冷空气南下入侵我国。受赤道中东太平洋厄尔尼诺、热带印度洋和大西洋海温异常偏暖以及北太平洋年代际涛动负位相等因子的协同影响,冬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菲律宾及南海上空异常反气旋阶段性活跃,欧亚对流层高层出现沿西风急流传播的波列,有利于热带水汽向我国中东部输送,配合中高纬冷空气南下,导致该地区发生多次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冷空气 厄尔尼诺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季节内变化
下载PDF
陕西中南部一次秋季连阴雨中区域性暴雨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刘勇 徐娟娟 +2 位作者 李明娟 胡启元 李萍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39-749,共11页
利用常规高低空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FY-2C红外云图,对2011年9月16-18日陕西中南部一次秋季连阴雨中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500hPa稳定的东高西低形势下,西西伯利亚阻塞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持续强劲的... 利用常规高低空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FY-2C红外云图,对2011年9月16-18日陕西中南部一次秋季连阴雨中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500hPa稳定的东高西低形势下,西西伯利亚阻塞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持续强劲的东路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为区域性暴雨天气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高、低空急流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系统的层结特征与夏季暴雨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即暴雨发生在大气层结稳定的状态下;卫星云图显示,暴雨云系主要以中低云为主,云顶亮温一般最低为-43℃;低层东路的冷空气对暴雨的作用远远超过中空冷空气;低层锋区附近的强水汽辐合是秋季区域性暴雨产生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连阴雨 区域性暴雨 东路冷空气 锋区 强水汽辐合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时期冷空气活动的位涡分析 被引量:25
3
作者 赵亮 丁一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59-374,共16页
通过多时间尺度分析方法,比较了夏季风时期表征冷空气活动的多种指标,得到表征夏季风时期冷空气活动的最优指标——位涡。分析表明,位涡(potential vorticity,简称PV)的低频振荡(20~80天和40~80天振荡)在表征冷空气活动中效果最好。... 通过多时间尺度分析方法,比较了夏季风时期表征冷空气活动的多种指标,得到表征夏季风时期冷空气活动的最优指标——位涡。分析表明,位涡(potential vorticity,简称PV)的低频振荡(20~80天和40~80天振荡)在表征冷空气活动中效果最好。利用该指标对东亚夏季风中冷空气的来源和作用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梅雨时期中高纬和中高层系统与夏季风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制。得出几点重要的结论:中高纬平流层下部和对流层顶的高位涡库以及60°N附近的亚洲大陆东部低层的高位涡库是东亚夏季风系统中冷空气的主要来源。冷空气的侵入路径对不同的雨季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华南前汛期,有两次冷空气的侵入,第一次来自东北方向低层,第二次来自对流层高层的高位涡库;梅雨期,爆发时主要来自高层的高位涡库,中后期鄂霍次克海附近850hPa的高位涡库是冷空气加强和维持的主要来源;华北雨季,冷空气主要来自对流层高层。倾斜等熵面是垂直涡度最易发展的区域,它也是高层冷空气侵入的路径。特定的位涡分布对应特定的降水类型,位涡和降水的季节内振荡(尤其是低频部分)蕴含了中高纬系统与夏季风系统相互作用的关键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涡 东亚夏季风 冷空气 梅雨
下载PDF
2000年以来江淮梅雨带北移的可能成因分析 被引量:26
4
作者 胡娅敏 丁一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7-43,共7页
2000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量偏少年出现的频率大大增加,梅雨量进入一个相对偏少的时期。观测资料分析表明,2000—2005年江淮梅雨带的位置较1971—1999年向北移动了2个纬距,淮河流域降水增加了20%。采用1971—2005年NCEP/NCAR再分析... 2000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量偏少年出现的频率大大增加,梅雨量进入一个相对偏少的时期。观测资料分析表明,2000—2005年江淮梅雨带的位置较1971—1999年向北移动了2个纬距,淮河流域降水增加了20%。采用1971—2005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从高层风场、中层位势高度场、低层相对涡度、垂直速度、整层视热源Q1和视水汽汇Q2等角度分析了近6年大气环流的异常,进一步研究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的北移、东亚夏季风的加强以及冷空气的减弱,可能是导致2000—2005年梅雨带位置北移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带 北移 大气环流 副热带高压 东亚夏季风 冷空气
下载PDF
2017/2018年冬季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章大全 宋文玲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69-976,共8页
2017/2018年冬季,东亚冬季风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强,西伯利亚高压偏强,季内冬季风强弱转换阶段性特征显著。欧亚中高纬以经向环流为主,乌拉尔山高压脊持续发展,东亚槽位置偏西。冬季冷空气过程频繁,受其影响,冬季东北地区气温显著偏低,而... 2017/2018年冬季,东亚冬季风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强,西伯利亚高压偏强,季内冬季风强弱转换阶段性特征显著。欧亚中高纬以经向环流为主,乌拉尔山高压脊持续发展,东亚槽位置偏西。冬季冷空气过程频繁,受其影响,冬季东北地区气温显著偏低,而高原和西南地区西部异常偏暖。对2017/2018年冬季东亚冬季风偏强的可能原因分析表明,受北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暖位相的调制作用,2017年秋季开始的La Ni?a事件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相对较弱。而冬季北半球极涡持续偏弱,北大西洋海温持续偏暖,中高纬环流系统异常和海温外强迫的共同作用,是东亚冬季风偏强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La Nina 大气环流 冷空气
下载PDF
东亚冷空气的变化趋势 被引量:6
6
作者 黄焕卿 韩雪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9-75,共7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整编的中国194站1951年1月1日—2003年5月31日逐日气温资料,应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出了东亚地区不同强度冷空气的变化趋势;文中将冷空气入侵我国的3条主要路径进行了定义,明确了每年不同路径发生的次数,并...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整编的中国194站1951年1月1日—2003年5月31日逐日气温资料,应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出了东亚地区不同强度冷空气的变化趋势;文中将冷空气入侵我国的3条主要路径进行了定义,明确了每年不同路径发生的次数,并得出不同路径的气候特征。结果发现:全国大部中强冷空气和寒潮年发生次数呈减少趋势,但少部分地区出现中强冷空气年发生次数增多趋势。就路径而言,西路冷空气年发生次数同比中、东两路减少趋势明显;就季节而言,冬季冷空气发生次数同比秋、春两季减少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冷空气 路径 气候特征 变化趋势
下载PDF
中蒙强、弱沙尘暴年春季平均环流及沙尘活动变化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宋敏红 钱正安 +1 位作者 蔡英 柳中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4-104,共11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中蒙东、中及西区强、弱沙尘暴年春季(3—5月)平均环流的特征和差异,讨论了过去50年3分区沙尘暴活动的变化。主要结论是:(1)根据诱发沙尘暴的诱生系统、沙尘源地、冷空气入侵路径及主要影响,中蒙沙...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中蒙东、中及西区强、弱沙尘暴年春季(3—5月)平均环流的特征和差异,讨论了过去50年3分区沙尘暴活动的变化。主要结论是:(1)根据诱发沙尘暴的诱生系统、沙尘源地、冷空气入侵路径及主要影响,中蒙沙尘暴活动区可以划分为中蒙东区、中区及西区3个区系,并分区整体讨论与预测中蒙3分区的沙尘活动。(2)中蒙东区沙尘暴强年春季盛行日本海或中国东北低压活动,常随偏东的北路及东北路冷空气入侵,带来蒙古国东部的沙尘,造成蒙古东部及中国华北的沙尘天气;而弱年春季日本海及东北低压活动则少。(3)中蒙中区沙尘暴强年春季盛行蒙古低压,多西北路及偏西的北路冷空气入侵,常造成中蒙南边界西段附近的沙尘暴天气;而沙尘暴弱年春季则相反。(4)中蒙西区沙尘暴强年春季盛行南疆热低压,多西路冷空气入侵,诱发沙尘暴,常影响南疆及柴达木盆地等;弱年春季则相反。(5)近50年中蒙地区的沙尘暴活动呈波动变化,荒漠化环境、特别是大气环流的变化是导致上述3个分区沙尘活动波动变化的主要原因。主要从大气环流角度考虑,在目前全球增暖持续的背景下,近1—2年应注意中、东区(特别是东区)沙尘活动加强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蒙东区 中区和西区 沙尘暴强 弱年春季 沙尘暴诱生系统 冷空气入侵路径 沙尘活动的变化及趋势.
下载PDF
阿勒泰地区“闹海风”天气的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春芳 潘冬梅 达吾提汗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5年第z1期33-34,共2页
通过对1991-2002年闹海地区“闹海风”实况资料、环流背景和产生的基本天气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闹海风”是一种回流性偏东大风并伴有吹雪、雪暴等天气,每年在8.5d左右波动,与冷暖空气的活动密切相关;T213数值产品的释用为“闹海... 通过对1991-2002年闹海地区“闹海风”实况资料、环流背景和产生的基本天气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闹海风”是一种回流性偏东大风并伴有吹雪、雪暴等天气,每年在8.5d左右波动,与冷暖空气的活动密切相关;T213数值产品的释用为“闹海风”天气的预报提供了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闹海风 回流 冷暖空气
下载PDF
2015年广西区北部超高压输电线路一次连续覆冰事件的天气学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奇 张厚荣 +3 位作者 宗莲 苏浩辉 杨元建 高志球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79-589,共11页
广西区是我国南方电网西电东送输电的重要通道,2015年1月26日—2月8日期间广西区北部桂林地区发生了一次大范围超高压输电线路的连续覆冰事件,其最大覆冰厚度可达24.83 mm。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结合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线... 广西区是我国南方电网西电东送输电的重要通道,2015年1月26日—2月8日期间广西区北部桂林地区发生了一次大范围超高压输电线路的连续覆冰事件,其最大覆冰厚度可达24.83 mm。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结合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线路覆冰观测资料,从天气形势、温湿垂直层结、局地气象要素以及大气环流指数等方面综合分析了此次电线覆冰的天气学成因。结果表明,东亚大槽偏强,阻塞高压引导脊前偏北气流南下,冷空气入境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来的暖湿气流汇合,在北方寒潮与南方水汽的共同作用下,地处高海拔的输电线塔杆易出现覆冰。冷暖气团在桂林北部山区上空相互对峙形成准静止锋时出现两种覆冰变化特征:当冷空气强盛且水汽充沛时,过冷却雨滴冻结或者雾滴凝华形成电线积冰;而在暖气团主导下电线覆冰则自然融化。准静止锋的锋区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线的覆冰增长过程,特别地,冷暖空气的交替主导是电线反复积冰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线覆冰 冷空气 暖湿气流 东亚大槽 超高压
下载PDF
李宪之教授之气象灾害研究成果及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曾中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69-577,共9页
李宪之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他年轻时(1927—1930年)参加了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在青海亲历了一次强大寒潮的侵袭,对其一生有重要的影响。1930—1936年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和工作。1934年获博士学位,1936年回国。历任清华大... 李宪之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他年轻时(1927—1930年)参加了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在青海亲历了一次强大寒潮的侵袭,对其一生有重要的影响。1930—1936年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和工作。1934年获博士学位,1936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及北京大学教授。李宪之先生一生从事气象高等教育及科学研究,有许多开创性的工作。1934—1936年先后发表了《东亚寒潮侵袭的研究》和《台风的研究》,发现东亚寒潮可以穿越赤道,到达南半球并在那里引发降温与降水,同时提出了南半球澳洲大陆寒潮的爆发可以越过赤道在西北太平洋引发台风的生成。晚年又提出了“宏观系统”的概念,指出中国大陆特大暴雨的发生主要与来自南半球的天气系统有着重要的联系,从而提出了对中国特大暴雨及洪涝灾害可以进行监测与预测的理论。本文综合介绍了他在气象灾害研究方面的主要观点、成果以及对气象科学研究的影响与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 东亚寒潮侵袭 台风生成 半球间宏观系统 气象灾害监测与预测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春季感热通量与我国东部气温的年际关系
11
作者 任倩 周长艳 +2 位作者 夏阳 岑思弦 龙园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83-792,共10页
利用ERA-Interim提供的地表感热、环流场资料和1979-2013年753站中国春季气温观测资料探讨了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东部春季感热通量与我国东部气温的关系。春季高原东部感热与我国东部气温在年际变化上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去除9年滑... 利用ERA-Interim提供的地表感热、环流场资料和1979-2013年753站中国春季气温观测资料探讨了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东部春季感热通量与我国东部气温的关系。春季高原东部感热与我国东部气温在年际变化上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去除9年滑动平均以后的SVD第一模态结果表明,当高原东部感热出现南弱(强)北强(弱)时,对应我国东北和华南地区的气温异常偏低(高)。当春季高原感热呈现南负北正的分布时,高层200hPa上,高纬东风异常减弱背景西风有利于冷空气的南下,加之副热带西风急流显著增强,有利于东北地区形成气旋性环流。中低层环流场上,我国北方地区上空为一深厚的东北冷涡所控制,从对流层低层到高层,均呈现较强的气旋式环流分布。一方面,它引导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造成我国东北地区气压异常减弱,气温异常偏低;另一方面,其西侧北风异常阻滞了华南地区上空的背景西南风,不利于暖气流的输送。进一步分析得出,与PC1相关的南北温度差值场上,东亚地区上空从低纬到高纬呈现"负-正-负"的分布形势,有利于副热带西风急流在我国上空的显著增强。气旋中心上暖下冷的结构,导致位涡显著发展并向低层伸展、侵入,增强了对流层中低层的气旋性环流。气旋中心整个对流层为深厚的异常干空气,湿度负值中心与冷中心相对应,表明干冷空气异常下传发展。干侵入使得冷涡加强发展,维持了异常气旋性环流,导致春季东北、华南地区的异常降温。虽然前冬Nino3.4区海温与春季感热相关较好,但其对我国东部春季气温影响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感热 东部气温 年际变化 东北冷涡
下载PDF
重旱背景下山西春季一次异常暴雨过程分析
12
作者 赵海英 赵建峰 《山西气象》 2012年第4期12-15,共4页
本文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及物理量场,对山西春季一次重旱背景下的异常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南北两支低值系统相互作用是这次过程的预报着眼点,两支低值系统在山西发生同位相叠加,其前方的西南气流合并加强,导致对... 本文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及物理量场,对山西春季一次重旱背景下的异常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南北两支低值系统相互作用是这次过程的预报着眼点,两支低值系统在山西发生同位相叠加,其前方的西南气流合并加强,导致对流层中低层西南急流加强,上升运动加剧,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环流条件。海平面气压场的分析表明,地面东西路冷空气的交替影响也是山西出现持续性降水的原因。物理量场的分析表明,降水落区与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θse的大值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旱背景 异常暴雨 南北支系统 东西路冷空气 相互作用
下载PDF
江淮地区夏季持续性降水特征及其与东亚高空急流的联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严佩文 黄丹青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41-749,共9页
围绕1960—2011年江淮地区夏季持续性降水展开对单站和区域性持续4 d及以上降水的分析,并探讨其与东亚高空急流的联系。研究发现,近年来持续4 d及以上降水的频数有增多趋势,且在江淮地区其影响范围有逐渐扩大的趋势。持续4 d及以上单站... 围绕1960—2011年江淮地区夏季持续性降水展开对单站和区域性持续4 d及以上降水的分析,并探讨其与东亚高空急流的联系。研究发现,近年来持续4 d及以上降水的频数有增多趋势,且在江淮地区其影响范围有逐渐扩大的趋势。持续4 d及以上单站降水频数EOF分析的前两个模态均与极锋急流和陆上副热带急流的协同作用有关。当极锋急流北移和陆上副热带急流南移时,冷暖空气易在江淮地区的西北部相遇,利于较长持续时间的单站降水在该地区发生,易于导致第一模态的全场一致变化。与第二模态相关的高空急流配置表现为陆上副热带急流的减弱和极锋急流的增强,两支急流的强弱配置通过影响水汽输送和上升运动导致江淮地区形成南湿北干的异常型。进一步研究了江淮地区持续4 d及以上区域性降水与急流协同作用的关系发现,在事件发生之前极锋急流显著增强,副热带急流略有增强。伴随着两支急流的变化,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北风产生持续性异常,利于冷暖空气活动,导致持续时间较长的区域性降水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持续性降水 高空急流 冷暖空气活动
下载PDF
一次冷空气强风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34
14
作者 王雷 《海洋预报》 2005年第4期96-101,共6页
文章分析了2004年12月底的一次冷空气强风过程,揭示了冷空气南下与东海低压的发展造成的气压梯度、高低空较强的冷平流以及中低空辐合辐散差异引起的动力强迫下沉作用所造成的动量下传是造成本次猛烈强风的主要原因。最大强风发生区域... 文章分析了2004年12月底的一次冷空气强风过程,揭示了冷空气南下与东海低压的发展造成的气压梯度、高低空较强的冷平流以及中低空辐合辐散差异引起的动力强迫下沉作用所造成的动量下传是造成本次猛烈强风的主要原因。最大强风发生区域和发生时间既与低层和中层700hPa分别转为辐散和辐合中心对应,又与中低层700hPa以下正好处于下沉速度中心附近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空气大风 高空横槽 东海低压 物理量场 动量下传
下载PDF
一次春季冷空气过程中东海海域海气通量与界面热交换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甜甜 盛立芳 +2 位作者 毕雪岩 李文帅 王菲 《海洋气象学报》 2018年第4期28-37,共10页
利用船测资料分析一次冷空气过程中东海海域海气通量特征及海洋表面热收支变化特征。2017年5月5日20时—6日14时冷空气过境期间,动量通量平均值为0. 22 N·m^(-2)。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7. 17 W·m^(-2)和90. 25 W... 利用船测资料分析一次冷空气过程中东海海域海气通量特征及海洋表面热收支变化特征。2017年5月5日20时—6日14时冷空气过境期间,动量通量平均值为0. 22 N·m^(-2)。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7. 17 W·m^(-2)和90. 25 W·m^(-2),是春季整个观测期间(2017年4月20日—5月26日)平均值的2. 8倍和1. 1倍。冷空气爆发当天,净热通量为-12. 73 W·m^(-2),海洋失热。白天海表面热收入58. 36 W·m^(-2),影响海面热收支变化的主要是净辐射通量和潜热通量。夜间海表面热支出156. 89 W·m^(-2),海洋作为热源向大气释放潜热99. 79 W·m^(-2),占海洋释放能量过程的63. 61%,向大气释放感热27. 11 W·m^(-2),占海表释放热量的17. 28%,海表面损失的热量主要以潜热的形式向大气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空气爆发 中国东海 海气通量 海表面热收支
下载PDF
豫中南一次秋季区域性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武威 顾佳佳 +1 位作者 牛淑贞 胡燕平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8年第1期94-102,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 1°×1°分析资料、FY-2E卫星及雷达资料等,采用诊断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分析了2014年9月27—28日豫中南区域性暴雨的环流形势、强降水成因、中尺度特征及该过程与夏季暴雨的异同...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 1°×1°分析资料、FY-2E卫星及雷达资料等,采用诊断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分析了2014年9月27—28日豫中南区域性暴雨的环流形势、强降水成因、中尺度特征及该过程与夏季暴雨的异同。结果表明:本次秋季暴雨过程是高空低槽、副高、中低层切变线、高低空急流、地面倒槽等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持续的水汽辐合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水汽通量大值区与水汽辐合中心分布及暴雨落区吻合;低层涡度的发展和水平风的切变导致垂直涡度发展,动力条件较好;K指数高值区对预报暴雨尤其强降水落区有较好指示意义,暴雨中心上空θse值随高度递减,高层低能舌叠加在低层高能区之上,强降水落区位于二者交汇的区域。低层偏东气流与高空槽前西南气流配合产生经向次级环流,上升运动增强;200 h Pa西风急流稳定维持,导致高层抽吸作用明显,有利于区域性暴雨发展。降水云团tbb一般在-32℃左右,发展高度明显低于夏季暴雨云团;降水前期回波为层云回波,后期转变为混合性回波,强降水主要由混合降水回波中的强对流云团导致的。中高层没有明显强冷空气,低层冷空气作用较大,东路冷空气一方面形成冷垫造成动力抬升,另一方面在低层与暖湿气流形成强水汽辐合,是本次秋季区域性暴雨的形成机制,也是不同于夏季暴雨的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 水汽辐合 垂直涡度 次级环流 异同分析 低层东路冷空气
下载PDF
Analyses of spring mean circulations for major andminor dust storm years in China-Mongolia area 被引量:3
17
作者 MinHong Song 1,ZhengAn Qian 1,Ying Cai 1,ChungMing Liu 2 1.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Lanzhou Gansu 730000,China.2.Depart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s,Taiwan University,Taipei 106,China.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09年第4期361-371,共11页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ust storm (hereafter DS) inducing circulation in the China-Mongolia (CM) DS activity area,the spring mean circulation features and differences on lower levels in three subregions of the CM D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ust storm (hereafter DS) inducing circulation in the China-Mongolia (CM) DS activity area,the spring mean circulation features and differences on lower levels in three subregions of the CM DS area for the majorandminor-DS years have,as a whole (not partly),been analyzed,utilizing 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and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EP/NCAR) reanalyzed gridded data,the observed DS frequency data in the CM area,and the composite analysis method.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1) Judging from the differences in the DS-inducing systems,dust origins,paths of invading cold air,and main DS-strike areas,the whole CM DS area is roughly divided into the three subre-gions:the East-,Middleand West-CM subregions (in this paper,referred to as E-,M-,and W-CM).(2) In major DSs during spring over the E-CM,the middleand lower-level troughs or cyclones over the Japan Sea and northeastern China (NEC) domi-nate.The invading cold air along the northeastern (NE) or north by east (NE) path often causes the DS in the E-CM region.But nearly the opposite is true inminor DS during spring in E-CM.(3) In the major DS during spring over the M-CM region,the Mongolian troughs or cyclones are the main DS-inducing systems.The strong invading cold air along the northwestern (NW)or north by west (Nw) path causes the DSs in the M-CM region.(4) In the major DSs during spring over the W-CM region,the South Xinjiang heat lows prevail,the intruding cold air has a western path,and creates the DSs in South Xinjiang.(5) In the past 50 years,the DSs over the M-CM region have had the most severe impact on the preceding three subregions of the CM DS area.Overall,DS activities over all of three regions of the CM area decreased in the past (particularly,over Mand W-CM regions since the mid-1980s.But there existed a short and sudden increasing in E-CM in the years 2000-2002.(6) It is circulation changes and desertification evolutions that cause the yearly and decadal changes of DS in CM area,especially the former.With the backdrop of global warming in the future,perhaps the decreased DS activities over Mand W-CM will persist for some time again,and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ones over E-CM or to the individual DS events over Mand W-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middleand west-CM subregions major andminor DS during spring DS-inducing system path of invading cold air trend of DS activity changes
下载PDF
高空西北气流下铜仁东部特大暴雨的预报分析及思考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大红 胡萍 +1 位作者 杨群 李习瑾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2年第2期9-17,共9页
利用贵州省预报业务常规、地面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NCEP/FNL1°×1°再分析资料、业务数值预报模式,分析2020年6月29日铜仁市东部高空西北气流影响下的特大暴雨环境场特征,地面中小尺度场特征以及3家数值预报模式检验,初... 利用贵州省预报业务常规、地面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NCEP/FNL1°×1°再分析资料、业务数值预报模式,分析2020年6月29日铜仁市东部高空西北气流影响下的特大暴雨环境场特征,地面中小尺度场特征以及3家数值预报模式检验,初步分析产生此次特大暴雨的可能成因是在副高东南退,东北冷涡槽后高空西北气流维持,低层冷平流下传西输,地面辐合维持增强为涡旋,地面东路弱冷空气侵入,能量锋区斜压性增强;短临监测发现雷达回波有列车效应,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共轭配置,中层气旋式辐合;初步得出了西北气流影响下弱天气尺度环境场的铜仁市东部暴雨的预报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高空西北气流 低层冷平流 地面辐合 东路弱冷空气
下载PDF
苏北地区东路强冷空气指标分析及预报
19
作者 张方方 赵杰 +2 位作者 孙磊 赵宇 武艳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9期49-53,59,共6页
统计2001—2010年的苏北地区气象资料,按照东路冷空气的标准对其进行4个分型,根据每一型的特点得出预报指标。统计10年间符合条件个例的850和925 hPa 48 h降温幅度和地面48 h降温幅度之间的关系,根据得出的各项指标,选用2011—2012年的... 统计2001—2010年的苏北地区气象资料,按照东路冷空气的标准对其进行4个分型,根据每一型的特点得出预报指标。统计10年间符合条件个例的850和925 hPa 48 h降温幅度和地面48 h降温幅度之间的关系,根据得出的各项指标,选用2011—2012年的资料进行试预报。结果表明,东路冷空气的预报准确率在90%以上,且两槽一脊型出现的次数较多,其次是横槽转竖型和阻高型,低槽东移型基本没有出现。上层温度的降幅对于地面气温的降幅有较高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路冷空气 分型 降温幅度 苏北地区
下载PDF
丹江口水库流域秋季连阴雨中一场暴雨的成因分析
20
作者 刘志勇 杨普平 王晓南 《水资源研究》 2018年第2期190-198,共9页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地面降雨量资料、FNL资料与卫星云图资料,对2014年9月17-18日丹江口水库流域的一次秋季连阴雨中的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中低空切变线与地面东路冷空气是暴雨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秋季连阴雨中...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地面降雨量资料、FNL资料与卫星云图资料,对2014年9月17-18日丹江口水库流域的一次秋季连阴雨中的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中低空切变线与地面东路冷空气是暴雨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秋季连阴雨中的暴雨与夏季暴雨明显不同,即暴雨发生在稳定的大气层结状态下,卫星云图显示,降雨云系以层状云为主,部分时段出现了弱的对流云系,但较夏季要弱的多;中低空暖湿急流一方面为暴雨提供了源源不断水汽条件,另一方面与低层冷空气在丹江口水库流域形成了较强的锋区,暴雨发生在锋区中水汽辐合较强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连阴雨 暴雨 东路冷空气 锋区 水汽辐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