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Review on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 Exoskeleton Robots 被引量:51
1
作者 Di Shi Wuxiang Zhang +1 位作者 Wei Zhang Xilun Ding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4期2-12,共11页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 exoskeleton robots integrate sensing, control, and other technologies and exhibi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onics, robotics,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science, medicine, and other interdisciplin...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 exoskeleton robots integrate sensing, control, and other technologies and exhibi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onics, robotics,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science, medicine, and other interdisciplinary areas. In this review, the typical products and prototypes of lower limb exoskeleton rehabilitation robots are introduced and stateof-the-art techniques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Because the goal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s to recover patients’ sporting ability to the normal level, studying the human gait is the foundation of lower limb exoskeleton rehabilitation robot research. Therefore, this review critically evaluates research progress in human gait analysis and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developments in the mechanical design and control of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 exoskeleton robots. From the performance of typical prototypes, it can be deduced that these robots can be connected to human limbs as wearable forms;further, it is possible to control robot movement at each joint to simulate normal gait and drive the patient’s limb to realize robot-assist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refore human–robot integr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in this context, rigid-flexible-soft hybrid structure design, customized personalized gait generation, and multimodal information fusion are three key technolo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rol method LOWER LIMB exoskeleton Mechanical design rehabilitation robot
下载PDF
Joint Motion Control of a Powered Lower Limb Orthosis for Rehabilitation 被引量:7
2
作者 Nelson Costa Milan Bezdicek +3 位作者 Michael Brown John O.Gray Darwin G.Caldwell Stephen Hutchi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 EI 2006年第3期271-281,共11页
Many patients with spinal injures are confined to wheelchairs, leading to a sedentary lifestyle with secondary pathologies and increased dependence on a carer. Increasing evidence has shown that locomotor training red... Many patients with spinal injures are confined to wheelchairs, leading to a sedentary lifestyle with secondary pathologies and increased dependence on a carer. Increasing evidence has shown that locomotor training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these secondary pathologies, but the physical effort involved in this training is such that there is poor compliance. This paper reports on the design and control of a new "human friendly" orthosis (exoskeleton), powered by high power pneumatic Muscle Actuators (pMAs). The combination of a highly compliant actuation system, with an intelligent embedded control mechanism which senses hip, knee, and ankle positions, velocity, acceleration and force, produces powerful yet inherently safe operation for paraplegic pati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otion of ankle, knee, and hip joints under zero loading, and loads which simulate human limb mass, showing that the use of "soft" actuators can provide a smooth user friendly motion.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echnology will greatly improve the rehabilitative protocols for paraplegic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oskeleton human-centred robotics Human Adaptive Mechatronics pneumatic Muscle Actuators (pMAs) rehabilitation.
下载PDF
Robotic exoskeletons: The current pros and cons 被引量:2
3
作者 Ashraf S Gorgey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8年第9期112-119,共8页
Robotic exoskeletons have emerged as rehabilitation tool that may ameliorate several of the existing healthrelated consequences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SCI).However,evidence to support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is sti... Robotic exoskeletons have emerged as rehabilitation tool that may ameliorate several of the existing healthrelated consequences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SCI).However,evidence to support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is still lacking considering their prohibitive cost.The current mini-review is written to highlight the main limitations and potential benefits of using exoskeletons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persons with SCI.We have recognized two main areas relevant to the design of exoskeletons and to their applications on major health consequences after SCI.The design prospective refers to safety concerns,fitting time and speed of exoskeletons.The health prospective refers to factors similar to body weight,physical activity,pressure injuries and bone health.Clinical trials are currently underway to address some of these limitations and to maximize the benefits in rehabilitation settings.Future directions highlight the need to use exoskeletons in conjunction with other existing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similar to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nd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to address major limitations.Exoskeletons have the potential to revolutionize rehabilitation following SCI;however,it is still premature to make solid recommendations about their clinical use after S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NAL CORD INJURY exoskeleton robotICS rehabilitation Locomotion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4
作者 梁佳佳 孙姣姣 +4 位作者 刘文洁 邢政 李奇 李庆雯 褚晓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3002-3010,共9页
背景: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具有非侵入性、实时反馈、个性化治疗和促进神经可塑性等独特优势,加速了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目的:综述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运动疗法、外骨骼机器人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在脊髓损伤运动功能恢复中的应用现状及治疗... 背景: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具有非侵入性、实时反馈、个性化治疗和促进神经可塑性等独特优势,加速了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目的:综述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运动疗法、外骨骼机器人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在脊髓损伤运动功能恢复中的应用现状及治疗效果。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5月期间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Spinal cord injury,EMG biofeedback,physical therapy,robotic exoskeleton,VR,motor function,exercise”,中文检索词为“脊髓损伤,肌电生物反馈,运动疗法,外骨骼机器人,虚拟现实,运动功能,运动”,最终纳入71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促进脊髓损伤康复的机制包括促进神经可塑性变化、增强神经肌肉连接和改善运动模式。肌电生物反馈作为新兴的技术手段,通常与运动疗法、外骨骼机器人以及虚拟现实联合用于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综合治疗效果得到明显提升。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缺乏机制的详细解析、缺少为结合疗效提供有力证据的大规模试验、技术适应性有限等。未来的研究可以集中在这些方面:提高肌电生物反馈的个性化和精准性;可以探索将肌电生物反馈与更先进的技术或工学设备相结合开发新型康复设备,扩大应用领域;将肌电生物反馈应用到步态训练系统、呼吸训练系统以及四肢联动康复系统中,提高反馈的准确性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效果,同时提高设备的易用性和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肌电生物反馈 运动疗法 外骨骼机器人 联合治疗 运动康复
下载PDF
A pediatric robotic thumb exoskeleton for at-home rehabilitation The isolated orthosis for thumb actuation(IOTA) 被引量:1
5
作者 Patrick Aubin Kelsey Petersen +3 位作者 Hani Sallum Conor Walsh Annette Correia Leia Stirl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Computing and Cybernetics》 EI 2014年第3期233-252,共20页
Purpose–Pediatric disorders,such as cerebral palsy and stroke,can result in thumb-in-palm deformity greatly limiting hand function.This not only limits children’s ability to perform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but al... Purpose–Pediatric disorders,such as cerebral palsy and stroke,can result in thumb-in-palm deformity greatly limiting hand function.This not only limits children’s ability to perform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but also limits important motor skill development.Specifically,the isolated orthosis for thumb actuation(IOTA)is 2 degrees of freedom(DOF)thumb exoskeleton that can actuate the carpometacarpal(CMC)and metacarpophalangeal(MCP)joints through ranges of motion required for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The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se issues.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IOTA consists of a lightweight hand-mounted mechanism that can be secured and aligned to individual wearers.The mechanism is actuated via flexible cables that connect to a portable control box.Embedded encoders and bend sensors monitor the 2 DOF of the thumb and flexion/extension of the wrist.A linear force characterization was performed to test the mechanical efficiency of the cable-drive transmission and the output torque at the exoskeletal CMC and MCP joints was measured.Findings–Using this platform,a number of control modes can be implemented that will enable the device to be controlled by a patient to assist with opposition grasp and fine motor control.Linear force and torque studies showed a maximum efficiency of 44 percent,resulting in a torque of 2.3971.06 in.-lbf and 0.6970.31 in.-lbf at the CMC and MCP joints,respectively.Practical implications–The authors envision this at-home device augmenting the current in-clinic and at-home therapy,enabling telerehabilitation protocols.Originality/value–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sig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device specifically designed for pediatric grasp telerehabilitation to facilitate improved functionality and somatosensory lear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DIATRIC exoskeleton At-home hand rehabilitation rehabilitation robotics THUMB
原文传递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仿真和试验分析
6
作者 曲海军 李天亮 +7 位作者 刘建慧 秦小俊 杨永强 李强 王金武 倪国骅 赵东亮 王建平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124,共10页
目的为了帮助下肢运动障碍者进行有序康复训练,设计一种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动力源驱动下肢交叉摆动模拟人类正常步态行走,实现双下肢协调运动,帮助下肢运动障碍者完成康复训练。方法建立外骨骼机器人三维模型、下肢外骨骼机器人D-H模... 目的为了帮助下肢运动障碍者进行有序康复训练,设计一种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动力源驱动下肢交叉摆动模拟人类正常步态行走,实现双下肢协调运动,帮助下肢运动障碍者完成康复训练。方法建立外骨骼机器人三维模型、下肢外骨骼机器人D-H模型,对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进行正、逆运动学分析,并将模型导入ADAMS,创建运动副与驱动函数进行运动学仿真,在此基础上制作样机并进行动力学测试试验分析。结果正、逆运动学验证了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空间运动的合理性,ADAMS运动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具有良好一致性,从而保证设计的下肢外骨骼结构与穿戴者下肢同步协调。仿真分析发现理论计算和仿真的误差主要来源于驱动函数误差,动作误差最大为2.15 cm。试验验证髋关节、膝关节运动与参考输入运动具有一致性。但是运动存在误差,髋关节平均误差为5.57°,膝关节平均误差为5.45°,实验发现电机扭矩不足是引起运动误差的首要因素,其次是零件加工误差和装配误差。结论通过理论计算、仿真与试验分析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发现驱动误差、零件加工精度和装配精度可带来误差。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完善机器人性能和研究康复机器人动力学影响因素提供基础和参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 外骨骼机器人 ADAMS仿真 运动学 动力学试验
下载PDF
外骨骼机器人辅助步行康复治疗脊髓损伤:研究热点的CiteSpace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许轶 邓宇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3期5403-5412,共10页
背景:脊髓损伤危害严重,损伤后步行功能障碍最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在该领域运用外骨骼机器人开展辅助步行康复研究日趋活跃。目的:应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脊髓损伤后外骨骼机器人辅助步行为主题的科学知识图谱,并探讨近10年该... 背景:脊髓损伤危害严重,损伤后步行功能障碍最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在该领域运用外骨骼机器人开展辅助步行康复研究日趋活跃。目的:应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脊髓损伤后外骨骼机器人辅助步行为主题的科学知识图谱,并探讨近10年该领域研究现状、热点及未来趋势,为该领域后续科学研究和临床运用提供借鉴。方法:利用Web of Science核心集数据库通过布尔逻辑运算符进行主题词检索,选择语种英语,检索策略:TS=“spinal cord injury OR SCI”AND“walk OR walking”AND“robot OR exoskeleton OR(exoskeleton-assisted walking)OR EAW”,利用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 6.2.R4对去重后获得的高质量文献进行发文量、国家/研究机构合作、高影响力作者/文献共被引、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等主题热点、国际前沿趋势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544篇高质量文献,近10年该领域发文量、总被引频次呈增长趋势;②发文量排名前3的国家依次是美国、中国、意大利,发文量排名前3研究机构是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美国退伍军人健康管理局、瑞士联邦理工学院;③被引文献频次最高(167次)和中介中心性最高(0.13)的作者均为美国宾夕法尼亚Esquenazi A团队,在该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④对被引频次、中介中心性前5共被引文献分析显示:目前针对脊髓损伤患者配备动力外骨骼设备步行康复研究重点包括在机构、家庭等真实环境中步行康复训练安全性判断、优势分析、个体化培训计划设计,动力外骨骼设备应用于胸椎及以下节段运动功能完全丧失脊髓损伤患者辅助步行效果优劣、影响因素及应用潜力等;⑤近年该领域研究热点集中于个体化(individuals)、步态(gait)、动力外骨骼(powered exoskeleton)、减重支持(body weight support)、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康复(rehabilitation)、辅助技术(assistive technology)、步行活动(ambulation)、恢复(recovery)等内容;⑥该领域研究早期多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前沿包括减重支持、往复式步态矫形器及功能性电刺激等技术手段,脊髓损伤外骨骼机器人辅助步行康复研究近年呈现上升趋势,关注点逐渐向以适应性控制为机制的医用下肢外骨骼设备研制、安全性提升、应用潜力挖掘等前沿方向转变,研究检测手段注重联合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等高端技术,而关注患者生活质量、提升运动训练能力及改善机体结构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步行 外骨骼机器人 功能康复 研究热点 前沿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对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常万鹏 张钟文 +5 位作者 杨钰琳 訾阳 杨梦琦 杜冰玉 王楠 于少泓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1-328,共8页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并比较不同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疗效差异,为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选择适合的外骨骼机器人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并比较不同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疗效差异,为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选择适合的外骨骼机器人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收集从建库至2022年11月发表的关于探讨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由2名研究人员进行文献检索与筛选,使用Cochrane 5.1.0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和Stata 17.0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①最终纳入22篇文献,Jadad评分显示均为高质量文献,共865例患者,试验组436例、对照组429例。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外骨骼机器人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Extremity,FMA-LE)评分(MD=2.63,95%CI:1.87-3.38,P<0.05)、平衡功能(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MD=3.62,95%CI:1.21-6.03,P<0.05)、站起-走测试量表(Timed Up and Go,TUG)评分(MD=-2.77,95%CI:-4.48至-1.05,P<0.05)和步频(MD=3.15,95%CI:1.57-4.72,P<0.05),但对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评分(MD=0.30,95%CI:-0.01-0.61,P>0.05)和6 min步行测试(6-minute walk test,6MWT)评分(MD=3.77,95%CI:-6.60-14.14,P>0.05)的提高不明显。③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FMA-LE评分:平地行走式外骨骼(MD=10.23,95%CI:3.81-27.49,P<0.05)和减重式外骨骼(MD=33.66,95%CI:11.49-98.54,P<0.05)与常规康复治疗相比均能改善FMA-LE评分,排序结果为减重式外骨骼>平地行走式外骨骼>常规康复治疗;BBS评分:减重式外骨骼(MD=79.86,95%CI:2.34-2725.99,P<0.05)与常规康复治疗相比能显著改善BBS评分,排序结果为减重式外骨骼>平地行走式外骨骼>常规康复治疗;FAC评分:平地行走式外骨骼(MD=1.38,95%CI:1.00-1.90,P<0.05)与常规康复治疗相比能显著改善FAC评分,排序结果为平地行走式外骨骼>减重式外骨骼>常规康复治疗;TUG评分:减重式外骨骼与常规康复治疗相比(MD=0.07,95%CI:0.01-0.51,P<0.05)能显著改善TUG评分,排序结果为平地行走式外骨骼>减重式外骨骼>常规康复治疗。结论: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步行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中减重式外骨骼在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方面疗效更优,平地行走式外骨骼在提高功能性步行和转移能力方面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中风 下肢运动功能 步态 步行 平衡 康复机器人 外骨骼 系统评价 网状Meta分析
下载PDF
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设计与性能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常佳辰 韩亚丽 +2 位作者 孙翰 史传棋 赵天 《工程设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0-220,共11页
为了更好地辅助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设计了一种基于盘式电机驱动的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并通过助力效果可视化研究与性能分析来验证其不同康复训练模式的有效性。首先,对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设计,并利用OpenSim软件... 为了更好地辅助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设计了一种基于盘式电机驱动的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并通过助力效果可视化研究与性能分析来验证其不同康复训练模式的有效性。首先,对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设计,并利用OpenSim软件进行了人机耦合的生物力学分析。然后,开展了基于位置跟踪控制的被动康复训练实验以及抗阻康复训练实验并采集表面肌电信号,验证了所设计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在不同模式下辅助患者康复训练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穿戴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能使人体膝关节的力矩减小50%左右;在被动康复训练实验中,跟随误差为-4°~8°,且人体下肢目标肌群的肌肉激活度呈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在抗阻康复训练实验中,人体下肢目标肌群的肌肉激活度随负重的增加而提高。所设计的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具有良好的灵敏性和跟随性,其被动及抗阻康复训练模式均有助于偏瘫患者下肢的康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 康复训练 生物力学分析 位置跟踪控制 肌肉激活度
下载PDF
面向肩关节康复的气压驱动外骨骼机器人设计与康复动作规划研究
10
作者 路泽宇 郭冰菁 +3 位作者 韩建海 李向攀 李珍珠 董应明 《机械传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5-82,共8页
基于肩关节损伤病理进行分析,针对肩关节垂直轴与冠状轴的运动,设计了面向肩关节康复的气压驱动外骨骼机器人。结合肩关节损伤康复训练临床治疗方法与人体工程学原理,确定机器人肩关节的结构与运动范围;设计了气动摆动缸驱动系统,可提... 基于肩关节损伤病理进行分析,针对肩关节垂直轴与冠状轴的运动,设计了面向肩关节康复的气压驱动外骨骼机器人。结合肩关节损伤康复训练临床治疗方法与人体工程学原理,确定机器人肩关节的结构与运动范围;设计了气动摆动缸驱动系统,可提供机器人关节的反向驱动特性,提高康复训练的被动柔顺性。建立外骨骼康复训练机器人运动学模型,仿真得到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并与人体肩关节运动空间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设计的机器人工作空间能满足人体肩关节康复训练的需求。设计了康复训练机器人关节的独立与复合动作,可完成肩关节内旋/外旋、屈曲/伸展、够取运动等多种康复训练作业治疗。经试验验证,在样机按规划动作的运动轨迹运行中,气动摆动缸驱动的机器人关节运动平稳,轨迹跟踪误差满足康复训练要求,验证了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康复动作规划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 外骨骼康复机器人 结构设计 气压驱动 康复动作规划
下载PDF
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结合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
11
作者 薛亚峰 郄淑燕 +2 位作者 王寒明 杨傲然 谭建 《西部医学》 2024年第6期846-849,854,共5页
目的探讨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结合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平衡能力、下肢运动Fugl-Meyer功能量表(FMA)评分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1月—2022年11月我院收治的7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 目的探讨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结合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平衡能力、下肢运动Fugl-Meyer功能量表(FMA)评分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1月—2022年11月我院收治的7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予以Bobath技术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训练,干预8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步态参数(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下肢肌力恢复情况(屈髋肌力、伸膝肌力)。结果干预前,两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BBS评分、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屈髋肌力、伸膝肌力较干预前显著升高(均P<0.05),观察组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BBS评分、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屈髋肌力、伸膝肌力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结合Bobath技术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和平衡能力,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强患者下肢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 BOBATH技术 脑卒中 偏瘫 步态 平衡能力 下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基于sEMG的多自由度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结构与控制策略
12
作者 陈龙 梁辉 +2 位作者 王辉 矫恒安 汪传生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121-128,共8页
提出一种多自由度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能够实现下肢多种康复训练。建立踝关节部分约束方程,采用数值法证明机构存在正确解。利用Delsys设备提取脚部运动的sEMG信号,采用LDA、RNN结合LSTM、CNN 3种信号分类方法,提出降维CNN方法,对输... 提出一种多自由度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能够实现下肢多种康复训练。建立踝关节部分约束方程,采用数值法证明机构存在正确解。利用Delsys设备提取脚部运动的sEMG信号,采用LDA、RNN结合LSTM、CNN 3种信号分类方法,提出降维CNN方法,对输入运动进行识别和分类。最后,针对踝关节部分进行sEMG信号作为输出指令的脚部动作反馈实验,验证了该部分机构和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骨骼康复机器人 表面肌电信号 分类识别 运动控制
下载PDF
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联合虚拟现实跑台训练对脑损伤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谭建 郄淑燕 +2 位作者 王寒明 吴小燕 杨傲然 《中国医药》 2024年第4期530-534,共5页
目的 探讨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联合虚拟现实跑台训练对脑损伤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收治的96例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 目的 探讨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联合虚拟现实跑台训练对脑损伤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收治的96例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联合虚拟现实跑台训练,2组均干预1个月。比较2组干预前后的关节活动度、功能性步态评价表(FGA)评分、行走状态、6 min步行试验(6MWT)距离、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 干预1个月,2组肩关节外展、髋关节外展、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均大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步速、步频均高于对照组,步行周期、摆动相时长、支撑相时长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2组6MWT距离、FMA评分、BBS评分长于/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长于/高于对照组[(161±13)m比(148±11)m、(72±4)分比(66±5)分、(41±5)分比(35±5)分](t=5.187、6.709、6.281,均P<0.001)。干预2周、1个月,2组MB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69±3)分比(64±4)分、(81±3)分比(76±4)分](t=5.827、7.811,均P<0.001)。结论 在脑损伤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康复中,采取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联合虚拟现实跑台训练,能提高患者肢体活动度及独立生活能力,改善运动姿态,促进运动能力及步行能力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外骨骼康复机器人 虚拟现实跑台训练 肢体运动功能
下载PDF
下肢外骨骼运动康复机器人的动力学分析与仿真
14
作者 王长剑 赵一平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74-81,共8页
通过对正常人体的步态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一种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鲁棒自适应PD控制策略,首先运用NOKOV三维红外捕捉系统收集正常人体步态信息,然后运用拉格朗日法分别建立单脚支撑和双脚支撑动力学模型,再根据构建的模型选取适应的控制器... 通过对正常人体的步态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一种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鲁棒自适应PD控制策略,首先运用NOKOV三维红外捕捉系统收集正常人体步态信息,然后运用拉格朗日法分别建立单脚支撑和双脚支撑动力学模型,再根据构建的模型选取适应的控制器,最后通过MATLAB仿真验证设计的控制方式的稳定性与数据的正确性。设计的机器人髋关节和膝关节都能快速跟随到期望角度,同时通过相似函数验证机器人的运动轨迹与人体运动轨迹高度相似,表明机器人具有良好舒适性,也验证数据正确性。说明提出的控制方法是有效的,可为后续驱动源的选择等提供参考,有助于受伤运动员进行康复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 动力学分析 拉格朗日方程 动力学仿真 运动康复
下载PDF
Bioinspired Musculoskeletal Model-based Soft Wrist Exoskeleton for Stroke Rehabilitation 被引量:2
15
作者 Ning Li Tie Yang +8 位作者 Yang Yang Peng Yu Xiujuan Xue Xingang Zhao Guoli Song Imad HElhajj Wenxue Wang Ning Xi Lianqing Liu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20年第6期1163-1174,共12页
Exoskeleton robots have demonstrated the potential to rehabilitate stroke dyskinesia.Unfortunately,poor human-machine physiological coupling causes unexpected damage to human of muscles and joints.Moreover,inferior hu... Exoskeleton robots have demonstrated the potential to rehabilitate stroke dyskinesia.Unfortunately,poor human-machine physiological coupling causes unexpected damage to human of muscles and joints.Moreover,inferior humanoid kinematics control would restrict human natural kinematics.Failing to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 results in bottlenecks and hinders its application.In this paper,the simplified muscle model and muscle-liked kinematics model were proposed,based on which a soft wrist exoskeleton was established to realize natural human interaction.Firstly,we simplified the redundant muscular system related to the wrist joint from ten muscles to four,so as to realize the human-robot physiological coupling.Then,according to the above human-like musculoskeletal model,the humanoid distributed kinematics control was established to achieve the two DOFs coupling kinematics of the wris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earer of an exoskeleton could reduce muscle activation and joint force by 43.3%and 35.6%,respectively.Additionally,the humanoid motion trajectories similarity of the robot reached 91.5%.Stroke patients could recover 90.3%of natural motion ability to satisfy for most daily activities.This work provides a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n human-machine physiological coupling and humanoid kinematics control of the exoskeleton robots for reducing the post-stroke com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ke rehabilitation simplified muscle model soft wrist exoskeleton robot bionic kinematics model
原文传递
基于外骨骼机器人的运动康复游戏设计研究
16
作者 陈琦 廖玥如 +1 位作者 黄家毅 姜卓言 《创意与设计》 2024年第3期63-74,共12页
运动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身心恢复至关重要,需要科技创新和心理情感支持以增强用户的参与度和积极体验。为了应对跨学科合作和多种利益相关者带来的设计挑战,本研究梳理了服务系统、人机交互系统、游戏系统与定制化硬件在设计实践中... 运动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身心恢复至关重要,需要科技创新和心理情感支持以增强用户的参与度和积极体验。为了应对跨学科合作和多种利益相关者带来的设计挑战,本研究梳理了服务系统、人机交互系统、游戏系统与定制化硬件在设计实践中的关系,明确了游戏前、中、后作为训练服务的3个阶段,提出了结合目标维度、反馈与奖赏维度、难度平衡维度的设计框架和整合多种策略的设计流程;最终,基于新型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完成了运动康复游戏的设计、开发与用户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该游戏在用户体验的流畅性和积极情绪方面具有一定潜力,所提出的框架和流程可为多学科协作下的康复游戏设计和基于定制化硬件的康复游戏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骨骼机器人 脑卒中 运动康复游戏 设计研究
下载PDF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17
作者 戚朋顺 徐亚宁 +1 位作者 耿兵将 高丽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4年第6期1124-1129,共6页
目的:分析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5月衡水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3例患者予常... 目的:分析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5月衡水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3例患者予常规康复,试验组43例患者予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干预。两组患者均接受8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步行功能、运动功能及治疗满意度。结果:6 min步行试验(6MWT)、10 m步行测试(10MWT)主体内效应(F_(时点)、F_(交互))、主体间效应(F_(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MWT、10MWT有随时间变化趋势,且组间存在差异。治疗2周、4周、8周,试验组的6MWT和10MWT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试验组的步行功能更理想(P<0.05),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更高,步频、步速更快(P<0.05)。试验组总满意度较对照组更好(P<0.05)。结论:与常规康复干预相比,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 脑卒中 偏瘫 康复
下载PDF
手部外骨骼机器人联合手运动想象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脑电信号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18
作者 顾怡雯 舒锦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4年第6期1116-1123,共8页
目的:探讨手部外骨骼机器人联合手运动想象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脑电信号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于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老年康复科就诊的脑卒中后偏瘫手功能障碍患者120例,按照不同干预方法将其分为A、B、C三组... 目的:探讨手部外骨骼机器人联合手运动想象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脑电信号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于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老年康复科就诊的脑卒中后偏瘫手功能障碍患者120例,按照不同干预方法将其分为A、B、C三组,各40例。A组予以手运动想象联合常规康复治疗,B组予以手部外骨骼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治疗,C组予以手部外骨骼机器人联合手运动想象及常规康复治疗。比较三组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UL)评分、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分、Carroll上肢功能试验(UEFT)评分、Batherl指数(BI)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肢肌电积分(i EMG)值、大脑各导联α波绝对功率值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4周,三组患者FMA-UL、ARAT、UEFT、BI评分及前臂伸肌肌群、上肢三角肌、肱三头肌iEMG值比较均显著升高,且C组显著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MoCA、MMSE评分及大脑各导联α波绝对功率值比较均显著升高,且C组均显著高于A组、B组,A组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总有效率(97.50%)显著高于A组总有效率(82.50%)与B组总有效率(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部外骨骼机器人联合手运动想象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认知功能与大脑功能状态,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及前臂伸肌肌群、上肢三角肌、肱三头肌iEMG值,更好地改善其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手部外骨骼机器人 运动想象 康复 手功能
下载PDF
可穿戴式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运动学分析
19
作者 赵旭 权紫晴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4年第1期109-111,115,共4页
本文指出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的辅助行走,可大大增强肢体运动功能受损患者的康复效果。通过仿生学,本文设计了一种由绳索驱动的可穿戴式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采用D-H法,对可穿戴式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进行... 本文指出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的辅助行走,可大大增强肢体运动功能受损患者的康复效果。通过仿生学,本文设计了一种由绳索驱动的可穿戴式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采用D-H法,对可穿戴式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进行了运动学建模,得到了各关节之间的运动学关系。采用五次多项式插值法进行步态规划,得出了步态运动方程,并将其所得的关节角速度数据导入到ADAMS软件中,对可穿戴式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进行了运动学仿真分析。最后得出,关节角位移变化平滑、稳定,表明了所设计康复机器人具有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机器人 外骨骼 可穿戴式 运动学 步态规划 轨迹规划 ADAMS仿真
下载PDF
基于系统语境下的儿童康复机器人CMF设计研究
20
作者 颜海 余莹 孙岳 《色彩》 2024年第2期48-52,共5页
本研究基于系统语境下,探究儿童康复机器人CMF设计的关键要素与模型构建。通过构建CMF设计模型,综合规划色彩、材料和表面工艺等内在要素,以可用性、实用性和赞许性等外围约束筛选条件,旨在打造符合儿童心理与生理特点的外骨骼式康复机... 本研究基于系统语境下,探究儿童康复机器人CMF设计的关键要素与模型构建。通过构建CMF设计模型,综合规划色彩、材料和表面工艺等内在要素,以可用性、实用性和赞许性等外围约束筛选条件,旨在打造符合儿童心理与生理特点的外骨骼式康复机器人。研究发现,CMF设计的精妙运用不仅能提升产品的美观度,更能增强儿童与机器人的情感联系,从而提高康复效果。本研究初探为儿童康复机器人设计新视角和方法,也展现了CMF设计在复杂康复机器人产品中广阔应用前景,为儿童康复机器人设计注入了更多人文关怀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F设计 儿童康复机器人 儿童康复 康复助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