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ainforests north of the Tropic of Cancer: Physiognomy, floristics and diversity in ‘lowland rainforests’ of Meghalaya, India 被引量:2
1
作者 Uma Shankar Amit Kumar Tripathi 《Plant Diversity》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0-36,共17页
The lowland rainforests of Meghalaya, India represent the westernmost limit of the rainforests north of the Tropic of Cancer. These forests, on the Shillong plateau, are akin to Whitmore's ‘tropical lowland everg... The lowland rainforests of Meghalaya, India represent the westernmost limit of the rainforests north of the Tropic of Cancer. These forests, on the Shillong plateau, are akin to Whitmore's ‘tropical lowland evergreen rainforest' formation and exhibit striking similarities and conspicuous differences with the equatorial rainforests in Asia-Pacific as well as tropical seasonal rainforests in southwestern China near the Tropic of Cancer. We found these common attributes of the rainforests in Meghalaya: familial composition with predominance of Euphorbiaceae, Lauraceae, Meliaceae, Moraceae, Myrsiticaceae,Myrtaceae and Rubiaceae; deciduousness in evergreen physiognomy; dominance of mega-and mesophanerophytic life-forms; abundance of species with low frequency of occurrence(rare and aggregated species); low proportional abundance of the abundant species; and truncated lognormal abundance distribution. The levels of stand density and stand basal area were comparable with seasonal rainforests in southwestern China, but were lower than equatorial rainforests. Tropical Asian species predominated flora, commanding 95% of the abundance. The differences include overall low stature(height) of the forest, inconspicuous stratification in canopy, fewer species and individuals of liana, thicker understory,higher proportion of rare species, absence of locally endemic species and relatively greater dominance of Fagaceae and Theaceae. The richness of species per hectare(S) was considerably lower at higher latitudes in Meghalaya than in equatorial rainforests, but was comparable with seasonal rainforests. Shannon's diversity index(H’=4.40 nats for ≥10 cm gbh and 4.25 nats for ≥30 cm gbh) was lower on higher latitudes in Meghalaya in comparison to species-rich equatorial rainforests, but it was the highest among all lowland rainforests near the Tropic of Canc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land rainforest Forest structure FLORISTICS Phytosociology Species richness Life-form spectrum
下载PDF
海南铜铁岭热带低地雨林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陈红锋 严岳鸿 +1 位作者 秦新生 邢福武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3-112,共10页
根据样方调查的结果,分析了海南岛铜铁岭热带低地雨林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成分、外貌特征和年龄结构.结果表明,在2600m2样方中,有维管束植物88科186属258种;优势科为番荔枝科、大戟科、茜草科、樟科、芸香科、桃金娘科等.区系地理成分... 根据样方调查的结果,分析了海南岛铜铁岭热带低地雨林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成分、外貌特征和年龄结构.结果表明,在2600m2样方中,有维管束植物88科186属258种;优势科为番荔枝科、大戟科、茜草科、樟科、芸香科、桃金娘科等.区系地理成分可分为10种类型,热带分布的属占绝对优势,达94.89%.群落的生活型以高位芽为主,群落外貌主要由革质、单叶和中型叶为主的常绿阔叶林高位芽植物决定.群落成层现象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可再划分为2~3个亚层.种群频度分布规律为A>B>C>D>E 按Raunkiaer将频度指数划分 ,属于A级的种类占优势,为总种数的70.54%,大部分种类具有10个以下个体.乔木径级分布呈金字塔形,小径级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低地雨林 群落特征 海南岛 铜铁岭
下载PDF
海南铜铁岭种子植物资源调查 被引量:8
3
作者 邢福武 陈红锋 +2 位作者 严岳鸿 秦新生 黄向旭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3-48,共6页
据调查海南铜铁岭有野生种子植物165科681属1279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3属5种;双子叶植物135科526属1025种;单子叶植物27科152属249种。在这些植物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种、珍稀濒危植物61种。统计结果表明:有材用植物约401种、药用... 据调查海南铜铁岭有野生种子植物165科681属1279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3属5种;双子叶植物135科526属1025种;单子叶植物27科152属249种。在这些植物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种、珍稀濒危植物61种。统计结果表明:有材用植物约401种、药用植物623种、油脂植物86种、芳香植物58种、蜜源植物102种、纤维植物56种、野生果树66种、观赏植物196种、饲料植物51种、绿肥植物22种、杀虫植物24种、单宁植物27种、淀粉植物16种。对其资源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铜铁岭 热带低地雨林 种子植物资源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海南吊罗山热带低地雨林次生林乔木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帅 李佳灵 +7 位作者 王旭 朱美玲 王文蕾 邹耀进 梁卿雅 龙文兴 文关四 刘海伟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98-1005,共8页
以吊罗山3块不同海拔热带低地雨林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物种丰富度、物种组成、树高和径级分布以及不同起测胸径各样地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各样地群落有强的热带性,但同时具有热带-亚热带性质。样地乔木科属种组成丰富,单种科和单... 以吊罗山3块不同海拔热带低地雨林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物种丰富度、物种组成、树高和径级分布以及不同起测胸径各样地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各样地群落有强的热带性,但同时具有热带-亚热带性质。样地乔木科属种组成丰富,单种科和单种属有较高的比例,不同海拔样地乔木树种都有较高的丰富度,中等海拔的样地最高。整个热带低地雨林次生林缺乏大乔木,群落整体低矮,胸径较小,目前未达顶级状态,植被处于旺盛的发展阶段。群落整体多样性较高,随起测胸径的增加,Shannon-wiener指数降低,中海拔样地由于有3个优势种,影响了其整体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随起测胸径增加而递减,但高海拔样地中≥2 cm起测胸径的Simpson指数由于富集种占比较高而较低。均匀度指数随起测胸径增加而增加,优势集中性指数显示出群落优势种的优势并不明显。与其它地区比较,吊罗山的热带低地雨林次生林乔木生物多样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地雨林 次生林 物种多样性 恢复阶段
下载PDF
海南吊罗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氮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帅 李佳灵 +7 位作者 王旭 张晓琳 朱美玲 王文蕾 林灯 邹耀进 梁卿雅 龙文兴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2-198,共7页
以海南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类型森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氮含量、氮密度、氮分配及其中两种类型森林氮密度随坡向和海拔的分布状况,以期反映吊罗山自然保护区的土壤氮分布特征,为吊罗山森林管理提出建议。结果如下:(1)吊罗山自... 以海南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类型森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氮含量、氮密度、氮分配及其中两种类型森林氮密度随坡向和海拔的分布状况,以期反映吊罗山自然保护区的土壤氮分布特征,为吊罗山森林管理提出建议。结果如下:(1)吊罗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氮含量在不同样地间和同一样地不同层次间差异均较大,土壤氮含量空间异质性较大;(2)研究区0~100 cm层土壤整体氮密度为13.8 t/hm2,高于全国平均和儋州橡胶林土壤氮密度,与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相比,吊罗山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氮密度较高,次生林较低;(3)考虑氮密度和氮密度分配,为促进吊罗山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生态价值的创造,在管理中投入的精力为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热带山地雨林次生林〉热带低地雨林原始林〉热带低地雨林次生林;(4)热带山地雨林次生林南坡氮密度最高,为18.491 t/hm2;东坡、北坡、西北坡之间差异不大,但显著低于南坡;(5)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海拔750~1 130 m间氮密度与海拔高度关系符合y=-6E-05x2+0.107 2x-32.275(R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地雨林 山地雨林 原始林 次生林 氮含量 坡向 海拔
下载PDF
海南吊罗山低地雨林群落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韩天宇 沈燕 +3 位作者 王旭 杨锦昌 邹文涛 李荣生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9年第3期43-49,共7页
低地雨林群落是我国热带地区重要的森林群落类型之一,在发挥热带森林的生态功能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为揭示低地雨林群落特征,在海南岛吊罗山自然保护区内,选取低地雨林设立1 ha固定样地。结果表明:群落中胸径≥3 cm的乔木树种共3 660株,... 低地雨林群落是我国热带地区重要的森林群落类型之一,在发挥热带森林的生态功能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为揭示低地雨林群落特征,在海南岛吊罗山自然保护区内,选取低地雨林设立1 ha固定样地。结果表明:群落中胸径≥3 cm的乔木树种共3 660株,分属于52科121属236种;乔木层中龙脑香科、大戟科、壳斗科占据较大的优势,其中青皮是群落的建群种,具有明显的热带分布特征;低密度种97种,占样地总树种数的41.10%;群落中植物个体数量、胸径级呈倒"J"字型,处于旺盛的发展阶段,胸径较小,结构分层不明显;吊罗山低地雨群落特征分析至少面积要达到6 400 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地雨林 群落结构 低密度种 最小取样面积
下载PDF
模拟干旱和磷添加对热带低地雨林叶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文秀 栾军伟 +6 位作者 王一 杨怀 赵阳 李丝雨 梁昌强 孔祥河 刘世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6160-6174,共15页
凋落物是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新陈代谢的产物,是土壤有机质输入的重要途径,凋落物分解是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关键过程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热带地区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均在增加,同时,普遍认为热带地区受磷(P)限制,所以... 凋落物是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新陈代谢的产物,是土壤有机质输入的重要途径,凋落物分解是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关键过程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热带地区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均在增加,同时,普遍认为热带地区受磷(P)限制,所以探讨干旱胁迫和土壤磷可用性对热带地区叶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及两者是否存在交互效应十分必要,有助于了解干旱对该区叶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机制以及是否受土壤磷调控。依据植物多度、碳固持类型、叶质地,以海南三亚甘什岭热带低地雨林的4个树种叶凋落物(铁凌Hopea exalata、白茶树Koilodepas bainanense、黑叶谷木Memecylon nigrescens、山油柑Acronychia pedunculata)为实验材料,依托2019年在该区建成的热带低地雨林模拟穿透雨减少、磷(P)添加双因素交互控制实验平台,包括干旱(D-50%穿透雨)、P添加(P+50Kg P hm^(-2)a^(-1))、模拟干旱×P添加(DP-50%穿透雨×+50Kg P hm^(-2)a^(-1))、对照(CK)4个处理,且4种处理随机分布于3个区组,即设置了3个重复。使用常规的凋落物分解袋法探究实验处理对4个树种叶凋落物的分解系数、碳(C)、氮(N)元素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叶凋落物因基质质量不同分解存在差异。模拟干旱处理对叶凋落物C、N损失产生抑制作用,但是对不同树种叶凋落物的抑制作用不同,原因是干旱处理通过抑制土壤分解者活动、减弱凋落物的物理破碎作用,间接抑制凋落物分解,并且由于高质量(含N量高)凋落物受微生物分解者影响较大,所以该凋落物分解受干旱抑制程度较大;P添加处理对叶凋落物C损失存在促进作用、N损失存在抑制作用,原因是土壤中P含量的升高,提高了微生物分解高C物质的能力,以及当土壤中P含量较高时,间接抑制微生物通过分解凋落物获取养分或者促进微生物优先完成自身生长代谢需要而不是合成分解凋落物所需要的酶,导致叶凋落物N损失下降;模拟干旱与P添加处理存在显著交互效应,P添加处理缓解或反转了干旱胁迫对叶凋落物分解的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表明,不同基质质量的凋落物分解存在差异,对干旱胁迫的响应不同;在叶凋落物分解过程中,P添加促进C损失、抑制N损失;此外,在热带低地雨林,土壤中P可用性变化可调节干旱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凋落物分解 热带低地雨林 磷添加 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PDF
海南甘什岭热带低地雨林不同演替阶段根系的生物量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毛瀚 刘文杰 +3 位作者 杨秋 姚海荣 刘广路 杨怀 《热带生物学报》 2021年第2期176-184,共9页
热带地区植物根系生物量的研究对预测气候变化条件下土壤碳库的变化和热带雨林次生演替地下生态学过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在海南三亚市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内,选取4个植被恢复阶段(草本群落、灌木群落、40年次生林和60年次生林),利用平... 热带地区植物根系生物量的研究对预测气候变化条件下土壤碳库的变化和热带雨林次生演替地下生态学过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在海南三亚市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内,选取4个植被恢复阶段(草本群落、灌木群落、40年次生林和60年次生林),利用平均标准木机械布点法采集0~100 cm根系样品,研究根系生物量、不同根系径级组成结构以及地下垂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甘什岭热带低地雨林不同演替阶段根系生物总量在5.23~28.98 t·hm^(-2),植被恢复演替(正向)显著地增加了根系生物量,其中草本至灌木阶段不显著;(2)木本植物群落根系生物量以粗根(>2 mm)为主,最高占其总生物量的89.76%,草本则以细根(≤2 mm)为主,占其总生物量的53.53%以上;随着甘什岭植被的恢复,粗根占根系生物量的比例逐渐增加,细根占根系生物量的比例逐渐减小。(3)甘什岭热带低地雨林近80%的根系生物量集中分布在0~20 cm土层中,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根系生物量大幅度减少,草本群落生物量在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变化规律呈指数回归,其余各恢复演替阶段呈幂函数回归。(4)根系生物量模型中,树高、D2H(胸径的平方与树高的乘积)与根系生物量拟合最好,在实践应用中,可根据林木的树高和D2H估测甘什岭地区植被根系生物量。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甘什岭热带低地雨林植物群落地下碳素分配及土壤碳库变化奠定基础,还可为估算我国热带低地雨林地区植被根系生物量和生产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低地雨林 根系生物量 演替阶段 甘什岭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海南岛甘什岭热带低地雨林棕榈藤空间点格局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胡璇 徐瑞晶 +5 位作者 漆良华 彭超 丁霞 程昌锦 郭雯 张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8539-8546,共8页
以海南岛甘什岭热带低地雨林白藤(Calamus tetradactylus)、大白藤(C.faberii)、华南省藤(C.rhabdocladus)、黄藤(Daemonorops margaritae)和小钩叶藤(Plectocomia microstachys)5种棕榈藤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棕榈藤种... 以海南岛甘什岭热带低地雨林白藤(Calamus tetradactylus)、大白藤(C.faberii)、华南省藤(C.rhabdocladus)、黄藤(Daemonorops margaritae)和小钩叶藤(Plectocomia microstachys)5种棕榈藤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棕榈藤种内和种间空间分布格局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海南岛甘什岭热带低地雨林棕榈藤种群的空间格局与空间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小尺度上,5种棕榈藤种群都更倾向于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长,各棕榈藤种群主要趋向于随机分布,形成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2)各藤种间的空间关联情况在整体尺度上表现出明显负关联的是白藤和黄藤、白藤和大白藤,这可能是因为它们对生存空间及养分的需求相同或相似,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3)华南省藤和大白藤在整体尺度上表现出明显正关联,这可能是由于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相互庇护,用于抵御动物捕食和热带雨林内多变的外部环境。(4)黄藤和小钩叶藤以及白藤和小钩叶藤呈现出明显不相关,这说明它们对环境和生存空间的依赖没有冲突性,能做到和平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热带低地雨林 棕榈藤 空间分布 点格局
下载PDF
海南岛甘什岭热带低地雨林植物组成与地理成分 被引量:5
10
作者 胡璇 徐瑞晶 +3 位作者 漆良华 彭超 丁霞 程昌锦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43-1252,共10页
为揭示海南岛甘什岭热带低地雨林区域植物群落特征、性质和规律,以期为进一步分析生物多样性保育与恢复策略及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等提供科学依据,在海南岛南部甘什岭自然保护区选择典型低地雨林建立1 hm^2固定样地,进行立地因子和植被调查... 为揭示海南岛甘什岭热带低地雨林区域植物群落特征、性质和规律,以期为进一步分析生物多样性保育与恢复策略及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等提供科学依据,在海南岛南部甘什岭自然保护区选择典型低地雨林建立1 hm^2固定样地,进行立地因子和植被调查,并研究其物种组成与地理成分。结果表明:维管植物隶属于65科150属213种,种子植物63科148属211种,分别占海南岛和全国种子植物总科、属、种的32.66%、19.29%,13.56%、4.69%和7.65%、0.78%~0.81%;优势科明显,单种科36个,寡种科24个,共占总科数的92.31%;属内种的变化范围为1~6,单种属最多,占总数的76.00%;科和属的分布区类型均以泛热带分布为主,热带性质占绝对优势,这不同于尖峰岭山地雨林热带-亚热带过度性明显的特点;根据种-面积曲线研究表明,甘什岭热带低地雨林最小取样面积为范围在3 600~6 400 m^2之间,其上限高于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的4 000 m^2最小面积;相较于山地雨林,其植物种类较丰富,地理成分更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低地雨林 植物区系 地理成分 海南岛
下载PDF
海南岛甘什岭低地次生雨林土壤有机碳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1
作者 商泽安 宋涵晴 +2 位作者 舒琪 胡璇 漆良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7-304,共8页
热带雨林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热带低地次生雨林是受人类干扰较为严重的雨林类型,而关于其土壤有机碳库的研究甚少。以海南岛甘什岭热带低地次生雨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分析相... 热带雨林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热带低地次生雨林是受人类干扰较为严重的雨林类型,而关于其土壤有机碳库的研究甚少。以海南岛甘什岭热带低地次生雨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研究了经人为采伐干扰后自然更新恢复形成的3种林分类型(Ⅰ为较大采伐强度下恢复的灌丛与低矮乔木,Ⅱ为经中等采伐强度恢复成林分密度较大的次生雨林,Ⅲ为因交通条件不便,受采伐干扰较小的次生雨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碳密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热带低地次生雨林恢复与土壤固碳能力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3种类型低地次生雨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垂直分布特征为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最高(3.07—4.49 g·kg^(−1)),在类型Ⅲ的变异系数最大为5.60%;(2)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分布特征与有机碳含量基本一致,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为4.14—6.42 kg·m^(−2),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8%;(3)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与林分凋落物厚度和物种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热带雨林特有的水热条件、物种丰富度、土壤质地和极度缺磷现象的综合作用是形成其土壤有机碳积累特征的主要因素,加强受干扰破坏热带雨林的保护与修复,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地雨林 土壤有机碳 垂直分布 影响因素 海南岛
下载PDF
海南省吊罗山森林旅游特点及发展方向探讨
12
作者 王春新 《热带林业》 2016年第3期37-39,34,共4页
海南省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资源典型、物种丰富度高、水体丰沛、黎苗文化浓郁,具有良好的森林旅游开发前景,但旅游项目缺乏特色、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制约景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未来建设中,公园可以将重点放在独特的低地雨林... 海南省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资源典型、物种丰富度高、水体丰沛、黎苗文化浓郁,具有良好的森林旅游开发前景,但旅游项目缺乏特色、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制约景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未来建设中,公园可以将重点放在独特的低地雨林景观和瀑布群的开发,以及养生和黎苗风情文化等方面,打造有别于其他热带雨林景区的特色旅游文化,为吊罗山森林旅游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吊罗山 森林旅游 低地雨林 生物多样性 黎苗文化
下载PDF
海南岛热带低地雨林霸王岭林区蝴蝶种类调查
13
作者 沙林华 陈琳 +3 位作者 徐建辉 罗湘粤 孙秀东 黄小谦 《林业世界》 2020年第3期94-96,共3页
笔者通过2017年1月~2019年12月共3年对霸王岭700 m以下的低地雨林蝴蝶资源进行调查,共调查到蝴蝶115种,隶属于10科73属,其中凤蝶科19种,粉蝶科23种,斑蝶科9种,环蝶科4种,眼蝶科17种,蛱蝶科20种,珍蝶科1种,蚬蝶科2种,灰蝶科15种,弄蝶科5种。
关键词 热带低地雨林 霸王岭林区 蝴蝶 调查
下载PDF
海南岛热带低地雨林吊罗山林区蝴蝶结构研究
14
作者 沙林华 陈琳 +3 位作者 徐建辉 罗湘粤 孙秀东 黄小谦 《热带林业》 2020年第2期48-50,共3页
2017年1月~2019年12月对吊罗山700m以下的低地雨林蝴蝶资源进行调查,共调查到蝴蝶428种,隶属于11科182属,其中凤蝶科31种、粉蝶科28种、斑蝶科18种、环蝶科11种、眼蝶科50种、峡蝶科89种、珍蝶科2种、喙蝶科3种、蚬蝶科12种、灰蝶科98... 2017年1月~2019年12月对吊罗山700m以下的低地雨林蝴蝶资源进行调查,共调查到蝴蝶428种,隶属于11科182属,其中凤蝶科31种、粉蝶科28种、斑蝶科18种、环蝶科11种、眼蝶科50种、峡蝶科89种、珍蝶科2种、喙蝶科3种、蚬蝶科12种、灰蝶科98种、弄蝶科86种。据调查发现,全年中冬季12月~翌年12月各科蝴蝶的个体数均最低,夏季6~8月灰蝶科和粉蝶科的数量达到巅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低地雨林 吊罗山 蝴蝶 结构
下载PDF
海南岛热带低地雨林群落水平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随演替阶段的变化 被引量:48
15
作者 卜文圣 臧润国 +2 位作者 丁易 张俊艳 阮云泽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8-287,共10页
以功能性状为基础的方法可以用来探讨植物群落中功能性状如何响应环境并揭示植物生态策略的潜在驱动力,但有关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随植物群落演替变化的研究仍然匮乏。作者以海南岛热带低地雨林刀耕火种弃耕后处于不同演替阶... 以功能性状为基础的方法可以用来探讨植物群落中功能性状如何响应环境并揭示植物生态策略的潜在驱动力,但有关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随植物群落演替变化的研究仍然匮乏。作者以海南岛热带低地雨林刀耕火种弃耕后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次生林(包括弃耕后恢复15年、30年及60年的次生林)和老龄林为对象,通过群落学调查和对木本植物的功能性状及样地环境因子的测定,分析了群落水平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关系随演替阶段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进行,林冠开阔度、土壤养分、比叶面积、叶片氮含量、叶片磷含量和叶片总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叶片干物质含量、木材密度、潜在最大高度逐渐升高,而土壤水分和叶片钾含量变化不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群落水平植物功能性状的主要环境因子随演替阶段而发生显著的变化,在15年、30年和60年的次生林及老龄林中,对群落水平植物功能性状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依次为土壤有机质和pH值、林冠开阔度和土壤总磷含量、土壤总钾和有效磷含量,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磷含量。同一功能性状在不同演替阶段受到不同环境因子的控制,同时各功能性状又能够对不同演替阶段所处的特殊环境产生一定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低地雨林 植物功能性状 次生演替 刀耕火种 环境因子
原文传递
海南岛甘什岭热带低地次生雨林物种组成与地理成分 被引量:19
16
作者 漆良华 梁昌强 +4 位作者 毛超 秦新生 范少辉 杜文闻 孔祥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22-929,共8页
海南岛热带低地次生雨林是不同于热带山地雨林的重要森林类型。在南部甘什岭自然保护区选择典型次生雨林建立3000 m2固定样地,研究了其物种组成和地理成分特征。结果表明:经种-面积曲线印证的2700~3000 m2的取样面积能够反映该雨林... 海南岛热带低地次生雨林是不同于热带山地雨林的重要森林类型。在南部甘什岭自然保护区选择典型次生雨林建立3000 m2固定样地,研究了其物种组成和地理成分特征。结果表明:经种-面积曲线印证的2700~3000 m2的取样面积能够反映该雨林类型植被的分布特点。维管植物隶属于64科128属163种,其中蕨类植物6科7属8种,单子叶植物9科16属17种,双子叶植物49科105属138种。优势科明显,单种科和寡种科占总科数的87.50%;属内种数的变化范围为1~5,且单种属最多(105属,占82.03%)。物种丰富度明显低于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也显著低于云南片断热带雨林,科、属、种的分布区类型均以热带性质占绝对优势,种子植物科、属的热带成分所占比例分别为75.87%和92.56%,种的热带成分高达93.87%,这不同于尖峰岭山地雨林由热带向亚热带/暖温带的过渡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低地次生雨林 物种组成 地理成分 海南岛
原文传递
海南岛甘什岭青梅群落主要乔木树种生态位与种间联结 被引量:10
17
作者 舒琪 徐瑞晶 +2 位作者 胡璇 商泽安 漆良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689-2697,共9页
青梅(Vatica mangachapoi)是海南岛热带雨林的关键种,对海南岛甘什岭低地雨林群落的恢复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阐明海南岛甘什岭低地雨林青梅群落结构特征,揭示其恢复现状,本研究以海南岛甘什岭青梅群落为对象,采用生态位与种间联结理... 青梅(Vatica mangachapoi)是海南岛热带雨林的关键种,对海南岛甘什岭低地雨林群落的恢复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阐明海南岛甘什岭低地雨林青梅群落结构特征,揭示其恢复现状,本研究以海南岛甘什岭青梅群落为对象,采用生态位与种间联结理论,分析了20个主要乔木树种(重要值前20)生态位特征与种间关联性。结果表明,青梅与无翼坡垒(Hopea reticulata)生态位宽度明显大于其他物种,是海南岛甘什岭低地雨林主要建群种;主要乔木树种190组种对中仅71.05%存在生态位重叠,主要乔木树种对环境资源利用不充分,环境资源存在富余,有利于其他物种生长发育及物种多样性恢复;所有种对间无显著关联,种间竞争趋于和缓,群落处于稳定且快速恢复期;青梅在群落中环境资源利用、生长发育最优。综上,在群落发展与演替过程中,青梅能够威胁到无翼坡垒生长发育,呈现出取代无翼坡垒在群落中重要地位的趋势。而无翼坡垒是海南岛甘什岭特有物种,是群落重要组成部分。在群落恢复过程中,应适当施加人为干扰,及时保存竞争劣势物种遗传资源,保证生物多样性良性恢复。研究结果明晰了海南岛甘什岭热带低地雨林群落结构及恢复状态,为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热带雨林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地雨林 优势种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种间联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