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预后的相关性
1
作者 沈利洪 王利民 邵丽佳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835-839,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SUA)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12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SUA)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12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估卒中严重程度,根据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预后结局,并根据预后结果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秩相关分析SUA及Hcy水平与NIHSS评分、mRS评分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SUA及Hcy水平预测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效能。结果预后良好组93例,预后不良组32例。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糖尿病史占比、入院NIHSS评分、出院NIHSS评分、出院mRS评分、住院时间、WBC水平、GLU水平、Hcy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SUA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Hcy水平(OR=1.479,95%CI:1.168~1.872,P=0.001)是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SUA水平与入院时NIHSS评分、出院时NIHSS评分、出院时mRS评分均呈负相关(r=-0.267、-0.248、-0.275,P=0.003、0.005、0.002);Hcy水平与入院时NIHSS评分、出院时NIHSS评分、出院时mRS评分及住院时间均呈正相关(r=0.526、0.496、0.555、0.433,均P<0.001)。SUA水平预测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AUC为0.700(95%CI:0.595~0.806,P=0.001),在最佳截断值328μmol/L时,灵敏度为0.844,特异度为0.484;Hcy水平预测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AUC为0.902(95%CI:0.827~0.976,P<0.001),在最佳截断值12.1μmol/L时,灵敏度为0.813,特异度为0.935;联合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AUC为0.905(95%CI:0.830~0.979,P<0.001),灵敏度为0.875,特异度为0.892。结论SUA及Hcy水平与患者脑卒中严重程度及出院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酸 同型半胱氨酸 缺血性脑卒中 预后
下载PDF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用药偏差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2
作者 程美娟 邱凯丽 《临床护理杂志》 2024年第3期14-18,共5页
目的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用药偏差的危险因素,以此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9月我院治疗且出院2周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作为模型组,根据有无发生用药偏差分为偏差组47例和非偏差组73例。按同... 目的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用药偏差的危险因素,以此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9月我院治疗且出院2周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作为模型组,根据有无发生用药偏差分为偏差组47例和非偏差组73例。按同样的纳排标准选取2022年7月-2023年12月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1例作为验证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用药偏差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语言软件绘制相应的列线图,并以此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同时在模型组数据(内部验证)和验证组数据(外部验证)中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及Hosmer-Lemeshow(H-L)拟合优度检验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采用临床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适用性。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照护者、用药史不完整、服药依从性差、患者用药数量≥5种和合并慢性疾病≥2种为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用药偏差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以上5个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相应的风险预测模型。模型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6(95%CI=0.763~0.910,P<0.001),敏感度为72.30%、特异度为78.10%,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χ2=6.751,P=0.564,模型拟合情况良好;校准曲线结果显示,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发生情况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预测准确率为82.35%;临床决策曲线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适用价值。结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用药偏差受多种因素影响,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医护人员可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用药偏差预测模型
下载PDF
巴曲酶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降低NO神经毒性作用 被引量:85
3
作者 匡培根 陶沂 +1 位作者 田亚平 石晶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5年第6期329-331,共3页
本文用Wistar大鼠四条血管关闭的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NO含量的变化及巴曲酶对它的影响。发现:对照组胞组织NO含量(22.22±4.77pmol/mg湿重脑组织)均显著高放假手术组(13.... 本文用Wistar大鼠四条血管关闭的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NO含量的变化及巴曲酶对它的影响。发现:对照组胞组织NO含量(22.22±4.77pmol/mg湿重脑组织)均显著高放假手术组(13.47±3.43i及巴曲酶组(16.93±4.36),而巴曲酶组与假手术组间差异不显著。提示巴曲酶通过降低NO的神经毒性作用起到保护脑组织、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巴曲酶 一氧化氮 神经毒性
下载PDF
1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体质特点研究 被引量:90
4
作者 张云云 张海梅 +2 位作者 郭德莹 魏新 林百荣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1-34,共4页
目的调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方法选择1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调查其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以及与性别、年龄、体重的关系。结果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气虚质、阴虚质和痰湿质居多,分别为33.9%、20.2%和19.0%;②... 目的调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方法选择1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调查其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以及与性别、年龄、体重的关系。结果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气虚质、阴虚质和痰湿质居多,分别为33.9%、20.2%和19.0%;②男性患者常见的体质类型为气虚质、阴虚质和痰湿质,女性患者常见的体质类型为气虚质;③小于60岁的患者以气虚质和痰湿质最为常见,60~70岁患者以气虚质和阴虚质为主,70岁以上患者主要以气虚质为主;④肥胖患者以痰湿质最为常见,其他患者以气虚质最为常见。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气虚质、阴虚质和痰湿质为多;不同性别、年龄和体重的患者,其中医体质特点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中医体质 临床研究
下载PDF
影响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李瑶宣 李吕力 +3 位作者 钟维章 董艳玲 陈渊 王荣桂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84-687,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7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OSA)检查,对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和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重度狭窄组糖尿病比例较正常及轻度狭窄组高(P〈0.01~0.05);... 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7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OSA)检查,对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和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重度狭窄组糖尿病比例较正常及轻度狭窄组高(P〈0.01~0.05);轻、中、重度狭窄组纤维蛋白原(FIB)较正常组高(P〈0.01-0.05);中、重度狭窄组收缩压(SP)较正常及轻度狭窄组高(P〈0.01~0.05);重度狭窄组舒张压(DP)较正常及轻度狭窄组高(P〈0.01);重度狭窄组血尿酸(uA)较正常及轻、中度狭窄组高(P〈0.01)。糖尿病、SP、DP、FIB、UA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61、0.276、0.225、0.333、0.309,P值分别为0.035、0.000、0.003、0.000、0.000)。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轻度颅内动脉狭窄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为FIB(OR1.825,95%CI1.006—3.309,P=0.048),与中度颅内动脉狭窄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为FIB(OR2.493,95%CI1.241~5.007,P=0.010)、SP(OR1.034,95%CI1.003-1.066,P=0.031),与重度颅内动脉狭窄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OR4.075,95%CI1.095—15.159,P=0.036)、FIB(OR3.307,95%CI1.770—6.177,P=0.000)、UA(OR1.011,95%CI1.005—1.018,P=0.000)。结论糖尿病、FIB、SP、UA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越多,狭窄程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狭窄 缺血性脑血管病 危险因素 脑血管造影
下载PDF
简易精神状态量表和蒙特利尔认知评测量表对急性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筛查能力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刘萍 冯涛 +3 位作者 芦林龙 张璇 王雪梅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0年第11期888-893,共6页
目的比较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测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对急性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能力。方法对筛选的107例发病7 d内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 目的比较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测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对急性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能力。方法对筛选的107例发病7 d内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或脑梗死患者应用MMSE及MoCA量表进行认知功能障碍的评测,比较经两量表评测筛查出认知障碍患者的比例。根据患者教育程度对应的MMSEI临界值筛选出MMSE评分在正常范围的患者,以MoCA量表评分26分为临界值将受试者分为MoCA评测正常组与异常组,比较两组在各个认知领域的得分。结果 107例患者MMSE平均分25.89±3.65分,MoCA平均分20.67±4.56分。MMSE评测异常者8例(7.5%),正常者99例(92.5%)。MoCA评测异常者98例(91.6%),正常者9例(8.4%)。MoCA评测正常者MMSE评测均正常。MMSE评测正常的99例患者中,MoCA评测正常者9例(9.1%,9/99),评测异常者(<26分)90例(90.9%,90/99)。MoCA评测异常组在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命名、延迟记忆等认知领域得分低于MoCA评测正常组(P<0.05)。结论 MoCA量表在筛查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认知障碍方面可能比MMSE量表更敏感,MMSE正常MoCA评测异常的患者认知损害主要表现在视空间执行功能、命名、延迟记忆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认知障碍 量表
下载PDF
83例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张东伟 陈锡美 杨长青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50-52,共3页
目的总结缺血性结肠炎(IC)的临床表现和内镜下特点,探讨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83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结肠镜下特点。结果 IC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多数患者伴有可能的基础疾病,临床主要表... 目的总结缺血性结肠炎(IC)的临床表现和内镜下特点,探讨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83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结肠镜下特点。结果 IC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多数患者伴有可能的基础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便血和腹泻,病变多位于左半结肠,病变类型以一过型最为多见。结论结合临床表现与结肠镜结果,该病基本可诊断。经及时治疗,IC预后良好,早期行结肠镜检查对诊断IC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结肠炎 结肠镜检查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形态与脑梗塞关系的第二代双源CT双能量CTA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周文珍 顾建平 +3 位作者 殷信道 王丽萍 刘圣华 赵晓静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第7期4-7,共4页
目的采用双能量CT血管成像(dual energy CTA,DECTA)研究颈动脉斑块形态特征,并探讨除狭窄度之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的风险因子。方法对412例有脑缺血性症状的患者,使用双能量CTA进行扫描,运用CT重建技术进行重建,评估颈动脉斑块的形... 目的采用双能量CT血管成像(dual energy CTA,DECTA)研究颈动脉斑块形态特征,并探讨除狭窄度之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的风险因子。方法对412例有脑缺血性症状的患者,使用双能量CTA进行扫描,运用CT重建技术进行重建,评估颈动脉斑块的形态特征和颈动脉狭窄度,其中包括斑块密度,表面形态,钙化程度,并记录有无管腔内栓子形成。斑块表面形态分为平滑,不规则和溃疡三类。结果 412个患者217个有右侧半球症状,195有左侧半球症状。颈动脉梗阻(P=0.01,OR=6.72),重度狭窄(70%-99%)(P=0.05,OR=2.10),和溃疡斑块形成(P=0.04,OR=0.97)高度预示同侧脑缺血症状。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溃疡斑块(P=0.05,OR=0.92)与同侧脑缺血症状相关,平滑斑块(P=0.05,OR=0.65)及重度钙化斑块(P=0.04,OR=0.67)与同侧无症状具有相关性。结论DECTA成像可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形态进行分类,斑块表面溃疡与脑缺血病变具有相关性,平滑斑块及重度钙化斑块也具有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双能量CTA 风险因子 缺血性脑梗塞
下载PDF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分子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刘楠 于雪凡 +1 位作者 李岩 牛振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3-206,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与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分子GRP78、caspase-12的关系。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5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组),采用线栓法阻断...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与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分子GRP78、caspase-12的关系。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5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组),采用线栓法阻断大脑中动脉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MCAO)模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脑梗死体积测定;脑缺血/再灌注6 h、12 h、24 h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缺血侧半暗带区GRP78、caspase-1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后处理组再灌注24h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少(P<0.05);后处理组再灌注12 h、24 h GRP78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再灌注24 h caspase-12蛋白表达明显减少。结论脑缺血后处理可能通过减弱内质网应激过程从而对随后发生的再灌注损伤起到了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增加GRP78蛋白表达、减少caspase-12蛋白表达而减轻神经细胞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缺血后处理 内质网应激 GRP78 CASPASE-12
下载PDF
3种评分工具对缺血性卒中伴心房颤动患者1年死亡风险评估的验证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姝雅 赵性泉 +4 位作者 刘丽萍 王春雪 刘改芬 王伊龙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8期818-822,共5页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临床预后预测模型在中国伴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预测效度的评估,寻找能够准确预测预后结局的评分工具,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疗决策。方法从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研究中选...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临床预后预测模型在中国伴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预测效度的评估,寻找能够准确预测预后结局的评分工具,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疗决策。方法从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研究中选取连续入组的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为本研究的研究人群。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临床特点及用药信息等基本资料,随访时间为1年,预后结局包括卒中复发及死亡。用χ2检验比较缺血性卒中伴或不伴心房颤动患者基线资料,P<0.01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C值表示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来评价缺血性卒中风险预测评分(ischemic stroke predictive risk score,IScore),住院前合并症、意识水平、年龄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preadmission comorbidities,level of consciousness,age,and neurologic deficit,PLAN)评分和洛桑卒中量表(acute stroke registry and analysis of Lausanne,ASTRAL)评分对1年死亡风险的预测效度。按照各个评分的分层标准计算各层人群死亡和卒中复发的事件发生率。结果从CNSR数据库中选取12 415例完成1年随访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人群。其中,10 847例(87.37%)患者不伴心房颤动,1568例(12.63%)患者伴心房颤动。总研究人群1年全因死亡的事件发生率为13.4%,伴心房颤动患者的1年死亡率为34.6%,不伴心房颤动患者的1年死亡率为10.3%。随着各评分分数的增高,死亡事件发生率逐渐增加。IScore对于伴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预测死亡的C值为0.784,PLAN评分为0.769,ASTRAL评分为0.793。结论 IScore、PLAN评分和ASTRAL评分可针对1年死亡风险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初步分层。各评分工具对于中国缺血性卒中伴心房颤动的患者1年死亡风险有较高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心房颤动 风险评估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缺血后适应对树鼩海马CA1区脑血流及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李树清 罗海芸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90-1095,共6页
目的:研究缺血后适应(PC)对树鼩局部脑缺血海马CA1区脑血流(rCBF)与星形胶质细胞(AS)活化的影响,探讨缺血PC影响AS表达胶质纤维酸蛋白(GFAP)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树鼩血栓性局部脑缺血及缺血PC模型,通过激光多普勒(LD)血流计测量脑缺血... 目的:研究缺血后适应(PC)对树鼩局部脑缺血海马CA1区脑血流(rCBF)与星形胶质细胞(AS)活化的影响,探讨缺血PC影响AS表达胶质纤维酸蛋白(GFAP)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树鼩血栓性局部脑缺血及缺血PC模型,通过激光多普勒(LD)血流计测量脑缺血后4h、8h、12h、24h及72h海马CA1区rCBF的改变;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脑缺血上述时间海马GFAP的表达,并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其平均灰度值。于脑缺血后4h重复3次夹闭缺血侧颈总动脉实施缺血PC,并观察其对海马CA1区rCBF和AS活化以及GFAP表达的影响。结果:树鼩脑缺血后4h海马CA1区GFAP阳性细胞数增多,AS表达GFAP增强,24h可见AS胀亡;72h海马CA1区AS表达GFAP达高峰(120.0±2.1,P<0.01)。脑缺血时海马CA1区rCBF逐渐降低,以24h的改变最显著,为(2.55±0.28)PU,P<0.01;72h时海马CA1区rCBF略有增加,为(9.84±1.22)PU。实施缺血PC后,海马CA1区rCBF逐渐增加,72h最显著,为(18.74±1.60)PU,P<0.01;此时海马GFAP表达进一步增强(111.0±1.3),P<0.01。但AS胀亡的病理改变基本消失。结论:多次短暂的闭塞动物的颈动脉可延长树鼩脑缺血治疗的"时间窗";缺血PC的脑保护机制可能与增加海马rCBF、调控AS活化及改善海马微环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化学 脑缺血 缺血后处理 脑局邵血流 星形细胞 树嗣
下载PDF
无症状脑梗死干预治疗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晓红 粱永耀 +2 位作者 赵武民 刘怀昌 曾惠良 《疑难病杂志》 CAS 2008年第8期457-459,共3页
目的研究无症状脑梗死患者干预性治疗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原则,将符合无症状脑梗死诊断标准的89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5例,只进行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的治疗;干预组44例,在控制危险因素的基础... 目的研究无症状脑梗死患者干预性治疗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原则,将符合无症状脑梗死诊断标准的89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5例,只进行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的治疗;干预组44例,在控制危险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干预治疗,包括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尼莫通保护脑细胞及中药治疗。治疗6个月后测定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后干预组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或P<0.01),对照组仅低切全血黏度降低(P<0.05)。干预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3年随访期间,对照组发生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21例(52.5%)高于干预组12例(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进行干预性治疗,可望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症状脑梗死 干预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 急性 相关性
下载PDF
老年人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IDCM) 被引量:4
13
作者 袁方 郑更生 +3 位作者 马建伟 吴卫华 沈泽宁 徐应倩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01年第2期91-93,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 IDCM的诊断、病因或危险因素。方法对 43例年龄≥ 60岁原因不明的心脏扩大伴有弥漫性收缩减弱, EF< 40~ 45%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3例老年人 IDCM占同期 IDCM病人的 16.9%,男 36例,女 7例,平均年龄 67.5&... 目的探讨老年人 IDCM的诊断、病因或危险因素。方法对 43例年龄≥ 60岁原因不明的心脏扩大伴有弥漫性收缩减弱, EF< 40~ 45%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3例老年人 IDCM占同期 IDCM病人的 16.9%,男 36例,女 7例,平均年龄 67.5± 6.7(60~ 83)岁。易患因素包括高血压 (37.6% )、吸烟 (51.2% )、嗜酒 (27.5% )、糖尿病 (16.3% )、病毒感染 (6.9% )、心肌病家族史 (6.9% )、慢性呼吸道疾病 (4.7% )。 43例中, 9例 (20.9% )心电图左室肥大及劳损,其中 5例 (55.6% )血压正常、 4例 (44.4%)并有高血压。 8例 (18.6% )示有心电图异常 Q波及例置 T波、 UCG左室壁节段性活动异常以及心肌放射性分布局部缺损,其冠脉造影 6例正常, 2例前降支狭窄 < 50%。结论本症胸部 X片和心电图缺乏特异性, UCG和放射性核素影像对诊断 IDCM具有重要价值,选择性冠脉造影可正确地鉴别老年人 IDCM与 ISCM。本文病例中出现的易患因素或许可提供处于 IDCM多危险因素中的老年人的早期认识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 危险因素 放射性核素影像 缺血性心肌病 IDCM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抗栓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欣 佟旭 +6 位作者 李晶晶 裴洪菲 王拥军 王伊龙 郑华光 于萍 曹亦宾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5期430-436,共7页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24 h内给予抗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查找关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抗栓(24 h内)与标准抗栓(24 h后...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24 h内给予抗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查找关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抗栓(24 h内)与标准抗栓(24 h后)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疗效对比的随机对照试验、匹配对照和非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7年10月。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从而比较溶栓后早期抗栓与标准抗栓治疗发生症状性脑出血、90 d死亡和良好预后差异。结果最终纳入11项研究(包括4项随机对照试验、2项匹配对照和5项非随机对照研究),共计2082例患者,早期抗栓组有1219例(58.5%),标准抗栓组有863例(41.5%)。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标准抗栓组相比,接受早期抗栓的患者90 d良好预后的比例更高[比值比(odds ratio,OR)1.4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5~1.73,P=0.001)],而两组患者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OR 1.08,95%CI 0.63~1.86,P=0.78)和90 d死亡率(OR 1.13,95%CI 0.81~1.57,P=0.48)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标准抗栓相比,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24 h内给予早期抗栓治疗的90 d功能预后更好,并且不会增加症状性脑出血和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早期抗栓 荟萃分析
下载PDF
结肠镜检查在缺血性结肠炎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9
15
作者 陈旭平 蒋志凌 邓桂英 《四川医学》 CAS 2014年第7期858-860,共3页
目的探讨结肠镜检查在缺血性结肠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缺血性结肠炎30例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72h内行结肠镜检查,同时在病变部位取黏膜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临床主... 目的探讨结肠镜检查在缺血性结肠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缺血性结肠炎30例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72h内行结肠镜检查,同时在病变部位取黏膜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便血,80%患者病变部位位于左半结肠,内镜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糜烂及纵行溃疡,呈节段性分布,与正常黏膜界限清楚。10例患者行腹部CT检查,8例提示结肠节段性炎症改变;病理学检查无特异性。结论早期行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主要方法,CT适用于缺血性结肠炎的初步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结肠炎 结肠镜检查 诊断
下载PDF
婴幼儿肢体缺血预处理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文武 陈文娟 +2 位作者 高纪平 刘平波 李向阳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18-20,共3页
目的探索婴幼儿远隔部位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IPC)的实施方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体重7kg以下的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随机分为预处理组和对照组,预处理组在左上肢以血压计袖带实施RIPC,以血管超... 目的探索婴幼儿远隔部位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IPC)的实施方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体重7kg以下的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随机分为预处理组和对照组,预处理组在左上肢以血压计袖带实施RIPC,以血管超声监测右上肢肱动脉血流介导内皮舒张(Flow Mediated Dilation,FMD)功能。结果RIPC实施顺利,无并发症;预处理组基础FMD无明显差别,经缺血再灌注后FMD明显下降,对照组为(8.90±2.12)%,明显低于预处理组的(12.33±2.4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IPC可安全应用于婴幼儿,并能明显影响其血管内皮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 缺血预处理 婴幼儿 临床分析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概念的再探讨(附52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继锋 王舟 +2 位作者 李宪章 徐存理 孔庆霞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7,共2页
对近20年收治的52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①TIA发作时间为偏态分布,其中95%的患者发作时间在2.65小时以内,99%在5.37小时以内;②在198例有CT或MRI... 对近20年收治的52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①TIA发作时间为偏态分布,其中95%的患者发作时间在2.65小时以内,99%在5.37小时以内;②在198例有CT或MRI资料的TIA病例中,发现62例有与症状一致的梗塞灶,其中58例发作时间持续3小时以上,并且梗塞灶的出现与发作时间的长短呈正相关;③在167例有随访资料的病例中,131例发生脑梗塞,其发生机率与TIA发作时间的长短呈正相关。因此认为,传统TIA概念中的发作时间应调整为3小时内为宜,此与现代病理学与影像学结论相符,同时也有利于临床脑梗塞的诊治(特别是溶栓治疗)的顺利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 发作时间 TIA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春洁 郑海亮 李晓晴 《中国医药》 2016年第4期533-535,共3页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18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头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根据是否合并脑微出血分为脑微出血组(62例)和...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18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头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根据是否合并脑微出血分为脑微出血组(62例)和非脑微出血组(120例),分析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脑微出血组患者合并高血压史比例、腔隙性脑梗死灶数目和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均明显高于非脑微出血组[69.4% (43/62)比50.0%(60/120)、(5.5±2.1)个比(2.2±1.0)个、(5.7±1.7)分比(2.5±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和脑白质疏松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均P <0.05).结论 合并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和脑白质疏松程度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微出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ABCD^3-Ⅰ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卒中风险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晓丹 秦伟 胡文立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1期23-28,共6页
目的探讨采用ABCD^3-I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进展为卒中的风险。方法收集在我院治疗的186例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均于发病后48小时内行常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 目的探讨采用ABCD^3-I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进展为卒中的风险。方法收集在我院治疗的186例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均于发病后48小时内行常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按照ABCD^3-I评分法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观察TIA后7天、90天内各组卒中的发生率,并比较ABCD^2评分法、ABCD^3评分法、ABCD^3-I评分法这3种评分方法的阳性预测值。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TIA后早期进展为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ABCD^3-I评分的低危组(0~3分)、中危组(4~7分)、高危组(8~13分)7天内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3.0%、33.8%,90天内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6.0%、52.3%。与低危组、中危组分别比较,高危组TIA后7天、90天内卒中发生率明显升高(P均<0.01)。与低危组比较,中危组90天内卒中发生率升高(P<0.01),两组7天内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双重TIA患者90天内预测卒中风险比值比(odds ratio,OR)为4.307,95%可信区间(credibility interval,CI)2.317~8.005,P<0.01;DWI检查出现高信号患者90天内预测卒中风险OR为1.102,95%CI 27.719~223.344,P<0.01;同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90天内预测卒中风险OR为7.800,95%CI2.075~29.319,P=0.005。预测7天内卒中发生风险时,ABCD^2评分法、ABCD^3评分法、ABCD^3-I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curve,AUC)分别为0.627、0.842、0.9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25.3%、68.4%、81%。预测90天卒中发生风险:ABCD^2评分法、ABCD^3评分法、ABCD^3-I评分法的AUC分别为0.608、0.796、0.86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21.5%、59.1%、73%。结论 ABCD^3-I评分≥8分时(高危组),TIA后7天及90天内卒中发生率均升高,ABCD^3-I评分≥4分时(中高危组),TIA后90天内卒中发生率升高。双重TIA、DWI检查出现高信号、同侧颈动脉狭窄与TIA后早期发生卒中相关。本研究提示ABCD^3-I评分法在预测TIA进展为卒中的阳性率上,明显优于ABCD^2评分法和ABCD^3评分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卒中 危险性评估 ABCD^3-Ⅰ评分 ABCD^2评分
下载PDF
生活习惯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被引量:4
20
作者 邵亚农 谈永飞 +7 位作者 周炎 吴勤芳 鲁治文 姚才良 沈靖 钮菊英 王心如 徐希平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1997年第3期176-178,共3页
探讨生活习惯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之间的病因学联系。方法采用1∶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和多元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技术,对105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例与其对照进行了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单因素Losistic回归分析... 探讨生活习惯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之间的病因学联系。方法采用1∶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和多元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技术,对105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例与其对照进行了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单因素Losistic回归分析表明:被动吸烟、饮酒史、饮酒年限、食肥肉、鼾症与缺血性脑卒中有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茶、适量饮酒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OR值分别为0.03、0.26和0.47,而脂蛋白(α)、总胆固醇、高血压的OR值分别为1.94、1.42和1.14。结论饮茶、适量饮酒和高蜜度脂蛋白胆固醇是缺血性脑卒中较强的保护因素,而高血压、总胆固醇、脂蛋白(α)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脑缺血 生活习惯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