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采用双能量CT血管成像(dual energy CTA,DECTA)研究颈动脉斑块形态特征,并探讨除狭窄度之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的风险因子。方法对412例有脑缺血性症状的患者,使用双能量CTA进行扫描,运用CT重建技术进行重建,评估颈动脉斑块的形...目的采用双能量CT血管成像(dual energy CTA,DECTA)研究颈动脉斑块形态特征,并探讨除狭窄度之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的风险因子。方法对412例有脑缺血性症状的患者,使用双能量CTA进行扫描,运用CT重建技术进行重建,评估颈动脉斑块的形态特征和颈动脉狭窄度,其中包括斑块密度,表面形态,钙化程度,并记录有无管腔内栓子形成。斑块表面形态分为平滑,不规则和溃疡三类。结果 412个患者217个有右侧半球症状,195有左侧半球症状。颈动脉梗阻(P=0.01,OR=6.72),重度狭窄(70%-99%)(P=0.05,OR=2.10),和溃疡斑块形成(P=0.04,OR=0.97)高度预示同侧脑缺血症状。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溃疡斑块(P=0.05,OR=0.92)与同侧脑缺血症状相关,平滑斑块(P=0.05,OR=0.65)及重度钙化斑块(P=0.04,OR=0.67)与同侧无症状具有相关性。结论DECTA成像可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形态进行分类,斑块表面溃疡与脑缺血病变具有相关性,平滑斑块及重度钙化斑块也具有预测作用。展开更多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临床预后预测模型在中国伴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预测效度的评估,寻找能够准确预测预后结局的评分工具,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疗决策。方法从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研究中选...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临床预后预测模型在中国伴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预测效度的评估,寻找能够准确预测预后结局的评分工具,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疗决策。方法从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研究中选取连续入组的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为本研究的研究人群。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临床特点及用药信息等基本资料,随访时间为1年,预后结局包括卒中复发及死亡。用χ2检验比较缺血性卒中伴或不伴心房颤动患者基线资料,P<0.01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C值表示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来评价缺血性卒中风险预测评分(ischemic stroke predictive risk score,IScore),住院前合并症、意识水平、年龄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preadmission comorbidities,level of consciousness,age,and neurologic deficit,PLAN)评分和洛桑卒中量表(acute stroke registry and analysis of Lausanne,ASTRAL)评分对1年死亡风险的预测效度。按照各个评分的分层标准计算各层人群死亡和卒中复发的事件发生率。结果从CNSR数据库中选取12 415例完成1年随访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人群。其中,10 847例(87.37%)患者不伴心房颤动,1568例(12.63%)患者伴心房颤动。总研究人群1年全因死亡的事件发生率为13.4%,伴心房颤动患者的1年死亡率为34.6%,不伴心房颤动患者的1年死亡率为10.3%。随着各评分分数的增高,死亡事件发生率逐渐增加。IScore对于伴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预测死亡的C值为0.784,PLAN评分为0.769,ASTRAL评分为0.793。结论 IScore、PLAN评分和ASTRAL评分可针对1年死亡风险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初步分层。各评分工具对于中国缺血性卒中伴心房颤动的患者1年死亡风险有较高的预测能力。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采用双能量CT血管成像(dual energy CTA,DECTA)研究颈动脉斑块形态特征,并探讨除狭窄度之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的风险因子。方法对412例有脑缺血性症状的患者,使用双能量CTA进行扫描,运用CT重建技术进行重建,评估颈动脉斑块的形态特征和颈动脉狭窄度,其中包括斑块密度,表面形态,钙化程度,并记录有无管腔内栓子形成。斑块表面形态分为平滑,不规则和溃疡三类。结果 412个患者217个有右侧半球症状,195有左侧半球症状。颈动脉梗阻(P=0.01,OR=6.72),重度狭窄(70%-99%)(P=0.05,OR=2.10),和溃疡斑块形成(P=0.04,OR=0.97)高度预示同侧脑缺血症状。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溃疡斑块(P=0.05,OR=0.92)与同侧脑缺血症状相关,平滑斑块(P=0.05,OR=0.65)及重度钙化斑块(P=0.04,OR=0.67)与同侧无症状具有相关性。结论DECTA成像可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形态进行分类,斑块表面溃疡与脑缺血病变具有相关性,平滑斑块及重度钙化斑块也具有预测作用。
文摘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临床预后预测模型在中国伴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预测效度的评估,寻找能够准确预测预后结局的评分工具,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疗决策。方法从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研究中选取连续入组的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为本研究的研究人群。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临床特点及用药信息等基本资料,随访时间为1年,预后结局包括卒中复发及死亡。用χ2检验比较缺血性卒中伴或不伴心房颤动患者基线资料,P<0.01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C值表示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来评价缺血性卒中风险预测评分(ischemic stroke predictive risk score,IScore),住院前合并症、意识水平、年龄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preadmission comorbidities,level of consciousness,age,and neurologic deficit,PLAN)评分和洛桑卒中量表(acute stroke registry and analysis of Lausanne,ASTRAL)评分对1年死亡风险的预测效度。按照各个评分的分层标准计算各层人群死亡和卒中复发的事件发生率。结果从CNSR数据库中选取12 415例完成1年随访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人群。其中,10 847例(87.37%)患者不伴心房颤动,1568例(12.63%)患者伴心房颤动。总研究人群1年全因死亡的事件发生率为13.4%,伴心房颤动患者的1年死亡率为34.6%,不伴心房颤动患者的1年死亡率为10.3%。随着各评分分数的增高,死亡事件发生率逐渐增加。IScore对于伴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预测死亡的C值为0.784,PLAN评分为0.769,ASTRAL评分为0.793。结论 IScore、PLAN评分和ASTRAL评分可针对1年死亡风险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初步分层。各评分工具对于中国缺血性卒中伴心房颤动的患者1年死亡风险有较高的预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