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ocene paleoenvironmental evolution based on benthic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 in the Lufeng Sag,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1
作者 Liyuan Xue Xuan Ding +1 位作者 Renjie Pei Xiaoqiao Wa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124-137,共14页
The Miocene epoch marks the most crucial period during the Cenozoic cooling trend, characterized by the Middle Miocene Climatic Optimum(MMCO) and a series of short–lived cooling events(Miocene isotope events).To unde... The Miocene epoch marks the most crucial period during the Cenozoic cooling trend, characterized by the Middle Miocene Climatic Optimum(MMCO) and a series of short–lived cooling events(Miocene isotope events).To understand the paleoenvironmental evolution along the shallow water shelf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the Miocene, the benthic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 and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TOC) were analyzed at Hole LF14 located in the Lufeng Sag,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Three benthic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e.g., the Uvigerina spp. assemblage, the Cibicides spp. assemblage, and the Cibicidoides spp. assemblage),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watermass conditions, were recognized based on Q–mode factor analysis. Early studies suggested that Hole LF14 was deposited under semienclosed bay, middle to outer shelf or even upper bathyal environment during ~18.7–4.53 Ma. The dominant Uvigerina spp. assemblage was characterized by low diversity and shallow infaunal to infaunal species, indicating a warm, low–oxygenation and eutrophic conditions since the Early Miocene to MMCO(~18.7–14.24 Ma). An abrupt sea level drop and significant faunal changes were recorded during 14.24–13.41 Ma, suggesting development of the East Antarctic Ice Sheets, which resulted in a drop of sea level and change in benthic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 along the shallow water shelf. Beyond the Uvigerina spp.assemblage, the Cibicides spp. assemblage became important during the middle–late Middle Miocene(14.24–11.54 Ma). This assemblage was dominated by epifaunal species with relative high diversity, suggesting high–energy, high–oxygenation and oligotrophic conditions with episodic supply of organic food. The dominant Cibicidoides spp. assemblage with high diversity, indicates a mesotrophic conditions with relative high–oxygen content during the Late Miocene to Pliocene(11.54–4.53 Ma). The appearance and continuous occurrence of Ammonia spp. and Pseudorotalia spp. since 10.02 Ma, may reflect the influence of the Kuroshio Curr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China Sea lufeng sag MIOCENE BENTHIC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 total organic carbon shelf PALEOENVIRONMENT
下载PDF
Differences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dissolution and their impact on physical properties in sandstone reservoirs: A case study on Paleogene Wenchang Formation in Huizhou-Lufeng area, Zhu I Depressio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China
2
作者 JIN Zihao YUAN Guanghui +4 位作者 ZHANG Xiangtao CAO Yingchang DING Lin LI Xiaoyan FU Xiaoh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3年第1期111-124,共14页
The element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enetic alteration products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in sandstone reservoirs of Paleogene Wenchang Formation in typical subsags of the Huizhou-Lufeng area of the Zhu I De... The element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enetic alteration products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in sandstone reservoirs of Paleogene Wenchang Formation in typical subsags of the Huizhou-Lufeng area of the Zhu I Depression,Pearl River Mouth Basin,were identified through microscopic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ain and trace elements.The impacts of dissolution of different tuffaceous components on physical properties of reservoirs were discussed through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mainly four types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in the study area,which are acidic,intermediate,basic and alkaline tuffaceous components.The acidic tuffaceous components evolved in a process of strong alteration and weak dissolution of alteration products,with a large amount of kaolinite precipitated during alteration to disenable the improvement of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The intermediate and alkaline tuffaceous components evolved in a process of strong dissolution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and strong alteration of residual tuffaceous components;the dissolution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created intergranular pores,but the alteration products such as autogenic quartz,apatite and illite deteriorated the pore structure;ultimately,the dissolution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resulted in the increase of porosity but no increase of permeability of the reservoir.The basic tuffaceous components dominantly evolved in a process of dissolution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to strong dissolution of alteration products;both tuffaceous components between particles and laumontite generated from alteration can be strongly dissolved to create pores;thus,the dissolution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reservo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u I Depression Huizhou sag lufeng sag tuffaceous component DISSOLUTION physical property response Paleogene Wenchang Formation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南地区文昌组沉积古环境恢复及烃源岩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何雁兵 雷永昌 +3 位作者 邱欣卫 肖张波 郑仰帝 刘冬青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9-376,共18页
文昌组为陆丰南地区主力烃源岩发育层段,为了恢复文昌期沉积古环境,探讨优质烃源岩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选用166组文昌组泥岩样品的主、微量元素测试数据,采用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在研究区首次详尽分析文昌期不同次洼、不同层段的古盐度、... 文昌组为陆丰南地区主力烃源岩发育层段,为了恢复文昌期沉积古环境,探讨优质烃源岩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选用166组文昌组泥岩样品的主、微量元素测试数据,采用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在研究区首次详尽分析文昌期不同次洼、不同层段的古盐度、古气候、古水深和古氧相的纵横向演变规律,并探讨部分钻井出现盐度异常的原因及三芳甲藻甾烷、球藻对古环境的指示意义,结合TOC、古生产力和陆源输入变化研究,明确了研究区优质烃源岩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陆丰南地区始新统文昌组沉积期水体以淡水环境为主,局部层段盐度微弱增加,垂向上,从文四段向文一+二段水体盐度逐渐降低,横向上,文四段沉积期,陆丰15洼水体盐度最高,文三段—文一+二段沉积期,陆丰13东洼水体盐度较高。推测陆丰南地区文昌组水体盐度变化受到海侵影响,文四段沉积期,海侵影响主要集中在陆丰15洼,文三段沉积期,海侵影响扩大至陆丰15洼和陆丰13东洼东侧,进入文一+二段沉积期,受海侵影响程度较小。球藻及三芳甲藻甾烷在研究区不能作为水体咸化或者海侵的判别指标,球藻含量变化与古气候、古生产力、古水深关系密切,受古盐度变化影响有限。陆丰南地区文四段沉积期古气候温湿,古水深最大,还原性最强,进入文三段、文一+二段,气候温湿程度、水深和还原性均有所降低;文四段沉积期陆丰13东洼水深最大,其次为陆丰15洼,还原性陆丰13东洼最强,其次为陆丰13西洼。文昌组烃源岩有机质富集主要受控于古生产力和古陆源输入,其次受古气候和古水深控制,古氧相变化对有机质富集控制作用较弱,高古生产力主导着文昌组优质烃源岩的形成及分布,主要发育生产力富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丰凹陷 文昌组 元素地球化学 沉积古环境 光面球藻 古生产力 烃源岩
下载PDF
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海上低渗油田压裂实践与认识——以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为例
4
作者 罗迪 李黎 +5 位作者 马逢源 谢明英 冯沙沙 文恒 高阳 张士诚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4-117,共14页
珠江口盆地作为中国海上低渗油气的重要成藏区,低渗油气资源量巨大。陆丰凹陷L44油田是南海东部首个整装压裂开发的低渗油田,为提升开发效益,采用压裂等储层改造方式,但压裂后存在改造规模未达预期、裂缝起裂机理认识不清等问题。建立... 珠江口盆地作为中国海上低渗油气的重要成藏区,低渗油气资源量巨大。陆丰凹陷L44油田是南海东部首个整装压裂开发的低渗油田,为提升开发效益,采用压裂等储层改造方式,但压裂后存在改造规模未达预期、裂缝起裂机理认识不清等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地震解释、测井、地质相结合的海上低渗油田地质工程一体化建模方法,使裂缝扩展延伸更加准确。对研究区开展了三维地质力学建模和地质工程双甜点优选,提出了适用于海上低渗油田压裂设计的储层射孔段长度上限,对C3井重新进行了压裂方案设计和产能模拟,经二次压裂投产后产量水平与设计预期基本相符。研究结果表明:(1)低排量条件下,射孔段长度由4m增至16m,单段裂缝长度平均减少30m,前5年单井累计产能减小88%;(2)射孔段长度的增大对改造规模起到抑制作用,射孔段长度大于6m时,改造范围大幅减小,射孔段长度小于6m时,改造范围减小幅度不大,最优射孔段长度不应大于6m;(3)射孔段长度小于6m时,施工排量每提升1m^(3)/min,储层改造体积平均增幅为10.97%,提高施工排量可实现进一步增大压裂改造体积的目标。建立的海上低渗油田地质工程一体化建模方法为南海东部低渗油田的开发方案和压裂方案设计提供了全新认识,有利于提升油田开发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工程一体化 低渗油田 裂缝扩展 压裂参数优化 陆丰凹陷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古近系储层特征及优质储层主控因素 被引量:1
5
作者 雷永昌 彭光荣 +4 位作者 何雁兵 肖张波 邱欣卫 吴琼玲 赵鹏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49,共13页
随着珠江口盆地勘探层系由浅层转向深层,古近系已成为陆丰凹陷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层系,但储层尚存在非均质性较强、产能释放难度大等问题,严重制约油气勘探进程。综合运用陆丰凹陷36口古近系钻井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X... 随着珠江口盆地勘探层系由浅层转向深层,古近系已成为陆丰凹陷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层系,但储层尚存在非均质性较强、产能释放难度大等问题,严重制约油气勘探进程。综合运用陆丰凹陷36口古近系钻井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X衍射等分析化验数据,对文昌组和恩平组开展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和优质储层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陆丰凹陷古近系储层具有高石英、低长石和低岩屑含量的特征,文昌组主要发育岩屑石英砂岩,为特低-低孔隙度、超低-低渗透率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1.15%,平均渗透率10.93×10-3μm2;恩平组主要发育长石石英砂岩,为低-中孔隙度、特低-中渗透率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5.23%,平均渗透率为139.53×10-3μm2;储层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其次为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但文昌组溶蚀孔占比高。古近系储层主要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压实作用对减孔起决定性作用,胶结作用降低储层物性,溶蚀作用进一步改善储层物性。陆丰凹陷古近系优质储层形成条件包括:(1)母岩区石英含量高,搬运距离较远,高成分和结构成熟度,杂基含量低,单层砂体厚度大;(2)强流体改造改善储集空间,长石溶蚀对古近系尤其是文昌组储层改善明显,拥有良好断裂沟通源岩或临近源岩的砂岩储层溶蚀作用强;(3)凝灰质充填导致储层渗透率降低,低火山活动影响区更有利于优质储层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控因素 优质储层 古近系 陆丰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低渗凝灰质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低渗成因——以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古近系文昌组为例
6
作者 王菲 李晓艳 +7 位作者 孙阳子 臧起彪 刘金良 田鑫 牛建成 杨志玲 王彦昭 孙梦迪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68,I0004,I0005,共17页
陆丰凹陷古近系文昌组为典型低渗凝灰质砂岩储层,复杂的孔隙结构和储层低渗特征制约研究区增储上产。利用铸体薄片观察、XRD全岩及黏土矿物分析、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和CT扫描等实验,基于分形曲线特征和孔喉结构参数划分储层孔喉类型,分... 陆丰凹陷古近系文昌组为典型低渗凝灰质砂岩储层,复杂的孔隙结构和储层低渗特征制约研究区增储上产。利用铸体薄片观察、XRD全岩及黏土矿物分析、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和CT扫描等实验,基于分形曲线特征和孔喉结构参数划分储层孔喉类型,分析储层物性及填隙物特征,精细表征砂岩储层的孔喉—孔隙结构,探讨不同类型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古近系文昌组储层发育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划分3种类型,Ⅰ类储层为优质储层,储层物性最优,平均排驱压力约为0.1 MPa;Ⅱ类储层次之,排驱压力在0.5~1.0 MPa之间;Ⅲ类储层最差,排驱压力大于1.0 MPa。研究区储层低孔低渗特征是填隙物类型、溶蚀作用程度和蚀变产物性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凝灰质填隙物大量充填原生孔隙空间,受溶蚀作用程度低是研究区储层低孔的主要原因,溶蚀作用产物易堵塞喉道是储层形成低渗特征的主控因素。该结果为研究区低渗储层划分及有效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灰质砂岩 砂岩储层 孔隙结构 低渗成因 文昌组 古近系 陆丰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南海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文昌组沉积成岩特征及储层物性控制因素
7
作者 李敏 张月霞 +9 位作者 吴琼玲 李亚茹 向钰鉥 田鑫 张晴宇 李婉霖 孙梦迪 张艺凡 吴彦旺 管彦凯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88,I0005,I0006,共22页
为明确陆丰凹陷深部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对凹陷南部地区7口井文昌组岩心样品进行薄片鉴定、FE-SEM观察、XRD分析及物性测试。结果表明:文昌组岩石类型为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和少量石英砂岩,杂基以泥质和凝灰质为主,胶... 为明确陆丰凹陷深部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对凹陷南部地区7口井文昌组岩心样品进行薄片鉴定、FE-SEM观察、XRD分析及物性测试。结果表明:文昌组岩石类型为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和少量石英砂岩,杂基以泥质和凝灰质为主,胶结物以自生石英、泥晶碳酸盐和自生高岭石为主。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强,孔隙度为2.2%~21.6%,平均为12.0%,以次生孔隙为主;渗透率小于10×10^(-3)μm^(2)的占比达95%,呈特低—低—中孔隙度、低—特低渗透率特点。文昌组主要发育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扇三角洲3种沉积相,包括三角洲前缘、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扇三角洲前缘3种亚相及6种沉积微相。辫状河三角洲的储层孔隙度相对较高,渗透率相对居中;扇三角洲的储层孔隙度居中,渗透率相对较高;三角洲的储层孔隙度与扇三角洲的相似,渗透率相对最低;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更利于发育优质储层。文昌组砂岩经历早成岩阶段A、B期、中成岩阶段A、B期;压实—压溶作用较强,导致原生孔隙不发育;不同类型、不同期次的胶结作用抑制储层物性;长石、凝灰质和岩屑的溶蚀作用形成次生孔隙及次生矿物,孔隙度提高,但渗透率无明显提升。该结果对陆丰凹陷文昌组后续勘探开发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陆丰凹陷 文昌组 沉积成岩特征 储层物性 控制因素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文昌组凝灰质砂岩储层成岩相及发育模式
8
作者 李晓艳 丁琳 +4 位作者 李小平 肖张波 吴琼玲 张月霞 刘金良 《世界地质》 CAS 2024年第2期228-241,共14页
陆丰凹陷文昌组深层砂岩储层是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最重要的油藏储集岩之一,而凝灰质发育导致储层致密,渗透率呈现低渗、特低渗特征。由于凝灰质影响,该区成岩作用及其展布表现出特殊性。运用偏光显微镜在对凝灰质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 陆丰凹陷文昌组深层砂岩储层是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最重要的油藏储集岩之一,而凝灰质发育导致储层致密,渗透率呈现低渗、特低渗特征。由于凝灰质影响,该区成岩作用及其展布表现出特殊性。运用偏光显微镜在对凝灰质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自生矿物转化及孔隙类型详细观察的基础上,结合扫描电镜、孔渗测试及测井资料分析,对陆丰凹陷文昌组凝灰质砂岩储层成岩相及其发育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凝灰质蚀变作用是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成岩作用,其次是压实作用和溶蚀作用。依据各种成岩作用强度及其组合,储层整体可以分为5种成岩相:①中压实--弱胶结--凝灰质中等溶解相(Ⅰ类);②中强压实--弱胶结--凝灰质强溶解相(Ⅱ类);③中强压实--磷灰石中强胶结--中等溶解相(Ⅲ类);④中强压实--高岭石中强胶结--弱溶解相(Ⅳ类)和⑤强压实--弱胶结--弱溶解相(Ⅴ类)。其中Ⅰ类成岩相为优质成岩相(孔隙度均值为13.4%、渗透率均值为5.4×10^(-3)μm^(2)),Ⅱ类成岩相为有利成岩相(孔隙度均值为15.4%、渗透率均值为1.5×10^(-3)μm^(2)),Ⅲ类和Ⅳ类成岩相为潜在有利成岩相(孔隙度均值为15.0%、渗透率均值为1.0×10^(-3)μm^(2)),Ⅴ类成岩相为不利成岩相。受大气水淋滤和有机酸溶蚀等影响,陆丰凹陷文昌组深层砂岩储层主要发育Ⅱ-Ⅲ-Ⅳ-Ⅴ和Ⅰ-Ⅴ两种成岩相组合模式。成岩相与储层质量密切相关,通过识别优质成岩相可以预测有利储层分布,为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灰质砂岩 低渗储层 成岩演化 成岩相 文昌组 陆丰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12-A油田“断-脊-盖”耦合远源成藏模式
9
作者 孙阳子 张向涛 +4 位作者 雷永昌 邱欣卫 肖张波 阙晓铭 贾连凯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70,共10页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历经40年勘探,发现了10余个商业油藏,其中大多数油藏分布于生烃中心15 km范围内,而远源目标的成藏主控因素复杂,取得勘探发现的难度较大。陆丰12-A油田与其生烃洼陷陆丰15洼的水平距离长达28 km,是迄今为止陆丰地区...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历经40年勘探,发现了10余个商业油藏,其中大多数油藏分布于生烃中心15 km范围内,而远源目标的成藏主控因素复杂,取得勘探发现的难度较大。陆丰12-A油田与其生烃洼陷陆丰15洼的水平距离长达28 km,是迄今为止陆丰地区已知的油气运移距离最远的、主力油层全充满的商业性油藏。通过构造、沉积、成藏综合分析,对陆丰12-A油田的成藏模式进行解剖,研究表明,在油气运移路径上“油源断裂-构造脊-致密盖层”耦合关系好,使油气得以长距离运聚成藏。其中,成藏期活动的油源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关键,古隆起与构造脊是油气侧向汇聚的有利方向,稳定分布的致密盖层是油气远源成藏的保障。该油田的发现大大拓展了陆丰凹陷的勘探边界,对其长距离运聚成藏的研究在陆相盆地远源勘探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陆丰凹陷 陆丰12-A油田 “断-脊-盖”耦合 油气运移 远源成藏
下载PDF
曲波域并联减多次波压制技术在陆丰凹陷的应用
10
作者 易浩 肖张波 +2 位作者 张志伟 张明 赵越 《华南地震》 2024年第2期110-117,共8页
陆丰凹陷海水深度200~400m,地震资料受自由表面、海底及灰岩强界面影响,多次波极为发育,造成弱有效反射被强多次波完全覆盖,严重影响古近系内幕成像。体现复杂构造—地层圈闭难以落实、断裂交切关系难以厘定、沉积储层形态不清晰,进而... 陆丰凹陷海水深度200~400m,地震资料受自由表面、海底及灰岩强界面影响,多次波极为发育,造成弱有效反射被强多次波完全覆盖,严重影响古近系内幕成像。体现复杂构造—地层圈闭难以落实、断裂交切关系难以厘定、沉积储层形态不清晰,进而影响洼陷结构研究、构造岩性圈闭评价以及储层研究。为解决这一难题,采用DWD与GSMP曲波域并联减多次波压制技术压制与自由面、海底及灰岩相关多次波,通过与时间域其他方法的对比,该方法具有较好保真性:在保持有效反射信息不损伤的前提下可以最大限度的压制近中道多次波,较好地改善道集质量,降低了近道多次对偏移剖面的影响,取得很好的成像效果,满足资料使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丰凹陷 多次波 曲波域 自由表面
下载PDF
古近系断裂控藏作用定量评价——以珠江口盆地陆丰13洼为例
11
作者 赵庆 邱欣卫 +3 位作者 肖张波 雷胜兰 贾连凯 何雁兵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1期63-69,共7页
陆丰13洼古近系断裂多且复杂,不同断块内原油储量丰度差别较大,开展断裂控藏作用定量研究,厘清断裂与油气富集关系有利于更好地指导研究区下步油气勘探。从供油能力、输导能力、充注能力三个方面综合分析断裂的控藏作用,进行定量化表征... 陆丰13洼古近系断裂多且复杂,不同断块内原油储量丰度差别较大,开展断裂控藏作用定量研究,厘清断裂与油气富集关系有利于更好地指导研究区下步油气勘探。从供油能力、输导能力、充注能力三个方面综合分析断裂的控藏作用,进行定量化表征,并建立了断裂控藏作用综合评价表征模型,应用证实,该模型中的耦合系数与油田储量丰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符合实际地质规律。在该定量评价方法的指导下于陆丰13洼发现了一个中型油田(C-9油田),进一步证实了该方法能够有效预测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可为富生烃断陷盆地古近系油气勘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陆丰凹陷 古近系 输导能力 断裂控藏 定量评价
下载PDF
砂岩储集层凝灰质溶蚀作用的差异性及其物性响应——以珠一坳陷惠州—陆丰地区古近系文昌组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靳子濠 远光辉 +4 位作者 张向涛 操应长 丁琳 李晓艳 傅筱涵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0-112,共13页
以储集层显微分析为基础,通过主微量元素定量分析,对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惠州—陆丰地区典型洼陷带古近系文昌组砂岩中凝灰质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岩蚀变产物组合进行分析,并结合储集层物性特征,探讨不同凝灰质溶蚀作用对储集层物性... 以储集层显微分析为基础,通过主微量元素定量分析,对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惠州—陆丰地区典型洼陷带古近系文昌组砂岩中凝灰质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岩蚀变产物组合进行分析,并结合储集层物性特征,探讨不同凝灰质溶蚀作用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酸性、中性、基性和碱性4类凝灰质杂基;酸性凝灰质经历强蚀变、蚀变产物难溶蚀的演化过程,蚀变沉淀大量高岭石,不能有效增孔升渗;中性和碱性凝灰质则表现出凝灰质强溶蚀、残余凝灰质强蚀变的演化过程,凝灰质溶蚀粒间孔发育,但自生石英、磷灰石和伊利石等蚀变产物使孔隙结构变差,凝灰质溶蚀作用最终导致储集层增孔不升渗;基性凝灰质以凝灰质溶蚀-蚀变产物强溶蚀的演化过程为主,粒间凝灰质与蚀变成因的浊沸石均可溶蚀成孔,凝灰质溶蚀作用能够显著改善储集层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珠一坳陷 惠州凹陷 陆丰凹陷 凝灰质 溶蚀作用 物性响应 古近系文昌组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深部储层原生孔隙特征及发育机制 被引量:8
13
作者 汪成 陈冬霞 +3 位作者 李洪博 常思远 刘子驿 王福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4-59,共16页
为了揭示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深部储层特征与成因机制,基于储层发育的沉积环境、异常高压、地温梯度和油气充注对储层抗压实能力的影响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陆丰凹陷埋深超过4000 m的古近系储层仍以原生孔隙为主,储层矿物成分主要... 为了揭示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深部储层特征与成因机制,基于储层发育的沉积环境、异常高压、地温梯度和油气充注对储层抗压实能力的影响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陆丰凹陷埋深超过4000 m的古近系储层仍以原生孔隙为主,储层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砂岩,整体表现为低—中渗储层。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具有稳定的水流作用,长距离的搬运使得岩石粒度分布较为均一,杂基体积分数少,这些是原生孔隙发育的有利条件;泥岩欠压实形成的异常高压传递至砂岩储层中,可以有效地降低压实作用对孔隙空间的破坏;低地温梯度下岩石的塑性程度和延展性相对较弱,从而减缓岩石的压实速率;此外,文昌组4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进入储层后占据储集空间,有效抑制了后期压实与胶结作用对储层孔隙的破坏。在4种控制因素的耦合控制作用下,陆丰凹陷深部储层原生孔隙普遍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丰凹陷 恩平组 文昌组 原生孔隙 保存机制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南部古近系断裂发育特征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1
14
作者 唐旭 张向涛 +5 位作者 余一欣 邱欣卫 鲁明松 牛胜利 何雁兵 唐海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2-143,共12页
陆丰凹陷是位于珠江口盆地珠Ⅰ坳陷内的富烃凹陷,凹陷南部地区古近系具有良好勘探潜力。以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和钻井资料为基础,分析陆丰凹陷南部地区断裂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明确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划分油气成藏组合类型... 陆丰凹陷是位于珠江口盆地珠Ⅰ坳陷内的富烃凹陷,凹陷南部地区古近系具有良好勘探潜力。以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和钻井资料为基础,分析陆丰凹陷南部地区断裂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明确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划分油气成藏组合类型。陆丰凹陷南部发育3个半地堑结构的洼陷,分别受活动性较强的3条铲式边界断裂控制。断裂主要发育于古近纪,斜坡带部位发育密度大,平面优势走向由深层NEE向至浅层近S-N向偏转,断裂密集带自东向西迁移。断裂可分为三级,分别控制洼陷结构、局部构造带和构造圈闭的形成。依据活动期次可划分出文昌期活动断层、恩平期活动断层和文昌-恩平期活动断层。陆丰凹陷南部地区断裂控制着断鼻、断块及断背斜圈闭的形成,断裂与烃源岩的组合类型差异影响着油气运聚效率。综合油气富集层系、输导方式、断裂活动性及源-断组合类型等成藏要素,建立源内自生自储型、源内自生上储型、源外旁生侧储型和源外下生上储型等4类油气成藏组合类型,对下一步油气勘探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圈闭 源-断组合 油气成藏 古近系 陆丰凹陷南部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陆丰15洼与22洼古近系文昌组源-汇系统与沉积演化 被引量:6
15
作者 雷永昌 赵鹏 +3 位作者 肖张波 邱欣卫 吴琼玲 何雁兵 《世界地质》 CAS 2023年第3期501-515,共15页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陆丰15洼、陆丰22洼勘探程度较低,文昌组沉积体系认识较薄弱。为了推进勘探进程,基于地震、钻井、岩矿分析等资料,对洼陷文昌组源-汇系统和沉积演化进行了研究。识别出沿陡坡、缓坡和轴向发育的6个一级水系、23个二...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陆丰15洼、陆丰22洼勘探程度较低,文昌组沉积体系认识较薄弱。为了推进勘探进程,基于地震、钻井、岩矿分析等资料,对洼陷文昌组源-汇系统和沉积演化进行了研究。识别出沿陡坡、缓坡和轴向发育的6个一级水系、23个二级流域单元。文昌组沉积时期,湖水经历了由浅变深再变浅的过程,裂陷早期与晚期物源输入最强。陆丰15洼早期的物源主要来自轴向、缓坡,中期收缩,晚期物源整体推进,而陆丰22洼早期的物源主要来自缓坡、陡坡,中期收缩,晚期主要来自轴向。文昌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文四段发育湖泊相烃源岩,文三段、文五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砂岩储层,预测文五段为有利勘探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丰凹陷 陆丰15洼 陆丰22洼 文昌组 源-汇系统 沉积演化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地区文昌组低渗透凝灰质砂岩储集特征与差异演化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晓艳 张向涛 +4 位作者 丁琳 李小平 周凤娟 靳子濠 远光辉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44,共11页
珠江口盆地陆丰地区文昌组发育低渗透凝灰质砂岩,凝灰质对储层物性有重要影响,是制约文昌组优质储层发育的关键。本文综合利用岩心/井壁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压汞测试、阴极发光分析、电子探针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文昌组凝... 珠江口盆地陆丰地区文昌组发育低渗透凝灰质砂岩,凝灰质对储层物性有重要影响,是制约文昌组优质储层发育的关键。本文综合利用岩心/井壁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压汞测试、阴极发光分析、电子探针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文昌组凝灰质砂岩储层储集特征和储层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发育4种类型复合孔隙:原生孔隙+凝灰质溶孔+长石溶孔(Ⅰ类)、凝灰质溶孔+原生孔隙+高岭石晶间孔(Ⅱ类)、高岭石晶间孔+磷灰石晶间孔+凝灰质溶孔(Ⅲ类)、高岭石晶间孔+长石溶孔(Ⅳ类)。(2)研究区储层差异演化主要受控于凝灰质丰度以及原生孔隙的发育程度等。(3)富凝灰质储层早期快速压实致密,孔隙组合以少量Ⅳ类为主,形成超低孔-超低渗储层;含凝灰质储层凝灰质蚀变产生高岭石或磷灰石产生大量晶间孔,孔隙组合以Ⅲ类和Ⅳ类为主,有效提高储层孔隙度,形成中、低孔—特低、超低渗储层;贫凝灰质储层中原生孔隙较发育时,凝灰质易溶蚀成粒间孔,有效改善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孔隙组合以Ⅰ类和Ⅱ类为主,形成相对优质的中、低孔-低、特低渗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陆丰凹陷 文昌组 低渗透 凝灰质砂岩 储集空间 成岩差异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南文五段低矿化度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阙晓铭 雷永昌 +2 位作者 汪旭东 贾连凯 宋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32,共10页
珠江口盆地陆丰南地区文五段水层在测录井响应特征上与油层十分接近,增加了流体识别难度。为明确文五段地层水化学特征及流体成因,对LA-1dSa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和文五段水体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文五段地层水矿化度为5038~6944 mg... 珠江口盆地陆丰南地区文五段水层在测录井响应特征上与油层十分接近,增加了流体识别难度。为明确文五段地层水化学特征及流体成因,对LA-1dSa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和文五段水体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文五段地层水矿化度为5038~6944 mg/L,钠氯系数较低、脱硫系数小、变质系数和钙镁系数极高,源于陆相原始沉积水,表现出轻微富Ca^(2+)、贫Mg^(2+)、略微贫Na^(+)的特点,属于氯化钙IV型水,指示地层封闭性好,处于交替停滞带,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与保存。②低矿化度特征与本区裂陷湖盆演化密切相关:裂陷期陆相湖盆决定原始地层水为淡水;裂陷高峰期文四段区域性厚层泥岩的发育控制文五段地层形成相对封闭的水体环境,阻碍了深浅地层水的交替作用,影响水体向矿化度增大的演化进程;埋藏期文四段泥岩压实排水和黏土矿物脱水作用进一步淡化文五段地层水。受淡化程度、成岩作用及后期水体交互作用差异性影响,形成文五段现今地层水矿化度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陆丰南地区 文五段 地层水 低矿化度 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陆丰南珠江组下段#2370层岩性圈闭识别方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贾连凯 张卫卫 +4 位作者 肖张波 何雁兵 赵庆 阙晓铭 孙阳子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6-49,共14页
目前,砂岩储层尖灭的判别方法主要是通过针对地震振幅变化和地震属性进行分析,而针对高速灰岩屏蔽影响下砂岩储层尖灭的判别方法研究较少。受灰岩高速、高密度影响,灰岩之下的薄砂岩与围岩的弱反射特征往往被淹没,常规识别方法难以有效... 目前,砂岩储层尖灭的判别方法主要是通过针对地震振幅变化和地震属性进行分析,而针对高速灰岩屏蔽影响下砂岩储层尖灭的判别方法研究较少。受灰岩高速、高密度影响,灰岩之下的薄砂岩与围岩的弱反射特征往往被淹没,常规识别方法难以有效判断砂岩的尖灭线形态,影响岩性圈闭的落实。通过三维地震资料分析,提出了一种针对该地区编号为#2370层砂岩尖灭线的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判别方法,即以统计地震反射特征为主线,以正演模拟为验证,以地震属性和反演为辅助,以地质模式类比为依托,综合刻画砂岩尖灭线。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所刻画的砂岩尖灭线与实钻结果基本吻合。同时,结合砂岩尖灭线和局部构造背景,初步落实了该地区南部的#2370层岩性圈闭分布。该方法对灰岩广泛发育地区高速灰岩下岩性圈闭的落实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丰凹陷 岩性圈闭 尖灭线 正演反演 地震属性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海丰33洼断裂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敏 张素芳 +3 位作者 邱欣卫 肖张波 贺勇 何雁兵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5-52,共8页
陆丰凹陷是珠江口盆地(东部)的古近系勘探重要探区,近三十年来受限于钻井数量与仅有的二维地震资料,其盆缘洼陷海丰33洼缺乏断裂特征与洼陷结构的研究。在新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基础上,本文对洼陷边界断裂、主干伸展断裂、张扭断裂进... 陆丰凹陷是珠江口盆地(东部)的古近系勘探重要探区,近三十年来受限于钻井数量与仅有的二维地震资料,其盆缘洼陷海丰33洼缺乏断裂特征与洼陷结构的研究。在新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基础上,本文对洼陷边界断裂、主干伸展断裂、张扭断裂进行识别,并对断裂活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海丰33洼发育伸展断裂和张扭断裂,三组深大断裂——北部海丰33断裂、南部陆丰03断裂与北西部的海丰32断裂分别控制形成了主洼、南次洼、北次洼的洼陷格局;(2)北西部海丰32断裂受到左旋张扭应力场的作用,显示了张扭性断裂特征,在晚文昌—早恩平组沉积期断裂活动最强,地层沉降中心沿走滑分量迁移,北次洼沉积较厚上文昌组地层;(3)海丰33洼北西部发育的海丰32断阶构造带邻近烃源岩,张扭断裂控制了该构造带的圈闭类型与运移条件,为海丰33洼勘探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陆丰凹陷 海丰33洼 张扭断裂 洼陷结构
下载PDF
基于改进电成像孔隙度谱的海洋低孔低渗砂岩渗透率评价方法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君毅 冯进 +3 位作者 管耀 肖张波 王清辉 刘伟男 《测井技术》 CAS 2023年第6期746-752,共7页
珠江口盆地南海东部海域陆丰凹陷恩平组和文昌组油藏以低孔隙度低渗透率(低孔低渗)砂岩储层为主,储层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常规方法计算的渗透率精度难以满足勘探开发需求,而核磁共振测井纵向分辨率较低,难以有效识别优质薄层。针... 珠江口盆地南海东部海域陆丰凹陷恩平组和文昌组油藏以低孔隙度低渗透率(低孔低渗)砂岩储层为主,储层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常规方法计算的渗透率精度难以满足勘探开发需求,而核磁共振测井纵向分辨率较低,难以有效识别优质薄层。针对上述问题,选择纵向分辨率较高的电成像测井,基于岩心实验和正演模拟结果,深入分析传统电成像孔隙度谱表征孔隙结构不足的原因,创新性地提出基于孔隙体积统计的孔隙度谱构建方法,通过与岩心核磁共振T2谱进行对比,改进后的孔隙度谱能够真实反映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参照核磁共振测井SDR模型的渗透率计算公式,构建基于改进孔隙度谱的渗透率计算模型。实际井评价结果表明,新方法较依据孔隙度渗透率关系的常规方法(孔渗关系法),计算的渗透率相对误差降低了66.4%,可以更有效识别出优质薄砂层,为油藏精细描述和产能评价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丰凹陷 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砂岩 渗透率 电成像 孔隙度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