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形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VBE)用于LDH伴腰椎不稳患者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胡廷欢 王志华 +6 位作者 赵双林 刘富睿 陈丽琼 袁义文 陈方经 樊云山 杨建义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93-100,共8页
目的以常规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为对照,分析V形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VBE)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伴腰椎不稳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昆明市官渡区人民医院和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LDH伴腰椎不稳患者,以随机... 目的以常规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为对照,分析V形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VBE)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伴腰椎不稳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昆明市官渡区人民医院和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LDH伴腰椎不稳患者,以随机分组软件分为TLIF组(予以TLIF术,n=51)、VBE组(予以VBE手术,n=51)。比较2组手术一般情况、围手术期疼痛程度(VAS评分)、手术前后腰痛与下肢痛程度(VAS评分)、腰椎稳定性(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减压效果(硬膜囊横断面积、椎间孔面积)、功能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VBE组术中出血量少于TLIF组,切口长度、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TLIF组(P<0.05);VBE组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72 h的VAS评分低于TLIF组(P<0.05);术后3、6个月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及术后6个月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硬膜囊横断面积、椎间孔面积高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功能预后优良率(98.04%、94.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BE组无并发症发生,TLIF组1例出现切口渗出。结论VBE与TLIF治疗LDH伴腰椎不稳患者,可增强腰椎稳定性,改善患者腰椎功能,确保安全性,而VBE切口小,可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早期疼痛,加快早期病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不稳 v形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腰椎稳定性 疼痛程度 减压效果 预后
下载PDF
V形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疗效观察
2
作者 李雷 庞超见 赵新亮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674-679,共6页
目的探讨V形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VBE)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L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23年4月武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DL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将患者分为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组和VBE组... 目的探讨V形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VBE)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L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23年4月武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DL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将患者分为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组和VBE组,每组55例。记录2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X线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卧床时间等术中及术后一般指标;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腰背、腿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的腰椎功能;术后3个月采用Brantigan评分评估患者骨粒融合情况;术前及术后3、6个月拍摄X线片,测量患者的手术节段椎体滑移度、椎间隙高度、滑脱角、矢状面Cobb角;术后6个月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患者腰椎功能优良率;记录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VBE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MIS-TLIF组,术中出血量、X线透视次数显著少于MIS-TLIF组(P<0.05)。术前,2组患者腰背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3、6个月腰背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3、6个月,VBE组与MIS-TLIF组患者腰背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BE组与MIS-TLIF组患者Brantigan评分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患者手术节段矢状面Cobb角、椎间隙高度、滑脱角、椎体滑移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3、6个月手术节段矢状面Cobb角、椎间隙高度显著高于术前(P<0.05),滑脱角、椎体滑移度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3、6个月,2组患者手术节段矢状面Cobb角、椎间隙高度、滑脱角、椎体滑移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VBE组与MIS-TLIF组患者腰椎功能优良率分别为100.00%(55/55)、98.18%(54/55),2组患者腰椎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BE组患者未出现并发症,MIS-TLIF组1例患者出现切口渗出和延迟愈合。结论VBE治疗老年DLS在腰椎形态、功能恢复及安全性方面效果与MIS-TLIF相当,但VBE能减轻组织损伤,使患者及早下床活动,缩短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v形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 疼痛程度 融合情况 腰椎解剖参数 腰椎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棘突间V型截骨显露在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牛晓健 杨永林 +1 位作者 聂润华 陈周生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4年第12期1259-1262,共4页
目的评价巨大腰椎间盘突出手术中应用棘突间V型截骨显露在椎管减压和减少神经损害的作用。方法2009年1月q012年12月收治25例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5例,女10例,年龄28~62(36±7.9)岁,合并腰椎退变性滑脱7例,属于再次... 目的评价巨大腰椎间盘突出手术中应用棘突间V型截骨显露在椎管减压和减少神经损害的作用。方法2009年1月q012年12月收治25例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5例,女10例,年龄28~62(36±7.9)岁,合并腰椎退变性滑脱7例,属于再次手术者2例。采用后正中切口,棘突旁分离椎旁肌群,棘突间“V形”截骨使棘突与棘上、棘间韧带形成骨韧带复合体,向对侧牵开扩大椎板间的显露和视野。结果2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5个月。本组无新增腰椎不稳病例,棘突截骨均为骨性愈合,无神经损伤并发症。术后腰腿痛症状获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8~14(9.2±2.2)分提高到21~26(24.3±1.9)分,改善率为58.9%~85.7%(76.3±5.9)%。结论棘突间V型截骨可充分显露椎板间隙,解除压迫、缓解症状,同时保留脊柱后柱解剖结构,对减少腰椎不稳及神经损伤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棘突间v型截骨 手术显露
下载PDF
腰升静脉下端的观察——兼论经股—腰升静脉插管造影术的形态基础
4
作者 孙百强 俞寿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5年第4期222-224,共3页
本文通过对31例(62侧)成人尸体的腰升静脉下端的形态、注入口的部位、管径、与髂腰静脉的关系;与隐股点、腹股沟韧带深方股静脉、L5椎间孔的距离以及与所注静脉角度的观察,就经股—腰升静脉插管作椎静脉系造影术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腰升静脉 髂腰静脉 腰静脉 选择性静脉造影
下载PDF
医用腰椎牵引治疗仪的设计
5
作者 吴静霞 赵蓉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12-14,共3页
对医用腰椎牵引治疗仪的设计思想、工作原理、硬件、软件设计进行了论述。通过使用该牵引治疗仪对腰 椎疾病患者腰椎的反复拉伸牵引,可实现有效治疗腰椎疾病的功能。
关键词 治疗仪 腰椎 牵引 医用 设计思想 工作原理 软件设计 疾病
下载PDF
节段内V形棒内固定技术联合峡部植骨融合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的疗效观察
6
作者 方贤聪 刘伟 +5 位作者 王振林 程继伟 吕鹏 赵宏 幸永明 王杰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3年第3期243-246,共4页
目的 探讨节段内V形棒内固定技术联合峡部植骨融合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10—2020-02采用节段内V形棒内固定技术联合峡部植骨融合治疗的31例青少年腰椎峡部裂,其中单节段峡部裂24例,双节段峡部... 目的 探讨节段内V形棒内固定技术联合峡部植骨融合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10—2020-02采用节段内V形棒内固定技术联合峡部植骨融合治疗的31例青少年腰椎峡部裂,其中单节段峡部裂24例,双节段峡部裂6例,三节段峡部裂1例。共39个峡部裂腰椎,其中A型28个,B型6个,C型5个。A型和B型峡部裂椎体采用节段内V形棒内固定技术联合峡部植骨融合,C型峡部裂椎体采用常规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结果 3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3.5年,平均1.4年。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疼痛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时,除了5个C型峡部裂椎体行椎间融合术外,其余34个腰椎双侧峡部裂(共计68个峡部裂断面)中25个椎体双侧融合,7个椎体单侧融合,2个椎体未融合,峡部裂融合率为83.8%(57/68)。结论 节段内V形棒内固定技术联合峡部植骨融合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可避免腰椎节段间融合或固定,可保留腰椎节段活动度,具有创伤小、神经损伤风险小、术后腰椎稳定性好、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峡部裂 峡部植骨融合 v形棒技术 青少年
原文传递
内镜可视化“V”区解剖引导下椎间孔成形术 被引量:5
7
作者 吴忌 李越 +6 位作者 楚福明 唐小松 王艳杰 王雯 黄子洋 肖清清 熊小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1418-1421,共4页
[目的]介绍可视化"V"区解剖引导下椎间孔成形技术及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对37例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采用内镜可视化"V"区解剖引导下椎间孔成形术。术前确定病变的位置与程度,穿刺至目标关... [目的]介绍可视化"V"区解剖引导下椎间孔成形技术及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对37例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采用内镜可视化"V"区解剖引导下椎间孔成形术。术前确定病变的位置与程度,穿刺至目标关节突任意位置,置入软组织扩张导杆,滑移到患侧上关节突与椎弓根交界处,即"V"区,此处向背侧有上关节突硬性阻挡,向尾侧有椎弓根硬性阻挡,向腹侧有椎体后缘硬性阻挡。用7.5 mm环锯对该部位进行成形,置入内镜,对椎间孔区进行扩大减压。[结果] 3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更换手术方式。术中未出现神经、硬膜损伤等并发症。随访时间9~30个月。随时间推移,37例患者下肢痛VAS、腰痛VAS和ODI评分显著减少(P<0.001)。术后影像显示所有患者目标减压区域均实现彻底减压,无节段失稳表现。[结论]内镜可视化"V"区解剖引导下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腰椎侧方椎管狭窄症有效、安全,可以提高穿刺及椎间孔成形效率,有助于缩短学习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侧隐窝狭窄症 脊柱内镜术 v”区 椎间孔成形
原文传递
微创侧路胸腰椎融合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 被引量:2
8
作者 易红蕾 陈虎 +2 位作者 许俊杰 刘东宁 吴增晖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1235-1238,共4页
[目的]介绍微创侧方腰椎融合术(minimauy invasive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LLIF)治疗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技术及体会。[方法]术前完善X线片、CT、MRI等检查,评估侧弯严重程度,排除椎体及椎管内发育异常,对2例... [目的]介绍微创侧方腰椎融合术(minimauy invasive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LLIF)治疗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技术及体会。[方法]术前完善X线片、CT、MRI等检查,评估侧弯严重程度,排除椎体及椎管内发育异常,对2例患者采用MILLIF技术。[结果]术程顺利,术中均未出现脊髓损伤或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侧弯明显改善。[结论]MILLIF治疗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侧方腰椎融合术 Lenke v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