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nical Outcome of Internal Fixation and F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pinal Fractures by Paraspinal Muscular Space Approach
1
作者 Yafei Zhao Qiushuang Ma +3 位作者 Meng Zhang Shengwang Li Yannan Li Chenguang Tian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Nursing Research》 2024年第7期10-15,共6页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ternal fixation and fusion with the paraspinal muscle gap approach in the treatment of spinal fracture patients.Methods:104 spinal fracture patients admitted to Central Ho...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ternal fixation and fusion with the paraspinal muscle gap approach in the treatment of spinal fracture patients.Methods:104 spinal fracture patients admitted to Central Hospital of TCM from October 2022 to April 2024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n=52)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n=52)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approach of internal fixation surgery,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e paraspinal muscular interspace approach of internal fixation fusion.The two groups’general data,surgical indexes,pain,lumbar spine function,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Results:The baseline data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all P>0.05)while th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the first postoperative time getting up from bed,and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all P=0.000<0.001),and the duration of the operation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2.644,P=0.010<0.05);at 3 months postoperatively,the VAS scores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10.768,P=0.000<0.001),and the JOA scor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6.498,P=0.000<0.001);the total complication rate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3/5.77%)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12/23.08%)(χ^(2)=6.310,P=0.012<0.05).Conclusion:In the treatment of spinal fracture patients,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approach to internal fixation surgery,the paraspinal muscular gap approach to internal fixation and fusion treatment is less traumatic,postoperative lumbar spine function recovery is faster,and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spinal muscular interspace approach fixation and fusion spinal fracture
下载PDF
前路病灶清除钛笼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效果研究
2
作者 夏云峰 《世界复合医学(中英文)》 2024年第7期59-62,共4页
目的分析前路病灶清除联合钛笼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thoraco-lumbar spinal tu⁃berculosis,TLSTB)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8月吉林省结核病医院收治的90例TLSTB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内植物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5... 目的分析前路病灶清除联合钛笼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thoraco-lumbar spinal tu⁃berculosis,TLSTB)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8月吉林省结核病医院收治的90例TLSTB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内植物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小切口前路病灶清除术,对照组术中使用髂骨支撑植骨联合钢板内固定,研究组使用钛笼植骨联合钛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植骨融合时间、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评分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住院时间、植骨融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Cobb角为(4.78±0.75)°,ODI评分为(17.05±2.56)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42±0.90)°、(20.12±2.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5、5.492,P均<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STB患者在前路病灶清除中使用钛笼植骨内固定治疗能够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抑制Cobb角丢失,促进患者椎体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病灶清除 胸腰椎结核 钛笼植骨 内固定
下载PDF
不同入路减压内固定术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椎管占位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周英勇 卢奇昊 +1 位作者 吉光荣 池开宇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0期137-141,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减压内固定术中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椎管占位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厦门市中医院2019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后正中组和椎旁肌组,每组40例。后正中...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减压内固定术中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椎管占位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厦门市中医院2019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后正中组和椎旁肌组,每组40例。后正中组实施后正中入路减压内固定术,椎旁肌组实施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减压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角、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椎管占位率、脊髓神经功能分级。结果:椎旁肌组手术时间较后正中组短,术中失血量较后正中组少(P<0.05)。两组住院时间及术后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率、脊髓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组术后ADL评分较后正中组高,VAS评分较后正中组低(P<0.05)。结论:后正中入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减压内固定术均可有效恢复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椎体高度,降低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率,改善脊髓神经功能,但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具有耗时短、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感轻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内固定术 后正中入路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胸腰椎爆裂骨折 椎管占位率 神经功能
下载PDF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内固定系统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和伤椎楔变指数的影响
4
作者 周江山 储旭东 +3 位作者 罗岳 李存宽 沈斌 钱华钧 《当代医学》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内固定系统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和伤椎楔变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海东市平安区中医院收治的5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与B组...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内固定系统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和伤椎楔变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海东市平安区中医院收治的5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与B组,每组28例。A组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双侧置钉内固定治疗,B组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跨伤椎常规置钉治疗,比较两组基本手术指标、脊柱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生命质量。结果A组下床活动及骨折愈合时间短于B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两组椎体前缘高度、IVW均高于术前,Cobb角、ODI评分均低于术前,且A组椎体前缘高度、IVW高于B组,Cobb角、ODI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生命活力、社会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术前,且A组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双侧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脊柱功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伤椎置钉 内固定 脊柱功能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比较
5
作者 杜壮文 欧阳帆 +1 位作者 王恩梁 曾繁宽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10-313,共4页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10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10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术期相关指标、腰椎功能、疼痛程度、骨代谢指标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观察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观察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腰痛疾患评定表(JOA)评分高于对照组,视觉疼痛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对病人创伤更小,利于恢复,安全性更高,治疗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下载PDF
一期后路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椎体间非结构性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6
作者 刘家明 龙新华 +5 位作者 周扬 陈宣银 杨东 段满生 黄山虎 刘志礼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38-942,共5页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椎体间非结构性植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4月采用一期后路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椎体间非结构性植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单节段...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椎体间非结构性植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4月采用一期后路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椎体间非结构性植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患者21例,其中男9例,女12例,平均年龄49.1岁,合并神经功能损害者8例。术前CT和MRI提示腰椎病灶以单侧为主,均存在明显的骨质破坏。术前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2~3周。术中椎体间植骨采用局部骨颗粒和自体髂后松质骨颗粒。术后定期复查腰椎X线片及CT,以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和腰椎生理弧度变化。记录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变化。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3±4.2个月。21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57±39min,手术失血量为470±143ml。术后椎体间植骨融合率为95.2%,融合时间6.1±2.5个月,神经功能改善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前、术后腰椎前凸Cobb角分别为21.4°±5.7°、33.6°±3.1°,末次随访时为31.3°±2.7°。术前、术后VAS评分分别为7.8±2.6、2.4±1.7,末次随访时为0.9±0.7。术后3个月ESR、C反应蛋白均明显下降,术后6个月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一期后路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椎体间非结构性植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间孔入路 结核 脊柱 腰椎 植骨 内固定器
下载PDF
脊柱内镜下不同手术入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被引量:9
7
作者 张俊 余化龙 +2 位作者 刘亚东 黄晓华 管景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9期90-93,102,共5页
目的研究脊柱内镜下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2013年8月~2015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4例。所有患者均在... 目的研究脊柱内镜下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2013年8月~2015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4例。所有患者均在脊柱内镜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观察组患者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术后均获得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比较术后不同时间腰背疼痛评分(VAS)和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卧床休息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1、7 d及1个月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1、3个月及1年的OD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内镜下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显著,可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同时可明显改善疼痛及功能障碍,具有较高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内镜 椎旁肌间隙入路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 被引量:21
8
作者 张鹏翼 于沈敏 +3 位作者 李敏 蔡兵 林文 傅隼 《临床骨科杂志》 2016年第3期290-293,共4页
目的评估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分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A组,20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B组,20例),比较两组... 目的评估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分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A组,20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B组,2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VAS评分、椎体高度矫正率、复位丢失率等项指标。结果手术时间、术后即刻椎体高度矫正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术后VAS评分、术后3个月椎体高度矫正率、复位丢失率A组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术者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疗效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肌间隙入路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 椎弓根螺钉 伤椎固定
下载PDF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小切口在胸腰段骨折术后内固定取出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9
作者 焦伟 于海洋 +3 位作者 梁成民 翟云雷 杨东强 李超 《临床骨科杂志》 2011年第2期168-170,共3页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小切口在胸腰段骨折术后内固定取出术中的应用。方法 40例腰段骨折术后患者行内固定取出,随机分为传统组和小切口组,每组20例。传统组经原手术切口取出内固定;小切口组在C臂X线机下定位或体表触摸定位取出...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小切口在胸腰段骨折术后内固定取出术中的应用。方法 40例腰段骨折术后患者行内固定取出,随机分为传统组和小切口组,每组20例。传统组经原手术切口取出内固定;小切口组在C臂X线机下定位或体表触摸定位取出。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体温及术后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传统组:手术时间(64.6±13.1)min,手术切口(14.0±3.1)cm,术中出血量(310±160)ml,术后体温(38.6±1.2)℃,24 h VAS评分(8.4±0.5)分,住院时间(7.1±0.5)d。小切口组:手术时间(40.2±10.2)min,手术切口(4.1±0.7)cm,术中出血量(68±15)ml,术后体温(37.3±1.1)℃,24 h VAS评分(5.2±0.6)分,住院时间(3.0±0.2)d。两组手术效果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传统内固定取出术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小切口取出内固定有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热及疼痛程度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肌间隙 入路 脊柱骨折 内固定物取出
下载PDF
旁正中入路单侧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被引量:14
10
作者 俞武良 陆建猛 +3 位作者 韦勇力 王兴武 方明 欧阳甲 《临床骨科杂志》 2014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 探讨旁正中入路单侧固定结合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旁正中入路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TLIF治疗3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切口长度;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 目的 探讨旁正中入路单侧固定结合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旁正中入路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TLIF治疗3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切口长度;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其中16例术后复查腰椎MRI,比较手术间隙水平多裂肌横截面积的变化.结果 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5~125(105±14)min;术中出血量120~350(175±75)ml;切口长度3.5~5.0(4.2±0.6)cm,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损伤及深部感染等并发症.35例均获随访,时间12~40(23±9.5)个月.无椎弓根螺钉断裂、松动及椎间融合器移位等内置物失败发生.术后及随访期间腰腿痛VAS评分和ODI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MRI测量多裂肌的横截面积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减小(P>0.05),并未见明显的椎旁肌纤维化.结论 旁正中入路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TLIF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多裂肌萎缩和腰背痛发生率低等优点,在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旁正中入路 脊柱融合术 椎弓根螺钉
下载PDF
经皮全脊柱内镜与显微镜辅助下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对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华 陆圣君 +1 位作者 龚腊梅 赵训明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1年第11期970-974,共5页
目的比较经皮全脊柱内镜与显微镜辅助下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对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炎性氧化应激及椎旁肌形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98例,根据手术方案分为经皮内镜组和显微镜组,每组49例,分别行经皮全脊柱内镜辅助... 目的比较经皮全脊柱内镜与显微镜辅助下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对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炎性氧化应激及椎旁肌形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98例,根据手术方案分为经皮内镜组和显微镜组,每组49例,分别行经皮全脊柱内镜辅助下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和显微镜辅助下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统计2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情况;比较2组手术前后炎性氧化应激指标氧化蛋白产物(AOPP)、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影像学指标椎间隙前后缘高度(ISH)、椎间盘高度(DH)、手术节段活动范围(ROM)及椎旁肌形态(多裂肌功能横截面积、腰肌相对截面积、多裂肌脂肪沉积等级)。结果经皮内镜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显微镜组(P<0.05)。术后3 d经皮内镜组血清AOPP、MDA、TNF-α水平低于显微镜组(P<0.05)。术后1周经皮内镜组VAS评分低于显微镜组(P<0.05)。手术前后2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2组患者ISH、DH较小(P<0.05),ROM较大(P<0.05)。术后3个月,经皮内镜组多裂肌功能横截面积大于显微镜组(P<0.05),腰肌相对截面积、多裂肌脂肪沉积等级小于显微镜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显微镜辅助下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比较,经皮全脊柱内镜辅助下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整体效果更为理想,可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机体创伤,促进术后恢复,缓解疼痛,提升腰椎功能,调整结构状态的同时能够维护椎旁肌形态,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腰椎管狭窄症 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 经皮全脊柱内镜 显微镜 手术疗效 安全性 腰椎功能 椎旁肌形态
下载PDF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12
作者 高新星 刘宗智 +2 位作者 祁洁 高宝全 刘海军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76-78,共3页
目的观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老年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2年收治的52例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2例患者均术后2周拆线,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 目的观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老年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2年收治的52例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2例患者均术后2周拆线,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神经意外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9个月至3年,平均2.2年。按照Macnab评分标准,29例优,17例良,6例可,优良率88.46%。结论老年患者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既能保证对病变部位彻底减压,同时维持脊柱稳定性及椎间隙高度,可取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管狭窄症 椎弓根螺钉 椎间融合器 老年 后路手术
下载PDF
椎旁肌间隙入路经关节突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椎结核 被引量:9
13
作者 徐勇 许浩 +3 位作者 李锋 熊伟 方忠 廖晖 《骨科》 CAS 2017年第2期81-84,90,共5页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经关节突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年6月至2014年8月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经关节突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单节段胸椎结核病人25例...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经关节突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年6月至2014年8月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经关节突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单节段胸椎结核病人25例,其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为21~63岁,平均为39.5岁。其中T_(4/5)4例,T_(5/6)1例,T_(7/8)3例,T_(8/9)4例,T_(9/10)5例,T_(10/11)3例,T_(11/12)5例。X线片显示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脊椎局部后凸畸形,CT及MRI显示所有病灶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破坏及脓肿形成。术前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功能分级:D级5例,E级20例。记录并评价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病人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手术时间为210 min,平均失血量为900 ml。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0个月,平均为20个月。术后3个月内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恢复至正常水平。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良好,融合率100%。末次随访神经功能均得到改善。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经关节突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及并发症较少的优点,是治疗胸椎结核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结核 脊柱 胸椎椎旁肌入路 经关节突入路 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下载PDF
一期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双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 被引量:11
14
作者 聂治军 白静静 +3 位作者 张银刚 徐洪海 常彦海 李全义 《临床骨科杂志》 2017年第6期641-644,共4页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双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术前常规抗结核治疗2~3周,待全身状态改善后均采用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髂骨椎间植骨融合、双...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双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术前常规抗结核治疗2~3周,待全身状态改善后均采用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髂骨椎间植骨融合、双钉棒内固定手术。术后继续系统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植骨融合情况,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Cobb角、ESR、CRP,观察末次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改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20~225 min,术中出血量450~1 060 ml。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2个月。术中切除病灶组织经病理检查均符合结核改变。末次随访时患者结核症状均消失,ESR及CRP恢复正常。植骨融合时间8~12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移位、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神经功能ASIA分级:1例B级者恢复至C级,4例C级者3例恢复至D级、1例恢复至E级,18例D级者均恢复至E级。结论在全身有效标准化抗结核治疗基础上,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髂骨植骨融合、双钉棒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疗效满意,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可矫正后凸畸形,恢复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结核 侧前路入路 植骨 内固定 脊柱融合
下载PDF
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腰椎结核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许永涛 鲁厚根 +1 位作者 佘远举 刘军 《临床骨科杂志》 2011年第3期265-267,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腰椎结核手术效果。方法手术治疗158例腰椎结核患者,分别采用侧前路入路手术病灶清除植骨钢板内固定59例(A组)、后路病灶清除减压内固定49例(B组)、前路减压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50例(C组)。观察手术时间...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腰椎结核手术效果。方法手术治疗158例腰椎结核患者,分别采用侧前路入路手术病灶清除植骨钢板内固定59例(A组)、后路病灶清除减压内固定49例(B组)、前路减压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50例(C组)。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截瘫缓解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后凸畸形矫正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A组(170.5±18.3)min,B组(130.3±26.8)min,C组(208.5±18.3)min;平均出血量:A组(520.4±53)ml,B组(535.8±62)ml,C组(750.6±91)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9-24个月。3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A组1例出现结核脓肿复发,窦道形成,经前路脓肿清除后治愈,1例术中损伤髂总静脉,行修补术。末次随访时所有植骨均获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出现。3组的ASIA分级、Cobb角变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侧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以及前后路联合术式均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手术入路的选择应根据病灶侵蚀的范围、节段、患者的耐受能力以及手术者的习惯来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结核 病灶清除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 手术入路
下载PDF
侧后方入路手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4
16
作者 涂强 徐国洲 +1 位作者 钟润泉 王少华 《中国骨伤》 CAS 2007年第4期251-252,共2页
目的:探讨侧后方入路手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和适应证。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18~61岁,平均35.6岁。单节段突出23例:L1,26例、L2,312例、L3,45例,多节段突出4例:L1,2+L4,51例、L2,3+L3,42例、L3,4+... 目的:探讨侧后方入路手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和适应证。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18~61岁,平均35.6岁。单节段突出23例:L1,26例、L2,312例、L3,45例,多节段突出4例:L1,2+L4,51例、L2,3+L3,42例、L3,4+L4,51例所有病例均采用侧后方入路手术,直接摘除压迫脊髓前方的间盘组织、骨增生组织,如椎间盘不稳,则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3个月,平均29个月。根据Otani等分级方法评定疗效:优13例,良10例,进步4例。结论:侧后方入路手术是一种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良好方法,临床应用时要掌握好其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侧后路 内固定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后路减压自体碎骨椎间打压植骨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7
作者 宋谋珂 刘建湘 +5 位作者 杨述华 叶哲伟 郑启新 陈强 张国磊 陈小亮 《临床外科杂志》 2013年第9期706-708,共3页
目的 评价后路减压自体碎骨椎间打压植骨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手术适应证.方法 采用后路减压自体碎骨椎间打压植骨固定手术方式治疗9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患者均经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且治疗无效.应用Japanes... 目的 评价后路减压自体碎骨椎间打压植骨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手术适应证.方法 采用后路减压自体碎骨椎间打压植骨固定手术方式治疗9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患者均经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且治疗无效.应用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JOA)评分标准和影像学指标变化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74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15个月(12~24个月).术前椎间隙高度(4.5 ±2.8) mm,术后(12.3 ±2.5)mm(P<0.05).术前腰椎前凸角(-31±11).,术后(-47±7).(P<0.05).术前JOA评分为(14.5±3.92)分,术后(24 ±2.65)分(P<0.05),JOA评分改善率为65%~100%,平均76%.结论 只要适应证得当,后路减压自体碎骨椎间打压植骨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能够恢复椎间隙高度和改善腰椎生理前凸,不需另外取骨,有效缓解临床症状,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 腰椎管狭窄症 后路手术 脊柱融合 内固定
下载PDF
极外侧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黎建文 黎松波 +5 位作者 刘先银 方冠军 陈耀鑫 卢健锋 叶国标 刘志伟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5-320,共6页
【目的】评价经极外侧入路一期行病灶清除加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3年4月至2016年8月接受极外侧入路一期病灶清除加植骨内固定手术并获得随访的13例单节段腰椎结核患者的临... 【目的】评价经极外侧入路一期行病灶清除加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3年4月至2016年8月接受极外侧入路一期病灶清除加植骨内固定手术并获得随访的13例单节段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前、末次随访腰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评分、ESR、CRP及腰椎节段后凸矫正、节段高度恢复、椎体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32个月,平均20.3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60~280(214±96)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50~350(263±63)m L;术前平均腰痛VAS为(7.2±1.6)分,术后末次随访为(2.5±1.2)分,术前平均ODI为(63.3±5.4)分,末次随访为(31.9±3.7)分,末次随访复查血ESR和CRP结果均恢复正常水平,以上指标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测量手术节段后凸角和节段高度分别为(7.1±4.7)°和(64.8±9.3)mm,术后末次随访分别为(5.2±3.5)°和(69.4±10.5)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所有病例椎体间植骨融合满意,未出现内固定失败或结核复发情况。【结论】在全身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前提下,经极外侧入路一期行病灶清除加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安全有效,临床效果确切,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外侧入路 病灶清除 内固定 腰椎结核
下载PDF
后正中入路联合Wiltse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广辉 潘玉林 +4 位作者 郭小伟 张怀栓 张猛 李宝田 杨柳 《中医正骨》 2020年第8期17-23,共7页
目的:探讨后正中入路联合Wiltse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改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6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采用后正中入... 目的:探讨后正中入路联合Wiltse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改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6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采用后正中入路联合Wiltse入路28例、后正中入路33例。男32例,女29例。年龄(53.36±16.24)岁。病变部位,L3~45例、L4~536例、L5S120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分别比较术前、术后12个月2组患者的腰腿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分别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的腰椎凹陷值。结果:①一般指标。61例患者椎间隙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其中52例术后3个月获得骨性融合、9例术后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2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5±12)min,(119±10)min,t=-1.526,P=0.132];后正中入路联合Wiltse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小于后正中入路组[(161±27)mL,(343±44)mL,t=-19.003,P=0.000;(161±35)mL,(350±63)mL,t=-14.709,P=0.000]。②腰部疼痛VAS评分。术前2组患者腰部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1.0)分,(7.0±1.1)分,t=0.398,P=0.692];术后12个月,后正中入路联合Wiltse入路组腰部疼痛VAS评分低于后正中入路组[(1.6±0.7)分,(2.8±1.1)分,t=-4.749,P=0.000],2组患者腰部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t=25.409,P=0.000;t=14.978,P=0.000)。③腿部疼痛VAS评分。术前和术后12个月,2组患者腿部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5±0.7)分,(7.6±0.8)分,t=-0.674,P=0.503;(1.4±0.4)分,(1.4±0.5)分,t=0.231,P=0.651];术后12个月,2组患者腿部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t=38.853,P=0.000;t=33.719,P=0.000)。④ODI。术前2组患者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86±5.55)%,(83.21±5.92)%,t=-0.917,P=0.698];术后12个月,后正中入路联合Wiltse入路组ODI低于后正中入路组[(30.36±4.99)%,(43.82±7.83)%,t=-7.839,P=0.000],2组患者ODI均低于术前(t=37.354,P=0.000;t=21.891,P=0.000)。⑤腰椎凹陷值。术前2组患者腰椎凹陷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2±1.9)mm,(12.8±1.9)mm,t=-0.174,P=0.862];末次随访时,后正中入路联合Wiltse入路组腰椎凹陷值大于后正中入路组[(11.6±1.7)mm,(10.0±2.0)mm,t=3.305,P=0.002],2组患者腰椎凹陷值均低于术前(t=9.065,P=0.000;t=18.101,P=0.000)。结论:后正中入路联合Wiltse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损伤小,能够缓解腰腿部疼痛,促进腰椎功能的恢复,有效保护一侧椎旁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腰椎 腰椎失稳 椎旁肌 手术入路 脊柱融合术 椎弓根钉 临床试验
下载PDF
Wiltse肌间隙入路与常规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比较 被引量:8
20
作者 姚晓聪 崔永锋 +1 位作者 朱宝华 管功奎 《中医正骨》 2013年第11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经常规手术入路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者25例为对照组(A组);经Wiltse肌间隙入路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者23例为观察组(B组)。比较2... 目的:探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经常规手术入路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者25例为对照组(A组);经Wiltse肌间隙入路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者23例为观察组(B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摸拟评分、Cobb’s角及术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术后VAS评分均大于B组[(80.04±9.650)min,(60.48±6.374)min,t=8.210,P=0.000;(280.40±56.60)mL,(180.43±60.11)mL,t=5.934,P=0.000;(161.60±44.31)mL,(120.00±28.28)mL,t=3.838,P=0.000;(5.792±1.444),(3.087±1.203),t=3.838,P=0.000];2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后JOA评分及手术前后Cobb’s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0.40±1.49)cm,(10.33±1.49)cm,t=0.171,P=0.865;(27.280±1.487),(26.348±1.921),t=1.889,P=0.065;(22.060±4.887),(22.870±5.513),t=-0.539,P=0.592;(6.204±1.737),(6.844±1.359),t=-1.412,P=0.165]。结论:与常规手术入路相比,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及术后疼痛程度低的优点,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胸椎 腰椎 骨折固定术 Wiltse肌间隙入路 治疗 临床研究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