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循环内皮细胞在狼疮性肾炎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
作者 姚根宏 刘志红 +3 位作者 陈惠萍 郑春霞 曾彩虹 黎磊石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9-24,56,共7页
目的:检测狼疮性肾炎(LN)患者循环血内皮细胞(CECs),探讨其在肾脏血管病变的诊断和判断病情中的作用。方法:60例经肾活检诊断为LN患者,其中30例伴血管病变患者,30例不伴血管病变患者。正常对照为30名健康志愿者。抽取外周血,采用免疫磁... 目的:检测狼疮性肾炎(LN)患者循环血内皮细胞(CECs),探讨其在肾脏血管病变的诊断和判断病情中的作用。方法:60例经肾活检诊断为LN患者,其中30例伴血管病变患者,30例不伴血管病变患者。正常对照为30名健康志愿者。抽取外周血,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方法计数CECs的数量,同时进行血清肌酐、尿蛋白和尿红细胞等临床项目检查。结果:不伴血管病变组LN患者CECs数目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伴血管病变组患者CECs数目显著高于不伴血管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伴血管病变组患者CECs与血清肌酐水平呈正相关(r=0.513,P<0.01)。在伴血管病变LN患者中,合并血栓性微血管病变(TMA)患者CECs数量明显高于不伴有TMA患者(P<0.01)。结论:CECs检测不仅能反映LN患者血管病变的存在,而且还能作为判断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性肾炎 血管病变 循环内皮细胞 诊断
下载PDF
循环中内皮细胞损伤生物标志物在判断狼疮性肾炎肾脏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姚根宏 郑春霞 +3 位作者 陈惠萍 曾彩虹 刘志红 黎磊石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11-315,共5页
目的:观察狼疮性肾炎(LN)患者血液中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和E选择素(E-selectin)表达情况,探讨内皮损伤生物标记物与肾脏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30例经肾活检证实为LN伴血管病变患者、30例LN不伴血管病变患者... 目的:观察狼疮性肾炎(LN)患者血液中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和E选择素(E-selectin)表达情况,探讨内皮损伤生物标记物与肾脏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30例经肾活检证实为LN伴血管病变患者、30例LN不伴血管病变患者和25名健康志愿者,ELISA法检测血循环中可溶性TM、VCAM-1和E-selectin水平。结果:不伴血管病变组LN患者TM和VCAM-1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伴血管病变组患者TM和V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不伴血管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伴血管病变患者的E-selectin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伴血管病变组患者TM与肌酐水平呈正相关(r=0·625,P<0·01)。在伴血管病变LN患者中,合并血栓性微血管病变(TMA)患者TM水平明显高于不伴有TMA患者(P<0·01)。结论:结合肾组织病理检查,检测循环中的TM和VCAM-1对评估LN患者肾脏血管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性肾炎 血管病变 血栓调节蛋白 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 E选择素
下载PDF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血管炎患者循环内皮细胞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姚根宏 张国栋 +4 位作者 栾建凤 朱培元 叶东 严京梅 雷千红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09年第12期836-838,共3页
目的动态监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血管炎(AAV)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CEC),探讨其在肾脏血管病变的诊断和判断疗效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法计数20例AAV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的数量,同时进行血清... 目的动态监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血管炎(AAV)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CEC),探讨其在肾脏血管病变的诊断和判断疗效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法计数20例AAV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的数量,同时进行血清肌酐、尿蛋白、尿红细胞和血清白蛋白等临床项目的检查。结果AAV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部分经过治疗的AAV患者,随着病情的缓解,其外周血循环血内皮细胞明显降低。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数目降低与肌酐、24小时尿蛋白和尿红细胞的减少呈正相关,而与血清白蛋白升高呈负相关。结论检测循环内皮细胞的数量不仅能反映AAV患者血管病变的存在,而且还能作为判断血管病变治疗效果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血管炎 血管病变 循环内皮细胞
下载PDF
狼疮性肾炎伴血管病变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记物的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韩春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10期75-76,78,共3页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伴血管病变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记物的变化情况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6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狼疮性肾炎伴血管病变患者76例,将采用环磷酰胺(0.75~1.00 g/m2,每月静脉滴注1次)治疗3个月的患者作...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伴血管病变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记物的变化情况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6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狼疮性肾炎伴血管病变患者76例,将采用环磷酰胺(0.75~1.00 g/m2,每月静脉滴注1次)治疗3个月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38),将采用霉酚酸酯(1.5~2.0 g/d,分2次口服)治疗3个月的患者作为观察组(n=38),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临床指标,主要包括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oluble thrombo-modulin,sTM)、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oluble endothelial cell protein C receptor,sEPCR)、血管病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结果观察组采用霉酚酸酯治疗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记物sTM、sEPCR、vWF明显低于采用环磷酰胺治疗的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霉酚酸酯治疗狼疮性肾炎伴血管病变的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记物的变化显著,sTM、sEPCR、vWF均得到了明显改善,且对患者的副作用较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性肾炎 血管病变 内皮细胞 损伤 标记物 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