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R、SKP2、SOX10、PD-L1及TIL表达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意义
1
作者 刘娟 殷丽娟 范德生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2期162-172,共11页
目的:探索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S期激酶相关蛋白2(S-phase kinase-associated protein 2,SKP2)、性别决定区Y相关的HMG盒含因子10(sry-related HMG box-containing factor 10,SOX10)、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 目的:探索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S期激酶相关蛋白2(S-phase kinase-associated protein 2,SKP2)、性别决定区Y相关的HMG盒含因子10(sry-related HMG box-containing factor 10,SOX10)、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及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切片评判109例TNBC瘤巢内TIL的比例,采用Leica Bond-Max全自动免疫组化仪检测TNBC组织中AR、SKP2、SOX10、PD-L1的表达。分析以上各生物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并采用kaplan-Meier、Log-rank进行生存分析。结果:95例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中位无病生存时间(disease-free survival, DFS)为42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OS)48个月。在TNBC中,AR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阴性(P=0.009)、肿瘤最大径<2 cm(P=0.008)相关,TIL高表达与低级别TNBC相关(P=0.007),SKP2阳性表达与神经/脉管侵犯阳性(P=0.011)、高级别TNBC相关(P=0.002),SOX10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阳性(P=0.022)、高级别TNBC(P=0.005)相关,PD-L1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阳性(P=0.020)、神经/脉管侵犯阳性(P=0.006)、高级别TNBC(P=0.042)相关。生存分析显示,SKP2、SOX10阳性表达与更差的DFS(P=0.007、P<0.001)和OS(P=0.013、P<0.001)相关,TIL高表达与更好的DFS(P=0.016)及OS(P=0.004)相关。在生物表志物的联合表达中,AR+/SKP2-、AR+/SOX10-与更好的DFS(P=0.004、P<0.001)及OS(P=0.007、P=0.001)相关,SOX10+/低TIL、PD-L1+/低TIL与更差的DFS(P<0.001、P=0.008)及OS(P=0.001、P=0.002)相关,AR-/低TIL者具有更差的OS(P=0.014)。SKP2(HR=4.143,95%CI为1.578~10.875)、SOX10(HR=7.578,95%CI为2.067~27.782)的阳性表达是影响TNBC患者DFS的独立预后因子,SKP2(HR=3.758,95%CI为1.400~10.084)、SOX10(HR=5.131,95%CI为1.316~20.000)及TIL(HR=0.375,95%CI为0.154~0.917)的阳性表达是TNBC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子(P均<0.05)。结论:在TNBC中,AR阳性、TIL高表达与具有更好预后的临床病理特征相关,SKP2、SOX10和PD-L1与具侵袭性的临床病理特征相关。SKP2、SOX10及TIL表达与TNBC预后相关,提示这些生物指标可能成为TNBC新的预后因子,同时它们也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雄激素受体 s期激酶相关蛋白2 性别决定区Y相关的HMG盒含因子10 程序性死亡配体1 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VAP-1、DNMT1、Tim-3水平与肝功能指标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莉 赵媛 《海南医学》 CAS 2021年第24期3158-3161,共4页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DNA甲基化转移酶1(DNMT1)、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可溶性血管黏附蛋白-1(sVAP-1)水平变化,并分析sVAP-1、DNMT1、Tim-3与肝功能指标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DNA甲基化转移酶1(DNMT1)、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可溶性血管黏附蛋白-1(sVAP-1)水平变化,并分析sVAP-1、DNMT1、Tim-3与肝功能指标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7月期间西安市第八医院肝病科收治的93例CHB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组(HBV DNA>1.0×10^(3)copy/mL,n=53)和HBV DNA阴性组(HBV DNA≤1.0×10^(3)copy/mL,n=40),另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5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三组受检者的血清sVAP-1、DNMT1、Tim-3水平及肝功能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患者血清sVAP-1、DNMT1、Tim-3水平与肝功能指标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结果HBV DNA阳性组患者的血清sVAP-1、DNMT1、Tim-3水平分别为(762.75±102.05)ng/mL、(51.37±5.29)μg/L、(24.58±4.39)%,HBV DNA阴性组分别为(493.13±93.11)ng/mL、(38.59±4.24)μg/L、(13.28±2.35)%,两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4.64±54.19)ng/mL、(25.66±3.18)μg/L、(5.16±0.93)%,且HBV DNA阳性组的上述各项指标明显高于HBV DNA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阳性组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4(IL-4)、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分别为(31.53±2.87)pg/mL、(21.29±4.43)ng/L、(52.96±9.32)U/L、(49.31±6.06)U/L、(37.29±3.25)μmol/L,HBV DNA阴性组分别为(23.24±2.68)pg/mL、(13.56±3.41)ng/L、(38.25±5.26)U/L、(35.68±5.17)U/L、(19.71±4.36)μmol/L,两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18±2.77)pg/mL、(4.72±0.93)ng/L、(18.38±3.09)U/L、(16.19±3.23)U/L、(9.23±2.25)μmol/L,且HBV DNA阳性组的上述各项指标明显高于HBV DNA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阳性组和HBV DNA阴性组患者的白蛋白(Alb)水平分别为(39.43±4.05)g/L,(51.57±5.25)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6.89±6.12)g/L,且HBV DNA阳性组明显低于HBV DNA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VAP-1、DNMT1、Tim-3与TNF-α、IL-4、ALT、AST、TBIL呈正相关(P<0.05),而与Alb呈负相关(P<0.05)。结论CHB患者中的sVAP-1、DNMT1、Tim-3水平存在异常升高,且与肝功能指标及炎症因子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考虑作为CHB诊断的血清学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可溶性血管黏附蛋白-1 DNA甲基化转移酶1 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 肝功能 炎症因子 相关性
下载PDF
电针大鼠的血清中淋巴细胞转化抑制因子的作用机制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徐红 范少光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555-561,共7页
本室以前的工作表明:电针(2H_z,3V,30min/d)刺激 SD 大鼠双侧足三里-三阴交,5d后,大鼠血清中产生出淋巴细胞转化抑制因子,本工作对此抑制因子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电针大鼠的血清不仅显著抑制 Con A 刺激的小鼠淋... 本室以前的工作表明:电针(2H_z,3V,30min/d)刺激 SD 大鼠双侧足三里-三阴交,5d后,大鼠血清中产生出淋巴细胞转化抑制因子,本工作对此抑制因子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电针大鼠的血清不仅显著抑制 Con A 刺激的小鼠淋巴结 T 淋巴细胞转化,还可显著抑制 Con A 刺激的小鼠胸腺细胞和脾脏 T 淋巴细胞转化;同时也发现电针大鼠的血清能显著抑制脂多糖(LPS)刺激的小鼠淋巴结 B 淋巴细胞转化。提示此淋巴细胞转化抑制因子对不同淋巴器官及不同类型的淋巴细胞无选择性作用。(2)将电针大鼠的血清同小鼠淋巴结细胞培养1h,电针大鼠的血清就可显著抑制 Con A 刺激的 T 淋巴细胞转化;将小鼠淋巴结细胞同 Con A 预培养30min,电针大鼠的血清的抑制作用便消失,提示电针大鼠血清中淋巴细胞转化抑制因子作用于 Con A 刺激 T 淋巴细胞活化的早期阶段,同时也排除了此抑制因子的细胞毒作用。(3)电针大鼠的血清显著抑制蛋白激酶 C(PKC)激活剂 PMA和 PMA 加 ca^(2+)通道 A23187刺激的小鼠淋巴结细胞转化,提示淋巴细胞转化抑制因子通过抑制 PKC 的活性或抑制 PKC 介导的细胞活化通路,抑制有丝分裂原刺激的淋巴细胞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剌激 淋巴细胞 转化抑制因子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人CD4+T淋巴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江友 李浪 +2 位作者 周游 苏强 刘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93-1695,共3页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在体外对人CD4+T淋巴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表达的影响。方法:取20例健康志愿者的新鲜外周血,随机分为空白组、PHA刺激组、PHA+(1、5、10μmol/L)阿托伐他汀组,体外培养48 h后进行PDCD4 mRNA和蛋白及相关...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在体外对人CD4+T淋巴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表达的影响。方法:取20例健康志愿者的新鲜外周血,随机分为空白组、PHA刺激组、PHA+(1、5、10μmol/L)阿托伐他汀组,体外培养48 h后进行PDCD4 mRNA和蛋白及相关炎性因子的检测。结果:PHA刺激组PDCD4mRNA、蛋白表达及上清TNF-α及IL-10浓度均升高(均P<0.05);经阿托伐他汀干预后,能够使PDCD4mRNA、蛋白表达量及TNF-α浓度明显下降,而上清液IL-10浓度进一步增加;TNF-α与PDCD4蛋白呈明显的正相关(r=0.782,P<0.01),IL-10与PDCD4蛋白呈明显的负相关(r=-0.653,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通过调控人CD4+T淋巴细胞PDCD4表达,从而发挥抗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CD4%PLUs%T淋巴细胞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10
下载PDF
耐药性癫癎患者T细胞亚群、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与认知功能的关系分析
5
作者 师云波 崔莹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24年第4期408-414,共7页
目的探讨耐药性癫癎患者的T细胞亚群、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耐药性癫癎患者80例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药物敏感性癫癎患者8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耐药性癫癎患者的T细胞亚群、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耐药性癫癎患者80例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药物敏感性癫癎患者8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T细胞亚群和GST、TGF-β1水平以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差异,同时分析观察组不同临床特征患者T细胞亚群和GST、TGF-β1水平差异以及MMSE量表评分与T细胞亚群和GST、TGF-β1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CD3^(+)和CD4^(+)细胞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CD8^(+)T细胞、GST和TGF-β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MMSE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定向力、语言能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MMSE量表评分<24分患者CD3^(+)和CD4^(+)细胞明显低于MMSE量表评分>24分患者(均P<0.05),而CD8^(+)T细胞、GST和TGF-β1均显著高于MMSE量表评分>24分患者(P<0.05)。CD3^(+)、CD4^(+)细胞与MMSE量表评分呈正相关(r=0.651和0.535,P<0.05),而CD8^(+)T细胞、GST和TGF-β1水平与MMSE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338、-0.747和-0.766,P<0.05)。结论耐药性癫癎患者CD3^(+)和CD4^(+)细胞水平降低,而CD8^(+)T细胞、GST、TGF-β1水平升高,与患者认知损害存在相关性,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性癫癎 T细胞亚群 谷胱甘肽s转移酶 转化生长因子-Β1 认知功能
原文传递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并发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代宛蓉 张宇 马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20期2516-2520,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并发血小板减少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就诊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43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血小板计数分为血小板减少组(16例)和血小板正常组(27例),收集所有患者...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并发血小板减少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就诊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43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血小板计数分为血小板减少组(16例)和血小板正常组(27例),收集所有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T、CD3^(+)CD4^(+)T、CD3^(+)CD8^(+)T、CD3^(-)CD19^(+)B、CD3^(-)CD16^(+)CD56^(+)自然杀伤(NK)细胞]绝对计数、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自身抗体等免疫学指标及临床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学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并发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血小板减少组患者外周血CD3^(+)CD4^(+)T、CD3^(-)CD19^(+)B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及血清IgM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血小板正常组,而CD3-CD16+CD56+NK细胞绝对计数及补体C4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血小板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3-CD19+B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和IgM表达水平升高是干燥综合征并发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1、5.693,95%CI:1.001~1.020和1.376~23.557),补体C4表达水平降低是干燥综合征并发血小板减少的保护因素(OR=0.981,95%CI:0.965~0.998)。结论外周血CD3^(+)CD4^(+)T、CD3^(-)CD19^(+)B、CD3^(-)CD16^(+)CD56^(+)NK细胞绝对计数及血清IgM、补体C4表达水平可能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并发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有关,其中CD3^(-)CD19^(+)B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和IgM表达水平升高是影响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并发血小板减少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血小板减少 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学指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他克莫司治疗难治性克罗恩病的短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徐锡涛 吴碧玉 +4 位作者 戴张晗 朱明明 王天蓉 童锦禄 冉志华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 2022年第2期115-121,共7页
目的评估他克莫司治疗难治性克罗恩病(CD)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 分析临床应答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 收集2014年3月至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难治性CD患者的临床资料, 均采用他克莫司治... 目的评估他克莫司治疗难治性克罗恩病(CD)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 分析临床应答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 收集2014年3月至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难治性CD患者的临床资料, 均采用他克莫司治疗≥3个月。采用克罗恩病疾病活动指数(CDAI)评估患者的临床应答、临床缓解及复发情况。根据他克莫司治疗3个月的临床应答情况, 将患者分为临床应答组和无临床应答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临床资料的差异, 对单因素分析中P<0.1且有临床意义的变量, 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明确他克莫司临床应答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预测他克莫司治疗难治性CD患者临床应答的价值。结果共纳入45例难治性CD患者, 其中男性31例, 女性14例;诊断年龄32(27, 39)岁;病程61.0(28.0, 97.5)个月;他克莫司治疗前CDAI评分为203(175, 229)分。45例患者应用他克莫司治疗3个月后, CDAI评分137(117, 175)分, 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 = -5.512, P<0.01);其中临床应答组13例(28.9%), 无临床应答组32例(71.1%)。单因素分析结果, 2组间性别、治疗前CDAI评分、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性别、治疗前CDAI评分、NLR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CDAI评分(OR = 1.026, 95%CI:1.006 ~ 1.046, P = 0.012)、NLR(OR = 2.605, 95%CI:1.290 ~ 5.258, P = 0.008)是预测他克莫司临床应答的独立危险因素。CDAI评分、NLR、NLR联合CDAI评分预测他克莫司治疗难治性CD患者临床应答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6(95%CI:0.648 ~ 0.924)、0.764(95%CI:0.595 ~ 0.934)、0.861(95%CI:0.729 ~ 0.992), 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89.15、2.82、0.31, 灵敏度分别为100%、84.6%、84.6%, 特异度分别为53.1%、71.9%、84.4%。持续用药的26例患者在应用他克莫司治疗12个月时, 临床缓解率为73.1%(19/26), 复发率为26.9%(7/26);随访1年, 45例患者在他克莫司治疗期间有6例(13.3%)发生不良反应, 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他克莫司可用于难治性CD的诱导和维持缓解治疗。CDAI评分、NLR均可作为单独预测他克莫司治疗难治性CD患者临床应答的指标, 且二者联合的预测效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难治性 他克莫司 临床应答 临床缓解 危险因素 克罗恩病疾病活动指数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感染相关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杜晶晶 王桂琴 《重庆医学》 CAS 2021年第4期654-658,共5页
目的总结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pSS)感染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340例pS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根据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对患者在感染部位、合并间质性肺炎、血常规、清蛋白(ALB)、免疫球蛋白、外周血淋巴细... 目的总结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pSS)感染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340例pS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根据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对患者在感染部位、合并间质性肺炎、血常规、清蛋白(ALB)、免疫球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进行分组分析。结果pSS患者合并感染的发生率为39.1%,呼吸系统感染居首位,pSS合并间质性肺炎患者更易发生感染。与未感染组比较,感染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ALB、免疫球蛋白(Ig)A、CD3^(^(+))T、CD4^(+)T、CD8^(+)T细胞、B细胞降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程度与RBC、HB、ALB、CD3^(+)T、CD4^(+)T、CD8^(+)T细胞、B细胞及IgA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pSS患者HB、ALB、IgA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对患者感染情况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感染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 危险因素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