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ymphogranuloma venereum proctosigmoiditis is a mimicker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被引量:1
1
作者 Marlene Gallegos Dawn Bradly +1 位作者 Shriram Jakate Ali Keshavarzia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5期3317-3321,共5页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lymphogranuloma venereum(LGV) or Chlamydia trachomatis(C.trachomatis) cases among the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 population,particularly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These...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lymphogranuloma venereum(LGV) or Chlamydia trachomatis(C.trachomatis) cases among the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 population,particularly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These cases may present with an incomplete or undisclosed history and proctosigmoiditis without characteristic adenopathy syndrome.During the initial evaluation and colonoscopy,there is a strong clinical and endoscopic suspicion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by virtue of presentation and endoscopic and histological findings.The diagnosis of IBD is subsequently modified to LGV proctosigmoiditis when one or more of the following transpire:(1) there is failure of response to IBD therapy;(2) additional components of history(MSM/travel) may be identified;(3) return of initially performed Chlamydia antibody test is positive;and(4) response to antibiotics effective against Chlamydia.We describe three such cases initially suspectedto be a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d subsequently identified as C.trachomatis proctosigmoidit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肿大 肠道疾病 肉芽肿 直肠 炎症 沙眼衣原体 检查结果 IBD
下载PDF
Lymphogranuloma venereum caused by Chlamydia trachomatis serovar L3:a case report
2
作者 KANG Er-xun GAO Xing +4 位作者 YIN Yue-ping WANG Fu-sheng YAO Wei-dong GONG Xiang-qian CHEN Xiang-she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7期601-604,共4页
Lymphogranuloma venereum (LGV) is a systemic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caused by Chlamydia trachomatis (C. trachomatis) L1, L2 and L3, the organism gains entrance through skin breaks and abrasions and travels v... Lymphogranuloma venereum (LGV) is a systemic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caused by Chlamydia trachomatis (C. trachomatis) L1, L2 and L3, the organism gains entrance through skin breaks and abrasions and travels via the lymphatics to multiply within mononuclear phagocytes in regional lymph nodes,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LGV depends on the sex of the patient, mode of sexual contact (e.g. vaginal or anal sex) and the stage of the disease. LGV is diagnosed in men up to 6 times more frequently than in women, but the infected women are more likely developed to late stage. LGV is rare in China, however the incidence was increasing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paper we diagnosed a case of LGV, and confirmed this case was caused by L3 serovar of C. trachomatis by using genotype t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ymphogranuloma venereum Chlamydia trachomatis SEROVAR
原文传递
颌面区Kimura病CT和MR诊断 被引量:26
3
作者 杨智云 赖英荣 +3 位作者 冯崇锦 蒋爱云 刘春玲 李树荣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16-1018,共3页
目的探讨CT和MRI对颌面区Kimura病的诊断价值,旨在提高对Kimura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区Kimura病的临床、CT和MRI表现。结果6例Kimura病病程长(平均5.5年),表现为面部和腮腺区无痛性肿大或肿块(其中... 目的探讨CT和MRI对颌面区Kimura病的诊断价值,旨在提高对Kimura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区Kimura病的临床、CT和MRI表现。结果6例Kimura病病程长(平均5.5年),表现为面部和腮腺区无痛性肿大或肿块(其中1例双侧肿大),皮肤瘙痒。所有患者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均明显增多(平均超出正常值约5~6倍)。CT和MRI表现为:(1)单侧或双侧腮腺浅叶弥漫性增大,常有多个结节;(2)累及并侵犯面部皮下组织,邻近皮肤增厚;(3)腮腺周围、颌下周围和颈深上淋巴结增大,增大的淋巴结密度或信号均匀,边界清楚光滑,无坏死、囊变,几乎不融合。结论Kimura病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特点,结合实验室检查,术前可以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腮腺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KIMURA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儿童腮腺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3例 被引量:6
4
作者 窦训武 朱雪明 +3 位作者 尹德佩 杨素娜 樊明月 杨代茂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75-677,共3页
2009年3—10月收治3例腮腺区肿块的患儿,术前检查可见:腮腺区局限性隆起,表面皮肤呈暗淡紫红色,边界不清,不活动;血清IgE明显升高;B超检查病灶为等回声团,周围有低回声暗带包绕,呈"牛眼征";磁共振成像检查提示为皮下与腮腺之... 2009年3—10月收治3例腮腺区肿块的患儿,术前检查可见:腮腺区局限性隆起,表面皮肤呈暗淡紫红色,边界不清,不活动;血清IgE明显升高;B超检查病灶为等回声团,周围有低回声暗带包绕,呈"牛眼征";磁共振成像检查提示为皮下与腮腺之间的囊性病变。术前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木村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病理检查见局部组织内毛细血管增生,伴多量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证实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由此可见,该病虽然罕见,通过术前查体、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仍可以作出诊断,为相应的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腮腺区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 诊断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司亚萌 刘冰 +3 位作者 张文峰 陈新明 孟箭 赵怡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261-264,共4页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Kimura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武汉大学口腔医院诊治的28例口腔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病例资料,分别从患者性别、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实验室检查及组织病理学等方面进行回顾性...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Kimura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武汉大学口腔医院诊治的28例口腔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病例资料,分别从患者性别、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实验室检查及组织病理学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行同种异体移植炎症因子(allograft inflammatory factor-1,AIF- 1)染色。28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40岁。结果:此28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以腮腺区为多发部位。主要临床表现为皮下单发或多发性结节样肿块。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平均为9%。组织病理学表现为淋巴组织增生并形成淋巴滤泡,内含活跃的生发中心。滤泡间可见大量增生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型血管;血管周围及滤泡间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形成散在的嗜酸性微脓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28例标本淋巴滤泡的生发中心AIF-1染色阳性。结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具有较明显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免疫调节异常是其可能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KIMURA病 病理学 病因 治疗
下载PDF
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张小军 吴洪儒 刘晓勇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04年第4期208-209,216,共3页
目的 :探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临床和病理特征 ,以利于正确诊治。方法 :对我院 19年来治疗的 15例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例术前正确诊断者中 4例都有嗜酸细胞增高 ,1例有病理诊断 ;误诊以多形性腺瘤最多... 目的 :探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临床和病理特征 ,以利于正确诊治。方法 :对我院 19年来治疗的 15例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例术前正确诊断者中 4例都有嗜酸细胞增高 ,1例有病理诊断 ;误诊以多形性腺瘤最多见 ,达 6例。结论 :末梢血嗜酸粒细胞增高对诊断本病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确诊靠病理检查 ,皮肤瘙痒则有一定参考作用 ;单靠临床检查易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颌面部 临床病理分析 诊断 治疗 确诊 增高 嗜酸粒细胞
下载PDF
Kimura's病的高频超声表现和临床特点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3
7
作者 韦力 梁前晖 +2 位作者 周军 王莹 周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2-155,共4页
目的探讨Kimura's病的临床特点及高频超声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的Kimura's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高频超声声像图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6例Kimura's病患者病程较长(平均11年)... 目的探讨Kimura's病的临床特点及高频超声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的Kimura's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高频超声声像图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6例Kimura's病患者病程较长(平均11年),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均明显增多;5例为颈部无痛性肿块,1例为右侧大腿及右侧上臂皮下无痛性肿块。高频超声表现:①位于颈部的病灶呈边界清晰、包膜完整的单发椭圆形低回声肿块,亦可为多个肿块融合的混合回声团块,位于四肢皮下的病灶呈夹杂高回声及不规则片状低回声的混合回声肿块;②病灶附近均可见肿大淋巴结,淋巴门结构清晰或欠清晰,多无融合、囊性变、钙化等表现。结论 Kimura's病的超声表现有一定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定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mura's病 嗜酸性粒细胞淋巴肉芽肿 超声检查
下载PDF
腮腺木村病的影像诊断 被引量:9
8
作者 卢涛 陈韵彬 方燕红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4-306,共3页
目的:探讨木村病的MR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腮腺区木村病的影像表现,其中8例行MRI检查,2例行CT检查,1例为术后复发,9例为初诊。结果: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35~62岁,肿块均位于耳前腮腺区,部分肿块... 目的:探讨木村病的MR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腮腺区木村病的影像表现,其中8例行MRI检查,2例行CT检查,1例为术后复发,9例为初诊。结果: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35~62岁,肿块均位于耳前腮腺区,部分肿块较大可达颞部皮下,最大截面达8cm×2.5cm,最小为2.6cm×2.2cm。均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MR平扫一般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后均见明显强化。CT平扫病灶区密度较正常腮腺高。结论:腮腺木村病的影像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于腮腺区无痛性肿块并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尤其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及血清IgE升高者,应考虑木村病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村病 腮腺肿瘤 淋巴肉芽肿 嗜酸性细胞 淋巴结肿大
下载PDF
木村病4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立梅 高清平 +1 位作者 王则胜 王琼玉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5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目的:探讨木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木村病的临床资料。结果:45例均以局部包块为主要表现,23例累及头面部,11例累及颈部,此外,还有腹股沟3例,胸壁3例,腹壁3例,髂前上棘1例,锁骨1例;16例血常规示嗜酸性粒... 目的:探讨木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木村病的临床资料。结果:45例均以局部包块为主要表现,23例累及头面部,11例累及颈部,此外,还有腹股沟3例,胸壁3例,腹壁3例,髂前上棘1例,锁骨1例;16例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其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增高的有13例;3例检测了血清Ig E,2例显著升高。多使用手术切除或糖皮质激素治疗。结论:木村病是少见病,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血常规、免疫球蛋白检测、病理检查等,手术切除或激素治疗后联合小剂量的放疗可有效预防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村病 淋巴肉芽肿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IgE增高
下载PDF
颌面部木村病的CT、MRI表现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丽君 陈卫国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9期1328-1331,共4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木村病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能力。方法:对11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头颈部木村病的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以中青年患者多见,病史较长,绝大部分伴有嗜酸性粒细胞的升高。10例影像表... 目的:探讨头颈部木村病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能力。方法:对11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头颈部木村病的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以中青年患者多见,病史较长,绝大部分伴有嗜酸性粒细胞的升高。10例影像表现为腮腺、耳周或颊面部结节状肿块,病灶清或不清。边界清晰常呈明显强化,边界不清者常呈中度不均匀强化。多伴有颌下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可伴病侧局部皮下脂肪层萎缩。另有1例仅表现颈部多发淋巴结的肿大。结论:头颈部木村病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仔细分析其征象并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可提示该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村病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左耳后无痛性包块14年、左腮腺区肿物8年余、右侧耳后肿物5年余 被引量:3
11
作者 申卫东 王延林 +4 位作者 赵建东 刘良发 王嘉陵 黄德亮 杨仕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86-389,共4页
【简要病史】 患者陈先生,49岁,汉族,河南省人,农民。以"发现左耳后肿物14年、左腮腺肿物8年余、右侧耳后肿物5年余"主诉入院。患者于14年前偶然发现左耳后黄豆粒大小无痛性包块,未予重视;后包块逐渐变大,遂在当地医院行"肿物切除术... 【简要病史】 患者陈先生,49岁,汉族,河南省人,农民。以"发现左耳后肿物14年、左腮腺肿物8年余、右侧耳后肿物5年余"主诉入院。患者于14年前偶然发现左耳后黄豆粒大小无痛性包块,未予重视;后包块逐渐变大,遂在当地医院行"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不详。8年前左侧腮腺区出现包块并逐渐增大,5年前右侧耳后出现类似肿物并缓慢增大;患病期间患者注意到进食刺激性食物后包块增大,使用"激素"治疗后包块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村病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涎腺肥大 血管淋巴增生性嗜酸性细胞增多症 IGG4相关性疾病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辅助诊疗中的价值探讨
12
作者 钱翠娥 刘艳萍 陈卉 《肿瘤影像学》 2015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辅助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临床特点、超声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后的超声随访。结果:9例均表现为无痛性肿块,超声对肿块的检出率为10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辅助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临床特点、超声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后的超声随访。结果:9例均表现为无痛性肿块,超声对肿块的检出率为100%。肿块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为低或混合回声,均可见血流信号。超声拟诊:淋巴结肿大5例、腮腺肿块3例、腮腺混合瘤1例。实验室检查显示6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7例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术后随访5例复发。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肿块检出率高,在疗效评估及随访中起重要作用,能为临床医师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但要作出准确诊断仍需结合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下载PDF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7例放疗效果分析
13
作者 陈创珍 陈志坚 李德锐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33-34,共2页
目的 :了解放射治疗 7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疗效。方法 :采用单纯放疗 ,总剂量DT2 0~ 5 0Gy,分次剂量DT1 5~2 5Gy。结果 :6例于治疗结束前肿瘤完全消失 ,1例于治疗后 1年完全消失 ,随访 3~ 9年 ,均无瘤生存。结论
关键词 嗜酸性 淋巴肉芽肿 放射疗法
下载PDF
木村病治疗后进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树伦 康雪然 +4 位作者 江晨艳 易彬 陈斌 阎小军 石润杰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48-152,共5页
目的分析木村病患者治疗后的进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07年10月-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诊治的59例木村病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分析患者性别、发病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病程、单发与多发、侧别、部位、肿块... 目的分析木村病患者治疗后的进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07年10月-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诊治的59例木村病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分析患者性别、发病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病程、单发与多发、侧别、部位、肿块最大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既往治疗后复发史、皮肤瘙痒、系统性疾病及治疗方式等木村病治疗后疾病进展相关的指标,用SPSS 21.0进行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至14年,59例木村病患者的疾病进展率为37.3%(22/59)。单因素研究提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0%、肿块最大径、皮肤瘙痒和既往治疗后复发史这些因素与疾病进展正相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0%是木村病治疗后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0%是木村病治疗后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帮助预测治疗疗效,从而达到个体精准化治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村病 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 疾病进展 预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软腭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致睡眠呼吸暂停1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燕驰 梁易 +3 位作者 王晨星 杜一飞 袁华 万林忠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378-380,共3页
本文报道了1例因软腭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致睡眠中打鼾的患者,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后未好转,检查中发现软腭弥漫性肿大,活检明确诊断,通过小剂量放疗而有效治疗。同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给同类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软腭 睡眠呼吸暂停 放疗
下载PDF
木村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喜中 王智明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9年第16期2973-2976,共4页
木村病又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发生于头颈部,尤其是腮腺及颌下区域,通常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皮下肿物。本文针对该病的临床报道进行系统性回顾,以提高广大医生对该病的认识,降低... 木村病又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发生于头颈部,尤其是腮腺及颌下区域,通常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皮下肿物。本文针对该病的临床报道进行系统性回顾,以提高广大医生对该病的认识,降低误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村病 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 诊断与治疗.
下载PDF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免疫病理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甘露 任材年 于秦曦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2期130-132,共3页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组织化学特殊染色法观察35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病变组织中的lgE、IgA、IgM、IgG抗体和肥大细胞,结果表明,病变组织中IgE明显增多,主要分布在淋巴滤泡生发中心内及生发中心外浆细胞内,肥大细胞大量增生,其分布及数量...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组织化学特殊染色法观察35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病变组织中的lgE、IgA、IgM、IgG抗体和肥大细胞,结果表明,病变组织中IgE明显增多,主要分布在淋巴滤泡生发中心内及生发中心外浆细胞内,肥大细胞大量增生,其分布及数量与一般的慢性炎症组织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肉芽肿 嗜酸性 免疫病理学
下载PDF
超声对木村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俊广 王少春 杨斌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第10期1-3,共3页
木村病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进行性的炎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无痛性皮下肿块,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水平的升高。该病早期因无明显不适,常未引起重视,晚期可出现肾脏等其他脏器的... 木村病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进行性的炎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无痛性皮下肿块,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水平的升高。该病早期因无明显不适,常未引起重视,晚期可出现肾脏等其他脏器的损害,故早期诊断对疾病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高频超声因本病罕见,临床及超声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极易发生误诊。本文回顾了多篇相关文献,对木村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声像图特征进行了总结,旨在加强超声医师的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可靠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木村病 淋巴结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下载PDF
儿童木村病合并肾脏损害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9
作者 全天文 宋爱琴 《临床医学进展》 2020年第6期1039-1044,共6页
目的:研究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1例儿童木村病合并肾脏损害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旨在对儿童木村病的诊疗提供一定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一名5岁男孩临床表现为肘部和腋窝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和免疫球... 目的:研究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1例儿童木村病合并肾脏损害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旨在对儿童木村病的诊疗提供一定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一名5岁男孩临床表现为肘部和腋窝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和免疫球蛋白IgE显著增加,根据淋巴结病理切片,诊断为木村病。治疗起初用醋酸泼尼松治疗2周后,肿大的淋巴结完全消退,在泼尼松减量过程中,该患儿出现木村病复发,改用环孢菌素A,在随后的1年随访期间,症状逐渐显著改善。结论:针对木村病的治疗包括手术切除皮下肿块和药物治疗。尽管糖皮质激素是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但在糖皮质激素不敏感或不耐受的儿童中,免疫抑制剂如环孢菌素A可能是首选的替代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村病 儿童 嗜酸性粒细胞性淋巴肉芽肿 淋巴结 环孢菌素A
下载PDF
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24例报告
20
作者 胡靖宇 陈关福 《浙江临床医学》 2000年第5期312-313,共2页
目的 提高临床对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24例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中误诊20例。治疗 7例手术 +放疗 ,其中5例治愈 ,1例复发 ,1例失访。3例化疗后均复发后失访。4例口服强的松肿块消失... 目的 提高临床对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24例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中误诊20例。治疗 7例手术 +放疗 ,其中5例治愈 ,1例复发 ,1例失访。3例化疗后均复发后失访。4例口服强的松肿块消失后行放疗 ,均治愈。10例单纯放疗 ,其中7例治愈 ,1例复发 ,2例失访。结论 本病的诊断着重在于嗜酸性粒细胞的检查以及病理学的检查。治疗应采用药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诊断 治疗 颌面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