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唐宋词的“南唐范式”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兆鹏 胡玉尺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7-113,共7页
"南唐范式"是唐宋词中有别于"花间范式""东坡范式""清真范式"三大创作范式的一种抒情范式,它起源于五代时期词人韦庄,定型于南唐李煜,而造极于北宋之世,对词体发展的进程产生了极大影响,是真... "南唐范式"是唐宋词中有别于"花间范式""东坡范式""清真范式"三大创作范式的一种抒情范式,它起源于五代时期词人韦庄,定型于南唐李煜,而造极于北宋之世,对词体发展的进程产生了极大影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士大夫之词。"南唐范式"善于书写人生痛苦,善于书写自我的真情实感,常书写怀旧、离别、相思、漂泊等有关内心感受的题材,同时还具备深情美、质朴美、真切美、悲剧美等审美价值。唐宋词的"南唐范式"成就了宋词一代之文学,在词史上有着极为关键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词 抒情范式 南唐 李煜
下载PDF
从点化唐诗看李煜词对于北宋词的范本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定广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9-154,共6页
李煜词给人总的印象是,极少用典,毫不晦涩,名篇名句流传极广,具有高度的语言独创性。然而,事实上在宋以前词人中,点化唐诗最多、对宋代词人创作方式影响最大的就是李煜,这一点至今未引起人们注意。李煜词对唐诗的点化,均与自身的情调、... 李煜词给人总的印象是,极少用典,毫不晦涩,名篇名句流传极广,具有高度的语言独创性。然而,事实上在宋以前词人中,点化唐诗最多、对宋代词人创作方式影响最大的就是李煜,这一点至今未引起人们注意。李煜词对唐诗的点化,均与自身的情调、意境融为一体,真正达到了运化无痕的境界。北宋人普遍欣赏李煜词,把后主词作为创作范本来学习和借鉴,并将点化唐诗发展成一种普遍的创作方法和技巧。有观点认为宋人对于李煜词批评多于称赞,贬抑甚于推崇,盖是误解了宋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煜词 点化 唐诗 北宋词 范本
下载PDF
“重光后身”说与清初词学演进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昌强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3-153,共11页
"重光后身"这一词学命题,最初仅为基于轮回转世观念的比附,后来逐渐具有明确指涉。清及民国学界对此命题的讨论,聚焦于陈子龙、纳兰性德二人。词史上,陈、纳兰二人一方面以其创作实绩显示了在诸如艳情、家国和词学体格等词学... "重光后身"这一词学命题,最初仅为基于轮回转世观念的比附,后来逐渐具有明确指涉。清及民国学界对此命题的讨论,聚焦于陈子龙、纳兰性德二人。词史上,陈、纳兰二人一方面以其创作实绩显示了在诸如艳情、家国和词学体格等词学主题上与李煜的相似性,另一方面则分别在词学理论或渊源方面与李煜存在具体而微的异同。这既反映了作为词学典范的李煜,在明季清初词坛的经典化及其接受程度;亦反映了明季清初的令词演进及其统序。而纳兰性德对陈子龙的推崇,特别是《今词初集》选阵所显示的对云间词派及其羽翼力量的认同,也揭示了纳兰性德的词学流派意识,以及更为明显的廓清词坛,并于阳羡、浙西之外另树一帜的立派努力。由是可知,"重光后身"说所显示的以陈子龙、纳兰性德为代表的令词统序,也是清初"南北宋之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与其他词学力量一起,共同参与并支撑起清词中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光后身 纳兰性德 令词统序 南北宋之争 清初词学.
下载PDF
毛奇龄《西厢记》评点的“词例”论——对元杂剧批评范式的奠定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绪容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7-178,共12页
清初毛奇龄特地拈出"词例"作为评点《西厢记》的核心范畴。毛氏"词例"论多方面阐释了《西厢记》所有且兼通于一般元杂剧的语言、曲律、体制、表演的特点,论析了与之对应的批评标准与方法,初步奠定了元杂剧批评的基... 清初毛奇龄特地拈出"词例"作为评点《西厢记》的核心范畴。毛氏"词例"论多方面阐释了《西厢记》所有且兼通于一般元杂剧的语言、曲律、体制、表演的特点,论析了与之对应的批评标准与方法,初步奠定了元杂剧批评的基本范式,标志了清初戏曲批评的又一座高峰。毛氏提出"词例"论,其宗旨不仅在于为《西厢记》批评立范,还在于为元杂剧乃至中国戏曲批评立范,其中寄寓了他建设中国戏曲批评理论的自觉努力。毛氏"词例"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当今学术界深切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例 毛奇龄 《西厢记》评点 文学批评史价值
下载PDF
李清照词的抒情方式探幽
5
作者 唐振家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30-33,共4页
李清照的词作善于抒情,除了擅长铺叙、白描等手法的运用,还将细节描写、写景、曲笔、对比、摹拟、双关、用典等手法,天衣无缝地揉进了其词作,使其抒情笔法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
关键词 李清照 抒情方式
下载PDF
《全明词》黎贞小传补正
6
作者 孙明材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24-26,92,共3页
补正明代谪戍东北的新会词人黎贞生平小传:除秫坡外,黎贞又号岭南狂客、陶陶生、圭峰樵、嘉遯叟、五羊书客;戍辽十三年,而非十八年,戍辽之惩因解乡人之斗所致;曾从西庵孙蕡出使高丽;免戍南归,先吟啸钓台后扣门还家;生于元至正十七年(13... 补正明代谪戍东北的新会词人黎贞生平小传:除秫坡外,黎贞又号岭南狂客、陶陶生、圭峰樵、嘉遯叟、五羊书客;戍辽十三年,而非十八年,戍辽之惩因解乡人之斗所致;曾从西庵孙蕡出使高丽;免戍南归,先吟啸钓台后扣门还家;生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至十九年(1359)间,卒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至十五年(1417)间;有《重刻秫坡先生文集》八卷(诗集三卷文集四卷词集一卷)首一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明词》 黎贞 小传 补正
下载PDF
李白《静夜思》“床”字新解考释
7
作者 姜同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95-96,104,共3页
《静夜思》是李白的著名诗篇。许多诗歌研究者和读者认为该诗第一句意为“我看见月光照在床前”。该句理解为“我看到月光照在井栏上”似更佳。古典诗问中若干类似的例句可以印证。但是,辨别两种不同解释并不意味着孰是孰非。仁者见仁,... 《静夜思》是李白的著名诗篇。许多诗歌研究者和读者认为该诗第一句意为“我看见月光照在床前”。该句理解为“我看到月光照在井栏上”似更佳。古典诗问中若干类似的例句可以印证。但是,辨别两种不同解释并不意味着孰是孰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诗句的含义常有不同的见解。因此,“睡床”说与“井床”说可以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静夜思》 “睡床” “井床” 诗词实例
下载PDF
抒情主人公的出现——李煜对词体的贡献 被引量:1
8
作者 景旭锋 周龙 《琼州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68-69,共2页
南唐后主李煜开拓性地改变"诗庄词媚"的偏见,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出现,是其对词体的一大贡献。
关键词 抒情主人公 李煜 词体
下载PDF
论李清照的咏花词 被引量:1
9
作者 高磊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70-72,共3页
易安词中,咏花词占有很大比重。词人注重对花的品质的描绘,抓住花的风神韵致,词人以花自喻,在咏花中凸显自己的创作心境,投射出自己的人格情操。
关键词 李清照 咏花词 花语 心境 人格情操
下载PDF
论晚唐诗词抒情方式的创新——以李商隐和温庭筠为中心
10
作者 李晶 《云梦学刊》 2013年第6期84-87,94,共5页
李商隐的爱情诗和温庭筠的曲子词,共同展现了晚唐诗词秾丽深婉的美学特色,其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二人在抒情手法上的创新。李商隐的爱情诗,隐去具体情事,将情感物化;温庭筠的词,隐去作者,为人代言,将情绪审美化。晚唐文学抒情方式的... 李商隐的爱情诗和温庭筠的曲子词,共同展现了晚唐诗词秾丽深婉的美学特色,其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二人在抒情手法上的创新。李商隐的爱情诗,隐去具体情事,将情感物化;温庭筠的词,隐去作者,为人代言,将情绪审美化。晚唐文学抒情方式的这一创新,推动了晚唐五代词体的定型,成为词体重要的文学表达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唐诗词 抒情方式 李商隐 温庭筠
下载PDF
才女之累赘:李清照的重塑与再造 被引量:7
11
作者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0-46,共7页
才华洋溢、自视甚高而对同人批评相当苛刻的李清照,在宋代是个异数。当时女作家不似明清时期那么受文坛接纳,没有鼓励、同情她的男士,更没有一群女词人可作为她的后盾,以一位女子单枪匹马地闯入男士的文学领域,李请照所面临的敌意,可从... 才华洋溢、自视甚高而对同人批评相当苛刻的李清照,在宋代是个异数。当时女作家不似明清时期那么受文坛接纳,没有鼓励、同情她的男士,更没有一群女词人可作为她的后盾,以一位女子单枪匹马地闯入男士的文学领域,李请照所面临的敌意,可从她自己的作品以及早期对她的评论中看到端倪。她逝世数百年后,议论依然莫衷一是,一般文人肯定她的才华,但对其不守妇道则不能原谅。可是到了清代,这分歧竟然得以化解,而化解的方式我们现在看来也似乎不可思议,领头替李清照"雪冤"的居然是一群很有名望的考据学家。李清照这一被重塑了的形象,民国时被写入文学史,至今仍广植人心。本文探讨李清照逝世后被重塑的三方面:历代评论对她词作中的主人公的解释;清代学者否定她再嫁的争论;元明清时期属于她词作篇数增多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清照 接受史 宋词歌词中的主人公 寡妇再嫁 《漱玉词》
原文传递
从厉鹗对周邦彦的接受看其词的创作
12
作者 鲁竹 《中国诗歌研究》 2004年第1期256-264,371,共10页
本文从分析厉鹗对周邦彦的接受与舍弃入手,指出厉鹗理论上虽推崇周邦彦,但实际创作中,从词的题材、结构、意象到所传达的情绪体验方面都与周词有一定的差异。厉鹗接受了周词婉约隐秀、律吕协畅的优点,而舍弃其由于应歌而作带来的不雅不... 本文从分析厉鹗对周邦彦的接受与舍弃入手,指出厉鹗理论上虽推崇周邦彦,但实际创作中,从词的题材、结构、意象到所传达的情绪体验方面都与周词有一定的差异。厉鹗接受了周词婉约隐秀、律吕协畅的优点,而舍弃其由于应歌而作带来的不雅不正方面,使词彻底成为一种"长短不葺之诗"。这既与厉鹗对词体的认识有关,也与其时清真雅正的衡文标准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厉鹗 周邦彦 雅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