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 Algicidal Bacterium Indigenous to Lake Taihu with a Red Pigment able to Lyse Microcystis aeruginosa 被引量:21
1
作者 YANG Fei WEI Hai Yan +4 位作者 LI Xiao Qin LI Yun Hui LI Xiao Bo YIN Li Hong PU Yue Pu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48-154,共7页
Objective To isolate and characterize indigenous algicidal bacteria and their algae-lysing compounds active against Microcystis aeruginosa, strains TH1, TH2, and FACHB 905. Methods The bacteria were identified using t... Objective To isolate and characterize indigenous algicidal bacteria and their algae-lysing compounds active against Microcystis aeruginosa, strains TH1, TH2, and FACHB 905. Methods The bacteria were identified using the Biolog automated microbial identification system and 16S rDNA sequence analysis. The algae-lysing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silica 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reverse-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heir structures were confirmed b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spectroscopy. Algae-lysing activity was observed using microscopy. Results The algae-lysing bacterium LTH-2 isolated from Lake Taihu was identified as Serratia marcescens. Strain LTH-2 secreted a red pigment identified as prodigiosin (C20H25N30), which showed strong lytic activity with algal strains M. aeruginoso TH1, TH2, and FACHB 905 in a concentration-dependent manner. The 50%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s0) of prodigiosin with the algal strains was 4.8 (±0.4)×10^-2 μg/mL, 8.9 (±1.1)×10^-2μg/mL, and 1.7 (±0.1)×10^-1 μg/mL in 24 h,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bacterium LTH-2 and its pigment related to damage of cell membranes. The bacterium for regulating blooms of harmful M. aeruginosa. had strong Microcystis-lysing activity probably LTH-2 and its red pigment are potentially usefu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gicidal bacteria Microcystis aeruginosa Harmful algal blooms (HABs) Serratiamarcescens Algae-lysing
下载PDF
地中海弧菌117-T6的溶藻活性
2
作者 史含梦 洪帆 +2 位作者 戴应芬 徐梦雅 杨锐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6,共11页
为验证地中海弧菌117-T6(Vm 117-T6)是否具有广谱溶藻性,本实验观察了其对赤潮异湾藻、颗石藻、叉鞭金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溶藻作用,并对其溶藻物质的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紫菜黄斑病致病菌Vm 117-T6对赤潮异湾藻、颗石藻、叉鞭金藻... 为验证地中海弧菌117-T6(Vm 117-T6)是否具有广谱溶藻性,本实验观察了其对赤潮异湾藻、颗石藻、叉鞭金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溶藻作用,并对其溶藻物质的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紫菜黄斑病致病菌Vm 117-T6对赤潮异湾藻、颗石藻、叉鞭金藻和东海原甲藻等微藻具有较强溶藻活性,可使藻类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是一株广谱性溶藻细菌。Vm 117-T6能在40 min内使赤潮异弯藻的活动能力下降,光合作用受抑,感染120 min即可导致藻体裂解并产生白色絮状沉淀。该菌株能降解卡拉胶,不能降解果胶、纤维素和几丁质。Vm 117-T6菌体、胞内及胞外提取物均具有较强的溶藻活性,其胞外溶藻物质易溶于水、不溶于石油醚和乙酸乙酯,具较强极性;耐高温、不易被活性炭吸附、乙醇处理会降低溶藻活性。Vm 117-T6在常规与易感条件下的关键差异蛋白包括大量的ABC转运蛋白、外膜蛋白、鞭毛蛋白及少量毒素。上述结果提示,Vm 117-T6毒力效应物中含有极性的内毒素物质,且与毒力因子转运、分泌以及细胞黏附相关的蛋白可能在其毒力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为解析该菌株溶藻机制提供了证据,为该菌的防治及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中海弧菌117-T6 溶藻细菌 溶藻 赤潮异湾藻
下载PDF
Serratia sp.对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的溶藻效果
3
作者 洪桂云 汪涛 +1 位作者 朱慧 马少雄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3,共8页
【目的】探讨一株溶藻菌S6(Serratia sp.)对富营养化水中优势蓝藻和绿藻的溶藻效果,为有害藻类的生物控制提供参考。【方法】从富营养化水体中分离到一株溶藻菌S6(Serratia sp.,GenBank登录号为KY462187),将不同浓度菌液分别加至铜绿微... 【目的】探讨一株溶藻菌S6(Serratia sp.)对富营养化水中优势蓝藻和绿藻的溶藻效果,为有害藻类的生物控制提供参考。【方法】从富营养化水体中分离到一株溶藻菌S6(Serratia sp.,GenBank登录号为KY462187),将不同浓度菌液分别加至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以及两者以浓度比1∶1混合的藻液(下称“混合藻”)中,进行溶藻实验,测定14 d内实验体系中藻的生物量、叶绿素a、氨氮和总磷(TP)浓度,分析溶藻菌S6对不同藻类的溶藻效果以及对水体中氮磷的影响;运用光谱技术分析溶藻产物特性。【结果与结论】溶藻菌S6对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和混合藻的溶藻效果较佳,且菌液浓度越高,溶藻效果越佳,其中3组原菌液(2×10^(9)mL^(-1))处理组14 d内的溶藻率分别为89.4%、80%、78.6%。溶藻菌S6对3种实验体系氨氮和TP浓度影响较大,原菌液处理组变化最明显,其中铜绿微囊藻藻液氨氮和TP质量浓度分别下降21.24、6.21 mg/L;斜生栅藻藻液氨氮和TP质量浓度分别下降13.19、7.54 mg/L;混合藻液中氨氮和TP质量浓度分别下降10.81、11.85 mg/L。傅里叶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铜绿微囊藻的溶藻产物中主要含类色氨酸、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物质,斜生栅藻的溶藻产物中主要含类色氨酸和类腐殖酸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斜生栅藻 溶藻菌 Serratia sp. 溶藻产物 光谱分析技术
下载PDF
应用溶藻功能菌PA14强化微人工湿地修复微囊藻污水效果
4
作者 李凤 杨扬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5期19-24,共6页
应用同时具有溶藻及降解藻毒素效果的功能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UCBPP-PA14(PA14)强化分别种植黄菖蒲和泽泻的微人工湿地,通过设置加菌与不加菌处理组及从微囊藻细胞、微囊藻藻毒素LR(MC-LR)去除效果的角度,研究功能菌PA14强化后的... 应用同时具有溶藻及降解藻毒素效果的功能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UCBPP-PA14(PA14)强化分别种植黄菖蒲和泽泻的微人工湿地,通过设置加菌与不加菌处理组及从微囊藻细胞、微囊藻藻毒素LR(MC-LR)去除效果的角度,研究功能菌PA14强化后的微人工湿地修复微囊藻污染水体的潜力。研究表明,在微囊藻去除方面,泽泻微人工湿地比黄菖蒲微人工湿地具有更稳定的微囊藻去除率;添加功能菌PA14后,可以提高黄菖蒲微人工湿地去除微囊藻的稳定性。在MC-LR去除方面,各微人工湿地去除MC-LR的效果随着处理藻污染水体的批次增多而增强,最终可达96%以上,且不同湿地植物微人工湿地间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随着处理藻污染水体的次数增多,各微人工湿地可能富集了除PA14以外的其他微囊藻毒素降解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 功能菌 微人工湿地 微囊藻 微囊藻毒素LR
下载PDF
溶藻细菌及其作用物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忠良 胡兴龙 +2 位作者 马增岭 李仁辉 张和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19期143-149,共7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蓝藻水华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环境问题,不但对水生生态系统有许多负面影响,还会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蓝藻水华的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近年来,溶藻细菌作为一种新型蓝藻...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蓝藻水华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环境问题,不但对水生生态系统有许多负面影响,还会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蓝藻水华的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近年来,溶藻细菌作为一种新型蓝藻水华生物防治方法,因其环境友好、作用特异而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已经发现了很多溶藻细菌,并开展了溶藻物质鉴定和溶藻作用机制研究。本文根据近10年发表的文献,对溶藻细菌种类、溶藻物质作用机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并对未来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溶藻菌控制蓝藻水华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溶藻细菌 溶藻物质 作用机制 应用
下载PDF
红细胞裂解液对CD34^+细胞相对计数的影响及其原因初步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詹茜 万雪颖 +5 位作者 程伟 崔瑾 张阳丽 秦璐 戴玉莲 张玉洪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29-1234,共6页
目的:研究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裂解液对CD34^+细胞相对计数的影响。方法:收集101份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CD34-PE及CD45-FITC双色免疫荧光染色后,分别用FACS裂解液(FACSTM lysing solution,FACS)、Optilyse C裂解液(optilyse C lys... 目的:研究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裂解液对CD34^+细胞相对计数的影响。方法:收集101份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CD34-PE及CD45-FITC双色免疫荧光染色后,分别用FACS裂解液(FACSTM lysing solution,FACS)、Optilyse C裂解液(optilyse C lysing solution,Optilyse C)及自配裂解液溶解红细胞,采用洗涤程序和运用ISHAGE设门策略,检测CD34^+细胞、淋巴、粒、单核细胞相对数,CD45^+细胞占全部收集信号百分比及各类细胞前向散射光(forward scatter,FSC)及侧向散射光(side scatter,SSC)信号。结果:比较3种裂解液处理后样本的CD34^+细胞百分比,FACS裂解液处理的样本CD34^+细胞百分比最低,自配裂解液最高(FACS vs. Optilyse C vs.自配=0.49±0.43 vs. 0.67±0.50 vs. 0.73±0.66,P=0.000)。FACS裂解后样本CD45+细胞百分比远高于Optilyse C及自配裂解液(t=142.500,P=0.000)。3种裂解液对淋巴细胞百分比结果(F=35.340,P=0.000)具有统计学差异;而粒细胞百分比(F=0.610,P=0.540)、单核细胞百分比(F=1.590,P=0.2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ACS裂解液处理后,CD34^+细胞、淋巴细胞的FSC和SSC信号强度均弱于Optilyse C裂解液及自配的裂解液;而粒、单核细胞的SSC信号,FACS裂解液处理后最强,Optilyse C裂解液处理后最弱。另外,动员后的白细胞数多少与CD34^+细胞百分比不存在相关性(r=0.108,P=0.312)。结论:红细胞裂解液导致CD34^+细胞相对计数差异的原因可能与CD45^+细胞比例有关,即获取的有效细胞数;裂解液对细胞形态的影响与造成淋巴细胞比例有显著性差异有关。鉴于不同红细胞裂解液对CD34等抗原阳性细胞的相对计数确实有不良影响,因此在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或计数时应慎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裂解液 FACS裂解液 Optilyse C裂解液 CD34+细胞百分比
下载PDF
3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效应 被引量:73
7
作者 彭超 吴刚 +3 位作者 席宇 夏燕华 张婷 赵以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7-40,56,共5页
从武汉市的池塘分离到 3株编号分别为M6,M8和M13的溶藻细菌 ,对这 3株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溶藻专一性和溶藻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M6,M8和M13分别属于葡萄球菌属 (Staphylococcussp .)、芽孢杆菌属 (Bacillussp .)和节杆菌属 (Art... 从武汉市的池塘分离到 3株编号分别为M6,M8和M13的溶藻细菌 ,对这 3株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溶藻专一性和溶藻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M6,M8和M13分别属于葡萄球菌属 (Staphylococcussp .)、芽孢杆菌属 (Bacillussp .)和节杆菌属 (Arthrobactersp .) ;它们分别能溶解鲍氏织线藻、念珠藻、鱼腥藻、坑形席藻、铜绿微囊藻、鞘丝藻等多种蓝藻 ,并且它们的液体溶藻现象较固体溶藻现象明显 ;3株溶藻细菌培养液的过滤液仍有溶藻效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 鉴定 溶藻效应 溶藻细菌 蓝藻 节杆菌属 芽孢杆菌属 葡萄球菌属 藻类
下载PDF
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 被引量:62
8
作者 裴海燕 胡文容 +2 位作者 曲音波 母锐敏 李小彩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96-802,共7页
从对藻类及藻毒素有良好去除作用的海绵固定化微生物系统中分离到一株溶藻细菌P0 7,对该菌溶解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栅藻(Scenedesmus)及小球藻(Chlorella)的效果、溶藻方式进行了研究,利用16S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了鉴... 从对藻类及藻毒素有良好去除作用的海绵固定化微生物系统中分离到一株溶藻细菌P0 7,对该菌溶解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栅藻(Scenedesmus)及小球藻(Chlorella)的效果、溶藻方式进行了研究,利用16S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不但对铜绿微囊藻具有良好的溶解效果,而且对淡水中常见的栅藻及小球藻也具有良好的去除作用.初始菌浓度越大,溶藻效果越明显,达到最佳溶藻效果的时间越短.当菌浓度为2 . 4×10 7个·mL- 1 时,3d后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率可达到81 .67% .该菌溶藻无需菌体与藻细胞直接接触,是通过分泌某种非蛋白质类物质溶藻.该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可运动;不能利用大多数常见碳源.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P0 7菌株与多株芽孢杆菌的16SrDNA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均在99. 7%以上,归属于芽孢杆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细菌 溶藻特性 16S RDNA 芽孢杆菌
下载PDF
一株淡水溶藻细菌的分离及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席宇 吴刚 +7 位作者 张勇 周琴 裴达 张华 严锐 杜曼丽 赵淑平 赵以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2-226,共5页
从武汉市东湖附近一个发生水华现象的池塘中分离出一株溶藻细菌,编号为M14,在液体培养基中对鱼腥藻(AnabaenaPCC7120)、鱼腥藻(Anabaenasp.595)、鲍氏织线藻(PlectonemaboryanumIU594)、坑形席藻(PhormidiumfoveolarumIU427)、伪枝藻(Sc... 从武汉市东湖附近一个发生水华现象的池塘中分离出一株溶藻细菌,编号为M14,在液体培养基中对鱼腥藻(AnabaenaPCC7120)、鱼腥藻(Anabaenasp.595)、鲍氏织线藻(PlectonemaboryanumIU594)、坑形席藻(PhormidiumfoveolarumIU427)、伪枝藻(ScytonemahofmanniIU1581)、念珠藻(Nostocsp.96)等丝状蓝藻具有强烈的溶解作用;经过多项形态、生理、生化特性测试,初步鉴定为一株欧文氏菌(Erwinia.sp.).细菌培养物的滤液对宿主蓝藻仍具有强烈的溶解作用,这表明菌株M14是通过分泌细胞外物质的方式进行溶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细菌 分离 宿主范围 作用方式 水华 水生生态系统 生物治理 环境微生物学 蓝藻
下载PDF
一株溶藻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物质的研究 被引量:41
10
作者 汪辉 刘兆普 +2 位作者 魏微 赵耕毛 刘兴国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61-465,共5页
从青岛市黄岛边的某富营养化池塘中分离得到1株具有溶藻能力的细菌,命名为YZ.通过生理生化及16SrRNA序列对比分析鉴定,YZ菌株属于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该株细菌能够有效地溶解铜绿微囊藻、小球藻和栅藻.YZ的菌体过滤液经高温灭菌... 从青岛市黄岛边的某富营养化池塘中分离得到1株具有溶藻能力的细菌,命名为YZ.通过生理生化及16SrRNA序列对比分析鉴定,YZ菌株属于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该株细菌能够有效地溶解铜绿微囊藻、小球藻和栅藻.YZ的菌体过滤液经高温灭菌以及蛋白酶K处理后,能强烈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而YZ菌体悬液对微囊藻无溶解作用,因此可推断YZ菌株的溶藻因子,是一种菌体胞外分泌的非蛋白类、具有热稳定性的物质.YZ处理过的铜绿微囊藻溶液中的丙二醛含量有较大提高,说明藻发生了膜脂过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细菌YZ 溶藻特性 微囊藻 16S RRNA
下载PDF
溶藻细菌(B_5)的溶藻效果与溶藻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吴为中 安成才 +3 位作者 刘新尧 伍向弘 温东辉 石苗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89-493,共5页
从富营养化湖泊分离获得的 1株菌 (B5) ,具有明显的溶藻效果。通过凝聚、细胞裂解和生物降解作用能有效去除鱼腥藻细胞。B5菌可能是通过直接接触导致藻细胞的凝集及进一步的生物降解 ,同时存在一种具有热稳定性且能抑制藻类细胞生长的... 从富营养化湖泊分离获得的 1株菌 (B5) ,具有明显的溶藻效果。通过凝聚、细胞裂解和生物降解作用能有效去除鱼腥藻细胞。B5菌可能是通过直接接触导致藻细胞的凝集及进一步的生物降解 ,同时存在一种具有热稳定性且能抑制藻类细胞生长的胞外分泌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菌 溶藻微生物 凝聚 细胞裂解 生物降解
下载PDF
一株溶藻细菌的溶藻特性及其鉴定 被引量:22
12
作者 裴海燕 胡文容 +2 位作者 曲音波 母锐敏 李小彩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3-287,共5页
从海绵固定化微生物系统中分离获得1株溶藻细菌P15,对其溶解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栅藻(Scenedesmus)及小球藻(Chlorella)的效果、溶藻方式进行了研究,并利用16SrDNA序列分析法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初始菌浓度大于2.4... 从海绵固定化微生物系统中分离获得1株溶藻细菌P15,对其溶解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栅藻(Scenedesmus)及小球藻(Chlorella)的效果、溶藻方式进行了研究,并利用16SrDNA序列分析法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初始菌浓度大于2.4×107个/mL时,P15菌具有理想的溶藻效果,48h后铜绿微囊藻去除率可达到65.84%,栅藻及小球藻也能很好地去除.P15菌革兰氏染色阳性,可运动;能利用乳酸胺等32种常见碳源.P15菌株与多株红球菌的16SrDNA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均在99.7%以上,归属于红球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细菌 溶藻特性 16S RDNA 红球菌
下载PDF
溶藻细菌YZ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特性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牛丹丹 郑青松 +3 位作者 刘兆普 张娜 汪辉 姚瑶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21-326,共6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本实验室前期从青岛一池塘分离出的溶藻细菌YZ的溶藻效应.考察了不同量的YZ无菌滤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量、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SⅡ实际光能转化效率、最大相对电子传递效率、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研究本实验室前期从青岛一池塘分离出的溶藻细菌YZ的溶藻效应.考察了不同量的YZ无菌滤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量、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SⅡ实际光能转化效率、最大相对电子传递效率、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YZ溶藻效果与加入的无菌滤液的量成正比.当100mL中加入超过10mL的基础柠檬酸培养基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即受到抑制.YZ无菌滤液使其丙二醛含量显著上升,微藻的SOD活力在处理6,72h时显著上升,溶藻细菌YZ滤液可以在72h内使藻细胞的PSⅡ实际光能转化效率、最大相对电子传递效率、光能利用效率等显著下降.YZ无菌滤液主要是通过降低保护酶活性、加大膜脂过氧化、显著抑制光合能力,起到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细菌YZ 铜绿微囊藻 溶藻 叶绿素荧光特性
下载PDF
一株溶藻细菌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及其鉴定 被引量:20
14
作者 晋利 刘兆普 +2 位作者 赵耕毛 汪辉 陈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2-227,共6页
从山东黄岛边某富营养化池塘中分离得到1株具有溶藻作用的菌株(J1),研究了其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抑制效果、作用方式以及细菌培养基、菌株与铜绿微囊藻不同生长阶段等因素对溶藻效果的影响,并对该菌株进行了生理生... 从山东黄岛边某富营养化池塘中分离得到1株具有溶藻作用的菌株(J1),研究了其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抑制效果、作用方式以及细菌培养基、菌株与铜绿微囊藻不同生长阶段等因素对溶藻效果的影响,并对该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明,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加入藻液,培养基与藻液的投放体积比为6%时,9d内对藻的生长无影响.将初始浓度为6×107cfu/mL的菌液加入藻液,共培养第9d,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率达87%以上.对数期的J1细菌具有较好的溶藻效果,作用于稳定期铜绿微囊藻的实验组,藻的去除率较低.J1通过分泌溶藻物质的间接作用方式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且溶藻活性物质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根据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J1属于芽胞杆菌属(Bacill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细菌 铜绿微囊藻 溶藻作用 16S RDNA 芽胞杆菌
下载PDF
芽孢杆菌Z5溶铜绿微囊藻特性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马宏瑞 章欣 +2 位作者 王晓蓉 耿金菊 顾雪元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28-833,共6页
从利用铜绿微囊藻液人工驯化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一株编号为Z5的溶藻细菌,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芽孢杆菌.研究了Z5菌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PCC 7806)的溶藻能力,考察了不同生长期的Z5菌无菌滤液及... 从利用铜绿微囊藻液人工驯化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一株编号为Z5的溶藻细菌,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芽孢杆菌.研究了Z5菌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PCC 7806)的溶藻能力,考察了不同生长期的Z5菌无菌滤液及添加比例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作用6d后,Z5菌稳定期的无菌滤液对处于稳定期的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达到91.36%.在4%~12%的投加范围内,无菌滤液的投加量与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和溶解作用呈正比.研究表明芽孢杆菌Z5是通过分泌具有部分热稳定性的溶藻活性物质进行溶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溶藻 芽孢杆菌Z5
下载PDF
超声和高压处理对牛血清白蛋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0
16
作者 罗昭锋 瞿鑫 +2 位作者 沐万孟 时青 张毅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研究牛血清白蛋白经过超声和高压处理前后的结构变化,以及自由基清除剂对其结构变化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细胞破碎和乳化蛋白时超声和高压处理对蛋白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将BSA溶液经过超声和高压处理,然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 目的研究牛血清白蛋白经过超声和高压处理前后的结构变化,以及自由基清除剂对其结构变化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细胞破碎和乳化蛋白时超声和高压处理对蛋白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将BSA溶液经过超声和高压处理,然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动态光散射(DLS)、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ondenaturing SDS-PAGE)以及园二色谱(CD)等手段检测处理前后的结构变化。结果发现超声使BSA严重聚集,加入自由基清除剂可以减少聚集的产生。而高压处理后的BSA未出现聚集,但二级结构发生了变化。结论超声和高压这两种处理方法对蛋白损伤机理不同,所以选择合适的破碎方法要根据蛋白自身的性质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血清白蛋白 超声处理 高压处理 细胞破碎
下载PDF
溶藻细菌研究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96
17
作者 吴刚 席宇 赵以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3-46,共4页
最近 10a来 ,新的溶藻细菌的不断分离和发现 ,丰富了水生生态系统的研究内容 ,也为水华和赤潮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生物对策。笔者概述了溶藻细菌的最新研究成果 。
关键词 溶藻细胞 水华 赤潮 生物防治
下载PDF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触发滑坡及其构造分析 被引量:27
18
作者 许冲 徐锡伟 +3 位作者 郑文俊 闵伟 任治坤 李志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16-626,共11页
2013年7月22日,甘肃省岷县漳县交界发生了M S6.6地震。地震触发了大量的、类型各种各样的滑坡。滑坡类型以黄土崖崩、滑、倾为主,还有一些深层连贯型土质滑坡、大型土质流滑、斜坡裂缝等类型。地震滑坡主要分布在一个与临潭-宕昌断裂平... 2013年7月22日,甘肃省岷县漳县交界发生了M S6.6地震。地震触发了大量的、类型各种各样的滑坡。滑坡类型以黄土崖崩、滑、倾为主,还有一些深层连贯型土质滑坡、大型土质流滑、斜坡裂缝等类型。地震滑坡主要分布在一个与临潭-宕昌断裂平行的长条形区域内。该长条形区域面积约为250km2,长度约40km,最大宽度约8km。对应不同构造段落的区域内滑坡发育程度不同,反映了不同段落发震构造的特征差异。滑坡的主体分布范围与震中位置表明了构造破裂是从SEE向NWW方向发展的。最后,分析了该滑坡主体分布区中心线与临潭-宕昌断裂在空间地理位置上相差10km的2种可能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漳县MS6.6地震 滑坡 滑坡分类 构造分析
下载PDF
溶藻细菌DC-L5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 被引量:17
19
作者 卢兰兰 李根保 +2 位作者 沈银武 胡明明 刘永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60-865,共6页
从滇池蓝藻水华集聚区分离获得一株溶藻细菌DC-L5,通过形态及16S rDNA测序分析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用小白鼠进行生物安全实验,小白鼠无中毒症状。研究表明当细菌处于对数生长期时溶藻效果最强,共培养5d使铜锈微囊藻的叶绿素a含量下降83... 从滇池蓝藻水华集聚区分离获得一株溶藻细菌DC-L5,通过形态及16S rDNA测序分析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用小白鼠进行生物安全实验,小白鼠无中毒症状。研究表明当细菌处于对数生长期时溶藻效果最强,共培养5d使铜锈微囊藻的叶绿素a含量下降83.33%,使惠氏微囊藻、绿色微囊藻、水华束丝藻和水华鱼腥藻4种蓝藻叶绿素a下降率最高为67.6%,最低为58.5%,平均为62.25%。离心沉降后,发现沉淀菌体和无菌上清液对铜锈微囊藻都有溶藻效果,但溶藻效果不及原菌液,推测DC-L5可能是通过直接接触使藻细胞凝聚下沉及进一步的生物降解,同时存在抑制藻细胞生长的胞外分泌物。高温热处理后菌液溶藻作用不明显,推测高温可能使菌体或胞外分泌物质失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细菌 生物控藻 芽孢杆菌 蓝藻水华 微囊藻
下载PDF
三株溶藻细菌胞外溶藻活性物质若干分离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李燕 潘伟斌 杨丽丽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1-177,共7页
为了探索新分离到的3株溶藻细菌胞外溶藻活性物质的分离特性,选择了对水华鱼腥藻生长无抑制作用的淀粉培养基培养溶藻细菌。采用透析、乙醇沉淀、有机溶剂萃取、活性炭吸附与解吸等方法对其分离特性进行了研究。溶藻细菌L7的溶藻活性物... 为了探索新分离到的3株溶藻细菌胞外溶藻活性物质的分离特性,选择了对水华鱼腥藻生长无抑制作用的淀粉培养基培养溶藻细菌。采用透析、乙醇沉淀、有机溶剂萃取、活性炭吸附与解吸等方法对其分离特性进行了研究。溶藻细菌L7的溶藻活性物质的分子量小于3.5kD,溶藻细菌L8、L18的溶藻活性物质的分子量在3.5kD~7kD之间;3株溶藻细菌的胞外溶藻活性物质不能用乙醇沉淀法完全分离;3株溶藻细菌的溶藻活性物质具较好的亲水性和较强的极性,且都不能被活性炭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华 溶藻细菌 溶藻活性物质 分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