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raided river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and bodies of Jurassic Badaowan formation in Block T13 of Junggar basin 被引量:4
1
作者 SUN Xiaofang JIN Zhenkui +2 位作者 WANG Zhaofeng HUANG Xiaoping GU Junfeng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10年第3期446-452,共7页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planar and volume distribution of sand bodies of the Jurassic Badaowan formation in Block T13 of Junggar basin,we used analysis of field outcrop and 3D seismic data,which play an essential ro...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planar and volume distribution of sand bodies of the Jurassic Badaowan formation in Block T13 of Junggar basin,we used analysis of field outcrop and 3D seismic data,which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areas of sparse well coverage.We describe sedimentary facies characteristics,sand body planforms,width and connectivity patterns of sand bodies,and vertical associations and successions by acoustic impedance inversion technology and sedimentological theory.Results of our study show braided fluvial strata deposits in the Jurassic Badaowan formation.Each sand body is approximately lenticular in shape.The width of each sand body falls in the range 100~800 m,with most between 200 and 400 m.The sand bodies vary in thickness from 4 to 13 m,with most below 9 m.The width/thickness ratios lie in the range 20~55.The connectivity of braided fluvial channel sand bodies is controlled by changes of accommodation space.One fining-upward sedimentary cycle of base-level rise is recognized in Badaowan formation,representing an upward rise of base level.The connectivity of sand bodies was found to be greatest in the early stage of base-level rise,becoming progressively worse with increasing base-level ri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ock T13 Badaowan formation braided river sand body distribution patterns
下载PDF
Flow patterns and critical criteria of thermally stratified shear flow in braided rivers
2
作者 Li Gu Qiu-lan Li +3 位作者 Bo Dai Zu-lin Hua Xiao-dong Liu Ke-jian Chu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CSCD 2017年第3期225-235,共11页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thermally stratified shear flow in braided rivers are particularly complicated and poorly understood. In this study, a series of typical flow patterns was examined and their critical criteria w...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thermally stratified shear flow in braided rivers are particularly complicated and poorly understood. In this study, a series of typical flow patterns was examined and their critical criteria were determined. Four flow patterns were identified: mixed, locally unstable, continuously stratified, and two-layer flow.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of the four types of flow pattern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The critical Froude numbers for unstable flow, FDcr1, and stable flow, FDcr2, were determined to be 6 and 1, respectively, and comparison of FDcr1 and FDcr2 to the peak Froude numbers, FD1 at the outer bank and FD2 at the inner bank along the anabranch, allowed the flow patterns to be assessed. Then, a discriminant based on initial Jeffreys-Keulegan stability parameters was established to distinguish the flow stages from twolayer flow to completely mixed flow.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three critical Jeffreys-Keulegan parameters increased with the diversion angle of braided rivers. Results also show that, compared to the stratified flow in straight and curved channels, it was more difficult for braided stratified flow to maintain as two-layer flow, and it more easily became mixed flow. Consequently, empirical expressions for stability criteria of the thermally stratified shear flow in braided rivers are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ided river CRITICAL CRITERION Empirical FORMULA FLOW pattern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Thermally STRATIFIED FLOW
下载PDF
白狼城地区长2辫状河砂体叠置样式与沉积特征
3
作者 宁涛 白惠文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0-737,共8页
为研究白狼城地区延长组长2砂体叠置样式及沉积特征,利用野外露头、岩芯和测井相分析辫状河沉积相、砂体连通模式、砂体叠置和沉积模式等。结果表明:白狼城地区长2辫状河主要为河道、泛滥平原亚相,河道亚相可细分为心滩、水道2种沉积微... 为研究白狼城地区延长组长2砂体叠置样式及沉积特征,利用野外露头、岩芯和测井相分析辫状河沉积相、砂体连通模式、砂体叠置和沉积模式等。结果表明:白狼城地区长2辫状河主要为河道、泛滥平原亚相,河道亚相可细分为心滩、水道2种沉积微相,发育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块状层理等;辫状河砂体为叠覆泛砂体,分布范围广、厚度大、连续性强、物性好、非均质性强,心滩与水道相间分布,具有“滩道相间、宽滩窄道”的特征;辫状河河道亚相是辫状河沉积砂体主要区域,水道砂体与心滩砂体相互叠置,两侧泛滥平原亚相为良好的隔夹层,为油气成藏提供良好的盖层。研究结果对白狼城地区辫状河沉积特征及砂体构型具有指导意义,对不同盆地的辫状河沉积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沉积 河道亚相 砂体叠置 沉积模式
下载PDF
Permutation Analysis of Track and Column Braiding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毓陵 丁辛 胡良剑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04年第2期34-37,共4页
The positions of braiding carrier in track and column braiding are represented by a diagrammatic braiding plan and a corresponding lattice-array is defined. A set is then formed so that the permutation analysis can be... The positions of braiding carrier in track and column braiding are represented by a diagrammatic braiding plan and a corresponding lattice-array is defined. A set is then formed so that the permutation analysis can be performed to represent the movement of carriers in a braiding process. The process of 4-step braiding is analyzed as an example to describ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oposed method by expressing a braiding cycle as a product of disjoint cycles. As a result, a mapping relation between the disjoint cycles and the movement of carriers is deduced. Following the same analysis principles, a process of 8-step braiding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itial state of the lattice-array is developed. A successful permutation analysis to the process manifests the general suitabil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ck and column braiding braiding pattern lattice-array PERMUTATION cycle
下载PDF
分汊河道闸前流态优化水工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许雪梅 孙猛 +2 位作者 夏季 谢庆跃 陆雯 《水利水电快报》 2023年第3期84-88,共5页
分汊河道汇流区流态复杂,当水闸距离汇流区较近时,应通过整体水工模型试验来验证整流优化措施能否满足水闸工程的功能要求。以武障河闸工程为例,开展了武障河闸上下游河道定床水工模型试验,依据试验结果,确定了流态优化最佳方案。结果表... 分汊河道汇流区流态复杂,当水闸距离汇流区较近时,应通过整体水工模型试验来验证整流优化措施能否满足水闸工程的功能要求。以武障河闸工程为例,开展了武障河闸上下游河道定床水工模型试验,依据试验结果,确定了流态优化最佳方案。结果表明:采用方案3导水堤加闸上游布置镂空式整流底坎的方案,可使上游流场得到明显改善,水流到闸前段时偏流现象已不明显,可满足工程安全运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汊河道 整流措施 水工模型试验 武障河闸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部北三台凸起烧房沟组沉积模式及其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罗亮 胡晨林 +3 位作者 唐雅妮 但顺华 韩长城 刘子铭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18,共10页
为认识准噶尔盆地东部北三台凸起地区三叠系烧房沟组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厘清储层发育的制约因素,在沉积学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薄片、粒度、常规物性等资料,开展了烧房沟组沉积模式及其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研究表明:烧房沟组共发... 为认识准噶尔盆地东部北三台凸起地区三叠系烧房沟组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厘清储层发育的制约因素,在沉积学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薄片、粒度、常规物性等资料,开展了烧房沟组沉积模式及其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研究表明:烧房沟组共发育9种典型的岩相类型,分别为槽状交错层理砾岩相、板状交错层理砾岩相、块状层理砾岩相、槽状交错层理砂岩相、板状交错层理砂岩相、块状层理砂岩相、浪成砂纹层理砂岩相、平行层理粉砂岩相和块状层理泥岩相;烧房沟组主要以辫状河三角洲相为主,沉积微相包括泛滥平原、水上辫状河道、心滩、天然堤、水下辫状河道、分流河道间、水下天然堤、河口坝、前三角洲泥和滩坝10种类型,其中,水下辫状河道、河口坝及滩坝储层物性最好,平均孔隙度分别为17.31%、20.66%、21.81%,平均渗透率分别为6.89、7.05、12.98 mD;该区储层物性主要受到沉积作用的控制,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水下辫状河道、河口坝及滩坝微相中。研究认识可为研究区油气进一步精细勘探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模式 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特征 烧房沟组 准噶尔盆地东部
下载PDF
储层砂质辫状河的识别——以大庆喇嘛甸-萨尔图油田西部PⅠ_(2~3)为例 被引量:42
7
作者 刘波 赵翰卿 +2 位作者 李广月 王良书 刘绍文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3-47,共5页
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 ,利用精细地质描述方法 ,根据丰富的密井网测井资料 ,借鉴古代河流砂体露头和现代河流沉积经验 ,对大庆喇嘛甸—萨尔图油田西部、河流相储层PⅠ2 砂岩组 ,进行精细对比、精细描述、模式预测等。表明PⅠ2 砂岩组的PⅠ... 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 ,利用精细地质描述方法 ,根据丰富的密井网测井资料 ,借鉴古代河流砂体露头和现代河流沉积经验 ,对大庆喇嘛甸—萨尔图油田西部、河流相储层PⅠ2 砂岩组 ,进行精细对比、精细描述、模式预测等。表明PⅠ2 砂岩组的PⅠ2 3沉积单元为远源低弯度砂质辫状河沉积。通过岩心观察与描述 ,对结论进行了进一步证实。成果不仅解决了PⅠ2 砂岩组沉积单元精细划分与对比问题、澄清PⅠ2 3砂体成因类型上的认识 ,而且确认了大庆长垣萨、葡、高油层中、相对规模最大的砂质辫状河沉积。结果运用到生产实际中 ,对挖潜剩余油、改善开发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预测 储层描述 岩心观察 大庆油田 储层 砂质辫状河 识别
下载PDF
古辫状河心滩坝内部构型表征与建模——以大庆油田萨中密井网区为例 被引量:61
8
作者 牛博 高兴军 +3 位作者 赵应成 宋保全 张丹锋 邓晓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9-100,共12页
研究区位于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内,为中国目前井网密度最大的区域,井网密度可达280口/km2。以该地区P1-3小层辫状河砂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工区内丰富的井资料,通过对辫状河心滩坝砂体中落淤层进行单井识别和构型界面井间对比预测,对该地区... 研究区位于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内,为中国目前井网密度最大的区域,井网密度可达280口/km2。以该地区P1-3小层辫状河砂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工区内丰富的井资料,通过对辫状河心滩坝砂体中落淤层进行单井识别和构型界面井间对比预测,对该地区地下辫状河储层砂体及其内部构型进行了精细解剖。完善了辫状河砂体构型6级层次划分方案,总结出辫状河砂体具有以"心滩坝顺流平缓前积、垂向多期增生体加积"为特点的构型沉积模式。以此为基础对辫状河储层中夹层(主要是落淤层)的产状和平面几何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落淤层地质知识库。最终建立了研究区内基于三级构型界面的三维地质模型,为全区辫状河储层砂体解剖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构型模式 落淤层 地质知识库 构型建模 密井网 大庆油田
下载PDF
现代辫状河沉积体系的定量关系 被引量:20
9
作者 李海明 王志章 +1 位作者 乔辉 潘潞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9期21-26,60,共7页
通过现代辫状河沉积的卫星照片可以获取辫状河沉积体系的平面分布定量数据,从而建立其沉积体系之间的相关关系。介绍了现代辫状河沉积的研究现状,比较了两种类型的辫状河的沉积特征,简要说明了研究现代河流沉积规模的方法,测量了不同地... 通过现代辫状河沉积的卫星照片可以获取辫状河沉积体系的平面分布定量数据,从而建立其沉积体系之间的相关关系。介绍了现代辫状河沉积的研究现状,比较了两种类型的辫状河的沉积特征,简要说明了研究现代河流沉积规模的方法,测量了不同地区不同沉积环境的辫状河的心滩坝宽度、长度及辫流带宽度,得到了诸多测量数据。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不同环境中辫状河的心滩坝宽度与心滩坝的长度、心滩坝宽度与辫流带宽度的相关式;利用这些相关式可以为辫状河心滩坝砂体构型的分布规模提供依据,指导辫状河心滩坝储层构型的定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现状 辫状河沉积 GOOGLE EARTH 定量模式
下载PDF
温米退积型与进积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 被引量:27
10
作者 李顺明 宋新民 +3 位作者 刘曰强 王友启 李艳明 唐后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65-672,共8页
不同类型辫状河三角洲的成因分析是预测剩余油分布及制定合理开发政策的基础。岩石地球化学及成因地层分析表明,温米油田三间房组是在气候干燥的淡水湖盆长期基准面旋回内的退积型和进积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应用精细成因地层对比... 不同类型辫状河三角洲的成因分析是预测剩余油分布及制定合理开发政策的基础。岩石地球化学及成因地层分析表明,温米油田三间房组是在气候干燥的淡水湖盆长期基准面旋回内的退积型和进积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应用精细成因地层对比方法建立三间房组单砂层成因地层格架。基于单分流河道识别:退积型辫状河三角洲规模小,分流河道宽深比30~58,平面形态纵向由枝状向指状演化,发育CSm→MSp-l→FSh→FSp-h→FStr→FSp-h→Fr较细岩石相组合;进积型辫状河三角洲规模相对较大,分流河道宽深比53~108,平面形态纵向呈指状-枝状-片状演化,发育SCm→GCSm→CStr→FSp-h→FSp-l较粗岩石相组合,湖底坡折带发育小型河口坝。水气交替注入能较大幅度提高这类油藏的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米油田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单砂层 沉积微相 砂体叠加样式 沉积模式
下载PDF
中国冲积大河的河型分布与成因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志威 刘晶 +2 位作者 胡世雄 田世民 潘保柱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13,87,共8页
结合遥感影像、野外调查和水沙数据,以冲积大河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大河的河型分布及成因。中国大河的冲积河段以弯曲与辫状河型为主,局部河段为分汊与网状河型。综合考虑河型分布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认为相对输沙率(来沙量与输沙能力之比... 结合遥感影像、野外调查和水沙数据,以冲积大河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大河的河型分布及成因。中国大河的冲积河段以弯曲与辫状河型为主,局部河段为分汊与网状河型。综合考虑河型分布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认为相对输沙率(来沙量与输沙能力之比)、相对河岸侵蚀切应力(近岸水流切应力与河岸临界抗冲切应力之比)和河谷地形控制(如节点和宽度)是决定河型成因的3个最主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大河 河型分布 弯曲河流 辫状河流 分汊河流 网状河流
下载PDF
砂质辫状河储层隔夹层分布模式及其对边底水运移的影响——以南苏丹P油田Fal块为例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敏 赵国良 +3 位作者 冯敏 黄奇志 张元福 江艳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14,21,共8页
基于野外露头与南苏丹P油田Fal块砂质辫状河储层的地质特征对比,选取山西省大同市吴官屯砂质辫状河露头剖面为原始模型,通过实测地质剖面记录的方法对其进行详细解剖,明确砂质辫状河储层中隔夹层的成因类型,建立隔夹层分布模式,并以此... 基于野外露头与南苏丹P油田Fal块砂质辫状河储层的地质特征对比,选取山西省大同市吴官屯砂质辫状河露头剖面为原始模型,通过实测地质剖面记录的方法对其进行详细解剖,明确砂质辫状河储层中隔夹层的成因类型,建立隔夹层分布模式,并以此为指导分别从隔层和夹层的角度,对Fal块边底水油藏中水体的运移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砂质辫状河储层中发育河底滞留泥砾沉积、废弃河道细粒沉积、泛滥平原细粒沉积、落淤披覆泥沉积和侧积泥沉积共5种成因类型的隔夹层。以单期砂质辫状河河道为基本单元,建立隔夹层分布模式,即废弃河道细粒沉积与河道砂体互相叠置;泛滥平原细粒沉积向河道外侧不断延伸;落淤披覆泥、侧积泥和河底滞留泥砾沉积受后期冲刷改造充填于河道砂体内部。基于建立的砂质辫状河储层隔夹层分布模式,指出Fal块砂质辫状河储层中以泛滥平原细粒沉积为主的隔层分布是影响底水突进程度的主要因素,夹层发育频率越高对边水的遮挡作用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隔夹层 成因类型 分布模式 边底水运移 南苏丹P油田
下载PDF
河流相沉积的河型转换特征与控制因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以南苏丹Melut盆地Ruman地区坳陷期Jimidi组为例 被引量:16
13
作者 陈彬滔 于兴河 +6 位作者 王磊 史忠生 马轮 薛罗 史江龙 白洁 赵艳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24-433,共10页
河流相砂体是陆相含油气盆地的重要储层类型,其河型的时空转换不仅是研究盆地演化的直接证据,更是精准评价与预测油气储层的核心内容,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沉积研究的热点之一。以Melut盆地Ruman地区坳陷期Jimidi组为例,通过开展层序划分... 河流相砂体是陆相含油气盆地的重要储层类型,其河型的时空转换不仅是研究盆地演化的直接证据,更是精准评价与预测油气储层的核心内容,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沉积研究的热点之一。以Melut盆地Ruman地区坳陷期Jimidi组为例,通过开展层序划分、岩相类型与岩相组合分析、高分辨率储层反演、以及砂体平面展布分析,结果表明:1)坳陷期Jimidi组河流相研究层段发育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可识别出垂向加积型、侧向加积型、充填型、充填—废弃型、漫溢型等5类典型岩相组合。2)揭示出Jimidi组由下至上具有"曲—辫—曲"河型转换规律,明确了构造作用所造就的古地貌背景和长期基准面上升的总体趋势是控制河型转换的主要因素。3)河型转换的新认识有效指导了研究区曲流河型层段内连续分布的相对低孔封隔带的发现,推动了Jimidi组首口岩性油藏风险探井的部署与勘探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 辫状河 河型转换 控制因素 岩性油气藏 Melut盆地 Jimidi组
下载PDF
北京北部上侏罗统辫状河体系沉积特征 被引量:11
14
作者 郭佳 邓宏文 +1 位作者 季春辉 秦雁群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42-649,共8页
根据野外露头的沉积构造和沉积层序特征,对北京北部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上侏罗统后城组进行沉积相研究,认为该地区以辫状河沉积为主,构成辫状河体系的4种沉积微相类型包括河道、心滩、河间湖泊和溢岸沉积,其中的溢岸沉积相当于曲流... 根据野外露头的沉积构造和沉积层序特征,对北京北部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上侏罗统后城组进行沉积相研究,认为该地区以辫状河沉积为主,构成辫状河体系的4种沉积微相类型包括河道、心滩、河间湖泊和溢岸沉积,其中的溢岸沉积相当于曲流河中发育的决口河道与决口扇沉积。运用基准面旋回变化原理,识别出了2个中期旋回和构成中期旋回的多个短期旋回。总结了基准面旋回特征,阐明了地层叠加样式随A/S(可容纳空间/沉积物供给)比值的变化规律,认为低A/S比值时,河道砂体的连通性较好,而高A/S比值时,河道较孤立,连通性较差;且溢岸沉积的地层厚度随着A/S比值的增加不断增大,溢岸沉积的厚度可以作为判断可容纳空间大小的一个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露头 沉积特征 基准面旋回 地层叠加样式 A/S比值 溢岸沉积
下载PDF
黄河源玛曲河段河型沿程变化及其原因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志威 王兆印 +1 位作者 余国安 杜俊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1-58,共8页
黄河源玛曲河段是一段特殊的冲积平原河道,接连出现了网状河型、分汊河型、弯曲河型和辫状河型,在270km的流程里,冲积河型发生了4次河型沿程变化。通过遥感图像和野外调查相结合,描述玛曲河段河型多样性和河道的基本特征,分析河型沿程... 黄河源玛曲河段是一段特殊的冲积平原河道,接连出现了网状河型、分汊河型、弯曲河型和辫状河型,在270km的流程里,冲积河型发生了4次河型沿程变化。通过遥感图像和野外调查相结合,描述玛曲河段河型多样性和河道的基本特征,分析河型沿程变化的原因。玛曲河段的冲积河道主要发生4次河型变化,即网状型-分汊型、网状型-弯曲型、弯曲型-辫状型和辫状型-弯曲型。网状型-分汊型变化的原因是地形限制,泥沙淤积形成沙洲和植被发育。网状型-弯曲型变化的原因是地形限制、河床比降由大变小、河岸物质组成沿程变细。弯曲型-辫状型变化的原因是白河入汇、河床比降变大。辫状型-弯曲型变化的主原因是下游峡谷段河床下切和黑河入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 河型多样性 沿程变化 网状河流 分汊河流 弯曲河流 辫状河流
下载PDF
渤海沙垒田地区新近系明下段多河型地震地貌学特征 被引量:10
16
作者 谈明轩 朱筱敏 +3 位作者 刘强虎 刘伟 李顺利 赵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1-419,共9页
渤海沙垒田地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主要发育河流相沉积,是渤海地区浅层油气勘探的重点。利用地震地貌学方法结合现代河流体系卫星照片,在重点区的若干典型地层切片中识别出顺直河、中—低弯度曲流河(弯曲度1.2~1.8)及辫状河等多种河流... 渤海沙垒田地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主要发育河流相沉积,是渤海地区浅层油气勘探的重点。利用地震地貌学方法结合现代河流体系卫星照片,在重点区的若干典型地层切片中识别出顺直河、中—低弯度曲流河(弯曲度1.2~1.8)及辫状河等多种河流地貌类型,并在明下上亚段沉积阶段发现了辫状河、曲流河共存现象。古沉积坡降分析表明,在整体宽缓的沉积背景下,顺直河、曲流河坡降整体偏小,辫状河坡降相对较大。利用地貌—水动力关系进行古流量估算,认为辫状河满岸流量最大可达3 942 m ^3 /s,曲流河满岸流量最小为145 m^ 3 /s,顺直河满岸流量一般小于300 m^ 3 /s。基于坡降—流量进行河流类型的判别,可增进对研究区不同河型发育特征、多河型地貌、辫曲共存现象及复杂河道砂体空间展布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貌学 辫曲共存 多河型 明化镇组下段 新近系 沙垒田地区 渤海
下载PDF
束鹿凹陷西斜坡沙二段油藏分布规律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4
17
作者 戴明建 于兴河 +2 位作者 程岳宏 张林林 李冬梅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1年第3期31-34,136-137,共4页
束鹿凹陷西斜坡位于冀中坳陷南缘,是一个典型的东断西超窄陡型斜坡带。其资源转化率低,勘探潜力较大。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储层沉积学及石油地质学原理与方法,采用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结合的新理论与新技术的手段... 束鹿凹陷西斜坡位于冀中坳陷南缘,是一个典型的东断西超窄陡型斜坡带。其资源转化率低,勘探潜力较大。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储层沉积学及石油地质学原理与方法,采用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结合的新理论与新技术的手段,利用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深入分析了区内沙二段油气藏类型、分布规律和成藏模式。研究认为束鹿斜坡外带沙河街组地层遭受剥蚀,坡上不整合带是斜坡带常见的油气聚集场所,主要发育地层油藏以及少量岩性油藏。在斜坡带内带的鼻状构造和断块,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区。而且砂砾岩体厚度大、连通性好,因此在断层和岩性双重因素的控制下易形成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并总结了断裂坡折带砂体上倾尖灭型成藏模式,顺、反向断层联合控藏和断块鼻状构造隆起成藏模式等模式,对束鹿西斜坡勘探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模式 辫状三角洲 分布规律 沙二段 束鹿西斜坡
下载PDF
藕节辫状河发育和演变过程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向阳 朱乐奎 +1 位作者 陈东 刘萌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0-819,共10页
利用室内概化模型试验,研究了"藕节"辫状河的发育和演变过程。从初始顺直小河开始,以黄河花园口水文站枯水期和洪水期流量为背景,概化试验入口水沙条件,成功塑造了具有典型藕节的辫状小河。模型小河的试验发现:(1)原顺直河道... 利用室内概化模型试验,研究了"藕节"辫状河的发育和演变过程。从初始顺直小河开始,以黄河花园口水文站枯水期和洪水期流量为背景,概化试验入口水沙条件,成功塑造了具有典型藕节的辫状小河。模型小河的试验发现:(1)原顺直河道交错边滩的发育对辫状河道"藕节"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2)结合自然河流和试验小河,"藕节"河段形态特征系数I与河道稳定性参数θ呈较好的非线性关联性,说明辫状河道除了沙粒阻力和床面形态阻力,也可以采取断面形态一收一放的"河势形态阻力"方式消耗,制衡部分水流能量;(3)流量过程是控制河段形态特征的决定因素之一,大洪水不仅破坏了原交错边滩的特点,也使"藕节"形态遭到破坏;但在中小流量下,河段保持了较好的"藕节"驻点、"藕身"收放的特点。本研究对黄河下游收放相间的"藕节"河段防洪起到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藕节河型 水槽试验
下载PDF
传感器通道中的运动模式的步态识别算法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建荣 王庆节 +2 位作者 曲日 喻梅 任长明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092-2094,2108,共4页
提出一种基于运动模式的步态识别算法,应用于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的由闸机构成的传感器通道中,对行走者和物体进行识别。算法是在检测人体步态的XYT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用红外传感器替代摄像头采集个体的通行信息,将连续状态的XYT... 提出一种基于运动模式的步态识别算法,应用于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的由闸机构成的传感器通道中,对行走者和物体进行识别。算法是在检测人体步态的XYT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用红外传感器替代摄像头采集个体的通行信息,将连续状态的XYT模型改进成离散状态的步态识别算法,通过定义一些符合人体步态特征的特殊的复合模式,即步态模式来区分人与物体。实验证明,该算法用于闸机的智能识别系统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识别 双绞线模型 生物识别 闸机 智能识别系统
下载PDF
一种辫状河心滩砂体构型解剖新方法 被引量:16
20
作者 马志欣 张吉 +4 位作者 薛雯 付斌 白玉奇 彭雪花 苏文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6-24,共9页
辫状河构型解剖注重在单井上识别心滩砂体,而在平面上刻画心滩砂体时则随意性较大,从而降低了解剖结果的准确性。为此,在解剖露头剖面及现代辫状河沉积原型模型的基础上,对心滩内部落淤层发育位置、各构型单元的接触关系进行了研究。根... 辫状河构型解剖注重在单井上识别心滩砂体,而在平面上刻画心滩砂体时则随意性较大,从而降低了解剖结果的准确性。为此,在解剖露头剖面及现代辫状河沉积原型模型的基础上,对心滩内部落淤层发育位置、各构型单元的接触关系进行了研究。根据该关系,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苏X加密井区中二叠统石盒子组8段下亚段(以下简称盒8下亚段)辫状河砂体为例,利用测井、录井、岩心等资料划分河道砂体构型单元、精确定位单井钻遇心滩的位置,进而形成了地下辫状河砂体构型解剖方法,并应用于气田开发钻井。结果表明:(1)落淤层的发育与心滩部位关系密切,心滩不同部位垂向微相叠置规律性强,可作为辫状河储层构型解剖的重要参考;(2)辫状河砂体构型单元包括心滩、辫流水道和泛滥平原3类,其中心滩砂体是主要的成藏单元;(3)苏X加密井区盒8下亚段平面上呈"滩道相间、宽滩窄道"的沉积格局,不同沉积类型的砂体规模存在差异,其中心滩砂体宽度介于250~300 m,长度介于500~900 m;(4)验证井SX-1井钻遇2个心滩砂体和1个辫流水道砂体,钻遇的心滩个数、规模及心滩与辫流水道位置关系和新方法识别成果相吻合。结论认为,以"测井响应特征、落淤层发育位置以及垂向微相叠置模式"为标志的心滩砂体空间定位的储层构型表征新方法,能够准确确定心滩砂体平面分布位置,有助于揭示辫状河心滩砂体空间展布规律,提高心滩砂体构型表征结果的可靠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井网区 辫状河 心滩砂体 构型解剖 测井响应特征 微相叠置模式 落淤层 鄂尔多斯盆地 苏里格气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