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部湾短尾大眼鲷群体结构及生长、死亡和性成熟参数估计 被引量:20
1
作者 张魁 陈作志 +2 位作者 王跃中 孙典荣 邱永松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0-28,共9页
根据1997-1999年与2011-2015年北部湾底拖网调查数据,对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macracanthus两个时期的体长组成、性比与性腺发育、摄食以及生长、死亡和性成熟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97-1999年优势体长组为110~170mm,2011-2015年... 根据1997-1999年与2011-2015年北部湾底拖网调查数据,对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macracanthus两个时期的体长组成、性比与性腺发育、摄食以及生长、死亡和性成熟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97-1999年优势体长组为110~170mm,2011-2015年为90~150mm,两个时期的体长组成及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1997-1999年个体明显大于2011-2015年个体。2)除秋季外,2011-2015年短尾大眼鲷的雌雄比都明显高于1997-1999年;雌雄比随体长变化,1997-1999年先减少后增加,2011-2015年则是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2011-2015年初次性成熟体长(L50)比1997-1999年缩短了5mm。3)与1997-1999年相比,2011-2015年的平均摄食强度明显要高,分析认为,可能是因为过度开发使鱼类减少,捕食压力减小,饵料相对充足。4)电子体长频率分析法评估的2011-2015北部湾短尾大眼鲷渐近体长(L?)和生长参数(K)分别为291mm和0.70a?1,总死亡系数(Z)和自然死亡系数(F)分别为4.57和1.38,开发率(E)为0.70,略高于1997-1999年水平,表明该群体仍处于过度开发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 群体结构 生物学参数 北部湾
下载PDF
温度对皇冠沙鳅幼鱼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史晋绒 王永明 +3 位作者 王芳 谢碧文 杨玲 冯翠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2-105,共4页
为了解不同养殖温度(24、26、28和30℃)下皇冠沙鳅幼鱼的生长特性及规律,本实验选取初始体长(62.20±4.15)mm,初始体重(6.31±0.96)g的240尾健康皇冠沙鳅幼鱼进行为期240 d的生长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温度对皇冠沙鳅幼鱼生长影... 为了解不同养殖温度(24、26、28和30℃)下皇冠沙鳅幼鱼的生长特性及规律,本实验选取初始体长(62.20±4.15)mm,初始体重(6.31±0.96)g的240尾健康皇冠沙鳅幼鱼进行为期240 d的生长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温度对皇冠沙鳅幼鱼生长影响差异显著。利用线性方程L=a×d+b和指数方程W=b×ea·d分别对各温度组体长和体重生长进行拟合发现,28℃处理组体长生长系数和体重生长系数最大,分别为3.677和0.2073,24℃处理组最低,分别为0.541和0.039 5。利用二次方程分别对皇冠沙鳅幼鱼的体长增长率、体重增长率、特定增长率和日增重进行拟合并综合上述各生长指标对应的最适水温值,获得皇冠沙鳅幼鱼的最适生长水温范围为(28.01±0.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冠沙鳅(Chromobotia macracanthus) 温度 幼鱼 生长
下载PDF
南海短尾大眼鲷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及种群判别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熊丹 李敏 +3 位作者 李永振 李玉芳 张魁 陈作志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8-197,共10页
对采集于中国南海北部近岸和南沙西南部陆架海域7个采样点共246尾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样品进行了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ochromeb,cyt6)序列的扩增与分析,获得了长度为684bp的同源序列。碱基A、T、C、G含量分... 对采集于中国南海北部近岸和南沙西南部陆架海域7个采样点共246尾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样品进行了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ochromeb,cyt6)序列的扩增与分析,获得了长度为684bp的同源序列。碱基A、T、C、G含量分别为22.7%、28.4%、33.4%、15.5%,共检测到多态位点92个,定义了90个单倍型。其遗传多样性表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0.8130~0.9012)和低核苷酸多样性(0.0040~0.0053)的特点。两两群体间的Fs。分析显示,大部分群体间的只。值均小于0.05,且差异不显著(p〉0.05),样本总体分化指数仅为0.012,群体间分化程度很低。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仅占总遗传变异的1.25%,98.75%的遗传变异源于群体内,群体之间有较高的遗传同质性。基于邻接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和基于中间连接法构建的单倍型网络图均显示,南海短尾大眼鲷不存在与地理群体对应的支系,遗传分化不显著。中性检测和不对称分布分析发现,南海短尾大眼鲷群体在更新世晚期发生过种群扩张。结果表明南海短尾大眼鲷群体间的遗传交流较频繁,可以认为是一个大的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判别 短尾大眼鲷 细胞色素B 南海
下载PDF
东海区短尾大眼鲷的食性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卢占晖 朱增军 林显鹏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9-203,共5页
根据2008年5月~2009年2月“东海区主要渔场重要渔业资源的调查与评估(26°00’-34°00’N、120°00’-126°30’E)”课题调查的渔获样品以及从水产市场所采样品,对东海区短尾大眼鲷胃含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短尾... 根据2008年5月~2009年2月“东海区主要渔场重要渔业资源的调查与评估(26°00’-34°00’N、120°00’-126°30’E)”课题调查的渔获样品以及从水产市场所采样品,对东海区短尾大眼鲷胃含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短尾大眼鲷食物组成以磷虾类为主(IR/=2802.26),其次依次为鱼类(1R/=701.12)、头足类(IR/=488.25)和长尾类(IR/=474.84),其优势饵料种类为太平洋磷虾、细螯虾、乌贼科、短鳄齿鱼等。短尾大眼鲷终年摄食,其摄食率为95.06%,最高饱满指数达110.92%,平均饱满指数18.36%,表明短尾大眼鲷具有较高的摄食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尾大眼鲷 食性 东海区
下载PDF
皇冠沙鳅消化道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史晋绒 杨琴 +1 位作者 王永明 谢碧文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7-71,共5页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对皇冠沙鳅消化道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皇冠沙鳅的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肠及肛门5个部分组成,肠道系数为(0.53±0.02),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口咽腔及食道粘膜层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内含杯状细胞...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对皇冠沙鳅消化道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皇冠沙鳅的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肠及肛门5个部分组成,肠道系数为(0.53±0.02),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口咽腔及食道粘膜层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内含杯状细胞、粘液细胞,偶见味蕾分布;胃"U"形,粘膜层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无杯状细胞,贲门部及胃体部具丰富胃腺,幽门部稀少甚至消失,幽门部肌肉层发达.肠由前肠、中肠和后肠3个部分组成.前肠粘膜褶皱数最多,中肠粘膜褶皱最高,后肠杯状细胞最多且肌肉层最厚.皇冠沙鳅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特点与其消化和吸收作用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冠沙鳅 消化道 组织学
下载PDF
南海短尾大眼鲷的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熊丹 李敏 +3 位作者 陈作志 李永振 李玉芳 黄梓荣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34,共8页
在南海北部陆架和南海南沙西南陆架6个地理位点采集224尾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样品,采用线粒体控制区(mt DNA D-loop区)序列分析了其种群遗传结构,探讨了6个采样位点之间短尾大眼鲷种群归属关系。所得224条同源序列... 在南海北部陆架和南海南沙西南陆架6个地理位点采集224尾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样品,采用线粒体控制区(mt DNA D-loop区)序列分析了其种群遗传结构,探讨了6个采样位点之间短尾大眼鲷种群归属关系。所得224条同源序列D-loop片段(729 bp)中检测到101个突变位点和94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定义了172种单倍型;遗传多样性表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0.980 5-0.997 1)和低核苷酸多样性(0.048 2-0.060 9)的特点;系统发育分析、分子方差分析和成对的Fst分析显示南海各群体之间有较高的遗传同质性,遗传分化不显著,也没有出现明显的地理分支或聚簇;中性检测和不对称分布分析发现南海的短尾大眼鲷群体发生过种群扩张。结果表明,南海海域的6个短尾大眼鲷群体属于同一种群,该结果为今后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渔业资源共享和争取捕捞配额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判别 遗传结构 线粒体控制区 短尾大眼鲷 南海
下载PDF
基于海表温和水深的南海北部短尾大眼鲷渔场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范江涛 黄梓荣 +3 位作者 许友伟 孙铭帅 晏然 陈作志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6-33,共8页
根据2014—2017年南海北部200m等深线以浅海域渔业资源调查的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macracanthus)数据,结合遥感获得的海表温度(seasurfacetemperature,SST)数据,首次将渔场水深(D)与SST的乘积(SSTD)引入作为新的变量,采用灰色关联度... 根据2014—2017年南海北部200m等深线以浅海域渔业资源调查的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macracanthus)数据,结合遥感获得的海表温度(seasurfacetemperature,SST)数据,首次将渔场水深(D)与SST的乘积(SSTD)引入作为新的变量,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筛选与渔场关联度最高的变量,将关联度最高的变量与标准化后的单位捕捞努力量(catch per unit effect, CPUE)采用一元非线性回归建立模型,对模型理论CPUE与实际CPUE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短尾大眼鲷渔场随季节变化明显,各季节CPUE随SST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季节CPUE最高的海域水深不同,春季为160 m,夏季为140 m,秋季为60 m,冬季为140 m; CPUE与SST、D、SSTD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各季节CPUE与SSTD关联度最高且关联度均超过0.5;将SSTD作为变量, CPUE作为表征渔场好坏的指标值,建立环境因子与CPUE的关系模型,模型理论CPUE高值区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实际CPUE高值区的分布与理论CPUE高值区分布一致,以上结果 P值均小于0.05,模型预测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短尾大眼鲷 渔场分析 海表温度 水深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大陆架短尾大眼鲷生长和死亡参数估计 被引量:14
8
作者 孙典荣 邱永松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28-34,共7页
根据 2 0世纪 90年代及 6 0年代的生物学资料 ,运用体长频率分析法估算短尾大眼鲷的生长和死亡参数。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主要参数L∞ =31.5cm ,K =0 .6 0 ,t0 =- 0 .4 4;体重的生长拐点为 1.39龄 ;瞬时总死亡率 (Z)、瞬时自然死亡... 根据 2 0世纪 90年代及 6 0年代的生物学资料 ,运用体长频率分析法估算短尾大眼鲷的生长和死亡参数。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主要参数L∞ =31.5cm ,K =0 .6 0 ,t0 =- 0 .4 4;体重的生长拐点为 1.39龄 ;瞬时总死亡率 (Z)、瞬时自然死亡率 (M )和瞬时捕捞死亡率 (F)分别为2 94 ,1 0 7和 1 87。当前开发率为 0 6 4,处于资源过度利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尾大眼鲷 生长参数 死亡参数 南海北部
下载PDF
北部湾短尾大眼鲷生长和死亡参数的估算 被引量:10
9
作者 孙典荣 邱永松 《福建水产》 2003年第1期7-12,共6页
根据九十年代及六十年代的生物学资料,本文运用体长频率分析法估算短尾大眼鲷的生长和死亡参数。九十年代和六十年代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为L99=29.3[1-e-0.67( t+0.41)]和L61=30.2[1-e-0.61( t+0.44)] ;体重的生长拐点分别为1.2... 根据九十年代及六十年代的生物学资料,本文运用体长频率分析法估算短尾大眼鲷的生长和死亡参数。九十年代和六十年代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为L99=29.3[1-e-0.67( t+0.41)]和L61=30.2[1-e-0.61( t+0.44)] ;体重的生长拐点分别为1.23和1.36龄;瞬时总死亡率(Z)分别为3.39和2.47;瞬时自然死亡率(M)均为1.07;瞬时捕捞死亡率(F)分别为2.32和1.40;开发率(E)分别为0.68和0.57,当前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尾大眼鲷 生长 死亡参数 估算 北部湾地区
下载PDF
中国南海银鲈科鱼类一新记录
10
作者 颜云榕 刘静 卢伙胜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9-121,共3页
2008年11月在广西北海市侨港镇码头采获银鲈科Gerreidae、银鲈属Gerres鱼类标本两尾,经鉴定为大棘银鲈Gerres macracanthus Bleeker,1854,系我国南海鱼类一新记录。其主要特征为:体长卵圆形,侧扁,体长为体高的2.2~2.3倍;体背腹缘均呈... 2008年11月在广西北海市侨港镇码头采获银鲈科Gerreidae、银鲈属Gerres鱼类标本两尾,经鉴定为大棘银鲈Gerres macracanthus Bleeker,1854,系我国南海鱼类一新记录。其主要特征为:体长卵圆形,侧扁,体长为体高的2.2~2.3倍;体背腹缘均呈弧状隆起,体高以背鳍起点处最高。口小,能活动,伸出时略向下倾斜。体被薄圆鳞,易脱落;侧线鳞41~43枚。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背鳍IX-10,第2鳍棘延长呈丝状,压倒时末端伸达尾柄;臀鳍Ⅲ-7,以第3鳍棘最长;胸鳍长,末端可达臀鳍起点上方;尾鳍叉形。新鲜标本体背部银灰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7~10条青灰色横带;背鳍灰白色,第2鳍棘黑色;臀鳍、胸鳍和腹鳍淡黄色;尾鳍灰黄色,上、下叶内缘暗色,下叶外缘白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棘银鲈 新记录 南海
下载PDF
Phytochemical analysis, in vitro antioxidant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root extracts of Carduus macracanthus
11
作者 Mathewos Anza Mesfin Bibiso +1 位作者 Bereket Alemayehu Engeda Desalegn 《Journal of Coastal Life Medicine》 CAS 2017年第11期486-491,共6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phytochemical constituents, antibacterial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the root extracts of Carduus macracanthus (C. macracanthus). Methods: Phytochemical screening tests were conducted as per...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phytochemical constituents, antibacterial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the root extracts of Carduus macracanthus (C. macracanthus). Methods: Phytochemical screening tests were conducted as per of the standard procedure to identify the classes of compounds present in the root extract of C. macracanthus. Silica gel column chromatographic technique was applied to separate the constituents from chloroform/methanol (1:1) root extracts. Various spectroscopic techniques were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structure of the isolated compound. In vtiro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crude extracts were evaluated via disc diffusion method.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and minimum bacterial concentration were determined by broth dilution method. Moreover,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extracts were determined by DPPH assay, the phosphomolybdenum method and total flavonoid contents were determined as per of the standard procedures. Results: Phytochemical screening of root extracts of C. macracanthus revealed the presence alkaloids, flavonoids, triterpenes, tannins and steroids. Silica 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 separation of root extract using chloroform/methanol (1:1 ratio) yielded a known plant steroid stigmasterol. The result revealed that methanol extract had the greatest DPPH scavenging (IC50= 97.50 ± 4.38 μg/mL) and total antioxidant (1.92 ± 0.24 mg AAE/g of dried extract) activities. Chloroform/methanol (1:1), and methanol extracts showed that growth suppression of Bacillus cereus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at a concentration above 25 mg/mL, and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was found to be 25 mg/mL. Methanol extract showed growth suppression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at a concentration of 50 mg/mL.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the extracts were compared with a commercially available antibiotic (chloramphenicol) and showed moderate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with inhibition zones ranging between 18–28 mm. However, the extracts had no antibacterial effects on Salmonella typhi. Conclusions: The present study found that polar extracts of the root of C. macracanthus possessed antibacterial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duus macracanthus Phythochemicals ANTIOXIDANT ANTIBACTERIA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