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斑原鮡仔鱼开口饵料的初步试验
1
作者 方媛林 刘晓锐 +6 位作者 吴雷 曾荣俊 耿庆宝 唐雪梅 张欢 顾正选 禹猛 《黑龙江水产》 2024年第2期144-148,共5页
该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开口饵料和组合方式对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仔鱼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将(0.0206±0.004)g的仔鱼随机分成11个饵料组,放置在规格为3.6 m×0.5 m×0.2 m的孵化槽中进行为期42 d的投喂试验。... 该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开口饵料和组合方式对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仔鱼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将(0.0206±0.004)g的仔鱼随机分成11个饵料组,放置在规格为3.6 m×0.5 m×0.2 m的孵化槽中进行为期42 d的投喂试验。每天记录死亡仔鱼数量,每7 d测量生长情况。试验结果显示,不同饵料组对黑斑原鮡仔鱼的影响存在差异。具体而言,摇蚊幼虫组的死亡率最低,其次是摇蚊幼虫+螺旋藻组,然后依次是鳗鱼饲料+螺旋藻组、鳗鱼饲料组、鳗鱼饲料+螺旋藻+摇蚊幼虫组和其他组合。在鱼体全长和鱼体质量生长方面,猪肝组的生长最慢,鳗鱼饲料+螺旋藻+摇蚊幼虫组的生长最快,其次是蚊幼虫+螺旋藻组。研究表明,黑斑原鮡仔鱼的开口饲料,选择使用摇蚊幼虫+螺旋藻或者鳗鱼饲料+螺旋藻+摇蚊幼虫的饵料组可能会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 仔鱼 开口饵料 敏感期
下载PDF
黑斑原鮡对急性高温耐受性的研究
2
作者 曾荣俊 刘晓锐 +6 位作者 耿庆宝 唐雪梅 方媛林 吴雷 张欢 顾正选 禹猛 《渔业研究》 2024年第2期156-161,共6页
为探究黑斑原鮡(Glyptosternon maculatum)鱼苗与成鱼对急性高温胁迫的耐受情况,本研究测定了鱼苗与成鱼在不同急性高温胁迫下的半致死时间,以及成鱼的呼吸频率。结果表明:黑斑原鮡鱼苗的半致死时间(LT_(50))随水温的升高而缩短,不同水... 为探究黑斑原鮡(Glyptosternon maculatum)鱼苗与成鱼对急性高温胁迫的耐受情况,本研究测定了鱼苗与成鱼在不同急性高温胁迫下的半致死时间,以及成鱼的呼吸频率。结果表明:黑斑原鮡鱼苗的半致死时间(LT_(50))随水温的升高而缩短,不同水温组的半数死亡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28℃组在13.53 h可达到半数死亡,24℃则为71.20 h;在高温胁迫下,成鱼的呼吸频率显著升高,24℃组的半致死时间(LT_(50))为15.60 h,远短于鱼苗在该水温下的半致死时间。急性高温胁迫下黑斑原鮡鱼苗的耐受能力强于成鱼,但两者均容易在短期内发生大量死亡,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时刻关注水温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斑原鮡 鱼苗 成鱼 急性高温胁迫 半致死时间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分析温度诱导黑斑原(Glyptosternummaculatum)选择性剪接的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万良 周建设 +2 位作者 扎西拉姆 张驰 陈美群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共9页
将采自多雄藏布支流(N29°27’58.72",E 86°54’36.06")的90尾雌性黑斑原(Glyptosternum maculatum)分为3组,每组30尾:A组为对照组,水温为12℃;B组以2℃/h从12℃下降到4℃;C组以2℃/h上升,达到24℃时,黑斑原濒... 将采自多雄藏布支流(N29°27’58.72",E 86°54’36.06")的90尾雌性黑斑原(Glyptosternum maculatum)分为3组,每组30尾:A组为对照组,水温为12℃;B组以2℃/h从12℃下降到4℃;C组以2℃/h上升,达到24℃时,黑斑原濒死时开始实验,利用转录组数据分析黑斑原在温度诱导后的选择性剪接的变化。结果表明:高温组(24℃)、对照组(12℃)和低温组(4℃)处理后,黑斑原肝脏中选择性剪接事件存在互斥外显子(MXE)和外显子跳跃(SE)两种类型;高温和低温处理后选择性剪接事件和基因均明显减少,高温组和低温组分别比对照组减少了16.39%、16.35%和5.17%、6.21%;与对照相比,24℃和4℃分别有75和32个特有基因高表达。GO分析显示,在24℃时分别有190、88和318个基因富集到生物学过程、细胞定位和分子功能,而4℃分别有101、50和210个基因富集到这3个GO分类中。KEGG分析显示,83和9通路分别显著富集在24℃和4℃,其中通路内质网蛋白质加工和嘌呤代谢在高温组和低温组共有,2个通路中显著差异基因为xdh、papss2、impdh1、polr3h、dnajc1、derl2和dnajc10,其中dnajc1基因在高温组和低温组均差异显著。dnajc1基因属hsp40亚家族成员,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dnajc1基因在4℃和12℃中均为1个剪接体,高温处理后产生了2个剪接体,说明dnajc1基因在黑斑原遭遇温度诱导后肝脏通过产生选择性剪接体来保护细胞内的稳态。本研究首次研究了黑斑原应对温度反应的选择性剪接,为了解鱼类应对非生物应激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组 黑斑原 温度诱导 选择性剪接
下载PDF
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皮肤RNA-Seq数据中补体样组分分析
4
作者 张颖 马波 +2 位作者 李宝海 尹家胜 储明星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2年第2期1-10,共10页
黑斑原鮡为我国雅鲁藏布江特有鱼类,其皮肤补体系统在适应低温、急流水域特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前期RNA-Seq数据检索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皮肤补体样组分,并对其结构域及高温应激后的基因表达水平进行了分析。... 黑斑原鮡为我国雅鲁藏布江特有鱼类,其皮肤补体系统在适应低温、急流水域特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前期RNA-Seq数据检索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皮肤补体样组分,并对其结构域及高温应激后的基因表达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79条补体样成分unigene,分别编码1个C1q结构域蛋白、1个含C1r结构域蛋白、3个纤维蛋白原相关蛋白、10个丝氨酸蛋白酶、11个含硫酯键蛋白、7个补体受体、14个补体调节因子及4个纤胶凝蛋白。结构域分析表明:黑斑原鮡补体样组分均含有相应的保守结构域,与其他鱼类补体组分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经15℃养殖水温刺激后,79条补体样组分unigene中共有47条unigene表达上调,其中8条为模式识别受体unigene,结合其他鱼类补体组分的研究结果,推测黑斑原鮡已形成了一个含有多种补体组分的补体系统,且具有凝集素途径或替代途径行使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斑原鮡 RNA-SEQ 补体样组分 保守结构域
下载PDF
Genome and population evo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of Glyptosternon maculatum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被引量:1
5
作者 Shi-Jun Xiao Zen-Bo Mou +7 位作者 Rui-Bin Yang Ding-Ding Fan Jia-Qi Liu Yu Zou Shi-Lin Zhu Ming Zou Chao-Wei Zhou Hai-Ping Liu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4期502-513,共12页
Persistent uplift means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QTP)is an ideal natural laboratory to investigate genome evolution and adaptation within highland environments.However,how paleogeographic and paleoclimatic events inf... Persistent uplift means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QTP)is an ideal natural laboratory to investigate genome evolution and adaptation within highland environments.However,how paleogeographic and paleoclimatic events influence the genome and population of endemic fish species remains unclear.Glyptosternon maculatum is an ancient endemic fish found on the QTP and the only critically endangered species in the Sisoridae family.Here,we found that major transposons in the G.maculatum genome showed episodic bursts,consistent with contemporaneous geological and climatic events during the QTP formation.Notably,histone genes showed significant expansion in the G.maculatum genome,which may be mediated by long interspersed nuclear elements(LINE)repetitive element duplications.Popu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ncestral G.maculatum populations experienced two significant depressions 2.6 million years ago(Mya)and 10000 years ago,exhibiting excellent synchronization with Quaternary glaciation and the Younger Dryas,respectively.Thus,we propose that paleogeography and paleoclimate were dominating driving forces for population dynamics in endemic fish on the QTP.Tectonic movements and temperature fluctuation likely destroyed the habitat and disrupted the drainage connectivity among populations.These factors may have caused severe bottlenecks and limited migration among ancestral G.maculatum populations,resulting in the low genetic diversity and endangered status of the species tod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 Plateau(QTP) Glyptosternon maculatum Genome evolution POPULATION High-altitude adaptation
下载PDF
Extracellular Enzymatic Activity of <i>Tuber maculatum</i>and <i>Tuber aestivum</i>Mycelia 被引量:1
6
作者 Matab Nadim Shweta Deshaware +3 位作者 Neila Saidi Mohamed A. Abd-Elhakeem Heikki Ojamo Salem Shamekh 《Advances in Microbiology》 2015年第7期523-530,共8页
Truffle mycelia exhibit a complex interaction pattern with host plants and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over the last years as a source of new bioactive compounds. Fungal enzymes possess a wide use in food industry, ... Truffle mycelia exhibit a complex interaction pattern with host plants and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over the last years as a source of new bioactive compounds. Fungal enzymes possess a wide use in food industry, confectionaries, textiles and leather industries in order to simplify the processing of raw materials. They are often more stable than enzymes derived from other sources. Tuber maculatum and Tuber aestivum mycelia were tested for enzymes production in Petri dishes solid medium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uber maculatum produced seven extracellular enzymes (amylase, xylanase, laccase, lipase, peroxidase, cellulase and catalase) while Tuber aestivum produced only three enzymes (amylase, peroxidase and catal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BER maculatum TUBER AESTIVUM MYCELIA Enzymes AMYLASE Xylanase Laccase Lipase Peroxidase Cellulase Catalase
下载PDF
温度对黑斑原胚胎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磊 刘欣苑 +2 位作者 周荣攀 禹猛 李赞 《中南农业科技》 2023年第6期251-253,共3页
研究了不同温度对黑斑原(Glyptosternum maculatum)胚胎发育的影响,设计4个温度梯度(9、12、15、18℃),并对其孵化率、孵化时间和孵化平均温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温度在9.2~18.2℃,黑斑原胚胎均可孵化,孵化时间与水温呈负相... 研究了不同温度对黑斑原(Glyptosternum maculatum)胚胎发育的影响,设计4个温度梯度(9、12、15、18℃),并对其孵化率、孵化时间和孵化平均温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温度在9.2~18.2℃,黑斑原胚胎均可孵化,孵化时间与水温呈负相关,其相关方程为y=1.2461x^(2)+53.886x+729.19,R^(2)=0.9984(P<0.01)。14.6℃的孵化率最高,为52.1%;18.2℃时胚胎孵化时间最短,为162 h;胚胎发育的最适温度为12.5~14.6℃;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46℃,平均有效积温为2717.43℃·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斑原(Glyptosternum maculatum) 胚胎发育 温度 孵化率 孵化时间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黑斑原鮡繁殖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丁城志 陈毅峰 +2 位作者 何德奎 姚景龙 陈锋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62-768,共7页
对2004—2006年采集于雅鲁藏布江拉萨河的190尾黑斑原鮡进行了繁殖生物学研究。雄性最小性成熟(精巢Ⅳ期)个体体长141.7mm,体重45.2g,性体指数1.09%,雌性最小性成熟(卵巢Ⅳ期)个体体长146.8mm,体重66.7g性体指数11.52%,相应年龄均为5龄... 对2004—2006年采集于雅鲁藏布江拉萨河的190尾黑斑原鮡进行了繁殖生物学研究。雄性最小性成熟(精巢Ⅳ期)个体体长141.7mm,体重45.2g,性体指数1.09%,雌性最小性成熟(卵巢Ⅳ期)个体体长146.8mm,体重66.7g性体指数11.52%,相应年龄均为5龄。初次性成熟年龄(L50):♂,170.1mm相应年龄为7龄;♀,150.2mm,相应年龄5龄。通过组织切片法和GSI的周年变化分析,繁殖时间集中在5—6月,每年繁殖一次,繁殖之后的6—8月卵巢从Ⅵ期回复到Ⅲ期,9月卵巢发育到Ⅳ期越冬。卵径频率分布显示,卵巢发育类型为分批同步型,卵巢中至少存在2批卵径,每年成熟一批卵并同时产出,产卵类型为完全同步产卵。卵黏性,成熟卵卵径在2.04—3.37mm之间,平均(2.83±0.16)mm。对19尾产卵前夕(体长为151.0—210.0mm)的标本进行统计,其绝对繁殖力范围在525—2058粒之间,平均为(1244±346)粒,相对繁殖力为(14.7±5.8)粒/g。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呈直线正相关,表达式为F=13.624L-11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斑原鮡 繁殖生物学 西藏 雅鲁藏布江
下载PDF
紫花野芝麻化学成分研究Ⅱ 被引量:10
9
作者 邓雁如 丁兰 +1 位作者 武水仙 汪汉卿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2-274,共3页
 目的:研究紫花野芝麻的化学成分。方法: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分离并鉴定了 6 个化合物,分别为水龙骨素(polypodine B)(Ⅰ),5 OH 8 epiloganin(Ⅱ),shanzhiside methylester(Ⅲ), liriodendrin(...  目的:研究紫花野芝麻的化学成分。方法: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分离并鉴定了 6 个化合物,分别为水龙骨素(polypodine B)(Ⅰ),5 OH 8 epiloganin(Ⅱ),shanzhiside methylester(Ⅲ), liriodendrin(Ⅳ),槲皮苷(quercetin-3-O-α-L-rhamnopyranoside, quercitroside)(Ⅴ),尿苷(uridine)(Ⅵ)。结论:liriodendrin为首次从野芝麻属植物中分得,其余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次 化学成分 尿苷 鉴定 龙骨 芝麻 光谱分析法 植物 理化性质 化合物
下载PDF
黑斑原鮡个体生殖力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李红敬 刘鸿艳 +1 位作者 樊启学 谢从新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99-502,共4页
研究了西藏雅鲁藏布江中的黑斑原鮡个体生殖力及其与生物学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黑斑原鮡个体绝对生殖力r为141~2162粒,平均727粒;相对体长生殖力r/L为10.22~117.36粒/cm,平均43.26粒/cm;相对体重生殖力r/W为3.24~27.01粒/g,平均11.7... 研究了西藏雅鲁藏布江中的黑斑原鮡个体生殖力及其与生物学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黑斑原鮡个体绝对生殖力r为141~2162粒,平均727粒;相对体长生殖力r/L为10.22~117.36粒/cm,平均43.26粒/cm;相对体重生殖力r/W为3.24~27.01粒/g,平均11.79粒/g;r、r/L与年龄、体长、纯体重、卵巢重和成熟系数显著相关,r/W与卵巢重、成熟系数显著相关;个体绝对生殖力与各指标逐步回归方程为:r=-619.8699+4.6497 Wn+96.5101 Wo+16.5507 M+2.6143ρ,经卵径分布频数图推断,黑斑原鮡为不分批产卵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斑原鮡 个体生殖力 生物学指标 雅鲁藏布江
下载PDF
黑斑原(鱼兆)微卫星DNA富集文库构建与鉴定 被引量:7
11
作者 郭宝英 谢从新 +2 位作者 祁鹏志 吴常文 邓一兵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08-912,共5页
采用磁珠富集法,利用生物素标记的(CA)12寡核苷酸探针从黑斑原(鱼兆)基因组DNA MboI酶切的400—1000 bp片段中筛选CA/GT微卫星位点,洗脱的杂交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上构建富集微卫星基因组文库后,通过PCR筛选检测出720个阳性克隆,占所... 采用磁珠富集法,利用生物素标记的(CA)12寡核苷酸探针从黑斑原(鱼兆)基因组DNA MboI酶切的400—1000 bp片段中筛选CA/GT微卫星位点,洗脱的杂交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上构建富集微卫星基因组文库后,通过PCR筛选检测出720个阳性克隆,占所有克隆的89.2%,从阳性克隆中随机选取139个进行测序,序列分析发现,124个克隆含有7个以上的重复序列,其中完全的为80个(64.5%),不完全的为40个(32.3%),复合的为15个(3.2%),重复次数范围为7—165次,平均为52次。在124条序列中共59条可以设计引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斑原 微卫星 磁珠富集 DNA文库 构建
下载PDF
紫花野芝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邓雁如 何荔 +1 位作者 李维琪 汪汉卿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730-732,共3页
目的 :研究紫花野芝麻的化学成分。方法 :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 ,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 1 0个化合物 ,分别为甘露醇 (Ⅰ ) ,β 谷甾醇 ) (Ⅱ ) ,豆甾醇Ⅲ () ,rutin(Ⅳ ) ,3 ,5 ,7,4′ 四羟基 3′ 甲氧基... 目的 :研究紫花野芝麻的化学成分。方法 :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 ,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 1 0个化合物 ,分别为甘露醇 (Ⅰ ) ,β 谷甾醇 ) (Ⅱ ) ,豆甾醇Ⅲ () ,rutin(Ⅳ ) ,3 ,5 ,7,4′ 四羟基 3′ 甲氧基 黄酮 3 O β 葡萄糖 (6→ 1 )鼠李糖苷 (3′ methylquercetin 3 O rutinoside)鼠李糖苷 (Ⅴ ) ,胡萝卜苷 (Ⅵ ) ,正丁基吡喃果糖苷 (Ⅶ ) ,acteoside(Ⅷ ) ,2 0 hydroxyecdysone(Ⅸ ) ,尿囊素 (Ⅹ )。 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野芝麻 中药 化学成分 甘露醇 Β-谷甾醇 胡萝卜苷 尿囊素
下载PDF
贵州杜鹃属一新种和新变种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翔 黄家勇 +1 位作者 谢华 陈训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5-67,72,共4页
报道了贵州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杜鹃属植物一新种小白杜鹃Rhododendron maculatum Xiang Chen & Jiayong Huang和马缨杜鹃一新变种微毛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 var.puberulum Xiang Chen & Xun Chen。小白杜鹃R.maculatu... 报道了贵州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杜鹃属植物一新种小白杜鹃Rhododendron maculatum Xiang Chen & Jiayong Huang和马缨杜鹃一新变种微毛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 var.puberulum Xiang Chen & Xun Chen。小白杜鹃R.maculatum与疣梗杜鹃R.verruciferum较为相似,但区别于前者的幼枝和叶柄幼时被腺体,叶较大而背面无毛,花序轴较长且疏被腺体,花梗仅密被腺体而无疣点,花冠白色,较大,通常宽钟形,具紫红色大斑块,花丝、子房和花柱均较长。微毛马缨杜鹃R.delavayi var.puberulum与原变种马缨杜鹃R.delavayi var.delavayi的区别在于叶狭长,背面毛被稍薄而紧贴,花冠管内外、花丝和花柱均被微柔毛。目前,该新种和新变种仅发现3个种群含数株,资源量十分稀少,依据IUCN红色名录标准均属于极危物种(CR),需要加以重点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白杜鹃 微毛马缨杜鹃 杜鹃属 新种 新变种 IUCN红色名录 贵州 中国
下载PDF
黑斑原鮡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美群 李宝海 +3 位作者 周建设 潘瑛子 张驰 扎西拉姆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3期59-61,共3页
黑斑原鮡是我国西藏雅鲁藏布江特有物种,主要分布于日喀则、拉萨、林芝等地区。从黑斑原鮡的形态与组织特征、消化系统与食性、年龄与生长、生理生化特性、性腺发育、繁殖生物学研究和遗传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指出黑斑原鮡资源合... 黑斑原鮡是我国西藏雅鲁藏布江特有物种,主要分布于日喀则、拉萨、林芝等地区。从黑斑原鮡的形态与组织特征、消化系统与食性、年龄与生长、生理生化特性、性腺发育、繁殖生物学研究和遗传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指出黑斑原鮡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斑原鮡 生物学特性 遗传学
下载PDF
新疆额尔齐斯河下游北湾地区班布蚋季节消长调查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桂林 刘斌 +1 位作者 韩增宪 党荣理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9-110,共2页
目的掌握新疆额尔齐斯河下游北湾地区班布蚋的季节消长。方法选择北湾地区3种生境,从4月开始至蚋活动消失,每月上、中、下旬3次,每次在日出前、后1h,日落前、后1h以及12:00、16:00共6次采用人帐诱进行蚋密度调查。结果蚋的密度与生境类... 目的掌握新疆额尔齐斯河下游北湾地区班布蚋的季节消长。方法选择北湾地区3种生境,从4月开始至蚋活动消失,每月上、中、下旬3次,每次在日出前、后1h,日落前、后1h以及12:00、16:00共6次采用人帐诱进行蚋密度调查。结果蚋的密度与生境类型密切相关,以营院内人工树林环境密度最高为51.54%;其次为干旱的盐碱性荒漠为37.18%,在树林茂密、杂草丛生的生境中密度最低为11.28%。蚋的活动时间从4月中旬开始至8月上旬,6月为活动高峰时间,其最高峰在6月下旬,不同生境蚋季节活动曲线相似。结论6月是北湾地区蚋活动高峰时间,其危害十分严重,尤其是营院内人工树林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布蚋 季节消长 北湾地区 额尔齐斯河下游
下载PDF
新疆哈巴河县克孜乌雍克地区班布蚋与刺扰伊蚊种群昼夜消长调查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桂林 李海龙 +1 位作者 郑重 党荣理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156-159,共4页
新疆哈巴河县克孜乌雍克地区蚊、蚋危害严重,为了给其防治提供生态学依据,于2005年6月蚊、蚋高发季节,对当地的蚊、蚋进行了昼夜活动观察。选择克孜乌雍克地区某居住区内外3种不同生境,用人帐诱法昼夜调查蚊、蚋的数量变化。结果显... 新疆哈巴河县克孜乌雍克地区蚊、蚋危害严重,为了给其防治提供生态学依据,于2005年6月蚊、蚋高发季节,对当地的蚊、蚋进行了昼夜活动观察。选择克孜乌雍克地区某居住区内外3种不同生境,用人帐诱法昼夜调查蚊、蚋的数量变化。结果显示,在3种生境共捕获蚊、蚋15056只,其中班布蚋13062只,占86.76%,刺扰伊蚊1994只,占13.24%;班布蚋在居住区外树林中捕获最多,刺扰伊蚊在居住区内树林中数量居首位。3种生境中班布蚋24h变化规律相似,活动高峰时间主要在13:00~20:00;但不同生境刺扰伊蚊昼夜消长曲线不同,其中居住区内荒地与居住区外树林消长曲线变化相似,而居住区内树林与前两生境比较数量变化较大,3种生境依然出现晨峰或昏峰。新疆哈巴河县克孜乌雍克地区蚊、蚋种群密度与生境有关,蚋的危害比蚊虫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布蚋 刺扰伊蚊 昼夜消长 克孜乌雍克地区 哈巴河
下载PDF
新疆额尔齐斯河下游北湾地区班布蚋孳生地调查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桂林 郑重 党荣理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08年第1期37-38,共2页
目的调查新疆额尔齐斯河下游北湾地区班布蚋孳生地情况。方法4月中旬在北湾地区喀拉苏河仔细检查河内的石头、树枝和木棍、树叶、芦苇等物体上班布蚋幼虫、蛹的孳生情况,并同时测量河的宽度、深度、水流速度、温度以及pH值等。结果斑布... 目的调查新疆额尔齐斯河下游北湾地区班布蚋孳生地情况。方法4月中旬在北湾地区喀拉苏河仔细检查河内的石头、树枝和木棍、树叶、芦苇等物体上班布蚋幼虫、蛹的孳生情况,并同时测量河的宽度、深度、水流速度、温度以及pH值等。结果斑布蚋孳生在有一定流速、水质洁净的水体中,河内检查的各种物体,如石头、芦苇、树叶以及树枝和木棍上都有蚋的幼虫和蛹孳生,但不同的物体孳生的幼虫和蛹数量有很大不同,其中芦苇上孳生的幼虫和蛹最多,幼虫的平均密度为66.43,蛹的平均密度为34.12,树叶上孳生的幼虫和蛹最少,幼虫平均密度1.64,蛹平均密度0.08。结论幼虫的孳生与河水的流速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布蚋 孳生地调查 北湾地区 额尔齐斯河下游
下载PDF
西藏黑斑原鮡的人工繁殖初报(英文)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建设 闵治平 +7 位作者 李宝海 潘瑛子 邓晓川 王万良 张驰 龚君华 扎西拉姆 陈美群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6年第8期1952-1955,共4页
为了解决黑斑原鮡的人工繁殖技术,该文以雅鲁藏布江特有的黑斑原鮡为研究对象,选取86尾体重在0.065~0.25 kg的雌鱼,15尾平均体重在0.30 kg的雄鱼,雌鱼采用胸鳍注射的方式注射催产药物。结果显示,雌鱼人工授精尾数为59尾,受精卵总重量为... 为了解决黑斑原鮡的人工繁殖技术,该文以雅鲁藏布江特有的黑斑原鮡为研究对象,选取86尾体重在0.065~0.25 kg的雌鱼,15尾平均体重在0.30 kg的雄鱼,雌鱼采用胸鳍注射的方式注射催产药物。结果显示,雌鱼人工授精尾数为59尾,受精卵总重量为897.5 g,总卵量为57 440粒,平均怀卵量为1 194粒,怀卵量与体重呈显著相关。平均催产率为69%,平均受精率为73.5%,黑斑原鮡受精卵孵化水温为13~14℃,溶氧量6.0~7.2 mg/L,胚胎发育所需积温范围为2 592~2 916℃·h。这一套全人工繁殖技术的成功,对黑斑原鮡的人工养殖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黑斑原鮡 人工繁殖
下载PDF
黄斑姜中期染色体CPD染色和45S rDNA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丽娟 郭敏 《怀化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45-47,共3页
为了对黄斑姜(Zingiber flavo-maculatum S.Q.Tong.)的染色体进行识别并对该物种基因组的结构进行初步研究,利用PI和DAPI组合(CPD)染色和45SrDNA探针荧光原位杂交对中期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黄斑姜具有2对45S rDNA位点,分别位于第... 为了对黄斑姜(Zingiber flavo-maculatum S.Q.Tong.)的染色体进行识别并对该物种基因组的结构进行初步研究,利用PI和DAPI组合(CPD)染色和45SrDNA探针荧光原位杂交对中期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黄斑姜具有2对45S rDNA位点,分别位于第3、4号染色体的短臂,对应于相应染色体上的显著的CPD带区.基于rDNA位点和染色体测量数据,建立了黄斑姜的准确而详细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核型.黄斑姜核型公式为2n=2X=22=12m+6sm+4st(SAT),其核型不对称性为2B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姜 核型 CPD染色 45S RDNA 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新疆额尔齐斯河下游斑布蚋生活史及季节消长规律研究
20
作者 王春芳 胡祖庆 +5 位作者 张树田 张经常 刘琰军 周文斌 宋光超 黄敏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74-179,共6页
为明确新疆额尔齐斯河下游克孜勒乌英克地区斑布蚋Simulium maculatum的生活史、季节性种群消长规律等生态学基础信息,为探索其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于2013年在额尔齐斯河下游克孜勒乌英克地区,对斑布蚋进行定期观察,记... 为明确新疆额尔齐斯河下游克孜勒乌英克地区斑布蚋Simulium maculatum的生活史、季节性种群消长规律等生态学基础信息,为探索其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于2013年在额尔齐斯河下游克孜勒乌英克地区,对斑布蚋进行定期观察,记录其孳生地中幼虫的生长发育进度及3种不同生境成虫的虫口密度。斑布蚋在克孜勒乌英克地区一年发生2代。6月上旬至8月上旬为第一代成虫发生期,6月下旬至9月下旬为第二代成虫发生期。9月上旬气温大幅度下降,幼虫开始越冬。斑布蚋以幼虫附着于河渠中杂草及漂浮物背面越冬。成虫发生量大且集中在7月份,其后各世代重叠明显。7月份是斑布蚋成虫的活动高峰期,虽在不同生境中密度有所差别,但消长规律与高峰时间相似,危害均十分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布蚋 生活史 季节消长规律 额尔齐斯河下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