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trinsic electromagnetic fields, low frequency (phonon) vibrations, and control of cell function: a non-linear resonance system 被引量:2
1
作者 Glen A. Gordon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8年第3期152-156,共5页
Chou and Chen’s report in the 1970s suggested conformational protein adaptation (CPA) might be influenced by low frequency phonons acting as “a possible information system”. This report proposes the universal force... Chou and Chen’s report in the 1970s suggested conformational protein adaptation (CPA) might be influenced by low frequency phonons acting as “a possible information system”. This report proposes the universal force of electromagnetism initiates the phonon system they cited as it per-turbs paramagnetic/diamagnetic dampers within the protein matrix to produce a quantized low frequency phonon signal series. (http://www.phy.ilstu.edu/~ren/phononsims/page3.html) The signal series is iteratively processed by the protein beta sub-unit, the system, to posi-tion the alpha sub-unit, the outcome, a classic non-linear resonance system resulting in con-formational protein adaptation (CPA). CPA “priming” enables a secondary ATP/redox driven power system to complete cell activity. The evolutionary appearance of these two systems reflects their hierarchy: 1) a low energy phonon driven information control circuit governed by principles of physics that, along with proteins, may have preceded planet earth, and 2), an ATP/redox power completion circuit directed by principles of chemistry that evolved in living systems 1 billion or more years after earth form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magnetic fields-forcer Paramag-netic/diamagnetic oscillators-damper PHONON resonance-signal series Protein itera-tion-system Conformational adapta-tion-outcome
下载PDF
Brain Mechanisms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djustment: Evidence from Multimod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2
作者 Ying Ge Weigang Pan Tin Wang 《Health》 2018年第4期442-457,共16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neural basis of social adjustment using multimodal brain imaging and social-adjustment measurements to analyze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brain features during social adjustment in college 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neural basis of social adjustment using multimodal brain imaging and social-adjustment measurements to analyze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brain features during social adjustment in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egarding brain function, some dimensions of social adjustment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insula, and some regions of the frontal and occipital lobes. Self-adjustment and satisfaction required activation of the middle frontal gyrus, while career adjustment and academic adjustment required inhibition of the inferior frontal gyrus and lingual gyrus, respectively. Decreased metabolic activity of the lingual gyrus was beneficial for obtaining satisfaction. Regarding brain structure, the total score and some dimensions of social adaptation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gray matter of portions of the temporal and parietal lobes. The superior temporal gyrus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total social adjustment and satisfaction score, the middle temporal gyrus with campus-life adjustment and satisfaction, and the post central gyrus and the inferior parietal lobule with emotional adjustment. The changes in the gray matter volume of these brain regions to a certain extent reflected socially adaptive behavior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social adaptability is associated with various brain regions dispersed among both hemispheres of the brain, and requires synergistic inter-actions between multiple brain regions and both brain hemisphe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al Adjustment MULTIMODAL NEUROImagING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ructur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下载PDF
亚洲MAGSAT卫星磁异常图 被引量:17
3
作者 安振昌 谭东海 +1 位作者 王月华 徐元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61-469,共9页
使用20多万个MAGSAT卫星磁测数据,编绘亚洲卫星标量(△F)和矢量(△X,△y,△Z)磁异常图(20°s-60°N,50°E-160°E).为了提取岩石层卫星磁异常,首先对MAGSAT卫星数据进行... 使用20多万个MAGSAT卫星磁测数据,编绘亚洲卫星标量(△F)和矢量(△X,△y,△Z)磁异常图(20°s-60°N,50°E-160°E).为了提取岩石层卫星磁异常,首先对MAGSAT卫星数据进行了筛选,然后进行主磁场、磁层场、电离层场和感应场改正,并消除虚假测点.将卫星数据分成黎明组、黄昏组和联合组,分别绘制相应的卫星磁异常图.根据1°×1°的网点值,用计算机编绘亚洲卫星磁异常图.初步分析了卫星磁异常与大地构造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SAT卫星 磁异常图 亚洲 空间磁场
下载PDF
静磁场辅助金属增材制造技术研究进展
4
作者 杜大帆 董安平 +2 位作者 祝国梁 雷力明 孙宝德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1-322,共12页
增材制造作为一种新型的材料加工技术,具有制造周期短、材料利用率高和可制备结构复杂零件等优势,可以为定制形状复杂的产品开辟新途径,目前该技术在装备、材料、工艺、标准等方面都呈现迅猛发展之势,尤其在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展示... 增材制造作为一种新型的材料加工技术,具有制造周期短、材料利用率高和可制备结构复杂零件等优势,可以为定制形状复杂的产品开辟新途径,目前该技术在装备、材料、工艺、标准等方面都呈现迅猛发展之势,尤其在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展示出了极大的应用前景。然而,对增材制造金属材料的组织、缺陷演化机理尚不明确,极大地制约了增材制造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外加物理能场作为外界辅助手段可以直接对金属材料制备过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过程产生影响,因而被用来控制其变化或反应过程。在金属增材制造过程施加外部磁场,可以影响其微熔池冶金过程、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介绍了静磁场对金属凝固过程的影响的基本效应,并着重介绍了静磁场对3种具有代表性的增材制造方法,即:激光定向能量沉积、粉末床激光熔融和电弧送丝增材制造方法的成形过程、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机制,从材料、方法和应用的角度综述了静磁场辅助下金属增材制造领域的研究进展。此外,指出了静磁场辅助金属增材制造技术面对的挑战,并讨论了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增材制造 静磁场 组织 力学性能
下载PDF
一种CMG动载荷主动补偿方法
5
作者 连泳鑫 刘昆 +2 位作者 魏静波 罗浩 赵熙 《航天控制》 CSCD 2024年第1期71-76,共6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磁力发生器的控制力矩陀螺(Control Moment Gyroscope,CMG)动载荷主动补偿方法来改善轴系工况。首先介绍磁力发生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给出磁力发生器的设计参数;然后对CMG系统进行动力学建模;接下来通过等效磁路法与有限... 提出了一种基于磁力发生器的控制力矩陀螺(Control Moment Gyroscope,CMG)动载荷主动补偿方法来改善轴系工况。首先介绍磁力发生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给出磁力发生器的设计参数;然后对CMG系统进行动力学建模;接下来通过等效磁路法与有限元法对装置的输出特性进行计算,通过实验测试磁力发生器的静态和动态输出特性,与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并对模型参数进行拟合;最后通过仿真研究磁力发生器的动载荷主动补偿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力矩陀螺 磁力发生器 有限元仿真 磁力卸载
下载PDF
电解水制氢的多物理场建模与监控技术综述 被引量:2
6
作者 胡可崴 李浩 +4 位作者 王创 黄丹极 钟治垚 艾小猛 方家琨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13,共11页
电解水制氢设备中存在电流、温度、流速等多个物理量以能量和物质双重耦合的形式分布于电解槽内,其高效运行离不开对内部多物理场的精确解析与协调控制。对电解水制氢设备中多物理场建模与调控技术进行了系统性综述,系统揭示了电解水制... 电解水制氢设备中存在电流、温度、流速等多个物理量以能量和物质双重耦合的形式分布于电解槽内,其高效运行离不开对内部多物理场的精确解析与协调控制。对电解水制氢设备中多物理场建模与调控技术进行了系统性综述,系统揭示了电解水制氢设备内传热、传质、气液两相流等多物理过程的耦合机理,并依次综述了各物理场的现有建模技术、研究瓶颈及发展趋势;同时,给电解槽施加磁场和光场可有效监测或调控其内部的多物理过程,分别介绍了外加光场的流场监测原理以及外加磁场的调控技术。最后,总结了电解水制氢设备内场建模与外场调控研究的关键技术与发展方向,以期为电解水制氢设备的多物理场研究的发展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水制氢 多物理场 传热 传质 气液两相流 光场监测 磁场调控
下载PDF
垂体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观察:1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7
作者 徐怀昌 张韬 +3 位作者 程菊 严炎 叶永超 谭惠文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84-1088,共5页
目的:探讨垂体卒中(pituitary apoplexy,PA)患者的症状、内分泌和影像学特点、临床转归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5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期间诊断为“垂体卒中”患者资料。PA的诊断基于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组织学... 目的:探讨垂体卒中(pituitary apoplexy,PA)患者的症状、内分泌和影像学特点、临床转归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5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期间诊断为“垂体卒中”患者资料。PA的诊断基于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组织学报告。总结其临床症状和体征、神经影像学、病理学和内分泌学结果,并分析临床转归及预后。结果:一共46名PA患者,其中20名男性(43.5%),平均年龄为47.05(15.81)岁,女性26名,平均年龄为31.96(14.78)岁。大多数人出现头痛(n=38,82.6%)和不同程度激素缺乏,其中最常见的垂体-性腺轴受累(28例,60.9%),其次是垂体-甲状腺轴受累(21例,45.7%);垂体-肾上腺轴受累(19例,41.3%);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轴受累5例(10.9%);垂体后叶受累(尿崩症)8例(17.4%)。所有垂体卒中患者都有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上的特征性改变,部分卒中患者的垂体MRI存在典型的液平。9例(19.6%)接受抗血栓治疗,1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随访中的7例存在垂体腺瘤复发,但无患者在急性病程中死亡。在随访期间(5.2±1.9)年,大部分患者存在垂体-靶腺激素低下,均予以激素替代治疗。结论:PA属于神经内分泌危急重症,症状早期认识和及时治疗,尤其是内分泌紊乱的纠正对于避免严重并发症至关重要。临床医师需要重视PA的垂体前叶功能减退,以避免潜在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卒中 视野缺损 头痛 核磁共振 垂体前叶功能低下
下载PDF
核电发电机安全运行极限和进相深度限制因素及保护配合分析
8
作者 查东健 陈伟 程立峰 《中国核电》 2023年第4期583-588,共6页
百万千瓦级核电发电机进相试验一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有些机组存在无法进相的问题。文章进行了安全运行极限、进相运行深度的限制条件和静态稳定性分析。根据多台百万千瓦级核电发电机进相运行的试验结果,论述了影响核电发电机进... 百万千瓦级核电发电机进相试验一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有些机组存在无法进相的问题。文章进行了安全运行极限、进相运行深度的限制条件和静态稳定性分析。根据多台百万千瓦级核电发电机进相运行的试验结果,论述了影响核电发电机进相深度的5个限制因素,详细分析了主要的限制因素厂用电电压降低。另外对8台核电发电机进相运行情况和深度进相的调压作用进行了分析,得出调压作用有限的结论。对某台核电发电机的静态稳定性限制、低励限制和失磁保护进行了计算分析和动态校验。最后按照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性要求,需具备无功调节灵活性和技术经济性优势,提出了多台核电机组协同联动进相运行试验的建议,解决单台机组进相深度不足和调压作用受限以及多机组保护协调配合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相试验 静态稳定 功角 安全运行极限 低励限制 失磁保护
下载PDF
螺旋CT与MRI评价鼻咽癌颅底侵犯 被引量:39
9
作者 谢传淼 梁碧玲 +7 位作者 吴沛宏 郑列 阮超美 李立 莫运仙 钟锐 陈勇新 林浩皋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729-733,共5页
背景与目的:随着螺旋CT与MRI的普遍应用,研究哪种方法对鼻咽癌发生颅底侵犯的诊断更有价值,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拟探讨用CT与MRI诊断鼻咽癌颅底侵犯的价值。方法:选取1993年8月~2001年9月经病理证实为鼻咽癌的患者61例,全... 背景与目的:随着螺旋CT与MRI的普遍应用,研究哪种方法对鼻咽癌发生颅底侵犯的诊断更有价值,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拟探讨用CT与MRI诊断鼻咽癌颅底侵犯的价值。方法:选取1993年8月~2001年9月经病理证实为鼻咽癌的患者61例,全组患者治疗前均行螺旋CT及MRI检查。此外,螺旋CT薄层扫描三维重建8例。CT扫描采用ElscientCTTwinFlash,常规横断面平扫,部分加冠状面扫描,13例加增强扫描。MRI扫描采用PhilipsT5-Ⅱ型0.5Tesla超导成像系统,标准头部正交线圈。常规SE序列,扫描方向为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扫描范围由鞍上池至第二颈椎下缘水平,61例中55例患者进行增强扫描。结果:CT发现颅底骨质侵犯17例,MRI扫描发现颅底侵犯26例,其中6例MRI扫描发现斜坡、翼突基底部和蝶骨基底部早期的骨髓浸润,而CT检查未见有这些部位的骨质破坏,另外3例MRI见肿瘤沿三叉神经向颅内侵犯,而CT未见明确的卵圆孔破坏。结论:CT与MRI均可显示鼻咽癌通过破坏骨质侵犯颅底,也可以通过自然孔道进入颅内。MRI较CT对颅底骨质破坏的检出更敏感,MRI可以发现肿瘤沿三叉神经向颅内侵犯,而卵圆孔没有骨质破坏。MRI较CT可以更准确地界定肿瘤的侵犯范围;螺旋CT薄层三维重建,可以较为直观地显示病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MRI 评价 鼻咽癌 颅底侵犯
下载PDF
甲状腺癌的MRI诊断 被引量:18
10
作者 关玉宝 谢榜昆 +1 位作者 袁小平 李海刚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739-744,共6页
背景与目的:MRI现已成为诊断甲状腺病变的重要手段,国外有关甲状腺癌的MRI研究已有较多报道,而国内报道甚少。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甲状腺癌的MRI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探讨MRI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甲状腺癌患者... 背景与目的:MRI现已成为诊断甲状腺病变的重要手段,国外有关甲状腺癌的MRI研究已有较多报道,而国内报道甚少。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甲状腺癌的MRI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探讨MRI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甲状腺癌患者的术前MRI表现,并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结果:31例甲状腺癌患者中20例MRI信号不均匀,病理学显示肿瘤出现不同程度坏死、出血或囊变;22例肿瘤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22例肿瘤边缘模糊,其中10例可见瘤周不完整包膜样低信号影,病理检查发现肿瘤已侵犯并突破假包膜;19例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器官,19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瘤周不完整包膜样低信号影是甲状腺癌的MRI特征性表现;肿瘤边缘模糊、形状不规则及信号不均匀是诊断甲状腺癌的重要指征;MRI能够较好的显示小病灶、病灶形态改变及肿瘤侵犯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MRI 诊断 病理学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学特点 被引量:18
11
作者 孟强 董曼丽 +10 位作者 陈文利 钟静玫 刘江 翟明 张金章 蒲传强 刘军 黄旭升 于生元 吴卫平 郎森阳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45-248,共4页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CVST患者的头颅CT、MRI、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MRV)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结果:分别有61、49及59例患者行头颅CT、MRI及DSA检查。6例(6?7)急性患者,CT存在...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CVST患者的头颅CT、MRI、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MRV)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结果:分别有61、49及59例患者行头颅CT、MRI及DSA检查。6例(6?7)急性患者,CT存在直接和间接征象,而11例(11?13)亚急性与33例(33?41)慢性患者CT无异常。急性与慢性患者MRI主要表现为静脉窦内T1低信号、T2高信号,亚急性期主要是T1、T2高信号。随着病程延长,静脉性脑梗死发生率下降(3?6,5?11,6?32),但空蝶鞍的机率增加(0,1?11,10?32)。8例行MRV检查的患者,均发现静脉(窦)充盈缺损或中断。MRI结合MRV技术可对行MRI检查的49例患者中的35例进行确诊,但11例慢性与3例亚急性患者,CT、MRI(V)均未发现异常,行DSA检查才得以确诊。结论:对急性CVST而言,头颅CT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诊断方法;而对亚急性与慢性患者,MRI具有更高敏感度与特异性;MRV可快速、无创地诊断CVST。如果头颅CT、MRI、MRV仍不能明确诊断,应尽快行DSA检查,尤其是皮层静脉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栓塞和血栓形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磁流变弹性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许金楼 王经逸 +4 位作者 熊晓刚 汤颖颖 武涛 葛卫东 贾红兵 《合成橡胶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19-324,共6页
从聚合物材料和磁性粒子的角度出发,对磁流变弹性体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展望了磁流变弹性体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磁流变 弹性体 磁性粒子 综述
下载PDF
直肠癌术前评估的CT与MRI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窦丽娜 徐青 +2 位作者 施海彬 孙娜娜 杨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年第8期1276-1280,共5页
目的比较CT和MRI在直肠癌术前局部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肠癌25例,于术前分别行CT和MRI检查,CT采用平扫及增强扫描,MRI序列包括矢状位T2WI,冠状位T2WI,轴位T1WI及T2WI,轴位DWI。观察肿瘤对肠壁的侵润深度及范围,肿瘤... 目的比较CT和MRI在直肠癌术前局部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肠癌25例,于术前分别行CT和MRI检查,CT采用平扫及增强扫描,MRI序列包括矢状位T2WI,冠状位T2WI,轴位T1WI及T2WI,轴位DWI。观察肿瘤对肠壁的侵润深度及范围,肿瘤周围组织结构,淋巴结等方面,将术前影像局部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于T分期,CT的总诊断准确度为72.0%(18/25),与病理学T分期间一致性检验为较好(kappa=0.439);MRI为88.0%(22/25),与病理学T分期间一致性检验好(kappa=0.760)。对于N分期,CT的诊断准确率为72.0%(18/25),与病理学N分期间一致性检验为较好(kappa=0.426);MRI-DWI为84.0%(21/25),与病理学N分期间一致性检验为较好(kappa=0.675)。结论在直肠癌术前局部分期中,MRI较CT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T分期 N分期 体层摄像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影像学特点及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君 李宝民 +5 位作者 李生 曹向宇 刘新峰 葛爱莉 张阿兰 冯慧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83-685,共3页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影像学特点及血管内治疗夹层动脉瘤的方法与疗效。方法选择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7例,均行MRI及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诊断明确后行支架置入治疗。采用Neuroform与LEO支架。门诊及电话随访1~24...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影像学特点及血管内治疗夹层动脉瘤的方法与疗效。方法选择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7例,均行MRI及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诊断明确后行支架置入治疗。采用Neuroform与LEO支架。门诊及电话随访1~24个月。结果 7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早期所有患者症状均有所改善,6例症状明显改善,1例术后18个月加重。结论 MRI结合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有效提高了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水平,采用支架置入的方法治疗夹层动脉瘤,短期内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磁共振成像 支架
下载PDF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影像表现和病理基础 被引量:18
15
作者 吕鹏 林江 +1 位作者 周易 曾蒙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16-419,共4页
目的:分析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方法:经病理证实的肝脏EHE10例,10例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5例行MR检查,包括平扫和动态增强成像;其中1例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将影像学结果与病理... 目的:分析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方法:经病理证实的肝脏EHE10例,10例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5例行MR检查,包括平扫和动态增强成像;其中1例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将影像学结果与病理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共检出病灶80个,最大直径3.0~44.6mm,平均(17.8±7.0)mm,病灶分布于肝脏各段,其中31个病灶紧邻肝包膜下生长。5例患者MR检出40个病灶,T1WI均示低信号,T2WI示中高信号。5例均可见包膜回缩征,增强后10个病灶呈晕征。CT平扫10例患者共80个低密度灶,其中26个出现融合。2例患者病灶内见钙化,8例见包膜回缩征,增强扫描38个病灶呈晕征,且门脉期显示更清晰。1例选择性血管造影显示肝实质边缘斑片状染色伴周围细小血管。组织学上示病变纤维组织及血管样结构增生,其间见散在的形态不规则的上皮样细胞,其内见印戒样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10例CD34全部阳性,5例CD31阳性,4例FVIIIRAg阳性。结论:肝脏EHE可表现为单发结节和弥漫结节,多位于肝包膜下生长,结节可融合,可具有晕征及包膜回缩征,MRI对晕征的显示较CT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Halbach阵列无轴承永磁电机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0
16
作者 朱熀秋 陈雷刚 +2 位作者 李亚伟 周令康 姜永将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5-49,共5页
针对气隙磁密对无轴承永磁电机可靠性、转矩脉动及径向悬浮力的影响,提出了Halbach阵列永磁转子结构。从无轴承永磁电机的转子结构出发,对常规面贴式永磁转子和Halbach阵列永磁转子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用Ansoft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得出了两... 针对气隙磁密对无轴承永磁电机可靠性、转矩脉动及径向悬浮力的影响,提出了Halbach阵列永磁转子结构。从无轴承永磁电机的转子结构出发,对常规面贴式永磁转子和Halbach阵列永磁转子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用Ansoft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得出了两种不同转子结构的磁力线分布图及气隙磁密波形,分别对两种转子结构的无轴承永磁电机的径向悬浮力与悬浮力绕组电流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Halbach阵列应用在无轴承永磁电机中能显著提高气隙磁密及其正弦特性,增大径向悬浮力。Halbach阵列应用于无轴承永磁电机具有可行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轴承永磁电机 HALBACH阵列 永磁转子 气隙磁密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磁场流化床在酶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永春 李琳 +2 位作者 李冰 郭祀远 蔡妙颜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3-86,共4页
介绍了磁场流化床的结构和特点,磁场对酶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磁敏性载体对酶的固定化以及磁场流化床中的酶催化反应等方面的进展,并分析了其发展前景以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磁场流化床 酶催化反应 结构特点 酶活性 稳定性 磁敏性颗粒
下载PDF
线性瞬态涡流场定解问题中的法向边界条件与解的唯一性 被引量:24
18
作者 雷银照 熊华俊 王书彬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1-85,共5页
电磁场初边值问题包括场的约束方程和定解条件。目前,许多文献使用含有磁感应强度法向分量边界条件的 初边值问题来求解线性瞬态涡流场。对于涡流场的求解而言,这种初边值问题是否有唯一解,是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该文使用反证法,利用... 电磁场初边值问题包括场的约束方程和定解条件。目前,许多文献使用含有磁感应强度法向分量边界条件的 初边值问题来求解线性瞬态涡流场。对于涡流场的求解而言,这种初边值问题是否有唯一解,是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该文使用反证法,利用非涡流区中的标量位函数,构造了功率积分表达式和能量积分表达式,引入了一个在整个场域有连续一阶偏导数的新函数,在此基础上,证明了含有磁感应强度法向分量边界条件的涡流场初边值问题有唯一解。作为应用,该文针对通有单脉冲电流的单匝圆环线圈平行放置在半无限大导体上方的瞬态涡流问题,用拉普拉斯变换的方法求出了导体中涡流密度向量的解析表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场 线性瞬态涡流场 定解问题 法向边界条件 唯一性
下载PDF
聚龙一号装置磁绝缘传输线的电流损失特性 被引量:10
19
作者 邹文康 郭帆 +3 位作者 王贵林 陈林 卫兵 宋盛义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44-1851,共8页
聚龙一号装置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台多路并联超高功率脉冲装置,可根据物理实验的需要工作在不同的脉冲输出模式,负载上获得的电流脉冲前沿75~600 ns、峰值5~10 MA可调。4层圆盘锥型磁绝缘传输线是聚龙一号装置实现超高功率脉冲向负载传... 聚龙一号装置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台多路并联超高功率脉冲装置,可根据物理实验的需要工作在不同的脉冲输出模式,负载上获得的电流脉冲前沿75~600 ns、峰值5~10 MA可调。4层圆盘锥型磁绝缘传输线是聚龙一号装置实现超高功率脉冲向负载传输的关键部件,磁绝缘传输线中产生的电流损失会对负载电流波形产生影响并使能量传输效率降低。为此,针对聚龙一号装置,通过全电路计算,在长短两种脉冲输出模式下,研究了磁绝缘传输线的电流损失特性。研究表明:对于电流前沿较快的Z-pinch实验类型,磁绝缘形成过程中外磁绝缘线的损失电流总和约为940 k A,磁绝缘形成后在柱孔汇流区的损失为330~743 k A;而对于前沿较慢的准等熵压缩实验类型,对应的损失分别为223 k A和77~174 k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龙一号装置 磁绝缘传输线 电流损失 全电路计算 Z-PINCH 磁驱动负载
下载PDF
粒子冲击钻井技术理论与现场试验 被引量:16
20
作者 赵健 韩烈祥 +2 位作者 徐依吉 靳纪军 刘芬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2-107,共6页
粒子冲击钻井技术作为高效破岩的前沿技术,有望成为一项解决高研磨性地层钻井速度慢的新型破岩技术,先导性试验评价是理论研究成果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之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此,开展了粒子射流冲击破碎大理岩的室内实验,在粒子射流... 粒子冲击钻井技术作为高效破岩的前沿技术,有望成为一项解决高研磨性地层钻井速度慢的新型破岩技术,先导性试验评价是理论研究成果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之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此,开展了粒子射流冲击破碎大理岩的室内实验,在粒子射流速度大于100m/s,冲击频率约为500万次/min的实验条件下,粒子射流的破岩体积是水射流破岩体积的3~4倍.进而设计了粒子钻井的工艺流程,研制出与之配套的粒子注入系统、粒子冲击钻头及粒子回收系统,其中关键设备高压粒子罐工作压力为30MPa,磁选机的处理量介于70~120 m3/h,渣浆泵排量为65 m3/h,满足了粒子钻进的安全均匀注入与粒子高效的回收.在四川盆地龙岗气田022 H7井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高研磨性的砂岩地层中成功地开展了第1次现场试验,试验井段比该井上部井段的机械钻速提高了92.7%,表明该技术在提高钻井速度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地层 破岩模拟 室内实验 结构设计 现场试验 加长喷嘴 磁选机 粒子冲击 钻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