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etic Types and Metallogenic Model for the Polymetallic Copper–Gold Deposits in the Tongling Ore District, Anhui Province, Eastern China 被引量:6
1
作者 FU Zhongyang XU Xiaochun +4 位作者 HE Jun FAN Ziliang XIE Qiaoqin DU Jianguo CHEN F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AS CSCD 2019年第1期88-110,共23页
The Tongling ore district is one of the most economically important ore areas in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eastern China. It contains hundreds of polymetallic copper–gold deposits and occurre... The Tongling ore district is one of the most economically important ore areas in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eastern China. It contains hundreds of polymetallic copper–gold deposits and occurrences. Those deposits are mainly clustered(from west to east) within the Tongguanshan, Shizishan, Xinqiao, Fenghuangshan, and Shatanjiao orefields. Until recently, the majority of these deposits were thought to be skarn-or porphyry–skarn-type deposits;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recent discoveries of numerous vein-type Au, Ag, and Pb-Zn deposits that do not fall into either of these categorie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some uncertainty over this classification. Here,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several systematic geological studies of representative deposits in the Tongling ore district. From investigation of the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s, lithology of the host rock, mineral assemblag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neralization and alteration within these deposits, three genetic types of deposits(skarn-, porphyry-, and vein-type deposit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orebodies and Yanshanian intrusions combined with the sources of the ore-forming fluids and metals, as well as the geodynamic setting of this ore district, indicate that all three deposit types are genetically related each other and constitute a magmatic–hydrothermal system. This study outlines a model that relates the polymetallic copper–gold porphyry-, skarn-, and vein-type deposits within the Tongling ore district. This model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to guide exploration for deep-seated and concealed porphyry-type Cu(–Mo, –Au) deposits as well as shallow vein-type Au, Ag, and Pb–Zn deposits in this area and elsew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TALLIC coppergold deposits genetic types METALLOGENIC model magmatichydrothermal system TONGLING ore district Anhui Province
下载PDF
Magmatic Hydrothermal Origin of the Wenyu Copper Polymetallic Deposit, Southern Lancangjiang Zone, SW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YANG Yongfei FAN Wenyu +1 位作者 LUO Maojin SHI Hongzh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5期1769-1770,共2页
The Wenyu copper polymetallic deposit, with proven reserves of about 0.23 Mt Cu, 394 t Ag and 0.04 Mt Pb,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Lancangjiang volcanic rock belt (Fig. l a),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po... The Wenyu copper polymetallic deposit, with proven reserves of about 0.23 Mt Cu, 394 t Ag and 0.04 Mt Pb,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Lancangjiang volcanic rock belt (Fig. l a),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potential copper polymetallic exploration areas in SW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Southern Lancangjiang Zone SW China magmatic hydrothermal Origin of the Wenyu copper Polymetallic Deposit
下载PDF
Geology of Gold Ore Deposits in Western Linyi of Shandong Province,China
3
作者 Tiebing Liu Qingdong Zeng +1 位作者 Yuanchao Shen Guangming Li 《Global Geology》 2003年第1期69-81,共13页
Western Linyi of Shandong Provin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old ore mineralization concentration areas. Mesozoic gold ore deposits in this area can be subdivided into two types: magmatic hydrothermal and epitherm... Western Linyi of Shandong Provin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old ore mineralization concentration areas. Mesozoic gold ore deposits in this area can be subdivided into two types: magmatic hydrothermal and epithermal gold deposits. The occurrences of gold ore bodies are controlled by structures. Related subvolcanic rocks can be subdivided into high potassium calc-alkali series and alkaline series. These two types of subvolcanic rocks are of different geochemical features and different sources. The high potassium calc-alkali rocks are derived from enriched mantle and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magmatic hydrothermal gold ore deposits including skarn gold-copper ore deposit and porphyry gold ore deposit. Alkaline rocks are derived from lower crust and they host epithermal gold deposits. Comprehensive studies show that there is no evolutionary or transitional relationship temporally and genetically between the epithermal gold deposit and the high temperature magma hydrothermal gold deposit in the western Liny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matic hydrothermal gold deposit EPITHERMAL gold deposit diorite porphyry SYENITE porphyry western Linyi
下载PDF
埃达克岩与热液成矿过程中钾镁同位素分馏及其指示意义:以驱龙斑岩铜矿床为例
4
作者 字艳梅 田世洪 +4 位作者 陈欣阳 侯增谦 杨志明 龚迎莉 唐清雨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0-169,共20页
为研究后碰撞埃达克质岩岩浆分异和热液过程中的钾镁同位素分馏行为及其对斑岩铜矿床岩石成因的指示意义,本文对藏南驱龙斑岩铜矿床的一套埃达克质岩石开展了钾镁同位素分析。该套岩石包括闪长质包体、花岗闪长岩和花岗斑岩,后者是超大... 为研究后碰撞埃达克质岩岩浆分异和热液过程中的钾镁同位素分馏行为及其对斑岩铜矿床岩石成因的指示意义,本文对藏南驱龙斑岩铜矿床的一套埃达克质岩石开展了钾镁同位素分析。该套岩石包括闪长质包体、花岗闪长岩和花岗斑岩,后者是超大型斑岩铜矿床的成矿母岩。已有研究结果证实,这3套岩石很可能是由同一来源的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和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研究结果表明,闪长质包体、花岗闪长岩和花岗斑岩的δ^(41)K组成分别为-0.38‰~-0.22‰、-0.43‰~-0.34‰和-0.59‰~-0.36‰。尽管3类岩石各自变化范围较小,但整体上δ^(41)K与K 2O和SiO_(2)含量呈现明显负相关趋势,表明全岩钾元素迁移和钾同位素发生了解耦,钾同位素产生了分馏。在闪长质包体花岗闪长岩演化期间,δ^(41)K与Sc和Y含量呈明显正相关关系,这指示了在该演化期间可能主要是角闪石分离结晶导致了钾同位素分馏。相比之下,花岗斑岩中具有明显的钾同位素组成变化,在花岗斑岩演化期间,δ^(41)K与Eu/Eu*和Sr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表明在岩石演化晚期钾同位素的分馏可能主要跟斜长石分离结晶有关。然而,通过瑞利分馏模拟表明仅矿物分离结晶难以实现如此大的钾同位素分馏,花岗斑岩中的钾同位素分馏是岩浆热液共同作用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闪长质包体具有比地幔更重的钾同位素组成,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复杂多样的:一方面,下地壳可能具有比地幔更重的钾同位素组成,岩浆混合机制下导致源区具有重钾同位素组成;另一方面,驱龙斑岩铜矿床的岩浆源区受到俯冲板片来源的富重钾流体/熔体所交代,导致其源区的钾同位素组成偏重。相比之下,这3类岩石的镁同位素组成比较类似(闪长质包体:-0.36‰~-0.19‰;花岗闪长岩:-0.28‰~-0.13‰;花岗斑岩:-0.44‰~-0.13‰),并且落在了地幔和下地壳范围内。这3类岩石的δ^(26)Mg跟MgO和SiO_(2)含量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表明埃达克质岩浆分异过程中(角闪石和黑云母)也不产生镁同位素分馏,与前人对花岗岩中镁同位素分馏行为的结论相一致。作为典型的热液型矿床,藏南驱龙斑岩铜矿床和江西德兴斑岩铜矿床在热液蚀变过程中均产生了钾镁同位素分馏。德兴斑岩铜矿床大部分蚀变岩的钾镁同位素值都高于新鲜岩浆岩,具有显著的钾镁同位素组成变化;相比之下,驱龙斑岩铜矿床埃达克质岩岩石的钾镁同位素组成大部分位于岩浆岩基线值范围内,受热液蚀变作用影响不显著。此外,驱龙斑岩铜矿床花岗斑岩中铜大量富集,岩浆热液流体出溶是导致铜大量富集的主要原因,可能至少有两种不同性质(温度、盐度)的热液流体导致花岗斑岩中钾镁同位素组成局部波动变化,这些流体不仅改变了花岗岩斑岩的钾镁同位素组成,并且从高度演化的岩浆中提取金属元素,最终导致铜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龙斑岩铜矿床 埃达克质岩石 钾镁同位素 同位素分馏 岩浆热液流体出溶
下载PDF
新疆东天山康古尔一带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机制
5
作者 郎学聪 韩效斌 +3 位作者 支元栋 李沛龙 王勇 吴堑红 《地质找矿论丛》 CAS 2024年第2期177-185,共9页
新疆康古尔一带的金矿床位于塔里木板块北缘的东天山秋格明塔什—黄山韧性剪切带南缘,是新疆的重要金成矿区。二叠纪早中期,在SN向推覆韧性剪切和右行走滑韧-脆性剪切基础上,地壳快速抬升在韧性变形构造上叠加脆性破裂,一系列张性断裂... 新疆康古尔一带的金矿床位于塔里木板块北缘的东天山秋格明塔什—黄山韧性剪切带南缘,是新疆的重要金成矿区。二叠纪早中期,在SN向推覆韧性剪切和右行走滑韧-脆性剪切基础上,地壳快速抬升在韧性变形构造上叠加脆性破裂,一系列张性断裂成为主要容矿构造;同构造期侵位的中酸性浅成斑岩体(如石英斑岩)提供了充足的成矿热源和部分水源及成矿物质来源;康古尔一带金矿矿化型式各不相同,既有产于构造破碎带中的蚀变岩型金矿、石英脉金矿,也有产于火山角砾岩筒中的脉状金矿,还有产于斑岩体边缘或产于岩体内部的斑岩型金矿;但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特征均具中低温、低盐度、中低压力的特点;金矿的形成分为2个热液成矿阶段,其中晚期阶段是金的主要形成阶段。本文对该区金的成矿物理化学环境进行了讨论,并总结了成矿机制,认为康古尔一带金矿形成于统一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成矿作用与区域构造的脆性构造活动同步发生,金矿成矿时段大致在二叠纪晚期(263 Ma—243 Ma);下一步找矿工作应在有利的物化探异常中预测和寻找不同地质产状的中低温浅成热液型金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斑岩体 中低温岩浆热液 地质特征 成矿机制 康古尔地区 东天山 新疆
下载PDF
宁芜盆地大岭岗金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6
作者 高丽坤 徐成华 +4 位作者 汤国毅 谈金忠 王振祥 练翔 郭玉君 《矿产与地质》 2023年第1期26-32,共7页
宁芜盆地发育一系列与火山—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热液脉型金铜矿床(点),大岭岗金铜矿床属区内该类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NNW向张扭性断裂带中,呈脉状、复脉状、透镜状产出。大岭岗金铜矿床的蚀变和矿化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石英阶段、中期... 宁芜盆地发育一系列与火山—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热液脉型金铜矿床(点),大岭岗金铜矿床属区内该类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NNW向张扭性断裂带中,呈脉状、复脉状、透镜状产出。大岭岗金铜矿床的蚀变和矿化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石英阶段、中期石英碳酸盐硫化物阶段和晚期石英碳酸盐重晶石阶段。大岭岗金铜矿床与燕山晚期岩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岩浆发展的晚期阶段,从次火山岩(闪长玢岩)中分离出来的富含S、Cu、Fe、Co、Au等元素热液沿着断裂带及其派生的次生裂隙流向各方,与安山质火山岩中的水溶液或下渗的大气水混合,萃取地层成矿物质,使之活化转移,在有利的环境中富集成矿。大岭岗金铜矿床属次火山岩中低温热液脉型金铜矿床。大岭岗金铜矿区成矿地质背景良好,成矿条件优越,通过攻深找盲,寻找新的工业矿体的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铜矿床 热液脉型 大岭岗 宁芜盆地
下载PDF
东昆仑东段中-晚三叠世区域岩浆-热液成矿系统 被引量:3
7
作者 井国正 王晓云 +6 位作者 张志强 何俊江 张里斌 王凤林 刘颜 石文杰 谭俊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9-111,共23页
东昆仑成矿带在早中生代发生了大规模的成矿作用,形成了一系列脉状金矿床、脉状银铅锌矿床、斑岩型铜钼矿床和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但这些矿床之间的成因联系尚不清楚。东昆仑东段以其多样的矿床类型为这一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想场... 东昆仑成矿带在早中生代发生了大规模的成矿作用,形成了一系列脉状金矿床、脉状银铅锌矿床、斑岩型铜钼矿床和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但这些矿床之间的成因联系尚不清楚。东昆仑东段以其多样的矿床类型为这一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想场所。在总结归纳东昆仑东段主要类型矿床时空分布和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各类矿床的成矿时代、成矿构造背景及成矿流体与物质来源,探讨它们之间的成因联系。研究结果显示,东昆仑东段各类矿床主要形成于中-晚三叠世(240~220 Ma),均是东昆仑古特提斯陆陆碰撞及后碰撞伸展作用的产物。此外,区内及外围东昆北地体中的各类矿床均具有相似的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且与该时期广泛发育的深部岩浆作用密切相关,共同组成了一个巨型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不同类型的矿化可能是该岩浆-热液系统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巴颜喀拉板块深俯冲及板块断离诱发软流圈地幔的上涌及随后的大规模岩浆-流体活动,富含金属挥发分的岩浆热液与上地壳的岩石和流体发生交代和流体混合,最终形成区内巨型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基于该成矿系统,东昆仑东段具有寻找多类型共生矿床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斑岩-矽卡岩型 成因联系 岩浆-热液成矿系统 找矿方向 东昆仑东段
下载PDF
滇黔桂地区不同成矿温度热液金矿床磷灰石矿物化学特征:兼论卡林型金成矿流体来源特殊性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林林 陈军 +3 位作者 杨再风 杜丽娟 吉彦冰 郑禄林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23年第2期219-231,共13页
滇—黔—桂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金成矿区之一,分布有众多高温岩浆热液型金(铜)矿床和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但这些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和形成过程仍存在争议。通过对高温岩浆—热液型金(铜)矿床(姚安金矿床和普朗金铜矿床)和低温卡林型金矿床(... 滇—黔—桂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金成矿区之一,分布有众多高温岩浆热液型金(铜)矿床和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但这些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和形成过程仍存在争议。通过对高温岩浆—热液型金(铜)矿床(姚安金矿床和普朗金铜矿床)和低温卡林型金矿床(八渡和泥堡)中的热液磷灰石进行微量元素统计分析发现:高温富碱斑岩型金(铜)矿床中的磷灰石自形程度较好,具有较高的F和Cl含量,稀土元素呈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相对而言,低温卡林型金矿床中产出的磷灰石自形程度较差,具有相对较低的F和Cl含量,稀土呈中稀土富集模式。另外,磷灰石δEu-δCe图解和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揭示卡林型金矿床相对于岩浆热液型铜、金矿床具有更高的氧逸度。结合右江盆地辉锑矿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认为磷灰石(包括萤石和方解石)中稀土(MREE)富集特征指示低温成矿流体可能与特殊的盆地基底岩石存在一定联系。综合分析认为:磷灰石在高温—中低温金矿床中具有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能够有效揭示矿床类型及成矿流体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微量元素 成矿流体 卡林型金矿 岩浆热液型铜金矿
下载PDF
西秦岭甘南加甘滩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及氢-氧-硫-铅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康宁 张江苏 +4 位作者 徐进 李鸿睿 张志平 贾儒雅 张世珍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41-952,共12页
加甘滩金矿床是西秦岭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合作矿集区近年发现的资源量最大的金矿床。金矿体赋存在中上三叠统细碎屑岩中,矿体的产出受NW向逆冲断裂及其次级构造控制,呈雁行状、羽状分布,矿体形态为板状、脉状、分叉状。矿床热液... 加甘滩金矿床是西秦岭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合作矿集区近年发现的资源量最大的金矿床。金矿体赋存在中上三叠统细碎屑岩中,矿体的产出受NW向逆冲断裂及其次级构造控制,呈雁行状、羽状分布,矿体形态为板状、脉状、分叉状。矿床热液期主成矿阶段矿物组合为石英-黄铁矿-毒砂-辉锑矿-自然金。为进一步查明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分析矿床成因,本次在矿床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系统的流体包裹体、氢-氧-硫-铅稳定同位素测试分析。加甘滩金矿主成矿阶段石英包裹体类型为气液两相包裹体,其中,富液相两相包裹体最为常见。成矿流体均一温度均值为248.67℃,盐度均值为3.78‰NaCl,具有中低温、低盐度的特征;石英δ^(18)O_(H_(2))O值为10.42‰~13.82‰,δD值为-101.2‰~-93.2‰,成矿流体组成较复杂,可能既有岩浆水,也有变质水的参与。主成矿阶段黄铁矿和毒砂δ34S值为-13.4‰~-7.5‰,可能来源于岩浆作用或变质沉积地层;铅同位素组成相似,主要来源于造山带铅,有部分上地壳铅和地幔铅加入。加甘滩金矿床成因类型为与岩浆有关的金矿床,它的形成与印支期洋壳俯冲产生的深部岩浆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稳定同位素 岩浆热液型金矿 加甘滩金矿 西秦岭
下载PDF
基于Protégé的矿床成因类型本体推理判别方法——以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鑫 薛林福 +2 位作者 冉祥金 燕群 王睿 《黄金》 CAS 2023年第10期79-83,共5页
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分布范围广,规模大,数量约占中国金矿床的65%,是中国矿产金的主要来源。在找矿过程中,不同矿床类型对应不同的找矿方法,确定矿床成矿模式能够为找矿提供理论支撑,并且能为矿产勘查和预测提供理论指导。鉴于此,结... 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分布范围广,规模大,数量约占中国金矿床的65%,是中国矿产金的主要来源。在找矿过程中,不同矿床类型对应不同的找矿方法,确定矿床成矿模式能够为找矿提供理论支撑,并且能为矿产勘查和预测提供理论指导。鉴于此,结合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对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的本体构建和推理机制进行研究。利用Protégé本体建模软件,完成对矿床的本体建模,基于SWRL推理规则语言,定义矿床成因类型的推理规则,设计了一套面向矿床类型判别的本体推理机制,利用HermiT推理机完成推理。经大量试验,提出了矿床成因类型本体推理判别方法,其在金矿床成因类型判别方面具有较好应用效果,并可广泛应用于其他矿床成因类型的判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 矿床成因类型 本体推理 推理规则 金矿床 中低温岩浆热液型
下载PDF
海南富文金矿床矿石、围岩及地层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11
作者 崔文玮 晁会霞 +4 位作者 何虎军 杨兴科 杨俊杰 朱昊磊 吴旭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23年第3期423-432,共10页
海南富文金矿床位于华南褶皱系五指山褶皱带北缘,主要出露早白垩世鹿母湾组(K1l)含砾碎屑沉积岩。金矿体呈脉状和似层状赋存于鹿母湾组砂岩层间破碎带中。为进一步探讨富文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对石英脉型矿石、赋矿围岩鹿母湾组碎屑沉... 海南富文金矿床位于华南褶皱系五指山褶皱带北缘,主要出露早白垩世鹿母湾组(K1l)含砾碎屑沉积岩。金矿体呈脉状和似层状赋存于鹿母湾组砂岩层间破碎带中。为进一步探讨富文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对石英脉型矿石、赋矿围岩鹿母湾组碎屑沉积岩及岩浆岩进行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测试分析。结果显示:矿石与围岩地层、岩浆岩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变化趋势以及相似的稀土配分模式,预示着成矿与地层、岩浆岩关系密切。早白垩世石英闪长岩、细粒花岗岩和碎屑沉积岩均为矿体的形成提供了成矿物质,矿床类型为岩浆热液型金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来源 地球化学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岩浆热液型金矿 富文金矿
下载PDF
特提斯西段塞尔维亚?ukaru Peki超大型斑岩-浅成低温型铜金矿床的热液蚀变和硫化物分带特征及其找矿方向
12
作者 单思齐 谢桂青 +2 位作者 刘文元 郑佳浩 邢波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85-1109,共25页
查明蚀变和硫化物分带特征是建立斑岩-浅成低温铜金成矿系统的矿床模型与找矿预测的关键。?ukaru Peki铜金矿床是特提斯西段塞尔维亚Timok矿集区近几年新发现的超大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上部矿带资源量铜154万吨@2.45%,金86吨... 查明蚀变和硫化物分带特征是建立斑岩-浅成低温铜金成矿系统的矿床模型与找矿预测的关键。?ukaru Peki铜金矿床是特提斯西段塞尔维亚Timok矿集区近几年新发现的超大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上部矿带资源量铜154万吨@2.45%,金86吨@1.37 g/t;下部矿带资源量铜1428万吨@0.83%,金295吨@0.17 g/t),矿体主要产于晚白垩世安山岩中。目前关于该矿床热液蚀变与矿化分带特征及其找矿方向的研究程度相对较低,本文根据钻孔编录信息,利用短波红外(SWIR)光谱技术、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探针分析技术,对典型剖面钻孔中的岩矿石样品开展研究,厘定了?ukaru Peki铜金矿床的热液蚀变和金属硫化物分带特征。研究发现该矿床具有垂向分带特征:下部斑岩铜金矿体、中部斑岩-浅成低温过渡铜金矿体和上部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体。矿区热液蚀变分带特征明显,其中斑岩铜金矿体以岩体为中心,由内向外可划分为钾硅酸盐化带、青磐岩化带、绿泥石-白云母带和石英-白云母带,绿泥石-白云母带中的白云母SWIRAl-OH 2200nm吸收峰波长高于石英-白云母带;斑岩向浅成低温过渡铜金矿体发育硬水铝石-叶蜡石带;高硫型浅成低温铜金矿体发育高级泥化蚀变,由内向外可划分为石英-明矾石带、地开石-高岭石带和蒙脱石带。?ukaru Peki铜金矿床的金属硫化物组合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斑岩铜金矿体由下至上表现为: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赤铁矿);过渡铜金矿体主要为:砷黝铜矿+(斑铜矿+黄铜矿+蓝辉铜矿+铜蓝)组合;高硫铜金矿体为硫砷铜矿+铜蓝组合。总体上,矿床下部为Cu-Fe-S体系,中部贯穿Cu-As-Sb-S体系,向上转变为Cu-S体系。硫化物组合从深部早阶段的高温低硫化态转为中浅部晚阶段的低温高硫化态。结合化探分析资料,建立热液蚀变和硫化物分带模型,推测?ukaru Peki铜金矿床北西部存在很大的找矿潜力。?ukaru Peki铜金矿床的研究可以为我国紫金山金铜矿床深边部增储、冈底斯成矿带寻找晚白垩世斑岩-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型矿床 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ukaru Peki铜金矿床 热液蚀变 硫化物组合 Timok矿集区
下载PDF
冀东峪耳崖金矿成矿地质环境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创脱 赵志彬 +3 位作者 高立建 张良良 于维满 王丰翔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39-44,共6页
冀东地区金矿集区是中国金矿主产地之一,文章以冀东地区峪耳崖金矿为例,探讨了陆壳深断裂岩浆活动下的峪耳崖金矿成岩成矿和形成机制,对峪耳崖金矿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特征、时空分布规律等进行了总结,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峪耳崖金矿赋... 冀东地区金矿集区是中国金矿主产地之一,文章以冀东地区峪耳崖金矿为例,探讨了陆壳深断裂岩浆活动下的峪耳崖金矿成岩成矿和形成机制,对峪耳崖金矿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特征、时空分布规律等进行了总结,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峪耳崖金矿赋存于中元古界长城系高于庄组陆海相沉积地层,成矿岩体为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并与区域上金成矿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简述了成矿地层与岩体的关系,梳理了金矿床控矿因素、形成机制等问题,为今后进一步找矿勘查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东地区 峪耳崖金矿 矿床地质 成矿背景 岩浆热液矿床 幔枝构造 地幔热柱
下载PDF
陕西龙头沟金矿黄铁矿标型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14
作者 寸小妮 薛玉山 +1 位作者 王瑜亮 刘新伟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23年第1期64-77,共14页
龙头沟金矿是南秦岭柞水—山阳矿集区内的一处中型金矿床,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通过对Ⅰ-1号和Ⅳ-1号主矿体的黄铁矿晶形及化学成分标型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矿石矿物黄铁矿晶形较为简单,以五角十二面体占比最高,总体上晶形出现率... 龙头沟金矿是南秦岭柞水—山阳矿集区内的一处中型金矿床,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通过对Ⅰ-1号和Ⅳ-1号主矿体的黄铁矿晶形及化学成分标型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矿石矿物黄铁矿晶形较为简单,以五角十二面体占比最高,总体上晶形出现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五角十二面体、聚形、立方体和八面体;1 160 m中段矿化最强,其次为1 080 m中段,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载金性优于其他晶形;黄铁矿的S含量为52.71%~67.80%,平均值为55.79%,Fe含量为28.66%~45.33%,平均值为42.43%,总体为富硫亏铁型;Co/Ni比值介于1.38~13.33之间,平均值为2.88,Se含量约为4×10^(-4),S/Se比值介于0.76×10^(3)~5.39×10^(3)之间,表明龙头沟金矿为岩浆热液成因;晶形得分数X和D值分别为0~-13.33、0.652~1.089,基本位于矿体中下部位。结合地表矿体出露和剥蚀情况,认为深度仍具有一定找矿潜力,尤其是主矿区155线以东1 080 m中段下部和矿区以西香沟地区仍有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晶形特征 成分标型 找矿预测 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龙头沟金矿 陕西省
下载PDF
阿拉善盟阿达日嘎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与潜力分析
15
作者 李敬华 张盼 +3 位作者 李会恺 邢东雪 王凯垒 陈涛 《矿产勘查》 2023年第7期1051-1061,共11页
阿达日嘎金矿床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珠斯楞—乌拉尚德铜、金、铅锌成矿亚带中部,是内蒙古近年来地质矿产勘查中的重要找矿发现,目前对该矿床的成因认识还不清楚。本文重点分析了矿床地质特征,并开展了矿区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探讨... 阿达日嘎金矿床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珠斯楞—乌拉尚德铜、金、铅锌成矿亚带中部,是内蒙古近年来地质矿产勘查中的重要找矿发现,目前对该矿床的成因认识还不清楚。本文重点分析了矿床地质特征,并开展了矿区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探讨了矿床成因,初步分析判断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热液型金矿床。矿区地球化学测量显示,金异常规模大,强度高。地球物理特征显示明显的高阻低极化特征。矿体的赋矿围岩主要为变质长石石英细砂岩、粉砂岩,次为辉长岩。矿区内北西向构造发育,为金元素的活化迁移提供了便利的导矿构造。岩浆岩多期次侵入,为金矿化提供了重要的物源及热源,后期构造叠加及水循环作用,成矿元素不断的活化、迁移、富集,最终形成阿达日嘎金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达日嘎 金矿床 岩浆热液型矿床 阿拉善
下载PDF
陕西洛源金矿床标型矿物电子探针分析及矿床成因探讨
16
作者 张富荣 《中国锰业》 2023年第3期65-73,共9页
在洛源金矿详细野外地质特征、室内岩矿鉴定基础上,查明研究区主要控矿韧性剪切带及围岩蚀变特征,确定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的金属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并对其进行电子探针测试。黄铁矿中Fe平均值为45.975%,S平均值为54.04... 在洛源金矿详细野外地质特征、室内岩矿鉴定基础上,查明研究区主要控矿韧性剪切带及围岩蚀变特征,确定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的金属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并对其进行电子探针测试。黄铁矿中Fe平均值为45.975%,S平均值为54.046%,说明洛源金矿床中的黄铁矿可能以沉积成因为主。黄铁矿中Co/Ni值大多>1,显示热液成因,部分≤1,显示沉积成因,表明成矿物质可能具有多源性、多期次供应特征,推测地层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成矿热液可能与花岗岩岩体有关。闪锌矿中Zn平均值为64.876%,S平均值为32.768%,相对Zn亏损,说明Fe以类质同象置换Zn较少,属于浅色闪锌矿,成矿条件为浅成,成矿温度属于低温。方铅矿中Pb平均值为86.411%,S平均值为13.490%,样品中Pb/S值多小于理论值,表现出亏损Pb、富S的特征,说明硫逸度在成矿过程中发生了变化,该变化趋势有利于成矿。综合区域金矿床,洛源地区金矿具有沉积地层,韧-脆性剪切作用与花岗岩浆热液叠加改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地层 韧性剪切带 岩浆热液 洛源地区
下载PDF
辽宁杨家堡金矿矿床成因和找矿标志分析
17
作者 苗海周 《现代矿业》 CAS 2023年第6期83-85,共3页
基于对矿区、矿体和矿石特征的分析,探讨了杨家堡金矿矿床成因和找矿标志。分析认为:区内NE向断裂是最重要的控矿和容矿构造,围岩以碎裂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碎裂大理岩和碎裂绢云板岩等为主。震旦系和寒武—奥陶系接触交代部位、... 基于对矿区、矿体和矿石特征的分析,探讨了杨家堡金矿矿床成因和找矿标志。分析认为:区内NE向断裂是最重要的控矿和容矿构造,围岩以碎裂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碎裂大理岩和碎裂绢云板岩等为主。震旦系和寒武—奥陶系接触交代部位、甬子峪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地层接触部位、构造碎裂岩带和围岩蚀变发育地段是重要的找矿部位。矿床属中—低温构造岩浆热液蚀变岩型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成因 找矿标志 岩浆热液蚀变岩型金矿床
下载PDF
青海淡水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评价
18
作者 马福明 冶福强 《山西冶金》 CAS 2023年第3期166-168,共3页
结合淡水沟金矿所属五龙沟矿区的地质区域背景,从地质特征背景、矿石构造和找矿评价等方面对矿区内淡水沟金矿成矿潜力进行分析。经初步探测分析发现,该区域内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石、石英及脉石裂隙中金含量丰富,有望进行后续详细勘察开... 结合淡水沟金矿所属五龙沟矿区的地质区域背景,从地质特征背景、矿石构造和找矿评价等方面对矿区内淡水沟金矿成矿潜力进行分析。经初步探测分析发现,该区域内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石、石英及脉石裂隙中金含量丰富,有望进行后续详细勘察开发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型金矿床 构造蚀变岩型 中低温岩浆热液
下载PDF
岩浆作用对岩浆热液金铜成矿制约的元素地球化学和锆石CL图像记录——以延边小西南岔富金铜矿床为例 被引量:26
19
作者 孙景贵 门兰静 +6 位作者 陈冬 陈雷 逄伟 梁树能 常艳 张鹏 聂喜淘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3-52,共10页
通过对延边小西南岔大型富金铜床矿区产出的与成矿密切的角闪花岗闪长岩、黑云花岗闪长岩、黑云二长花岗岩(花岗杂岩)侵入体和闪长玢岩岩脉的地质、岩相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合单颗粒锆石CL图象特征及精细测年结果,初步确定:它们的... 通过对延边小西南岔大型富金铜床矿区产出的与成矿密切的角闪花岗闪长岩、黑云花岗闪长岩、黑云二长花岗岩(花岗杂岩)侵入体和闪长玢岩岩脉的地质、岩相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合单颗粒锆石CL图象特征及精细测年结果,初步确定:它们的岩浆就位发生在晚中生代早白垩世末期(112 Ma^102 Ma),适值伊泽奈崎板块向古亚洲板块俯冲的大陆边缘环境;金铜矿化发生在角闪花岗闪长岩(111.7 Ma±2.8 Ma)、黑云花岗闪长岩(106.7 Ma±1.6 Ma)、黑云二长花岗岩(104.6 Ma±2.5 Ma)与闪长玢岩(102.1Ma±2.2 Ma)的就位之间;花岗杂岩是先存的岩石圈地幔受到俯冲大洋板片提供流体的交代,形成的次生岩石圈地幔,次生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产生的埃达克质岩浆在MOSH面附近与下地壳重熔产生的钾质熔体混合,混合后的岩浆经以斜长石为主的矿物相分离结晶作用先后上侵就位形成;而闪长玢岩岩脉则是埃达克质岩浆直接上侵就位形成;矿质主要来自俯冲大洋板块,埃达克岩浆和地壳重熔岩浆的形成以及两者的混合作用、混合岩浆的结晶分离作用是导致成矿物质活化、迁移、富集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作用 岩浆热液体系 金铜成矿 富金铜矿床 小西南岔 延边
下载PDF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两阶段成矿模式 被引量:30
20
作者 陆建军 华仁民 +2 位作者 徐兆文 高剑峰 李娟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678-690,共13页
冬瓜山铜金矿床包括层状硫化物矿体、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层状硫化物矿体具层状形态和层控特征,矿石具块状、层纹状和揉皱状构造。燕山期岩浆岩及其岩浆流体对层状矿体进行了叠加和改造,改变了其结构构造、矿物组合和矿石成分,并在... 冬瓜山铜金矿床包括层状硫化物矿体、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层状硫化物矿体具层状形态和层控特征,矿石具块状、层纹状和揉皱状构造。燕山期岩浆岩及其岩浆流体对层状矿体进行了叠加和改造,改变了其结构构造、矿物组合和矿石成分,并在其上叠加蚀变和矿化。层状矿体中的铜是由含铜流体交代块状硫化物矿石形成的。冬瓜山铜金矿床经历了两次成矿作用:第一成矿阶段,在石炭纪中期,海底喷流作用形成了块状硫化物矿床,矿石成分以疏、铁矿为主;第二成矿阶段,燕山期岩浆侵入,一方面岩浆热液与围岩相互作用发生矽卡岩化、硅化、钾长石化、石英绢云母化和青磐岩化,形成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另一方面岩浆流体对块状硫化物矿体进行叠加改造,致使块状硫化物矿体富集铜等成矿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状硫化物矿床 岩浆热液成矿作用 成矿模式 冬瓜山铜金矿床 安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