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3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optimal aging treatment on magnetic performanc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intered Nd-Fe-B permanent magnets 被引量:1
1
作者 丁霞 丁开鸿 +2 位作者 崔胜利 孙永聪 李木森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3期515-522,共8页
The magnetic performanc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cluding hardness, brittleness, fracture toughness and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s-sintered and the optimal aged Nd-Fe-B magnets were examined in this work. A... The magnetic performanc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cluding hardness, brittleness, fracture toughness and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s-sintered and the optimal aged Nd-Fe-B magnets were examined in this work. A new method of Vickers hardness indentation combined with acoustic emission was used to test the brittleness of the magnet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the magnets could be improved through aging treatment, especially the intrinsic coercive force. But it is accompanied by a decrease of strength and fracture toughness.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confirms that acoustic emission energy accumulated count value could b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material brittleness. The bending fracture morphologies of the as-sintered and the optimal aged Nd Fe B magne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empha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using a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FE-SEM).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tergranular fracture is the primary fracture mechanism for both as-sintered and optimal aged Nd Fe B magnets. Aging treatment changes the morphology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Nd-rich phases, reducing the sliding resistance between Nd_2Fe_(14)B main crystal grains and lowers the grain boundary strength, which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strength and fracture toughness decrease of the aged Nd-Fe-B magne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Fe-B permanent magnets aging treatment mechanical property acoustic emission fracture analysis Nd-rich phase
下载PDF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Comparative Study of Magnetically Geared Machines 被引量:3
2
作者 Z.Q.Zhu Hua-Yang Li +2 位作者 Rajesh P.Deodhar Adam Pride Toshinori Sasaki 《CES Transactions on Electrical Machines and Systems》 2018年第1期13-22,共10页
This paper overviews the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various topologies of magnetically geared(MGd)machines.Particularly,current design trends and research hotspots of this kind of MGd machines are emphasized,with the aid... This paper overviews the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various topologies of magnetically geared(MGd)machines.Particularly,current design trends and research hotspots of this kind of MGd machines are emphasized,with the aid of statistic summary of the published papers.According to different evolutions from a magnetic gear(MG),four mainstreams of MGd machines are extracted and compared in terms of both mechanical complexity and electromagnetic performance.By virtue of their inherent features,such as high torque density and multi-power port,the feasibility of MGd machines for applications,wher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CVT)and power split are demanded,is also describ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eld modulation magnetic gear MULTI-PORT permanent magnet
下载PDF
Magnetic Gearbox with an Electric Power Output Port and Fixed Speed Ratio for Wind Energy Applications
3
作者 Ayman Abdel-Khalik Shehab Ahmed +1 位作者 Ahmed Massoud Ahmed Elserougi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3年第6期1141-1149,共9页
Mechanical gearboxes are typically employed with doubly-fed induction generatur-based wind turbines. The main drawback of this solution is the gearbox's reliability and maintenance. Using magnetic gearbox in conjunct... Mechanical gearboxes are typically employed with doubly-fed induction generatur-based wind turbines. The main drawback of this solution is the gearbox's reliability and maintenance. Using magnetic gearbox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doubly-fed induction generator is an emerging alternative being promoted by the research community which maintains the reduced size doubly-fed machine and overcomes the mechanical gearbox problems reported by field experience. This paper proposes a novel magnetic gearbox configuration in which a conventional planetary magnetic gearbox is equipped with n-phase coils fitted around the ferromagnetic pole-pieces to extract output electrical power. The turbine mechanical power is thus divided into mechanical power to drive the electrical generator and extra electrical power that can be diverted into a storage system to perform the power leveling function. The proposed configuration can also be used to freely modify the power-speed characteristic as seen by the electrical generator, a highly needed feature for grid frequency suppo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arBOX magnetic planetary gear modular winding permanent magnets wind energy finite elements AC machines.
下载PDF
Design Optimization of Permanent Magnet Eddy Current Coupler Based on an Intelligence Algorithm
4
作者 Dazhi Wang Pengyi Pan Bowen Niu 《Computers, Materials & Continua》 SCIE EI 2023年第11期1535-1555,共21页
The permanent magnet eddy current coupler(PMEC)solves the problem of flexible connection and speed regulation between the motor and the load and is widely used in electrical transmission systems.It provides torque to ... The permanent magnet eddy current coupler(PMEC)solves the problem of flexible connection and speed regulation between the motor and the load and is widely used in electrical transmission systems.It provides torque to the load and generates heat and losses,reducing its energy transfer efficiency.This issue has become an obstacle for PMEC to develop toward a higher power.This paper aim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PMEC through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methods.Firstly,a PMEC modeling method based on the Levenberg-Marquardt back propagation(LMBP)neural network is proposed,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lex input-output relationship and the strong nonlinearity of PMEC.Then,a novel competition mechanism-based multi-objec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NCMOPSO)is proposed to find the optimal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PMEC.Chaotic search and mutation strategies are used to improve the original algorithm,which improves the shortcomings of multi-objec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MOPSO),which is too fast to converge into a global optimum,and balances the convergence and diversity of the algorithm.In order to verify the superiority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it is compared with several popular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algorithms.Applying them to the optimization model of PMEC,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has better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Finally,a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using the optimal structural parameters obtained by the proposed algorithm to verify the optimization 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prototype,the optimized PMEC has reduced eddy current losses by 1.7812 kW,increased output torque by 658.5 N·m,and decreased costs by 13%,improving energy transfer 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etition mechanism Levenberg-Marquardt 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multi-objec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permanent magnet eddy current coupler
下载PDF
1.1 MW高速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新型转子拓扑设计与强度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谢颖 王泽兵 +3 位作者 蔡蔚 李道璐 杨艳会 张燚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75,共10页
大功率高速永磁电机中通常采用绑扎碳纤维护套的方式来降低转子应力,然而护套厚度过大会导致等效气隙增加,电机性能随之降低。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一种具有新型转子拓扑结构的1.1 MW、18 000 r/min的内置式高速永磁同步电机。该结构采... 大功率高速永磁电机中通常采用绑扎碳纤维护套的方式来降低转子应力,然而护套厚度过大会导致等效气隙增加,电机性能随之降低。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一种具有新型转子拓扑结构的1.1 MW、18 000 r/min的内置式高速永磁同步电机。该结构采用永磁体分段设计,并增设加强筋,分担转子隔磁桥处的应力,使护套厚度得到有效降低。同时,将转子外部隔磁桥处替换为非导磁填充块,阻断漏磁路径,提升永磁体利用率。最后,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初始模型,新型结构电机在等效气隙增大1.5 mm的情况下,输出转矩达到600.44 N·m,增加了16.86 N·m,并且新型转子铁心最大应力降低了496.82 MPa,转子结构的机械强度得到显著提高,可为大功率高速永磁电机转子拓扑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永磁电机 转子机械强度 碳纤维护套 加强筋 非导磁填充块
下载PDF
虚拟惯量控制对直驱风电机组载荷影响的分析及评估
6
作者 杨超 李东翰 +3 位作者 雷显帅 李辉 李海啸 刘静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58-266,共9页
针对虚拟惯量控制诱发风电机组机械载荷的问题,开展虚拟惯量控制对采用直驱永磁同步发电机(D-PMSG)的风电机组载荷影响的理论分析和仿真评估研究。从叶片、塔筒等机械结构低阶模态出发,建立虚拟惯量控制下D-PMSG线性化多体动力学模型,... 针对虚拟惯量控制诱发风电机组机械载荷的问题,开展虚拟惯量控制对采用直驱永磁同步发电机(D-PMSG)的风电机组载荷影响的理论分析和仿真评估研究。从叶片、塔筒等机械结构低阶模态出发,建立虚拟惯量控制下D-PMSG线性化多体动力学模型,并通过线性化多体动力学模型分析虚拟惯量控制对机组载荷的影响机理。采用软件联合建模方法,构建涵盖永磁同步电机及其控制、电网、机械和气动特性等的D-PMSG非线性机电耦合模型。依据冲击载荷最大值、最大变化幅度百分比及等值疲劳载荷等指标,通过所建立的非线性机电耦合模型仿真分析并量化评估虚拟惯量控制对机组冲击载荷和动态疲劳载荷的影响。结果表明,D-PMSG附加虚拟惯量控制后,电网侧频率突变会使得传动轴和塔底侧向出现显著冲击载荷,且其随虚拟惯量时间常数增大而增大,在湍流风运行工况下机组传动轴和塔底侧向等值疲劳载荷较无附加虚拟惯量控制均有所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 直驱永磁同步发电机 虚拟惯量控制 机械载荷
下载PDF
直驱型机电作动器建模与动态特性分析
7
作者 万琦 马尚君 +1 位作者 佟瑞庭 刘更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2024年第6期80-87,共8页
机电作动器作为飞行控制系统的关键执行机构,其性能对系统输出动态响应具有重要影响.根据直驱型机电作动器的结构组成,建立包含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和行星滚柱丝杠非线性因素的系统仿真模型.研究了“i_(d)=0”电流矢量控制下的系统阶跃响应... 机电作动器作为飞行控制系统的关键执行机构,其性能对系统输出动态响应具有重要影响.根据直驱型机电作动器的结构组成,建立包含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和行星滚柱丝杠非线性因素的系统仿真模型.研究了“i_(d)=0”电流矢量控制下的系统阶跃响应,结果表明:基于永磁同步电机三闭环伺服控制策略的系统在不同位置阶跃信号指令下均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通过与文献的对比,表明该控制策略下的机电作动器仿真模型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电作动器 动态特性 电流矢量控制 永磁同步电机 行星滚柱丝杠
下载PDF
无人驾驶履带车辆电子机械制动器的电流预测控制策略
8
作者 汪银风 胡铮 +2 位作者 李雨清 张鑫彬 崔业兵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92-800,共9页
面向制动负荷大的无人驾驶履带车辆,设计了一种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电子机械制动系统,提出了一种针对制动执行全过程的控制策略.在制动空行程段,采用常规的位移、转速、电流三环PID控制,使其快速到达接触位置,快速消除制动器摩擦副间隙;... 面向制动负荷大的无人驾驶履带车辆,设计了一种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电子机械制动系统,提出了一种针对制动执行全过程的控制策略.在制动空行程段,采用常规的位移、转速、电流三环PID控制,使其快速到达接触位置,快速消除制动器摩擦副间隙;在制动作动力增长段,为保证作动力跟随的精确性、快速性和稳定性,基于接触位置和压紧位置对应的作动力标定结果,内环采用永磁同步电机q轴电流的预测控制策略,保证电子机械制动作动器比例施加行车制动作动力.通过对电子机械制动作动器及作动过程的建模,分析了永磁同步电机q轴电流与制动作动全过程的对应关系,仿真验证了制动作动全过程控制策略中位移控制和扭矩控制动态切换的可行性,提高作动力控制精度和鲁棒性.结果表明该策略既能有效提高制动响应时间,保证制动作动系统能够在50 ms内实现制动间隙快速消除,又能解决电子机械制动作动器作动力控制的不均匀性问题,保证制动作动系统在受到扰动时仍具有较好的跟踪性能,预测误差不超过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驾驶 履带车辆 电子机械制动 永磁同步电机 电流预测控制
下载PDF
基于混合自适应扩展卡尔曼滤波的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等效机械参数辨识策略
9
作者 张毅伟 黄旭珍 徐济安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62-1172,I0026,共12页
针对机械参数辨识精度受推力系数波动影响而降低的问题,提出等效机械参数模型,将推力系数与待辨识参数相结合,并推导该模型在控制器调谐和前馈补偿上与传统模型的等效性。为了进一步实现等效机械参数在线辨识,构建基于混合自适应扩展卡... 针对机械参数辨识精度受推力系数波动影响而降低的问题,提出等效机械参数模型,将推力系数与待辨识参数相结合,并推导该模型在控制器调谐和前馈补偿上与传统模型的等效性。为了进一步实现等效机械参数在线辨识,构建基于混合自适应扩展卡尔曼滤波的辨识器。混合自适应扩展卡尔曼滤波在系统噪声矩阵和渐消因子中加入自适应机制,能够估计系统噪声,并在负载突变时快速收敛。通过对系统可观性和矩阵正定性的推导,证明算法的稳定性。最后,在一台永磁同步直线电机上进行实验,验证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及其在PWM周期为32 kHz和10 kHz时在线运行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 扩展卡尔曼滤波 机械参数辨识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 位置伺服系统
下载PDF
基于传动模型重构的永磁同步直线电机机械参数辨识
10
作者 鲍明堃 周扬忠 钟天云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97-1607,I0029,共12页
针对永磁同步直线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linear motor,PMSLM)机械参数辨识中存在模型不准确、辨识参数耦合、辨识精度低等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传动模型重构的机械参数辨识算法。首先,根据重构模型建立扩张状态观测器得... 针对永磁同步直线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linear motor,PMSLM)机械参数辨识中存在模型不准确、辨识参数耦合、辨识精度低等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传动模型重构的机械参数辨识算法。首先,根据重构模型建立扩张状态观测器得到动子质量和摩擦力、电磁推力、质量辨识初值的耦合信息;其次,为消除这种耦合,提出一种两级式的动子质量解耦辨识策略。再次,根据PMSLM的摩擦特性,构造一种综合考虑速度和加速度影响的摩擦力模型,更精确地描述真实摩擦力。最后,搭建基于机械参数辨识算法的控制系统,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证明所提辨识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 机械参数辨识 扩张状态观测 拓展卡尔曼滤波 解耦 摩擦力模型
下载PDF
微型涡旋压缩机轴向力曲线匹配吸力足机构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燕 蔡炯炯 +2 位作者 闻汇 陈浩 陈炳拓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4-682,共9页
微型涡旋压缩机的轴向气体力随主轴转角而大幅度变化,存在难以实现良好的轴向密封等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永磁体的轴向磁力平衡轴向气体力的吸力足机构。首先,对微型涡旋压缩机的轴向气体力进行了特性分析,确定了目标轴向气体力曲线... 微型涡旋压缩机的轴向气体力随主轴转角而大幅度变化,存在难以实现良好的轴向密封等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永磁体的轴向磁力平衡轴向气体力的吸力足机构。首先,对微型涡旋压缩机的轴向气体力进行了特性分析,确定了目标轴向气体力曲线;其次,基于JMAG建立了三维仿真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对永磁体的位置进行了优化,由此达到了轴向力变化趋势最大的目标;再次,在永磁体位置优化基础上,提出并对比了4种不同的吸力足分块方案,改变了分块吸力足的高度来匹配随动涡盘平动而变化目标的轴向力曲线;最终,对选择方案的分块吸力足高度敏感性进行了分析,固定了敏感性低的分块高度,降低了实际制作和装配的复杂性;通过仿真和实验测试,对优化后吸力足机构轴向力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改变永磁体在静环的位置,轴向力的最大值提升27.56%;在所有分块方案中,分块数越多,吸力足机构平衡效果越佳,且周向切割优于径向切割,周向切割最优结构的积分差相较于径向切割方案减小了42.91%;经实验验证后,优化的吸力足机构的最大误差仅为6.2%,与仿真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微型涡旋压缩机的轴向密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旋压缩机 吸力足机构 永磁体位置 吸力足分块 轴向力控制 遗传算法
下载PDF
基于多通道信号二维递归融合和ECA-ConvNeXt的永磁同步电机高阻接触故障诊断
12
作者 丁伟 宋俊材 +1 位作者 陆思良 王骁贤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6397-6408,共12页
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多通道信号二维递归融合和高效通道注意力机制新一代卷积神经网络(ECA-ConvNeXt)相结合的方法,以解决永磁同步电机高阻接触故障精细定量化诊断识别的问题。首先,建立永磁同步电机仿真模型获取三相电流信号作为有效故障... 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多通道信号二维递归融合和高效通道注意力机制新一代卷积神经网络(ECA-ConvNeXt)相结合的方法,以解决永磁同步电机高阻接触故障精细定量化诊断识别的问题。首先,建立永磁同步电机仿真模型获取三相电流信号作为有效故障信号;其次,引入递归图,将三相电流信号分别映射为二维图像并进行多通道融合,以提高故障特征信息的丰富性并消除人工特征提取的影响,实现故障特征的增强显示;然后,通过在ConvNeXt中引入高效通道注意力模块,提升了网络在通道维度上的适应性,得到ECA-ConvNeXt以实现永磁同步电机故障位置类型和严重程度的精确诊断分类,分类精度达到99.18%,并通过带噪声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鲁棒性;最后,搭建了样机实验平台,验证所提方法识别精度高达97.35%,能够准确识别永磁同步电机高阻接触故障位置和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高阻接触故障 递归图 卷积神经网络 注意力机制
下载PDF
Spoke永磁同步电机多物理场设计研究
13
作者 何伟军 朱海军 +3 位作者 吴兴意 周明理 蒋哲豪 卢琴芬 《微电机》 2024年第7期6-10,共5页
本文建立了Spoke永磁同步电机电磁-机械-温度场多物理场有限元模型,完成了方案设计和性能分析。首先采用等效方式考虑横向边端效应建立了快速的二维电磁模型,设计了转子铁心一体式结构并进行了优化,仿真得到电磁性能和额定工况损耗;然... 本文建立了Spoke永磁同步电机电磁-机械-温度场多物理场有限元模型,完成了方案设计和性能分析。首先采用等效方式考虑横向边端效应建立了快速的二维电磁模型,设计了转子铁心一体式结构并进行了优化,仿真得到电磁性能和额定工况损耗;然后建立三维转子机械强度分析模型,在加大负荷条件下仿真计算了转子应力和形变;其次研究了绕组及绝缘的等效处理方法,建立Fluent温度场模型,以电磁模型中的损耗作为热源,仿真模拟了电机额定工况下的动态温升;最后制作了样机并进行了电磁性能和温升试验,验证了多物理场有限元模型与设计方案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SPOKE 多物理场 电磁性能 机械强度 温度场
下载PDF
改进小波变换下的永磁同步电机机械故障识别
14
作者 张唐圣 高云广 孙晋璐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9-293,共5页
针对永磁同步电机部件参数具有延续性关联性特征,机械故障特征难以提取,导致识别精准度较低的问题,研究改进小波变换下的永磁同步电机机械故障识别技术。建立永磁同步电机内定子、转子的同步状态参数数学模型,通过三相方程按照正弦分布... 针对永磁同步电机部件参数具有延续性关联性特征,机械故障特征难以提取,导致识别精准度较低的问题,研究改进小波变换下的永磁同步电机机械故障识别技术。建立永磁同步电机内定子、转子的同步状态参数数学模型,通过三相方程按照正弦分布变化规律,得到在电机正常同步状态下各项参数的周期性数据,以该值作故障状态特征提取的初始参照。以永磁同步电机内高、低频作为特征提取尺度,基于改进小波包变换完成电机机械故障特征信号重构提取;基于Kalman滤波残差估计算法计算重构信号的故障残差值,与初始状态对比,完成故障识别。经过实验证明,所提方法识别精准度高,可以识别出短路故障下的三相定子电流和电机输出转矩,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机械故障 三项残差 特征提取尺度 定子运行
下载PDF
机械弹性储能用永磁同步电机多源谐波提取及统一抑制
15
作者 余洋 余宗哲 +2 位作者 王孟云 冯路婧 张千慧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33-1045,1073,共14页
针对柔性涡簧振动和电力电子装置等引起机械弹性储能(MEES)系统机械侧谐波难以准确建模、多源谐波无法整体表征及统一抑制的问题,该文提出MEES用永磁同步电机多源谐波提取及统一抑制方法。首先,建立MEES系统数学模型,利用电机转速谐波... 针对柔性涡簧振动和电力电子装置等引起机械弹性储能(MEES)系统机械侧谐波难以准确建模、多源谐波无法整体表征及统一抑制的问题,该文提出MEES用永磁同步电机多源谐波提取及统一抑制方法。首先,建立MEES系统数学模型,利用电机转速谐波对多源谐波进行整体表征;然后,提出融合奇异值差分的矩阵束算法,利用其对含噪实测转速数据进行处理以获取包含不同频率成分的多源谐波信息;最后,设计定子电流矢量定向下基于反推控制的多源谐波统一抑制算法,完成对不同频率成分谐波的同时抑制。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融合奇异值差分的矩阵束算法能快速、准确地识别转速信号中的多源谐波成分,统一抑制算法有效降低了多源谐波导致的电磁转矩脉动,改善了系统运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弹性储能 永磁同步电机 矩阵束算法 多源谐波提取及抑制 反推控制
下载PDF
机械整流永磁发电机复合转子系统的动态特性研究
16
作者 刘欣 薛志伟 +1 位作者 张雨婷 牛磊磊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0-557,共8页
机械整流永磁发电机的复合转子系统是该发电机实现整流功能的关键结构。研究该复合转子系统在双向输入工况下的动态特性,是为了分析该转子系统各构件在双向输入工况下的振动变形程度。基于集中质量参数理论,建立了复合转子系统在双向输... 机械整流永磁发电机的复合转子系统是该发电机实现整流功能的关键结构。研究该复合转子系统在双向输入工况下的动态特性,是为了分析该转子系统各构件在双向输入工况下的振动变形程度。基于集中质量参数理论,建立了复合转子系统在双向输入工况下的动力学模型,通过龙格库塔法对该模型求解,得到了其在双向输入时各构件的动态特性。结果表明:复合转子系统各构件在双向输入时扭转振动位移波动幅值均在25μm左右,且各行星轮分路动态内外啮合力在双向输入时标准偏差均在200 N附近,即复合转子系统产生的振动程度相近;均载系数均随输入转矩增大而明显减小,在转矩达到500 N·m时趋于平缓,因此增大输入转矩能明显改善均载性能,使复合转子系统在双向输入工况下获得较好的动力学性能。研究结果对该发电机的减振降噪和可靠运行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整流 永磁发电机 复合转子系统 集中质量参数 动态特性
下载PDF
同心式磁齿轮互连型调制环的设计
17
作者 李德昊 徐庆 +2 位作者 詹阳 Muhammad Salman Yousaf 张慧菂 《机械传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5-62,共8页
在同心式磁齿轮的设计中,采用互连型调制环能够有效降低制造难度并提高结构的机械强度,调制环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电磁性能、机械强度和制造成本等多种因素。以同心式磁齿轮中的互连型调制环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连接桥厚度、调制块占比... 在同心式磁齿轮的设计中,采用互连型调制环能够有效降低制造难度并提高结构的机械强度,调制环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电磁性能、机械强度和制造成本等多种因素。以同心式磁齿轮中的互连型调制环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连接桥厚度、调制块占比、紧固杆的数量和直径等设计变量,重点分析了磁齿轮的最大转矩和调制环结构的应力受这些设计变量影响而变化的规律,并提出了一种互连型调制环的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齿轮 互连型调制环 紧固杆 机械应力 最大转矩
下载PDF
直流真空断路器永磁斥力机构运动特性监测系统研究
18
作者 刘晓明 张煦松 +1 位作者 姜文涛 宋柏阳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4,31,共9页
针对短行程直流真空断路器永磁斥力机构运动速度快、动态参数多且难以精准监测的问题,文中设计了一种多参数动态特性监测系统。以400 V/400 A/25 kA直流真空断路器永磁斥力机构为研究对象,采用光耦隔离技术采集分合闸线圈电压模拟信号,... 针对短行程直流真空断路器永磁斥力机构运动速度快、动态参数多且难以精准监测的问题,文中设计了一种多参数动态特性监测系统。以400 V/400 A/25 kA直流真空断路器永磁斥力机构为研究对象,采用光耦隔离技术采集分合闸线圈电压模拟信号,同时采用传感技术和二阶滤波的方式对电流信号与位移信号进行降噪采集,并基于C#自主开发上位机显示界面,实现短行程快速操动机构多参数的实时同步显示。通过与高精度电流传感器和机械特性测试仪监测参数的比对分析可知,系统采集误差可控制在3.5%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真空断路器 永磁斥力机构 机械特性 动态特性 光耦隔离 误差分析
下载PDF
具有机械角度辨识功能的带辅助齿SPMSM设计与研究
19
作者 杜恒川 林晓刚 +2 位作者 曾铮 王晓璨 解伟 《电机与控制应用》 2024年第4期50-59,共10页
永磁同步电机因其高功率密度、高效率以及高可靠性,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在对机械角度有要求的应用场合一般使用位置传感器来获取电机转子的机械位置信息,这样会降低控制系统的可靠性、集成度以及功率密度。为了在不借助位置传感器的... 永磁同步电机因其高功率密度、高效率以及高可靠性,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在对机械角度有要求的应用场合一般使用位置传感器来获取电机转子的机械位置信息,这样会降低控制系统的可靠性、集成度以及功率密度。为了在不借助位置传感器的情况下实现对永磁电机的机械角度辨识,设计了一台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SPMSM)的电磁。通过在转子上添加不同高度的辅助齿,使得电机拓扑的电感包含转子机械角度信息。使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分析了添加辅助齿对电机反电动势、输出转矩以及三相电感的负面影响。最后在0.75 kW的SPMSM平台上验证了所提拓扑结构的机械角度辨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机械角度 辅助齿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基于复合神经网络重构对象的永磁同步直线电机变参数型位移速度并行控制
20
作者 鲍明堃 周扬忠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470-2484,共15页
针对永磁同步直线伺服电机(PMSLM)传统位移控制算法中控制器系数固定带来的控制精度不足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复合神经网络重构对象的PMSLM变参数型位移速度并行控制策略。首先,利用动子位移、线速度的误差信息设计变参数并行控制器;其次... 针对永磁同步直线伺服电机(PMSLM)传统位移控制算法中控制器系数固定带来的控制精度不足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复合神经网络重构对象的PMSLM变参数型位移速度并行控制策略。首先,利用动子位移、线速度的误差信息设计变参数并行控制器;其次,建立含有控制对象多维信息的复合径向基神经网络观测动子位移,并得到控制对象的偏导信息;再次,基于闭环稳定条件,以周期检索的误差与控制目标的比较结果为基础,构建完整的位移速度并行控制器参数更新策略;最后,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所提控制策略能实现不同给定位移的高精度控制,且具有控制不同对象参数的泛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 并行控制 复合径向基神经网络 变参数 更新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