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6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power supply parameters on discharge characteristics and sterilization efficiency of magnetically driven rotating gliding arc
1
作者 Shaohua QIN Meizhi WANG +2 位作者 Jun DU Lanlan NIE Jie PAN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9期61-68,共8页
Plasma sterilization is a new generation of high-tech sterilization method that is fast,safe,and pollution free.It is widely used in medical,food,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ields.Home air sterilization is an emergi... Plasma sterilization is a new generation of high-tech sterilization method that is fast,safe,and pollution free.It is widely used in medical,food,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ields.Home air sterilization is an emerging field of plasma application,which puts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he miniaturization,operational stability,and operating cost of plasma device.In this study,a novel magnetically driven rotating gliding arc(MDRGA)discharge device was used to sterilize Lactobacillus fermentation.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gas-driven gliding arc,this device has a simple structure and a more stable gliding arc.Simulation using COMSOL Multiphysics showed that adding permanent magnets can form a stable magnetic field,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gliding arcs.Experiments on the discharge performance,ozone concentration,and sterilization effect were conducted using different power supply parameters.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MDRGA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starting,gliding,and extinguishing.Appropriate voltage was the key factor for stable arc gliding,and both high and low voltages were not conducive to stable arc gliding and ozone production.In this experimental setup,the sterilization effect was the best at 6.6 kV.A high modulation duty ratio was beneficial for achieving stable arc gliding.However,when the duty ratio exceeded a certain value,the improvement in the sterilization effect was slow.Therefore,considering the sterilization effect and energy factors comprehensively,we chose 80%as the optimal modulation duty ratio for this experimental dev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SMA magnetically driven rotating gliding arc STERILIZATION
下载PDF
Targeted therapeutic effects of oral magnetically driven pectin nanoparticles containing chlorogenic acid on colon cancer 被引量:1
2
作者 Huatai Zhu Limei Zhang +3 位作者 Fujia Kou Jingyang Zhao Jiandu Lei Jing He 《Particu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53-59,共7页
Oral colonic nano-drug delivery system has attracted growing attention in treating colon cancer for their excellent characteristics.However,the unique and complex structure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s still an ob... Oral colonic nano-drug delivery system has attracted growing attention in treating colon cancer for their excellent characteristics.However,the unique and complex structure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s still an obstacle to the safe delivery of drugs targeting sites in colon tumors.Here,we designed magnetically driven dual-targeted oral colonic nanoparticles loaded with chlorogenic acid using pectin and oleic acid-modified iron oxide(Fe3O4@OA).Specific degradation of pectin by pectinase produced by colonic flora and magnetic fields applied to the colon confers specific targeting of nanoparticles to the colon.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challenge of preparing magnetically driven nanoparticles with small and homogeneous particle sizes by a single conventional method,we developed the combined ultrasound-emulsification technique.The average particle size of the prepared nanoparticles was 81.04±1.02 nm,which showed good drug release in the simulated colonic environment.In vitro anticancer studies,the drug-loaded nanoparticles possess an obvious toxicity and apoptosis-inducing ability against cancer cells.Meanwhile,the hemolysis results demonstrated the safety of the nanoplatform(PET/CGA/Fe_(3)O_(4)@OA).This work holds broad prospects as a new treatment modality for colon canc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CTIN Chlorogenic acid Ultrasound-emulsion magnetically driven Colon cancer Colon targeted
原文传递
Study and Measurement of Glidarc Driven by Magnetic Field 被引量:3
3
作者 赵宇含 马强 夏维东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1期65-69,共5页
Non-thermal plasma at atmosphere was generated through glidarc discharge driven by magnetic field and observed by using a high speed charge coupled device (CCD) and photo multiplier tube (PMT). The arc diameter pr... Non-thermal plasma at atmosphere was generated through glidarc discharge driven by magnetic field and observed by using a high speed charge coupled device (CCD) and photo multiplier tube (PMT). The arc diameter projecting in the direction of arc motion (front-viewed diameter) and the diameter projecting in the perpendicular direction of arc motion (side-viewed diameter) were measured. The effect of both the arc current and the magnetic field was analysed. The front-viewed diameter was compared with the side-viewed one. Simultaneously the electricfield intensity was measured directly and analysed by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the external magnetic field and arc curr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idarc driven by magnetism arc diameter electric-field intensity
下载PDF
Determination of the Velocity of a Magnetic-Field Driven Gliding Arc by Using a Photo-Multiplier
4
作者 李辉 马强 +1 位作者 黎林村 夏维东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4年第6期2593-2595,共3页
The gliding arc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production of non-thermal plasma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it can offer high-energy efficiency and high-electivity for chemical reactions. In this paper, the gliding arc driv... The gliding arc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production of non-thermal plasma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it can offer high-energy efficiency and high-electivity for chemical reactions. In this paper, the gliding arc driven by the transverse magnetic field is described and its velocity is measured by using a photo-multiplier. The mean velocity of the gliding arc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magnetic induced-intensity, and its value varies from 7.8 m/s to 32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iding arc magnetic-field driven photo-multiplier arc moving velocity
下载PDF
Implosion Plasma Driven Fusion Pellet of Inertial Confinement(A Short Memorandum)
5
作者 Rahele Zadfathollah Seyed Kamal Mousavi Balgehshiri +2 位作者 Ali Zamani Paydar Masoud J.Moghaddam Bahman Zohuri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23年第1期15-26,共12页
The implosion plasma drive fusion pellet of inertial confinement is a concept related to nuclear fusion,a process in which atomic nuclei combine to form heavier nuclei,releasing a large amount of energy in the process... The implosion plasma drive fusion pellet of inertial confinement is a concept related to nuclear fusion,a process in which atomic nuclei combine to form heavier nuclei,releasing a large amount of energy in the process.The implosion plasma drive fusion pellet is a potential fuel source for achieving controlled nuclear fusion.ICF(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is a technique used to achieve fusion by compressing a small target containing fusion fuel to extremely high densities and temperatures using lasers or other methods.The implosion plasma drive fusion pellet concept involves using a small pellet of deuterium and tritium(two isotopes of hydrogen)as fusion fuel,and then rapidly heating and compressing it using a pulsed power system.The implosion process creates a high-pressure plasma that ignites the fusion reactions,releasing energy in the form of neutrons and charged particles.The resulting energy can be captured and used for power generation.This technology is still in the experimental stage,and significa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s required to make it commercially viable.However,it has the potential to provide a virtually limitless source of clean energy with no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r long-term radioactive waste.Be that as it may,ICF has to get exact control of the implosion process,mitigate insecurities,and create modern materials and advances to resist the extraordinary conditions of the combined respon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sma fusion plasma driven fusion magnetic reconnection TOKAMAK magnetic confinement fusion ICF
下载PDF
双并列转子永磁直驱电机转子不平衡力分析与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陶大军 陈阳 +1 位作者 李峥 戈宝军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961-2973,共13页
双并列转子永磁直驱电机受轴间距限制,设计时会切掉部分定子铁心和绕组,造成转子电磁力不平衡。为最大限度地抑制转子所受的不平衡电磁力,该文从双并列转子结构出发,分析了电机绕组电感参数不对称的原因,提出通过合理设计线圈跨距和分... 双并列转子永磁直驱电机受轴间距限制,设计时会切掉部分定子铁心和绕组,造成转子电磁力不平衡。为最大限度地抑制转子所受的不平衡电磁力,该文从双并列转子结构出发,分析了电机绕组电感参数不对称的原因,提出通过合理设计线圈跨距和分布平衡三相电感。在此基础上,构建转子所受总电磁力的数学模型,理论分析各个分力的来源及影响因素,研究各个分力对转子所受总电磁力的影响,提出了优化占空角、优化耦合间距、采用定子端部不对称结构、采用转子偏心结构和切除部分单元电机五种优化方法,实现对转子所受电磁力的优化,探讨了不同方法的优化效果,以及其对转矩脉动的影响,总结了不同优化方法的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并列转子 永磁直驱电机 电磁力 优化方法
下载PDF
船舶轮缘推进器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7
作者 欧阳武 张琢 +3 位作者 刘报 刘湘明 邱湘瑶 严新平 《船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I0002-I0022,共19页
采用电力直驱模式来完成电能与机械能的无传动转化是高端交通动力装备领域的未来战略性技术之一。轮缘推进器(RDT)作为一种高度集成的电力直驱推进,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文章梳理了船舶轮缘推进器的6项关键技术,包括水力部件设计及优化... 采用电力直驱模式来完成电能与机械能的无传动转化是高端交通动力装备领域的未来战略性技术之一。轮缘推进器(RDT)作为一种高度集成的电力直驱推进,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文章梳理了船舶轮缘推进器的6项关键技术,包括水力部件设计及优化、电机设计及控制、水润滑轴承的设计和性能强化、系统集成与测试、船体匹配及联合控制以及可靠性评估与智能运维;阐述了各项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总结了国内外RDT产品和实船应用情况。研究和应用表明,节能、环保、灵活的轮缘推进器是绿色智能船舶电力推进形式的重要选择,高性能轮缘推进器专用化设计、效能提升和状态监测以及智能运维是轮缘推进器未来重要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缘推进器 绿色智能船舶 水动力 永磁电机 水润滑轴承
下载PDF
磁偶极子单自由度定位河床冲刷监测方法研究
8
作者 杨则英 孙英琳 王成赫 《建筑技术开发》 2024年第4期105-108,共4页
为解决传统磁偶极子定位方法依磁力梯度张量反演磁偶极子位置,所需测量矩阵复杂的弊端,从磁偶极子空间分布模式出发,仅以单自由度的磁偶极子在某点处所产生的磁场三分量来定位磁偶极子。依据磁偶极子空间分布模式,推导单自由度磁偶极子... 为解决传统磁偶极子定位方法依磁力梯度张量反演磁偶极子位置,所需测量矩阵复杂的弊端,从磁偶极子空间分布模式出发,仅以单自由度的磁偶极子在某点处所产生的磁场三分量来定位磁偶极子。依据磁偶极子空间分布模式,推导单自由度磁偶极子的反演方程,实现了磁偶极子单自由度定位。在此基础上,基于推导的反演方程,将磁偶极子单自由度定位方法与重力驱动河床冲刷监测方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河床冲刷监测方法,该方法可以通过单自由度反演公式反映河床冲刷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冲刷 反演方程 磁偶极子 重力驱动
下载PDF
结合风速预测的直驱风电机组减载调频策略
9
作者 王印松 袁环环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109,共9页
直驱永磁风电机组常用的减载调频控制策略缺乏对风电机组运行经济性和调频能力的考虑,易导致系统出现调频能力不足或备用功率冗余的问题,对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减载率的优化减载调频策略。首先划分不同的风速模式,确立不同模式下的超速... 直驱永磁风电机组常用的减载调频控制策略缺乏对风电机组运行经济性和调频能力的考虑,易导致系统出现调频能力不足或备用功率冗余的问题,对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减载率的优化减载调频策略。首先划分不同的风速模式,确立不同模式下的超速与变桨距协调控制方案;其次考虑系统调频能力和发电量两因素,设计函数求取不同工况下的最优减载率;由于风速波动频繁,风机控制具有延迟,因此利用风速预测和滑动窗口法对最优减载率做进一步调整;最后搭建系统仿真模型,通过改进的频率控制动态调整减载率参与系统调频。仿真实验表明,所提控制策略与常用的策略相比在实时风速、负荷扰动下系统频率动态偏差减小、达到最低值的时间延长,风机发电量增加,桨距角变化量减小。该策略能满足调频需求,提升调频质量,减小机械磨损,提高风机运行的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驱永磁风电机组 可变减载率 超速控制 变桨距控制 优化减载控制
下载PDF
考虑初始风速与机端故障稳态电压跌落程度的直驱风机故障响应特性分类及其判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东晟 沈沉 +2 位作者 吴林林 程雪坤 杨艳晨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47-1259,I0001,共14页
对电力系统进行安全分析时,往往需要对各种预想场景进行仿真。随着风电的大量接入,对风电场提出适用于预想故障分析的等值建模方法变得十分重要,而根据风机故障后的动态特性对其进行分群则是等值建模的基础。各风机在故障后的动态响应... 对电力系统进行安全分析时,往往需要对各种预想场景进行仿真。随着风电的大量接入,对风电场提出适用于预想故障分析的等值建模方法变得十分重要,而根据风机故障后的动态特性对其进行分群则是等值建模的基础。各风机在故障后的动态响应特性不仅受其控制方式的影响,还受到运行风速和故障严重程度的影响,而一般情况下风机控制的响应速度较快,可以认为在故障持续期间风机能够运行至故障稳态。基于此,提出考虑初始风速及机端故障稳态电压跌落程度的风电机组故障响应特性分类及判别方法,以此作为风机分群的依据。首先针对永磁直驱风机(direct-driven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generator,PMSG)故障过程中无功优先控制、故障恢复期间有功斜坡恢复的控制策略,分析其在不同风速条件下故障后所有可能的响应特性,将初始风速与故障稳态电压作为分类指标,从机理上找到直驱风机进入各类响应特性的边界条件;然后,提出利用预想故障信息的风机机端故障稳态电压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预想故障的直驱风机分群方法;最后,通过对风电场进行详细建模仿真,验证所提分群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直驱风机 有功响应 斜坡恢复 预想故障 分群方法
下载PDF
基于物理信息神经网络的同步发电机建模
11
作者 杨珂 王鑫 +2 位作者 凌佳杰 耿光超 江全元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924-4932,I0027,共10页
采用物理机理建立的同步发电机模型在表达发电机真实的非线性特性方面存在不足,电力系统正在不断研究和采纳新的同步发电机模型以增强模型的准确性。数据驱动模型具有更强的非线性表达能力,但在同步发电机建模实际应用中面临着模型泛化... 采用物理机理建立的同步发电机模型在表达发电机真实的非线性特性方面存在不足,电力系统正在不断研究和采纳新的同步发电机模型以增强模型的准确性。数据驱动模型具有更强的非线性表达能力,但在同步发电机建模实际应用中面临着模型泛化性不强和所需数据量大等问题。为克服上述问题,该文结合神经元建模原理,以循环神经网络为基本框架,在同步发电机物理机理的引导下,提出基于物理信息神经网络的同步发电机模型。经过算例验证,所提模型可准确表达同步发电机磁饱和特性,并且具有较强的泛化性。该模型可在小规模数据下对同步发电机各阶模型达到更高的拟合准确度,并可应用于现有机电暂态仿真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信息神经网络 数据驱动 同步发电机 磁饱和效应
下载PDF
永磁伺服系统转速跟踪控制与数据驱动的参数设计方法
12
作者 连传强 郭力源 +2 位作者 许观达 肖飞 张伟伟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412-2421,共10页
在永磁伺服控制系统中,传统的转速控制策略在低频段存在幅值与相位偏差问题,降低了转速跟踪控制精度。为解决该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高精度的转速跟踪控制策略与数据驱动的参数设计方法。主要思路是在转速控制环节串联一个滞后-超前补偿... 在永磁伺服控制系统中,传统的转速控制策略在低频段存在幅值与相位偏差问题,降低了转速跟踪控制精度。为解决该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高精度的转速跟踪控制策略与数据驱动的参数设计方法。主要思路是在转速控制环节串联一个滞后-超前补偿器,用以校正低频段的幅值与相位;以低频段补偿后的幅值及相位误差最小为优化目标,同时约束补偿器在全频带范围内的最大幅值增益和相移,设计了一种数据驱动的补偿器参数优化方法,并对补偿后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分析评估。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实验数据所设计的补偿器在转速指令频率小于1 rad/s的低频段区间内,转速跟踪误差小于2 r/min,相较于传统方法控制精度显著提升;在跟踪转速阶跃指令时,该文方法和传统方法的控制效果相当,这说明该文方法在改善低频段跟踪性能的同时,保持了控制系统在中高频段原有的幅频和相频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伺服系统 转速控制 滞后-超前补偿器 数据驱动 参数优化
下载PDF
聚变能源研究态势及展望
13
作者 彭先觉 高翔 +5 位作者 李建刚 刘永 邓建军 李正宏 周良骥 师学明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0-197,共8页
聚变能源开发有望重塑未来能源发展格局,正处于突破工程能量“得失相当”的关键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总结了聚变能源研究的主要进展,凝练了能量平衡尚未实现、氚自持尚未得到验证、实现高可利用率难度极高、耐辐照材料开发进展缓... 聚变能源开发有望重塑未来能源发展格局,正处于突破工程能量“得失相当”的关键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总结了聚变能源研究的主要进展,凝练了能量平衡尚未实现、氚自持尚未得到验证、实现高可利用率难度极高、耐辐照材料开发进展缓慢、使用经济性普遍较差等发展挑战。在梳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的共性基础技术突破、成员国配套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我国磁约束聚变研究的整体规划、自主项目部署、技术路线跟踪等方面的进展。进一步,围绕我国自主提出的Z箍缩聚变裂变混合堆(Z-FFR)概念,阐述了基本原理、应用优势、系列进展,提出了面向2040年实现商业化供能目标的发展规划,涵盖关键技术攻关、工程演示、商业发电推广等阶段的任务目标。为了全面推进我国聚变能源开发进程,建议在磁约束聚变方面深入参与ITER计划和相关国际合作,攻克商用聚变堆关键物理与工程技术,开展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主机关键部件研发并适时建设和运营CFETR;在Z-FFR方面,加快“电磁驱动大科学装置”建设,开展聚变能源关键技术攻关,推进Z-FFR工程演示和商业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变能源 磁约束聚变 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 Z箍缩聚变裂变混合堆 商业化供能
下载PDF
可操纵导管在神经介入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崔晟岩 杨宜璠 +1 位作者 罗继昌 焦力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80-485,共6页
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治疗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已经成为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导管作为介入治疗重要的手术器械,常常需要通过精确控制头端,以通过血管迂曲的位置。传统导管存在着头端形状固定、近端力矩传导受限、操控困难... 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治疗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已经成为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导管作为介入治疗重要的手术器械,常常需要通过精确控制头端,以通过血管迂曲的位置。传统导管存在着头端形状固定、近端力矩传导受限、操控困难等缺点,这增加了患者介入手术的并发症发生风险,且延长了手术暴露时间。随着材料学和工程学的飞速发展,可操纵导管开始应用于临床介入治疗,使精准“控弯”成为可能。该文系统性阐述了可操纵导管的分类,着重介绍其在神经介入治疗领域的运用,并对可操纵导管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可操纵导管 拉线驱动 磁导航驱动 软材料驱动 综述
下载PDF
5 MW内外转子组合式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仿真设计
15
作者 杨尔坤 张岳 +3 位作者 王凤翔 于铖 才智伟 崔益铭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9-42,共4页
文章通过等效磁路法设计了额定功率5 MW的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对比研究了120极/378槽和78极/324槽两种设计方案的超大功率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性能,从电机结构上解决了超大功率发电机体积过大,不利于运输等缺点,并在此基础上,仿真验证了... 文章通过等效磁路法设计了额定功率5 MW的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对比研究了120极/378槽和78极/324槽两种设计方案的超大功率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性能,从电机结构上解决了超大功率发电机体积过大,不利于运输等缺点,并在此基础上,仿真验证了文章所设计的内外转子组合式5 MW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风力发电机 直驱 内外转子
下载PDF
基于外尔半金属WTe_(2)的自旋-轨道矩驱动磁矩翻转
16
作者 魏陆军 李阳辉 普勇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89,共8页
外尔半金属WTe_(2)有强自旋轨道耦合且能产生新奇非常规面外极化的自旋流,是近几年的新兴热点.同时WTe_(2)还具有高的电荷-自旋转换效率,能在无外磁场辅助的情况下实现垂直磁矩确定性的翻转,这对于高密度集成低功耗磁随机存取存储器至... 外尔半金属WTe_(2)有强自旋轨道耦合且能产生新奇非常规面外极化的自旋流,是近几年的新兴热点.同时WTe_(2)还具有高的电荷-自旋转换效率,能在无外磁场辅助的情况下实现垂直磁矩确定性的翻转,这对于高密度集成低功耗磁随机存取存储器至关重要.本文回顾了近几年WTe_(2)与铁磁层组成异质结构中自旋轨道矩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用不同方法制备的WTe_(2)(例如机械剥离和化学气相沉积)与铁磁层(例如FeNi和CoFeB等)、二维磁体(例如Fe_(3)GeTe_(2)等)组成异质结的自旋轨道矩探测和磁矩翻转的电调控研究进展.最后,对相关研究的发展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Te_(2) 自旋轨道矩 磁矩翻转的电调控
下载PDF
直驱风电场并网系统宽频振荡小干扰稳定判据及稳定性分析
17
作者 季一宁 王海风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39,共10页
并网电力系统中多直驱风电机组(direct-driven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generator,PMSG)风电场可能出现次同步/超同步振荡现象,为深入的研究直驱风电场并网系统的宽频振荡,文章对多PMSG风电场并网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首先,针... 并网电力系统中多直驱风电机组(direct-driven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generator,PMSG)风电场可能出现次同步/超同步振荡现象,为深入的研究直驱风电场并网系统的宽频振荡,文章对多PMSG风电场并网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首先,针对次同步振荡频率场景和超同步振荡频率场景分别建立了单台PMSG的简化数学模型。然后,结合风电场的等效降阶法求解了多PMSG风电场并网系统的特征方程,运用劳斯赫尔维兹判据得出各频率场景下并网系统中风电场的稳定性判据,从解析的角度分析了并网系统中各运行参数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最后,通过一个可扩展的多PMSG风电场并网系统验证了文中提出的风电场等效降阶模型下的稳定判据是可行有效的,并直观的讨论了并网系统中PMSG风电机组数量以及长线路等效电抗变化对并网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驱永磁同步发电机 风电场 小干扰稳定 宽频振荡 稳定判据
下载PDF
延长油田长6储层渗吸驱油效率实验研究
18
作者 马赞 郭红强 +3 位作者 马焕焕 党占锋 黄贵花 高庆庆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24-29,共6页
注水开发是特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技术,水驱油过程中渗吸作用对水驱油效率贡献大小,对有效提高水驱油效率并最终提高原油采收率至关重要。以延长油田长6组油藏真实岩心为研究对象,重水和无水煤油为实验介质,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分别... 注水开发是特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技术,水驱油过程中渗吸作用对水驱油效率贡献大小,对有效提高水驱油效率并最终提高原油采收率至关重要。以延长油田长6组油藏真实岩心为研究对象,重水和无水煤油为实验介质,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分别开展了自发渗吸、渗吸驱替、驱替实验研究,并定量描述了渗吸作用对水驱油效率的贡献值。结果表明:静态条件下,随自发渗吸时间增加,驱油效率逐渐增大,最高达到37.11%;渗吸后再以不同驱替速度进行驱替,增大驱替速度,有效增加了驱替过程对水驱油效率的贡献,驱替速度0.06 mL/min时,最终驱油效率为45.68%;在岩心饱和油状态下直接驱替时,随注入速度的增大,驱油效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终的驱油效率为37.73%;自发渗吸静态贡献率最大为37.11%,动态贡献率最小为7.95%,不同条件下驱油的自发渗吸平均贡献率为22.53%。该研究成果对于特低渗油藏水驱油提高采收率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自发渗吸 水驱油 核磁T2谱
下载PDF
基于六相静止坐标系的永磁容错轮缘推进电机模型预测电流控制
19
作者 朱景伟 李想 +2 位作者 安达 陈思 刘咏涵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69-1475,共7页
针对六相永磁容错轮缘推进电机在应用传统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策略时存在计算量大、容错控制策略复杂、电机转矩脉动大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六相静止坐标系的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策略。在固定采样频率下,通过当前时刻转子位置、转速和故障... 针对六相永磁容错轮缘推进电机在应用传统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策略时存在计算量大、容错控制策略复杂、电机转矩脉动大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六相静止坐标系的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策略。在固定采样频率下,通过当前时刻转子位置、转速和故障容错控制策略计算出六相定子电流给定值,进而在六相静止坐标系下对六相电流独立地进行2轮预测,通过价值函数寻优确定六相H桥逆变电路的最优开关状态组合,实现对六相永磁容错轮缘推进电机的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六相静止坐标系的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策略具有算法简单、无故障和开路故障下电机转矩脉动小的优点,同时兼顾了传统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算法动态响应快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容错轮缘推进电机 六相静止坐标系 模型预测电流控制 H桥逆变器 容错控制 转矩脉动 对比分析 StarSim
下载PDF
车轮多边形对永磁直驱机车动态特性的影响研究
20
作者 徐艳晖 《铁道车辆》 2024年第4期54-60,共7页
永磁直驱机车采用永磁同步电机作为牵引电机,电机输出的牵引力通过挠性空心联轴器传递到轮对,直接驱动车轮旋转。轮轨激励作为车辆系统外部最主要的激励源,也会通过联轴器传递到电机,从而对直驱机车车辆系统动力学响应产生影响。文章主... 永磁直驱机车采用永磁同步电机作为牵引电机,电机输出的牵引力通过挠性空心联轴器传递到轮对,直接驱动车轮旋转。轮轨激励作为车辆系统外部最主要的激励源,也会通过联轴器传递到电机,从而对直驱机车车辆系统动力学响应产生影响。文章主要考虑车轮多边形这种常见的确定性、周期性激扰,建立永磁直驱机车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不同车轮多边形阶数、波深和相位对永磁直驱机车车辆振动特性的影响。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当车轮多边形激振频率与车辆系统垂向振动固有频率接近时,将引发轮对共振,加剧车辆系统的振动;车轮多边形波深越大,轮轨垂向力和轮对振动加速度幅值越大;车轮多边形相位对轮轨垂向力的影响较小,但同一构架前后轮对多边形相位差会显著影响构架垂向运动和点头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直驱机车 车轮多边形 轮轨力 动力学 动态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