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平原粮食主产区公主岭市种植业系统的能值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大瑜 凌凤楼 +3 位作者 张立馥 杨世琦 刘兴土 高旺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17,共6页
应用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以东北平原粮食主产区公主岭市为例,通过一系列的能值指标,定量分析了该县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大豆、水稻系统的能值流动,评价了该县这3种作物系统环境资源基础和经济特征,玉米、大豆和水稻的太阳能... 应用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以东北平原粮食主产区公主岭市为例,通过一系列的能值指标,定量分析了该县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大豆、水稻系统的能值流动,评价了该县这3种作物系统环境资源基础和经济特征,玉米、大豆和水稻的太阳能值转换率分别为1.95×104、4.98×104和3.59×104。结果表明:大豆的能值最高,水稻次之,玉米最低;总体而言,2002年吉林省公主岭市种植业系统的发展程度相对较高,提高系统的能值投入重点应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可更新有机能值的投入及科学管理力度,才能使公主岭市种植业系统走上持续发展的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分析 种植业系统 东北平原粮食主产区
下载PDF
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化流转定价机制研究——以黑龙江省克山县为例 被引量:17
2
作者 宋戈 林彤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4-51,共8页
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化流转定价机制,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为合理确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流转价格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区间价格模型,Hurwicz准则,层次分析法,收益现值法。研究结果 :克山县... 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化流转定价机制,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为合理确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流转价格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区间价格模型,Hurwicz准则,层次分析法,收益现值法。研究结果 :克山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流转的价格区间为6380元/hm^2到9155元/hm^2;通过对比供需双方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计算得土地流转价格系数为0.498;在价格区间内引入Hurwicz准则,测算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流转价格是可行的。研究结论: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中介代理人、以维护流转双方利益为准则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化流转定价机制不仅体现利润分享原则,也丰富了马克思地租地价理论的实践应用,符合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政策改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制度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化流转 定价机制 价格区间 东北粮食主产区
下载PDF
东北东部山区8个主要树种耐旱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段瑞兵 孙慧珍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6-163,共8页
耐旱性对于树木存亡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该研究以东北东部山区野外自然生长的8个树种——白桦、黄菠萝、胡桃楸、水曲柳、蒙古栎、春榆、兴安落叶松和红松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各树种PV曲线水分参数(7个),同时结合蒸腾速率、枝叶清晨和... 耐旱性对于树木存亡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该研究以东北东部山区野外自然生长的8个树种——白桦、黄菠萝、胡桃楸、水曲柳、蒙古栎、春榆、兴安落叶松和红松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各树种PV曲线水分参数(7个),同时结合蒸腾速率、枝叶清晨和中午水势、初始致死含水率和持水力等5个实测水分指标,对比分析以单个水分指标、综合水分指标评价耐旱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分别以PV曲线水分参数ψ_(tlp)和ψ_(sat)等衡量8个树种的耐旱性,发现单个水分指标对8个树种的耐旱性强弱排序有所不同,有的甚至完全相反;但通过PV曲线获取的水分参数ψ_(sat)-ψ_(tlp)、RWC_(tlp)、ROWC_(tlp)、ε_(max)和b值排序基本一致,其耐旱性强弱依次为:红松>胡桃楸>黄菠萝>白桦>兴安落叶松>蒙古栎>春榆>水曲柳。(2)以PV曲线7个水分参数综合评价结果显示,8个树种的耐旱性强弱依次为:红松>胡桃楸>黄菠萝>兴安落叶松>蒙古栎>白桦>春榆>水曲柳;以实测5个水分指标综合评价结果显示,8个树种的耐旱性强弱依次为:红松>蒙古栎>兴安落叶松>黄菠萝>水曲柳>春榆>白桦>胡桃楸;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胡桃楸、蒙古栎和水曲柳位置发生了较大变化。(3)采用12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发现8个树种的耐旱性强弱依次为:红松>黄菠萝>蒙古栎>兴安落叶松>胡桃楸>春榆>白桦>水曲柳。研究认为,12个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比较符合东北东部山区8个树种天然分布的生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东部山区 主要树种 耐旱性 综合评价
下载PDF
1905—1945年东北大田作物种植格局变迁研究
4
作者 朱星宇 包平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1-94,共14页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的种植,晚清以前维持以“大豆—高粱—粟”为主的格局,晚清以降,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东北地区形成了以大豆为中心的种植格局。为满足人口的口粮需求,东北的大田作物生产出现了地理上的差异景象。“伪满”政权建立后...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的种植,晚清以前维持以“大豆—高粱—粟”为主的格局,晚清以降,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东北地区形成了以大豆为中心的种植格局。为满足人口的口粮需求,东北的大田作物生产出现了地理上的差异景象。“伪满”政权建立后,由于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冲击,日本殖民政治干扰等因素,动摇了以大豆为主的种植格局,导致了农业生产滑落于衰退的边缘。1937年后,抗战全面爆发,粮食供应日益紧张,日本为弥补短缺的“战争物资”,全面加强了对农业领域的殖民控制,因此,作为东北农业主流的大田种植不仅结构上被重塑,而且部分农产品还在数量上出现了“另类”的畸形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东北地区 大田作物 种植格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