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atistical features of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size for moderate and large earthquakes in Chinese mainland 被引量:3
1
作者 蒋海昆 郑建常 +3 位作者 吴琼 曲延军 李永莉 代磊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7年第2期158-171,共14页
Based on data of earthquake sequences with Ms≥5.0 in Chinese mainland from 1970 to 2004, for different sequence types and different rupture modes of the main shoc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si... Based on data of earthquake sequences with Ms≥5.0 in Chinese mainland from 1970 to 2004, for different sequence types and different rupture modes of the main shoc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size R and the magnitude of the main shock Mo has been studied statistically. Considering the rupture mode of the main shock, we give the quantitative statist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R and Mo under 95% confidence level for different sequence typos. Qualitatively, lgR, the logarithm of the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size, is positively correlative to the M0, but the data distribution is dispersed. Viewing from different sequence typo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 and M0 is very weak for isolated earthquake type (lET) sequence, R distributes in the range from 5 to 60 km; For mainshock-aftershock type (MAT), lgR is positively correlative to M0; For multiple main shock type (MMT), the corelation between lgR and M0 is not very obvious when M0≤6.2 and R distributes in the range from 5 to 70 km, while it shows a linear correlation when M0≥6.3.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occupational ratios of different sequence types for strike-slip and oblique slip are almost the same. But for dip-slip (mostly are thrust mechanisms), the ratio of MAT is higher than that of IET and MMT. Comparing with previous results, it indicates that, when M0 is large enough, R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M0 and there is almost no relationship with the rupture mode of the main sh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mainland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size types of aftershock sequences rupture mode ofthe main shock
下载PDF
Study of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main shocks and aftershocks and aftershock synthesis method 被引量:4
2
作者 Zhang Yingnan Zhi Xudong Fan Feng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9年第4期759-775,共17页
To consider the infl uence of aftershocks in engineering design,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main shocks and aftershocks should be examined, and an aftershock simulation method with main shock ground motions needs to be ... To consider the infl uence of aftershocks in engineering design,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main shocks and aftershocks should be examined, and an aftershock simulation method with main shock ground motions needs to be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the data on the sequences of main shock–aftershock ground motions and other related parameters were collected. Using these data,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magnitude, frequency, duration and energy of the main shock–aftershock ground motion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gnitude of the aftershock can be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main shock. The shapes of the Fourier amplitude spectra of main shocks and aftershocks were similar;however, the predominant frequency and high-frequency components of the aftershock tended to be larger. Considering the magnitude diff erence between the main shock and the aftershock, the correlation of durations was explored. Additionally, a new concept, the duration ratio, was defi ned to describe the concentration of seismic energy release, and main shock energy was strong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energy attenuated during the main shock–aftershock sequence. Finally, based on these results regarding correlation, an aftershock synthesis using recorded main shock ground motions was constructed with the trigonometric series method for seismic design, and some examples are given to analyze the rationality of this synthetic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n shock-aftershock sequence CORRELATION aftershock synthesis SEISMIC design
下载PDF
Method discussion for quick response grey prediction of stronger aftershocks of an earthquake sequence
3
作者 平建军 李永庆 张清荣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9年第1期78-83,共6页
In this paper, we take occurrence process of early strong aftershocks of a main after shock type′s earthquake sequence as a complex grey system, and introduce predicting method for its stronger aftershocks by grey p... In this paper, we take occurrence process of early strong aftershocks of a main after shock type′s earthquake sequence as a complex grey system, and introduce predicting method for its stronger aftershocks by grey predicting theory. Through inspection prediction for 1998 Zhangbei M S=6.2 earthquake sequence, it shows that the grey predicting method maybe has act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quick response prediction problems of stronger aftershocks of an earthquake sequ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n after shock type′s earthquake sequence stronger aftershock grey prediction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中强以上地震余震分布尺度的统计特征 被引量:35
4
作者 蒋海昆 郑建常 +3 位作者 吴琼 曲延军 李永莉 代磊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1-164,共14页
依据1970年以来记录相对完备的Ms≥5.0地震序列资料,统计研究了中国大陆余震分布尺度与序列最大地震震级M0及最大地震破裂形式之间的关系.在95%置信概率下,考虑主震破裂形式,分序列类型给出了余震分布尺度与M0之间的统计关系.定性而言,... 依据1970年以来记录相对完备的Ms≥5.0地震序列资料,统计研究了中国大陆余震分布尺度与序列最大地震震级M0及最大地震破裂形式之间的关系.在95%置信概率下,考虑主震破裂形式,分序列类型给出了余震分布尺度与M0之间的统计关系.定性而言,余震分布尺度的对数lgR与M0正相关,但数据分布较为离散.分类型来看,孤立型序列余震分布尺度与M0之间统计相关程度低,余震分布尺度介于5~60 km之间;主余型序列lgR与M0正相关;多震型序列当M0≤6.2时lgR与M0之间相关性不显著,余震分布尺度介于5~70km之间,当M0≥6.3时lgR与M0线性相关.统计结果还表明,走滑-近走滑及斜滑型主震所导致序列类型比例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倾滑-近倾滑型主震(主要为逆断型破裂)所导致的主余型序列所占比例较高,孤立型及多震型序列所占比例则相对较低.对比研究显示,当M0较高时,余震分布尺度主要取决于主震大小而与主震破裂形式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余震分布尺度 序列类型 主震破裂形式(主震断层性质)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中强地震序列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64
5
作者 蒋海昆 李永莉 +4 位作者 曲延军 华爱军 代磊 郑建常 侯海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9-398,共10页
利用中国大陆1970年以来记录相对完备的294次5.0级以上的地震序列,研究地震序列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西南地区,川滇菱形地块及其所控制的鲜水河-安宁河-小江地震带及金沙江-红河地震带以主余型序列活动为主,滇西和怒江-澜沧... 利用中国大陆1970年以来记录相对完备的294次5.0级以上的地震序列,研究地震序列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西南地区,川滇菱形地块及其所控制的鲜水河-安宁河-小江地震带及金沙江-红河地震带以主余型序列活动为主,滇西和怒江-澜沧江断裂带以西腾冲-保山块体的龙陵、澜沧等地分布着较多的多震型地震,极少数孤立型地震主要分布于川西北地区,云南地区无孤立型地震.在西北地区,新疆南天山西段以主余型为主,其中柯坪块体与普昌断裂交汇区发生过多震型地震,天山中段则以孤立型地震居多;祁连山地震带以主余型序列活动为主;青海地区以主余型地震居多,但序列类型的区域特征不明显.在华北地区,阴山-燕山-渤海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及下扬子断块以主余型地震为主,山西地震带北段与NW向阴山-燕山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发生过5~6级多震型地震,华北地区南部北纬35°线附近以孤立型地震居多.序列类型空间分布与区域构造运动形式有关,断层内部闭锁单元或障碍体的破裂以及新生的、彼此分离的断裂段的破裂,大多产生主余型序列;多震型地震往往与共轭构造或多组构造交汇相联系;简单断层端部的进一步扩展一般产生孤立型地震.序列类型空间分布与区域深部介质环境也有一定关系,主余型地震大多发生在上地壳高速区或高、低速过渡带内,而多震型地震则较多地发生在上地壳低速区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列类型 空间分布 孤立型 主余型 多震型 构造运动形式 深部介质环境
下载PDF
张北6.2级地震序列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淑莲 戴英华 刘志辉 《华北地震科学》 1998年第3期28-33,共6页
1998年1月10日张北6.2级地震后,我们根据《地震现场工作大纲和震情分析指南》[1]用b值、h值、u值、K值对该次地震序列进行了综合判定。结果认为此次地震为主震余震型。张北地震序列在衰减过程中出现以4级地震为峰值有节律的起伏,在... 1998年1月10日张北6.2级地震后,我们根据《地震现场工作大纲和震情分析指南》[1]用b值、h值、u值、K值对该次地震序列进行了综合判定。结果认为此次地震为主震余震型。张北地震序列在衰减过程中出现以4级地震为峰值有节律的起伏,在时间上有较规则的准周期,且每一组起伏前密集—平静规律十分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北地震 地震序列 余震型序列 H值 ui指数
下载PDF
最大后续地震的强度估计及早期预测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红卫 周翠英 王华林 《华北地震科学》 1997年第2期67-75,共9页
使用Ms≥5.0级的80余个地震序列资料,按文献[1]给出的传统分类方法将序列分为主余震型、强震群型(包括双主震型)及孤立型三类,首次分类型统计了第一次大震M1和最大后续地震M2之间的关系,得出线性关系式M2=a+bM1及三类序列相应的... 使用Ms≥5.0级的80余个地震序列资料,按文献[1]给出的传统分类方法将序列分为主余震型、强震群型(包括双主震型)及孤立型三类,首次分类型统计了第一次大震M1和最大后续地震M2之间的关系,得出线性关系式M2=a+bM1及三类序列相应的a、b值.将使用上述关系式计算的M2与序列实际发生的M2比较,若取两者之差|△M|≤0.5为标准,内符检验的准确率超过90%.用中小地震序列和历史及现代中、强震资料作外推检验,准确率亦在90%左右.对于大震现场震后趋势判断及最大后续地震的估计具有较高实用价值.为使公式在大震现场工作中便于应用,文中尚给出了以模式识别方法使用M1后一天内资料提取的地震序列综合分类指标,用于早期趋势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强度估计 早期预测 地震预报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1995年云南孟连西7.3级地震前震序列特征及其与主震的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祖荫 钱晓东 张俊伟 《华南地震》 1998年第4期17-22,共6页
在分析 1995年云南孟连西 7 3级地震的前震序列时 ,发现跟踪最大前震6 2级的余震序列中 ,有一组较大震级的地震呈现出随时间的增长不断线性递增的特点 ,这种特点在云南其他震例中也曾多次出现过。利用修正的大森公式n(t) =k/ (t +c) p ... 在分析 1995年云南孟连西 7 3级地震的前震序列时 ,发现跟踪最大前震6 2级的余震序列中 ,有一组较大震级的地震呈现出随时间的增长不断线性递增的特点 ,这种特点在云南其他震例中也曾多次出现过。利用修正的大森公式n(t) =k/ (t +c) p 拟合该序列 ,在获得的参数重新构造的频度 -线性化时间坐标中 ,这一组地震显示出与海城前震序列随时间变化震级出现非线性增强的共同特征。采用表征物质加速应变而失稳的方程d(∑M0 1/2 ) /dt=c/ (tm-t) n ,对孟连西前震序列多方面进行跟踪定量分析 ,预测主震的发生时间平均比实发时间仅推迟 2 6min ,震级相差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震序列 主震 地震预报 非线性演化 孟连西地震
下载PDF
震后房屋建筑的应急评估 被引量:2
9
作者 唐坤 滕晓敏 《工程质量》 2011年第12期61-62,共2页
为解决灾民的应急居住问题,需要对震后房屋建筑进行应急评估。本文指出应急评估适用的震型,给出各类结构的检查要点,对不同地震破坏等级的建筑物粘贴相应的标签,区分出能及时利用的房屋建筑。
关键词 应急评估 主震-余震型地震 地震破坏等级
下载PDF
澜沧耿马地震序列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蔡静观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05-313,共9页
本文对1988年8月15日澜沧中强震序列,以及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强震序列的地震活动性特征和地震波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在某些方面,8月15日中强震序列反映出其前震特征,而11月6日强震序列则明显反映出双震型地震的特征。在余... 本文对1988年8月15日澜沧中强震序列,以及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强震序列的地震活动性特征和地震波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在某些方面,8月15日中强震序列反映出其前震特征,而11月6日强震序列则明显反映出双震型地震的特征。在余震区的北区和南区,余震活动在地震波初动、震源深度、大小地震比例关系和能量释放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同时对强余震前的地震活动性特征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地震活动性 地震波
下载PDF
地震序列类型判据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荣国 《国际地震动态》 1993年第10期6-8,共3页
本文讨论了地震序列类型现有的几种分类和震型判据。目前,通过地质构造格局、地震频度、强度统计和余震波形特征分析诸途径的研究已取得可观的研究成果。尽管研究中还存在相悖的结论,但实践证明,现有的研究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是可行的。
关键词 地震序列 地震构造 余震 类型 地震
下载PDF
地震序列的功率谱在序列类型判断及强余震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蓉良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5年第1期6-14,共9页
主震型与群震型地震序列的功率谱有着不同的衰减速率β,主震型序列的β值比群震型的低,并且在随时间的演化过程中,比群震型的衰减快,这表明了不同类型序列的动力学差异。根据β值可以在地震发生后的早期即1、3、7、30天内对地... 主震型与群震型地震序列的功率谱有着不同的衰减速率β,主震型序列的β值比群震型的低,并且在随时间的演化过程中,比群震型的衰减快,这表明了不同类型序列的动力学差异。根据β值可以在地震发生后的早期即1、3、7、30天内对地震序列类型及强余震的发生作出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率谱 地震预报 余震 地震序列
下载PDF
台湾海峡7.3级地震特征及其构造环境综述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洪涛 《国际地震动态》 1995年第2期11-13,共3页
本文利用充分的数据,在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详尽地介绍了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特征及其构造环境,旨在让人们了解在该地区发生的这次罕见的特殊的构造地震的特点。
关键词 台湾海峡 强震 地震构造 地震 构造环境
下载PDF
1993年1月27日普洱6.3级地震震前地震活动及余震序列特征
14
作者 范杨 《华北地震科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5-40,共6页
总结了1993年1月27日普洱6.3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和余震序列特征。发现震前一年,震中区及其所在的思茅、普洱地震带地震活动平静,而与其相邻的耿马、澜沧地震带地震活动增强,表现出与该地区以往中强震之前不同的地震活... 总结了1993年1月27日普洱6.3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和余震序列特征。发现震前一年,震中区及其所在的思茅、普洱地震带地震活动平静,而与其相邻的耿马、澜沧地震带地震活动增强,表现出与该地区以往中强震之前不同的地震活动特点。余震序列各项参数则表现出主震余震型的典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地震活动性 地震序列 地震 震级
下载PDF
冲击载荷下的石油测试管柱系统的动力学性质研究
15
作者 崔之健 鲁明俊 李京辉 《机械》 2006年第12期7-9,27,共4页
基于波动方程分析井下钻柱振型及其减振模型,并就振型的非线性展开讨论,最后基于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研究冲击载荷下石油测试管柱减振系统的动力学性质。在模拟过程中涉及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状态非线性和动态加载等问题。
关键词 新型减振器 地基扰动力 减振系数 冲击强度 主瓣频率 非线性
下载PDF
婴儿粪便长双歧杆菌的分离与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张秋雪 刘晓婵 +4 位作者 朱宗涛 万峰 孙思睿 贾芳芳 孟祥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8-14,共7页
本研究旨在分析婴儿粪便长双歧杆菌的多样性,采用改良MRS培养基从哈尔滨地区健康婴儿粪便中分离双歧杆菌,采用生理生化实验结合16S rDNA和热应激蛋白60基因(heat-shock protein 60,hsp60)同源性分析鉴定分离株,利用同源性分析及随机扩... 本研究旨在分析婴儿粪便长双歧杆菌的多样性,采用改良MRS培养基从哈尔滨地区健康婴儿粪便中分离双歧杆菌,采用生理生化实验结合16S rDNA和热应激蛋白60基因(heat-shock protein 60,hsp60)同源性分析鉴定分离株,利用同源性分析及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RAPD)、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技术进一步分析长双歧杆菌多态性。实验从11个婴儿体内分离得到18株厌氧的细菌菌株,经形态学分析、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测序及hsp60测序实验发现,其中7株为长双歧杆菌长亚种,3株为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RAPD和MLST结果表明:7株长双歧杆菌长亚种为6个基因型,3株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为2个基因型,上述结果说明不同人源婴儿粪便长双歧杆菌基因型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双歧杆菌 热应激蛋白60基因(hsp60)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下载PDF
云南地震序列最大余震的估算 被引量:3
17
作者 田红旭 毛玉平 钱晓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15,171,共7页
利用1965~2012年云南地区的181次地震序列资料,分别用4种不同的方法得到主震和最大余震的震级关系式分别为:b值截距法Mmax=-0.44+ 1.03Mb ±0.4;最大后续余震法Mmax=-0.23+1.00Mm±0.4;主震震级估算最大余震法Mmax=-0.71 +... 利用1965~2012年云南地区的181次地震序列资料,分别用4种不同的方法得到主震和最大余震的震级关系式分别为:b值截距法Mmax=-0.44+ 1.03Mb ±0.4;最大后续余震法Mmax=-0.23+1.00Mm±0.4;主震震级估算最大余震法Mmax=-0.71 +0.89M±0.4;主震与最大余震震级差法:主震震级在5.0~5.9级之间,Mmax=M-1.2,在6.0~7.9级之间,Mmax=M-1.0.用这4种方法对2009年7月9日姚安6.0级地震和2012年9月7日彝良5.6、5.7级地震序列中的最大强余震进行估算,结果符合较好.统计结果显示最大强余震发生在主震后前3天的比例高达60%,这一结果可为最大强余震的时间判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地区 地震序列 最大强余震 主震震级 b值截距
下载PDF
成人粪便中长双歧杆菌长亚种的分离鉴定及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瑞娜 周雪 +4 位作者 梁玉 贺菁 赵鹏昊 赵桉 孟祥晨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65-71,共7页
为了对成人粪便中分离的长双歧杆菌长亚种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采用改良MRS培养基从健康成人粪便中分离的长双歧杆菌长亚种,通过生理生化试验结合16S rDNA和热应激蛋白60(heat-shock protein,hsp60)同源性分析鉴定分离株,利用同源性... 为了对成人粪便中分离的长双歧杆菌长亚种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采用改良MRS培养基从健康成人粪便中分离的长双歧杆菌长亚种,通过生理生化试验结合16S rDNA和热应激蛋白60(heat-shock protein,hsp60)同源性分析鉴定分离株,利用同源性分析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技术进一步分析长双歧杆菌长亚种的基因多态性。从12个健康成人体内分离得到24株厌氧的细菌菌株,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及hsp60同源性分析发现,其中14株分离株为长双歧杆菌长亚种(Bifidobacterium longum subsp.longum)。MLST结果表明:14株长双歧杆菌长亚种可分为10种基因型,且均与Bifidobacterium longum subsp.longum ATCC 15707为不同基因型。健康成人粪便中分离的长双歧杆菌长亚种具有较大的基因多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粪便 长双歧杆菌长亚种 分离鉴定 热应激蛋白60( hsp60) 多位点序列分型( MLST) 序列型( ST)
下载PDF
主余震序列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地震损伤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洁亚 黄小宁 +2 位作者 王宁 杜永峰 张丹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52-1058,1232,共8页
为了定量评估余震对基础隔震结构造成的损伤,采用损伤指数作为性能指标评估主余震序列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基于速度反应谱可以反映结构由外力作用产生的最大能量,提出一种基于力与能量双匹配的主余震序列型构造方法,将此构... 为了定量评估余震对基础隔震结构造成的损伤,采用损伤指数作为性能指标评估主余震序列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基于速度反应谱可以反映结构由外力作用产生的最大能量,提出一种基于力与能量双匹配的主余震序列型构造方法,将此构造方法构造出的人工主余震序列作为激励,对基础隔震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并以地震损伤指数作为指标评估该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力与能量双匹配的人工主余震序列构造方法可以有效模拟真实主余震序列地震动;对比分析基础隔震框架模型各工况下的损伤指数,发现随着余震峰值加速度的增加,上部结构损伤指数增长超过20%,下部隔震层损伤指数增长超过15%。余震的产生使损伤指数明显增大,结构发生严重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余震序列 基础隔震结构 速度反应谱 损伤指数 弹塑性时程分析
下载PDF
西昆仑及交汇区地震序列类型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经泉 李晓东 +3 位作者 张小飞 赵建中 周远新 张嘉敏 《高原地震》 2012年第4期73-75,共3页
统计分析了西昆仑及交汇区1970—2010年148个Ms≥4.5级地震序列,统计结果表明,这一区域的地震类型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复杂性以及与地震的强度有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 地震序列 地震类型 主震 余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