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几种蚜虫对MDMV传毒效率及其口针中病毒附着位点(VAS)的免疫荧光标记 被引量:4
1
作者 马占鸿 李怀方 裘维蕃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5-28,共4页
本研究在测定了5种蚜虫对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传播效率的基础上,采用免疫荧光(FITC)标记方法,观察到蚜虫口针中MDMV附着位点(VAS)的存在。结果发现不同蚜虫之间的传毒效率及VAS有一定的差异。其中,以麦二... 本研究在测定了5种蚜虫对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传播效率的基础上,采用免疫荧光(FITC)标记方法,观察到蚜虫口针中MDMV附着位点(VAS)的存在。结果发现不同蚜虫之间的传毒效率及VAS有一定的差异。其中,以麦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的传毒效率最高,达66.8%。并且其VAS也最明显,位于口针末端约50μm处。通过试验发现,尽管在VAS存在的情况下,用提纯的不含HC的MDMV进行蚜虫传毒试验,其传毒率为零。只有当HC与MDMV共同存在的情况下才可有效传播。至于蚜虫是如何释放病毒的还不清楚。根据试验结果初步认为,蚜虫对MDMV的传播是一个“识别—吸附—释放”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蚜虫 玉米矮花叶病毒 传毒机制 附着位点
下载PDF
玉米种子携带MDMV的检测 被引量:14
2
作者 马占鸿 李怀方 +3 位作者 袭维蕃 李桂珍 陈柏柱 李济晨 《玉米科学》 CAS CSCD 1997年第2期72-76,共5页
采用苗期症状观察、ELISA和回接试验测定了几个玉米品种种子携带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的情况,并对采自河北承德制种田的玉米品种掖单2号种子带毒部位进行了ELISA检测和侵染活性的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各部位携带病毒及其侵染活性... 采用苗期症状观察、ELISA和回接试验测定了几个玉米品种种子携带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的情况,并对采自河北承德制种田的玉米品种掖单2号种子带毒部位进行了ELISA检测和侵染活性的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各部位携带病毒及其侵染活性差异显著。其中种表携带较多的丧失了侵染活性的MDMV;种皮携带病毒的侵染活性较低;胚乳带毒率和其侵染活性均较高;胚不带毒。此外,种子质量不同,其带毒情况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由此证明,种子处理和精选可以作为玉米矮花叶病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矮花叶病毒 种子带毒 生物测定 ELISA
下载PDF
玉米不同品种接种MDMV后叶片内过氧化物酶及其同工酶的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姜华 刘维志 +1 位作者 安利佳 赵延明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19-222,共4页
对4个感病程度不同的玉米品种接种玉米矮化花叶病毒(MDMV)7d后植株叶片内过氧化物酶(PO)活性经研究表明:玉米接种病毒后PO活性均有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同且酶活变化波形差异大。抗病品种接毒前酶活低且波形变化平稳,接毒后第2天酶... 对4个感病程度不同的玉米品种接种玉米矮化花叶病毒(MDMV)7d后植株叶片内过氧化物酶(PO)活性经研究表明:玉米接种病毒后PO活性均有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同且酶活变化波形差异大。抗病品种接毒前酶活低且波形变化平稳,接毒后第2天酶活急剧增高且波形变化大,而感病品种接毒后酶活变化不大且波形一致。玉米PO同工酶酶谱简单,与对照比较,接毒后抗、感品种带纹数目变化不大,但带纹浓重而重叠。抗病品种接毒后第2天带纹突然加重,且持续增加,而感病品种有持续减弱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品种 矮花叶病毒 过氧化物酶 同工酶
下载PDF
Nucleotide sequence of maize dwarf mosaic virus capsid protein gene and its expression in Escherichia coli
4
作者 赛吉庆 康良仪 +3 位作者 黄忠 史春霖 田波 谢友菊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5年第3期313-319,共7页
The 3’-terminal 1 279 nucleotide sequence of maize dwarf mosaic virus (MDMV) genome has been determined. This sequence contains an open reading frame of 1023 nudeotides and a 3’ -non-coding region of 256 nucleotides... The 3’-terminal 1 279 nucleotide sequence of maize dwarf mosaic virus (MDMV) genome has been determined. This sequence contains an open reading frame of 1023 nudeotides and a 3’ -non-coding region of 256 nucleotides. The open reading frame includes all of the coding regions for the viral capsid protein (CP) and part of the viral nuclear inclusion protein (Nib). The predicted viral CP consists of 313 amino acid residues with a calculated molecular weight of 35400. The amino acid sequence of the viral CP derived from MDMV cDNA shows about 47%-54% homology to that of 4 other potyviruses. The viral CP gene was constructed in frame with the lacZ gene in pUC19 plasmid and expressed in E. coli cells. The fusion polypeptide positively reacted in Western blot with an antiserum prepared against the native viral C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ze dwarf mosaic virus (mdmv) CAPSID protein (CP) sequence Western blot.
原文传递
东北地区部分玉米品种资源抗玉米矮花叶病鉴定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姜华 白元俊 +1 位作者 赵延明 刘维志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1期84-87,共4页
以田间人工接种玉米矮花叶病毒 (MDMV -B)和自然感染相结合方法 ,鉴定了东北地区部分玉米品种资源 10 0份 ,筛选出 5 4 3、2 12 5、2 0 2 6、CY119等自交系和沈试 2 9、87_1×L10 5、4 4 4× 87_1、丹 4 0 8_2、吉单 3 2 1等杂... 以田间人工接种玉米矮花叶病毒 (MDMV -B)和自然感染相结合方法 ,鉴定了东北地区部分玉米品种资源 10 0份 ,筛选出 5 4 3、2 12 5、2 0 2 6、CY119等自交系和沈试 2 9、87_1×L10 5、4 4 4× 87_1、丹 4 0 8_2、吉单 3 2 1等杂交种高抗材料 13份。对部分玉米材料以温室苗期接毒鉴定与大田接毒鉴定比较 ,多数品种温室鉴定比田间鉴定发病率高 1倍左右 ,但部分品种仍表现出与田间一致的抗病性。温室鉴定应该与大田鉴定相结合以缩短鉴定年限 ,使鉴定结果更加可靠。大田鉴定播期不同 ,同一品种的抗病性表现有别 ,播期晚病率高、病情重 ;接毒后抗性品种潜育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矮花叶病 抗性鉴定 品种资源 东北地区 温室鉴定 大田鉴定
下载PDF
玉米矮花叶病毒HC-Pro的纯化及抗血清制备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向东 范在丰 +1 位作者 李怀方 裘维蕃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5-138,共4页
本实验提纯了玉米矮花叶病毒 ( MDMV)的辅助成份—蛋白酶 ( HC- Pro) ,并制备了其抗血清。MDMV HC- Pro的分子量约为 57k D,提纯产量为 0 .3mg/ 10 0 g病叶。琼脂免疫双扩散测定证明MDMV HC- Pro抗血清的效价为 1∶ 16;微量免疫沉淀法... 本实验提纯了玉米矮花叶病毒 ( MDMV)的辅助成份—蛋白酶 ( HC- Pro) ,并制备了其抗血清。MDMV HC- Pro的分子量约为 57k D,提纯产量为 0 .3mg/ 10 0 g病叶。琼脂免疫双扩散测定证明MDMV HC- Pro抗血清的效价为 1∶ 16;微量免疫沉淀法测定时其效价为 1∶ 10 2 4。该抗血清只与MDMV HC- Pro有明显的反应 ,与健康玉米汁液和 MDMV无反应。MDMV HC- Pro抗血清可以专化性地抑制 HC- Pro的蚜传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病毒 玉米矮花叶病毒 HC-PRO 辅助成份-蛋白酶 蚜虫传毒 纯化 抗血清
下载PDF
转水稻NibT基因玉米植株的获得及抗病性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杜建中 孙毅 +3 位作者 王景雪 郝曜山 王亦学 张丽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93-901,共9页
以玉米(Zea maysL.)自交系金黄96B为受体材料,供体为质粒pWM101并携带有水稻矮缩病病毒复制酶基因Nib的提前终止突变体基因NibT,采用超声波处理花粉介导植物基因转化方法将NibT-基因导入受体,经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分析证实获得转... 以玉米(Zea maysL.)自交系金黄96B为受体材料,供体为质粒pWM101并携带有水稻矮缩病病毒复制酶基因Nib的提前终止突变体基因NibT,采用超声波处理花粉介导植物基因转化方法将NibT-基因导入受体,经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分析证实获得转基因植株,进而对T1-T3代转基因植株(株系)进行分子分析、田间抗病鉴定和农艺性状调查.逐代分子检测分析结果证明,目的基因可稳定遗传.抗病鉴定结果证明转基因植株(株系)各代抗病水平基本一致,抗病性比对照提高3级.农艺性状调查分析表明,与对照比较,转基因植株株高增加7-18cm、穗位高增高0-13 cm、穗长增加0.7-2.1 cm、穗粒数多8-35粒、百粒重增加1.1-2.6 g,转基因株系与阴性对照间、各代转基因株系相互间都差异显著(P〈0.05);调查还发现转基因植株的株高和穗位高随着世代的增加,与对照间的差异逐代减少.研究也说明,超声波处理花粉介导植物基因转化方法是一种简捷、快速和有效的植物转化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NibT基因 超声波处理花粉介导植物基因转化 抗病性 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
下载PDF
应用dot-ELISA和RT-PCR法检测玉米花粉中玉米矮花叶病毒的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马占鸿 常胜军 周广和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47-249,共3页
首次采用 dotELISA 和 RTPCR 2种方法对受玉米矮花叶病毒(M DMV)侵染的玉米品种330、478、黄早四、获白及M o17病株上采得的花粉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2种方法在供试玉米病株花粉中均检测不到M D... 首次采用 dotELISA 和 RTPCR 2种方法对受玉米矮花叶病毒(M DMV)侵染的玉米品种330、478、黄早四、获白及M o17病株上采得的花粉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2种方法在供试玉米病株花粉中均检测不到M DM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矮花叶病毒 花粉 DOT-ELISA RT-PCR
下载PDF
玉米矮花叶病毒HC-Pro在蚜虫传毒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向东 李怀方 +1 位作者 范在丰 裘维蕃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17-221,共5页
本文用亲合印迹法测定了玉米矮花叶病毒 ( MDMV)与 MDMV HC- Pro,及二者与蚜虫蛋白之间的互作。结果表明 ,MDMV HC- Pro可以与 MDMV结合 ,也可以直接与 MDMV的介体——麦二叉蚜 ( Schizaphis graminum)中分子量约为 56k D的可溶性蛋白结... 本文用亲合印迹法测定了玉米矮花叶病毒 ( MDMV)与 MDMV HC- Pro,及二者与蚜虫蛋白之间的互作。结果表明 ,MDMV HC- Pro可以与 MDMV结合 ,也可以直接与 MDMV的介体——麦二叉蚜 ( Schizaphis graminum)中分子量约为 56k D的可溶性蛋白结合 ,而 MDMV不能与麦二叉蚜的可溶性蛋白直接结合。无论是 MDMV HC- Pro,还是 MDMV,都不能结合非介体灰飞虱 ( Laodelphaxstriatellus)的可溶性蛋白。酶联板模型的结果与此一致。上述结果说明 ,病毒不能直接与蚜虫口针中的病毒附着位点 ( VAS)结合 ;HC- Pro一端连接病毒 ,一端连接 VAS,在蚜虫传播 MDMV的过程中起桥梁作用。这是关于病毒 H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矮花叶病毒 辅助成份-蛋白酶 蚜虫传毒
下载PDF
玉米抗矮花叶病毒B株系的QTL定位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小红 何道文 +3 位作者 张红伟 张红梅 谭振波 荣廷昭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6-59,共4页
为明确玉米对矮花叶病的抗病机制,以代表国内外两大玉米杂种优势类群的优良自交系黄早4和Mo 17为亲本,构建了含239个重组自交系的F9代分离群体,并利用该群体构建了包含101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图谱全长1422.7 cM,标记间的平均图距为... 为明确玉米对矮花叶病的抗病机制,以代表国内外两大玉米杂种优势类群的优良自交系黄早4和Mo 17为亲本,构建了含239个重组自交系的F9代分离群体,并利用该群体构建了包含101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图谱全长1422.7 cM,标记间的平均图距为15.6 cM。通过人工接种病毒鉴定,评价了亲本及群体对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的抗性反应。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玉米矮花叶病抗性QTL进行了定位及其遗传效应分析,在第5、6染色体上,各定位了控制发病率的1个微效QTL和1个主效QTL,分别与标记Bnlg602和Bnlg161连锁,其遗传效应能分别解释表型方差的2.3%和3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重组自交系 数量性状位点 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
下载PDF
玉米矮花叶病毒原的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7
11
作者 高文臣 魏宁生 +1 位作者 郭明 景岚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50-255,共6页
对我国西北的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 (maizedwarfmosaicvirus B ,MDMV B)进行了系统的鉴定。MDMV B侵染玉米 (Zeamays)、高粱 (Sorghumvulgare)和狗尾草 (Setariaviridis)等禾本科杂草 ,但不侵染普通烟 (Nicotianatabacum )、心叶烟 (Nico... 对我国西北的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 (maizedwarfmosaicvirus B ,MDMV B)进行了系统的鉴定。MDMV B侵染玉米 (Zeamays)、高粱 (Sorghumvulgare)和狗尾草 (Setariaviridis)等禾本科杂草 ,但不侵染普通烟 (Nicotianatabacum )、心叶烟 (Nicotiana glutinosa)、苋色藜(Chenopodiumamaranticolor)和曼陀罗 (Daturastramonium)。MDMV B对鉴别寄主天玉 1号、熊岳 191、忻粱 7号、忻粱 52号、Atlas、Rio、Tamaran、Trudex和苏丹草 (Sorghumsudanese)的症状反应不同 ,不侵染鉴别寄主约翰逊草 (Sorghumhalepense)和燕麦 (Avenaesativa)Clintland .MDMV B呈线形 ,大小为 (72 0~ 76 0 )nm× 13nm ,提纯的MDMV B呈典型的核蛋白吸收曲线 ,MDMV B外壳蛋白亚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6 30 0 ,是由 17种氨基酸组成的 .琼脂双扩散实验结果表明 ,MDMV B和其兔抗血清及SCMV MDB的抗血清 (美国 )都形成免疫沉淀线 .ELISA试验中 ,MDMV B和SCMV MDB的抗血清呈阳性反应 ,免疫电镜的实验结果是SCMV MDB的抗血清既能捕获MDMV B ,也能修饰MDMV B ,DIBA实验证实MDMV B与SCMV MDB的抗血清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具有免疫反应 .在MDMV B侵染的玉米病叶的超薄切片中观察到病毒粒子以及风轮状 (pinwheel)和柱状 (cylindrical)内含体 .根据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矮花叶病毒 鉴定 mdmv-B 生物学
下载PDF
玉米矮花叶病毒CP基因dsRNA的原核表达与分离 被引量:1
12
作者 甘德芳 张姣 +2 位作者 赵阳 朱苏文 程备久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3期360-366,共7页
根据玉米矮花叶病毒CP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RT-PCR扩增玉米矮花叶病毒CP基因特异性干涉片段,将干涉片段及pUCCRNAi载体分别用BamH I及Sal I双酶切,然后将干涉片段分别正反向插入pUC-CRNAi载体中,构建CP基因反向重复克隆载体pUCCRNAi+... 根据玉米矮花叶病毒CP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RT-PCR扩增玉米矮花叶病毒CP基因特异性干涉片段,将干涉片段及pUCCRNAi载体分别用BamH I及Sal I双酶切,然后将干涉片段分别正反向插入pUC-CRNAi载体中,构建CP基因反向重复克隆载体pUCCRNAi+2 F。再利用PstⅠ-Sal I位点插入到L4440质粒中构建原核表达载体LMCP。利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并对诱导表达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经过IPTG诱导,LMCP在大肠杆菌HT115(DE3)菌株中可表达产生预期大小的核酸片段,经DNase I和RNase A消化处理,证实为dsRNA。同时IPTG浓度为0.4~0.6mmol/L,诱导表达4h,dsRNA的表达量最高。另外,溶解于ddH_2O中的dsRNA稳定性要高于溶解在NaCl中的,且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dsRNA将出现明显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矮花叶病毒(maize dwarf mosaic virus mdmv) CP基因 原核表达 DSRNA
下载PDF
玉米矮花叶病毒北京分离物复制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红运 范在丰 +1 位作者 邓丛良 李怀方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3-36,共4页
以 MDMV北京分离物 RNA为模板 ,采用 RT- PCR方法扩增了含复制酶 (NIb)基因的 DNA片段 ,将其克隆到 p UC18载体上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NIb基因由 15 6 3个碱基组成 ,编码 5 2 1个氨基酸并含有高度保守基序 GDD。NIa/ NIb和 NIb/ C... 以 MDMV北京分离物 RNA为模板 ,采用 RT- PCR方法扩增了含复制酶 (NIb)基因的 DNA片段 ,将其克隆到 p UC18载体上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NIb基因由 15 6 3个碱基组成 ,编码 5 2 1个氨基酸并含有高度保守基序 GDD。NIa/ NIb和 NIb/ CP交界处的蛋白酶切割位点分别为 Q/ C和Q/ S。 NIb基因 (北京分离物 )在碱基数目上与保加利亚分离物完全一致 ,二者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 70 .6 %和 76 .6 % ,而与 SCMV- SC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则高达 81.3%和92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矮花叶病毒 复制酶基因 克隆 序列分析
下载PDF
玉米矮花叶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4
作者 高文臣 魏宁生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6-91,共6页
介绍了玉米矮花叶病的症状、分布、危害、寄主范围、病毒株系、病毒传播及防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玉米矮花叶病 传播 症状 危害 防治 病毒病
下载PDF
玉米抗矮花叶病QTL的定位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小红 张红伟 +4 位作者 张红梅 郑祖平 荣廷昭 王富荣 谭振波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44-548,共5页
以黄早四(抗)和Mo 17(感)为亲本建立了239个RIL系的群体,利用该群体构建了包含101个SSR标记的遗传图谱,覆盖玉米基因组1 422.7 cM,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15.6cM。通过人工接种鉴定,评价了亲本及239个RIL系对MDMV病毒B株系的抗性反应。采... 以黄早四(抗)和Mo 17(感)为亲本建立了239个RIL系的群体,利用该群体构建了包含101个SSR标记的遗传图谱,覆盖玉米基因组1 422.7 cM,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15.6cM。通过人工接种鉴定,评价了亲本及239个RIL系对MDMV病毒B株系的抗性反应。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叶玉米矮花叶病抗性QTL进行了定位及其遗传效应分析,在第5,6染色体上各定位了控制发病率的1个微效QTL和一个主效QTL,分别与标记bnlg 602,bnlg 161连锁,其遗传效应能分别解释表型方差的2.3%和33.8%。在第6染色体上定位了控制病情指数的2个主效QTL,分别与标记bnlg 161,ylssr连锁,其遗传效应分别能解释表型方差的56.5%和7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 人工接种 QTL
下载PDF
玉米种子携带矮花叶病毒调查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满库 陈雨天 朱福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31-36,共6页
经几年来对240个玉米品种(系),62841株的调查,从中发现54个品种(系)出现种子带毒苗,平均带毒苗率为0.56%,最高的6174×墨黄二为27.03%。后经过对25个品种(系)进行田间种子带毒苗率的测定,有16个品种(系)出现种子带毒苗,带毒苗率为1.... 经几年来对240个玉米品种(系),62841株的调查,从中发现54个品种(系)出现种子带毒苗,平均带毒苗率为0.56%,最高的6174×墨黄二为27.03%。后经过对25个品种(系)进行田间种子带毒苗率的测定,有16个品种(系)出现种子带毒苗,带毒苗率为1.23%~6.90%。经过种子存放时间、种衣剂包衣和不同温度处理种子带毒测定结果表明,玉米种子存放31个月后,所携带的矮花叶病毒仍具有侵染活性,种衣剂包衣和不同温度处理也不能使病毒失去活性。通过不同种植方式带毒测定结果证明,地膜覆盖种植可大幅度降低种子带毒苗率。因此,地膜覆盖种植对降低初侵染源具有明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矮花叶病毒 种子带毒
下载PDF
玉米矮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小红 张红伟 +2 位作者 李晚忱 谭振波 荣廷昭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1-13,共3页
玉米(Zea mays L.)矮花叶病在国内外广泛发生,且在玉米生产中造成了重大损失.通过RT-PCR法从具有典型的玉米矮花叶病症状的玉米叶片中克隆了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测序和同源性比较表明所克隆的CP基因来自玉米矮花叶病毒(Maize... 玉米(Zea mays L.)矮花叶病在国内外广泛发生,且在玉米生产中造成了重大损失.通过RT-PCR法从具有典型的玉米矮花叶病症状的玉米叶片中克隆了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测序和同源性比较表明所克隆的CP基因来自玉米矮花叶病毒(Maize dwarf mosaic virus,MDMV)B株系,全长920个碱基对,开放阅读框编码219个氨基酸,该基因可进一步用于玉米抗矮花叶病的转基因研究,以获得生产应用的抗病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玉米矮花叶病毒 外壳蛋自
下载PDF
山西省玉米品种抗矮花叶病鉴定及蚜虫传播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帆 谢咸升 张作刚 《山西农业科学》 2022年第3期409-418,共10页
近年来,矮花叶病发生趋势又有所上升,为强化对玉米矮花叶病的预防措施,寻找高效防治矮花叶病毒的手段,研究基于抗性鉴定设计盆栽与田间试验,利用RT-PCR与dot-ELISA技术检测病毒侵染情况,并分析蚜虫在不同条件下对甘蔗花叶病毒(SCMV)的... 近年来,矮花叶病发生趋势又有所上升,为强化对玉米矮花叶病的预防措施,寻找高效防治矮花叶病毒的手段,研究基于抗性鉴定设计盆栽与田间试验,利用RT-PCR与dot-ELISA技术检测病毒侵染情况,并分析蚜虫在不同条件下对甘蔗花叶病毒(SCMV)的传播能力。结果表明,370份玉米品种中未发现高抗资源,仅有3份玉米品种鉴定为抗玉米矮花叶病;蚜虫及其取食叶片RT-PCR检测结果显示,冬前蚜虫口针中检测到较高含量病毒RNA,越冬前有助于病毒在环境中储存,春季蚜虫口针可以检测到微量病毒,且其取食的叶片可以检测到较多病毒,表明春季蚜虫已从环境中重新获毒,并具备传播该病毒的能力;盆栽试验表明,矮花叶病的传播效率由4月起随时间推移递增,直至8月增量达到显著水平;田间病株基数未显著影响传毒效率。研究证明,SCMV可以极低含量贮藏在玉米种子内越冬,种子萌发后随幼苗发育进行复制增殖;初侵染源形成后,SCMV借助蚜虫取食在田间大面积传播发病;除带毒种子萌发成为春季蚜虫获取病毒的源头外,可能存在非作物以外的其他寄主,并且蚜虫从田间传播SCMV的效率略高于从非作物生境传播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矮花叶病 蚜虫传播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RT-PCR
下载PDF
兼抗玉米矮花叶病毒及粗缩病毒无选择标记siRNA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
19
作者 张姣 赵阳 甘德芳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2-237,共6页
根据GenBank和MaizeSeq等数据库中的玉米矮花叶病毒和粗缩病毒外壳蛋白基因(CP)全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RT-PCR扩增玉米矮花叶病毒及粗缩病毒的CP基因特异性RNA干扰片段,分别构建反向重复片段并串联成pBluscript+SM;Hind III-EcoR I双酶切... 根据GenBank和MaizeSeq等数据库中的玉米矮花叶病毒和粗缩病毒外壳蛋白基因(CP)全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RT-PCR扩增玉米矮花叶病毒及粗缩病毒的CP基因特异性RNA干扰片段,分别构建反向重复片段并串联成pBluscript+SM;Hind III-EcoR I双酶切2T-DNA真核表达载体pDTB,插入Ubiquitin启动子及Nos终止子,构建pDTBU;串联的反向重复片段插入pDTBU,构建兼抗玉米矮花叶病毒和粗缩病毒的siRNA复合表达载体pDTBUSM。酶切结果显示,目的片段均正确插入到相应的载体中。本研究对开展抗病毒RNA干扰调控技术研究,创建高抗病毒玉米新种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矮花叶病毒 玉米粗缩病毒 外壳蛋白 载体构建 SIRNA
下载PDF
影响麦二叉蚜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效率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马占鸿 李怀方 +1 位作者 范在丰 裘维蕃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6-50,共5页
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在田间主要依靠介体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通过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对MDMV传毒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接毒蚜获毒前禁食与否及禁食时间的长短与传毒效率呈高度正相关。从蚜量与传毒效率的关系来看,... 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在田间主要依靠介体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通过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对MDMV传毒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接毒蚜获毒前禁食与否及禁食时间的长短与传毒效率呈高度正相关。从蚜量与传毒效率的关系来看,多头蚜虫的传毒效率均比单头蚜高。随着MDMV浓度和传毒蚜量的增加,传毒效率也随之提高。单蚜获毒10min后不禁食其传毒效率最高。随着禁食时间的延长,其传毒效率逐渐降低,当禁食时间为35min时,其传毒效率为0,说明单蚜的最长持毒期不超过35min。另外,接毒蚜禁食与否,均在接种叶龄为4叶期时传毒效率最高。无论蚜虫传播还是机械传播均以在花叶区获毒或取材的传毒效率高,这可能与花叶区病毒浓度较高有关。蚜虫自病毒同源的辅助因子(HC)与MDMV混合处理的饲毒液获毒后的接毒率均比未混合HC的(其传毒率为0)饲毒液高,说明MDMV的蚜虫传播必须依赖于HC的存在。从MDMV与HC的比例看,随着HC量的加大,其传毒率也随之提高。HC存在时,蚜量越大其传毒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矮花叶病毒 蚜虫 传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