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建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及其基本途径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孙东川 林福永 孙凯 《管理学报》 2006年第2期127-131,142,共6页
创建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是我国管理科学工作者的一项历史使命,是一项系统工程。创建的基本途径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近为今用、综合集成。
关键词 现代管理科学 中国学派 洋为中用 古为今用 近为今用 综合集成 系统工程
下载PDF
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 被引量:2
2
作者 蔡辉 顾寿年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5期379-381,共3页
中医学是融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于一体的医药学理论与实践体系 ,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原 ,是中华民族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作者认为 ,从中国文化、中国科学的角度认识其优势与特色十分必要。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应当避... 中医学是融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于一体的医药学理论与实践体系 ,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原 ,是中华民族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作者认为 ,从中国文化、中国科学的角度认识其优势与特色十分必要。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应当避免在追求中医现代化的同时 ,忽视对中医学传统的继承。无数成果反复证明 ,古老的中医的确能重放异彩。“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是在中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中医学具有科学精神 ,但中医实现科学精神的方法主要是人文方法 ,中医学的现代化并不等同于中医科学化 ,它不仅应当强调中医学能够科学化部分的现代化 ,而且也应当包括有关人文内容部分的现代化。博采众长 ,迎接挑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现代化 科学主义 人文主义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古今对比 被引量:3
3
作者 刘然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2-48,共7页
古代中国的民族交融和自强不息,现代中国的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关键都在于文化认同,即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多元一体,上下贯通"是当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整体框架,其中"古为今用"处于... 古代中国的民族交融和自强不息,现代中国的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关键都在于文化认同,即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多元一体,上下贯通"是当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整体框架,其中"古为今用"处于首要地位。虽然古今时代不同,文化资源的内容不同,价值目标具有差异,但是基本理念、结构、形式和方法存在许多相通之处。通过古今共有精神家园的系列对比,我们认为当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构的基本路径是一体化、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有精神家园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多元一体 上下贯通
下载PDF
中国当代的“文学经典”问题
4
作者 王一夫 李欣然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90-93,共4页
确立"文学经典"是建构文学体系和选择文学话语方式的必然途径。二十世纪后半叶,当代中国针对"文学经典"问题有过多次论争,并屡次尝试以全新的标准确立新的"文学经典"体系。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通过"古... 确立"文学经典"是建构文学体系和选择文学话语方式的必然途径。二十世纪后半叶,当代中国针对"文学经典"问题有过多次论争,并屡次尝试以全新的标准确立新的"文学经典"体系。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通过"古为今用"重评古代"文学经典",一方面通过"洋为中用"评价外国文学经典,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当代文学"新经典"的建构。这种政治实用主义视野下的"文学经典"体系建构,对当代中国文学和文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当代文学
下载PDF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现代性阐释
5
作者 王文华 《河北学刊》 2003年第3期117-121,共5页
进行中国文艺理论的现代性建构 ,必然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这一号召作为一种理论范式及文化政策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体现出了开明和远见 ,促进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但长期以来 ,简单的移植... 进行中国文艺理论的现代性建构 ,必然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这一号召作为一种理论范式及文化政策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体现出了开明和远见 ,促进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但长期以来 ,简单的移植和片面的曲解使这一理论的阐释效力逐渐降低。本文希图从历史语境和思维模式转换的角度切入 ,重新审视和阐释这一范式的深邃内涵 ,提出应以当代文艺实践为立足点 ,实现在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历史语境 思维模式 当代文艺实践 多元对话
下载PDF
从“课花十八法”看古代植物景观营造技法
6
作者 巫木旺 陈波 +2 位作者 麻欣瑶 卢山 李秋明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534-544,共11页
《花镜》中"课花十八法"虽然包括了18种植物景观营造技法,但是以往研究没有根据技法间的关联性作系统分析。首先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与总结"课花十八法"的内容要点,探讨各种技法之间的关联性,然后按照现代植物景观... 《花镜》中"课花十八法"虽然包括了18种植物景观营造技法,但是以往研究没有根据技法间的关联性作系统分析。首先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与总结"课花十八法"的内容要点,探讨各种技法之间的关联性,然后按照现代植物景观营造流程对其重新分类。在此基础上,分析每种技法的详细内容,探讨古人如何运用"课花十八法"进行植物景观营造,将其与现代植物景观营造技法作比较,并从直接使用、改良使用与替代使用三方面探讨其在现代植物景观营造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镜》 “课花十八法” 植物景观营造 古为今用
下载PDF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笔下的中国及中国观
7
作者 尼扎吉·喀迪尔 布阿衣夏木·阿吉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7期65-68,共4页
11世纪新疆喀什人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在《突厥语大词典》中记录了与中国(“桃花石”、“秦”)相关的记载。据他的记载,当时在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视野中的中国是由三部分所组成的统一整体,即“三位一体”,“三位一体”才是完整... 11世纪新疆喀什人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在《突厥语大词典》中记录了与中国(“桃花石”、“秦”)相关的记载。据他的记载,当时在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视野中的中国是由三部分所组成的统一整体,即“三位一体”,“三位一体”才是完整的、多元一体的中国,缺一不可。作者当时所持的这种“中国观”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及宣传教育价值。作者通过对其祖先记忆的追溯,揭示了西域(新疆)与历代中央王朝之间悠久的历史渊源关系。挖掘古籍,进一步发挥史学“古为今用”的社会功能,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 中国 中国观 古为今用
下载PDF
认真剖析古机械 努力学习古人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被引量:2
8
作者 邹慧君 梁庆华 《机械设计与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7-119,共3页
中华古机械面大量广,不少古机械具有很高的水平,同时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复原古机械可以古为今用,通过复原古机械可以学习古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可以学习古人的创新思维,可以提高创新能力。复原古机械可以发扬光大中华自主创... 中华古机械面大量广,不少古机械具有很高的水平,同时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复原古机械可以古为今用,通过复原古机械可以学习古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可以学习古人的创新思维,可以提高创新能力。复原古机械可以发扬光大中华自主创新思想体系,弘扬求新精神、务实精神和寻优精神。复原古机械可以学习中华古代科学家的爱国主义崇高思想,克服自卑、树立自信,重新站立到世界先进行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古机械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 创新方法 古为今用
原文传递
营造健康文艺氛围 在发展创新中弘扬文艺的中国精神 被引量:3
9
作者 李艳丰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8,共8页
习近平在一系列讲话中强调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原则。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提倡学术、艺术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表现出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对社会主义学术民主、艺术民主的自觉追求;对古... 习近平在一系列讲话中强调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原则。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提倡学术、艺术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表现出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对社会主义学术民主、艺术民主的自觉追求;对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原则的强调,反映出习近平对人类文化与文艺和而不同精神的肯定,对文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精神的坚守。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应始终把"双百""双用"方针作为理论与实践指南,加强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充分吸收不同民族的优秀养分,用中国话语表现中国精神,形成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文艺氛围,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中国精神
原文传递
从“古为今用”到“丝路精神”:吴文俊数学史观的形成与演变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春芝 纪志刚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5-62,共8页
吴文俊的数学史观,来自他对中国数学史的独创性研究。在"古为今用"思想的引领下,开辟了数学机械化的新领域,让中国古代数学为世界数学作出新贡献;"古证复原"原则的确立,开启了中国数学史研究的新时代;"两种数... 吴文俊的数学史观,来自他对中国数学史的独创性研究。在"古为今用"思想的引领下,开辟了数学机械化的新领域,让中国古代数学为世界数学作出新贡献;"古证复原"原则的确立,开启了中国数学史研究的新时代;"两种数学主流"思想的提出,确立了中国传统数学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2002年,吴文俊指出"丝路精神"的核心价值是"知识交流与文化融合"。因此,"古为今用""古证复原""两种主流"和"丝路精神"构成了吴文俊数学史观的核心要素,是指引新时代中国数学史研究的伟大旗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文俊 古为今用 古证复原 两种主流 丝路精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