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刁柏雄性偏向核质体DNA的克隆与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书粉 李旭 +3 位作者 王冰肖 袁金红 邓传良 高武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385-2390,共6页
该研究以雌雄异株植物石刁柏为材料,利用基因组消减杂交技术对石刁柏雌雄核基因组中的性别差异核质体DNA(nuclear plastid DNA,NUPTs)进行了分离和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构建消减杂交文库共获得了52个雄性偏向序列,序列长度分布在... 该研究以雌雄异株植物石刁柏为材料,利用基因组消减杂交技术对石刁柏雌雄核基因组中的性别差异核质体DNA(nuclear plastid DNA,NUPTs)进行了分离和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构建消减杂交文库共获得了52个雄性偏向序列,序列长度分布在63-297bp之间,其中有19个差异序列属于叶绿体来源序列(命名为Ao1-Ao19),且这些序列与石刁柏叶绿体基因组的相似性均大于84%,Ao19与石刁柏叶绿体基因组相似性为100%。(2)利用基因组半定量PCR对19个NUPTs序列的性别差异分析表明,有4条序列为稳定的雄性偏向NUPTs序列,分别为Ao1、Ao3、Ao10和Ao18。(3)序列比对表明,转移到核基因组的NUPTs主要来源于叶绿体基因组的反向重复区(包含IRa和IRb区),说明石刁柏叶绿体基因组重复区序列更容易向核基因组进行转移形成雄性偏向的NUPTs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刁柏 性别差异 核质体DNA 雄性偏向
下载PDF
绞股蓝雌雄种群觅源行为和繁殖对策比较 被引量:8
2
作者 何维明 钟章成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2000年第1期59-64,共6页
绞股蓝 (Gynostemmapentaphyllum)雌雄异株 ,种群性比偏雄。作者利用比较生态学方法 ,从行为生态学角度探讨相同生境中绞股蓝雌雄种群的觅源行为和繁殖对策 ,得到如下初步结果和结论 :( 1)绞股蓝雄性种群的主枝生物量比显著大于雌性种... 绞股蓝 (Gynostemmapentaphyllum)雌雄异株 ,种群性比偏雄。作者利用比较生态学方法 ,从行为生态学角度探讨相同生境中绞股蓝雌雄种群的觅源行为和繁殖对策 ,得到如下初步结果和结论 :( 1)绞股蓝雄性种群的主枝生物量比显著大于雌性种群 ,这意味着雄性种群的营养繁殖投资显著增加 ,而两性种群在其它结构中的生物量分配无显著差异 ;( 2 )雌性种群的叶面积比和单位叶面积比雄性种群显著增加 ,这与两性种群的繁殖过程紧密相联 ;( 3)雌雄种群在繁殖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 4)雄性种群个体间绝大多数行为特征的变异大于雌性种群 ;( 5 )雄性种群的低消耗、高效率、高潜力以及营养繁殖投资较高可能是绞股蓝种群性比偏雄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股蓝 雌雄种群 觅源行为 繁殖 行为生态学
下载PDF
菠菜性别差异NUPTs序列的克隆及分析
3
作者 李书粉 贾克利 +3 位作者 苏婷 袁金红 邓传良 高武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6-60,70,共6页
质体DNA向核基因组转移能够形成核质体DNA,核质体DNA序列的插入是推动动植物基因组及染色体组演化的重要动力.但是核质体DNA的插入和植物性染色体起源及演化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楚.以雌雄异株植物菠菜为材料,利用基因组消减杂交技术筛选分... 质体DNA向核基因组转移能够形成核质体DNA,核质体DNA序列的插入是推动动植物基因组及染色体组演化的重要动力.但是核质体DNA的插入和植物性染色体起源及演化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楚.以雌雄异株植物菠菜为材料,利用基因组消减杂交技术筛选分离菠菜雌雄基因组差异的NUPTs序列,并进行验证和分析.结果表明,从构建的菠菜消减杂交文库中共得到39条长度为75~308 bp的雌雄差异序列,其平均长度约为154 bp.对获得的序列进行Blastn同源比对发现了12条序列为叶绿体基因组来源序列,这些序列与菠菜叶绿体基因组相似度在98%以上,说明所获得的差异片段为核质体DNA序列.将筛选出的核质体DNA序列进行进一步验证后获得了两个稳定的长度分别为146 bp和199 bp的雄性偏好核质体DNA序列,说明所获得的两个NUPTs序列在菠菜雄性基因组中有更多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菜 核质体DNA 雄性偏向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yt b和核基因ZFY探讨羊族物种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朱睦楠 周材权 +3 位作者 何娅 黄燕 路迪 曾小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66-373,共8页
为了阐明羊族物种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并解决岩羊属中矮岩羊物种的有效性问题,本文测定了来自金沙江河谷地区栖息于林线以上岩羊和林线以下矮岩羊共226份粪便DNA样品的线粒体Cyt b基因全序列(1 140 bp)和核基因ZFY部分序列(612 bp),结合... 为了阐明羊族物种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并解决岩羊属中矮岩羊物种的有效性问题,本文测定了来自金沙江河谷地区栖息于林线以上岩羊和林线以下矮岩羊共226份粪便DNA样品的线粒体Cyt b基因全序列(1 140 bp)和核基因ZFY部分序列(612 bp),结合从Gen Bank中检索到的羊族物种同源DNA序列进行比较,利用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根据获得的拓扑结构初步探讨它们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绵羊属的绵羊与山羊属、塔尔羊属、岩羊属各物种亲缘关系最远,喜马拉雅塔尔羊和岩羊属、山羊属的亲缘关系最近。在进化树的岩羊属这一分支中,金沙江河谷地带岩羊和矮岩羊与内蒙古、青海、四川其它地理种群的岩羊聚为一支,同时分布在这一区域的部分岩羊和矮岩羊在Cyt b基因和ZFY基因单倍型上存在共享现象。历史上的气候事件可能造成金沙江河谷地带岩羊和矮岩羊种群之间相互迁移,偏雄性扩散促进了各地理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因此不支持矮岩羊为独立的物种,建议将金沙江河谷地带的岩羊和矮岩羊都划分到岩羊四川亚种(Pseudois nayaur szechuanensis)。由于它们的形态和生态上存在一定的分化,建议将林线以下矮岩羊作为一个独立的管理单元进行保护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TB ZFY 系统进化 偏雄性扩散 四川亚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