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8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ment of Qinba Mountainous Area in the Historical Peri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1
作者 Siyu YOU Zhimin FAN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8年第5期85-88,共4页
Tak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s the starting point,this paper explored the dynamic mechanism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Qinba Mountainous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land relationsh... Tak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s the starting point,this paper explored the dynamic mechanism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Qinba Mountainous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It found the regular understanding of ecological changes in Qinba Mountains. It i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exploration 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and aims to provide a historica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Qinba Mount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land relationship Qinba Mountainous Area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下载PDF
关中盆地新石器时期水沟遗址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适宜性研究
2
作者 张俊辉 周雄辉 +9 位作者 辛怡华 王颢 吴博闻 刘鑫 关运玖 张健 王亚欣 张翀 刘滨 康秀丽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9-1079,共11页
本研究通过对关中盆地西部新石器时期水沟遗址人类活动的灰坑、文化层、房址、陶窑和陶器等遗迹、遗物做了详细的梳理分析,理解区域古人类活动的特征,系统地开展水沟文化层剖面环境磁学和AMS14C年代学研究,恢复该区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 本研究通过对关中盆地西部新石器时期水沟遗址人类活动的灰坑、文化层、房址、陶窑和陶器等遗迹、遗物做了详细的梳理分析,理解区域古人类活动的特征,系统地开展水沟文化层剖面环境磁学和AMS14C年代学研究,恢复该区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和古人类活动历史,结果表明:水沟新石器时期古人类活动时间为全新世中期5 530~4 300 a B.P.的气候适宜期,其文化发展处在寒冷干燥向温暖湿润转换的过渡阶段。在GIS空间分析技术支持下提取影响水沟遗迹分布的海拔、坡度、坡向和距水源距离因子,构建指数模型,分析新石器时期水沟遗址古人类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宜性分布规律,主要集中在海拔900~960 m,坡度小于6°,坡向朝南,距水源距离小于200 m的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的区域,并进一步探讨了古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的过程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盆地西部 新石器时期 水沟遗址 环境适宜性 人地关系
下载PDF
无人经济趋势下的未来城市空间创新与规划应对
3
作者 许闻博 王兴平 王乙喆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9-45,共7页
聚焦无人化趋势下的城市新型人地关系,结合无人化趋势带来的业态创新和就业模式变化,推演未来可能出现的无人化场景及其对规划技术提出的新挑战,由此得出如下新趋势并提出相应的规划应对设想:在无人化趋势下,以人定地的空间规模预测方... 聚焦无人化趋势下的城市新型人地关系,结合无人化趋势带来的业态创新和就业模式变化,推演未来可能出现的无人化场景及其对规划技术提出的新挑战,由此得出如下新趋势并提出相应的规划应对设想:在无人化趋势下,以人定地的空间规模预测方式的适用性会降低,需要在系统考虑机器换人对各类用地影响的基础上确定城镇空间发展规模;无人化生产和劳动力替代将在一定程度上重构现有的产城空间格局,未来需要加强对无人化产业空间的学术研究和规划技术研究;未来城市会出现大量“人—机”共存交互的空间场景并产生相应的治理难题,急需从时空行为活动导控方面探索提升建成空间利用效率的规划新理论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经济 未来城市 人地关系 空间创新 规划策略
下载PDF
乡村秩序的空间基础:一个人地关系的分析框架
4
作者 杜鹏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117,共11页
村落空间不仅是村庄社会关系运作的背景,而且定义了乡村秩序再生产的底层架构。人地关系是村落空间的基础,且在农民土地利用实践中推动村落空间的功能分化,并逐渐形成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分化与融合、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分化与互通... 村落空间不仅是村庄社会关系运作的背景,而且定义了乡村秩序再生产的底层架构。人地关系是村落空间的基础,且在农民土地利用实践中推动村落空间的功能分化,并逐渐形成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分化与融合、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分化与互通。村落空间兼有自然底色与社会面向,集体土地制度调控维系了村落空间结构的有机整合。城市化进程推动村落空间转型,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分离、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断裂可能导致村落空间的秩序紊乱。为此,须将人地关系纳入集体土地制度调控,在农民流动的社会场景中建构富有包容性和适应性的村落空间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落空间 乡村秩序 人地关系 城市化 集体制度
下载PDF
“自然-人文”融合视角下的西南山区小流域划分与整合
5
作者 李政旸 王玉宽 +1 位作者 逯亚峰 邓婷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25-1836,共12页
【目的】采用“自然-人文”融合的视角,结合人文要素界定小流域划分阈值,强化小流域划分研究的人文特征,为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的山区开展国土空间开发和社会经济建设提供区划方案支持。【方法】根据小流域自然水文过程和人文属性因素,... 【目的】采用“自然-人文”融合的视角,结合人文要素界定小流域划分阈值,强化小流域划分研究的人文特征,为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的山区开展国土空间开发和社会经济建设提供区划方案支持。【方法】根据小流域自然水文过程和人文属性因素,利用流域面积法结合均值变点法及边界重叠度概念,以我国西南山区为例,对研究区内6个流域试验区进行小流域划分阈值测算,在得到最佳阈值的基础上,对西南山区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划分,并整合划分结果,分析、整合结果的数量与空间特征,提出一种山区小流域划分的融合方法。【结果】①西南山区小流域划分的最佳阈值为30.00 km^(2);②西南山区小流域数量为16075个,面积范围为25.07~431.82 km^(2);③从面积来看,小于50.00 km^(2)的小流域为8702个,占比54.13%,介于50.00~100.00 km^(2)的小流域为5358个,占比33.33%,大于100.00 km^(2)的小流域为2015个,占比12.53%,基本符合当前水利部要求。【结论】通过西南山区实测验证,本研究提出的山区小流域划分与整合方法在结果上能体现小流域的自然与人文属性特征,较好符合当前山区组织单元管理的需要,可为山区小流域区划提供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划分阈值 西南山区 山区区划 人地关系
下载PDF
Research progress in man-land relationship evolution and its resource-environment base in China 被引量:12
6
作者 LI xiaoyun YANG Yu LIU Y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7年第8期899-924,共26页
Man-land relationship research, as the core of geographical research, runs through each development stage of Geography. Based on ext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generalizes the connotations, res... Man-land relationship research, as the core of geographical research, runs through each development stage of Geography. Based on ext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generalizes the connotations,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contents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in China. (1) It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s and evolvement rules of man-land rela- tionship in different social development stages in China, and finds that the core role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in geographical research has been strengthened continuously. Changing with times, its connotations have been considerably enriched by sustainable de- velopment and other notions, and so does its theoretical system. (2) It applies the bibliometric method to sketch out the basic research status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in China. Specifically, it quantitatively identifies the funding sources, major research teams and journals for publica- tion. It finds that the funding sources show a diversification trend with national funding being the primary source of research grants. The most competitive research team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and normal universities. Journals sponsored by The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China are most influential in publishing man-land relationship re- search. (3) As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re the fundamental carriers of man-land rela- tionship, this study focuses further on the research on resource-environmental base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and finds that the resource-environmental base research in China has gone through an evolution process from single factor perspective research to comprehensive multiple perspective research gradually. Research themes have also experienced similar changes from land, water, energy minerals or other single factor research to comprehensive factor research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Empirical study on national and regional de- velopment strategies is the feature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in China. More emphasis should be put on considering and following the changes in features of "man" and "land" and research on the impacts of new factors on man-land relationship in a developing and dynamic manner in the future. Particularly,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research on the impacts of spa- tio-temporal changes in resource-environment absolute location on modes of man-land in- teraction, and to strengthen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on comprehensive techniques so as to advance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theories and pract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man-land relationship RESOURCE ENVIRONMENT PROGRESS
原文传递
区域内生态脆弱性分析
7
作者 李佳 赵光影 +1 位作者 闫梦云 张璐璐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5期78-81,共4页
生态脆弱性是生态系统在特定时空尺度相对于外界干扰所具有的敏感反应和自我恢复能力,是生态系统的固有属性。对现有生态脆弱性的研究区域、研究方法(包括模型模拟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分析技术)及研究内容等进行归... 生态脆弱性是生态系统在特定时空尺度相对于外界干扰所具有的敏感反应和自我恢复能力,是生态系统的固有属性。对现有生态脆弱性的研究区域、研究方法(包括模型模拟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分析技术)及研究内容等进行归纳总结,为厘清典型区域内生态脆弱性动态演变的研究现状、研究趋势提供参考。在当前生态脆弱性的研究中,暂存在理论基础、评价指标和研究方法待进一步完善,研究区域有待进一步扩展等情况。加强对生态脆弱性研究的探讨,进一步拓展研究方向和内容,提高研究质量和水平,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人地关系 生态脆弱区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水环境影响下明代福建梅花所城海防聚落空间营建
8
作者 付嫣然 林志森 +1 位作者 李玲秀 沈杨帆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3-139,共7页
【目的】明代海防聚落多沿海分布,空间营建既要满足军事防御功能,也要满足御洪、防潮、排涝、取水的需求。研究明代海防聚落的选址与空间布局,有助于乡土地域文化价值的发掘和水环境影响下地域性聚落的保护。【方法】以明代福建梅花所... 【目的】明代海防聚落多沿海分布,空间营建既要满足军事防御功能,也要满足御洪、防潮、排涝、取水的需求。研究明代海防聚落的选址与空间布局,有助于乡土地域文化价值的发掘和水环境影响下地域性聚落的保护。【方法】以明代福建梅花所城为例,运用ArcGIS软件和DepthMapX空间句法软件进行量化分析,从人地关系出发,探究在水环境影响下海防聚落的空间营建特征。【结果】发现梅花所城因形就势,居高而建,跨海避河;利用山势、街巷、建筑排涝;筑城设壕,砌筑石屋、石墙,层层防御;合理布设水井,保障梅花所城用水安全。【结论】明代海防聚落基于水环境进行选址与空间布局,建成符合当地防御和发展需求的聚落空间,营建策略兼具御洪、防潮、排涝以及御敌功能,可为海防聚落等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为现代韧性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城市 文化景观 传统聚落 人地关系 洪涝 选址 空间特征
下载PDF
旅游者具身体验对遗产责任行为的影响——基于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的案例研究
9
作者 李永乐 张又玲 王凯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9-73,123,124,共17页
探索旅游者具身体验与遗产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为案例,对旅游者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划分具身体验维度,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旅游者具... 探索旅游者具身体验与遗产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为案例,对旅游者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划分具身体验维度,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旅游者具身体验-地方感-遗产责任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旅游者具身体验可划分为具身感官体验、具身运动体验、具身情感体验和具身情境体验4个维度。第二,除具身运动体验外,旅游者具身体验的其他3个维度均与遗产责任行为显著正相关。第三,除具身运动体验外,旅游者具身体验的其他3个维度均与地方感显著正相关。第四,旅游者地方感正向影响遗产责任行为,且在具身感官体验、具身情感体验、具身情境体验与遗产责任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具身运动体验与遗产责任行为之间未起到中介作用。全方位提升旅游者具身体验,应多层次培育旅游者地方感,激发旅游者遗产责任行为,促进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体验 遗产保护 遗产旅游 负责任行为 人地关系 历史文化街区 大运河
下载PDF
论乡村教师职业角色的脱域区隔与空间重构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振中 曾俊豪 张成林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41-48,共8页
乡村教师职业角色涵盖空间性和教育性,对应教师职业角色的工作环境、社会地位体现及自我与他者的期望,需要从乡村的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出发来审视乡村教师职业角色,才能对其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乡村教师职业角色因而具有了... 乡村教师职业角色涵盖空间性和教育性,对应教师职业角色的工作环境、社会地位体现及自我与他者的期望,需要从乡村的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出发来审视乡村教师职业角色,才能对其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乡村教师职业角色因而具有了乡土生成的特性、专业性与公共性的双重属性、人己联通对自身价值澄明的秉性。当前,城乡社会发展的二元化分、社会局内外主体的利益博弈、多元价值的冲突等使得乡村教师对其职业角色的认同陷入现代性的困境,具体表现为职业角色人本空心化、职业角色边界泛化、职业价值迷失。突破这些困境,需要从合乎乡土规律的人地互动出发,在递进实现人地厘合、人际协和、人己澄明的基础之上,实现乡村教师职业角色的重新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职业角色 人地互动 人地厘合 人际协和 人己澄明
下载PDF
中国乡村聚落时空分异及人地类型划分
11
作者 陶文倩 谢保鹏 +1 位作者 陈英 陈虹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4年第6期32-36,共5页
农村人口和土地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乡村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时空分异反映特定时期的农村人地关系。综合运用热点分析、数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基于人口资源、空间占用、经济依赖和权利捆绑四个层面构建人地关系综合... 农村人口和土地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乡村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时空分异反映特定时期的农村人地关系。综合运用热点分析、数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基于人口资源、空间占用、经济依赖和权利捆绑四个层面构建人地关系综合表达模型,探讨2005-2020年我国省域单元农村人地关系时空分异特征,并根据人地关系的多种表现因素将人地关系归纳为人地分离、人地依存和人地独立三种状态。结果表明,(1)我国人口资源、空间占用、经济依赖和权力捆绑均呈现出典型的高低值集聚特征,表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省乡村人口活力较高,同时耕地保护与土地流转政策实施的压力较大。(2)我国农村人地关系呈现时空差异性且变化趋势明显。(3)不同省份农村人地关系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人地关系 时空分异 人地类型划分
下载PDF
8500 a BP以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古文化遗址分布的演变 被引量:42
12
作者 邓辉 陈义勇 +2 位作者 贾敬禹 莫多闻 周昆叔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113-1125,共13页
本研究建立了8500 a BP以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从新石器时期至明清时期7534个古文化遗址的GIS数据库,利用ArcGIS软件,从环境考古学的角度,对不同时期古文化遗址分布的地貌类型、海拔高程、坡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时... 本研究建立了8500 a BP以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从新石器时期至明清时期7534个古文化遗址的GIS数据库,利用ArcGIS软件,从环境考古学的角度,对不同时期古文化遗址分布的地貌类型、海拔高程、坡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时代的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别:1)新石器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平原边缘的山前台地—岗地和高冲积平原等海拔高程适中的地区,海拔高程较低的平原中心区与海拔较高的山地则分布很少;2)西周以后,文化遗址分布高程呈现下降趋势,从山前台地—岗地、高冲积平原向平缓的低冲积平原转移;秦汉至明清时期,文化遗址则主要分布在海拔高程更低、坡度平缓的低冲积平原和湖积—冲积平原;3)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址空间分布模式,反映了不同生产力水平下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变化的响应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平原 文化遗址 地形地貌 海拔高程 坡度 人地关系
下载PDF
新疆绿洲当代人地关系紧张情势与缓解途径 被引量:25
13
作者 姜逢清 朱诚 +1 位作者 穆桂金 胡汝骥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7-163,共7页
讨论了目前新疆人地关系紧张的情势 ;分析了造成新疆绿洲目前人地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认为环境先天脆弱、水资源总量有限且分布不均、气候的干暖化等是产生目前新疆人地关系紧张的生态环境前提 ;快速增长的人口及其不断增长的需求和过... 讨论了目前新疆人地关系紧张的情势 ;分析了造成新疆绿洲目前人地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认为环境先天脆弱、水资源总量有限且分布不均、气候的干暖化等是产生目前新疆人地关系紧张的生态环境前提 ;快速增长的人口及其不断增长的需求和过激的经济发展政策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压力 ;资源滥用、管理机制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执法不严以及有偿使用制度不完善是造成目前区域人地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绿洲 人地关系 水资源 干暖化 气候 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政策 管理机制 有偿使用制度
下载PDF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形成的环境背景与人地关系研究 被引量:37
14
作者 莫多闻 杨晓燕 +3 位作者 王辉 李水城 郭大顺 朱达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4-181,共8页
本文对辽宁凌源市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区的地形进行了考察 ,对建筑石料进行了鉴定 ,证明当时人类对地形和岩性的认识和利用已具有较高水平。对遗址文化层的动植物残体分析、孢粉分析及附近大凌河上游全新世沉积剖面的孢粉分析基础上 ,对... 本文对辽宁凌源市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区的地形进行了考察 ,对建筑石料进行了鉴定 ,证明当时人类对地形和岩性的认识和利用已具有较高水平。对遗址文化层的动植物残体分析、孢粉分析及附近大凌河上游全新世沉积剖面的孢粉分析基础上 ,对牛河梁遗址形成的环境背景和红山文化晚期繁荣的原因及人地关系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山文化 牛河梁遗址 建筑选址 环境背景 人地关系 孢粉分析
下载PDF
基于兴趣点(POI)大数据的人地关系研究综述:理论、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83
15
作者 薛冰 李京忠 +4 位作者 肖骁 谢潇 逯承鹏 任婉侠 姜璐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1-60,共10页
人地关系始终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新时期的人地研究迫切需要考虑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联性及其全息地域分工,着力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构建人地要素时空耦合模型,从而有效连接科学知识和政策实践。以兴趣点(POI)为主要代表的地理空间... 人地关系始终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新时期的人地研究迫切需要考虑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联性及其全息地域分工,着力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构建人地要素时空耦合模型,从而有效连接科学知识和政策实践。以兴趣点(POI)为主要代表的地理空间大数据强调人类活动全时空轨迹记录,对于人地关系研究具有重要革新意义。该文系统梳理了目前POI数据的获取路径及管理手段,阐述了POI点、线、面数据结构表征的人地系统要素及空间格局,从人地系统要素的空间格局识别与评价、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表征与预测以及人—地系统耦合关系探寻与解析等视角归纳了POI应用于人地关系研究的主要领域;系统述评了基于POI开展人地关系研究的主要方法进展,并指出未来基于POI的人地关系研究应通过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创新分析方法、开展多视角/多尺度的区域实证研究,进而推动新数据环境下的人地关系分析方法学建构及理论归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POI大数据 空间分析 实证研究 研究综述
下载PDF
信息时代的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创新 被引量:114
16
作者 甄峰 秦萧 席广亮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18,共8页
在分析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与创新问题,包括基于大数据应用的方法革新、流动空间分析的框架、人地关系理论体系与应用研究等内容。未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方面要打破传统的学科框架,... 在分析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与创新问题,包括基于大数据应用的方法革新、流动空间分析的框架、人地关系理论体系与应用研究等内容。未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方面要打破传统的学科框架,积极吸纳相关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的创新成果,构建信息时代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另一方面,要立足中国国情与特色,紧扣国家战略,增强人文地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面向问题的综合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人文地理 大数据 流动空间 人地关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历史沙漠化过程与人地关系 被引量:23
17
作者 黄银洲 王乃昂 +2 位作者 何彤慧 程弘毅 赵力强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6-211,共6页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东南缘的一处沉积剖面的粒度分析,揭示该区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历史时期环境一直处于退化之中,主要经历唐中后期和明后期的两次沙漠活化过程。剖面记录的这两次沙漠化与历史文献及考古发现可...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东南缘的一处沉积剖面的粒度分析,揭示该区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历史时期环境一直处于退化之中,主要经历唐中后期和明后期的两次沙漠活化过程。剖面记录的这两次沙漠化与历史文献及考古发现可以相互印证,因此剖面结果对阐释历史文献的记载具有很好的补充作用,同时历史文献也验证了剖面结果的可信性。这两次沙漠活化使毛乌素沙地环境严重退化,尤其是明代后期发生的沙漠化是形成现代地表景观的主要原因。由于此次沙漠化过程与气候过程不一致,因此明末至今的沙漠化与人类活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历史时期 沉积记录 唐中后期 明末
下载PDF
全新世以来西辽河流域聚落环境选择与人地关系 被引量:30
18
作者 韩茂莉 张一 +1 位作者 方晨 赵玉蕙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18-1128,1225,共12页
通过聚落环境选择重审全新世以来西辽河流域人地关系,并提出重点环境整治地区是本文的研究重点。通过对全新世以来西辽河流域三次农业垦殖过程的研究,提出流域内聚落环境选择存在首选地与次属地的区别,从高程与地貌两项因素来看,400~6... 通过聚落环境选择重审全新世以来西辽河流域人地关系,并提出重点环境整治地区是本文的研究重点。通过对全新世以来西辽河流域三次农业垦殖过程的研究,提出流域内聚落环境选择存在首选地与次属地的区别,从高程与地貌两项因素来看,400~600m等高区的坡地属于首选地,这里不仅是历次农业垦殖期人口主要迁入地,也是人类活动持续期较长的地带;400~600m等高区以外的区域多属次属地,二次移民是次属地农业垦殖的开端,这样的人口迁移现象在清代光绪年间后最为突出。西辽河流域的农业垦殖是以草地转为农田为主的环境变化过程,由于首选地与次属地之间的环境差异,次属地的农业开垦对环境带来的扰动更大,这里不仅成为环境问题的焦点,也是需要进行环境整治的重点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以来 西辽河流域 聚落 人地关系
下载PDF
环境演变对中华文明影响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51
19
作者 方修琦 葛全胜 郑景云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85-94,共10页
近年来自然环境演变研究和中华文明演变研究的大量科学积累显示 ,中国的地理环境及其演变与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之间存在着多样而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出以下认识 :(1)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结构” ,其连续... 近年来自然环境演变研究和中华文明演变研究的大量科学积累显示 ,中国的地理环境及其演变与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之间存在着多样而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出以下认识 :(1)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结构” ,其连续性得益于与巨大的生存空间相联系的多样的环境类型与环境演变的区域差异。 (2 )尽管并非所有的暖期中华文明都繁盛 ,但中华文明繁盛的时期往往是各种时间尺度上的暖期。 (3)环境极端恶化事件对中华文明产生严重冲击 ,同时也促使文明发生重大变革 ,中华民族在对不利环境影响的适应过程中不断开拓创造、不断积累经验 ,从而促进社会的更大进步。进一步开展有关环境演变对中华文明影响的过程与机制研究 ,应以重大环境演变事件的识别为基础 ,以环境变化引起的资源变化为切入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演变 中华文明 人地关系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大学生的地方依恋特征与形成机制——基于南京仙林大学城的调查 被引量:22
20
作者 熊帼 张敏 +1 位作者 姚磊 汪侠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1-35,128,共6页
大学城生活主体大学生与之是否存在积极的关系,对大学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地方依恋理论,对南京仙林大学城进行实证研究。构建了大学生地方依恋维度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加以验证和修正,发现大学生的地方依恋具有地方认同、... 大学城生活主体大学生与之是否存在积极的关系,对大学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地方依恋理论,对南京仙林大学城进行实证研究。构建了大学生地方依恋维度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加以验证和修正,发现大学生的地方依恋具有地方认同、功能依赖和情感依赖三个维度特征,地方依恋进一步有助于地方根植性形成。其中,大学生的功能依赖对地方依恋作用为负。总体上,仙林大学生的地方依恋处于由地方认同到地方依赖的过渡阶段。本研究为近年来中国涌现的大学城建设热提供一种自下而上的评判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地方依恋 大学城 人地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