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两汉时期感生神话书写的演变 被引量:1
1
作者 田艺景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第3期7-17,共11页
先秦时期的始祖感生神话起源于远古母系氏族社会末期,成型于父系氏族时期,生成文本以后,在战国时期呈现模式化书写的特征,其主要书写特点为:突出女性为母的身份、感生方式为图腾受孕、只有始祖才拥有感生神话。同时,战国时期开始出现感... 先秦时期的始祖感生神话起源于远古母系氏族社会末期,成型于父系氏族时期,生成文本以后,在战国时期呈现模式化书写的特征,其主要书写特点为:突出女性为母的身份、感生方式为图腾受孕、只有始祖才拥有感生神话。同时,战国时期开始出现感生梦这一母题,诸侯国君甚至女性人物也开始成为拥有感生神话的主体。两汉时期史家通过沿用、仿造、创新三种方式对先秦流传的感生神话材料进行利用,并将感生梦固化为汉朝帝后感生神话的主要模式,与前代相比,汉代的感生神话呈现出重视父系、政治性强、主体广泛等特点。两汉时期是史传记载中的感生事件由感生神话向感生梦过渡、定型的关键时期,是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对后代感生神话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生神话 历史书写 感生梦
下载PDF
艺术通感:一种统觉性创造性的审美能力——艺术通感的审美阐释 被引量:13
2
作者 杨波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2-86,共5页
对通感的解释应从心理学、美学等多角度进行阐释,并从人类感官的先天关联性讨论艺术通感的生理-心理基础,从而将艺术通感定义为一种在艺术活动中以审美统觉为基本心理机能,以感情为心理动力,表现创造主体人格、心境、意绪的一种统觉性... 对通感的解释应从心理学、美学等多角度进行阐释,并从人类感官的先天关联性讨论艺术通感的生理-心理基础,从而将艺术通感定义为一种在艺术活动中以审美统觉为基本心理机能,以感情为心理动力,表现创造主体人格、心境、意绪的一种统觉性、整体性、创造性的审美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通感 心理学 审美能力 修辞
下载PDF
《管子》天论浅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朱玉周 高良荃 《管子学刊》 CSSCI 2007年第1期21-25,共5页
《管子》“天”的含义有至上神、自然神以及运行变化有自身规律的自然之天。基于这种认识,天人关系表现为一是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直接的因果关系的“天人感应”;二是人效法、顺从“天道”,利用自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宰自然,这在... 《管子》“天”的含义有至上神、自然神以及运行变化有自身规律的自然之天。基于这种认识,天人关系表现为一是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直接的因果关系的“天人感应”;二是人效法、顺从“天道”,利用自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宰自然,这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它在先秦的天论思想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子》 自然之天 天道 天人感应
下载PDF
火、危险、交感:电子游戏中的情感 被引量:12
4
作者 姜宇辉 《文化艺术研究》 2021年第2期15-26,111,共13页
今天的电子游戏,确乎是诱惑与生机并存的危险之物。借用巴什拉的重要区分,不妨将此种危险性概括为游戏体验的那种近乎遐想的状态,其中明显体现出苦痛、瞬间和死亡这三个要点。由此亦得以深入反思游戏之所以感人的情感力量何在。凯瑟琳&#... 今天的电子游戏,确乎是诱惑与生机并存的危险之物。借用巴什拉的重要区分,不妨将此种危险性概括为游戏体验的那种近乎遐想的状态,其中明显体现出苦痛、瞬间和死亡这三个要点。由此亦得以深入反思游戏之所以感人的情感力量何在。凯瑟琳·伊丝比斯特将其归结为情感设计和流动快感,显然有失偏颇。阿基·贾维南将不确定性视作游戏的元情感氛围的思路似乎更为可取。流动的生命快感,最终诉诸的正是移情这个古典美学的概念,但我们试图回归更为古老的“交感”作用来超越移情之局限性,进而敞开否定性这条不同的思路。虽然交感在我们的时代始终摇摆于魔法和科学之间,但从弗洛伊德到德里达的精神分析之思似乎足以印证否定性这一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游戏 情感设计 移情 交感 苦痛 否定性
下载PDF
试论六朝隋唐的应验类小说 被引量:4
5
作者 夏广兴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80-86,共7页
有唐一代,小说亦如诗,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质的飞跃,成为文苑的一朵奇葩。此时的佛教应验类小说已不同于六朝"释氏辅教之书",无论从规模和种类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已突破六朝小说"丛残小语"式的"短书"形... 有唐一代,小说亦如诗,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质的飞跃,成为文苑的一朵奇葩。此时的佛教应验类小说已不同于六朝"释氏辅教之书",无论从规模和种类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已突破六朝小说"丛残小语"式的"短书"形式。本文通过和六朝同类小说的比较,具体分析了此类小说的内容、写作技巧及形成原因。特别是就其佛经故事题材的运用上,利用大量实证材料予以说明,进一步印证梵汉文化交融促进了小说创作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时期 唐朝 隋朝 佛教应验类小说 写作技巧 佛经故事题材 梵汉文化
下载PDF
鬼神以祭祀而言——关于朱子鬼神观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9
6
作者 吴震 《哲学分析》 2012年第5期73-95,198,共23页
朱熹鬼神论述的基本立场是将鬼神看作"第二著"。通过对朱熹"以气释鬼神"、"鬼神以祭祀而言"的诠释方式以及"鬼神之理即是此心之理"等观点的深入探讨,指出对朱熹而言,鬼神问题主要是祭祀的问题... 朱熹鬼神论述的基本立场是将鬼神看作"第二著"。通过对朱熹"以气释鬼神"、"鬼神以祭祀而言"的诠释方式以及"鬼神之理即是此心之理"等观点的深入探讨,指出对朱熹而言,鬼神问题主要是祭祀的问题而不是言说的问题、是宗教的问题而不是气学的问题。朱熹在鬼神问题上强调祭祀实践的重要性,这是朱熹宗教思想的一大特色,也是朱熹对儒学鬼神论的一大理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鬼神 感格 诚敬 祭祀
下载PDF
音乐理解现象中的“音心对映”关系 被引量:6
7
作者 范晓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08年第3期79-87,共9页
音乐理解现象是人的诸多理解认识活动之一。它通过人的理解认识活动的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阶段,来探寻音乐现象之所以能够成为理解对象的动机和原因,寻找其成为理解对象的可然性(或然性)和现实性。在此基础上构成理解主体与理解对象之... 音乐理解现象是人的诸多理解认识活动之一。它通过人的理解认识活动的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阶段,来探寻音乐现象之所以能够成为理解对象的动机和原因,寻找其成为理解对象的可然性(或然性)和现实性。在此基础上构成理解主体与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既是主客体关系,也是双重主体关系。主客体关系是在进入认识活动的预设规定情景之前所显示的二者的存在关系。在进入具体认识活动的过程之前,音乐现象是一个潜在的主体;而当进入具体认识活动之后,音乐理解就是具体人和具体的音乐现象之间的对话,此时便进入相互主体性(mutual—subjectivity)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交流、对话。最终的结论即"音心对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 音乐语言 格式塔 生存论 音心对映
下载PDF
基于自感应蚁群算法的VRPSDP问题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陆琳 谭清美 《中国管理科学》 CSSCI 2007年第2期97-103,共7页
同时供货和取货的车辆路径问题是车辆路径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问题的复杂性使得目前的主要求解方法局限于各种插入式启发算法。本文引用了近年来出现的蚁群算法,并通过对蚂蚁行为的深入研究,首次提出了感应因子、期望程度因子、距... 同时供货和取货的车辆路径问题是车辆路径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问题的复杂性使得目前的主要求解方法局限于各种插入式启发算法。本文引用了近年来出现的蚁群算法,并通过对蚂蚁行为的深入研究,首次提出了感应因子、期望程度因子、距离性比因子以及加速因子的概念,在信息素更新方面融入了当前路径的距离特征,构建了一种全新的自感应蚁群算法。该方法充分利用全局分布的信息素感应信息,并且根据车辆容量支配值以及节点间距和节点-中心点间距性比进行状态转移,利用信息素更新公式中加速因子的动态调节有效地解决了算法快速收敛与陷入局部最优的矛盾。仿真试验证明了自感应蚁群算法的有效性,同时,该算法也拓展了车辆路径问题的算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感应蚁群算法 同时供货和取货的车辆路径问题 信息素 算法
下载PDF
感物美学关于文学艺术创作动机的理论自觉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健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3-70,共8页
中国古代感物美学充分注意到文学艺术创作发生时作家、艺术家的动机问题,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言说。其理论自觉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创作动机是作家、艺术家创作的内在动力,它必须借助于外物激发才能显现出创造的价值;第二,在创作感物的... 中国古代感物美学充分注意到文学艺术创作发生时作家、艺术家的动机问题,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言说。其理论自觉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创作动机是作家、艺术家创作的内在动力,它必须借助于外物激发才能显现出创造的价值;第二,在创作感物的过程中,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动机有时是确定的,有时是隐蔽的,从而,形成了创作动机的确定性与隐蔽性特征;第三,创作动机促成了作家、艺术家的心灵与自然万物产生感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物美学 诗论 创作动机 激发 感应
下载PDF
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二题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良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6-73,共8页
“感应”与“游心”是中国古代哲学两个很独特的认识世界的心理学观念 ,又被文学艺术家赋予审美心理学的意义。它们区别于唯物的“反映”论 ,强调审美主体外感于物后产生能动的心理反应以至心物互动 ,或是心可以不受具物具象的制约而“... “感应”与“游心”是中国古代哲学两个很独特的认识世界的心理学观念 ,又被文学艺术家赋予审美心理学的意义。它们区别于唯物的“反映”论 ,强调审美主体外感于物后产生能动的心理反应以至心物互动 ,或是心可以不受具物具象的制约而“游于”无限的空间和时间 ,为人的精神创造活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这两个观念在中国乃至世界美学领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 感应 游心 审美境界
下载PDF
楚帛书的宇宙观与古代思想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勇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14,共5页
长沙出土楚帛书反映了湖湘先民对宇宙起源及其秩序化过程的认识。在这一宇宙观中存在道、阴阳五行与天人感应等思想,是研究先秦湖湘地区思想文化的重要资料。
关键词 楚帛书 宇宙观 阴阳五行 天人感应
下载PDF
法国早期象征派诗歌的生命意识 被引量:2
12
作者 柳东林 《外国问题研究》 2009年第2期66-70,共5页
19世纪的法国象征派运动,给浪漫主义以来的欧洲诗坛带来一股清新的诗风。对于象征派诗歌的把握,有一个核心的精神,那就是寻求同万物生命的对话。从波德莱尔的"感应",到兰波的"通灵",再到马拉美的"无限",... 19世纪的法国象征派运动,给浪漫主义以来的欧洲诗坛带来一股清新的诗风。对于象征派诗歌的把握,有一个核心的精神,那就是寻求同万物生命的对话。从波德莱尔的"感应",到兰波的"通灵",再到马拉美的"无限",法国象征派诗歌建立一种完全不同于人类中心论的全新的生命意识,对后世的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甚至是生态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 感应 通灵 无限
下载PDF
西汉前期的策问与对策再探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凡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111-116,141,共6页
西汉前期孝文帝二年的策问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策问文,到孝文帝十五年第二次策试,汉武帝即位以后,继承了孝文帝的做法,在建元元年举行了策试,董仲舒就是在这次对策中脱颖而出。西汉后期的昭、宣、元、成、哀、平几个帝王时期,策试选... 西汉前期孝文帝二年的策问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策问文,到孝文帝十五年第二次策试,汉武帝即位以后,继承了孝文帝的做法,在建元元年举行了策试,董仲舒就是在这次对策中脱颖而出。西汉后期的昭、宣、元、成、哀、平几个帝王时期,策试选官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化措施。除了策试中的策问和对策外,汉代还有射策的考试方式,它也产生于汉武帝时期。汉代的策问大多是统治者对于天诫的恐惧和政策调整,反映出"天人感应"思想在汉代是一种主流思想。无论是对策还是射策,确实选拔出了相当多的人才,而以儒家经典作为答策的标准,则推动了儒家文化的深入民间,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规定了后世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策问 对策 天人感应
下载PDF
董仲舒政治哲学的形上基础及其现代诠释 被引量:3
14
作者 成中英 《衡水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16-21,共6页
对董仲舒的研究应从对他整合、继承、研究、注解儒学经典的历史哲学成果入手,体察其中心命题。董仲舒的思想不完全依赖汉代政治事实而定,其另有儒学及诸子之学所本。董仲舒在《春秋》经与《公羊传》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 对董仲舒的研究应从对他整合、继承、研究、注解儒学经典的历史哲学成果入手,体察其中心命题。董仲舒的思想不完全依赖汉代政治事实而定,其另有儒学及诸子之学所本。董仲舒在《春秋》经与《公羊传》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理论。其在儒学内部的思想渊源包括易学、尚书学、春秋公羊学,还综合了先秦的各家学说。同时,西汉进入汉武帝时期,政治变革已然有了现实需求,政府意欲从无为清静转变为有为进取,这是董仲舒思想形成的基础。董仲舒的政治哲学,不但具备形而上学的基础,还有其现代诠释,是具有现代生态化的管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政治哲学 形而上学 儒学 天人感应
下载PDF
张载《正蒙》中“感”的意义阐释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慧芸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41-44,共4页
本文认为张载用"感"字之意义主要表现为对以下三种关系的言说,即"感"之于物、"感"之于圣人、"感"之于形上本体,而通过这些言说同时也展现出了张载复兴儒学所关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张载 正蒙 太和
下载PDF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现代确立--论钱学森院士对中国古代“天人感应论”的证明 被引量:5
16
作者 胡义成 《衡水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29-39,共11页
董仲舒彰显"天人感应论"有功,但其证明在逻辑上有误,难使"天人感应论"成立。钱学森院士则以其所创"开放性超巨复杂系统理论"为据,从量子认识论、人择原理和中医医理研究等角度,确证"天人感应论"... 董仲舒彰显"天人感应论"有功,但其证明在逻辑上有误,难使"天人感应论"成立。钱学森院士则以其所创"开放性超巨复杂系统理论"为据,从量子认识论、人择原理和中医医理研究等角度,确证"天人感应论"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天人感应论 人居理论 钱学森
下载PDF
董仲舒社会救助思想探微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文涛 《衡水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22-27,共6页
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系中,既有借天象示儆、貌似迷信的禳灾术,也有直面现实的社会救助主张。建构在阴阳五行理论基础上的求雨、止雨术,表达了董仲舒对水旱灾害的关切,他认为天灾的危害可以通过尽人事来减轻,王朝政治对于灾害救助... 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系中,既有借天象示儆、貌似迷信的禳灾术,也有直面现实的社会救助主张。建构在阴阳五行理论基础上的求雨、止雨术,表达了董仲舒对水旱灾害的关切,他认为天灾的危害可以通过尽人事来减轻,王朝政治对于灾害救助非常重要,这种包含在禳灾术中的救助思想的积极性是显而易见的。重农、限民名田、禁止随意杀害奴婢、轻徭薄赋等措施具有防止和限制贫富分化以保民、安民的作用,调均贫富是董仲舒社会救助思想的重要内容,着眼点在于使天下容易治理。他把救助思想纳入到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体系之中,不仅关注救荒,而且将救荒与平时安民保民、济贫调均等问题结合起来考虑,思虑更加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董仲舒 社会救助 天人感应
下载PDF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新论 被引量:2
18
作者 藏明 《衡水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38-45,52,共9页
董仲舒对三代以及先秦诸家的天人关系学说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创造性地构建了符合社会与历史发展趋势的"天人感应"思想。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将"天"悬置于君王之上,对君王的言行进行有效的监督,并通过自... 董仲舒对三代以及先秦诸家的天人关系学说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创造性地构建了符合社会与历史发展趋势的"天人感应"思想。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将"天"悬置于君王之上,对君王的言行进行有效的监督,并通过自然现象对君王的施政进行积极的批判,其既是先秦儒学在大一统政权下实现政治批判功能的重要手段,又是董仲舒为维护西汉王朝长治久安所创制的治世理论。此外,董氏的"天人感应"思想力求实现先儒们理想中的道德话语权,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阴阳家 灾异 天人感应
下载PDF
从日语特性看日本“内”“外”文化 被引量:6
19
作者 吴芳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176-179,共4页
“内”、“外”文化是日本显著的文化特征。“不明确表达”、“简略表达”、“非合理性表达”以及“为对方着想”、“敬语表达”等构成了日语显著的语言特性。本文从日语语言特性的角度分析日本“内”、“外”文化特征,并对其形成的历... “内”、“外”文化是日本显著的文化特征。“不明确表达”、“简略表达”、“非合理性表达”以及“为对方着想”、“敬语表达”等构成了日语显著的语言特性。本文从日语语言特性的角度分析日本“内”、“外”文化特征,并对其形成的历史原因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语特性 “内” “外”文化 以心传心 敬语
下载PDF
天人感应的发生机理与运行过程——以《春秋繁露》、“天人三策”为文本依据 被引量:8
20
作者 余治平 《衡水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21-32,共12页
董仲舒是中国古代感应思想的集大成者,提出了"天道类动""阴阳性情""人副天数""因五行而用事"系列的概念、观念,论述了感应的一般性原则,既有诸多命题的逻辑推演,也有"求雨""止... 董仲舒是中国古代感应思想的集大成者,提出了"天道类动""阴阳性情""人副天数""因五行而用事"系列的概念、观念,论述了感应的一般性原则,既有诸多命题的逻辑推演,也有"求雨""止雨"的实际应用,因而为天人感应的观念与信仰建构出一套完整的认知系统。在董仲舒这里,感应思想被推向了成熟的形态。文章揭示和呈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发生机理与运行过程,以消除人们长期以来所作的神秘化误读,并克服学界研究对感应、天人感应只流于泛泛而说、停在表皮而不能深入内里的弊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天人感应 性情 阴阳 五行 《春秋繁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