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tudy on Emei mantle plume activity and the origin of high-As coal in southwestern Guizhou Province 被引量:2
1
作者 聂爱国 谢宏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6年第3期238-244,共7页
The Emei mantle plume activity lasted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ranging from the whole Late Paleozoic to Mesozoic. The large-scale Emeishan basalt eruption marked the summit period of mafic magmatic activity between E... The Emei mantle plume activity lasted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ranging from the whole Late Paleozoic to Mesozoic. The large-scale Emeishan basalt eruption marked the summit period of mafic magmatic activity between Early and Late Permian. Lots of Au, As, Hg, Sb and other trace elements, in the form of extreme dispersion, found their way into coal seams of the Longtan Formation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platform facies and slope facies at the margin of the platform around the areas of Xingyi, Anlong, Xingren and Zhenfeng in southwestern Guizhou Province. During the Yanshanian Emei mantle plume activity, large amounts of ore-forming elements such as As, Au, Hg, Sb, etc.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Emeishan basalt and coal seams by hydrothermal solutions, followed by their mobilization and transport. When the hydrothermal solutions passed through the coal measures of the Longtan Formation, the element As was enriched locally to form high-As coal.; The intensive Emei plume activity provided the material source of As and dynamic source for the formation of high-As coal in southwestern Guizhou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 活动性 贵州 地质条件
下载PDF
Mantle plume:the dynamic setting of the origin of Early Paleozoic mafic dykes in Ziyang,Shaanxi Province,Southern Qinling Block,China
2
作者 Xiaoqing Chen Shen Liu +5 位作者 Caixia Feng Ian M.Coulson Yan Fan Kairui Tai Tianjing Gao Siyuan Zhang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20年第3期307-325,共19页
The mafic dykes(dolerites)during the Early Paleozoic are widely spread in Langao-Ziyang,southern Qiling Block,and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se dykes are very important.Previous studies have mainly focused on the Siluria... The mafic dykes(dolerites)during the Early Paleozoic are widely spread in Langao-Ziyang,southern Qiling Block,and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se dykes are very important.Previous studies have mainly focused on the Silurian mafic dykes;however,research on the Earlier Paleozoic mafic dykes is relatively weak at present.Therefore,the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the mantle source and genetic dynamic setting during the Early Paleozoic in this area is lacking.To study the accurate age and origin of the Early Paleozoic mafic dykes in Ziyang,southern Shaanxi Province,the mafic dykes from dabacunand Qinmingzhai were selected and the petrology,zircon U-Pb chronology,geochemistry,and Sr-Nd-Hf isotopes were studied.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mafic dykes studied are mainly composed of dolerite,and they are the products of the Early Ordovician(475.8-480.7 Ma).Furthermore,the dolerites belong to alkaline rock series,and 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enrichment in LREE,Rb,Ba,Sr,Nb,(87Sr/86Sr)i=0.7020-0.7050,εNd(t)=3.0-4.0),εHf(t)=4.5-12.1,176Hf/177Hf=0.282681-0.282844.This suggests that the mafic dyke were derived from the partial melting of a depleted lithospheric mantle,and the genetic process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mantle plume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genetic model.Furthermore,the genetic process experienced the separation and crystallization of olivine and clinopyroxene at the same time,with little crustal contami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ly paleozoic DOLERITES GEOCHEMISTRY origin mantle plume
下载PDF
Origin of the Dashuigou Independent Tellurium Deposit at the South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Based on the Abundances of Trace Elements in the Country Rocks
3
作者 Jianzhao Yin Shoupu Xiang +2 位作者 Haoyu Yin Hongyun Shi Yuhong Chao 《Advances in Geological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2023年第4期41-55,共15页
Through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abundances and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e,Bi,As,Se,Cu,Pb,Zn,Au,and Ag in the rock types of different geological epochs in the Dashuigou independent tellurium deposit,a... Through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abundances and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e,Bi,As,Se,Cu,Pb,Zn,Au,and Ag in the rock types of different geological epochs in the Dashuigou independent tellurium deposit,and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research findings of previous researchers in this area,the authors conclude as follows:Abundances of the main ore-forming elements Te,Bi,As,Se,Au,and Ag are not high in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background,generally lower or close to their respective crustal Clark values,but almost all altered country rocks contain high levels of ore-forming elements.This indicates that the deposit’s ore-forming elements do not come from the country rocks.This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geological thermal events that cause alter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originate from depths and may be related to mantle plumes.Considering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se ore-forming elements in the ore bodies’hanging wall and footwall,the metallogenic mechanism may be as follows:Mineralization is not achieved through lateral secretion in the horizontal or near horizontal direction,but rather through the upward movement and emplacement of deep ore-forming elements driven by geological processes such as mantle plumes.In addition,the migration of deep ore-forming elements is not achieved through dispersed infiltration between overlying rock particles,but through non widespread concentrated penetrating channels.This type of channel is likely to be the expansion structures where faults from different directions intersect,or where linear faults intersect with circular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igin of ore-forming elements The Dashuigou independent tellurium deposit Trace element abundance The country rocks The mantle plume
下载PDF
论基岩油气藏的勘探前景 被引量:77
4
作者 马龙 刘全新 +3 位作者 张景廉 卫平生 陈启林 张虎权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11,共4页
为了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实现油气勘探新的突破,文章讨论了地幔柱与油气成矿作用关系,发现全球(如墨西哥湾、古巴、委内瑞拉、利比亚、西伯利亚和中国渤海湾、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大量喷溢的玄武岩与油气关系密切;分析了越南大陆架白... 为了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实现油气勘探新的突破,文章讨论了地幔柱与油气成矿作用关系,发现全球(如墨西哥湾、古巴、委内瑞拉、利比亚、西伯利亚和中国渤海湾、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大量喷溢的玄武岩与油气关系密切;分析了越南大陆架白虎油田(储集于花岗岩及风化壳)、中国松辽盆地徐家围子兴城气田(储集于火山岩)的无机成因情况;同时对中国基岩油气藏的勘探靶区作了简要讨论,认为花岗岩及其风化壳类型的基岩油气藏将是未来勘探的重点,并讨论了基岩油气藏勘探的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文章最后认为油气无机成因创新模式的提出将引发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 油气藏 地幔柱 无机成因 勘探方针 白虎油田 松辽盆地
下载PDF
峨眉火成岩省:结构、成因与特色 被引量:51
5
作者 侯增谦 卢记仁 +3 位作者 汪云亮 夏林圻 李红阳 国连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885-891,共7页
峨眉火成岩省既有其它大火成岩省(如印度德干火成岩省)的一般特征,更独具中国特色:其形成于全球性重大地质变革——大陆敛合与解体的大背景之下,和板块构造体制向大陆构造体制转化过渡的关键时期;处于东部滨太平洋构造域与西部古特提斯... 峨眉火成岩省既有其它大火成岩省(如印度德干火成岩省)的一般特征,更独具中国特色:其形成于全球性重大地质变革——大陆敛合与解体的大背景之下,和板块构造体制向大陆构造体制转化过渡的关键时期;处于东部滨太平洋构造域与西部古特提斯构造域的交汇、叠加与枢纽部位;显示清楚完好的地幔热柱"头冠"与"尾柱"轮廓;火成岩省岩石圈存在异常显著的地幔热—侵蚀作用;火成岩省西部发育三套各具特色的成矿系统。深入研究峨眉火成岩省,不仅可提供中国境内地幔热柱岩浆作用典型实例,而且可深刻理解大陆岩石圈深部作用过程和大陆动力学程式,以及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深部约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火成岩省 地幔 热柱 CFB成因 火成岩省特色
下载PDF
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古原洋裂谷与地幔柱 被引量:14
6
作者 高长林 叶德燎 黄泽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61-168,共8页
根据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认为该区在震旦纪-早奥陶世发育地幔热柱———大陆裂谷到大洋扩张之间的地幔柱。库鲁克塔格震旦纪火山岩构成一个典型的双峰值火山岩系,主要由酸性火山岩与基性火山岩组成,缺少中酸性火山... 根据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认为该区在震旦纪-早奥陶世发育地幔热柱———大陆裂谷到大洋扩张之间的地幔柱。库鲁克塔格震旦纪火山岩构成一个典型的双峰值火山岩系,主要由酸性火山岩与基性火山岩组成,缺少中酸性火山岩。基性火山岩的稀土模式为陡右倾,富轻稀土,与地幔热柱成因的玄武岩具相似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在塔里木盆地东北部,寒武与奥陶纪由东至西沉积相展布依次为盆地相、斜坡相、台地边缘相、局限-开阔台地相,具有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特征。因此提出了库鲁克塔原洋裂谷和满加尔初始被动大陆边缘的新见解。环满加尔初始大陆边缘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柱 原洋裂谷 初始被动大陆边缘 塔里木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的组成及其变质演化 被引量:33
7
作者 沈其韩 耿元生 宋会侠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7-406,共20页
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主要由五套不同类型的变质岩系组成。克拉通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多期岩浆侵位、多期变质作用以及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和深熔作用,岩石已遭受多次不同地质作用的叠加改造,因此华北克拉通具有... 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主要由五套不同类型的变质岩系组成。克拉通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多期岩浆侵位、多期变质作用以及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和深熔作用,岩石已遭受多次不同地质作用的叠加改造,因此华北克拉通具有复杂的演化历史。从太古宙到古元古代末的克拉通形成,华北克拉通主要经历了五期区域变质作用。鞍山地区的古-中太古代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改造,尚未获得变质年龄数据。但在TTG岩系中已获得3560Ma和3000-3300Ma早期的变质年龄。河南鲁山太华杂岩的中太古代斜长角闪岩中获得2776~2792Ma和2671~2651Ma两期变质作用年龄信息,代表了新太古代早期的变质作用。新太古代麻粒岩-TTG岩系和新太古代花岗-绿岩系都经历了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初的变质作用改造。在古元古代阶段,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在1965-1900Ma期间发生了中低压/高压麻粒岩相变质,局部发生超高温变质,这期变质作用与陆块间的俯冲碰撞及其后的地幔上涌有关。在古元古代晚期(1890~1800Ma)在华北克拉通的中部及东部的胶-辽-吉带发生了高压麻粒岩相-角闪岩相的区域变质,代表了陆块间的碰撞拼合过程。不同变质岩系类型经历的变质作用反映了不同的构造背景。太古宙晚期大量的TTG岩系及呈面状分布的中/低压麻粒岩主要出露在华北克拉通的中北部,普遍具有逆时针的p—T轨迹,反映了地幔柱底板垫托的构造环境。新太古代的花岗.绿岩系在新太古代晚期一古元古代早期经历的变质作用多为顺时针的p-T演化轨迹,反映其发生可能与弧后+地幔柱联合作用的构造背景。古元古代晚期的两期变质作用多表现为高压麻粒岩相的顺时针P—T演化轨迹,反映了不同陆块(地块)之间碰撞拼合的过程,意味着类似显生宙的板块构造体制已经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中低压/高压/超高温变质作用 地幔柱底板垫托 顺时针/逆时针p-T轨迹 碰撞拼合
下载PDF
阿尔泰造山带晚古生代高温变质作用与塔里木地幔柱活动的成因联系:来自泥质和镁铁质麻粒岩的证据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兆 仝来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61-1773,共13页
阿尔泰造山带是中亚造山带(CAOB)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南缘出露有高温泥质和镁铁质麻粒岩,确定其P-T轨迹对于理解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在晚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该区乌恰沟泥质和镁铁质麻粒岩样品精细的岩相学观察,显... 阿尔泰造山带是中亚造山带(CAOB)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南缘出露有高温泥质和镁铁质麻粒岩,确定其P-T轨迹对于理解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在晚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该区乌恰沟泥质和镁铁质麻粒岩样品精细的岩相学观察,显示其变质矿物组合分别为石榴石+堇青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磁铁矿+钛铁矿±斜方辉石±尖晶石±钾长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钛铁矿+磁铁矿。使用传统温压计和平均温压计算方法对其变质峰期及峰期后的P-T条件进行了计算,并利用Thermocalc软件对其中两个泥质麻粒岩进行了P-T视剖面图模拟,确定了其峰期变质条件为770~865℃和3.0~5.1kbar,并得到了两条峰期后近等压冷却(IBC)的P-T演化轨迹。这样近等压冷却的P-T轨迹表明高温变质作用可能发生于一个总体伸展的大地构造背景之下。已有年代学数据支持该区高温变质事件发生于二叠纪(270-280Ma),与塔里木地幔柱活动的时间(-275Ma)高度一致。这说明阿尔泰二叠纪高温变质事件可能与塔里木地幔柱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因此,我们认为二叠纪地幔柱活动引起的幔源岩浆底侵和加热可能提供了阿尔泰南缘高温-超高温变质作用所需的热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变质作用 泥质和镁铁质麻粒岩 阿尔泰造山带 p-T轨迹 塔里木地幔柱活动
下载PDF
关于石油深部起源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8
9
作者 张之一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2-117,共6页
石油的微量元素及Pb、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石油是深部幔源产物。石油与金属及金刚石矿床共生,包裹体及金伯利岩中所含碳氢化合物和沥青也表明,石油参与了热液活动。石油及天然气储存在含油气盆地之中是与盆地基底地壳的特性有关,... 石油的微量元素及Pb、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石油是深部幔源产物。石油与金属及金刚石矿床共生,包裹体及金伯利岩中所含碳氢化合物和沥青也表明,石油参与了热液活动。石油及天然气储存在含油气盆地之中是与盆地基底地壳的特性有关,它的隔热性保证了地幔隆起上部软流层中挥发组分的保存和充分的地球化学作用。盆地基底地壳又属于比较稳定的坚硬地块,在全球走滑作用中发生地块转动,除引起地幔隆升外在压扭和张扭应力作用下形成各种类型的深断裂及圈闭。于晚期构造运动期间深断裂的活动成为石油、天然气运移的通道,在盖层及基底内部只要有圈闭存在即可形成油气藏。石油的深部超源论有着严格的实验基础。石油的热动力平衡计算也证明石油形成于地幔软流层部位。石油化合物组成形成的深度不同,合理地解释了油、气分区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成园 深部起源 微量元素 金伯利岩 全球走滑作用 地块转动 地幔隆起 地幔柱
下载PDF
地幔柱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杜航 王俊 +2 位作者 钱婷 王大伟 朱音杰 《地震科学进展》 2021年第6期241-245,251,共6页
地幔柱假设自提出以来,在学术界争议很大,对于其是否存在还没有统一答案。本文对地幔柱的起源做了详细阐述,将质疑者的观点和地幔柱假设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罗列,对地幔柱存在的证据进行汇总。从地球化学及岩石学方面对大陆溢流玄武岩和... 地幔柱假设自提出以来,在学术界争议很大,对于其是否存在还没有统一答案。本文对地幔柱的起源做了详细阐述,将质疑者的观点和地幔柱假设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罗列,对地幔柱存在的证据进行汇总。从地球化学及岩石学方面对大陆溢流玄武岩和大洋岛玄武岩的分布进行研究,了解地幔柱在地表的形态;从大地构造学角度分析地幔柱如何使超大陆不断合并、分裂;从地球物理学方面以夏威夷地幔柱、非洲超级地幔柱、海南地幔柱等典型区域阐述地幔柱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地幔柱存在的证据。最后,讨论了地幔柱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柱假设 起源 问题 证据 板块构造
下载PDF
板块构造与幔柱构造的相互关系——以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控矿因素为例 被引量:7
11
作者 温常贵 真允庆 +2 位作者 乔红 刁谦 陈中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15,共15页
侏罗纪以来,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促成了中国东部以NNE-NE向断裂为主体的断裂构造格局。从地震面波层析成像反演资料及东北和华北地质剖面得知,该地区应属东亚巨型宽裂谷体系的东部地区,系亚幔柱活动所致。全区P波速度、岩石... 侏罗纪以来,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促成了中国东部以NNE-NE向断裂为主体的断裂构造格局。从地震面波层析成像反演资料及东北和华北地质剖面得知,该地区应属东亚巨型宽裂谷体系的东部地区,系亚幔柱活动所致。全区P波速度、岩石圈不连续和减薄转型、软流圈物质呈蘑菇云状上升以及大火成岩省等特征证明中国东部中、新生代为亚幔柱构造控制成矿成藏,从而证实板块构造与幔柱构造相辅相成的关系。幔柱构造可划分3级,金属矿床常受幔枝构造的控制,多成群成带分布。由于成矿物质来自深部地核或软流圈,金属元素呈垂直分带的规律成为"攻深找盲"的理论依据;而油气田深部常受深部热源影响,若有海相烃源层分布,是寻找"无机"和海相油气田的主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层析成像 巨型宽裂谷带 蘑菇云构造 板块构造与幔柱构造 中国东部地区
下载PDF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壳密度结构及岩浆规模约束 被引量:4
12
作者 岳海凤 汪洋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95-403,共9页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出露于扬子板块西缘,其形成以后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破坏,掩盖了峨眉山玄武岩的原始分布状况,导致对ELIP岩浆活动规模的低估。近来一些研究者基于天然地震层析成像反演的研究认为ELIP出露区地壳不显示高速特征,...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出露于扬子板块西缘,其形成以后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破坏,掩盖了峨眉山玄武岩的原始分布状况,导致对ELIP岩浆活动规模的低估。近来一些研究者基于天然地震层析成像反演的研究认为ELIP出露区地壳不显示高速特征,据此推断ELIP岩浆活动规模有限,是下地壳拆沉作用而非地幔柱活动的产物。本文根据横穿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丽江-清镇地震剖面所获地壳P波波速,依据P波波速与密度的线性关系计算ELIP内带核心、外围区域和中带、外带的地壳密度结构。结果显示:内带核心区域与中带相比,上地壳密度高79kg/m^3、下地壳上部和下部的密度值分别高出68 kg/m^3和101 kg/m^3;与外带相比,内带核心区域上地壳密度高92kg/m^3、下地壳上部和下部分别高出99 kg/m^3和126 kg/m^3。峨眉山地幔柱活动形成的镁铁质-超镁铁质深成岩在ELIP内带核心区域的侵位和堆积,是ELIP各带之间地壳密度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根据ELIP不同区域的地壳密度差估算得到内带核心区域地壳内的高密度镁铁质侵入岩和超镁铁质侵入岩总体积约为(45~120)×10~4km^3。此结果与峨眉山玄武岩体积[(25~60)×10~4km^3]之和,给出ELIP岩浆活动的规模为(0.7~1.8)×10~6km^3。这一结果支持ELIP的形成与地幔柱活动有关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柱 岩浆活动规模 p波波速 密度 玄武岩 深成岩 超镁铁质岩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下载PDF
西昆仑于田南部阿羌蛇绿构造混杂岩地质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曹福根 冯红刚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4-77,共14页
近年的区调工作在西昆仑于田南部阿羌一带新填绘出一套具有蛇绿岩特征的变质橄榄岩、蛇纹岩、变辉长岩、辉绿岩和玄武岩等岩石组合。其中,变质橄榄岩、蛇纹岩具有低SiO_(2)、高MgO、低稀土特征;辉长岩、辉绿岩和玄武岩绝大多数样品岩石... 近年的区调工作在西昆仑于田南部阿羌一带新填绘出一套具有蛇绿岩特征的变质橄榄岩、蛇纹岩、变辉长岩、辉绿岩和玄武岩等岩石组合。其中,变质橄榄岩、蛇纹岩具有低SiO_(2)、高MgO、低稀土特征;辉长岩、辉绿岩和玄武岩绝大多数样品岩石化学具有低K_(2)O<1%,TiO_(2)含量为1.5%等特征;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特征与N-MORB及E-MORB相似。综合分析认为,该蛇绿岩产于较大规模的洋盆中,属于地幔柱型(P型)蛇绿岩;辉长岩、玄武岩中2件锆石U-Pb SHRIMP定年样品加权平均年龄为(545.5±9.1)Ma和(440.0±4.8)Ma,结合其他证据,证实其形成时代为寒武—奥陶纪,与西邻区其曼于特蛇绿构造混杂岩同为昆中和昆北微地块早古生代洋陆转换事件的地质记录,对研究西昆仑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构造混杂岩 寒武—奥陶纪 地幔柱型(p型) 阿羌
下载PDF
阿尔金北缘沟口泉古元古代蛇绿混杂岩(绿岩)地质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曹福根 董富荣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4年第4期47-60,共14页
近年经过区域地质调查,在阿尔金北缘沟口泉地区新识别出一套古元古代蛇绿混杂岩,其由洋壳岩块、上覆岩系及外来岩块等组成,洋壳岩块包括变质橄榄岩-堆晶超镁铁质岩、辉长质杂岩、斜长岩、斜长花岗岩、辉绿岩和镁铁质火山熔岩等,为一层... 近年经过区域地质调查,在阿尔金北缘沟口泉地区新识别出一套古元古代蛇绿混杂岩,其由洋壳岩块、上覆岩系及外来岩块等组成,洋壳岩块包括变质橄榄岩-堆晶超镁铁质岩、辉长质杂岩、斜长岩、斜长花岗岩、辉绿岩和镁铁质火山熔岩等,为一层序较完整的蛇绿岩套。根据对其各组成单元分布、岩石组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在变质辉橄岩、斜长岩、辉长岩和玄武岩等岩石中获得锆石U-Pb SHRIMP定年加权平均值年龄(1 889±27)Ma、(1 869±27)Ma、(1 836±40)Ma、(1 818±25)Ma及数个2 200~2 600Ma单点年龄数据,证实了阿尔金北缘地区新太古宙末-古元古代存在一洋盆,并于古元古代末俯冲碰撞闭合形成了沟口泉蛇绿混杂岩,初步判定其为地幔柱型(P型)蛇绿岩。该发现为塔里木南缘阿北-敦煌地块与阿尔金造山带新太古宙末—古元古代构造演化提供了充分依据,对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混杂岩 古元古代 地幔柱型(p型) 沟口泉
下载PDF
地幔柱形态,源区及构造理论研究综述
15
作者 李东卓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1年第3期8-18,共11页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对地幔柱形态结构的研究进展,包括模拟实验,数学模型以及地震层析成像的一些结果。针对目前对地幔柱源区的争论,提炼出五种代表性的观点。同时,对地幔柱的大地构造作用以及地幔柱构造理论及其与其他理论的联系作了...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对地幔柱形态结构的研究进展,包括模拟实验,数学模型以及地震层析成像的一些结果。针对目前对地幔柱源区的争论,提炼出五种代表性的观点。同时,对地幔柱的大地构造作用以及地幔柱构造理论及其与其他理论的联系作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柱形态 地幔柱源区 地幔柱构造理论
下载PDF
太平洋火山特征与深部成因机制
16
作者 林间 查财财 +3 位作者 周志远 张帆 张旭博 陈占营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28,共6页
太平洋板块边界和内部均发育大量火山,是研究地球火山的天然实验场。综述了太平洋火山特征与深部成因机制,表明研究人员对地球不同环境下的火山(包括大洋中脊、俯冲带岛弧、板内地幔柱等)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分别构建了减压熔融、俯冲板... 太平洋板块边界和内部均发育大量火山,是研究地球火山的天然实验场。综述了太平洋火山特征与深部成因机制,表明研究人员对地球不同环境下的火山(包括大洋中脊、俯冲带岛弧、板内地幔柱等)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分别构建了减压熔融、俯冲板片脱水与富水地幔楔熔融、地幔柱高温熔融的经典模式。但目前学界对于板内非地幔柱型火山的深部岩浆起源以及浅部喷发通道等重要科学问题仍缺乏清晰的认识。未来需要采用创新观测手段,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以取得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火山成因 俯冲带岛弧 地幔柱 深部熔融
原文传递
滇中地区的岩石圈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
17
作者 瞿梦茹 梁坤 杨海燕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64-1474,共11页
虽然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的研究确信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形成与二叠纪地幔柱活动有关,但从二叠纪至今,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所在的华南板块至少向北漂移了3000 km,以致大火成岩省与地幔柱的空间位置不再对应.本研究使用川滇地区75个宽频固定台... 虽然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的研究确信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形成与二叠纪地幔柱活动有关,但从二叠纪至今,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所在的华南板块至少向北漂移了3000 km,以致大火成岩省与地幔柱的空间位置不再对应.本研究使用川滇地区75个宽频固定台记录的远震事件计算P、S波接收函数,并利用参考地球模型把单个接收函数从时间域变换到深度域,最后从叠加道上读取地壳厚度和岩石圈厚度.结果表明,Moho面深度从云南南部的33 km向北逐渐增厚,在青藏高原东部可达约66 km,滇中地区地壳厚度变化剧烈,在攀枝花附近明显增厚.在金沙江—红河断裂西侧的印支块体下方,岩石圈厚度仅为70~80 km,但在滇中地区从约70 km变化约到120 km,最薄处发生于攀枝花附近,仅约为70 km.另外,滇中地区部分台站的S波接收函数显示Moho面的Sp转换相一致性较差,而P波接收函数则表明在Moho面附近存在一个正极性的转换界面.综合已有的研究结果,我们推测Moho面附近这一正极性界面是地幔柱岩浆底侵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波接收函数 时间-深度转换 地壳厚度 岩石圈厚度 地幔柱物理模型 岩浆底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