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the Metallogenetism of Sub-mantle Plume and Mantle Branches in the Gold Mineralization Concentration Area of Northwest Jiaodong Peninsula 被引量:4
1
作者 NIU Shuyin CHENG Guangsuo +8 位作者 ZHANG Jianzhen SUN Aiqun MA Baojun ZHANG Fuxiang WANG Baode XU Meng WU Jichun ZHAO Rongxin WANG Shanf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5期1409-1420,共12页
The northwest of Jiaodong peninsula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greatest gold concentration area, enormous gold reserves and limited time interval (115±5Ma) of gold mineralization in China. Studies show that the ea... The northwest of Jiaodong peninsula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greatest gold concentration area, enormous gold reserves and limited time interval (115±5Ma) of gold mineralization in China. Studies show that the east area of north China began its mantle plume evolution since the Yanshanian movement, and the Laiyang sub-mantle plume and its surrounding mantle branches such as those in Guojiadian, Aishan and Panshidian were formed in the mineralization concentration area of northwestern Jiaodong peninsul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ntle plume →sub-mantle plume → mantle branch→ favorable expending structures, the deep-derived hydrothermal fluid moved up to the favorable places, such as brittle-ductile or ductile-brittle shearing zon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tact zones of intrusions, dense fracturing zones and the contact zones between dikes and countryrocks, and concentrated into deposits. Then the gold mineralization concentration zones that are centralized on mantle branches were formed. This study takes Guojiadian mantle branch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ir metallogenetism and conclude the metallogenetic mo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mantle plume mantle branch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 metallogenetism metallogenetic mode northwest Jiaodong peninsula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mantle branch structure in western Shandong and its roles in minerogenesis and ore-controlling 被引量:4
2
作者 孙爱群 胡华斌 +4 位作者 牛树银 毛景文 王宝德 李英平 王来明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6年第4期340-353,共14页
This work deal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ntle branch structure in wester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with respect to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ges of the regional strata, the development of ring-like a... This work deal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ntle branch structure in wester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with respect to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ges of the regional strata, the development of ring-like and radial faults, the development of gently inclined detachment-slip structures in the axial part, mantle-source magmatic activities, regional petrology, petrochemistry and isotope geology.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N-W sharply plunged ductile shear zone in the region of western Shandong cuts through the mantle rocks detached from the deep-seated North China mantle sub-plume, hence leading to unloading in response to depressurization and thereafter the formation of anatexis magma. The intense and complete magmatic evolution series not only manifests a variation trend of alkalinity of magma from high to low and its intrusive depth from deep to shallow, but also reflects that the wall-rock alteration shows a general evolution trend from strong to weak. The evolution of mantle structur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endo-mineralogenesis, accompanied with the rise of the country rocks. As a result, typical mantle branch structures were formed as observed in western Shandong. At the top of the mantle branch structure was developed an obvious detachment-tilt fault block, and some endogenic ores, at the same time, were uplifted onto the shallow lev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分支结构 地幔热流柱 地球物理学 地质学
下载PDF
Cascaded Evolution of Mantle Plumes and Metallogenesis of Core- and Mantle-derived Elements 被引量:18
3
作者 NIUShuyin HOUQuanli +4 位作者 HOUZengqian SUNAiqu WANGBaode LIHongyang XUChuansh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22-536,共15页
Mineral deposits are unevenly distributed in the Earth's crust,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Earth. In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Earth, controlled by the gravitational contraction ... Mineral deposits are unevenly distributed in the Earth's crust,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Earth. In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Earth, controlled by the gravitational contraction and thermal expansion, lighter elements, such as radioactive, halogen-family, rare and rare earth elements and alkali metals, migrated upwards; whereas heavier elements, such as iron-family and platinum-family elements, base metals and noble metals, had a tendency of sinking to the Earth's core, so that the elements iron, nickel, gold and silver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Earth's core. However,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stratified structure of the Earth, the existence of temperature, pressure and viscosity differenc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Earth resulted in vertical material movement manifested mainly by cascaded evolution of mantle plumes in the Earth. The stratifications and vertical movement of the Earth were interdependent and constituted the motive force of the mantle-core movement. The cascaded evolution of mantle plumes opens the passageways for the migration of deep-seated ore-forming material, and thus elements such as gold and silver concentrated in the core and on the core-mantle boundary migrate as the gaseous state together with the hot material flow of mantle plumes against the gravitational force through the passageways to the lithosphere, then migrate as the mixed gas-liquid state to the near-surface level and finally are concentrated in favorable structural expansion zones, forming mineral deposits. This is possibly the important metallogenic mechanism for gold, silver, lead, zinc, copper and other many elements. Take for example the NE-plunging crown of the Fuping mantle-branch structure, the paper analyzes ductile-brittle shear zone-type gold fields (Weijiayu) at the core of the magmatic-metamorphic complex, principal detachment-type gold fields (Shangmingyu) and hanging-wall cover fissure-vein-type lead-zinc polymetallic ore fields (Lianbaling) and further briefly analyzes the source of ore-forming material and constructs an ore-forming and -controlling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tle plume mantle-branch structure antigravitational migration METALLOGENESIS Taihang Mountains
下载PDF
冀东冷口金成矿带“长城式”金矿成矿作用研究
4
作者 杨爱雪 许曼 +4 位作者 孙仲坤 吕水 刘海龙 吴再忠 丁萍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21-29,共9页
冀东地区燕山期开始进入了幔枝构造发育期,冀东幔枝构造的形成控制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和金成矿作用。沿冷口断裂带分布着多个“长城式”金矿,主要受外围拆离滑脱带控制,属于构造控矿,主拆离滑脱带为金成矿流体的运移提供了通道,次级... 冀东地区燕山期开始进入了幔枝构造发育期,冀东幔枝构造的形成控制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和金成矿作用。沿冷口断裂带分布着多个“长城式”金矿,主要受外围拆离滑脱带控制,属于构造控矿,主拆离滑脱带为金成矿流体的运移提供了通道,次级拆离滑脱带、层间滑动带及盖层岩石中的裂隙、节理等为成矿物质富集提供了富集空间,有向深部厚度变大的特点,为远程低温热液型矿床,肖营子花岗岩浆为金成矿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幔枝构造 成矿作用 地质特征 地球化学特征 “长城式”金矿 冀东
下载PDF
鲁西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69
5
作者 牛树银 胡华斌 +3 位作者 毛景文 孙爱群 许传诗 侯泉林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4-39,共6页
根据区域地层(体)中部老外部新的环状分布,断裂构造的环状、放射状展布,核部缓倾拆离滑脱构造的发育特点,幔源岩浆活动以及区域岩石学、岩石化学、同位素地质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鲁西幔枝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认为鲁西地区北西... 根据区域地层(体)中部老外部新的环状分布,断裂构造的环状、放射状展布,核部缓倾拆离滑脱构造的发育特点,幔源岩浆活动以及区域岩石学、岩石化学、同位素地质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鲁西幔枝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认为鲁西地区北西向陡倾韧性剪切带切割了深部华北地幔亚热柱向外拆离的地幔岩,导致其减压释荷形成深熔岩浆。岩浆演化序列表现出岩浆基性程度由高变低、侵入深度由深变浅、围岩蚀变由强变弱的总体演化趋势。由于强烈的岩浆上侵使得变质基底隆升、盖层拆离滑脱,形成典型的鲁西幔枝构造,在顶部则发育一系列明显的拆离掀斜断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 地幔热柱 幔枝构造 构造演化 形成机制 鲁西地区
下载PDF
华北东部地幔热柱的特征与演化 被引量:27
6
作者 牛树银 孙爱群 +5 位作者 马宝军 张建珍 毛景文 李厚民 王宝德 陈超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31-942,共12页
燕山运动以来,华北东部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之构造转变,构造体制从印支期末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的拼贴-增生,转变为地幔热柱演化-区域伸展断陷。华北地幔热柱强烈上隆过程中,在岩石圈底部受阻并呈蘑菇状向外拆离流变,在使上部岩石圈发生... 燕山运动以来,华北东部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之构造转变,构造体制从印支期末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的拼贴-增生,转变为地幔热柱演化-区域伸展断陷。华北地幔热柱强烈上隆过程中,在岩石圈底部受阻并呈蘑菇状向外拆离流变,在使上部岩石圈发生热减薄-断陷的同时,向外拆离流变的地幔岩在盆地外围受到韧性剪切带的切割,导致深熔岩浆活动并带动围岩上隆,形成一系列次级隆起(幔枝构造)。地形地貌上亦从东部隆起的高原转变为一盆多山耦合格局——地幔热柱上部的热减薄断(拗)陷与外围的一系列幔枝构造的空间有机组合,即华北东部裂陷盆地西与太行造山带、北与燕山造山带、东与朝鲜半岛、南与大别造山带(即中心裂陷盆地与外围各幔枝构造)均为盆-山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幔壳运动 地幔热柱 幔枝构造 伸展构造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内蒙古拜仁达坝与维拉斯托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构造对比 被引量:17
7
作者 孙爱群 牛树银 +5 位作者 马宝军 聂凤军 江思宏 张建珍 王宝德 陈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784-1793,1805,共11页
拜仁达坝银铅锌矿和维拉斯托银铅锌矿是同一矿田中一梁之隔的2个大型矿床,银的远景储量可超过1万t,铅锌远景储量可达600万t,其成矿作用严格受大兴安岭中南段幔枝构造控制。中生代以来,由于幔枝构造活动,导致强烈的火山喷发和大规模的岩... 拜仁达坝银铅锌矿和维拉斯托银铅锌矿是同一矿田中一梁之隔的2个大型矿床,银的远景储量可超过1万t,铅锌远景储量可达600万t,其成矿作用严格受大兴安岭中南段幔枝构造控制。中生代以来,由于幔枝构造活动,导致强烈的火山喷发和大规模的岩浆侵入,不仅沟通了深部矿质迁移的通道,而且在幔枝构造轴部形成了一系列由于构造隆升及岩浆侵入有关的断裂构造体系,并成为重要的成矿、控矿构造,为含矿流体的迁移和集聚提供了有利通道和储集场所。研究表明:拜仁达坝银铅锌矿和维拉斯托银铅锌矿的形成受不同规模构造的控制,矿田构造为大兴安岭中南段幔枝构造南缘北西侧的主拆离带,矿床构造为一系列次级拆离带,矿体构造则为压扭性转为张性或张扭性的断裂构造,矿石结构构造也表现出裂隙贯入或角砾状特征。地球化学数据分析也支持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深部,仅在成矿流体上升及其成矿过程中混入部分壳源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热柱 幔枝构造 成矿模式 拜仁达坝 维拉斯托 内蒙古
下载PDF
鲁西幔枝构造及其控矿特征 被引量:25
8
作者 牛树银 孙爱群 +4 位作者 李玉静 王宝德 胡华斌 毛景文 李英平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28-641,共14页
从区域地层(岩体)中老外新分布,环状、放射状断裂的展布,轴部缓倾拆离滑脱构造的发育,幔源岩浆活动以及区域岩石学、岩石化学、同位素地质学等方面,探讨了鲁西幔枝构造特征。研究认为鲁西地区北西向陡倾韧性剪切带切割了深部华北地幔亚... 从区域地层(岩体)中老外新分布,环状、放射状断裂的展布,轴部缓倾拆离滑脱构造的发育,幔源岩浆活动以及区域岩石学、岩石化学、同位素地质学等方面,探讨了鲁西幔枝构造特征。研究认为鲁西地区北西向陡倾韧性剪切带切割了深部华北地幔亚热柱向外拆离的地幔岩,导致其减压释荷形成深熔岩浆,强烈而完整的岩浆演化序列表现出岩浆基性程度由高变低、侵入深度由深变浅、围岩蚀变由强变弱的总体演化趋势。幔枝构造演化对内生成矿作用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并带动围岩一起隆升,形成了典型的鲁西幔枝构造。其顶部发育的拆离掀斜断块,使部分内生矿产被抬升到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幔枝构造 地幔热柱 构造控矿 成矿作用 鲁西地区
下载PDF
华北东部盆山耦合与内生成矿作用 被引量:23
9
作者 牛树银 邵济安 +3 位作者 孙爱群 侯泉林 王宝德 胡华斌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1-342,共12页
盆-山耦合关系是当今地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但是,在几何学上,成对盆山耦合论述较多。而华北东部裂陷盆地则西与太行造山带、北与燕山造山带、东与胶辽山地、南与大别造山带均构成盆-山耦合,即中心裂陷盆地与外围各造山带均为耦合关系。... 盆-山耦合关系是当今地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但是,在几何学上,成对盆山耦合论述较多。而华北东部裂陷盆地则西与太行造山带、北与燕山造山带、东与胶辽山地、南与大别造山带均构成盆-山耦合,即中心裂陷盆地与外围各造山带均为耦合关系。研究表明:中心裂陷与华北地幔亚热柱的形成密切相关,由于地幔亚热柱强烈上隆,在岩石圈底部受阻,使华北东部岩石圈发生热减薄-断陷的同时,向外拆离的地幔岩在盆地外围形成一系列次级隆起(太行、燕山、胶辽、大别造山带),即地幔热柱多级演化的第三级单元———幔枝构造。各幔枝构造(造山带)间具有明显的可比性,并共同与中心裂陷盆地构成盆-山耦合关系。与此同时,随地幔热柱-亚热柱-幔枝构造向上迁移的成矿元素,亦以气态-气液混合态-含矿流体的形式向上迁移,并最终在幔枝构造的有利聚集部位成矿,形成张宣、冀东、辽东、胶东、鲁西、小秦岭、阜平等幔枝构造成矿集中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耦合 地幔热柱 幔枝构造 裂陷盆地 造山带 成矿作用 华北地区
下载PDF
幔枝构造与冀北金银多金属矿产的成矿控矿作用 被引量:20
10
作者 王宝德 牛树银 +2 位作者 李红阳 孙爱群 吴新国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12,共6页
幔枝构造是地幔热柱多级演化的三级单元,其对内生矿产的成矿控矿作用十分明显。文章归纳了幔枝构造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将河北省划分成5个幔枝构造区。提出幔枝构造核部、主次拆离带及上置断陷盆地的成矿控矿规律,总结了"内金... 幔枝构造是地幔热柱多级演化的三级单元,其对内生矿产的成矿控矿作用十分明显。文章归纳了幔枝构造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将河北省划分成5个幔枝构造区。提出幔枝构造核部、主次拆离带及上置断陷盆地的成矿控矿规律,总结了"内金、外铜-银-铅锌"的成矿格局,以期为本区进一步找矿提供思路。同位素数据统计认为:成矿物质主要源自地球深部,通过地幔热柱多级演化迁移到近地表并逐步就位、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幔枝构造 金银多金属矿床 成矿控矿作用 地幔热柱 河北省
下载PDF
张宣幔枝构造成矿与深部找矿潜力分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牛树银 孙爱群 +5 位作者 王宝德 高昌杰 魏明辉 杨丽娟 谢新梅 王晓枝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48-555,共8页
张家口地区是河北省金银多金属矿床集中区,本文划分出以宣化-崇礼-赤城一带岩浆-变质杂岩区为中心的金矿集中区和外围盖层区银多金属成矿分布区。幔枝构造研究表明,金银多金属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球深部,通过地幔热柱多级演化向上迁移,... 张家口地区是河北省金银多金属矿床集中区,本文划分出以宣化-崇礼-赤城一带岩浆-变质杂岩区为中心的金矿集中区和外围盖层区银多金属成矿分布区。幔枝构造研究表明,金银多金属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球深部,通过地幔热柱多级演化向上迁移,并在幔枝构造的有利构造扩容带中集聚成矿。平面上从中心向外围,空间上,由下部往上部都具有金→银→铅锌的分带性,并已经在多处矿山得到研究证实。因此,张宣幔枝构造区深部仍有很大的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热柱 幔枝构造 成矿系列 构造控矿 深部找矿 张宣地区
下载PDF
地幔热柱多级演化及其成矿控矿研究:以张-宣幔枝构造研究为例 被引量:10
12
作者 牛树银 孙爱群 +4 位作者 郝梓国 王宝德 马宝军 张建珍 魏明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8-267,共10页
张-宣地区是河北省金银多金属矿床集中区,可划分出以宣化—崇礼—赤城一带岩浆-变质杂岩区为中心的金矿集中区和外围盖层区的银多金属矿分布区。近年研究表明,金银多金属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球深部,通过地幔热柱多级演化向上迁移,并在幔... 张-宣地区是河北省金银多金属矿床集中区,可划分出以宣化—崇礼—赤城一带岩浆-变质杂岩区为中心的金矿集中区和外围盖层区的银多金属矿分布区。近年研究表明,金银多金属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球深部,通过地幔热柱多级演化向上迁移,并在幔枝构造的有利构造扩容带中集聚成矿。分别以幔枝构造核部的东坪金矿、拆离带的黄土梁金矿和外围断陷盆地中的万全寺银金矿为例,通过其成矿作用的解剖、分析、归纳认为,在张-宣幔枝构造展布区,平面上从核部向外围,垂向上由下部往上部,均具有金→银→铅锌矿的分带性,并已经在多处矿山得到采矿工程或钻探工程的证实,这对于深部找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据此分析表明,张-宣幔枝构造区深部仍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这种成矿作用分析也可以推广到成矿地质条件相近的幔枝构造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热柱 幔枝构造 成矿系列 构造控矿 深部找矿 张-宣地区
下载PDF
华熊亚热柱-幔枝构造体系及其控矿作用 被引量:19
13
作者 冯建之 孙卫志 +4 位作者 牛树银 燕建设 王杏村 崔燮祥 陈超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43-150,共8页
文章讨论了华(山)-熊(耳山)地幔亚热柱范围内形成的小秦岭、崤山、熊耳山、鲁山等幔枝构造,以及幔枝构造的形成、演化及其与成矿的关系。总结出Au-Ag-Mo-多金属和Mo-W-Fe-Au-多金属等2个成矿系列。尽管研究区展布有石英脉型、构造蚀变... 文章讨论了华(山)-熊(耳山)地幔亚热柱范围内形成的小秦岭、崤山、熊耳山、鲁山等幔枝构造,以及幔枝构造的形成、演化及其与成矿的关系。总结出Au-Ag-Mo-多金属和Mo-W-Fe-Au-多金属等2个成矿系列。尽管研究区展布有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斑岩型等不同类型的热液型矿床,但它们均受幔枝构造活动制约,进而较好地解释了豫西诸多不同类型矿床具有较大相似性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熊地幔亚热柱 幔枝构造 成矿作用 成矿系列 豫西地区
下载PDF
冀西石湖金矿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作用探讨 被引量:21
14
作者 陈超 牛树银 +4 位作者 王宝德 孙爱群 马宝军 王文学 高银仓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40-1349,共10页
石湖金矿101、116矿脉深部延伸稳定,品位有所提高,产状变化不大,由于深部探矿进展较好,而使其成为太行山中段大型金矿。石湖金矿的矿脉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总体属岩浆期后热液石英脉-断裂构造蚀变岩型矿床。本文采用幔枝构造新视角开展... 石湖金矿101、116矿脉深部延伸稳定,品位有所提高,产状变化不大,由于深部探矿进展较好,而使其成为太行山中段大型金矿。石湖金矿的矿脉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总体属岩浆期后热液石英脉-断裂构造蚀变岩型矿床。本文采用幔枝构造新视角开展研究,通过对地质背景研究及铅、硫、硅、碳、氢、氧同位素的分析表明石湖金矿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球深部,成矿溶液主要为岩浆水,混有部分大气水。进而探讨了其成矿作用,建立了成矿模式,提出了具体找矿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幔枝构造 成矿作用 物质来源 同位素 麻棚岩体 石湖金矿
下载PDF
拆离带控矿的典型实例——以鲁西磨坊沟式金矿为例 被引量:7
15
作者 牛树银 胡华斌 +3 位作者 毛景文 孙爱群 王宝德 刘涛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3期447-451,共5页
磨坊沟式金矿是指鲁西铜石地区赋存在早寒武世朱砂洞组灰质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中的碲金矿床,近期地质勘查表明,矿体产出层位相对稳定,分布面积较广,矿化较为连续,具有很大的资源潜力和找矿远景。其围岩具明显的黄铁绢英岩化、高岭土化... 磨坊沟式金矿是指鲁西铜石地区赋存在早寒武世朱砂洞组灰质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中的碲金矿床,近期地质勘查表明,矿体产出层位相对稳定,分布面积较广,矿化较为连续,具有很大的资源潜力和找矿远景。其围岩具明显的黄铁绢英岩化、高岭土化、方解石化和萤石化。碲金矿的形成与黄铁绢英岩化密切相关。矿床产出的构造部位为鲁西幔枝构造核部,铜石隆起外围太古宙结晶基底与寒武纪盖层间主拆离带之上的次级拆离带中。成矿物质来自深源(地幔),矿体就位受主、次级拆离滑脱带控制。由于次级拆离带断坪顺层展布,故矿体亦表现出似层状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幔枝构造 地幔热柱 碲金矿床 成矿作用 控矿构造 鲁西铜石
下载PDF
大兴安岭幔枝构造与银多金属成矿作用 被引量:14
16
作者 牛树银 聂凤军 +6 位作者 孙爱群 江思宏 王宝德 张建珍 马宝军 白大明 陈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944-1958,共15页
通过对大兴安岭地区构造演化、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燕山期以来是该区地幔热柱强烈活动时期。最明显的表现是强烈的构造运动和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最显著的标志是兴蒙地区盆岭构造的形成和大规模的成矿作用。大兴... 通过对大兴安岭地区构造演化、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燕山期以来是该区地幔热柱强烈活动时期。最明显的表现是强烈的构造运动和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最显著的标志是兴蒙地区盆岭构造的形成和大规模的成矿作用。大兴安岭中南段是一较典型的幔枝构造,具有明显的核部岩浆-变质杂岩、外围拆离滑脱层及上叠断陷盆地,是该区重要的成矿控矿构造。大兴安岭地区6个多金属矿床103个硫同位素数据统计,值域主要集中在-4‰~3‰,均一化程度较高;4个大、中型多金属矿床24个铅同位素数据统计,206 Pb/204 Pb为18.441 4~17.666 7,207 Pb/204 Pb为15.665 1~15.488 3,208Pb/204Pb为38.642 6~37.710 9;12个矿床地幔氦比例为37.25%~76.96%,平均55.90%;成矿流体氦-氩同位素组成主要位于地幔流体区域。根据测试结果,矿质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地球深部,甚至源自于核-幔边界,通过地幔热柱-地幔亚热柱-幔枝构造-地壳构造扩容带迁移至有利的构造部位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作用 幔枝构造 控矿构造 大兴安岭
下载PDF
冀北地区金矿床He、Ar、Pb同位素组成及其成矿物质来源 被引量:19
17
作者 王宝德 牛树银 +1 位作者 孙爱群 李红阳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1-187,共7页
成矿物质来源一直是成矿理论研究和找矿实践的焦点问题。选择了冀北地区3个幔枝构造金矿集中区11个金矿床黄铁矿及部分围岩进行了He、Ar同位素测定。研究表明,冀北地区主要金矿的3He/4He的值域为(0.93~7.30)×10-6,平均3.55×1... 成矿物质来源一直是成矿理论研究和找矿实践的焦点问题。选择了冀北地区3个幔枝构造金矿集中区11个金矿床黄铁矿及部分围岩进行了He、Ar同位素测定。研究表明,冀北地区主要金矿的3He/4He的值域为(0.93~7.30)×10-6,平均3.55×10-6;R/Ra=0.66~4.93,平均2.53;40Ar/36Ar=426~2073,40Ar平均为8.20×10-7cm3/g,4He/40Ar平均为2.17。矿区外围片麻岩和花岗岩的3He/4He值仅为(0.001~0.55)×10-6,反映来源上有明显差别。3He和4He在He同位素浓度图上落于地幔区附近。64个Pb同位素数据表现为矿质以幔源为主,确有部分壳源物质加入。研究认为,本区成矿物质应源于地球深部,随地幔柱多级演化,深部成矿流体由地球深部迁移到浅部,期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壳幔流体的混合作用,故其值域往往界于地幔和地壳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成矿物质 地幔柱 幔枝构造 河北 铅同位素
下载PDF
河淮地幔亚热柱的演化及其对华北地区成矿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4
18
作者 牛树银 孙爱群 +4 位作者 李红阳 张建珍 罗殿文 叶东虎 王金锁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1996年第4期413-423,共11页
本文依据华北地台东部的地球物理测深资料、火山-岩浆活动、沉积建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历史,提出河滩地区是中生代以来强烈隆升的地幔亚热柱。亚热柱的强烈上升使岩石圈下部发生热减薄,上地壳发生裂陷,新生界堆积厚达5-9km。岩石... 本文依据华北地台东部的地球物理测深资料、火山-岩浆活动、沉积建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历史,提出河滩地区是中生代以来强烈隆升的地幔亚热柱。亚热柱的强烈上升使岩石圈下部发生热减薄,上地壳发生裂陷,新生界堆积厚达5-9km。岩石圈热减薄仅至60-80km。金、银等成矿元素除部分来自赋矿围岩之外,其主要部分来自地核,并以气态随地幔热柱向上运移,当其进入亚热柱阶段时,部分转变为液态.呈气-液混合相随亚热柱运移,当伞状外展亚热柱被造山带陡倾韧性剪切带切割时,气-液相全、银随深熔岩浆或沿韧性剪切带向上迁移,并在幔枝(变质核杂岩)构造的有利扩容带富集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热柱 幔枝构造 成矿 控制作用 控矿构造
下载PDF
地幔热柱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9
作者 孙爱群 牛树银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5-71,共7页
地幔热柱构造是地球内部热传导的基本形式,只是地球的不同演化阶段其表现形式和强度有所不同。研究表明,燕山期强烈的地幔热柱活动沟通了深部成矿物质来源,金、银等元素随地幔热柱多级演化以气态→气—液混合相向上运移,在地幔热柱... 地幔热柱构造是地球内部热传导的基本形式,只是地球的不同演化阶段其表现形式和强度有所不同。研究表明,燕山期强烈的地幔热柱活动沟通了深部成矿物质来源,金、银等元素随地幔热柱多级演化以气态→气—液混合相向上运移,在地幔热柱演化的三级单元——幔枝构造的有利部位聚集成矿。并据幔枝构造的成矿模式提出了华北地区燕山、秦岭、太行、胶辽等主要成矿集中区都是河淮地幔亚热柱控制下的幔枝成矿系列。成矿作用均伴随有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成矿时代多集中在260~120Ma。金、银多金属矿床具明显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热柱 幔枝构造 成矿作用 多金属矿床
下载PDF
冀东金厂峪金矿深部和外围找矿预测 被引量:7
20
作者 牛树银 李凤友 +4 位作者 陈华山 孙爱群 王宝德 王金忠 马宝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99-1006,共8页
金厂峪金矿是冀东地区开采历史超过半个世纪的大型金矿山,且近年来新增地质储量不断上升,受到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幔枝构造成矿控矿作用的视角,简述了矿床地质特征,侧重讨论了成矿物质来源,认为成矿流体源于深部,通过地幔热柱多... 金厂峪金矿是冀东地区开采历史超过半个世纪的大型金矿山,且近年来新增地质储量不断上升,受到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幔枝构造成矿控矿作用的视角,简述了矿床地质特征,侧重讨论了成矿物质来源,认为成矿流体源于深部,通过地幔热柱多级演化向上迁移,在有利的构造扩容带中集聚成矿,进而在介绍近年来新的找矿进展基础上,探讨了构造的成矿控矿作用,进一步指出了深部和外围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幔枝构造 成矿作用 控矿构造 找矿预测 冀东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