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azardous Geological Features in the Marine Coastal and Offshore Areas of Zhejiang Province, East China Sea
1
作者 QIU Jiandong LIU Jian +2 位作者 YUE Nana WANG Shuang MAI Duc Do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1318-1324,共7页
Newly acquired high-resolution shallow seismic profiles(7069 km in length) in the coastal and offshore areas of Zhejiang Province, East China Sea, China, have revealed eight marine hazardous geological features: shall... Newly acquired high-resolution shallow seismic profiles(7069 km in length) in the coastal and offshore areas of Zhejiang Province, East China Sea, China, have revealed eight marine hazardous geological features: shallow gas, sand ridges, erosion ditches, scarps, irregular bedrock features, underwater shoals, buried paleo-channels, and submarine deltas. Based on the seismic profiles, we have constructed a marine geological map of these hazardous features. Shallow gas accumulations are common and occur mainly in two separate nearshore regions that cover 4613 and 3382 km^2 respectively. There are also scattered shallow gas accumulations in the offshore area, typically accompanied by paleo-channels that occur mainly in the middle of the study area. Sand ridges, erosion ditches, scarps, and irregular bedrock features are found mainly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study area in association with each other.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 the sand ridges have a linear form and trend NW–SE, representing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linear sand ridges in the East China Sea. The maximum slope gradient is 1?, which suggests that this area is prone to landslides. These hazardous marine geological features are important to marine and engineering activities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zardous marine GEOLOGICAL features SHALLOW gas COASTAL and OFFSHORE areas East china Sea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Natural Radioactivity in Marine Sand Deposits from Offshore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Jun Li Bangqi Hu +5 位作者 Jingtao Zhao Fenglong Bai Yanguang Dou Libo Wang Liang Zou Xue Ding 《Open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2017年第3期357-378,共22页
Natural radioactivity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marine sand property and usability. By using gamma spectrometry,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natural radionuclides 226Ra, 232Th and 40K have been measured... Natural radioactivity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marine sand property and usability. By using gamma spectrometry,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natural radionuclides 226Ra, 232Th and 40K have been measured in marine sand deposits from Liaodong Bay (LDB), North Yellow Sea (NYS), Zhoushan area (ZS), Taiwan Shoal (TS) and Pearl River Mouth (PR), offshore China, which are potential marine sand mining areas. The radiation activity equivalent (Raeq), indoor gamma absorbed dose rate (DR), annual effective dose (HR), alpha index (Ia), gamma index (Ig), external radiation hazard index (Hex), internal radiation hazard index (Hin), representative level index (RLI), excess lifetime cancer risk (ELCR) and annual gonadal dose equivalent (AGDE) associated with the natural radionuclides are calculated to assess the radiation hazard of the natural radioactivity in the marine sands offshore China. From the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se marine sands are safe for the constructions.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eveals that the 226Ra distribution in the marine sands offshore China is controlled by the variation of the 40K concentra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yields a two-component representation of the entire data from the marine sands, wherein 98.22% of the total variance is explained. Our results provide good baseline data to expand the database of radioactivity of building materials in China and all over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RADIOACTIVITY Radiation hazar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GAMMA SPECTROMETRY marine SAND Offshore china
下载PDF
海床流体迁移致灾机理与风险防控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
3
作者 田兆阳 贾永刚 +7 位作者 朱超祁 卢龙玉 郭煦 冯学志 王慧 王宏威 何满潮 彭建兵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1-140,共10页
海床流体迁移指海底液体、气体、海水在海床内外的传输运移过程,对海洋地质灾害的孕育、发展、演化具有重要影响;我国海域内广泛发育的海底滑坡等典型灾害,与海床流体迁移现象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关联性。本文从海床流体迁移的灾害效应出... 海床流体迁移指海底液体、气体、海水在海床内外的传输运移过程,对海洋地质灾害的孕育、发展、演化具有重要影响;我国海域内广泛发育的海底滑坡等典型灾害,与海床流体迁移现象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关联性。本文从海床流体迁移的灾害效应出发并以南海北部为例,分析了典型流体迁移系统类型、地质灾害成因分布特征,梳理了海床流体迁移的观测与调查方法;总结了海床流体迁移致灾与风险防控方向的科学问题,针对性提出了有待开展的重点研究内容。研究建议,从深部高压流体向上迁移影响灾害孕育、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流体迁移影响灾害发展、海洋水体运动导致灾害发生3个方面着手,研究海床流体迁移影响下的海底灾害孕育、发展与触发演化过程机理,海床流体迁移-地质环境-人类活动耦合作用下海底灾害风险防控理论方法,支持突破深海探测多系统集成、多尺度联合、多维信息处理等技术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床流体迁移 海洋地质灾害 风险防控 南海北部
下载PDF
ACTION AND PLAN OF SEISMIC HAZARD REDUCTION IN CHINA
4
作者 (State Seismological Bureau )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 in China》 1995年第3期105-110,共6页
ACTION AND PLAN OF SEISMIC HAZARD REDUCTION IN CHINA(StateSeismologicalBureau)I.PrefaceChinaisoneofthecountr... ACTION AND PLAN OF SEISMIC HAZARD REDUCTION IN CHINA(StateSeismologicalBureau)I.PrefaceChinaisoneofthecountrieswiththelong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ON AND PLAN OF SEISMIC hazard reduction IN china
原文传递
中国西部黄土区地质灾害调查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5
作者 孙萍萍 张茂省 +4 位作者 贾俊 程秀娟 朱立峰 薛强 王佳运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6-107,共12页
西部黄土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背景,加之黄土特殊的工程特性,使得区内滑坡、崩塌、泥流等地质灾害多发、频发,举世瞩目的黄土高原更是全国的地质灾害高发区和防治重点区。自20世纪50年代,区内陆续开展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调... 西部黄土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背景,加之黄土特殊的工程特性,使得区内滑坡、崩塌、泥流等地质灾害多发、频发,举世瞩目的黄土高原更是全国的地质灾害高发区和防治重点区。自20世纪50年代,区内陆续开展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调查评价工作,特别是通过“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的工作,基本查明了区内地质灾害的成灾规律,探索了黄土地质灾害早期识别、调查技术方法、监测预警、风险评价等关键技术,搭建了自然资源部黄土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和野外科学观测站等平台,有效支撑了西北各省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的建立。笔者在回顾以往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受极端气候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分析了西部黄土区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基于强化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优化和完善监测技术、构建隐患点与风险区双管控的风险管控模式,进一步整体提升西北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防控水平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防灾减灾 监测预警 黄土高原 西北地区
下载PDF
中国沿海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 被引量:21
6
作者 王静爱 史培军 +2 位作者 朱骊 王平 王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3期403-409,共7页
根据1949~1990年沿海各省市区省级报刊自然灾害记录及有关海洋自然灾害资料,分析了研究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异规律,重点讨论了海洋自然致灾因子及沿海各县(市)社会经济发展(承灾体)在本区灾情形成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 根据1949~1990年沿海各省市区省级报刊自然灾害记录及有关海洋自然灾害资料,分析了研究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异规律,重点讨论了海洋自然致灾因子及沿海各县(市)社会经济发展(承灾体)在本区灾情形成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区减灾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减灾对策 沿海地区 自然灾害
下载PDF
关于西北地区的自然灾害链 被引量:9
7
作者 贾慧聪 王静爱 +3 位作者 杨洋 潘东华 杨佩国 张万昌 《灾害学》 CSCD 2016年第1期72-77,共6页
基于灾害系统理论,根据中国省级报刊灾害数据库(1949-2005年),构建了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的灾害链:干旱灾害链(分为高温-干旱灾害链、旱灾-虫灾-病害灾害链、旱灾-大风-沙尘暴灾害链)、地震灾害链和寒潮-雪灾灾害链的成灾模式。分析表明:... 基于灾害系统理论,根据中国省级报刊灾害数据库(1949-2005年),构建了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的灾害链:干旱灾害链(分为高温-干旱灾害链、旱灾-虫灾-病害灾害链、旱灾-大风-沙尘暴灾害链)、地震灾害链和寒潮-雪灾灾害链的成灾模式。分析表明:降水少、纬度高、沙漠戈壁广布、山脉与盆地、高原与平川相间等是旱灾灾害链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灾情随灾害链过程放大,受承灾体脆弱性累积加重。提出干旱内陆区的上游山区加强水源保护,半干旱草原区防治荒漠化、沙化,黄河流域中上游区防治水土流失等区域模式。同时以案例形式分析了地震灾害链和寒潮-雪灾灾害链的致灾、成灾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减灾对策,为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链 干旱 地震 寒潮-雪灾 致灾 成灾 区域减灾 西北地区
下载PDF
海洋地质灾害研究与减灾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守全 张明书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1998年第S1期163-167,共5页
中国海洋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正面临着繁重的任务。本文论述了中国海洋地质灾害类型、分布状况、海洋地质灾害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以及防治海洋地质灾害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 中国 海洋地质灾害 减灾
下载PDF
东海陆架典型海洋灾害地质因素及其声反射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杜娟 潘国富 叶银灿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4-668,共5页
浅地层剖面探测、侧扫声纳探测、多波束测深等地球物理方法是识别海洋灾害地质因素的主要手段。根据多年来在东海陆架开展的多项海洋调查项目获得的资料,在东海陆架识别出多种海洋灾害地质因素,主要的有海底滑坡、浅层气、沙波、埋藏古... 浅地层剖面探测、侧扫声纳探测、多波束测深等地球物理方法是识别海洋灾害地质因素的主要手段。根据多年来在东海陆架开展的多项海洋调查项目获得的资料,在东海陆架识别出多种海洋灾害地质因素,主要的有海底滑坡、浅层气、沙波、埋藏古河道、沙脊等,并对它们的声反射特征进行分析。各种灾害地质因素因其独特的成因机制,对海洋工程设施的影响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 海洋灾害地质因素 声学反射特征
下载PDF
近十年来中国大陆沿海地区重大海洋灾害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振克 丁海燕 《海洋地质动态》 2004年第7期25-27,共3页
伴随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沿海重大海洋灾害已成为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近十年来,中国沿海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元到数百亿元,并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台风、温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和海浪灾害是造成中国沿海重大海洋灾害... 伴随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沿海重大海洋灾害已成为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近十年来,中国沿海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元到数百亿元,并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台风、温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和海浪灾害是造成中国沿海重大海洋灾害的主要致灾因素。初步分析了近十年来重大海洋灾害和厄尔尼诺之间的关系,指出强厄尔尼诺年前后,多发生严重的海洋灾害,加强灾害预报和实施必要的减灾对策,对中国沿海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灾害 灾害损失 厄尔尼诺 中国沿海地区 海洋经济
下载PDF
大西北自然灾害及其对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蔡运龙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1993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在对近40年来我国西北地区自然灾害统计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地自然灾害产生的地理背景、灾害类型、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减灾对策作了概括和初步总结。
关键词 自然灾害 西北地区 灾害类型 时空分布 减灾对策
下载PDF
南海开发工作中的地震问题 被引量:2
12
作者 丁原章 《华南地震》 1994年第1期1-6,共6页
在系统论述南海地震活动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在今后数十年内本区正处于地震活跃时期,有可能发生多次强烈地震,这将对广东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的震害威胁.提出在制定广东海洋开发计划和在海洋经济工作中,应充分重视防震减灾问题.为此,... 在系统论述南海地震活动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在今后数十年内本区正处于地震活跃时期,有可能发生多次强烈地震,这将对广东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的震害威胁.提出在制定广东海洋开发计划和在海洋经济工作中,应充分重视防震减灾问题.为此,作者提出了3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减灾 海洋开发 南海
下载PDF
东海陆架区西部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成因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乔朋宇 陈珊珊 +3 位作者 张勇 徐承芬 孔祥淮 于开宁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63-72,共10页
以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在东海西部的实测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前期获得的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等调查成果,识别出了潮流沙脊、浅层气、埋藏古河道等多种海洋地质灾害,编绘了主要海洋地质灾害分布图,系统研究了东海陆架区西部主要... 以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在东海西部的实测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前期获得的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等调查成果,识别出了潮流沙脊、浅层气、埋藏古河道等多种海洋地质灾害,编绘了主要海洋地质灾害分布图,系统研究了东海陆架区西部主要海洋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对海洋地质灾害的4种成因机制:海平面变化成因、沉积环境成因、水动力作用和堆积侵蚀作用成因、人类活动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了海洋地质灾害对海洋工程的危害性,为调查区海域的海洋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灾害 分布特征 成因机制 浅地层剖面 东海陆架区
下载PDF
中国海岸侵蚀危害及其防治 被引量:22
14
作者 张裕华 《灾害学》 CSCD 1996年第3期15-21,共7页
防治海岸侵蚀是减灾防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海岸侵蚀的产生机理出发,针对其造成危害的侵蚀分布特点加以论述,并给出了应采取的整治对策.
关键词 海岸侵蚀 灾害 防治 中国
下载PDF
碳中和背景下危废处理企业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琳 周昊 余雅旋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2年第4期186-188,共3页
本文通过论述当下国家政策,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碳达峰与碳中和下危废行业现状,把握现今政策导向重点,提出应对策略。从近期来看,危废企业应与有关部门协调,争取适用的碳排放权分配方式,同时联合高校与专业机构,建立相关方法学,培养相关人... 本文通过论述当下国家政策,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碳达峰与碳中和下危废行业现状,把握现今政策导向重点,提出应对策略。从近期来看,危废企业应与有关部门协调,争取适用的碳排放权分配方式,同时联合高校与专业机构,建立相关方法学,培养相关人才,将减排碳转化为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为企业牟利。从长期来看,碳达峰和碳中和理念也在激励着企业对技术工艺甚至是市场布局进行革新,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碳排放权 危废处理企业 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
下载PDF
论四川防震减灾工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
16
作者 龚兆和 刘成仁 《四川地震》 2000年第3期1-4,共4页
充分认识四川防震减灾工作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 ;找准切入点 ,努力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做贡献 ;培育生长点 ,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 ,促进四川防震减灾事业和地震工作的发展 ;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 ,为服务于西部大开... 充分认识四川防震减灾工作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 ;找准切入点 ,努力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做贡献 ;培育生长点 ,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 ,促进四川防震减灾事业和地震工作的发展 ;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 ,为服务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防震 减灾 西部大开发
下载PDF
南海北部井场调查中常见的海洋灾害地质 被引量:6
17
作者 马胜中 陈太浩 《南海地质研究》 2008年第1期114-123,共10页
南海北部准被动大陆边缘自第四纪以来具有较强的新构造运动,由此形成的各类潜在地质灾害对于迅速发展的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是一项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南海北部承担了大量的井场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北部灾害... 南海北部准被动大陆边缘自第四纪以来具有较强的新构造运动,由此形成的各类潜在地质灾害对于迅速发展的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是一项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南海北部承担了大量的井场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北部灾害地质因素类型很多,危险性较大或分布较广的是活动断层、地震、滑坡、沙波、浅层气和埋藏古河道,它们的发育受区域地质环境控制。南海新构造运动东部强于西部,北部强于南部,东北部最强。在水深50~130m左右,深部构造较稳定,具有活动能力的破坏性地质灾害类型较少,限制性地质条件如埋藏古河道广泛分布,侵蚀沟、浅槽和凹凸地等十分发育,是南海北部相对稳定的区域。在水深大于130m,是陆架转向陆坡的过渡带,各种具有活动能力的地质灾害类型,如断层带、大型滑坡带、陡坎、底辟及沙波等普遍存在,地震活动多,地形复杂,是南海北部不稳定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灾害 南海北部 井场调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