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covery of Marine-terrestrial Transitional Facies Shale Gas in Taiyuan Formation of Zhenjia 1 Well,Northern Shaanxi,Ordos basin 被引量:1
1
作者 ZHANG Yongsheng ZHENG Mianping +7 位作者 XING Enyuan LI Yangchi GUI Baoling SHI Lizhi HE Yongtao WANG Linlin PENG Yuan ZHAO Haito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3期1141-1142,共2页
Objective At present, there is controversy regarding the existence of marine-terrestrial transitional facies that can act as a source of shale gas. This detailed study of Carboniferous-Permian age geological data from... Objective At present, there is controversy regarding the existence of marine-terrestrial transitional facies that can act as a source of shale gas. This detailed study of Carboniferous-Permian age geological data from the northern Shaanxi area (China) provides new insight for this type of shale gas. In addition, a new deposition and accumulation pattern for this type of shale gas is establish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 as is on it Discovery of marine-terrestrial transitional facies Shale Gas in Taiyuan Formation of Zhenjia 1 Well Northern Shaanxi Ordos basin in
下载PDF
Favorable lithofacies types and genesis of marine- continental transitional black shale: A case study of Permian Shanxi Formation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Ordos Basin, NW China 被引量:5
2
作者 WU Jin WANG Hongyan +7 位作者 SHI Zhensheng WANG Qi ZHAO Qun DONG Dazhong LI Shuxin LIU Dexun SUN Shasha QIU Zhe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1年第6期1315-1328,共14页
Based on core description,thin section identification,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low-temperature gas adsorption and high-pressure mercury intrusion porosimetry,the shale lithofacies of Sha... Based on core description,thin section identification,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low-temperature gas adsorption and high-pressure mercury intrusion porosimetry,the shale lithofacies of Shan23 sub-member of Permian Shanxi Formation in the east margin of Ordos Basin was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in this study.The Shan23 sub-member has six lithofacies,namely,low TOC clay shale(C-L),low TOC siliceous shale(S-L),medium TOC siliceous shale(S-M),medium TOC hybrid shale(M-M),high TOC siliceous shale(S-H),and high TOC clay shale(C-H).Among them,S-H is the best lithofacies,S-M and M-M are the second best.The C-L and C-H lithofacies,mainly found in the upper part of Shan23 sub-member,generally developed in tide-dominated delta facies;the S-L,S-M,S-H and M-M shales occurring in the lower part of Shan23 sub-member developed in tide-dominated estuarine bay facies.The S-H,S-M and M-M shales have good pore struc-ture and largely organic matter pores and mineral interparticle pores,including interlayer pore in clay minerals,pyrite inter-crystalline pore,and mineral dissolution pore.C-L and S-L shales have mainly mineral interparticle pores and clay mineral in-terlayer pores,and a small amount of organic matter pores,showing poorer pore structure.The C-H shale has organic mi-cro-pores and a small number of interlayer fissures of clay minerals,showing good micro-pore structure,and poor meso-pore and macro-pore structure.The formation of favorable lithofacies is jointly controlled by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nd diagen-esis.Shallow bay-lagoon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is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type II2 kerogen which can produce a large number of organic cellular pores.Besides,the rich biogenic silica is conducive to the preservation of primary pores and en-hances the fracability of the shale reservo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ine-continental transitional facies shale gas favorable lithofacies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Permian Shanxi Formation Ordos Basin
下载PDF
海-陆过渡相与海相页岩气“甜点段”差异特征与形成机理
3
作者 张琴 邱振 +9 位作者 赵群 董大忠 刘雯 孔维亮 庞正炼 高万里 蔡光银 李永洲 李星涛 林文姬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00-1416,共17页
为了指导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的勘探开发,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地区二叠系山西组2段3亚段(山2^(3)亚段)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甜点段与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一段1亚段(龙一1亚段)1小层海相页岩气甜点段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系... 为了指导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的勘探开发,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地区二叠系山西组2段3亚段(山2^(3)亚段)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甜点段与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一段1亚段(龙一1亚段)1小层海相页岩气甜点段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的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全岩-黏土X射线衍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扫描电镜观察、N2低温吸附、CH_(4)等温吸附以及主、微量元素分析实验,系统对比研究了海-陆过渡相与海相页岩气甜点段的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海相页岩气甜点段稳定分布与发育;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甜点段横向不连续,纵向多层段发育。②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甜点段总有机碳含量(TOC)高,处于中-高成熟阶段,有机质以Ⅱ_(2)-Ⅲ型为主;海相页岩气甜点段TOC较高,处于高-过成熟阶段,有机质以Ⅰ-Ⅱ_(1)型为主。③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甜点段矿物组成以黏土矿物为主,黏土矿物孔隙以介孔和宏孔为主,它们控制游离气的赋存;有机质以发育微孔为主,它是比表面积的主要贡献者,控制吸附气的赋存。海相页岩气甜点段以石英矿物为主;页岩有机质同时发育微孔和介孔,它们是页岩气赋存的主要储存空间。④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甜点段以吸附气为主,平均占66.06%;海相页岩气以游离气为主,吸附气占11.15%~43.75%。⑤海-陆过渡相和海相页岩气甜点段有机质富集均受到古气候、古环境以及地质事件控制,但陆源碎屑输入对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甜点段有机质富集具有重要控制作用。⑥鄂尔多斯盆地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单井最高产量达到7.9×10^(4)m^(3)/d,研究和勘探表明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性 海-陆过渡相 海相 甜点段 页岩气 四川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海陆过渡相页岩储层液岩作用机理及钻井液体系构建
4
作者 王维 王金堂 +4 位作者 辛江 曹振义 林伟 刘磊 孙金声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7-436,共10页
我国海陆过渡相页岩地质储量大、资源丰度高,开发前景广阔。但钻井过程中井壁极易发生掉块、坍塌,导致井壁失稳影响钻井安全。本文通过钻井岩心观察、电镜和CT扫描、X射线衍射分析等相关实验,得到储层岩样矿物组分及微观结构等特征,结... 我国海陆过渡相页岩地质储量大、资源丰度高,开发前景广阔。但钻井过程中井壁极易发生掉块、坍塌,导致井壁失稳影响钻井安全。本文通过钻井岩心观察、电镜和CT扫描、X射线衍射分析等相关实验,得到储层岩样矿物组分及微观结构等特征,结果表明:页岩气储层全岩主要含石英和黏土矿物,地层黏土矿物含量高达45.7%,且黏土矿物中不含蒙脱石,高岭石含量为35%,伊/蒙混层含量为26%;岩样表面纳微米孔隙和微裂缝发育,裂缝宽度在微米级并连通多条窄裂缝;通过岩液作用后晶层间距、表面张力、线性膨胀率和裂缝扩展变化分析,海陆过渡相页岩仅发生表面水化,揭示了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储层岩液作用机理。优选了水基钻井液抑制剂、封堵剂与润滑剂,构建了一套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储层的高性能水基钻井液体系,并对其展开了室内评价。钻井液常规性能、抑制性、封堵性、润滑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该钻井液体系抗温100℃,高温高压失水6 mL,泥页岩膨胀率为1.03%,钻井液润滑系数整体小于0.15,体系30 min的API滤失量较基浆降低40%,可对地层微裂缝实现有效封堵,且生物毒性EC50值为37260 mg/L,属于无毒级别,能够满足海陆过渡相页岩气钻井作业施工对钻井液性能的要求并进行了现场应用,封堵防塌效果良好,可有效解决海陆过渡相泥页岩井壁失稳的技术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相 页岩 水基钻井液 井壁稳定 相互作用
下载PDF
海陆过渡相储层不同岩性断裂特征及其对压裂的影响
5
作者 张文 刘向君 +3 位作者 梁利喜 熊健 吴建军 李兵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88,共15页
岩石断裂力学性质是决定储层压裂改造效果的内在地质力学基础,明确海陆过渡相储层不同岩性断裂力学性质对于优化压裂改造措施、改善造缝效果具有现实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海陆过渡相储层为研究对象,开展储层多种岩性断裂韧性测试,... 岩石断裂力学性质是决定储层压裂改造效果的内在地质力学基础,明确海陆过渡相储层不同岩性断裂力学性质对于优化压裂改造措施、改善造缝效果具有现实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海陆过渡相储层为研究对象,开展储层多种岩性断裂韧性测试,明确储层不同岩性断裂力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在有限元平台建立了具有测井岩石力学参数分布特征的压裂数值模型,着重研究了岩性组合对裂缝高度扩展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海陆过渡相储层岩性复杂,富含石英和黏土矿物,力学变形破坏呈较强的脆性特征;与海相页岩相比,海陆过渡相储层岩石具有低断裂韧性的特点,断裂韧性值大小呈现煤岩<碎屑沉积岩<灰岩的特征,其中植物碎屑、纹层等弱结构面通过改变断裂路径影响相应岩性的断裂韧性,有较强的劣化作用;储层岩石静态弹性模量是控制不同岩性断裂韧性的重要力学因素,断裂韧性与静态弹性模量具有线性正相关性;储层岩石具有较强的层间力学非均质性,水力裂缝高度倾向钝化于由泥岩层进入砂岩层过程中,储层夹煤层将明显降低裂缝高度,增大支撑剂在储层非均匀铺置的概率。储层地应力对裂缝高度形态的影响与岩性组合有关,因此在前期水平井穿行轨迹选择需要重视水平井上、下岩性组合特征对后续水平井压裂效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相 岩性 断裂韧性 影响因素 压裂改造
下载PDF
海陆过渡相页岩孔隙结构表征及页岩气渗流规律模拟
6
作者 刘印华 杨英 +5 位作者 马文涛 李江涛 吴建军 魏建光 蔺景德 袁洋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7-215,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区块海陆过渡相页岩储层非均质性强,碳质页岩和纯页岩的孔隙结构特征及页岩气渗流规律具有明显的差异,然而目前针对不同岩性孔隙结构下的页岩气渗流规律研究较为缺乏。文中以这2种岩性页岩为研究对象,基于CT扫描... 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区块海陆过渡相页岩储层非均质性强,碳质页岩和纯页岩的孔隙结构特征及页岩气渗流规律具有明显的差异,然而目前针对不同岩性孔隙结构下的页岩气渗流规律研究较为缺乏。文中以这2种岩性页岩为研究对象,基于CT扫描、扫描电镜物理实验技术,测定了二者的基质孔隙和层理缝特征参数,对比了二者的孔隙结构差异,构建了考虑吸附效应和滑脱效应的格子玻尔兹曼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二者孔隙结构对页岩气渗流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碳质页岩裂缝呈空间网状结构,纯页岩裂缝为平行层理方向裂缝。与纯页岩相比,碳质页岩孔隙尺度较大,但孔隙数量较少,孔隙度更低。2)页岩孔隙中存在明显的滑脱效应。滑脱效应提高了气相流动速度,页岩气从孔隙壁面解吸减缓了孔隙压力降低速率,延长了生产时间。建议在开发纯页岩层段时,适当降低生产压差,增强小孔隙中的滑脱效应;在开发碳质页岩层段时,适当增加生产压差,通过解吸作用提高页岩气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相 页岩 孔隙结构 格子玻尔兹曼 渗流规律
下载PDF
海陆过渡相煤系页岩孔隙分形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沁水盆地北部太原组为例
7
作者 聂万才 张廷山 +2 位作者 王铭伟 吴玟 谭秀成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47-1057,共11页
【目的】为分析沁水盆地北部太原组海陆过渡相煤系页岩孔隙分形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对阳泉区块太原组样品进行总有机碳(TOC)含量、成熟度测试及X射线衍射、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基于(Frenkel Halsey Hill,FHH)理论模型计算样品孔... 【目的】为分析沁水盆地北部太原组海陆过渡相煤系页岩孔隙分形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对阳泉区块太原组样品进行总有机碳(TOC)含量、成熟度测试及X射线衍射、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基于(Frenkel Halsey Hill,FHH)理论模型计算样品孔隙分形维数,分析矿物含量、有机地化特征及孔隙结构参数对孔隙分形维数的影响。【结果】太原组煤系页岩TOC含量介于0.57%~6.40%,平均为3.18%;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R_(o))介于1.96%~3.24%,平均为2.49%;煤系页岩微观孔隙具有双重分形特点,其中表面分形维数(D_(1))介于2.507 9~2.663 9,结构分形维数(D_(2))介于2.527 1~2.809 4;有机质含量及成熟度与D_(1)、D_(2)均呈正相关关系,孔隙结构参数与D_(1)、D_(2)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但与D_(2)相关系数高于D_(1),指示微孔对孔隙结构参数的影响更强;分选、磨圆度高的陆源碎屑石英多具规则孔隙形态,造成石英含量与D_(1)、D_(2)呈负相关关系;碳酸盐岩矿物及长石主要提供宏孔,其含量与页岩D_(1)及D_(2)均呈负相关关系;黏土矿物在长期压实作用下孔径减小,微孔数量增加,孔隙形态复杂,其含量与分形维数D_(1)及D_(2)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海陆过渡相煤系页岩微观孔隙具有双重分形特点,有机质含量、成熟度、孔隙结构参数和黏土矿物含量增大可导致其微观孔隙分形维数变大,陆源碎屑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矿物含量增多可导致其微观孔隙分形维数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页岩 孔隙结构 分形特征 海陆过渡相 太原组 沁水盆地
下载PDF
提高煤系页岩储层TOC计算精度的改进方法
8
作者 李梦蕾 张超谟 +3 位作者 石文睿 周雪晴 虞成 罗意淳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7-825,共9页
总有机碳含量(TOC)是决定烃源岩质量的最重要参数。为了准确评价煤系页岩气储层的TOC参数,以四川盆地Q区龙潭组C1井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储层为例,对提高储层TOC参数计算精度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区的地质特点,结合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数... 总有机碳含量(TOC)是决定烃源岩质量的最重要参数。为了准确评价煤系页岩气储层的TOC参数,以四川盆地Q区龙潭组C1井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储层为例,对提高储层TOC参数计算精度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区的地质特点,结合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数据,对原始Δlog R方法进行改进,形成了基于自然伽马能谱测井的双Δlog R方法。首先,将岩心TOC数据按岩性分为煤层和非煤层,然后,将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数据(钍钾比(Th/K)和钍铀比(Th/U))分别与煤层TOC和非煤层TOC进行相关性分析,各自选择最高相关性的数据与Δlog R拟合,计算煤层和非煤层的TOC。结果表明,基于自然伽马能谱测井的双Δlog R方法和传统方法相比,C1井煤层和非煤层TOC计算相关性最高可以提高到0.78和0.85,煤层和非煤层TOC的绝对误差最低都可以降到0.01%,煤层和非煤层TOC的相对误差降低到14.93%和12.53%。将基于自然伽马能谱测井的双Δlog R方法应用于四川盆地S区Y组C2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改进的方法适用于研究区页岩气储层黏土含量高,非均质性强,且存在黑色煤层的页岩储层,有效弥补TOC与铀(U)含量无明显相关性的不足,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推广性,可以有效辅助研究区页岩气储层的勘探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有机碳含量 页岩气 煤系页岩 页岩储层 四川盆地 海陆过渡相
下载PDF
海陆过渡相与海相页岩气储层特征差异性分析——以南川地区龙潭组与龙马溪组为例
9
作者 刘娜娜 张培先 +3 位作者 夏威 高全芳 汪凯明 周頔娜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9-60,共12页
南川地区发育海陆过渡相、海相2种沉积类型的页岩层系,以龙马溪组为代表的海相页岩气实现了商业开发,而对以龙潭组为代表的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的认识程度较低。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芯、薄片及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实验数据和地层微电阻... 南川地区发育海陆过渡相、海相2种沉积类型的页岩层系,以龙马溪组为代表的海相页岩气实现了商业开发,而对以龙潭组为代表的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的认识程度较低。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芯、薄片及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实验数据和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FMI)测井等资料,从沉积相、岩性组合、储集条件、矿物组分、可压性及含气性等方面,开展这2套页岩储层特征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2套储层在以上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①龙潭组岩性复杂,发育粉砂质页岩、炭质页岩、灰质页岩、灰岩及煤层,而龙马溪组主要以硅质页岩为主;②受岩性、有机质类型及热演化程度影响,龙潭组储集空间主要以微裂缝(粒缘缝和收缩缝)和无机孔为主,而龙马溪组主要以有机质孔和微裂缝为主;③龙潭组页岩黏土矿物含量高(47.6%),脆性矿物含量低(35.8%),杨氏模量低(32.3 GPa),泊松比高(0.3),塑性较强,可压性差于龙马溪组页岩;④龙潭组页岩含气量平均为2.2 m^(3)/t,吸附气占比54.5%,而龙马溪组页岩含气量平均为5.2 m^(3)/t,吸附气占比43.3%。通过2套页岩层系储层差异性分析,明确了龙潭组页岩储层具有岩性复杂、黏土矿物含量高、可压性差、吸附气占比高的特征。龙潭组谭一段页岩连续厚度大、含气量高、储集物性好,从整体性评价来看,是龙潭组的“甜点”段;但其黏土矿物含量也高,且地质“甜点”与工程“甜点”的耦合性较龙马溪组页岩差,建议优化压裂工艺,提高缝网改造体积和单井产量,实现勘探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相 海相 龙潭组 页岩气 储层特征 差异性
下载PDF
海陆过渡相页岩储层合层开采数值模拟研究
10
作者 陈学忠 赵慧言 +4 位作者 陈满 徐华卿 杨建英 杨晓敏 唐慧莹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2-390,401,共10页
由于沉积环境的不同,海陆过渡相页岩与海相页岩存在较大差异。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海陆过渡相页岩储层的特点,建立了纵向多岩性叠置储层水平井产能数值模型,分析了不同岩性组合模式下的气井单段生产动态特征,研究了煤层渗透率、储层叠... 由于沉积环境的不同,海陆过渡相页岩与海相页岩存在较大差异。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海陆过渡相页岩储层的特点,建立了纵向多岩性叠置储层水平井产能数值模型,分析了不同岩性组合模式下的气井单段生产动态特征,研究了煤层渗透率、储层叠置关系等关键参数以及生产制度对生产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富煤型页岩储层合层开采初期气水同产,采出气主要来自砂岩和页岩储层的游离气,采出水主要来自压裂液及煤层水。煤层的渗透率越高,合层开采的累计产气量越大,累计产水量也随之提升。②含煤叠置组合类型进行合层开采最理想的空间叠置顺序为页—砂—煤,在该叠置顺序下,煤层产水对合层开采干扰最小。③煤层产气量受应力敏感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相 页岩 合层开采 数值模拟 叠置关系
下载PDF
元素录井技术在海陆过渡相页岩气水平井地质导向中的应用
11
作者 董果果 张栋 +2 位作者 王林生 李鹏飞 朱德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8496-8503,共8页
河南省页岩气资源主要发育于上古生界海陆过渡相沉积中,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层系具有多岩性频繁互层、单层厚度小、纵向变化快的特点,加上局部地区微幅构造发育,使得水平井地质导向中小层识别和水平段钻头方向的判断难度很大。为此,利用研... 河南省页岩气资源主要发育于上古生界海陆过渡相沉积中,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层系具有多岩性频繁互层、单层厚度小、纵向变化快的特点,加上局部地区微幅构造发育,使得水平井地质导向中小层识别和水平段钻头方向的判断难度很大。为此,利用研究区优质页岩气层段的X射线荧光元素录井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对目的层各小层进行精细刻画,提出利用Si、Al、Na、Fe、S、K、Mn和Ti元素含量的变化关系分别建立砂岩、煤岩和泥岩元素交会图版,并利用Ba、Ti、Ca、S和Sr元素组合与深度的关系建立随钻元素定量模型。根据元素交会图版进行目的层小层识别,为水平井入窗提供准确依据;在水平段利用随钻元素定量模型判断钻头穿行方向。该技术在通许隆起中部中深层页岩气水平井钻井过程中进行了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相 中深层页岩气 元素录井 水平井地质导向
下载PDF
海陆过渡相页岩岩相特征及测井识别方法
12
作者 曾静波 高衍武 +3 位作者 石志强 张凤生 何羽飞 李星涛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4期40-49,共10页
与海相页岩相比,海陆过渡相页岩具有更复杂的岩性及更强的非均质性,常规的基于矿物组分的三端元岩相划分方法和常规测井资料无法精细而准确地反映岩性及非均质性的变化。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的大宁吉县地区二叠系山西组2段3亚段(P_(1)s^(... 与海相页岩相比,海陆过渡相页岩具有更复杂的岩性及更强的非均质性,常规的基于矿物组分的三端元岩相划分方法和常规测井资料无法精细而准确地反映岩性及非均质性的变化。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的大宁吉县地区二叠系山西组2段3亚段(P_(1)s^(3)_(2))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X衍射、岩心薄片、有机碳等实验资料实现以“沉积环境指示+有机质+矿物组分”为核心的有利页岩岩相划分,通过岩心与测井资料的相互标定,总结出不同页岩岩相的测井响应特征,在选取敏感测井参数的基础上应用贝叶斯判别法建立不同页岩岩相的测井识别方法。研究结果显示:①目的层主要发育有3大类7小类11个细分页岩类型,其中富有机质硅质页岩、富有机质混合质页岩具有较好的有机质、物性、含气性及脆性指标,是最优的页岩类型,其次为富有机质黏土质页岩及中有机质黏土质页岩,并且同类页岩中厌氧型页岩各项参数指标相对更优;②通过选取密度中子包络面积、声波电阻率包络面积、伽马去铀伽马差值、深浅电阻率比值、脆性指数、钍元素含量共6条敏感测井曲线建立贝叶斯判别方程,能准确有效地识别研究区P_(1)s^(3)_(2)的不同页岩岩相类型。研究结果可为海陆过渡相页岩储层后续参数精细评价及压裂选层提供有利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相 鄂尔多斯盆地 岩相划分 测井响应 测井识别
下载PDF
贵州兴义马岭河流域典型沉积地貌发育与演化
13
作者 杨巍 秦媛媛 毛凯楠 《贵州地质》 2024年第2期202-211,共10页
兴义马岭河流域位于贵州三叠纪“S”型沉积相变露头区,沉积地貌类型多样,具有优质的地质遗迹资源开发潜力,但是关于区域地质遗迹成景主控因素研究尚显薄弱。本文基于实地调查,试图分析区内不同岩相结构与溶蚀速率的关联,探讨主要的地表... 兴义马岭河流域位于贵州三叠纪“S”型沉积相变露头区,沉积地貌类型多样,具有优质的地质遗迹资源开发潜力,但是关于区域地质遗迹成景主控因素研究尚显薄弱。本文基于实地调查,试图分析区内不同岩相结构与溶蚀速率的关联,探讨主要的地表-地下岩溶-侵蚀地貌的发育与演化过程。受控于不同的溶蚀速率,碳酸盐台地及台地边缘相露头区分别形成三类锥状岩溶石峰与两类塔状岩溶石峰,深水陆棚-斜坡带地表地貌则表现为浅-中切割山地。马岭河峡谷具典型地下洞穴伏流-地表岩溶峡谷演化特征,峡谷演化进程受溶蚀-侵蚀-崩塌-钙华堆积等多种地质作用综合影响,空间上箱型谷-嶂谷-宽缓谷依次分布。碳酸盐台地-碳酸盐台地边缘-碎屑斜坡-陆棚沉积分异是区内地貌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差异溶蚀是地质遗迹成景及成片分布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变带 溶蚀-侵蚀地貌 岩溶石峰 马岭河峡谷 贵州兴义
下载PDF
Effect of Organic Matter Type and Maturity on Organic Matter Pore Formation of Transitional Facies Shales: A Case Study on Upper Permian Longtan and Dalong Shales in Middle Yangtze Region, China 被引量:14
14
作者 Zhongrui Wu Sheng He +3 位作者 Yuanjia Han Gangyi Zhai Xipeng He Zhi Zhou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2期368-384,共17页
Organic matter(OM)nanopores developed in transitional facies shales,i.e.,the Upper Permian Longtan and Dalong Formations in the Yangtze Platform,China,were investigated to determine the corre-sponding influence of the... Organic matter(OM)nanopores developed in transitional facies shales,i.e.,the Upper Permian Longtan and Dalong Formations in the Yangtze Platform,China,were investigated to determine the corre-sponding influence of thermal maturity and OM types within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A suite of 16 core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Type-Ⅲ Longtan shales and Type-Ⅱ Dalong shales from two wells covering a ma-turity(Ro,vitrinite reflectance)ranging from 1.22%to 1.43%and 2.62%to 2.97%,respectively.Integrated analysis of the shale samples was carried out,including field-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FESEM),low-pressure N2 and CO2 adsorption,high-pressure CH4 adsorption,and mercury intrusion capillary pressure(MICP)analysis.The fluid inclusions of liquid and gas hydrocarbons trapped in calcite vein samples in Dalong shales of two wells were studied using laser Raman and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FE-SEM images indicated that OM pores in different formations varied substantially in terms of shape,size,and distribution density.OM pores in Type-Ⅱ Dalong shales of Well XY1 were mainly micropore,sparsely distributed in the gas-prone kerogen with a spot-like and irregular shape,while bitumen rarely developed observable pores.In contrast,the morphology of OM pores in Type-Ⅲ Longtan shal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which was due to differences in the OM type.The primary OM pores in some terrestrial woody debris in Longtan shales had a relatively larger pore diameter,ranging from hundreds of nanometers to a few micrometers and were al-most all rounded in shape,which might be one of th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larger pore volume and gas adsorption capacity than Dalong shales of Well XY1.Comparing Dalong shales of Well XY1 with relatively lower thermal maturity,there were abundant spongy-like pores,densely developed in the pyrobitumen in Type-Ⅱ Dalong shales of Well EY1,with an irregular shape and diameter ranging from several to hundreds of nanometers.Many blue fluorescent oil inclusions and a small number of CH4 inclusions mixed with C2H6 could be observed within calcite veins in Dalong shales of Well XY1,whereas only CH4 inclusions could be identified within calcite veins in Dalong shales of Well EJ1.Therefore,thermal maturity not only controlled the type of hydrocarbons generated,but also make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formation of OM pores,resulting in larger pore volumes and adsorption capacity of Type-Ⅱ shale samples in the dry gas wind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DLE Yangtze area Permian transitional facies SHALES PORE structure thermal MATURITY organic MATTER type organic MATTER PORE petroleum geology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海陆过渡相页岩岩相特征及储层差异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勇 徐立富 +3 位作者 吴鹏 胡维强 刘成 李铭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8-54,共17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石炭系—二叠系发育海陆过渡相沉积岩系,其内也实现了煤层气和致密气等多种类型天然气的勘探突破和商业开发,是非常规天然气重要接替领域之一。为揭示海陆过渡相页岩岩相类型差异及分布规律,指导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基...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石炭系—二叠系发育海陆过渡相沉积岩系,其内也实现了煤层气和致密气等多种类型天然气的勘探突破和商业开发,是非常规天然气重要接替领域之一。为揭示海陆过渡相页岩岩相类型差异及分布规律,指导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基于野外露头、岩心以及全岩矿物,综合划分了石炭系本溪组、二叠系太原组和山西组页岩岩相类型,并结合含气性、力学性质、孔隙度和渗透率测试等资料,明确了不同岩相类型下对储层发育特征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海陆过渡相页岩以黏土类、硅质类和混合类为主,其中潮坪相以纹层状低有机质—混合页岩为主,潟湖相以纹层状高有机质—富黏土硅质页岩为主,三角洲相以块状低有机质—富硅质黏土质页岩为主;②海陆过渡相页岩开发潜力较好,有机碳含量中等(平均约2.26%),低孔隙度(约1.41%)低渗透率(约0.12 mD),含气量偏低(约1.23 m^(3)/t),具有低泊松比(约0.2)和高弹性模量特征(约22 GPa);③含气性和物性综合分析优势岩相为高有机质—富硅质黏土质页岩、中有机质—富硅质黏土质页岩等,在潮坪相和潟湖相更为发育。结论认为,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多变,岩相类型差异明显,应立足“优势环境—优势层段—优势岩相”的勘探开发思路,寻找地质和工程甜点叠合区段进行勘探部署,该认识可为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和煤系多层系天然气规模效益开发提供技术支撑,有助于实现非常规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科学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海陆过渡相 页岩气 页岩岩相 储层差异 潟湖相页岩 潮坪相页岩
下载PDF
基于嵌入式离散裂缝模型优化的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压裂水平井数值模拟 被引量:7
16
作者 赵玉龙 黄鑫 +3 位作者 张烈辉 李树新 李星涛 徐华卿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6-126,共11页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区块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展示了该领域良好的开发前景,但对该区页岩气水平井产能评价理论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从而制约了后续开发井生产方案的优化制订。为了模拟鄂尔多斯...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区块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展示了该领域良好的开发前景,但对该区页岩气水平井产能评价理论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从而制约了后续开发井生产方案的优化制订。为了模拟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压裂水平井生产动态,基于嵌入式离散裂缝模型理论,考虑了储层不同类型孔隙中流体流动差异,采用有限体积法建立了地质参数建模与压裂缝网表征相结合的数值模拟技术,并结合压裂改造后裂缝网络的展布特点,对现场实例井进行了生产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海陆过渡相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整体产量偏低,压裂施工规模和单井产能之间相关性较弱,压裂裂缝的合理表征是生产动态预测的关键;②页岩储层渗透率极低,压力传播范围有限,未与井筒或水力裂缝沟通的天然裂缝在生产过程中贡献率较低;③天然裂缝为气体在低渗透致密储层提供了渗流通道,提升了水力裂缝网络的复杂度,应优选裂缝发育区对气井进行压裂改造。结论认为,优选压裂改造甜点位置和提高压裂井缝网改造程度是海陆过渡相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产量提升的关键,该认识为我国海陆过渡相页岩气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相 鄂尔多斯盆地 压裂水平井 生产动态 嵌入式离散裂缝 缝网 页岩气 压裂甜点 低渗透致密储层
下载PDF
南苏门答腊盆地J区块中新统Gumai组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及有利区带 被引量:1
17
作者 洪国良 王红军 +2 位作者 祝厚勤 白振华 王雯雯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8-146,共9页
南苏门答腊盆地中新统Gumai组下段发育岩性油气藏。运用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研究,对南苏门答腊盆地J区块中新统Gumai组下段砂体的成藏条件、控制因素开展了综合研究,并预测了有利区带。研究结果表明:①南苏门答腊盆地J... 南苏门答腊盆地中新统Gumai组下段发育岩性油气藏。运用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研究,对南苏门答腊盆地J区块中新统Gumai组下段砂体的成藏条件、控制因素开展了综合研究,并预测了有利区带。研究结果表明:①南苏门答腊盆地J区块油气主要来自东部Betara生烃凹陷,共发育3套烃源岩,分别为Talang Akar组下段烃源岩,Talang Akar组上段烃源岩及Gumai组烃源岩。其中,Talang Akar组下段发育的海陆过渡相烃源岩最好,以Ⅰ型或Ⅱ型干酪根为主,含大量煤层,TOC值主要为0.5%~2.0%,氢指数(HI)主要为100~350 mg/g,氧指数(OI)平均为30 mg/g。②J区块Gumai组下段自东向西发育一套三角洲近端前缘—远端前缘—前三角洲沉积体系,区块东部近端前缘以厚层砂岩为主,西部远端前缘以泥岩夹薄层砂岩为主。块状中—细砂岩为主要储集岩,泥质条带广泛发育,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道溢岸沉积。③J区块Gumai组岩性油气藏主要受泥岩盖层和大断裂控制,油气多聚集于区块西部远端前缘泥岩含量高、封盖条件好的地区,且紧邻大断裂。④J区块Gumai组下段岩性油气藏具有“下生上储、复合输导、盖层控藏”的成藏模式,中部的W地区及P地区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油气藏 三角洲相 盖层控藏 下生上储 海陆过渡相烃源岩 Gumai组下段 中新统 Betara生烃凹陷 南苏门答腊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石炭系羊虎沟组沉积特征 被引量:3
18
作者 魏嘉怡 王红伟 +2 位作者 刘刚 李涵 曹茜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0-130,共11页
根据钻井、录井、测井及地震资料,结合岩石矿物特征、古生物化石以及地球化学特征,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石炭系羊虎沟组沉积相特征和展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羊虎沟组岩性以泥岩、炭质泥岩、煤层为主,... 根据钻井、录井、测井及地震资料,结合岩石矿物特征、古生物化石以及地球化学特征,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石炭系羊虎沟组沉积相特征和展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羊虎沟组岩性以泥岩、炭质泥岩、煤层为主,间夹泥质粉砂岩、砂岩,形成于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沉积期古气候为温暖潮湿气候。靖远组—羊虎沟组沉积期,湖盆水体盐度逐渐增大,古气候从早期的温湿气候向干热气候过渡,沉积环境由早期的氧化环境向中、晚期的氧化—还原环境过渡,相对古水深由小向大过渡,至羊虎沟组沉积晚期,发生快速水退。(2)研究区羊虎沟组以混合沉积为主,发育三角洲—障壁海岸—滨浅海等沉积体系,属于典型的海陆过渡相。韦州—石沟驿地区发育澙湖—障壁岛沉积相带,总体可分为两大区域性海进、海退旋回,下部海进旋回以海湾—潮坪沉积为主,上部海退旋回以三角洲沉积为主。(3)羊虎沟组沉积水体较浅,周边发育三角洲,内部障壁砂坝较发育,形成了有利沉积相带,垂向上靖远组—羊虎沟组为海湾—潮坪—障壁岛—澙湖—沼泽相的区域海进—海退沉积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标志 沉积相 海陆过渡相 冲断带 羊虎沟组 石炭系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理论与技术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焦方正 温声明 +7 位作者 刘向君 熊先钺 李树新 谷一凡 李勇 吴勇 吴丰 张喜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23,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海陆过渡相页岩气资源丰富,是国内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战略接替新领域。为了探索形成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相关理论,促进技术进步,基于充分调研国内外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明确了盆地海陆过渡相页岩气规模勘探所面... 鄂尔多斯盆地海陆过渡相页岩气资源丰富,是国内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战略接替新领域。为了探索形成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相关理论,促进技术进步,基于充分调研国内外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明确了盆地海陆过渡相页岩气规模勘探所面临的理论与技术挑战,并以盆地东缘大吉区块作为先导试验区,形成了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理论与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建立了四级层序约束下的2类海陆过渡相页岩发育模式,即“暖干、贫氧、地貌、海侵”四元耦合的“双源”模式和“潮湿”气候下的“单源”模式;②建立了海陆过渡相页岩“早生烃—长周期”双源宽幅生烃演化模式,并估算了先导区试验区海陆过渡相页岩气资源量约9×10^(12)m^(3);③形成了基于测井反褶积理论的海陆过渡相页岩岩性组合与富有机质页岩识别方法(U—SP曲线重叠法),建立了岩性约束下的页岩储层物性、地化参数、含气性测井定量评价模型;④创建了海陆过渡相多岩性组合页岩气甜点地球物理评价及预测技术体系,实现了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特征空间定量表征及预测。结论认为,研究成果实现了地质—地球物理多信息融合的页岩气甜点预测与综合评价,并优选出了4个I类有利区,有力支撑了先导试验区井位部署和先导试验方案的编制,推动了我国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的勘探开发进程,拓展了天然气勘探开发新领域,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相 页岩气 发育模式 鄂尔多斯盆地 关键问题 资源量 研究进展 有利区
下载PDF
临兴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页岩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2
20
作者 陶传奇 王延斌 +2 位作者 倪小明 韩杰 刘盛霖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0-148,共9页
为揭示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太原组页岩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以富含有机质泥页岩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钻孔和测井基础地质资料,查明了泥页岩累计厚度和单层最大厚度分布规律;针对泥页岩开展了有机地化、物性特征、X射线衍射和等温... 为揭示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太原组页岩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以富含有机质泥页岩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钻孔和测井基础地质资料,查明了泥页岩累计厚度和单层最大厚度分布规律;针对泥页岩开展了有机地化、物性特征、X射线衍射和等温吸附等试验测试分析,对页岩气聚集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临兴地区太原组泥页岩分布稳定,累计厚度为10~50 m,平均为30 m,单层最大厚度为5~25 m。有机质丰度较高,TOC含量介于0.26%~12%,平均为3.81%,有机质类型以II、III型干酪根为主,最高热解峰温介于443~576℃,在紫金山岩体附近泥页岩热成熟度明显增大。泥页岩发育纳米级-微米级的孔裂隙,有机质孔多呈圆形、椭圆形和蜂窝状,碎屑矿物溶蚀孔等其它类型孔隙均有发育,矿物颗粒内部、碎屑颗粒边缘和有机质内部的微裂隙较为发育。石英、长石等脆性矿物含量占45%~65%,黏土矿物含量介于28%~62%,多为非膨胀类矿物。泥页岩含气量变化范围大,介于0.08~7.3 m^(3)/t,平均为1.41 m^(3)/t,含气量与TOC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综合考虑泥页岩厚度、有机质丰度、热演化程度等因素,临兴地区的中北部泥页岩厚度大、TOC含量高,矿物组合有利于储层改造,为页岩气勘探有利区。与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勘探区相比,临兴地区太原组泥页岩具有埋深浅、含气量偏低的特点,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宜注意与煤系地层的砂岩气和煤层气的联合勘探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地质特征 页岩气 海陆过渡相 勘探潜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