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RK4基因在小鼠的表达研究及其在DFNA4基因搜寻中的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纵亮 王秋菊 +4 位作者 郭维维 韩明鲲 兰兰 赵翠 韩东一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78-181,共4页
目的探讨微管亲和力调节激酶基因MARK4基因在小鼠不同组织(尤其耳蜗)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在不同发育期耳蜗中的表达变化,研究该基因与听觉系统功能的关系,为DFNA4型耳聋基因的定位克隆提供有意义的线索。方法分别取成年(30天)健康NIH小鼠... 目的探讨微管亲和力调节激酶基因MARK4基因在小鼠不同组织(尤其耳蜗)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在不同发育期耳蜗中的表达变化,研究该基因与听觉系统功能的关系,为DFNA4型耳聋基因的定位克隆提供有意义的线索。方法分别取成年(30天)健康NIH小鼠的五种组织(心、肝、肾、脑、耳蜗)以及不同发育期(出生后6、11、15、30天)健康NIH小鼠的耳蜗组织,提取各组织的总RNA,针对小鼠MARK4基因的mRNA序列(NM_172279),设计引物进行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同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了解MARK4基因与DF-NA4型耳聋基因座的定位关系。结果①成年小鼠(30天)五种组织中,除心脏组织外其余四种组织均有MARK4基因的表达,以肝、肾中表达量较高,而耳蜗和脑组织中表达稍弱,表现出一定的组织特异性;②处于新生期(6天)、幼年期(11、15天)、成年期(30天)的小鼠,其耳蜗组织中均有MARK4基因的表达,以新生期表达量最高,生长至成年期时较前稍有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③MARK4基因位于人类19号染色体的长臂上,恰位于中国DFNA4型耳聋家系的定位区域。结论MARK4基因在成年小鼠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其在耳蜗组织的表达情况提示该基因与听觉功能相关,可能在小鼠听觉系统的发育过程中产生作用。MARK4基因无论从位置上还是功能上考虑,均是中国DFNA4型耳聋家系极好的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k4基因 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DFNA4基因 定位克隆
下载PDF
牛MARK2、CREB5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岳英伟 王鑫 +2 位作者 杜淼 马文芝 郭宏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1-318,共8页
试验旨在对牛MARK2、CREB5基因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首先在GenBank数据库中利用人MARK2和CREB5基因序列比对获得牛的表达序列标签(ESTs)的序列,进行引物设计并利用RT-PCR方法从牛肩胛骨肌肉中克隆出MARK2和CREB5基因的cDNA序列,... 试验旨在对牛MARK2、CREB5基因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首先在GenBank数据库中利用人MARK2和CREB5基因序列比对获得牛的表达序列标签(ESTs)的序列,进行引物设计并利用RT-PCR方法从牛肩胛骨肌肉中克隆出MARK2和CREB5基因的cDNA序列,补足空缺部分,最终获得牛MARK2和CREB5基因。通过对牛MARK2和CREB5基因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可知:牛MARK2基因的编码区长为2 076bp,编码691个氨基酸,CREB5基因的编码区长1 527bp,编码508个氨基酸;经蛋白质理化性质预测MARK2和CREB5蛋白均为亲水性蛋白;MARK2和CREB5蛋白的磷酸化位点均分布于苏氨酸(Thr)、丝氨酸(Ser)和酪氨酸(Tyr)残基上;MARK2蛋白与CREB5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以无规则卷曲为主;亚细胞定位预测MARK2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CREB5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两者均不属于分泌型蛋白;MARK2蛋白保守结构域预测含1个S_TKc和1个UBA功能结构域,CREB5蛋白保守结构域预测含有1个ZnF_C2H2、1个BRLZ功能结构域和5个低复杂度区域且二者均不具有跨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隆 mark2基因 CREB5基因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基于叶绿体matK基因序列探讨10种石杉科石杉属植物的系统关系及分子鉴定 被引量:20
3
作者 姬生国 潘胜利 +1 位作者 王峻 霍克克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9期1971-1975,共5页
目的:利用叶绿体matK基因序列探讨10种石杉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及分子鉴定。方法:分别从9种石杉属植物中提取总DNA,经扩增纯化后,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对石杉属Huperzia Bernh.9个种的叶绿体matK基因进行了测序,序列长度为1589b... 目的:利用叶绿体matK基因序列探讨10种石杉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及分子鉴定。方法:分别从9种石杉属植物中提取总DNA,经扩增纯化后,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对石杉属Huperzia Bernh.9个种的叶绿体matK基因进行了测序,序列长度为1589bp,并对10个种(亮叶石杉H.lucidula的matK基因序列从GenBank中下载)的marK序列进行比对,其中有35个系统发育信息位点及35个变异位点,以垂穗石松Lycopodiella cernua为外类群,利用MEGA 3.1软件计算种与种之间的遗传距离在1.59%~0.25%,并构建系统树,获得最简约树和邻接树。结论:小杉兰组和蛇足石杉组植物分别聚成一枝,构成姊妹群,其靴带支持率分别为98%和99%。长柄石杉与蛇足石杉分别聚在2个不同进化枝,二者间有19个碱基差异,遗传距离为1.21%。建议应将长柄石杉单独列为一个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杉属 mark基因 系统发育 分子鉴定
下载PDF
木兰族和含笑族的系统学关系——基于叶绿体matK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徐凤霞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7期1169-1172,共4页
采用 PCR直接测序法 ,对木兰属国产组 各 1种 和含笑属各组 各 1种 的叶绿体 DNA mat K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分析 ,结果表明 :木兰属和含笑属不能明显区分开 。
关键词 木兰属 含笑属 叶绿体DNA mark基因
下载PDF
用matK序列分析探讨木兰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 被引量:38
5
作者 王亚玲 李勇 +1 位作者 张寿洲 余兴生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5-147,共13页
用木兰科Magnoliaceae57种植物的matK基因序列构建了该科的系统发育分支图。结果表明:(1)木兰属MagnoliaL.是一个因为性状的趋同演化而建立的多系类群;(2)木兰亚属subgen.Magnolia和玉兰亚属subgen.Yulania(Spach)Reichenb.亲缘关系较远... 用木兰科Magnoliaceae57种植物的matK基因序列构建了该科的系统发育分支图。结果表明:(1)木兰属MagnoliaL.是一个因为性状的趋同演化而建立的多系类群;(2)木兰亚属subgen.Magnolia和玉兰亚属subgen.Yulania(Spach)Reichenb.亲缘关系较远,支持将后者从该属中分出建立玉兰属YulaniaSpach,木兰亚属作为木兰属保留;(3)木兰亚属的sect.SplendentesDandyexVazquez组与皱种组sect.RytidospermumSpach的两个美洲种M.macrophyllaMichaux和M.dealbataZucc.亲缘关系较近,荷花玉兰组sect.TheorhodonSpach与常绿组sect.GwillimiaDC.的亲缘关系较近;(4)盖裂木属TalaumaJuss.可以成立,而其分布于亚洲的BlumianaBlume组可归入木兰属;(5)拟单性木兰属ParakmeriaHu&Cheng、华盖木属ManglietiastrumLaw以及单性木兰属Kmeria(Pierre)Dandy形成一个单系群,与玉兰亚属和含笑属MicheliaL.的亲缘关系较近。花的着生位置不足以作为木兰科的分族依据,含笑族Michelieae和木兰族Magnolieae的特征及其界定应做修改。将玉兰亚属从木兰属分出后,木兰属与含笑属无性状交叉,成为两个区别明显的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兰科 木兰属 mark基因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利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中国北方沿海两种常见海草 被引量:1
6
作者 朱凤玲 刘云龙 +4 位作者 徐元 曲凌云 李友训 李磊 张学雷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A01期136-143,共8页
DNA条形码技术,系使用短的标准DNA片段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和鉴定的方法,该技术已成为现代生物分类方法的研究热点。以在山东省威海市双岛湾和楮岛附近海域采集的海草(HCSD1,HCSD2,HCSD3)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18SrDNA,ITS... DNA条形码技术,系使用短的标准DNA片段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和鉴定的方法,该技术已成为现代生物分类方法的研究热点。以在山东省威海市双岛湾和楮岛附近海域采集的海草(HCSD1,HCSD2,HCSD3)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18SrDNA,ITS和matK基因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其进行系统分类。结果表明,18SrDNA基因序列保守性最强,ITS和matK基因序列的多态性高于18SrDNA基因序列;而基于matK基因序列的分类效果与形态鉴定最相符。所采集的海草样品HCSDl和HCSD2为大叶藻(Zostera.marina),HCSD3为丛生大叶藻(Zostera.caespitosa)。这表明matK基因序列适用于我国北方海草的种类识别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 DNA条形码 18S RDNA基因 ITS基因 mark基因
下载PDF
用叶绿体和核糖体DNA序列探讨中国特有植物斑子麻黄的系统位置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庆彪 王莉 +4 位作者 周仁超 赵晓敏 施苏华 杨永 钟扬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0-113,共4页
测定了我国特有植物斑子麻黄的叶绿体matK和rbcL基因以及核糖体18S基因和ITS区的序列,选取麻黄属15个物种的16个类群(含旧大陆8种和新大陆7种)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探讨斑子麻黄的系统位置.基于最大简约法(MP)、邻接法(NJ)、最小进化法... 测定了我国特有植物斑子麻黄的叶绿体matK和rbcL基因以及核糖体18S基因和ITS区的序列,选取麻黄属15个物种的16个类群(含旧大陆8种和新大陆7种)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探讨斑子麻黄的系统位置.基于最大简约法(MP)、邻接法(NJ)、最小进化法(ME)和最大似然法(ML)的独立与联合分析均表明斑子麻黄与木贼麻黄关系最近.根据相对速率检验结果,结合前人所建立的麻黄属rbcL基因进化速率估计斑子麻黄与木贼麻黄的分歧时间约为10.85±2.44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属 斑子麻黄cpDNA mark基因 RBCL基因 rDNA 18S基因 NRDNA ITS区 系统发育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