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 secondary to Mycobacterium fortuitum 被引量:17
1
作者 Armin Kamyab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6年第12期409-412,共4页
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 is a rare inflammatory disease of the breast of unknown etiology. Most present as breast masses in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A 29-year-old female presented with a swollen, firm and ten... 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 is a rare inflammatory disease of the breast of unknown etiology. Most present as breast masses in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A 29-year-old female presented with a swollen, firm and tender right breast, initially misdiagnosed as mastitis. Core needle biopsy revealed findings consistent with 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 and cultures were all negative for an infectious etiology. She was started on steroid therapy to which she initially responded well. A few weeks later she deteriorated and was found to have multiple breast abscesses. She underwent operative drainage and cultures grew Mycobacterium fortuitum. 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 is a rare inflammatory disease of the breast. The definitive diagnose entails a biopsy. Other causes of chronic or granulomatous mastitis should be ruled out, including atypical or rare bacteria such as Mycobacterium fortuitum.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ed case of granulomatous mastitis secondary to Mycobacterium fortuitum. With pathologic confirmation of granulomatous mastitis, an infectious etiology must be ruled out. Atypical bacteria such as Mycobacterium fortuitum may not readily grow on cultures, as with our case. Medical management is appropriate, with surgical excision reserved for refractory cases or for drainage of abs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EAST 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 BREAST mass MYCOBACTERIUM fortuitum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肿块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用药规律
2
作者 李梅 马宏博 +1 位作者 李昕 李梦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7期49-55,共7页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探讨文献中中药治疗肿块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的用药规律和组方配伍特点。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1980年(维普为收录起始年)至2022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资源整...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探讨文献中中药治疗肿块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的用药规律和组方配伍特点。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1980年(维普为收录起始年)至2022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中药治疗肿块期GLM的文献,严格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利用Excel建立肿块期GLM规范化方药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中药的功效类别、性味归经等进行频数统计分析以及关联规则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纳入中药复方47首,涉及中药111味,累计药物使用频次574次,用药频次较高的药物包括柴胡、皂角刺、白芥子、蒲公英、熟地黄等,常用的中药功效类别为理气药、化痰药,四气多为寒、温,五味多为苦、辛,归经前3位分别为肝经、脾经、胃经。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出潜在配伍组合共16组,为白芥子、麻黄、熟地黄、炮姜、肉桂、香附的加减组合。聚类分析挖掘出5个核心组方。结论:中药治疗肿块期GLM多采用温阳散结、理气化痰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肿块期 中药 数据挖掘 用药规律
下载PDF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复发率及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
3
作者 徐佳圆 边雪梅 王燕婷 《循证护理》 2024年第5期795-799,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的复发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搜集有关GLM复发因素相关的研究... 目的:系统评价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的复发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搜集有关GLM复发因素相关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5月16日。结果:最终纳入9篇文献,涉及1741例GLM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GLM复发率为16%[95%CI(12%,21%)],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棒状杆菌感染[OR=4.80,95%CI(1.76,13.09),P<0.01]、吸烟[OR=11.01,95%CI(1.14,106.78),P<0.05]等是GLM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现有证据表明,GLM复发率较高,且受棒状杆菌感染和吸烟等因素的影响,受纳入研究数量的限制,研究结果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复发 影响因素 系统评价 循证护理
下载PDF
基于络病理论局部刺络拔罐疗法联合激素治疗肿块型肉芽肿性乳腺炎 被引量:1
4
作者 应琰妮 郭智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131-136,共6页
【目的】观察在络病理论指导下运用局部刺络拔罐疗法联合激素治疗肿块型肉芽肿性乳腺炎(GLM)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肿块型GL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甲泼尼龙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 【目的】观察在络病理论指导下运用局部刺络拔罐疗法联合激素治疗肿块型肉芽肿性乳腺炎(GLM)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肿块型GL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甲泼尼龙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乳房局部刺络拔罐治疗,疗程为8周并随访6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乳房肿块、乳房皮肤颜色和乳房疼痛评分的变化情况,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远期复发率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23%(30/34),对照组为64.71%(22/34),组间比较,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乳房肿块、乳房皮肤颜色和治疗组的乳房疼痛评分情况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对乳房肿块、乳房皮肤颜色和乳房疼痛评分情况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对相关药物和治疗均耐受良好,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4)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的结果显示,治疗组的复发率为6.67%(2/30),对照组为40.91%(9/22),组间比较,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激素治疗,在络病理论指导下运用局部刺络拔罐的中医外治法联合激素治疗肿块型GLM患者,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减少疾病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块型肉芽肿性乳腺炎 刺络拔罐疗法 激素 中医外治法
下载PDF
脂代谢相关指标与肉芽肿小叶性乳腺炎临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王亚丽 李青国 +1 位作者 王文艳 刘娟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16期6-8,共3页
目的:研究脂代谢相关指标与肉芽肿小叶性乳腺炎发病关系。方法:选取35例肉芽肿小叶性乳腺炎患者为研究组;60例正常人群为对照组。两组测量身高体重,行血脂分析。结果:两组在体重指数和高密度脂蛋白两项数据中具有显著性差异,而甘油三酯... 目的:研究脂代谢相关指标与肉芽肿小叶性乳腺炎发病关系。方法:选取35例肉芽肿小叶性乳腺炎患者为研究组;60例正常人群为对照组。两组测量身高体重,行血脂分析。结果:两组在体重指数和高密度脂蛋白两项数据中具有显著性差异,而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上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超重、肥胖和脂代谢异常增加肉芽肿小叶性乳腺炎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小叶性乳腺炎 体重指数 脂代谢
下载PDF
动态增强MRI联合DWI对非肿块型乳腺癌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22
6
作者 詹茸婷 陈兵 +3 位作者 王晓东 王志军 杨蔚 刘珊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8年第12期948-952,共5页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非肿块型乳腺癌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非肿块型乳腺癌和23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动态增强MRI及DWI影像...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非肿块型乳腺癌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非肿块型乳腺癌和23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动态增强MRI及DWI影像资料。分析指标包括病变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病变的分布特征、病变内部的强化特点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结果非肿块型乳腺癌TIC类型分别为Ⅰ型6例,Ⅱ型13例,Ⅲ型5例,肉芽肿性乳腺炎的TIC类型分别为Ⅰ型10例,Ⅱ型12例,Ⅲ型1例,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87,P=0.158>0.05)。非肿块型乳腺癌段样分布16例,非段样分布8例;肉芽性乳腺炎段样分布0例,非段样分布23例。非肿块型乳腺癌病变内部出现簇环样强化15例,肉芽肿性乳腺炎出现环形强化19例。非肿块型乳腺癌实质部分的ADC值约为(1.09±0.25)×10-3mm2/s,肉芽肿性乳腺炎实质部分的ADC值约为(1.38±0.27)×10-3mm2/s,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肉芽肿性乳腺炎脓肿部分的ADC值约为(0.86±0.24)×10-3 mm2/s,其与肉芽肿性乳腺炎实质部分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变分布特点、内部强化特征及ADC值对非肿块型乳腺癌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肿块型乳腺癌 肉芽肿性乳腺炎 动态增强 扩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关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争论 被引量:18
7
作者 郑国强 《中医临床研究》 2017年第3期70-72,共3页
临床上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是多形态、多变化、反复迁延的乳腺疾病。在慢性的乳腺炎症治疗中,糖皮质激素治疗虽然是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其激素的不良反应一直困扰着临床应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多为生育期女性和慢性反复的疾病过... 临床上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是多形态、多变化、反复迁延的乳腺疾病。在慢性的乳腺炎症治疗中,糖皮质激素治疗虽然是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其激素的不良反应一直困扰着临床应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多为生育期女性和慢性反复的疾病过程,笔者回顾了历史文献,总结现代激素治疗方法、计量和治疗中的相关事项。笔者提出:为了避免青年女性治疗中的激素严重不良反应,持续应用激素治疗计量超过2个月(不是维持计量)可能是临床激素应用的警戒线。依据疾病的病程和严重性,确定新的更合理的临床分期和分型,以便指导临床治疗。笔者提出GLM病情轻重评分法,针对GLM主要病变形态,肿块、脓肿、窦道、瘘、皮肤坏死、四肢关节病变、高泌乳血症;依次计算分数,每个病变形态各计1分,累及至最后得分数,轻重依次为1~7分。以乳腺四个象限和乳头乳晕区5个区计算,任何病变形态,只要病变范围侵及各个象限,单侧乳腺累及达到4/5以上,或同时出现双侧病变为最高级,8分。这样简洁方便的评分方法,包括GLM的整体情况,也有利于分析每一种治疗方法在GLM治疗中的实际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糖皮质激素治疗 glm病情评分法
下载PDF
疏肝健脾针刺法对肿块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胡珊 刘昱磊 +3 位作者 陈鹏典 陈妍 王俊玲 宁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13期131-135,共5页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针刺法对肿块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中医科门诊及乳腺科门诊就诊的肿块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针刺法对肿块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中医科门诊及乳腺科门诊就诊的肿块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醋酸泼尼松片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疏肝健脾针刺法治疗。治疗3个月后评价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及免疫指标[血清T淋巴细胞群(CD3、CD4、CD8)]、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C3及补体C4。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乳房肿块大小较治疗前减小,且治疗组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D3、CD4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D8水平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gG、IgA、IgM、补体C3、补体C4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健脾针刺法可有效改善肿块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血清免疫指标,平衡免疫功能,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口服醋酸泼尼松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肝健脾针刺法 肿块型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免疫功能
下载PDF
超声征象对非肿块型乳腺癌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6
9
作者 林韵 常建东 +3 位作者 许梅娜 周瑞娟 陈瑞福 林云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799-804,共6页
目的:研究超声征象在非肿块型乳腺癌(NMBC)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1年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胸外乳腺科就诊、经穿刺或术后病理证实的29个NMBC和37个GLM病灶的超声征象,包... 目的:研究超声征象在非肿块型乳腺癌(NMBC)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1年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胸外乳腺科就诊、经穿刺或术后病理证实的29个NMBC和37个GLM病灶的超声征象,包括生长方式、边缘情况、是否有微小钙化、周围组织情况、血流情况、腋窝淋巴结是否肿大等。结果:NMBC和GLM病灶的非平行、成角、毛刺、微小钙化、周围组织回声增强、窦道、腋窝淋巴结肿大、丰富血流、穿支血流及阻力指数大于0.7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征象可为NMBC和GLM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肿块型乳腺癌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超声征象
下载PDF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123例超声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林韵 林云 +1 位作者 常建东 周瑞娟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1年第11期1112-1116,共5页
目的分析123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的超声表现,探讨超声在GLM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胸外乳腺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23例GLM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确诊... 目的分析123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的超声表现,探讨超声在GLM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胸外乳腺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23例GLM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确诊。根据超声影像分为结节型(13例)、团块型(18例)、脓肿型(33例)、窦道低回声区型(59例),分析各型超声表现的差异。结果四种分型在病灶周边回声增强、血流信号丰富、窦道、腋下淋巴结肿大、累及皮肤的超声表现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结节型主要表现为血流信号丰富;团块型主要表现为血流信号丰富和腋下淋巴结肿大;脓肿型和窦道低回声区型均主要表现为周边回声增强、血流信号丰富和腋下淋巴结肿大。结论不同分型GLM的超声表现存在较大差异,可为临床疾病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超声 图像特征 分型
下载PDF
超声对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与非肿块型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11
作者 孔滢 吴光华 高小午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3年第23期88-90,共3页
目的:分析超声对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与非肿块型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的60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和60例非肿块型乳腺癌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查,对比检查结果。结果:肉芽肿性... 目的:分析超声对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与非肿块型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的60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和60例非肿块型乳腺癌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查,对比检查结果。结果: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与非肿块型乳腺癌病灶的非平行、窦道、成角、腋窝淋巴结肿大、毛刺、丰富血流、微小钙化、穿支血流、周围组织回声增强、阻力指数>0.7等超声图像特征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对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与非肿块型乳腺癌图像具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非肿块型乳腺癌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MRI表现及与非肿块性乳腺癌鉴别 被引量:29
12
作者 张旭升 郑晓林 +2 位作者 陈曌 刘碧华 范宪淼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01-1105,共5页
目的提高对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的MRI表现的认识,并与非肿块性乳腺癌进行鉴别。方法对11例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的MRI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13例非肿块性乳腺癌进行比较,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MRI采用T2WI-FS、DWI和动态增强扫描... 目的提高对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的MRI表现的认识,并与非肿块性乳腺癌进行鉴别。方法对11例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的MRI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13例非肿块性乳腺癌进行比较,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MRI采用T2WI-FS、DWI和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征象包括病变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动态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的类型和病变形态学特征。两种病变的MRI表现的差异性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小叶性乳腺炎ADC值为(1.036±0.373)mm2/s,非肿块性乳腺癌ADC值为(1.069±0.406)mm2/s(t=-0.298,P=0.768,P>0.05),两组数据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形态上分析,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病变边缘以"网格"状改变为主,增厚的腺体内无结节,见规则的脓腔;非肿块性乳腺癌边缘以毛刺为主,内含结节状改变,少有囊变坏死腔,两者征象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68,P=0.00,P<0.05)。动态增强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和非肿块性乳腺癌均可表现为流出型和平台型,两者曲线类型具有重叠(χ2=1.68,P=0.194,P>0.05)。结论虽然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和非肿块性乳腺癌在MRI功能成像的表现无差异,但形态学表现明显不同,说明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表现具有特征性。认识其特殊的MRI形态学表现,对诊断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及与乳腺癌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 非肿块性乳腺癌 磁共振成像 诊断与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非肿块样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与乳腺癌的磁共振影像诊断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建玉 郑慧 +3 位作者 王艳芳 徐丽莹 蔡伟国 廖美焱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1年第1期88-91,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非肿块样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与非肿块样乳腺癌(BCL)的磁共振影像(MRI)特征,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2017年9月至2020年1月女性19例GLM及18例BCL的临床资料(年龄、发热、触痛)、钼靶/超声征象(钙化)... 目的:分析比较非肿块样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与非肿块样乳腺癌(BCL)的磁共振影像(MRI)特征,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2017年9月至2020年1月女性19例GLM及18例BCL的临床资料(年龄、发热、触痛)、钼靶/超声征象(钙化)、磁共振影像征象(大小、分布特点、强化特点、簇环直径、MIP阳性、TIC曲线、强化区DWI和ADC、未强化区DWI和ADC、皮肤或乳头受累、腋窝淋巴结肿大)差异性。结果:GLM与BCL均为单侧乳腺非肿块样病变,GLM伴或不伴脓肿;GLM与BCL在体检触痛、钼靶/超声钙化、MRI征象(簇环直径大小、未强化区DWI值、未强化区ADC值、皮肤或乳头受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LM临床上少见,多被误诊为BCL。触痛、钙化及结合MRI征象可提高GLM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乳腺癌 磁共振成像 非肿块样病变 诊断
原文传递
加味冲和散外敷联合丹化汤内服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肿块期32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4
作者 惠新园 易维真 周玉朱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3期44-47,共4页
目的观察加味冲和散外敷联合丹化汤内服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GLM)肿块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GLM肿块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丹化汤内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加味冲和散外敷。2... 目的观察加味冲和散外敷联合丹化汤内服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GLM)肿块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GLM肿块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丹化汤内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加味冲和散外敷。2组均以2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沉(ESR)、泌乳素(PRL)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30/32),对照组为71.87%(23/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hs-CRP、ESR、PRL水平均明显降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味冲和散外敷联合丹化汤内服治疗GLM肿块期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炎性反应,降低PRL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性乳腺炎 肿块期 加味冲和散 丹化汤 超敏C反应蛋白 血沉 泌乳素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