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伽师强震群震源特征及震源机制力学成因分析 被引量:54
1
作者 周仕勇 许忠淮 陈晓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54-662,共9页
应用改进的主地震相对定位法对 1 997年伽师强震群 3级以上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 ,根据较强地震的空间分布和震源机制解推断出伽师震群的发震构造为北北西向的雁行断裂 .根据伽师震群地震的 2 1 77个P波初动方向记录 ,计算了伽师震群的平... 应用改进的主地震相对定位法对 1 997年伽师强震群 3级以上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 ,根据较强地震的空间分布和震源机制解推断出伽师震群的发震构造为北北西向的雁行断裂 .根据伽师震群地震的 2 1 77个P波初动方向记录 ,计算了伽师震群的平均震源机制解 .基于Silver的震源模型 ,由震源谱推断了伽师震群主要地震的破裂方向 ,破裂尺度及应力降 .文中最后用右阶雁行断裂的数值模型计算了伽师震群的发震构造所产生的扰动应力场的空间分布图像 ,用其解释了序列地震震源机制的多样性和低应力降现象 ,并认为特定的雁行发震构造与强震的多发性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精确定位 发震构造 震源机制 扰动应力场 伽师地震群
下载PDF
2003年云南大姚6.2、6.1级地震序列特征分析及地震触发研究 被引量:38
2
作者 华卫 刘杰 +1 位作者 郑斯华 陈章立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23,共14页
本文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03年7月21日、10月16日云南大姚先后发生的6.2、6.1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精定位。结果表明,两个主震的震中位置相当接近,余震序列的空间分布呈明显的线性分布,地震序列精定位后的结果同震源机制解吻合很好,两... 本文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03年7月21日、10月16日云南大姚先后发生的6.2、6.1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精定位。结果表明,两个主震的震中位置相当接近,余震序列的空间分布呈明显的线性分布,地震序列精定位后的结果同震源机制解吻合很好,两个地震的发震断层均是近乎直立的右旋走滑断层。此次大姚6.2、6.1级双震,和云南地区大多数其它双震有所不同,余震分布并不呈现共轭分布,而近乎一条直线,两者间有部分重叠,表明两者受控于同一发震断层。相对主震而言,余震都呈不均匀分布,近乎一种单侧分布,6.2级地震的余震集中于主震的西北方向,6.1级地震的余震集中于主震的东南方向,并且6.1级地震是6.2级地震在同一断层向东南端延伸的另一次破裂。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Δσf研究结果表明,7月21日6.2级地震对10月16日6.1级地震有明显的触发作用,两个主震对断层外余震的发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应力触发作用,并且2000年姚安6.5级地震对大姚两次地震的发生也有触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主事件定位 地震触发 大姚地震序列
下载PDF
1999年11月29日辽宁岫岩5.4级地震序列的破裂过程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陈学忠 盖增喜 +2 位作者 周仕勇 郭铁栓 朱令人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59-662,共4页
关键词 岫岩地震 相对定位 破裂过程 1999年 地震序列 震源
下载PDF
九江-瑞昌地震的精确定位及其发震构造初探 被引量:33
4
作者 吕坚 倪四道 +2 位作者 沈小七 高建华 曾新福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6-174,共9页
联合采用双差法和主事件法,对2005年11月26日发生在江西省九江县与瑞昌市交界的5.7级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5.7级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精定位后震源位置的估算误差在EW方向上平均为0.31km,N... 联合采用双差法和主事件法,对2005年11月26日发生在江西省九江县与瑞昌市交界的5.7级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5.7级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精定位后震源位置的估算误差在EW方向上平均为0.31km,NS方向上平均为0.40km,竖直方向上平均为0.48km,故而得到了更加精细的空间分布图像。此次地震序列在NNW-NW向呈现优势分布,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8~14km,又以10~12km最具优势。主震的震源位置大致为北纬29.69°,东经115.74°,震源深度约10.8km。结合地震序列优势分布、主震震源机制解和震区NE向、NW向断裂发育的构造背景,初步推测本次地震序列的主震可能是由瑞昌盆地内的一条NW向隐伏断层活动引发的,发震断层的性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地震 双差地震定位法 主事件地震定位法 震源机制解 地震构造
下载PDF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序列破裂过程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李艳娥 陈学忠 +1 位作者 陈丽娟 郭祥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232-3238,共7页
本文利用主地震相对定位法,对2014年鲁甸MS6.5地震序列中的8月3日—9月30日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借助于时空图像分析方法,对本次地震破裂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2014年鲁甸MS6.5地震主要沿NW向破裂,存在沿NE向破裂的成分,但是N... 本文利用主地震相对定位法,对2014年鲁甸MS6.5地震序列中的8月3日—9月30日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借助于时空图像分析方法,对本次地震破裂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2014年鲁甸MS6.5地震主要沿NW向破裂,存在沿NE向破裂的成分,但是NE向破裂并不明显;(2)地震破裂时,主要从主震震中处往ES方向传播,破裂带长度大约为10km,破裂面近乎直立;(3)余震活动主要集中于主震上方区域,震源深度大于主震的余震稀少.根据上述结果,结合当地的地震构造情况和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表明,本次地震的破裂面为NW向,其发震断层为包谷垴—小河断裂的可能性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MS6.5地震 主地震 相对定位 破裂过程
下载PDF
2017—2018年吉林松原地震序列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李艳娥 邢成起 +2 位作者 陈丽娟 郭祥云 康建红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35-444,共10页
本文利用主地震相对定位法,对2017年7月18日—2018年7月15日期间发生在2018年松原M_S5.7地震震中附近的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对松原地震序列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松原地震破裂面的走向为SW向,倾角较陡,接近直立,倾向为NW向;(2)... 本文利用主地震相对定位法,对2017年7月18日—2018年7月15日期间发生在2018年松原M_S5.7地震震中附近的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对松原地震序列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松原地震破裂面的走向为SW向,倾角较陡,接近直立,倾向为NW向;(2)研究区范围内的地震震源深度大部分比主震浅;(3)主震发生前的地震显示出震源深度逐渐加深的过程,主震发生后,地震的震源深度则逐渐变浅。根据上述结果,结合研究区的地震构造背景及松原地震震源机制解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地震的破裂面走向为NE-SW向,其发震断层可能为一条NE-SW向的隐伏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原地震序列 主地震 相对定位 破裂过程
下载PDF
基于事件触发采样控制的异构混沌系统主从同步 被引量:5
7
作者 马大中 李晓瑜 +1 位作者 孙秋野 张化光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21-31,共11页
本文针对异构不同维的混沌系统主从同步问题进行了研究.基于事件触发的采样控制器被设计用来实现主从混沌系统的同步.首先针对系统中所包含的传输时滞,构造系统时滞模型.基于所设计的时滞模型,采用输入延迟的方法将同步控制器求解问题... 本文针对异构不同维的混沌系统主从同步问题进行了研究.基于事件触发的采样控制器被设计用来实现主从混沌系统的同步.首先针对系统中所包含的传输时滞,构造系统时滞模型.基于所设计的时滞模型,采用输入延迟的方法将同步控制器求解问题转化为所对应时滞系统的稳定性问题.然后通过构造Lyapunov-Krasovskii泛函并结合Wirtinger不等式和自由权矩阵,给出了异构混沌系统同步的条件和采样控制器的求解方法.所设计的采样控制器只有在触发规则满足的条件下,才更新控制参数,降低了网络的使用率.最后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构混沌系统 主从同步 事件触发 网络时滞
下载PDF
2000年6月6日景泰5.9级地震的两次破裂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荣代潞 李亚荣 刘旭宙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1年第3期1-6,共6页
利用甘肃数字台网的波形资料 ,应用主事件分析方法研究了 2 0 0 0年 6月 6日景泰 5.9级地震的破裂过程。结果表明 ,这次地震由两次破裂构成 ,在空间上东西相距 2 1 km,时间相隔 3.9s。这一结果能很好地解释本次地震的宏观破坏现象。
关键词 景泰5.9级地震 主事件分析方法 破裂 甘肃 数字台网 资料处理
下载PDF
Interplate coupling and seismotectonics under the fore-arc regions of Japan
9
作者 Zhi Wang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0年第6期555-565,共11页
Three-dimensional P-and S-wave velocities(vP,vS),Poisson's ratio(σ),crack-density(ε) and bulk-sound velocity(vφ) structures along the slab upper boundary beneath the fore-arc regions were determined using ... Three-dimensional P-and S-wave velocities(vP,vS),Poisson's ratio(σ),crack-density(ε) and bulk-sound velocity(vφ) structures along the slab upper boundary beneath the fore-arc regions were determined using a large number of high-quality P-wave and S-wave arrival times from both onshore and offshore earthquakes in Japan.The velocity and Poisson's ratio images provide a compelling evidence for a highly hydrated and serpentinized fore-arc mantle and fluid-bearing anomalous low velocity and high Poisson's ratio associated with slab dehydration under the fore-arc areas.Most great thrust earthquakes(M〉7.5) occurred at or close to the high-velocity areas along the slab interface under the fore-arc areas,suggesting strong interplate coupling(asperities) with slab subduction.On the other hand,prominent low-velocity anomalies were revealed along the slab upper boundary,which may reflect weak coupled or decoupled patches(aseismicity) of the plates due to serpentinization of the fore-arc mantle wedge.The crack-density and bulk-sound velocity images,calculated from the corresponding velocity models,indicate that the interplate coupling in northeastern Japan is different from that under central and southwestern Japan owing t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ectonic backgrounds of the subduction system,such as the geological age,thermal regime and dipping angle of the oceanic plates.A comparison between fluid-related anomalies of Japan,Cascadia,Chile,and Costa Rica subduction zones suggests that seismic mantle may be common in fore-arc settings and these reflect similar 3-D seismic structures relatively to fluid liberating processes.We consider that the fluid-bearing anomalies along the interface of the subducting slab,attributing to processes such as slab dehydration and serpentinization of the fore-arc mantle,are mainly contributed to the interplate coupling and the repeated generation of the great thrust earthquakes under the fore-arc regions in Ja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 depth phase master-event location (MEL) interplate coupling SEISMOTECTONICS
下载PDF
体育赛事经济影响评价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黄海燕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13,共7页
以2009年上海ATP1000大师赛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并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对体育赛事经济影响评价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认为:2009年上海ATP1000大师赛给上海带来的新资金流入为19 460.67万元,主要流入铁路、道路、水上、航空运输业、... 以2009年上海ATP1000大师赛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并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对体育赛事经济影响评价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认为:2009年上海ATP1000大师赛给上海带来的新资金流入为19 460.67万元,主要流入铁路、道路、水上、航空运输业、零售业、住宿业以及餐饮业等行业;赛事对上海经济影响的产出效应为59 765.62万元,所得效应为19 462.55万元,税收效应为2 553.36万元,就业效应为2 040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赛事 经济影响 评价 上海 ATP1000大师赛
下载PDF
一种适于主-从模式网络计算的事件驱动架构 被引量:6
11
作者 韩彪 吴众欣 +1 位作者 栾钟治 王永剑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9-43,共5页
为了满足大规模网络计算系统在高并发、动态资源管理、稳定性等方面的需求,提出了一种适于主-从模式网络计算的事件驱动架构.它综合了多线程任务处理和事件驱动任务处理的优点,基于排队论推导出了针对主-从模式网络计算的线程资源管理方... 为了满足大规模网络计算系统在高并发、动态资源管理、稳定性等方面的需求,提出了一种适于主-从模式网络计算的事件驱动架构.它综合了多线程任务处理和事件驱动任务处理的优点,基于排队论推导出了针对主-从模式网络计算的线程资源管理方法,通过引入网络队列将分阶段事件驱动架构的应用范围由单机环境扩展到广域网环境,利用延时队列改善了系统的响应性和可靠性,优先级队列的使用有效地支持了各种作业调度机制.此外,系统还具备了模块化构建和快速开发的特征.实验和药物发现网格应用的实践表明,应用该架构可使系统1 000个作业的平均提交时间由1 850 s缩短为1 350 s,作业的平均处理时间由1 910 s缩短为1 420 s,系统资源得到了更合理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从模式 分阶段事件驱动架构 动态资源管理
下载PDF
基于事件触发的时滞Lur’e系统主从同步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健武 高燕 +1 位作者 顾凤蛟 陈玲琦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51-763,共13页
研究了基于事件触发采样控制的时滞混沌Lur’e系统主从同步问题.首先考虑了系统中包含的传输时滞构造了系统时滞模型.然后,通过构造三重积分项的Lyapunov-Krasovskii泛函,并结合Wirtinger积分不等式和凸组合技术对Lyapunov-Krasovskii... 研究了基于事件触发采样控制的时滞混沌Lur’e系统主从同步问题.首先考虑了系统中包含的传输时滞构造了系统时滞模型.然后,通过构造三重积分项的Lyapunov-Krasovskii泛函,并结合Wirtinger积分不等式和凸组合技术对Lyapunov-Krasovskii泛函的导数进行估计,给出了混沌系统主从同步的充分条件.所提出的事件触发机制应用于主从同步研究中,可以有效地减少采样数据传输,缓解网络带宽压力,提高网络带宽利用率.最后,通过时滞蔡氏电路的数值仿真,验证了所提出同步准则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沌Lur’e系统 主从同步 事件触发 采样数据控制
下载PDF
Analysis on the master event method and precise location of 1997 Jiashi strong earthquake swarm in western China 被引量:9
13
作者 周仕勇 许忠淮 +2 位作者 韩京 许洪新 努尔尼沙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1999年第3期285-291,共7页
Master event location method was describ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Some problems in the application of master event method have been analyzed and some improvements of the method have been made. As compared the locat... Master event location method was describ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Some problems in the application of master event method have been analyzed and some improvements of the method have been made. As compared the location results of MS>=3.0 earthquakes of Jiashi swarm obtained by using this method with that by the traditional absolute method, the result obtained by using the master event method shows more reasonable and more consistent with that from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After relocation, we can see, the epicenters of M>=5.0 earthquakes show an echelon-type alignment along NNW-SSE direction, and all earthquakes concentrate nearly in a volume region about 30 km (N-S) × 15 km (E-W) × 15 km (U-D). Earthquake focal depths are mainly in the range of 15-28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ashi strong earthquake swarm master event location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f rupture process of the 1999 M=5.4 Xiuyan, Liaoning, earthquake sequence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学忠 盖增喜 +2 位作者 周仕勇 郭铁栓 朱令人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1年第6期701-704,共4页
关键词 Xiuyan earthquake master event location method rupture process
下载PDF
天山中段地区重复地震时空特征研究
15
作者 唐兰兰 张艺峰 姚道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51-568,I0001,共19页
基于2009—2017年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数据,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及主事件定位方法识别并重新定位了新疆天山中段及其周缘的重复地震。以波形互相关系数0.9作为阈值来确定研究区的重复地震事件,统计结果显示3万零181个事... 基于2009—2017年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数据,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及主事件定位方法识别并重新定位了新疆天山中段及其周缘的重复地震。以波形互相关系数0.9作为阈值来确定研究区的重复地震事件,统计结果显示3万零181个事件中的1万1618个为重复地震事件,这些重复地震事件组成了2395组重复地震对和重复地震丛,占总事件数的38.5%。根据重复地震重定位前后地震对之间距离的统计结果推测,该区域的系统定位误差约为5—10 km。进一步结合该区域最新的震源分类结果对不同震源类型重复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予以分析,结果显示:重复矿山爆破事件在空间上呈丛集性分布,且其中的93.6%发生于白天,同时呈现季节性发生模式,即爆破多发生于夏季,而冬季较少;而重复构造地震在空间上大多沿断层分布,24小时内呈随机分布的特征,且研究时段内每个月的活动水平相对平稳;重复诱发地震成丛分布于靠近油气田和水库的区域,但其中部分诱发地震的位置与构造地震重叠,发震时间特征与构造地震相似,为随机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中段 重复地震 波形互相关 主事件定位法
下载PDF
Th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and Seismic Triggering Study of the M6.2 and M6.1 Dayao Earthquake Sequences in 2003 被引量:3
16
作者 Hua Wei Liu Jie +1 位作者 Zheng Sihua Chen Zhangli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6年第4期371-384,共14页
The high-resolution hypocenter locations of the mainshocks on July 21 (M6.2) and October 16, 2003 (M6.1) and their aftershock sequences are determined in Dayao, Yunnan by using a 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 The high-resolution hypocenter locations of the mainshocks on July 21 (M6.2) and October 16, 2003 (M6.1) and their aftershock sequences are determined in Dayao, Yunnan by using a 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algorith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picenters of the two mainshocks are very close to each other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appears to be very linear.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is very consistent with the focal mechanism, and both mainshocks are of nearly vertical right-lateral fault. Unlike most other double earthquakes in the Yunnan area, the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of the M6.2 and M6.1 Dayao earthquakes does not appear to be a conjugated distribution but to be in a line, and there are some stacks in the two earthquake sequences.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y are all controlled by the same fault. The distribution of aftershocks is asymmetrical with respect to the mainshock location and appears to be unilateral. The aftershocks of the M6.2 mainshock centralize in the northwest of M6.2 earthquake and the aftershocks of the M6.1 earthquake are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mainshock, moreover, the M6.1 earthquake appears to be another rupture on the southeastern extension of the same fault as the M6.2 earthquake. The results of Coulomb failure static stress changes Δσ_f show that the earthquake on July 21 (M6.2) apparently triggered the earthquake on October 16 (M6.1), the two mainshocks have stress triggering to their off-fault aftershocks to different extents, and the M6.5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in Yao’an in 2000 also triggered the occurrence of the two Dayao earthqu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2003年 大姚地震序列 地震触发 双差定位 主事件定位 特征分析
下载PDF
基于事件触发控制带有多时变时滞的主从系统同步 被引量:6
17
作者 周军 童东兵 陈巧玉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89-1398,共10页
研究了基于事件触发机制下带有多个时变时滞的主从系统同步问题.事件触发机制的提出,使得在实现主从系统同步的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数据传输量,减轻网络带宽的压力.通过Lyapunov稳定理论和线性矩阵不等式的方法,得到了带有多时变时滞的... 研究了基于事件触发机制下带有多个时变时滞的主从系统同步问题.事件触发机制的提出,使得在实现主从系统同步的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数据传输量,减轻网络带宽的压力.通过Lyapunov稳定理论和线性矩阵不等式的方法,得到了带有多时变时滞的主从系统同步的充分条件.最后,通过MATLAB仿真,验证了所提出同步准则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从系统 多时变时滞 同步 事件触发机制
下载PDF
中国三大职业网球赛事的赞助商特征及营销策略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芳枝 陈林祥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23-430,共8页
以中国网球公开赛、上海网球大师赛和武汉网球公开赛(本文称“中国三大职业网球赛事”)的赞助商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中国三大职业网球赛事的赞助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三大职业网球赛事... 以中国网球公开赛、上海网球大师赛和武汉网球公开赛(本文称“中国三大职业网球赛事”)的赞助商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中国三大职业网球赛事的赞助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三大职业网球赛事的多层次赞助结构使赞助商更具可选择性,不断完善的三大职业网球赛事赞助商层级结构有利于形成稳定的赞助模式。中国三大职业网球赛事的赞助商的企业性质、所属国及在中国行政区划的分布有所不同。中国三大职业网球赛事的赞助商所属行业分布具有广泛性和区域性特点,赞助商品以大众消费品为主。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企业和中国东南部地区的企业对三大职业网球赛事的体育赞助占比较大;冠名赞助商对中国三大职业网球赛事赞助层级结构有较大影响。中国三大职业网球赛事定位越明确,赛事品牌形象越突出,赞助商契合度越高;赛事合作电视台级别及其合作的稳定性、赞助商对赞助效果的预期、中国三大职业网球赛事的观众对赞助商的稳定性影响较大;中国三大职业网球赛事的赞助商品契合度及赞助商稳定性相较国际职业网球“四大满贯”赛事还有待提高。基于以上,提出三大职业网球赛事的体育赞助营销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网球赛事 体育赞助 营销 中国网球公开赛 上海网球大师赛 武汉网球公开赛
下载PDF
我国网球赛事运营管理的研究——基于上海网球大师赛和中国网球公开赛比较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崔腾宇 王炳洁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6期127-130,共4页
我国的网球赛事才历经短短几十年,就已经小有所成,尤其是上海网球大师赛和中国网球公开赛发展成为我国网球赛事的佼佼者,且受到国内观众乃至世界球迷的关注,但与此同时这两大网球赛事还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 我国的网球赛事才历经短短几十年,就已经小有所成,尤其是上海网球大师赛和中国网球公开赛发展成为我国网球赛事的佼佼者,且受到国内观众乃至世界球迷的关注,但与此同时这两大网球赛事还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通过对上海网球大师赛和中国网球公开赛运营方的有关工作人员进行访谈,搜集相关数据,深入了解两大赛事的运营之道,并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从我国最为成功的两大网球赛事运营中总结经验,为我国举办其他网球赛事乃至举办大型单项赛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网球大师赛 中国网球公开赛 赛事运营 赛事管理
下载PDF
Relocating ruptures of two M6 earthquakes in Zhongba, South-central Tibet in 2004 and 2005 with seismological and geodetic methods
20
作者 Feng Bao Yingjie Zha Zhenjie Wang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1年第2期229-237,共9页
To better understand repeatability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previously ruptured zones during one seismogenic period, we studied the rupture zones of the doublet of M6 earthquakes in Zhongba region of southcentral Tibe... To better understand repeatability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previously ruptured zones during one seismogenic period, we studied the rupture zones of the doublet of M6 earthquakes in Zhongba region of southcentral Tibet, China, in 11 July 2004 and 7 April 2005, respectively. We focused on the overlapping degree of two strong quakes’ aftershock areas one week after the mainshocks by using the SQH station in China Seismic Network and a 68-stations temporary broadband seismic array, a part of the international HI-CLIMB project. About 115 local earthquakes were recorded in one week after the mainquakes, and we located these earthquakes by master event relative location (MERL) method. We also used this method to relocate 31 other M3.7 + earthquakes from 1 July 2004 to 1 July 2005. Meanwhile, we studied two mainshocks’ coseismic ruptures with satellite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ruptured zones of the two earthquakes do not overlapp substantially, either from early aftershock data or from InSAR inver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pture zone overlapping Zhongba earthquake sequences earthquake doublets master event relative location InSA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