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人类本质论的三重逻辑
1
作者 程钢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24年第1期29-37,330,共10页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站在新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将“人的本质”论述为“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ensemble)”。然而,源自法文的德文“ensemble”被释译为中文“总和”,是否真实反映马克思的本意?这成为国内学...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站在新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将“人的本质”论述为“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ensemble)”。然而,源自法文的德文“ensemble”被释译为中文“总和”,是否真实反映马克思的本意?这成为国内学界长期忽略或颇有争议的问题。系统澄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真实意蕴到底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还是“合奏”,需要重回马克思经典文本语境,以辩证的理论视野,把握其人类本质论的三重逻辑,即以实践性统摄人的本质、以现实性规定人的本质、以生命性把握人的本质。只有通过实践性、现实性、生命性的“合奏”,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提供了可能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社会关系 实践 物化 生命性
下载PDF
超越“物是人非”的文明形态 被引量:4
2
作者 沈湘平 李松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1期33-40,共8页
人与物的关系是理解文明形态的基本视角,正是在人与物的非此不可的关系中,文明才得以产生和发展。从人和物的关系视角可以将文明分为物非人非、人是物非、物是人非、物是人是等类型,其与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社会发展三阶段理论相契合。西... 人与物的关系是理解文明形态的基本视角,正是在人与物的非此不可的关系中,文明才得以产生和发展。从人和物的关系视角可以将文明分为物非人非、人是物非、物是人非、物是人是等类型,其与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社会发展三阶段理论相契合。西方现代化及其现代文明形态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造成了人的全面“物化”,在根基处具有“物是人非”的特性。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追求的是“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它不是简单的扬人而抑物,而是要让物和人都“是其所是”,从而在本质上朝向“物是人是”的理想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上张扬基于人的存在理性的实践理性主义,是马克思所谓“历史之谜”的当代自觉解答,实质上指向人类的公共文明形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物是人非”的文明形态,这一进程具有无比的艰巨性、复杂性,特别需要一种表现为历史耐心的历史主动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与物的关系 物是人非 物是人是
下载PDF
马克思破译人学“斯芬克司之谜”的历程与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曙光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76-182,共7页
"人是什么"的问题,即人的本质问题,是人学史上弥久而时新的"斯芬克司之谜"。马克思在破解这一千古之谜时,认识是不能深入的。最先提出"理性、自我意识是人的本质";接着又认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quo... "人是什么"的问题,即人的本质问题,是人学史上弥久而时新的"斯芬克司之谜"。马克思在破解这一千古之谜时,认识是不能深入的。最先提出"理性、自我意识是人的本质";接着又认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最后才得出"人的类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等科学命题。马克思能破译这一千古之谜,关键在于实现了一场方法论革命,即从唯心史观为基础的方法转变到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这主要体现在:从感性存在转变到感性活动;从既定本质上升到生成本质;从单一本质过渡到多重本质;从纯粹理想回归到现实生活;从自我确证跨越到对象互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学 人的本质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下载PDF
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的原本认识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友谊 李钟麟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8-10,共3页
人的类本质是人的第一层本质。马克思肯定人具有自身的类本质并明确人的类本质在于劳动。马克思对人的类本质的科学认识是他进一步揭示人的社会性本质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观点是他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生长点。
关键词 马克思 类本质 历史唯物主义 生命活动 生产劳动能力 人才 异化劳动
下载PDF
马克思人的社会本质论断再探究
5
作者 滕亮 邓晓臻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31-36,共6页
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本质的论断,学界存有质疑并做了新的阐释。其实,马克思的论断与其说是提供了认识人的本质的新路径,倒不如说是反本质主义的。纵观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探索,他不是尝试澄清人的本质,而是从人的实际生活过程把握人,以人的... 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本质的论断,学界存有质疑并做了新的阐释。其实,马克思的论断与其说是提供了认识人的本质的新路径,倒不如说是反本质主义的。纵观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探索,他不是尝试澄清人的本质,而是从人的实际生活过程把握人,以人的历史发展程度和丰富程度认识人,由此开启了"认识你自己"及诊断时代弊病和走向历史深处的新路径。仅仅看到马克思有关人的本质论述是不够的,还应该看到马克思在探究路径和思想方面的重要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人的历史发展 反本质主义 历史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PDF
浅析以"人学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
6
作者 王雪军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8期40-42,共3页
唯物史观中人学理论的核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人学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和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 唯物史观 人学理论 人的本质 人性 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人的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马克思关于“人”的解读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斌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34-37,共4页
在解读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础上,认为其中深刻阐释了人的生成性本质,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关键词 人的本质 实践活动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面向未来的历史进步逻辑辩证解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龚培河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0-56,共7页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揭示共产主义现实性、过程性和理想性,考察了人类面向未来历史进步的实践方式、逻辑转化和最终指向。其中,“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论断表明历史进步的实践方式具有现实性、革新性、过程性;“否定的否定的肯定”...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揭示共产主义现实性、过程性和理想性,考察了人类面向未来历史进步的实践方式、逻辑转化和最终指向。其中,“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论断表明历史进步的实践方式具有现实性、革新性、过程性;“否定的否定的肯定”论断表明历史进步的逻辑转化具有连续性与递进性、长期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历史之谜的解答”论断表明历史进步的最终指向具有复归人的本质的价值规定性。历史进步逻辑具有二重性,表现为历史实际进程围绕直线型逻辑线路螺旋式上升运动,未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意味着历史进步逻辑二重性实现重合,历史实际进程直接表现为直线型上升运动状态。揭示出人类面向未来的历史进步逻辑,从社会发展精神动力角度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 历史进步 人的本质
下载PDF
马克思早期关于人的本质论断嬗变的深层逻辑
9
作者 王颖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23-28,共6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先后提出了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两次论断的着眼点从"类"转变为"社会",出发点由人自身转变为实践,这种嬗变体现了马克思由人本主义逻辑框架向历史唯物主...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先后提出了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两次论断的着眼点从"类"转变为"社会",出发点由人自身转变为实践,这种嬗变体现了马克思由人本主义逻辑框架向历史唯物主义逻辑框架的深层转变。这一逻辑转换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人本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PDF
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六层内涵
10
作者 任鹏程 《齐鲁学刊》 CSSCI 2022年第2期25-34,共10页
在先秦儒家思想中,人性论至少具备以下六层内涵:从性的来源看,性即天生的东西,是天然产生的存在者;从质的角度看,性是人之所以为人者,是人与禽兽之异的决定者;从质料性的角度看,性是天生善材或恶质,并能呈现出善或恶的行为;从本原的角度... 在先秦儒家思想中,人性论至少具备以下六层内涵:从性的来源看,性即天生的东西,是天然产生的存在者;从质的角度看,性是人之所以为人者,是人与禽兽之异的决定者;从质料性的角度看,性是天生善材或恶质,并能呈现出善或恶的行为;从本原的角度看,性仅是或善或恶的基础,必待扩充或放纵导致善果或恶果;性还与气有关或是善气或是恶气;从生存的角度看,作为生存本原的心即性,善心或恶心乃善行或恶为的本原。这些解读对先秦儒家人性论研究不无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性 性质 材性 性本 气性 性心
下载PDF
马克思的异化观:从早期到后期 被引量:3
11
作者 文兵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60,共7页
学术界近年来对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理论又有了一些新的探讨。不同以往的是,这些探讨力图将异化理论纳入历史唯物主义之中,但在这些探讨中存在着对于唯物史观理解上的偏差,因而,对于异化理论的重新评价也可能存在偏... 学术界近年来对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理论又有了一些新的探讨。不同以往的是,这些探讨力图将异化理论纳入历史唯物主义之中,但在这些探讨中存在着对于唯物史观理解上的偏差,因而,对于异化理论的重新评价也可能存在偏差。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虽然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断然放弃了《手稿》中的关于人的本质异化的理论,但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并没有完全放弃"异化"这一概念。马克思在后期则是认为异化的产生和消灭都要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及其所引起的分工的发展;异化及其克服本身不再是历史的力量,不再是一种本体论层次上的解释性因素,而只是一种现象学层面上的描述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异化 分工 唯物史观 黑格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